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14修订)
《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2014修订)
![《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2014修订)](https://img.taocdn.com/s3/m/25617b1033687e21af45a983.png)
《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 418003、418004学分: 3学分、3学分总学时:96学时理论学时:85;实验学时:11;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无一、课程考试大纲说明1、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
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考试目标和要求:《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关于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和人的心理活动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等主要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本门课程考核要求由低到高共分为“了解”、“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其含义:了解,指学生能懂得所学知识,能在有关问题中认识或再现它们;掌握,指学生清楚地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在基本应用中正确地使用它们;运用,指学生能较为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准确、熟练地使用它们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现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三、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三、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派别;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发展方向要求考生能: 1.简述心理学的渊源与发展; 2.阐述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描述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 4.辨析心理学的不同研究方法。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93cf561ddccda38376baf24.png)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普通心理学2、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3、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4、课程地位:专业主干课程。
5、总学时:72学时。
6、总学分:4学分。
7、先修课程:哲学、心理统计学、人体生理解剖学。
二、课程目标普通心理学的课程目标,是要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6学时)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一、从日常现象谈心理学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一、心理学的几类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心理机制、心理本性。
二、心理学的门类(一)心理学的分类问题(二)心理学各分支三、心理学的作用(一)理论作用(二)实践作用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一、实验法二、其他相关方法第四节心理学简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创立二、现代西方三大心理学流派三、当代心理学主导方向第二章心理的起源和发展(4学时)第一节心理的起源一、无机物的反映形式二、生物的反映形式三、动物简单的反映形式第二节动物心理的发展一、感觉阶段二、知觉阶段──灵长目以下脊椎动物的心理发展三、思维萌芽阶段──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第三节人的心理的产生及其反映形式一、人类的起源二、人类心理的产生三、人的心理反映形式──意识第四节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一、个体心理的发生二、个体心理的发展三、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三章心理的生物基础(4学时)第一节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一、周围神经系统的种类和机能二、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结构和机能第二节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网络一、神经元的结构和类型二、神经冲动的传导三、神经元的联系第三节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系统一、脑的感觉机能系统二、脑的运动机能系统三、大脑皮质的联络机能第四节条件反射学说一、神经活动的反射性质二、条件反射的建立三、条件反射的抑制四、人类条件反射的特点第五节内分泌系统一、内分泌腺的分类及机能二、神经-体液调节第四章心理的环境基础(4学时)第一节环境的内容一、环境及其对心理的制约作用二、环境的要素第二节团体一、团体及其分类二、团体中的人际关系三、团体对个人的心理影响第三节典型的大众心理现象一、舆论二、风俗三、时尚第四节个体的社会化一、影响儿童期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二、青少年期的社会化三、成年期的社会化问题第五章动机(4学时)第一节需要一、什么是需要二、生物性需要三、社会性需要第二节动机及其作用机理一、动机及其功能二、需要、诱因与动机三、动机的种类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第三节动机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一、动机理论二、动机研究方法第四节价值观一、什么是价值观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第六章意识(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意识二、意识与无意识第二节几种意识状态一、睡眠二、梦三、催眠第三节注意及其品质一、注意及其特性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外部表现四、注意的种类五、注意的品质第四节注意理论一、知觉选择模型二、反应选择模型三、智源限制理论第七章感觉与知觉(6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感知及其特性二、感觉信息的神经加工三、知觉的组织与解释第二节感觉的基本规律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三、感觉适应四、感觉对比五、联觉第三节知觉组织一、知觉的对象性二、知觉的整体性三、知觉的理解性四、知觉的恒常性第四节物体知觉一、空间知觉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第五节错觉一、错觉及其种类二、错觉理论第八章记忆与表象(5学时)第一节概述一、记忆及其基本环节二、记忆的种类三、记忆系统第二节感觉记忆一、图象记忆二、音响记忆三、感觉记忆的特性第三节短期记忆一、双重记忆理论的证据二、短期记忆的特征第四节长期记忆一、长期记忆的习得二、长期记忆的保持三、长期记忆的提取四、遗忘及其原因第五节记忆表象一、表象的特性二、表象理论第九章思维与言语(5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思维及其特性二、思维的心智操作三、思维的种类第二节概念形成一、概念及其结构二、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三、教学条件下对概念的掌握第三节问题解决一、问题及其解决二、问题解决的途径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第四节创造思维一、创造思维及其过程二、创造思维的特性第五节言语一、语言与思维二、言语活动的特点与种类三、言语获得理论四、言语理解五、言语产生第十章情绪(5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情绪及其和需要的关系二、情绪体验的维度第二节情绪种类一、人类情绪的基本类别二、情绪状态三、情感种类第三节情绪的外部表现一、表情与识别二、情绪的生理反应第四节情绪理论一、詹姆斯-兰格情绪外周理论二、坎农-巴德情绪丘脑学说三、情绪的认知理论四、沙赫特情绪三因素理论五、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第十一章意志(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意志及其