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关于城市乞讨者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乞讨者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城市乞讨者问题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当今社会存在着诸多的不公正、不公平、不和谐的现象,在城市的乞讨现象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无论在何地我们随时都可以见到乞讨者的身影,乞讨者的存在不仅影响社会秩序,而且会影响城市美观。

为了了解城市乞讨者的相关情况以及人们对他们的态度,我们组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采访本校大学生与访谈相关乞讨者,获悉乞讨者自身的难处所在,以及大学生对乞讨者的态度和看法。

通过分析乞讨者的相关情况,提出相关建议与意见,希望得到相关部门与社会上的人的关注。

二、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2月三、调查地点四、调查人员五、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与乞讨者六、调查方式:自填式与访谈式七、调查过程: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自填式问卷与结构式访问的方式,对湖北文理学院大一到大三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其中自填式问卷总共打印150份,回收141份,调查问卷问卷131份。

其中大一32份(男生10份,女生22份),大二52份(男生24份,女生28份),大三47份(男生25份,女生22份)。

访谈问卷10份,只要是到市区寻找相关乞讨者进行访问,并给予他们相关帮助。

八、调查分析:以下是调查问卷中的相关问题的反映情况:1、2、你在街上遇到过乞丐乞讨吗?()A.经常(60%)B.偶尔(37%)C.从来没有(3%)3、你通常在什么地方遇到乞丐?( )[多项选择]A景点(13% ) B.商场(44%) C.天桥(19%) D.车站(24%) 4、遇到乞丐时你会施舍他们吗?()5、你一般会以什么方式来帮助乞丐?()6、当你帮助乞讨者时,抱着什么样的心态?( )[多项选择]A.为尽快打发他们(26%)B.同情可怜(66%)C.不耐烦(25%)D.为了博得他们的感激(12%)E.为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23%)F.其他(32%)7、你见到的乞丐大多是什么境遇?( )8、你觉得“乞丐”是一种职业或是......?( )A.是一种职业(23%)B.是一种生存方式(52%)C.其他(25%)9、你是否认为大街上的乞讨者的乞讨行为是一种欺骗?( )10、你觉得乞讨者上街乞讨的原因是什么?( )[多项选择]A.不劳而获(31% )B.生活所逼(54%)C.丧失劳动力(41%)D.受不法分子胁迫(34%)11、你觉得乞丐对城市造成什么影响?( )[多项选择]A.影响市容市貌(35%)B.影响社会治安(38% )C.影响公共卫生(27%)D.其他(19%)12、你觉得政府是否应该帮助乞丐?( )13、你觉得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管理乞丐?( )[多项选择]A.妥善安排就业(42%)B.遣送回家(24%)C.进行收养管理(40%)D.设立禁讨区(18%)E其他(25%)14、你对管制乞讨者持什么态度?( )[多项选择]15、对乞丐进行强制执行管制,你的意见是?( )[多项选择]A.非人性化的举措(52%)B.城市管理需要(23%)C.无所谓(15%)D.其他(10%)从本次调查可以发现达到60%的学生在街上会遇到乞丐乞讨,可见乞讨者的境况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2篇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2篇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2)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2)精选2篇(一)标题: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引言:乞丐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群特殊人群,他们靠向过路人或社会公众乞讨生活。

本报告旨在对乞丐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包括乞讨原因、生活状况、影响因素、社会反应等相关内容。

一、乞丐的乞讨原因:1. 贫困和失业:部分乞丐是因为贫困和失业而无法维持生计,迫不得已选择乞讨。

2. 残疾和疾病:一些乞丐因身体残疾或患有严重疾病而无法工作,只能依赖乞讨维持生活。

3. 治安环境:一些乞丐是逃避家庭或社会的不良环境,选择到城市乞讨。

二、乞丐的生活状况:1. 居住环境:绝大多数乞丐没有稳定的居住地,通常在公园、桥下、地下通道等处露宿。

2. 饮食和卫生条件:乞丐的饮食和卫生条件较差,很多乞丐都依赖于社会救助机构或善心人士提供的食物和洗漱用品。

3. 社会支持:一些乞丐通过救助机构和慈善团体得到一定的援助,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三、影响因素:1. 社会贫富差距:社会贫富差距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一些人陷入贫困境地,成为潜在的乞讨者。

2. 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收入来源,成为乞讨的一部分。

3. 就业机会不足:一些个体乞丐由于学历和技能匮乏,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四、社会反应与帮助:1. 同情与帮助:一些公众对乞丐持有同情态度,会慷慨解囊帮助他们,提供食物、衣物等必需品。

2. 社会批评:部分人认为乞丐是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呼吁社会对其进行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援助,以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结论:乞丐是城市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乞讨原因主要有贫困和失业、残疾和疾病、治安环境等。

他们生活状况较差,饮食、卫生条件有待改善。

社会贫富差距、城市化发展、就业机会不足等因素是影响乞丐现象的重要原因。

社会对乞丐的态度既有同情和帮助,也有批评和呼吁。

为帮助乞丐摆脱贫困,社会应加大对乞丐的关爱与援助,同时将问题的根源纳入社会改革议程中。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范文_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范文_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范文_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一、调查内容(一)调查主题:广东省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情况。

(二)调查时间:20某某年某月某日---20某某年某月某某日。

(三)调查人员:在某某居住的市民,以在校大学生为主。

(四)调查地点:广东某某某某某某学院、某某某某某某和某某某某第一附属医院附近。

(五)调查方式:2、设计调查问卷。

设计调查问卷发给被调查者填答。

(附件1与附件2)3、访问相关人士。

询问他们有否积极改善社会生活质量,提出保护弱势群体的意见。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依然庞大,构成了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威胁。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使得相当规模的人群摆脱贫弱的地位,改善了生活水平,但是,目前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弱势人群,并在近期内有增长的趋势,一些弱势群体的弱势程度还在继续加深。

