文言文参考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参考译文】(2014)
吴德基,名履,是婺州兰溪人。

官吏向朝廷举荐了(他),(他)被任命为南康丞。

南康这个地方民风剽悍,那里的人认为南康丞是一个书生,轻视他,吴德基像往常一样。

几个月后吴德基完全了解了南康的弊病,(并)把(它们)揭露了出来,全县人为之震惊并且臣服(于他)。

吴德基于是更加用宽容之政来教化他们。

老百姓有申诉,(吴德基)就让百姓上前与(他)诉说实情,从不加以呵斥;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

县令周以中刚刚到任时,要征调民力转运物资到州郡而没有找到人,县令亲自到乡里征调民力。

有一个人逃走了,(被抓到后,)(县令)命令吏卒鞭打了这个人。

(遭受鞭打的这个人)不服气,逃到了山里,并辱骂县令:“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凭什么这样做呢?”县令发怒了,吏卒又趁机用一些话语说动县令,想诬陷那一乡的百姓图谋钱财,于是县令抓了六七个人下狱,看管得非常严厉。

吴德基认为百姓没有罪过,亲自来巡察监狱,大声命令狱卒释放那几个人,狱卒用其他的借口推辞。

吴德基捶破监狱的门放走了那些人,并说:“你们无罪,回去告诉你们的家人不必害怕。

”然后吴德基就去向县令汇报,县令大怒,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吴德基说:“冒犯您的只是一个平民百姓,那些乡邻有什么罪过?况且法律是天子的法律,哪里能成为你个人泄愤的工具?”县令感到很惭愧,这件事才算罢了。

(吴德基)入朝为官,被提拔做莱郡的潍州知府。

百姓养的官驴应该是四十头,莱郡的太守来核对毛驴的繁殖情况,与登记的不相符,说:“毛驴当年就会产小毛驴,现在有几年就应该有几头小毛驴,却为什么少了呢?”想用欺瞒罔上的罪名责罚百姓并向(他们)征税索要赔偿。

其他各县都已勒令百姓买毛驴,只有吴德基告诫百姓不要赔偿。

太守发怒,问吴德基:“潍州不赔偿毛驴,有什么理由?”吴德基说:“老百姓的确没有欺骗你,怎么可以苛责他们赔偿呢?国家在四海之内都非常富裕,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太守一时无法应答。

吴德基又指出几件不便于百姓的事,太守没有敢再说什么,并且其他那些已赔偿毛驴的县也停止了这种做法。

山东百姓希望用羊牛替代秋税,官府听从了百姓的意见。

吴德基与百姓商量,羊牛死亡后会有疾疫传染,不如交纳粮食便利,唯独吴德基收的是粮食。

其他的县送羊牛到陕西,百姓赶着羊牛走两千里路,都耗损了家财,全郡唯有潍州得以保全。

县令役使上千人替邻县送羊牛,吴德基列举不能这样做的理由,说:“有牛的人家送牛,即使辛劳也不敢埋怨。

如果让人替代送牛,如果路上牛死亡了,谁能为替代者补偿呢?”(吴德基)据理力争不听从安排。

吴德基做官,不追求威望名声,而把爱民放在首要位置,百姓感激他。

在潍州两年,被朝廷召回。

潍州的百姓拦在门口抱着他的脚哭泣,说:“自从您来这里做官,我们这里的百姓再没有受到鞭笞。

现在您要离开我们,希望得到您的这只鞋来供奉,来慰藉我们(对您)的思念之情。


吴德基到了京城,就辞官归家。

我与吴德基交情很深,时常玩笑,这时我也
将离职回家,叫吴德基过来对他说:“你愿意听长者的教导吗?”吴德基说:“愿意,(您)有什么指教?”我说:“少出门,与世俗之人绝交,少来往。

”吴德基回到家,遵从我的教导,品行高尚的人赞扬他能接受他人的建议。

【断句文言文译文】
唯独万夫长易俊原依仗自己骁勇善战,带领手下数十人逃入山谷中,占据险要位置自保,周围的乡邑担心这件事,江阴侯吴良奉诏追讨贼寇,已将公文发布到周围的县里了,军队即将集合出发,召吴德基来商议这事,吴德基说:“易俊原没有反叛的迹象,为什么要刺激他【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2013) 廉希宪,字善甫,维吾尔族人。