行动特征二、意志过程三、意志品质四、认知、情绪和意志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节意志心理结构一、期望与报负水平二、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三、意志行动中的选择与决择第三节意志的控制与失控一、意志控制二、失控反应第十二章智力(5学时)第一节智力与智力测验一、智力的界说二、心理测验的必备条件三、智力测验的发展第二节智力理论一、心理计量取向的智力理论二、多维取向的智力理论三、认知发展取向的智力理论第三节智力发展一、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二、遗传与环境对智力发展的交互影响第四节智能特殊者一、超常二、能不足第十三章人格(6学时)第一节气质及其动力特征一、几种气质学说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第二节性格形成一、性格的外部表现二、性格结构三、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第三节人格理论一、阿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分析三、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第四节人格评估一、投射测验二、主体测验三、自陈量表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测量法五、课程考核考试六、教材与参考书教材:叶奕乾《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参考书: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张履祥《普通心理学》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eff6071ef7ec4afe04a1df80.png)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 48 学分:3理论学时: 48 实验学时:0面向专业:社会工作、社区服务与管理、文秘教育课程代码:B0900023先开课程:无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执笔人:李晓丽审定人:李晓丽修彩波第一部分:理论课程教学部分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发生与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高等教育各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
它具有基础性、理论性、科学性、现代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它涉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是学习者获得心理学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把握当代心理学发展趋势的重要知识体系,也是为进一步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所必须夯实的专业基础。
《普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
社会工作专业、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强调“以人为本”,突出服务社会、公义务实,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全方位、高素质、服务型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全国各类人群的特殊需要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general)知识和“基础”(basic)知识, 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诸多基础性概论,初步培养学生客观、严谨、认真、负责的心理学研究态度和工作态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解心理过程,理解心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形成过程与作用;提高自我调节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了解社会成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从而为将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工作、社区工作等打好基础。
此课程的开设也有利于为学习后继课程《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实务》、《心理测量》、《团体心理辅导》打好基础。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该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及个性心理特征几方面的内容。
教师要做好精讲与学生的自学、热点问题讨论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解决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利用相关的心理学教学资料,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心理教学质量。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a0b92a28647d27284b735131.png)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代码:2.总学时数: 30 ,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 30 。
3.学分: 2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本科)5.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普通心理学》是师范类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是综合性院校学生选修的公共基础课。
这一学科的学习既是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培养自己心理品质的需要,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做好工作、指导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因此,加强基础心理学的教学,是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学习其它相关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课程的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原理和心理学规律,了解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形成心理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框架。
在学习中,能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心理现象、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心理素质,为将来从事社会工作服务。
2.课程的教学要求普通心理学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探讨,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把握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做到前沿性和经典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心理学教学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个性培养及品德教育的任务。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以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要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阅读心理学著作,进行心理调查和心理研究,把理论和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本课程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观看录像、讨论、自学和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