现阶段,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公平、不和谐的现象,城市乞讨者现象就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在我们的省会某某市,在某某、商场、广场或者车站等地方,我们仍然能够经常见到乞讨者的身影。

城市大量乞讨者的存在,既影响了城市的美观和文明,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公共社会秩序,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而解决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推进进程。

今天我讨论的是某某市弱势群体---乞讨者。

三、调查的过程本人于2022年1月9日至13日在广东某某某某某学院校内,2022年1月14日至17日在某某市某某某某某某,2022年1月18日至20日在某某某第一附属医院附近,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在1月21日至25日对这几天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积极配合调查,认真作答问卷,有极少部分被调查者由于赶时间等原因而放弃接受调查。

总而言之,这一次调查任务完成得很顺利。

四、调查的结果分析(一)城市中的乞讨者数量较多从我们的问卷答案可以得知,有将近7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他们经常在城市中见到乞讨者。

流浪乞讨督查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督查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督查情况汇报根据最近的督查情况报告,我对流浪乞讨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汇报。

在这次督查中,我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在督查中我发现,流浪乞讨现象在城市中依然存在,并且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这些流浪乞讨者大多来自贫困地区,由于生活困难而不得不外出谋生。

他们通常选择在繁华的商业街、车站或者景点等地方乞讨,给市容和市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他们的乞讨行为也给市民带来了困扰,甚至有些人因此感到恐慌和不安。

其次,我还发现一些流浪乞讨者并非真正的贫困者,而是利用乞讨行为谋取个人利益。

他们有组织地在某些地点进行乞讨,有时还会采取一些欺骗手段来感染市民的同情心。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城市形象,也对正当的慈善捐助活动构成了一定的干扰。

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对流浪乞讨现象的监管和治理。

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加强对流浪乞讨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那些利用乞讨行为谋取个人利益的人,应该依法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对真正的贫困者给予帮助和救助。

其次,加强对流浪乞讨者的帮助和救助。

对于真正的贫困者,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提供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让他们有能力脱离乞讨,实现自立更生。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市民正确对待流浪乞讨现象。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市民正确看待流浪乞讨现象,增强社会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同时对于那些利用乞讨行为谋取个人利益的人,市民也应该提高警惕,不给予支持和帮助。

总之,流浪乞讨现象的存在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和谐美好。

对流浪乞讨者调研的感想

对流浪乞讨者调研的感想

对流浪乞讨者调研的感想调研对象:流浪乞讨者调研时间:2021年9月调研地点:某大城市街头调研方式:面对面访谈调研人员:我本人以及我的团队成员调研目的:1. 了解流浪乞讨者的生活状态和背后的原因;2. 分析流浪乞讨者的需求和问题;3. 探讨如何改善流浪乞讨者的生活状况。

调研过程:我们的调研团队选择了某大城市的繁华商业区作为调研地点,这里聚集了大量的流浪乞讨者。

我们以随机采样的方式,选择了10位乞讨者进行面对面访谈。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首先与他们进行了简要的自我介绍,希望能够扩大他们的话语权。

接着,我们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询问:1. 个人信息:我们了解到这些流浪乞讨者中,大多数是男性,年龄在30-50岁之间。

他们多数没有固定住处,每天在城市中各处流动。

2. 乞讨现状:这些乞讨者表示,他们乞讨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存。

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缺乏基本生活保障。

许多人由于身体健康问题无法从事长时间的体力劳动,也无法找到工作。

3. 生活条件:他们往往居无定所,没有稳定的居住环境。

他们大多数时间在户外度过,不论是在餐馆门口、商场附近,或是在桥下过夜。

他们生活的条件十分恶劣,没有舒适的床铺、洗浴设施,常常受到恶劣天气和环境所影响。

4. 社会关系:我们了解到,乞讨者之间既有合作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他们往往会争夺有利的位置,以争取更多的乞讨机会。

不同的乞讨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些人更会引起行人的同情,从而获得更多的捐助。

5. 对未来的展望:乞讨者大多数对未来并没有太多期待。

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住所,摆脱流浪和乞讨的生活。

但是,他们也承认目前的处境并不容乐观。

调研感想:通过与乞讨者的面对面交流,我深刻地认识到流浪乞讨者的困境和需要帮助的现实。

他们身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

而我们身处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往往忽视了这些弱势群体的存在,甚至对他们产生了偏见和歧视。

这次调研使我深切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现状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现状

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现状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现状正文:火热的七月,我们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小分队来到了蚌埠市市区针对蚌埠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实际情况做了一次为期一天的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现状。

调查并分析了蚌埠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成因、现状。

提出了相关的救助建议。

我们先后来到了蚌埠市汽车站、火车站、百货大楼附近等地,对附近的流浪乞讨人员及居民以调查问卷或询问的形式进行采访。

通过此次社会调查我们对城市居民对城市乞讨人员的看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根据发放的调查问卷,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人们基本上不会相信城市乞讨人员。

人们的不信任来自于很多方面。

首先,市民接触了很多来自于媒体的关于假乞丐,乞丐团伙的负面报道,随着电视、报纸、网络的发展,一点的负面新闻也会在市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很多市民碰到的乞丐四肢健全,完全可以自食其力,但是却懒惰成性,自甘堕落;最后便是市民们对于影响了市容的乞丐们的不屑和鄙视。

诚然,乞丐在如今甚至有职业化的趋向,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的确确存在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生活的真正乞丐,不能一概而论,暑期社会实践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现状。

对于城市乞讨人员来说,我们需要给予他们帮助,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需要市民可以改变以往的观念,明辨是非,给予城市流浪乞讨者帮助,从调查问卷来看,市民很少可以说出城市流浪乞讨救助中心的位置,所以说市民也应该掌握一些救助的相关知识;帮助这些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当然需要政府的力量,不能只把救助站做成个毫无实质的壳子,要对流浪乞讨者进行劝导,对他们进行救助,给予他们住宿食物,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的信心。

