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长安晚秋赵嘏阅读答案

长安晚秋赵嘏阅读答案

【题目】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晚秋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①西晋张翰因秋风起思念故乡的莼菜鲈鱼,便弃官回家。

②南冠,楚冠,后指囚徒。

(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简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

(2)本诗与杜甫《登高》同是写秋的诗歌,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情感的异同。

【解析】(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两首诗都抒发了悲苦的寓居他乡之情。

杜甫的《登高》,寄托潦倒的悲苦之情。

赵诗通过诗人望中的所见,写秋风中夜间长安景象,并寄托着诗人弃官归乡思乡的深远情怀。

这首诗前四句写诗人秋晓远望之所见与感受。

颈联写景,烘托出秋日凄清的气氛。

末两句写归思,通过“莼鲈之思”和“南冠楚囚”的典故,抒发自己欲归而不得的。

苦闷心情。

这首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

以秋日典型形象入诗,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

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答案】(1)描绘了一幅深秋拂晓迷蒙而壮阔的长安全景图;①染了凄清的氛围。

②衬托了诗人此时的凄凉心境。

③奠定全诗的凄凉的感情基调。

④照应标题。

(2)同:深切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

异:杜诗寄寓了潦倒失意、老病孤秋、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赵诗寄寓了作者想弃宫归乡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诗歌鉴赏(二)(辽宁专用)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 诗歌鉴赏(二)(辽宁专用)

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卷诗歌鉴赏(二)(辽宁专用)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臣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②《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

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8.简述这首诗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色。

(5分)9.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6分)8.(5分)景物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颇见匠心。

(2分)“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1分)这些景物无不触发诗人孤寂、惆怅的愁思,从而坚定了诗人归去的决心。

(2分)9.(6分)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

(2分)尾联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4分)(结合其它诗句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8.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5分)9.尾联“情虽不厌”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6分)8.(5分)水鸟在岸边歇息,岸旁的老树春深开花,本是人所共见之景,(1分)但作者却从“野凫眠岸”想象它的自由自在,感觉到它有“闲意”,从而融情于景,生动地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闲适;(2分)由老树着花而主观地认为其无丑枝,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老当益壮的特定情感。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训练及答案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4-15小题。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该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

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

寓居长安。

南冠:楚冠。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悦之,召而吊之。

'”后用“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

全城的宫阙都在脚下浮动,“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B. 颔联“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态,“人倚楼”取静势,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

颇见匠心。

C. 颈联前句是是以“静”写菊,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

D. 颈联后句是写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满面愁容。

以人拟物,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无限伤感。

15.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尾联所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
14. D
15. 尾联中“鲈鱼正美”。

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同时,结合下句的“空”字。

又可以看出诗人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2019年长安秋望 诗歌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实用word文档 (7页)

2019年长安秋望 诗歌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实用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安秋望诗歌阅读答案附赏析翻译长安秋望诗歌阅读答案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8.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

(5分)9.诗中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

(6分)(3)颔联从哪些角度来写景?暗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分)(4)尾联鲈鱼正美不归去所用典故,在高中课本中哪首诗词中学过?在本诗中,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参考答案:8.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

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渲染。

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3分。

意思对即可。

)9.寄托了诗人孤单惆怅、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

理由:㈠寓情于景。

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长安秋望》古诗全文赏析

《长安秋望》古诗全文赏析

《长安秋望》古诗全文赏析《长安秋望》作者:赵嘏;朝代:唐代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翻译」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唐朝的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

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

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

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注释」(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雾。

拂曙:拂晓。

(2)高秋:深秋。

(3)横塞:越过关塞(4)篱菊:篱笆旁的菊花。

(5)红衣:指红色的莲花瓣。

(6)渚莲:水中州渚上长的莲。

(7)鲈鱼正美: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字季鹰)为大司马东曹掾。

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事见《晋书·张翰传》。

后来这个故事就被用来表示思乡之情(8)南冠:楚冠。

「创作背景」这首七言律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

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

诗人独在异乡,见深秋凄凉景象,顿生怀乡思归之情,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长安秋望》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眺望中的见闻,描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思念故乡的心情。

首联“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长安秋望赵嘏诗歌鉴赏

长安秋望赵嘏诗歌鉴赏

长安秋望赵嘏诗歌鉴赏
《长安秋望》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写长安城中的暮鼓晨钟、深秋落叶、登高远眺等场景,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意。