三、学时分配四、大纲内容(一)教学大纲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明确学习心理学的作用和意义;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构建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框架。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doc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16954826770bf78a6429548b.png)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学时:136 (理论120;实验16)学分:8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心理学一般应从普通心理学入手。
它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既要概括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耍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慕础。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及教学基本要求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正常成人心理活动的基础规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明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在科学心理观的基础之上掌握各种心理现象的概念、种类、特征和规律,了解各自的生理机制,了解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及发展趋势,并能初步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程为两学期授课,第一学期是64课时,包括12课时的实验,第二学期72课时,包括4课时的实验。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质和方法;了解心理实质和心理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三)意志过程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唯心主义的观点:把无法解释和无力控制的自然力人格化二、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心理是从物质中发展派生出来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一、心理学的任务(-)理论探索任务(-)实践应用任务二、心理学的分类(-)基础类: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应用类: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三)方法类: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基础心理统计等三、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客观方法一一实证研究(-)科学态度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三)个案研究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各有优点、缺点,应结合使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第五节心理学的发展二、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构造主义(-)机能主义(三)行为主义(四)格式塔心理学(五)精神分析学派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的研究(三)精神分析的研究(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五)认知心理学重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心理学的发展难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教学要求:了解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掌握高级神经活动的慕本过程和规律;掌握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713c041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cd.png)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介绍普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心理发展、行为和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及应对方法。
课程主要分为五个模块:心理学的发展与方法、认知心理学、情感与动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自然环境与心理健康等。
本课程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目标1.掌握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数据研究方法;2.了解认知、情感、动机、人格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及应用;3.了解自然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应对方法;4.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
课程内容第一模块:心理学的发展与方法1.心理学的定义及历史沿革;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与控制;3.研究伦理及统计方法;4.科学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5.从案例中理解心理学。
第二模块:认知心理学1.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与表征;2.注意与意识;3.思维与语言;4.学习及记忆;5.认知发展。
第三模块:情感与动机1.情感及其调节;2.动机理论及应用;3.压力及其应对;4.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5.爱与恐惧的心理机制。
第四模块:人格与社会心理学1.人格理论及其测量方法;2.情境对人格的影响;3.团体心理学及其应用;4.人类行为的群体效应;5.强化与惩罚。
第五模块:自然环境与心理健康1.自然环境的心理影响;2.城市生活与心理健康;3.睡眠及其调节;4.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5.心理治疗方法及应用。
教学方式1.理论讲授:教师讲授基本理论知识;2.学生互动研讨:组织学生讨论案例及理论问题;3.实践演练:辅导学生实施一些基础的心理测试和实验;4.书面报告:学生应根据阅读的有关心理学的文献,撰写小论文;5.每周群组讨论:学生应在线讨论每周分配的主题和问题,并彼此回答;6.线上学习资源:教师将提供学生阅读、观看视频、听音频资源,从而使学生熟悉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实践。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e60161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0b.png)
《普通心理学I II》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1018 112002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I II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学时(理论+实践):96学分:6开课学期:1, 2选用教材:《普通心理学》彭聃龄《psychology and life》津巴多主要参考书:《心理学与生活》中英文课程简介:普通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和入门的心理学。
研究正常成年人心理活动一般规律的科学。
该课程的内容分四大局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心理学的生理基础;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系统地阐述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完整地介绍了心理学从感觉到思维,从无意识到意识,从动机到能力,从气质到个性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知识,并且对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进行研究。
本课程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