从调查结果而言,市民对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讨厌之情溢于言表,要改变这种情况还需要时日,也需要大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对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我们给予我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借此次机会,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入了社会,到社会的大课堂上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信念。

大学生流浪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流浪心理调查报告

大学生流浪心理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基于对大学生流浪者心理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流浪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引起的原因,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以制定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计划。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然而,同时也出现了一部分大学生因各种原因而流浪的现象。

大学生流浪问题既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研究大学生流浪心理十分必要。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面访相结合的方法,对100名大学生流浪者进行了调查。

问卷采用自主设计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面访通过深入了解他们的经历和心理状态。

数据经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调查结果流浪原因- 家庭变故:40%的受访者因父母离异、家庭经济拮据等原因流落街头。

- 学业压力:30%的受访者因学业困难,无法继续在学校正常生活。

- 社交障碍:20%的受访者由于与同龄人交往困难,导致与大部分人疏离。

- 心理问题:10%的受访者由于患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而流浪。

心理健康状态- 抑郁情绪:5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感到沮丧、无助和绝望。

- 自尊心受损:60%的受访者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 焦虑问题:30%的受访者经常面临焦虑的情绪。

- 社交孤立:40%的受访者表示感到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无法融入大环境。

心理干预建议鉴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心理干预建议以帮助大学生流浪者:1. 增加社会支持: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解决他们的内心问题。

2. 加强家庭教育:通过提供家庭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沟通技巧,避免家庭变故成为流浪原因。

3. 学校关注:学校应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业和心理状况,提供必要的援助,帮助他们重回正常的学习生活。

4. 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应对学业压力和生活挫折的能力。

5. 社会关怀:建立更多的关怀中心和流浪者收容所,为流浪者提供基本的住宿和食物,并提供相应的就业培训。

结论大学生流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也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报告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报告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报告【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然而,就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就生活在人们的“眼皮底下”,日常生活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他们就是:流浪乞讨人员。

伴随经济的发展,这一群体的生活水平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反而生活过得越来越艰难,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成为这群体中的一员。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逆流呢?这个问题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群体引起了我的关注。

为此,本人参加了这次寒假社会调查活动,在肇庆、广州两地发放并回收了73份调查问卷,其中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旨在调查社会各阶层人员对社会上流浪乞讨人员的认识及看法,以及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相关立法做出了初步的探讨。

以上内容将会在以下的叙述中反映出来,本人在调查中的所见所闻亦会贯穿在本报告中,最后本报告会给出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的一些基本构想。

【关键词】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同情疲软贫富差距【目录】一、前言二、调查结果(一)认识及看法(二)对相关立法的初步探讨(三)原因分析及解决设想三、总结【正文】一、前言:流浪乞讨人员,指的是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简称流浪乞讨人员。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地朝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奋进。

然而,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群体的发展壮大,带来了不和谐的音符,给这一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流浪乞讨人员不断增多,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在车站、地铁站出口、大型广场,甚至普通街道,随时都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他们有的蹲坐在地上,有的游荡在人群中,有的穿梭在车流间……流浪乞讨人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型乞讨”,另一类是“职业型乞讨”。

对于前者,他们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个人或家庭遭受了天灾人祸,通过个人努力解决不了问题,又缺乏社会救济,所以被迫走上乞讨之路。

当得到社会救助后,他们通常愿意终止乞讨行为。

这一类人理应是我们的救助对象。

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体制的完善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了。

有的人大热天在办公室吹吹空调看看报纸就可以过得很安逸;有的人不论是寒冬酷暑都要从事着繁杂辛苦但工资却不高的工作,他们整天为了生计奔波,但当他们遇到一些生活上的挫折时还是很难应对,这时候他们就很无奈的成为了乞讨者。

无论是在繁华的街道上,还是在人流量较大的天桥边,都有着一群人,他们或衣衫褴褛,或身带残疾,或年老体衰,看着他们那被烈日暴晒被寒冬刺骨被虫蚁叮咬被人们践踏的肮脏的身子,他们那常年累月不曾洗过的头发与身体,他们那因被折磨与歧视而迷惘的早已失去了那儿童本该有的快乐与天真的双眼,我们的同情心是否还一如当初?最近网上热炒的“犀利哥”引起了社会对街头流浪乞讨群体的广泛关注。

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乞丐者的行列,他们行走于繁华的街头,晃荡在大学校园周围。

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人确实是因为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只能通过乞讨的方式向社会求助,但被人操控的职业乞讨者和一些好逸恶劳的人也同样存在。

后者的存在不仅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的问题,同样也削弱了社会大众对那些真正的乞讨人的同情心,使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得到及时的援助。

如今人们对那些乞丐越来越无动于衷,甚至避而远之,究竟是什么导致这样难堪的局面?很多职业乞讨者就是利用社会的同情心对大众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欺骗。

态度决定行动,对乞讨者不同的态度决定了大家不同的行动,是冷眼旁观是无动于衷还是热忱相助?因此研究大众对这些街头乞讨人员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对乞丐的态度不仅代表着先锋群体对边缘群体的关怀和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新的道德和价值导向。

而且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社会大众的态度。

因此,我们小组成员就以自己周围的同学为对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研究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并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为改变这些社会问题稍作一些努力。

大学生关于行乞现象看法的小结报告.doc

大学生关于行乞现象看法的小结报告.doc

大学生关于行乞现象看法的小结报告小组成员:匡蓓(经济学)刘珏烨(德语)商珍(经济学)杨柳青(德语)分工情况:文献查阅:刘珏烨问卷制作:全体成员问卷发放与数据统计:匡蓓、商珍、杨柳青小结报告:刘珏烨杨柳青幻灯片制作:匡蓓商珍ﻩ乞讨现象在城市中屡见不鲜,尤其是在热闹的城市中心区域、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的地带,我们常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乞丐通过各种手段行乞.ﻩ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下几个问题,即:依据法律,公民是否具有自由行乞权以及应该如何限制这种权利?大学生对待欺骗性质的行乞行为如何看待?究竟如何更好地处理行乞现象?我们小组利用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我们在不同院系不同年级共发放15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42份)、访问等方式进行了调查。