廉希宪辛卯年五月二十五日出生在燕,刚好他父亲孝懿公廉访使得任命下来,孝懿公高兴地说:“这孩子一定能光耀我们
的门楣,我听说古代用官职名来授予姓氏,大概是上天将要给我们的宗族用廉这个姓氏么!我就听从上天的安排吧。

”于是整个宗族都听从了他以廉为姓氏的建议。

廉希宪身材魁梧,举止不同寻常。

十九岁,到北边去侍奉父亲觐
见皇上,进而进入宫廷侍奉世祖,皇上因为看他多智谋,有威严的仪容,讨论问题看得深远,给他恩惠照顾他非同一般。

各位贵臣上前比射箭,一位贵臣望着廉希宪,拿出三支箭,好像是要给他,廉希宪说:“你怎么能认为我不
能射箭呢?只是我的弓比较软罢了。

”贵人借给他一柄有力的弓,廉希宪三发连中,各位贵人惊叹赞服说:“真是文武全才啊,是有用的书生。


建国之初,被授予平章政事一职。

主持政务那天,中书右丞刘整因为刚刚归顺做了都元
帅,带领很多骑马的随从,登门求见。

廉希宪的弟兄们公十个人,后来都做到一品官。

他的弟弟蓟国公廉希贡还没有做官,为他通报。

廉希宪此时正在读书,没有回答。

蓟公出来,刘整又进入央求求见。

于是令人撤去座椅,自己坐在中间,让刘整进
入。

刘整展身拜倒而起,站在一边,并不跟刘整说一句话。

刘整请求退去,对刘整说:“这里是我的私人宅院,你要有什么话,明天到我的政事厅。

”刘整出来以后,羞愧得变了脸色。

不一会,前宋很多居住在旅馆里读书人,饥
寒交迫,非常狼狈,衣帽破败,衣袖中揣着自己写的诗稿求见廉希宪。

廉希宪的弟兄们都笑话这些人。

蓟公又为他通报,廉希宪急忙让人铺设座椅,有告诉家人准备酒菜,出来到大门外,严肃地接入,对面坐下,命人拿出酒菜,礼节很恭敬,而且
记下他们居住的地方。

书生们只是说困顿,请求回去。

第二天廉希宪就向皇上进言,皇上都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天夜里,兄弟们问到:“今天刘元帅,皇上非常倚重他,你反而看不起他;江南穷秀才,你却对他以礼相待到这种地步。

我们不能
没有疑惑啊。

” 廉希宪说:“我是国家大臣,一言一行一颦一动,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

刘整虽然地位高,但他是卖国的反叛臣子,所以要折磨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的恩义重大。

像这几十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都是诵读孔子经义的人,在前
宋,不能被朝廷中用,为什么被羁留在这里?何况当今国家起于北方,礼法微薄,我要是再不尊崇读书人,那么儒家经义将被扫地出门了。

“廉希宪像这样提携读书人,是对儒家教义有大功之人啊。

[断句文言文参考译文]
为母亲守孝,廉希宪率领全族人按照古代的丧礼行孝,三天没有吃东西,只要一悲恸就吐血,(靠人)扶着才能站起来。

母亲安葬
之后,他就在幕旁修建了墓庐。

大家认为(在元朝)为母亲守孝没有先例,想要极力的劝他回到朝廷。

(于是)大家一起来到墓庐,听到廉公在悲伤的哭号,最
终也不忍心劝他(回到朝廷)。

【文言文参考译文】(2012)
【注读】王湛(王湛,名汝南,字处冲,是司徒王浑的弟弟)既除所生服(除所生服:
除服,脱掉丧服;所生,指母亲。

王湛为母守孝3年),遂停墓所(墓所:墓地)。

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略:几乎)不过(过:拜访)叔,叔亦不候(候:等待)。

济脱时(脱时:偶尔)过,止(止:只)寒温(寒温:问寒问暖,寒暄)而已。

后聊(聊:
姑且)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音辞: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济意外,济极惋愕(惋愕:吃惊)。