Course Introduction: General Psychology is a fundamental and introduction course for psychology major. It studies the mental processes of moral adults. The current course includes four parts: research targets of psychology, research purpose and method, individuals' mental processes and its biological mechanisms. The course primarily introduces the rules of mental processes, sensation and thinking, unconsciousness and consciousness, motivation and ability, temperament and personality, etc. It aims to link the theories to practice and stresse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entor and mentees.2、各章节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II。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d7c689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c.png)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引言
- 简介心理学的定义和范围
- 引起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动机
第二部分:认知心理学
- 认知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的研究
- 学习和知识的构建
第三部分:发展心理学
- 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 社会和情感发展
- 成人发展和老年心理学
第四部分:人格心理学
- 人格和个体差异的理论和研究
-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模型
- 人格发展和变化的因素
第五部分:社会心理学
- 社会认知和感知
- 社会影响和群体行为
- 人际关系和亲社会行为
第六部分:临床心理学
- 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 心理评估和干预
- 应用心理学的领域和方法第七部分:健康心理学
- 健康和幸福的心理学视角- 应对和适应的心理机制
- 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第八部分:研究方法
- 实验和非实验研究设计
-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 倫理問題和科學研究的原则第九部分:小结和总结
- 课程回顾和重要概念总结
- 心理学在日常生活和职业中的应用
-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心理学的建议
本教学大纲构建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普通心理学课程框架,涵盖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研究方法等主题。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领域,学生将能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职业中。
通过该课程,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学习心理学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编号: 418003、418004学分: 3学分、3学分总学时: 96学时理论学时:85;实验学时:11;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
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
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普通心理学”课程以基础知识为教学核心,重点在于介绍心理学关于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和人的心理活动与发展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同时也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
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2、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课内实验学时数为10学时。
安排在第二学期有关章节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开设,主要为5个演示实验。
另外争取学生动手操作的开放性实验数达到10——20个左右。
主要实验教学内容如下:主要普通心理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一揽表3、主要教学内容如下:第一学期(第一章——第六章,共45学时)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课时安排】 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心理现象;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三、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二、科学的态度与方法;三、具体的研究方法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派别;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发展方向【重、难点内容】本章教学目标: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1.简述心理学的渊源与发展; 2.阐述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3.描述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 4.辨析心理学的不同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 1.心理现象的科学理解; 2.具体研究方法所针对的课题; 3.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课时安排】 8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脑的进化一、神经系统的发生;二、动物的神经系统进化第二节神经元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二、神经冲动的传递;三、神经回路第三节神经系统一、周围神经系统;二、中枢神经系统;三、大脑的结构与机能;四、神经系统的发育第四节脑功能的各种学说一、定位说;二、整体说;三、机能系统学说;四、模块说第五节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一、什么是内分泌腺;二、内分泌腺的分类与机能;三、神经-体液调节【重、难点内容】本章教学目标: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了解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和功能;2.了解神经信号的传导过程; 3.了解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4.了解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对心理现象的影响。
本章重点与难点:1.重点为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2.难点为神经冲动的传导的机制、神经冲动化学传导的机制;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第三章感觉【课时安排】 8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感觉;二、近刺激和远刺激;三、感觉的编码;四、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第二节视觉一、视觉刺激;二、视觉的生理机制;三、视觉基本现象第三节听觉一、听觉刺激;二、听觉的生理机制;三、基本听觉现象第四节其他感觉一、皮肤感觉;二、嗅觉和味觉;三、内部感觉【重、难点内容】本章教学目标: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1.了解感觉的基本特性与种类; 2.了解各种感觉现象及其生理机制; 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本章重点和难点:1.感觉的概念、感觉的编码,刺激强度和感觉强度的关系; 2.视觉的基本现象以及听觉的基本现象; 3.刺激强度和感觉强度的关系; 4.视觉和听觉的生理机制。