希望能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讨论行乞行为所存在的伦理问题,从而了解大学生对于行乞现象的看法,并提出一些更好的建议来帮助有关部门改善城市行乞现象.问题一:依据法律,公民是否具有自由行乞权以及应该如何限制这种权利? ﻩ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查阅的相关的文献资料。

发现对于公共场所的行乞行为是否正当在目前法律中尚无明文规定。

但在宪法中提到了公民有获得救助权。

公安部曾下发了《公安部关于当前依法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的通知》,其中第三条和第五条涉及到规范乞讨行为的内容。

第三条规定:在机关、学校、医院、广场、影剧院、著名景点等公共场所强索强讨,进行流氓活动,扰乱公共秩序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十九条第(二)项、第(四)项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第五条规定:在乞讨过程中或以乞讨为名,妨碍交通管理秩序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七条第(四)项、第(六)项、第(十一)项的规定予以治安处罚,分别处十五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5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此外在各大城市也曾出台过内容相近的“禁乞令", 主要是对流浪乞讨的区域和时间予以限制。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一、研究背景乞丐问题是当前社会带有持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更加明显。

乞讨现象的出现,既是贫困的表现,也是社会问题的外化。

了解乞丐的生存状态和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二、研究目的1.了解乞丐的人口特征和生活状况。

2.探究导致乞丐问题存在的原因。

3.分析社会对乞丐的态度和对策。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针对乞讨街道上的乞丐,包括人口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背景、乞讨原因等内容。

实地观察以社区为单位,考察乞讨人群的生活环境、住房状况以及周边社区对乞丐的反应等。

四、研究结果1.乞丐人口特征:本研究调查参与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至59岁之间,占比超过50%。

性别分布中男性占绝大多数,约占80%。

大部分乞丐处于未婚状态,教育背景普遍较低。

2.生活状况:绝大多数乞丐靠行乞维持生计,收入极低且不稳定。

许多乞丐无固定住所,居无定所成为其日常生活的常态。

由于生活环境恶劣,加之日常饮食的不规律,乞丐普遍面临健康问题。

3.乞讨原因:乞讨主要因贫穷、失业、残疾等原因。

研究发现,失去工作和家庭破裂是导致乞讨现象增加的重要原因。

经济困难导致的贫困是乞丐问题的根本原因。

4.社会态度与对策:社会对乞丐的态度多种多样,有些人对乞丐持同情和帮助态度,但更多人抱有冷漠和嫌恶心态。

一些社区试图通过提供避寒避雨的场所及基本救助服务,给予乞丐一定的帮助。

然而,更好的解决乞丐问题的对策应包括对贫困人群的就业培训、住房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提供。

五、研究结论六、研究建议1.加强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为贫困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2.完善就业培训机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强社会救助服务,提供临时住所、食物和医疗救助等基本服务。

4.加大对乞讨行为的执法力度,保护乞丐的人身安全和尊严。

5.加强乞丐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努力改变生活的重要性。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2023-11-11contents •调查背景和目的•调查方法和样本•调查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相关文献和参考文献目录01调查背景和目的乞丐在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面临着乞讨为生的问题。

乞丐现象的普遍性社会舆论的关注政策层面的探讨乞丐问题经常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政府对乞丐问题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在政策层面进行了探讨和尝试。

03调查背景020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可以深入了解乞丐的生活状况,包括他们的饮食、住宿、健康等方面。

了解乞丐的生活状况探索乞丐的乞讨动机分析乞丐现象的社会影响提出解决乞丐问题的建议调查可以探索乞丐的乞讨动机,包括他们是出于何种原因选择乞讨为生。

调查可以分析乞丐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公众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调查可以针对乞丐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参考。

02调查方法和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乞丐进行社会调查。

问卷设计包含个人基本情况、生活状况、乞讨经历、收入支出等方面。

访谈对象为乞丐中的代表性人物,以深入了解其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调查方法样本来源和基本情况基本情况:乞丐以中老年人为主要群体,男性多于女性,多数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或无业人员。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乞丐处于贫困状态,生活状况较差,收入不稳定,且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样本来源:乞丐主要来源于城市街头、公共场所、商业街等。

03调查结果和分析乞丐群体以中老年为主,其中老年乞丐所占比例较高。

部分年轻乞丐也占一定比例,但总体来说,年轻乞丐的比例相对较低。

乞丐群体的基本特征年龄结构乞丐群体中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但女性乞丐的比例略高。

这可能与女性在某些文化背景下更容易获得同情和施舍有关。

性别结构乞丐群体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旅游景点等繁华区域,其中大城市中心地段的乞丐数量较多。

地域分布居住状况01大部分乞丐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通常在街头露宿或依靠公园、桥梁等公共场所过夜。

流浪乞讨年度总结范文(3篇)

流浪乞讨年度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浪乞讨现象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流浪乞讨人群的生存状况不仅关乎他们的基本权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了更好地了解流浪乞讨现象,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我们于本年度对流浪乞讨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

现将调查结果和年度总结如下:二、流浪乞讨现象现状1. 流浪乞讨人群构成根据本年度的调查,流浪乞讨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因家庭困难、生活无着落而流浪乞讨的人员;(2)因失业、残疾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而流浪乞讨的人员;(3)因犯罪被遣返回乡、家庭无法接纳而流浪乞讨的人员;(4)部分流浪乞讨人员存在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问题。

2. 流浪乞讨现象分布流浪乞讨现象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繁华地段、交通枢纽、商业街区等地方。