仍与语,转造(造:进入到,达到)精微(精微:精深微妙)。

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敬:尊敬、恭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严肃不苟的样子),
心形俱肃(肃:恭敬、庄重)。

遂留共语,弥日(弥日:整天)累夜。

济虽俊爽(俊爽:学识造诣很深),自视缺然(缺然:不足),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翻译】汝南内史王湛守孝3年期满,脱
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

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来。

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答对起来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非
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转而进入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

王济原先对叔叔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与叔叔谈论后,)从外表到内心都变得庄重恭敬了。

于是留下来和叔叔谈论,整天连夜地谈。

王济虽然才华出众,这时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多
不足,于是感慨地叹息道:“家中有名士,三十年来我却一直不知道!”
【注读】济去,叔送至门。

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

济聊(聊:姑且、随意)问叔:“好(好:喜欢)骑乘不(不:同”否“)?”
曰:“亦好尔(尔:同”耳“)。

”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策:马鞭)如萦(萦:围绕盘旋),名骑无以过之。

济益(益:更加)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翻译】王济离开的时候,叔叔送到门口。

王济的随从有一匹
烈马,非常难以驾驭,很少有能骑的人。

王济随意地问他叔叔:“喜欢骑马吗?”他叔叔说:“还喜欢吧。

”王济又让叔叔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他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
法超过他。

王济更加赞叹叔叔的才能难以测度,不只一种。

【注读】【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

隐德(德:品行和才能),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异:另眼相看)焉。

昶丧,居
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用此:拿这个)何为?颇(颇:略微)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脱:偶尔)复看耳。

今日当与汝言。

”因共谈《易》。

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测:测度)。

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骏驶:高大而迅捷),意甚爱之。

湛曰:“此虽小驶(小驶:短距离跑得快),然力薄不堪苦。

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但:只是)养不至耳。

”济取督邮马谷食(谷食:喂谷物)十数日,与湛试之。

湛未尝乘马,卒然(卒然:
猝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不相胜:不分高下)。

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别:区分)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蚁封:即蚁垤(dié),蚂蚁洞口的小土堆)耳!”于是就蚁封盘马(盘马:让马盘旋奔跑),果倒踣(踣:跌倒、摔
倒),其俊识天才乃尔(乃尔:就像这样)。


【翻译】邓粲《晋纪》记载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

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

王昶死
后,他住在墓边。

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叔父拿这个干什么呢?略微看过一点没有?”王湛笑着说:“身体好的时候,偶尔再看看罢了。

今天天应该和你说说了。

”于是共同谈论《周易》。

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

王济天性喜欢骏马,而他所乘的马高大而迅捷,心中很是喜欢。

王湛说:“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不能承受困苦。

近日我看见督邮
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

”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谷物十多天,再和王湛比试。

湛不曾骑过马,突然就奔驰起来,步伐与王济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

王湛就说:“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胜
负呢?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于是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济的马倒地摔倒。

王湛的卓越的见识和天赋的才能就像这样。


【注读】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
日?”济曰:“始得一叔。

”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叹述:便感叹便讲述)如此。

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

”武帝每见济,辄(辄:总是)以湛调(调:调笑)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

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
叔不痴。

”称其实(实:实际)美。

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


【翻译】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叔叔。

”王浑问他缘
故,王济就详细地边赞叹边述说以上情况。

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

”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调笑他说:“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王济常常没话回答。

既而发现了这个叔叔,后来晋武帝又像以前
那样问他,王济就说:“我叔叔不傻。

”并且称赞叔叔实际的美好素质。

武帝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


【注读】【《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

见湛,叹服其德宇(德宇:
气度﹑器量)。

时人谓湛上方(方:比)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翻译】【《晋阳秋》记载说:王济拥有对人的鉴别的才能。

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气度﹑器量。

当时人认为王湛向上比山涛差一点,但向下比魏舒有富余
的。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
戏舒常为坐画筹。