首句“云物凄清拂曙流”,写的是晨曦中的凄清景色:云雾缭绕,让人感到凄凉。

“凄清”二字既表现了秋天的萧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第二句“汉家宫阙动高秋”,则将视野转向了远方的宫殿,写出了宫殿在秋日中的壮丽景象。

“动”字形象地描绘了宫殿的高耸和壮观,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第三句“残星几点雁横塞”,写的是夜空中残留的几点星光和横渡边塞的雁群,给人一种寂静和苍凉的感觉。

这里的“残星”和“雁”都是秋天的象征,进一步突出了季节的特色。

最后一句“长笛一声人倚楼”,则将诗人的身影引入画面,他独自倚在楼上,吹奏着长笛,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意。

这句诗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份忧伤和寂寥的气氛。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忧国忧民之意,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敏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赵嘏《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长安晚秋》,选自《全唐诗》由唐代诗人赵嘏所作。

作者通过描写长安深秋的景色,继而抒发了远离家乡心中凄凉的情感。

长安晚秋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云物:云雾。

(1)诗歌中哪些景物体现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因为此句而称作者为“赵倚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归雁、篱菊、渚莲。

(2)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3)用典,羁旅愁思(或思乡归隐)。

二1.请赏析本诗颈联中“静”与“愁”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5分)2.本诗与杜甫《登高》同是写秋的诗歌,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表达情感的异同。

(6分)参考答案1.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或答拟人)(1分)。

静,写出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突出了紫菊的静穆闲雅;愁,表现了残荷愁容满面的情态(2分)。

这静穆衰败的画面中暗含着诗人的感伤怅惘之情。

(2分)。

2.同:两首诗歌都借秋景寄寓了深切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2分)异:在《登高》中,寄寓了潦倒失意、老病孤愁、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2分)本诗寄寓了作者想弃官归乡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2分)三: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答案: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答案:愁(不得志,思归之愁)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了那些景物?参考答案: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鲈鱼。

4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整体和局部结合。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

高中语文考试诗词鉴赏经典题目《长安晚秋》及满分答案

高中语文考试诗词鉴赏经典题目《长安晚秋》及满分答案

高中语文考试诗词鉴赏经典题目《长安晚秋》及满分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9分)
长安晚秋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人钟仪被俘,但他依然戴着南冠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二句总写长安全景。

登高远望,眼前凄清的云雾慢慢飘荡,长安的楼阁都似在脚下浮动。

B.本诗炼字灵活而不着痕迹。

例如一二句中“流”“动”二字暗藏秋风渐起之意,最色迷蒙而壮阔。

C.五六句写夜色褪尽,眼前景色已经历历可辨。

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D.尾联用典,借用西晋张翰的莼鲈之思和钟仪被俘犹戴南冠这两个典故,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想法。

(2)杜牧对此诗的颔联联赞赏有加,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

请赏析颔联的妙处(3分)
(3)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答案解析】。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

长安秋望原文: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灰蒙蒙的云雾夹带着寒意天刚刚亮,宫殿四周开始呈现出深秋的景色。

稀疏的晨星伴随着从边塞上横空而来的大雁,凭楼眺望忽闻笛声引起无限乡愁。

篱笆旁紫色艳丽的菊花欲开未开,十分静谧,池沼里莲花花瓣已凋谢。

故乡鲈鱼正鲜美而我却不归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学楚囚?注释:(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2)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作品鉴赏: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赵嘏《长安秋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长安秋望赵嘏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释⑴云物:即天上飘拂的云雾。

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

清,一作“凉”。

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流:指移动。

⑵汉家宫阙:指唐朝的宫殿。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⑶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

横,渡、越过。

塞,关塞。

⑷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篱:篱笆。

⑸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渚:水中小块陆地。

⑹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

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⑺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悦之,召而吊之。

’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翻译:灰蒙蒙的云雾夹带着寒意天刚刚亮,宫殿四周开始呈现出深秋的景色。