其中,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流浪乞讨现象较为严重。

三、流浪乞讨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贫困:部分流浪乞讨人员因家庭贫困,无法维持基本生活,被迫流浪乞讨;(2)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导致家庭成员无法正常生活,部分人选择流浪乞讨;(3)家庭破裂:家庭破裂导致部分成员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

2. 社会因素(1)就业困难: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行业就业岗位减少,导致失业人员增多;(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无法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充分的生活保障;(3)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尚不健全,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无法得到及时救助。

3. 个人因素(1)道德观念缺失:部分流浪乞讨人员道德观念缺失,不思进取,选择流浪乞讨;(2)法律意识淡薄: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遵守法律法规,选择流浪乞讨。

四、流浪乞讨问题应对措施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3)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2.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1)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提高救助能力;(2)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中心等救助机构的建设和管理;(3)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质量,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推荐5篇]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推荐5篇]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推荐5篇]第一篇: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春节期间,各街道人山人海,但令人纳闷的是乞丐也越来越多了。

一次,竟有三、四个赤膊端着乞丐碗的儿童绕着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又不难看出,那是一种有组织的“丐帮集团”,那老太婆便一定是“丐帮帮主”了,他们正在开他们的丐帮代表大会,制定乞讨纲领。

大概过了10分钟以后,他们便散了。

回到他们自己的位置继续它们的乞讨。

更令人可愤的是在公交车站,为了乞讨,一个小孩竟为一个年轻人下跪,那好心人便掏出了一角钱投入其碗中,出乎意料的是,那小孩却嫌钱太少,便抱住了那人的腿苦苦哀求,让人见了既可愤又可怜,那年轻人只好再掏出一元钱投入了那小孩的碗中,方才离开。

竟会出现这么荒唐的事,我便开始了一次社会调查。

乞丐主要集中在各公交车站、五马街、人民路这三大版块,可分为5大主要人种:1.学生求学;2.老人乞讨;3.残疾求助;4.儿童赤膊求助;5.卖艺求生。

(各数据见下表)地点数据人种公交车站(大南门车站)五马街人民路合计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学生求学 0 / 2 15.4% 3 42.9% 5 20%老人乞讨 3 60% 2 15.4% 3 42.9% 8 32%残疾求助 2 40% 4 30.8% 1 14.2% 7 28%儿童赤膊求助 0 / 3 23% 0 / 3 12%卖艺求生 0 / 2 15.4% 0 / 2 8%总计 5 100% 13 100% 7 100% 25 100%(注:某一天我所见的情况)他们这些乞丐的真面目不知到底是什么,是真正的向人求助,还是通过各种手段向好心人骗取同情心,得到不正当的金钱,从而使许多好心人不敢献爱心。

倘若他们是真正的求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愿意去帮助他们,而且会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们。

望有关的部门对此情况重视。

第二篇:关于某地区乞丐生活调查报告调查人员:环境专业张海林等调查内容:旧城区乞丐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关于乞讨现象的社会实践调查(大学论文)(共5篇)

关于乞讨现象的社会实践调查(大学论文)(共5篇)

关于乞讨现象的社会实践调查(大学论文)(共5篇)第一篇:关于乞讨现象的社会实践调查(大学论文)对乞讨现象的调查报告一、背景分析与概况自古以来,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乞讨者一直都存在,尽管我国对乞讨者有一系列必要的救助、安顿和管理措施和救助制度。

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背景下,贫富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日益严峻,以及在利益的驱使下,当代我国的乞讨群体是个鱼龙混杂的群体,更多乞讨者是被迫地选择了流浪乞讨这种生存方式,面对日益泛滥的“职业化”乞讨行为趋势的存在和现行政策种种弊端的凸显,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调查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救助办法,并建立和完善对乞讨人员的救助制度。

二、调查目的与宗旨1.通过调查和研究,让社会更多的人一起来关注乞讨者,呼吁大家共同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尽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2.政府和相关组织要更好地解决乞讨人和乞讨问题,更需集思广益,发挥群众的智慧。

3.通过调查,让社会的弱势群体得到真正实在的救助,对不良拐卖小孩等不法分子更是要严惩不贷,还正义一个公道。

三、调查计划1、调查时间2014年2月18日至2014年2月19日2、调查地点家乐福、肯德基、香山公园以及附近住宅区人流较多处。

3、调查对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以及乞讨者4、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制作调查问卷,通过向市民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并广泛面向不同的社会群体,老﹑中﹑青以及一些小孩都要涉及如调查对象。

(2)实地考察法:秘密的观察乞讨者。

(3)文献法:通过网络和书籍报刊资料查找有关乞讨者的资料,相关问题和理论。

四、调查结果分析1、行乞现象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1)乞讨者人数剧增,严重影响城市美观在酒店、商业大厦、购物广场、旅游景点、天桥、客运汽车站、十字路口红绿灯等附近,随处可见的乞讨者,严重影响城市美观和与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观念相违背。

(2)乞讨者形式多样化,方式复杂化有残疾趴在地上乞讨的、有两鬓花白的老人拄杖弯腰乞讨的、母亲怀里的孩子还嗷嗷待哺的、学生没钱上学兼称父母都有病的、有到异地旅游被劫身无分文求回家钱等等。

社会实践关注城市流浪乞讨现象

社会实践关注城市流浪乞讨现象

社会实践关注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在当代社会,城市流浪乞讨现象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一现象涉及到贫困、社会福利、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社会实践对于了解、解决这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社会实践的角度,从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原因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存在根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经济因素是导致贫困人口增加的重要因素。

不稳定的就业市场、低工资收入以及缺乏社会保障机制等问题都使得一部分人陷入了贫困的困境。

第二,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发生。

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紧张和家庭暴力等问题使得一些人无法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最后,个人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些人可能由于自身疾病、精神问题或药物滥用等原因而无法融入社会。

