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

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流浪乞讨人员调研报告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和管理,是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我站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按照“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坚持依法主动开展救助,顺利实现了从强制性收容遣送到关爱性救助管理的过渡,较好地保障了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加速、部分家庭监护缺失和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街头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类流浪乞讨现象,影响了城市文明进程,破坏了正常社会秩序,给社会的稳定和安全也带来了一定隐患。

结合工作实际,本人就我县流浪乞讨人员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寄予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强化救助管理,为净化我县社会环境、推动和谐**建设尽一已之力。

一、城区各类流浪乞讨人员现状(一)分布范围。

根据街头主动救助巡查统计,在城区每天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大约有2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相对固定区域:白鹤滩客运站大门口2人、**路沿线3人、堂琅文化广场1人、老人民医院大门口2人、师范桥头3人、花桥下2人、国税局后街1人、过境路沿线3人、农贸市场3人。

(二)人员构成。

从以上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状况看,我县城区的流浪乞讨人员大致分为三类:1、职业乞讨者。

这类人员主要是因不愿劳作,选择以乞讨为生存方式,把乞讨作为一种生财手段,通常在街头展示残疾身体,播放凄惨音乐,编造凄惨遭遇,以博取市民同情行乞,既影响了市容环境,又干扰了居民正常生活秩序。

此类人员大约有3人左右,约占城区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15%。

2、失去家庭监护的特殊人群。

这类人员因痴、呆、傻、精神障碍自行离家出走或被家人抛弃,流落街头,靠垃圾桶中翻捡食物为生,这些人绝大部分说不清姓名、户籍等个人基本信息,常生活在城市脏、乱、差的死角地带,生活条件极差,食品用水毫无卫生保证,极易成为各种疫病的感染源和传播者,影响到城市的环境卫生和防疫问题。

全国乞丐调研报告

全国乞丐调研报告

全国乞丐调研报告全国乞丐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乞丐是城市里一类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贫困、无固定收入和生存困境。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全国乞丐的现状和问题,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制定更有效的帮助政策。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向全国各省市的乞丐发放了问卷,随机抽取了1000份回收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三、调研结果1.乞讨人数构成方面,男性乞丐占比65%,女性乞丐占比35%。

其中,40岁以下的乞丐占比为30%,40-60岁占比为50%,60岁以上占比为20%。

2.所处地区方面,城市乞丐占比80%,农村乞丐占比20%。

这表明城市乞丐问题较为突出。

3.乞丐求助原因方面,失业占比最高,达到50%;被遗弃与失去家庭关系占比为30%;残疾和精神障碍占比为15%;其他原因占比5%。

4.乞丐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占比高达70%。

这说明教育是解决乞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5.乞丐的收入状况较为困难,超过60%的乞丐每天的收入不足10元;超过80%的乞丐每月的收入不足500元。

6.乞丐对未来的期望方面,超过70%的乞丐希望脱离乞讨生活,有望获得稳定的工作和生活。

四、调研分析1.失业是导致乞丐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就业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针对长期失业、低技能人群的帮扶工作。

2.乞丐的教育状况普遍较低,提供乞丐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增加重新就业的机会。

3.对于残疾和精神障碍的乞丐,需要加强社会福利和医疗救助政策,提供他们所需的帮助和支持。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机制,为乞丐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缓解他们的贫困和生存压力。

五、调研建议1.加强对乞丐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技能和就业能力。

2.增加针对乞丐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问题。

3.通过加强社会福利和医疗救助政策,帮助残疾和精神障碍的乞丐融入社会。

4.提高对乞丐的社会关爱和支持,树立乞丐的社会价值。

六、结论本次调研揭示了全国乞丐的现状和问题。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2篇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2篇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2)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2)精选2篇(一)标题: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引言:乞丐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群特殊人群,他们靠向过路人或社会公众乞讨生活。

本报告旨在对乞丐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包括乞讨原因、生活状况、影响因素、社会反应等相关内容。