稀疏的晨星伴随着从边塞上横空而来的大雁,凭楼眺望忽闻笛声引起无限乡愁。

篱笆旁紫色艳丽的菊花欲开未开,十分静谧,池沼里莲花花瓣已凋谢。

故乡鲈鱼正鲜美而我却不归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学楚囚?译文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相关试题及答案[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南冠、楚囚”:楚国攻打郑国,战败,楚人钟仪沦为战俘并被送往晋国关押,虽然做了阶下囚,他依然戴着南方楚国的帽子以示不忘家乡故国。

动静 视听 长安秋望

动静  视听  长安秋望

(2)文章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什么好 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补充: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最精彩的表演”一语 双关,既指梅兰芳为了拒演而采取的虚与委蛇的 掩饰和应对,又指梅兰芳以精湛的技艺为祖国和 人民所做的精彩表演。(2分) ②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有利于表现梅兰芳崇 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突出文章的 注意:1.概括的主要内容要具体主旨。 (2分) ③以“最精彩的表演”为题,可谓内涵丰富,意蕴 2.作用题必须考虑主题,且主题要具体 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2分) 3.题目不可能深化主题
• 长安秋望 赵嘏 •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 9.诗中寄托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列 举你的理由。(6分) 答案:寄托了诗人孤单惆怅、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 ㈠寓情于景。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 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 乡之情,孤独之意。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 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 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4)有人认为,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 (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2分,分析恰 能因为政治而干扰艺术。梅兰芳因政治原因而 当且分条4分,言之成理即可) 放弃艺术表演的做法实不足取,对此你是如何 看的?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 观点一:梅兰芳应该放弃艺术表演。 • 1.艺术不能与政治分开。艺术要摒弃政治分歧, 不要和政治联系, 这是天真的想法。 • 2.抗战期间,国土沦丧,人民生灵涂炭,日寇利 用梅兰芳的艺术影响,强诱他媚敌表演,梅兰芳 断然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演出,他的这一行 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强骨气和崇高的 民族气节,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高中语文考试诗词鉴赏经典题目《长安晚秋》和满分答案

高中语文考试诗词鉴赏经典题目《长安晚秋》和满分答案

高中语文考试诗词鉴赏经典题目《长安晚秋》及满分答案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长安晚秋【唐】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释】赵嘏年轻时四处游历,多次进京应试,均未及第。

14. 下列对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B. 颈联写俯察之景,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C. 末联连续化用典故,直接抒写胸怀,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D. 全诗通过写望中见闻,抒发心意,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15. 请任选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之处。

16. 作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解析】14.C15. 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

“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

作者通过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16. 孤寂怅惘、故园之思、归隐之意。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末联连续化用典故,直接抒写胸怀,给人以丰富的暗示”错误。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

长安晚秋阅读答案《长安晚秋》,选自《全唐诗》由唐代诗人赵嘏所作。

通过描写长安深秋的景色,继而抒发了远离家乡心中凄凉的情感。

长安晚秋赵嘏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云物:云雾。

(1)诗歌中哪些景物表达了诗题中“晚秋”的特点?(2)颔联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杜牧由于此句而称为“赵倚楼”。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归雁、篱菊、渚莲。

(2)①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人倚楼是静态。

(3)用典,羁旅愁思(或思乡归隐)。

二1.请赏析本诗颈联中“静”与“愁”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5分)2.本诗与杜甫《登高》同是写秋的诗歌,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表达情感的异同。

(6分)参考答案1.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或答拟人)(1分)。

静,写出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突出了紫菊的静穆闲雅;愁,表现了残荷愁容满面的情态(2分)。

这静穆衰败的画面中暗含着诗人的感伤怅惘之情。

(2分)。

2.同:两首诗歌都借秋景寄寓了深切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2分)异:在《登高》中,寄寓了潦倒失意、老病孤愁、流寓他乡的悲伤之情;(2分)本诗寄寓了想弃官归乡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2分) 三:1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答案: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之情。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答案:愁(不得志,思归之愁)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 3诗人围绕标题“长安晚秋”描写了那些景物?参考答案:云物,宫阙,残星,雁,长笛,人,楼,菊,莲,鲈鱼。

4是怎样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整体和局部结合。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眺,眼前凄清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似乎触动了高高的秋空。