二、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影响城市流浪乞讨现象不仅给个体带来了困扰,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乞讨现象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乞讨者往往在公共场所乞讨,给城市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乞讨者长期在城市街头生活,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

一些不法分子也会借乞讨之名进行诈骗等违法行为。

此外,乞讨者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犯罪等。

三、解决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措施针对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社会实践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解决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政府应提供贫困人口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基本福利,以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其次,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辅导和社会融入培训。

通过心理咨询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另外,社会应当加强对流浪乞讨现象的宣传和教育,培养社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关怀,推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结论城市流浪乞讨现象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社会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机会。

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和参与,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乞讨背后的诸多原因和影响,并能够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暑期社会实践_乞丐

暑期社会实践_乞丐

随着暑假的到来,为了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我选择了进行一次关于乞丐的社会现象调查。

此次社会实践旨在了解乞丐这一社会现象的成因、现状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以期对这一特殊群体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调查背景乞丐,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乞丐现象却日益严重。

一方面,乞丐数量的增加给城市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乞丐的存在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治安、道德、心理等。

因此,对乞丐现象进行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为了全面了解乞丐现象,我采用了以下调查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书籍、论文和新闻报道,了解乞丐现象的历史、现状和成因。

2. 实地观察法:选择几个乞丐较多的地点进行实地观察,记录乞丐的生活状态、活动规律等。

3. 访谈法:与乞丐、社区居民、社会工作者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乞丐现象的看法和建议。

4.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乞丐现象的认知和态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我获得了以下成果: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 乞丐的成因:(1)社会因素:经济不发达、贫富差距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

(2)个人因素:家庭贫困、教育程度低、心理障碍等。

(3)政策因素:救助政策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等。

2. 乞丐的现状:(1)乞丐数量增加:近年来,乞丐数量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城市地区。

(2)乞丐种类多样化:既有因病致贫的乞丐,也有因赌博、吸毒等不良嗜好而沦落为乞丐的人。

(3)乞丐活动规律:乞丐通常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商业区等地方活动。

3. 乞丐对社会的影响:(1)影响城市形象:乞丐的存在给城市带来了负面影响,损害了城市形象。

(2)引发社会问题:乞丐可能导致治安、道德、心理等问题。

(3)加重社会负担:乞丐的救助和管理需要大量社会资源,加重了社会负担。

四、思考与建议1.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应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救助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乞丐问题。

乞讨现象调研报告

乞讨现象调研报告

乞讨现象调研报告乞讨现象调研报告一、引言乞讨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物。

然而,在当今社会,仍有许多人沦为乞讨者,乞讨现象在某些城市中逐渐增多。

为了加深对乞讨现象的了解,本报告对该现象进行了调研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

问卷调查涵盖了不同群体的受访者,包括乞讨者和市民群众。

实地观察则通过参与者进入城市的不同区域,观察和记录乞讨现象。

同时,我们还收集了相关统计数据,以加深对乞讨现象本质和根源的认识。

三、乞讨现象的原因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乞讨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贫困是导致乞讨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乞讨者都来自贫困农村地区或者是下岗工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职业岗位的消失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一些人陷入经济困境,只能依赖于乞讨生活。

其次,缺乏社会保障也是乞讨现象的原因之一。

一些乞讨者由于年老、疾病等原因无法工作,但是又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救助。

这使得他们只能选择乞讨来维持生计。

此外,一些不良环境和家庭问题也导致乞讨现象的增加。

家庭暴力、荒唐种旁和不良家庭关系等因素,使得一些人无法回归正常生活,不得不依靠乞讨。

四、乞讨现象的影响乞讨现象对社会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乞讨现象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乞讨者给游客和市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降低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其次,乞讨现象引发社会安全问题。

一些乞讨者为了获取金钱,采取了非法手段,如抢劫、诈骗等。

这增加了城市的治安压力,危及市民的人身安全。

此外,乞讨现象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扶贫难题。

乞讨者只依赖乞讨获得资金,而不去寻找正常工作,这使得扶贫计划的实施变得困难。

五、对策建议针对乞讨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政府应加强社会救助和福利政策,为贫困人群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2. 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庭关系和谐度,降低乞讨现象的发生。

3. 社会应加大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帮助乞讨者重新回归就业市场。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乞丐是社会中一群特殊的存在,他们通常没有固定的工作或收入来源,靠乞讨为生。

对乞丐进行社会调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背景、生活条件和问题,以便寻找解决办法。

调查方法:1. 采访:通过面对面或电话访谈,与乞丐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经历和生活困难。

2. 观察:在街道、公园等乞讨热点地区进行观察,了解乞丐的数量、行为和环境。

3. 数据收集: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如收入状况、居住条件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调查结果:1. 人口统计数据:乞丐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情况。

2. 收入状况:乞丐的日均收入、赚钱方式和收入来源。

3. 生活条件:乞丐的住房状况、饮食水平、卫生条件等。

4. 健康问题:乞丐的身体健康状况、就医情况、患病率等。

5. 心理健康:乞丐的心理健康状态、挫折感、孤独感等。

6. 社会融入程度:乞丐与社会其他群体的交往、互动、社会支持等情况。

调查结果分析:1. 社会因素:乞丐形成的主要社会原因,如失业、贫困、家庭破裂等。

2. 个人因素:乞丐个人的自身经历、教育背景、技能等因素。

3. 政府支持:政府对乞丐提供的援助、福利、庇护所等服务。

4. 社会意识:社会对乞丐问题的认知、关注程度、态度和行动。

5. 解决办法:针对乞丐问题的现有解决办法,评估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建议和解决办法:1. 关注乞丐群体并加强帮助:提供就业培训、教育机会、经济援助等,帮助他们重返社会,摆脱乞讨生活。

2. 社会援助机构的建设:增加庇护所数量,提供临时住宿、食物、医疗等基本生活需求。

3. 提高社会意识:通过媒体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乞丐问题的认知,减少歧视和排斥行为。

