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安全与健康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安全与健康课程论文(报告、案例分析)院系劳法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 11
学生姓名戴伟
学号 33
任课教师丁晓霞
2012 年 12 月 13 日
安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戴伟学号33 关键词:安全;安全管理;安全现状;安全生产综合防范体系;本质安全
现代安全管理是伴随着人类发展的足迹而产生的。
发端于19世纪的以蒸汽机以及诞生于120多年前的电力工业所引导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化大规模生产的逐步兴起和繁荣,随之而起的工伤事故、职业病、环境事故也日益增多。
为了有效遏制事故,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人类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在此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总结出许多安全管理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对减少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很大作用。
当今社会无处不在的各类安全防护装置、管理措施等都是人类安全研究的结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安全问题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对安全问题的研究也就需要更深入,更具科学性。
一、安全的基本概念
(一)安全的定义
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安全是无危险、无损害、无事故的意思。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安全的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
所谓安全,是指客观事物对主、客观对象造成的风险受到控制,而且这种受控制的程度达到为人们所接受的状态。
该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涵义:
(1)安全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即消除可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或死亡,造成设备或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条件。
(2)安全是指在外界条件下使人们处于健康状况,或人的身心处于健康、舒适和高效率活动状态的客观保障条件。
(3)安全是一种心理状态。
即认为,指某一子系统或系统保持完整的一种状态。
(4)安全是一种理念,即人与物将不会受到伤害或损失的理想状态,或者是一种满足一定安全技术指标的物态。
(二)安全的本质
一个事物在安全上的本质是由其内部存在的矛盾所决定的;而不同事物的不同的安全本质是由于其内在矛盾的不同特质性所致。
任何事物都具有推动其发展、变化的矛盾性,因此都存在安全问题,只不过安全的具体内容、大小不同而已。
在现代技术系统中,安全的本质是反映作为该系统要素的人、物(原材料)、机(工具)、环境及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与适应的问题。
因此,除上述普遍性、特殊性外,它还具有许多其他反映这一本质的特性或属性。
例如复杂性、隐含性、随机性、相对性、动态性等。
基于以上两点,安全的另一个本质属性就是所谓安全和安全性的大小,实质是对显现的或潜在的危险认识(辨识、根源与评估)及有效对策(措施)的程度。
为了安全,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性必须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并规定合理的安全指标。
二、安全管理概述
(一)安全管理的概念
安全管理就是人们对安全生产进行的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使风险能降到人们所接受的一系列活动。
它是研究安全管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方面,其基本任务是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原理,探讨、揭示安全生产的基本规律,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以达到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安全生产目的。
安全管理分为宏观安全管理和微观安全管理。
宏观安全管理是国家进行的安全法制管理和监督活动。
微观安全管理是指具体部门或单位所进行的安全管理活动。
微观安全管理活动必须服从宏观安全管理,在宏观安全管理的指导下进行,并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的管理。
(二)现代安全管理理论
现代安全管理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经验管理、制度管理、风险预控管理和文化管理四个阶段。
文化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最后阶段,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
而风险预控管理是建立安全文化的重要途径,文化管理是风险预控管理的必然延伸。
贯穿于这四个阶段的是技术手段。
不同的阶段也相应诞生了不同的安全管理理论。
1.事故预防理论
1929年海因里希发表了著名的《工业事故预防》,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安全管理的思想和经验,初步提出了风险和事故预防的概念。
他通过对55万件机械事故的统计分析,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死亡、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这个比例关系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起未产生伤害,29起引起轻伤,有1起是重伤或死亡。
这就是著名的海因里希事故法则。
不同的行业,不同类型的事故,无伤、轻伤、重伤的比例不一定完全相同,但是这个统计规律告诉人们,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而要防止重大事故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这也是事故预防理论的重要出发点。
此后,弗兰克·伯德和乔治·杰曼等人发展了海因里希的理论,他们认为:安全管理分为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部分,控制是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而控制可以分为预先接触控制、接触控制和接触后控制三个阶段,预先接触控制是在事故前通过风险评估,以制定行动计划并通过人本化的管理措施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接触控制是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减少能量的总量或有害物质的相互作用,以降低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接触控制是在事故发生后,以正确的行动反映程序和工作标准,控制损失的扩散。
三阶段中预先控制又是最重要的。
2.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是指探索事故发生及预防规律,阐明事故发生机理,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是用来阐明事故的成因、始末过程和事故后果,以便对事故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明确的分析。
以下是几种主要事故致因理论:
(1)因果论
事故因果论是事故致因的重要理论之一,多米诺骨牌模型是事故因果论主要模型之一。
它应用多米诺骨牌原理来阐述事故因果理论,认为要防止事故,就应知道引起事故的本质原因,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追踪。
明确事故原因的追踪系统,这对防止误作事故原因的结论,防止将预防措施引至错误的方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轨迹交叉论
轨迹交叉论是强调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相互作用的理论。