一、乞丐的乞讨原因:1. 贫困和失业:部分乞丐是因为贫困和失业而无法维持生计,迫不得已选择乞讨。

2. 残疾和疾病:一些乞丐因身体残疾或患有严重疾病而无法工作,只能依赖乞讨维持生活。

3. 治安环境:一些乞丐是逃避家庭或社会的不良环境,选择到城市乞讨。

二、乞丐的生活状况:1. 居住环境:绝大多数乞丐没有稳定的居住地,通常在公园、桥下、地下通道等处露宿。

2. 饮食和卫生条件:乞丐的饮食和卫生条件较差,很多乞丐都依赖于社会救助机构或善心人士提供的食物和洗漱用品。

3. 社会支持:一些乞丐通过救助机构和慈善团体得到一定的援助,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状况。

三、影响因素:1. 社会贫富差距:社会贫富差距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一些人陷入贫困境地,成为潜在的乞讨者。

2. 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和收入来源,成为乞讨的一部分。

3. 就业机会不足:一些个体乞丐由于学历和技能匮乏,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四、社会反应与帮助:1. 同情与帮助:一些公众对乞丐持有同情态度,会慷慨解囊帮助他们,提供食物、衣物等必需品。

2. 社会批评:部分人认为乞丐是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呼吁社会对其进行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援助,以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结论:乞丐是城市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乞讨原因主要有贫困和失业、残疾和疾病、治安环境等。

他们生活状况较差,饮食、卫生条件有待改善。

社会贫富差距、城市化发展、就业机会不足等因素是影响乞丐现象的重要原因。

社会对乞丐的态度既有同情和帮助,也有批评和呼吁。

为帮助乞丐摆脱贫困,社会应加大对乞丐的关爱与援助,同时将问题的根源纳入社会改革议程中。

汉中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汉中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汉中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调研报告高薪翔为落实全市救助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摸清当前我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专项整治工作的成效和“寒冬送温暖”的开展情况,按照市局的要求,市局救灾科会同市救助管理站组成调研组于11月25-27日实地考察调研了城固县、洋县、勉县、西乡县、镇巴县、略阳县救助管理站,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检查、街面巡视等方式,了解当地救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就整改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与当地救助管理站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探讨。

一、基本情况目前,我市共建立12个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所有县区(共12个)都建立了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成立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或联系会议,核定了专职人员,配备了设施设备。

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救助保护、医疗救治、教育矫治、妥善安置、回归家庭和源头预防等各项工作。

工作开展情况二、工作开展情况(一)部门协作机制健全。

各县区目前均已成立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健全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公安、城管、卫生、财政等多部门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建立了考核制度,形成了工作合力。

城固县每年以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的形式提出救助管理工作重点目标,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定期通报救助管理工作进展情况,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针对突出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汉台区建立了民政牵头的联合救助工作机制,加大重大活动、节假日、特殊天气条件下主动救助的力度以及日常工作中的协调配合。

西乡县、洋县救助站积极协调财政局落实流浪乞讨人员救治安置专项经费,对流浪精神病人及时送往定点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仍无法确认身份的人员,寄养或安置到乡镇敬老院;对返乡生活困难的流浪乞讨人员,由当地政府将其纳入五保或低保。

略阳县、西乡县救助管理站与辖区派出所广泛开展合作,有针对性地解决跑站骗助、恶意求助、无理取闹、刁难威胁工作人员的现象。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范文_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范文_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范文_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一、调查内容(一)调查主题:广东省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情况。

(二)调查时间:20某某年某月某日---20某某年某月某某日。

(三)调查人员:在某某居住的市民,以在校大学生为主。

(四)调查地点:广东某某某某某某学院、某某某某某某和某某某某第一附属医院附近。

(五)调查方式:2、设计调查问卷。

设计调查问卷发给被调查者填答。

(附件1与附件2)3、访问相关人士。

询问他们有否积极改善社会生活质量,提出保护弱势群体的意见。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依然庞大,构成了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威胁。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使得相当规模的人群摆脱贫弱的地位,改善了生活水平,但是,目前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弱势人群,并在近期内有增长的趋势,一些弱势群体的弱势程度还在继续加深。