4. 加强与乞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以上是乞丐社会调查报告的一个大致框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一步细化,针对乞丐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行为的看法调查报告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体制的完善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富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了。

有的人大热天在办公室吹吹空调看看报纸就可以过得很安逸;有的人不论是寒冬酷暑都要从事着繁杂辛苦但工资却不高的工作,他们整天为了生计奔波,但当他们遇到一些生活上的挫折时还是很难应对,这时候他们就很无奈的成为了乞讨者。

无论是在繁华的街道上,还是在人流量较大的天桥边,都有着一群人,他们或衣衫褴褛,或身带残疾,或年老体衰,看着他们那被烈日暴晒被寒冬刺骨被虫蚁叮咬被人们践踏的肮脏的身子,他们那常年累月不曾洗过的头发与身体,他们那因被折磨与歧视而迷惘的早已失去了那儿童本该有的快乐与天真的双眼,我们的同情心是否还一如当初?最近网上热炒的“犀利哥”引起了社会对街头流浪乞讨群体的广泛关注。

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乞丐者的行列,他们行走于繁华的街头,晃荡在大学校园周围。

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人确实是因为生活的困顿使他们只能通过乞讨的方式向社会求助,但被人操控的职业乞讨者和一些好逸恶劳的人也同样存在。

后者的存在不仅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的问题,同样也削弱了社会大众对那些真正的乞讨人的同情心,使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得到及时的援助。

如今人们对那些乞丐越来越无动于衷,甚至避而远之,究竟是什么导致这样难堪的局面?很多职业乞讨者就是利用社会的同情心对大众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欺骗。

态度决定行动,对乞讨者不同的态度决定了大家不同的行动,是冷眼旁观是无动于衷还是热忱相助?因此研究大众对这些街头乞讨人员的态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对乞丐的态度不仅代表着先锋群体对边缘群体的关怀和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新的道德和价值导向。

而且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社会大众的态度。

因此,我们小组成员就以自己周围的同学为对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研究大学生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并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为改变这些社会问题稍作一些努力。

二、数据分析及原因解析:(1)大学生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看法层面分析:1.你觉得其成为流浪乞讨者的原因是?()A.先天或意外,身体残疾B.家庭变故,短期内无力承担正常开支C.职业行骗,以谋生D.其他___分析:从总体上看,大家对行乞者的原因判断为“A.先天或意外,身体残疾”和“C.职业行骗,以谋生”这两个方面。

但是不排除B、C两项。

数据大约分布为A:B:C:D=2:1:2:1。

在性别方面,男女选项分布基本一致,出入不是很大。

如下图表(1)。

男生和女生在A、B、C、D各项中的比例为2:1:2:1。

这与总体的选项分布是一致的。

从大学生的各年级来看,各年级的各有特色。

大三(2007级)学生与总体的选项分布保持一致。

大二学生认为四个选项基本持平,各种可能性都是有的。

没有特别偏向于哪个方面。

因为我们是的调查问卷发放的数量的局限性,根据已有的数据显示,大一学生也是比较符合总体状况的。

而大四学生观点应该是与大二学生基本一致。

从统计的文理科类看,文理科学生观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科类学生为A:B:C:D=2:2:2:1。

理科类学生比较符合总体结构答案分布。

艺术类学生,因为调查问卷的数量有限,在此不能做出判断。

从户口所在地来看,观点又有些不同。

城镇户口认为A:B:C:D=4:1:3:2。

农村人口认为A:B:C=2:2:3。

从各方面的数据显示,户口所在地的数据差异性比较大,城镇学生比较偏于A 选项,而农村学生对事情的认识度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一些,B 选项与A 选项持平,体现了农村孩子对贫穷的认识比城镇孩子要深刻一些。

但是总体来说,面对社会上纵多的流浪行乞者,大学生们对这种流浪行乞原因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图表(1)2.请问你对街边流浪乞讨行为是怎样看待的?( )A.值得同情,作为大学生能帮就帮B.不必同情,通过其努力可以改变现状C.政府、社会应给予更多帮助D.漠不关心E.其他___分析:从总体数据分析来看,A:B:C:D:E=1:4:12:2:1。

学生基本都偏向于,流浪行乞这个社会问题,政府、社会应给与更多的帮助。

但是有些学生也怒其不争,选择“B.不必同情,通过其努力可以改变现状”,或者干脆选择“D.漠不关心”。

从性别方面来看,男女生观点基本一致,如图(2),与总体状况基本符合。

从大学生各年级来看,大二、大三也都基本符合总体观点。

大一和大四因为数据局限性,不能妄下断言,从有限的数据情况来看,应该也是符合总体观点的。

从专业文理科方面来看,文理科学生之间基本观点一致,没有特别大的专业分歧,且都符合于总体主流观点。

从户口所在地来看,在这道题中,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观点也是大约一致的,并归于总体主流观点。

百分比 A B C D E男60.00% 47.62% 55.88% 33.33% 57.14%女40.00% 52.38% 44.12% 66.67% 42.86%如图(二)3.面对越来越多的乞讨者在街头行骗,你是如何看待?()A.职业的行乞者是少数,他们不会影响公众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B.真假难辨,想献上一份爱心,又恐受骗。