在系统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时一种人为失误;物的不安全状态多为机械故障和物的不安全放置;人与物两系统一旦时间和空间上的轨迹交叉就会造成事故。
轨迹交叉论把人、物两系列看成两条事件链,两链的交叉点就是发生事故的“时空”。
(3)事故能量转移论
事故能量转移论是事故致因理论的另一重要理论。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能源、新能量、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新的危险源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伤亡危险。
为了有效地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控制危险源,人们对事故发生的机理——物理、化学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
三、我国安全管理现状及思考
当前,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情况和问题,归纳起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物的问题和管理上的问题。
(一)人的问题
1.部分管理者思想上不重视安全生产
管理者特别是企业一把手对安全生产的作用非常重要。
但是,从以往发生的重大事故来看,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管理者缺乏自我约束的安全素质,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认为“生产是硬指标,安全是软指标”,“抓生产时瞪圆两只眼,抓安全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职工的安全意识不够,安全素质较低
由于受国情的制约,目前许多职工接受的安全教育不够,很难做到“我要安全”。
另外,生产事故很大一部分是发生在民营企业中的进城民工身上,一些民工未经培训就上岗,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导致野蛮生产和违章作业屡禁不止。
(二)物的问题
1.设施陈旧落后
由于受资金的限制,一些企业生产设备设施陈旧落后存在隐患,容易造成因设备设施本质不安全导致的事故。
还有些企业虽然增添了新的设备,却因资金和缺乏经验等方面的原因没有购置防护装置,又产生新的隐患。
2.环境较差
目前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五小”企业,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普遍较差。
粉尘、噪音超标,通风、采光不符合要求,环境温度过高过低,冷水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毒物。
还有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根本
就不考虑作业条件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要求,更加剧了事故的发生。
3.安全投入赶不上生产经营的发展速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安全投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无庸置疑,但许多企业往往忽视了安全投入,新建的项目就出现隐患。
还有一些工业经济园区,为了突出政绩,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放宽了安全和环境门槛,引进了一些属重大危险源的项目,埋下了潜在的事故隐患。
(三)管理方面的问题
1.机构、队伍不健全
由于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还没有把企业安全机构的设置做为搞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突破口来抓,企业的安全机构或撤或并,安技人员裁减、更换不断。
有的企业虽有安全机构,仅是附设在处室中的一个科或组,有的甚至只在某一科室中设置一、二个人,还有的兼职过多,削弱了企业安全机构和安技人员的力量,很难从源头抓好安全生产。
2.内部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
安全机构和安技队伍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很难制定出健全的安全规章制度。
特别是许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安全规章制度方面有许多空白,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安全责任制都没有,更谈不上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安全检查、隐患整改等制度,导致职工长期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3.安全管理方法落后
大多数企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型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注重经验和事后总结,未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的闭合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根源,安全生产工作主要是靠人治,并且是少数人参与的人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松松紧紧,抓抓停停,难以有效的防止事故发生。
四、安全管理的对策探讨
从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历史实践经验和当前安全工作存在问题可以看出,造成目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表现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安全监管力度不够,企业安全管理薄弱,从业人员安全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为改变这种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在安全生产管理上进行理论创新,采取积极的办法,探索新的管理思路,尽快使我国安全生产走上良性、持续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管理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的
转变;从传统管理向依靠法制、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市场经济手段转变;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
(一)构建安全生产综合防范体系
荀子曰: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未下。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安全管理的原则,即防大于治,防治结合,应以预防为主。
所以提出构建安全生产综合防范体系,就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政府、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建立、实施和完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体系、监管组织体系、科技支撑体系、重大危险源监控及应急预防体系、安全培训体系、中介服务体系、标准化及评价体系、责任考核追究体系,社会化监督体系,工伤及社会责任保险体系等十个方面入手,形成长效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安全制度。
从而变事故处理为事先预防,变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变静态被动管理为动态主动管理,实现对安全生产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进行综合防范。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以及相关法律体系,不断完善配套法规,深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一岗双责”安全责任制度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
立足于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执法监察队伍建设,确定重点监控企业,全面深入监察,查找事故隐患,限期整改。