第四章知觉【课时安排】 8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知觉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知觉;二、知觉中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加工;三、知觉的生理机制;四、知觉的种类第二节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四、知觉的恒常性第三节空间知觉一、形状知觉;二、大小知觉;三、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第四节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第五节错觉一、什么叫错觉;二、错觉的种类;三、错觉理论【重、难点内容】本章教学目标: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1.了解知觉的基本特性和生理机制; 2.了解知觉的种类与现象;3.了解知觉加工的过程;4.掌握知觉恒常性的概念并理解其影响因素。
本章重点和难点:1.知觉的概念、知觉中两种加工;2.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知觉恒常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图形的组织原则及产生距离知觉的线索等; 4.知觉的生理机制;5.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的线索; 6.错觉的理论。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课时安排】 7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一、什么是意识;二、什么是无意识;三、意识的局限性及能动性;四、生物节律的周期性与意识状态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一、睡眠与梦;二、催眠;三.白日梦与幻想-意识的自发漂移第三节注意的一般概述一、注意的基本概念;二、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三、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第四节注意的生理机制及认知理论一、注意的生理机制;二、注意的认知理论【重、难点内容】本章教学目标: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1.区分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 2.了解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3.理解注意的概念和生理机制; 4.理解注意的认知理论。
本章重点和难点:1.意识与无意识的概念; 2.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3.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几种形式; 4.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六章记忆【课时安排】9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记忆的一般概念一、什么是记忆;二、记忆的作用;三、记忆的分类;四、记忆的结构及其加工过程第二节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一、记忆的脑机制;二、记忆的脑细胞机制;三、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一、感觉记忆的编码;二、感觉记忆的保持;三、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化第四节短时记忆一、短时记忆的编码;二、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三、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第五节长时记忆一、什么是长时记忆;二、长时记忆的编码;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四、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五、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第六节内隐记忆一、内隐记忆的一般概念;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重、难点内容】本章教学目标: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1.简述记忆的概念与作用;2.阐述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3.描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概念和编码方式; 4.分析遗忘现象及规律; 5.列举提高记忆力的方法。
本章重点和难点:1.记忆的概念、结构和加工过程; 2.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的概念、编码方式及遗忘特点;4.长时记忆的概念、编码方式、遗忘规律和提取的特点;5.内隐记忆的概念及其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6.记忆的脑学说、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第二学期(第七章——第十二章,共51学时)第七章思维【课时安排】9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二、思维的过程;三、思维的种类第二节表象与想象一、表象;二、想象第三节表象与思维的脑机制一、表象的脑机制;二、问题解决的脑机制;三、推理的脑机制第四节概念与推理一、概念的含义与种类;二、概念结构的理论;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四、推理一、问题解决的概念;二、问题解决的策略;三、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因素;五、创造性【重、难点内容】本章教学目标: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1.描述思维的概念、过程与特征; 2.论述表象、想象与思维的关系; 3.了解概念形成的策略和途径;4.论述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及其影响因素;5.说明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本章重点和难点:1.思维的概念和特征;2.表象与想象的概念、表象的特征及想象的综合过程; 3.概念形成的策略和途径,推理的概念和有关推理的理论; 4.问题解决的含义、策略及其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5.表象和思维的脑机制,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策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等。
第八章语言(自学为主)【课时安排】6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语言的一般概念一、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二、语言的结构;三、语言的种类;四、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五、研究语言的意义第二节语言的生理机制一、语言的发音机制;二、语言活动的中枢机制;三、大脑两半球的一侧化优势与语言活动第三节语言的理解一、语音知觉;二、词汇的理解;三、句子的理解;四、课文的理解第三节语言的产生一、语言产生的性质;二、语言产生的单位;三、语言产生的阶段【重、难点内容】本章教学目标: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了解语言的一般概念及其特征; 2.了解语言的生理机制;3.阐述大脑两半球的一侧化优势与语言活动的关系; 4.理解语言的理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本章重点和难点:1.语言的概念、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2.语言的理解的概念及其影响字词、句子、课文理解的因素; 3.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 4.语言的生理机制;5.影响语言理解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九章动机【课时安排】9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动机的概念一、什么是动机;二、动机与需要;三、动机与行为效率;四、动机与价值观、意志第二节动机的理论一、本能论;二、驱力理论;三、唤醒理论;四、诱因理论;五、认知理论第三节动机的种类一、动机的一般分类;二、生理性动机;三、社会性动机第四节意志行动一、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二、意志行为中的冲突;三、意志行为中的挫折;四、意志的品质【重、难点内容】本章教学目标: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1.了解动机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2.描述生理性动机;3.描述社会性动机; 8.阐述动机的基本理论; 9.理解动机与意志行动之间的关系。
本章重点和难点:1.动机的概念和意志行动的冲突与挫折; 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3.动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