C.现在有很多的职业行乞者,不可大意相信。

D.视而不见分析:从总体数据分布来看。

学生们在富有同情爱心之时,面对越来越多的乞讨者在街头行骗,开始怀疑这些行为的真实性。

“B.真假难辨,想献上一份爱心,又恐受骗。

”和“C.现在有很多的职业行乞者,不可大意相信”选项的比重相当的大。

这样的怀疑也说明了社会上确实存在以乞讨为职业利用人们同情心的害虫,导致了人们对流浪行乞者的怀疑,最终对其冷漠化处理。

从性别方面来看,如图(3),男女生的观点基本符合总体观点。

大二和大三的观点也基本符合总体观点。

因为调查问卷数量的局限性,根据已有的数据来看,大一和大四的观点也应该符合主流。

在这道题中,文理科没有太大出入,符合主题观点,在此,就不做更多分析了。

从户口所在地来看,城镇学生符合大众主流看法,而农村学生显得要更加富有同情心一些,A:B:C:D=2:5:3:1。

农村学生对弱者的怜悯心更加强烈些,即使已经对行乞者的行为产生怀疑。

百分比 A B C D E男58.33% 59.57% 46.67% 27.27% 40.00%女41.67% 40.43% 53.33% 72.73% 60.00%如图(三)9.请问你对对父母带着小孩出来乞讨的现状看法如何?()A.小孩很无辜,他们不该承受这么多,对小孩成长不利B.父母也是受现状所迫,没办法,能理解C.这是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博取同情行骗的方式D.其他___分析:从总体上来看,学生们都认识到“A.小孩很无辜,他们不该承受这么多,对小孩成长不利”。

但是同时也觉得“C.这是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博取同情行骗的方式”。

这成为了基本的主流看法。

所以总体答案的分布大约为A:B:C:=5:1:3。

从性别方面来看,女生选项分布为A:B:C=7:1:4,男生为A:B:C=2:1:2。

女生基本符合总体观点,男生在各选项上更加平衡一些。

从各年级和文理科学生来看,可比性不是很大,基本符合总体看法。

从户口所在地来看,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观点有些出入,但是又有别于主流观点,城镇学生各选项分布大约为A:B:C:D=5:2:4:0,而农村学生为5:3:3:1。

城镇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加接近于主流看法,农村学生更加理解这些行为一些。

(2)大学生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实际做法层面分析:4.通常情况下,你更倾向于帮助下列哪一群体?()A.残疾病人B.老人幼童C.受骗人士D.街头卖艺乞讨人士E.其他___分析:从总体数据来看,各选项比例为A:B:C:D=6:5:1:9。

这样的答案,深深体现了大学生是一群富有同情和爱心的群体。

从性别方面来看,男女生观点基本一致,选项分布为A:B:C:D=3:2:1:4,这基本归附与主流观点。

这道题从各年级和文理科来看,每个年级的观点基本符合主流观点。

从户口所在地来看,城镇户口选项分布为A:B:C:D=2:3:1:1,与主流观点有些差异,城镇学生对“B.老人幼童”更加要富有爱心一些。

而农村学生为A:B:C:D=4:2:1:4,显示了农村学生对“A.残疾病人”和“D.街头卖艺乞讨人士”更加要有同情心一些。

5.如有流浪行乞者向你行乞,你会()A.给钱B.给食物C.和他们交流,了解具体情况而定D.不理睬,毕竟自己还没有经济能力E.送他们去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分析:从总体方面看,学生偏向于选择两个极端,“A.给钱”和“D.不理睬,毕竟自己还没有经济能力”。

也有一部分选择“E.送他们去政府相关管理部门”。

所以选项分布为A:B:C:D:E=17:2:4:24:7。

从性别方面来看,男女学生观点基本符合主流观点,如图(5)。

因为问卷数量的局限性,从各年级来看,只可以判断大三的学生观点符合主流看法。

大一、大四的观点从已有的数据中显示基本相同,大约为A:C:D=1:1:3,大二的选项分布大约为A:B:C:D:E=5:2:2:8:3。

这三个年级的观点与主流有些出入。

文理科类和户口所在地与总体基本看法大致相符。

百分比 A B C D E男47.06% 25.00% 62.50% 50.00% 92.86%女52.94% 75.00% 37.50% 50.00% 7.14%如图(五)6.你一般会给街头流浪乞讨者多少钱?()A不给 B给1元或以下 C给1元以上5元以下 D给5元以上分析:从总体上来看,选项分布约为A:B:C=4:7:8。

一般没有“D 给5元以上”,“ B给1元或以下”和“C给1元以上5元以下”居多,“A不给”也占了一部分。

从性别和各年级方面来分析,基本符合总体观点。

文理科之间存在一些差异,文科选项分布约为A:B:C=2:4:3,理科约为A:B:C=6:7:9,这样的分布有别于主流观点。

从户口所在地来看,与主流观点也有差异,城镇学生为A:B:C=1:3:2,农村学生为A:B:C=4:3:4。

7.你有遇到过流浪乞讨者向你强行要钱的情况没?()A.偶尔一两次B.经常有C.没有分析:从总体数据来看,A:B:C=2:1:1。

从性别和户口所在地来看,数据分布基本符合总体观点看法。

从各年级来看,如图(7),各年级与主流观点有些出入,因为问卷数量的局限性,不能判断大一和大四的数据分布情况,但是从已有的数据来看,大一和大四的观点还是归附于总体观点的,大二的分布约为A:B:C=3:2:4,大三约为A:B:C=3:1:1,这与主流观点有些差异。

从文理科来看,文科约为A:B:C=4:3:1,理科约为A:B:C=4:2:3,文理科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且有别于总体看法。

总而言之,不管从哪方面来分析,学生都偏向于“A.偶尔一两次”。

百分比 A B C大一16.98% 18.18% 0.00%大二16.98% 27.27% 54.55%大三58.49% 50.00% 45.45%大四7.55% 4.55% 0.00%如图(七)8.你有被流浪乞讨者欺骗过的经历没?如果有,你以后还会帮助流浪乞讨者吗?()A.有,会B.有,不会C.有,看情况D.没有分析:从总体上来看,个选项分布约为A:B:C:D=7:4:8:9,从比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有被骗的经历,面对这样的状况,学生对流浪乞讨者的观点也有所不同,不管学生对乞讨者的态度怎么样,我们都不能说学生冷漠,因为这个社会问题本就众说纷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