颔联,颈联写局部之景。

长安秋望赵嘏阅读题及答案

长安秋望赵嘏阅读题及答案

长安秋望赵嘏阅读题及答案 《长安晚秋》是唐代诗⼈赵嘏创作的⼀⾸七⾔律诗。

这⾸诗通过诗⼈望中的所见,写秋风中夜间长安景象,并寄离着诗⼈思乡的深远情怀。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长安秋望》阅读题⽬及其参考答案,欢迎⼤家参阅。

《长安秋望》阅读原⽂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秋。

残星⼏点雁横塞,长笛⼀声⼈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落尽渚莲愁。

鲈鱼①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①鲈鱼正美:西晋张翰被执政的齐王司马冏任为⼤司马东曹掾,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因秋风忽起,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②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失败,楚⼈钟仪被俘,但他依然带着南冠以⽰不忘家乡故国。

《长安秋望》阅读题⽬(⼀) 8.本诗颈联有两个字⽤得特别好,请指出其中⼀个并作鉴赏。

(5分) 9.请问本诗营造了⼀种什么意境?(6分) 《长安秋望》阅读答案(⼀) 8.(5分)⽰例⼀:“静”(1分)它⽣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篱菊所处环境的凄冷(1分)和作者思乡⽽欲归隐的愁苦,(2分)⽰例⼆:“愁”(1分)⽤了拟⼈的修辞⼿法,(1分)它⽣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渚莲红⾐落尽的凄冷(1分)和作者思乡⽽欲归隐的愁苦,(1分)(答“静”⽤了⽐拟⼿法的说得过去,亦可给1分。

答“愁”的只要答到了以上给分点,就可以给分,最⾼给5分。

答“半”、“尽”的也有道理,可在3分以下酌情给分。

) 9.(6分)本诗通过写凄凉的天云万物拂动着早晨的⽓流,汉家的宫殿⾼⾼耸⽴在秋空⾥,(1分)天上残星⼏点,雁群横斜着飞过关塞,我独⾃倚靠⾼楼横吹长笛,(1分)篱笆边黄紫艳丽的菊花静静地半开着,江渚边的莲花落下了它们红红的花瓣,显得⼀派忧愁的景⾊,(1分)营造了⼀种凄清孤愁的意境。

(2分)表现了作者羁旅思乡的愁苦寂寞之情。

(1分)(描摹景象时只要基本意思对就可给分;概括意境特点时可⽤“凄”、“冷”、“清”、“残”、“孤”、“静”、“愁”等词来⾃由组合成短语进⾏概括,但要符合语法和组词习惯。

长安秋望(赵嘏)诗词鉴赏答案

长安秋望(赵嘏)诗词鉴赏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长安秋望赵嘏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云物:云雾。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8.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意境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写景的妙处。

(6分)8.解析:本题从意境和表现手法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此题要从整体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

答案:从意境上看: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

从手法上看:①视觉和听觉多角度写:“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

②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态,“残星”“人倚楼”是静态。

(意境2分,手法4分,共6分;答“远近视角变化”“诗中有画”等酌情给分)9.请结合“篱菊”“渚莲”“鲈鱼”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5分)9.解析:本题从意象角度把握作者的感情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

解答此题结合注释和写作背景等。

答案: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家乡的鲈鱼正美。

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鲈鱼正美”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故园之思和归隐之意。

(分析3分,感情2分,共5分)【鉴赏】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长安秋望》赵嘏唐诗鉴赏

《长安秋望》赵嘏唐诗鉴赏

《长安秋望》赵嘏唐诗鉴赏【作品介绍】《长安秋望》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诗人望中的所见,写秋风中夜间长安景象,并寄离着诗人思乡的深远情怀。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秋晓远望之所见与感受。

颈联写景,烘托出秋日凄清的气氛。

末两句写归思,通过“莼鲈之思”和“南冠楚囚”的典故,抒发自己欲归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原文】长安秋望云物凄清拂曙流⑴,汉家宫阙动高秋⑵。