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集中开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和水上交通、公众聚集场所、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城市燃气和特种设备等方面的专项整治,从源头防范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3.科技支撑体系
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积极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督促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
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学研究的激励机制,改善现有的基础条件,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
4.重大危险源监控和应急救援体系
按照“企业监控,政府监控”的危险源监控模式,完善重大危险源普查监控手段,建立政府应急救援中心,整合区域类的救援资源,强化应急救援训练,对突发事件随时准备应付,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把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5.安全生产培训体系
按照安全生产“五要素”中落实安全文化的要求,坚持不懈、广泛深入地做好安全生产培训工作。
加大对持证上岗的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持证上岗率。
6.安全生产中介服务体系
要着力发挥安全生产专家队伍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利用其特有的社会功能,构筑起政府和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桥梁。
7.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评价体系
安全标准化建设时安全生产监管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一项重要手段,要按照国家制定颁布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技术规范、安全质量标准,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建立起完整详细的安全生产台账和各生产环节、各岗位安全质量责任制。
8.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和考核体系
立足于完成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将控制指标层层分解下达。
着力督促各级各部门和单位、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控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严格事故责任追究。
9.安全生产社会化监督体系
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做到政务公开,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建立于企业职工、社会的信息交流平台,让群众参与到我们的监管工作中来。
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领域与各级工会建立合作协商制度,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通过各种媒体,引起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广泛关注。
10.工伤保险和责任保险体系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保险业的发展经验,积极采取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政府推动、立法强制等方式,发展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产品责任、公众责任、执业责任、董事责任、环境污染责任等保险责任。
(二)实现本质安全
1.本质安全概念
本质安全,又叫本质化安全,意思是本质上是安全的。
狭义的本质安全是指机器、设备、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即使出现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的安全状态。
广义的还包括人的安全行为,指从业人员处处按照标准、规程作业,消除事故风险,和物的安全状态一起构成“人—机”系统的安全。
所谓本质安全,是指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个体系重点突出的是:
对安全设计、安全执行、和安全监管的全过程进行的有效控制。
2.本质安全原则
本质安全也是安全管理的一大重要原则。
本质安全原则强调超前和主动,从人与机器和环境入手的本质入手,实现安全生产。
具体表现为人要具备安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意识素质和观念、态度、认识、品德等人文素质,并以此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物和环境的本质安全就是要采用先进的安全科技和管理模式,进行超前预防。
3.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
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是我们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最终目标。
本质安全型企业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进而逐步趋近于本质型、恒久型的安全目标。
对生产经营单位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讲设备、环境、员工是本质安全的三要素。
设备是本质安全的重要条件,环境是本质安全的重要保证,员工是本质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建立本质安全型企业,就要实现三要素的本质安全化。
(1)设备的本质安全化
设备本质安全化,即选用的设备和机具既要考虑其生产效率,又要考虑其安全可靠性,从根本上消除各类设备的安全隐患。
(2)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化
即对生产场所的设计要确保从业人员的安全,在空间、气候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为从业人员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
(3)人员本质安全化
人员本质安全化就是要求操作人员有较好的心理、生理和技术素质,即不但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和必需的安全技能,有扎实的专业岗位知识;能够自觉地遵守各类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正确地操作和使用设备。
4.实现本质安全,重在从我做起
实现本质安全,重在落实。
每一个员工,每一个部门,都要“从我做起”,切实承担起安全的责任。
第一,员工要对自己负责;第二,员工要对同伴负责;第三,员工要对顾客负责;第四,企业要对员工负责;第五,企业要对顾客负责;第六,企业要对股东负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企业要对社会负责。
企业的安全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大厦的基础。
如果企业在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积极主动关注全体人类成员的安全、健康,以及特别注重对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必然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减少无效支出,大大增加全社会的总财富,和谐社会的大厦必然更加根基稳固,巍然屹立。
参考书目
[1]王喜振《安全生产综合防范体系理论与实践》山东大学出版社
[2]卲辉邢志祥《安全行为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3]王炳山《企业安全文化与社会责任》中国工人出版社
[4]李荣融李毅中《现代安全理念和创新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
[5]祁有红祁有金《第一管理》北京出版社
职业安全与健康课程论文评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