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断句文言文译文】
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善于和常人交往,年轻的时候擅长射箭,入山林或野外打猎,常
常收获很多,后来担任将军钟毓的长史官,钟毓常常和部将参佐们玩射箭游戏,魏舒在旁边
给他们计分。

后来有一次参加的人不够,就让魏舒充数,结果魏舒百发百中,加上他对于射
箭的言辞恰如其分,极尽射箭的精妙。

【文言文参考译文】(2011)
我听说圣贤的君王,广博地观察事物的始终深入地了解事物的本身和情理,这然就能是非分明。

孝文帝住在霸陵,回头对群臣说:“用北山的山石作为棺犉,哪里能动得了啊!”张释之进言说:“假使棺犉中有让人想要的,即使用金属溶液
填塞南山还是会有空隙,假使棺犉中没有让人想要的,即使没有巨石做成的棺犉,又有什么担忧的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而国家却有兴亡,所以张释之的话,是保证国家千秋万代的计划啊。

孝文帝明白了,于是选择薄葬,不修建如山般高峻的
陵寝。

《周易》说:“古代埋葬逝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分坟堆不种树木(或做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犉。

”棺犉的制作,是从黄帝开始的。

黄帝埋葬在桥山,尧埋葬在济水的北边,父母都很
小,随葬的东西都很少。

文王、武王、周公埋葬在毕,秦穆公埋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不在山势高耸的地方。

这些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国君和聪明之士,是为国家的千秋万代深远的总体谋划,独到的考虑啊。

等到到了吴王阖闾,违背周礼进
行厚葬。

十多年后,越国人挖开了他的坟墓。

秦始皇帝埋葬在骊山的山顶,下面用三泉禁锢,上面堆上高高的坟土,那高度达五十多丈,周边环绕有五里多,他用水银做江海,用黄金做水面的大雁。

天下被他的劳役所困苦而反抗他,骊山的墓
地修建还没有完成,而周围(一说周章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即周文)的百万军队已经到了骊山脚下了。

项羽焚烧了他的宫殿和新修的庙宇,前往的人都进行发掘。

之后,放羊的小孩丢了羊,羊进入到了秦始皇的墓穴,放牧的人手持火把照明找
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从古到今,厚葬没有像秦始皇那么丰厚的了,然而几年之间,外部遭受了项羽的焚烧的灾难,内部遭受了牧童失火的祸患,这不是太悲哀了吗!因此,道德月崇高的埋葬越是简单,智慧越是高深的埋葬越是微薄。

只有
那没有道德缺少知识的,他的埋葬越丰厚,建立的坟墓越巍峨,修建的宫殿庙宇越高峻,被挖掘就一定最迅速。

从这里看来,明白和蒙昧的不同效果,埋葬的好与坏,非常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陛下即位之后,亲自践行节俭之风,最初
修建陵寝,那规模限定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君王贤明的。

得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墓地的高度,积土形成山陵,挖开百姓的坟墓,累计起来要用万来计算,修建起居住的城池,限定时间加速完工,耗费了上亿百万多的钱财,修墓死去的在地下怨恨,
活着的在地上愁怨,他们的怨恨之气感动了天地,于是天地降下饥荒,死去和背井离乡的人要用十万来计算,我很是为他们伤心啊。

陛下您的慈祥仁爱十分美好而深厚,聪明智慧疏放旷达超过世人,应该弘扬汉朝天子爱民的美德,提高刘姓天子
的美政,光大显耀五帝三王的遗风,却只是和残暴秦国暴虐君主竞逐做奢侈的事,比拼谁的墓地更高大,这违背了贤明智者的心意,也失去了国家千秋万代的安宁,我私下里替陛下您感到羞耻。

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
安息,可以作为您的榜样;秦始皇增加陵寝的高度,埋下优厚的宝物,因为奢侈产生祸患,足够用来作为警戒的。

修建墓地的规模,应该听从大臣们的公议,而让万民得到休息。

【文言文参考答案】(2010)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

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

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

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

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

现在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更具收入确定支出。

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

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

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

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有的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

懂得战阵。

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

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

他们的骄纵懒惰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

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冠岩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

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

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

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

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兰度而窃取食物啊。

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

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

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得就是这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