残星几点雁横塞⑶,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⑷,红衣落尽渚莲愁⑸。

鲈鱼正美不归去⑹,空戴南冠学楚囚⑺。

【注释】⑴云物:即天上飘拂的云雾。

凄清:指秋天到来后的那种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萧索之意。

清,一作“凉”。

拂曙:拂晓,天要亮还未亮的时候。

流:指移动。

⑵汉家宫阙:指唐朝的宫殿。

动高秋:形容宫殿高耸,好像触动高高的秋空。

⑶残星,天将亮时的星星。

雁横塞:因为是深秋,所以长空有飞越关塞的北雁经过。

横,渡、越过。

塞,关塞。

⑷紫艳:艳丽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泽。

篱:篱笆。

⑸红衣:指红色莲花的花瓣。

渚:水中小块陆地。

⑹鲈鱼正美:西晋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

齐王司马冏执政时,任为大司马东曹掾。

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的菜莼妒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⑺南冠:楚冠。

因为楚国在南方,所以称楚冠为南冠。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日:‘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悦之,召而吊之。

’后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战俘。

【白话译文】拂晓的云与攀在漫天游动,楼台殿阁高高耸立触天空。

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关塞,悠扬笛声里我只身倚楼中,艳萦的菊花静静地吐芳幽,红红的莲花落瓣忧心忡仲。

可惜鲈鱼正美回也回不去,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

【赏析】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长安秋望》阅读答案

《长安秋望》阅读答案

《长安秋望》阅读答案
《长安秋望》阅读答案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臣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②《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

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8.简述这首诗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色。

(5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8.(5分)
景物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颇见匠心。

(2分)“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1分)这些景
物无不触发诗人孤寂、惆怅的愁思,从而坚定了诗人归去的决心。

(2分)
9.(6分)
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

(2分)尾联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4分)(结合其它诗句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

赵嘏《长安秋望》赏析(含翻译)

长安秋望原文: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译文:灰蒙蒙的云雾夹带着寒意天刚刚亮,宫殿四周开始呈现出深秋的景色。

稀疏的晨星伴随着从边塞上横空而来的大雁,凭楼眺望忽闻笛声引起无限乡愁。

篱笆旁紫色艳丽的菊花欲开未开,十分静谧,池沼里莲花花瓣已凋谢。

故乡鲈鱼正鲜美而我却不归去,又是何苦戴着南方的冠冕学楚囚?注释:(1)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2)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作品鉴赏: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

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

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

这两句意思是: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

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

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秋望①
(唐)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②学楚囚。

(注释)
①此诗是赵嘏客居长安时期所作。

赵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举进士不第,寓居长安。

②〔南冠〕楚冠。

《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使税之,召而吊之。

’”12.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今体诗的范畴。

律诗在形式上有严格要求,尤其讲究对仗。

每首律诗一、二、三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尾联可对可不对,据此可见,这首诗从格律上看,并不非常规范。

B.首联点出了时间,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

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代的宫观楼阁都在眼前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引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伤。

C.颈联拟物作人,移情于物,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以“静”赋菊,以“愁”状莲,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与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之愁苦异曲同工。

D.这首诗以秋日典型形象入诗,诗中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并寄离着诗人思乡的深远情怀,使得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13.颔联和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差异?请结合诗歌比较分析。

12.D
13.(1)颔联借景抒情,通过拂晓时分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悠扬的笛声,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意境,表达的是思乡的愁情。

(2)尾联则用典抒情,上句用了用西晋张翰想念故乡的菜莼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故园之思和退隐之志;下句用春秋时期的楚囚钟仪之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意义,与归隐之不宜迟。

【分析】
1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A项,“每首律诗一、二、三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错误,律诗的惯例,二、三联必须对仗,一、四联可对可不对。

B项,“汉代的宫观楼阁”“物是人非的感伤”错误,唐代有“以汉喻唐”的习惯,“汉家宫阙”即指唐代的宫殿。

诗人也未抒发“物是人非”的感伤,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诗中“凄清”二字,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

C项,“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错误,以“静”赋菊,并不表达容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菊花半开,静穆闲雅,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油然而起归隐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抒情手法)的能力。

颔联借景抒情,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

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

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通过写残星、雁、笛声等意象,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情。

尾联用典抒情,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此句大意是头戴楚冠学着囚徒把数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就如同囚徒一样,表达了不想继续留居长安,想要归隐的想法。

一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徒留长安,蹉跎岁月的痛苦,暗含不如趁早归去的决心。

四、句子默写
14.任选三小题。

(1)_________,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3)海客谈瀛洲,___________;越人语天姥,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____。

……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14.青青子衿沉吟至今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雕栏玉砌应犹在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衿、羁、荻、浸、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