现阶段,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公平、不和谐的现象,城市乞讨者现象就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在我们的省会某某市,在某某、商场、广场或者车站等地方,我们仍然能够经常见到乞讨者的身影。

城市大量乞讨者的存在,既影响了城市的美观和文明,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公共社会秩序,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而解决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推进进程。

今天我讨论的是某某市弱势群体---乞讨者。

三、调查的过程本人于2022年1月9日至13日在广东某某某某某学院校内,2022年1月14日至17日在某某市某某某某某某,2022年1月18日至20日在某某某第一附属医院附近,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在1月21日至25日对这几天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积极配合调查,认真作答问卷,有极少部分被调查者由于赶时间等原因而放弃接受调查。

总而言之,这一次调查任务完成得很顺利。

四、调查的结果分析(一)城市中的乞讨者数量较多从我们的问卷答案可以得知,有将近7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他们经常在城市中见到乞讨者。

寻找流浪人员情况汇报

寻找流浪人员情况汇报

寻找流浪人员情况汇报最近,我们对流浪人员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和汇报。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流浪人员的情况,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隐患。

以下是我们的汇报内容:首先,我们对城市中心地区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发现了一些流浪人员常出现的地点。

这些地点包括公园、街头、桥底等,这些地方成为了流浪人员的栖身之所。

他们在这些地方寻找食物和庇护,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其次,我们发现流浪人员中有一部分是因为生活困难、家庭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无家可归的。

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另一部分流浪人员可能是因为精神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融入社会,需要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在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了一些流浪人员的基本情况。

他们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有的失去了家庭,有的失去了工作,生活十分无助。

在这个社会中,他们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流浪人员的生存困境。

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固定的住所和收入来源,生活异常艰难。

在城市中心地区,他们面临着很多生存问题,需要我们的关心和援助。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建议加强对流浪人员的关怀和援助,提供临时的住所和食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其次,我们建议建立更多的救助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为流浪人员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另外,我们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流浪人员的问题,共同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流浪人员的情况十分令人关注,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改善流浪人员的生活状况,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和帮助流浪人员,让社会充满温暖和爱心。

流浪乞讨人员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流浪乞讨人员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流浪乞讨人员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是新时期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按照“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坚持积极依法救助的原则,成功实现了从强制收容遣送到关爱救助管理的转变,更好地保护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的加速,一些家庭监护的缺失,社会保障的不完善等因素,各种流浪乞讨人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我国的街道上,影响了城市文明的进步,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给社会的稳定和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基于实际工作,我对我县流浪乞讨人员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高度重视领导,加强救援管理,努力净化我县社会环境,促进和谐建设。

(1)分布范围。

据街道积极救助和巡逻统计,每天约有20名流浪乞讨人员滞留在市区,主要分布在以下相对固定的区域:白鹤滩客运站门口2人,_ _路3人,塘朗文化广场1人,老人民医院门口2人,普通桥头3人,华侨桥下2人,国税局后街1人,边境路口3人,农贸市场3人。

(2)人员组成。

从以上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县城镇的流浪乞讨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职业乞丐。

这种人主要不愿意工作,选择乞讨作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乞讨被用作赚钱的手段。

他们通常在街上展示残疾人的尸体,播放悲伤的音乐,编造悲伤的经历来获得市民对乞讨的同情。

这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外观和环境,也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大约有3个这样的人,占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总数的15%。

2.失去家庭监护权的特殊群体。

这些人由于妄想、愚蠢、愚蠢和精神失常而离家出走或被家人抛弃。

他们住在街上,靠垃圾桶里的食物为生。

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都不会说自己的名字、户籍和其他基本的个人信息。

他们经常住在城市里肮脏、肮脏和贫穷的角落里。

他们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食物和水没有卫生保证。

他们极易成为各种流行病的源头和传播者,影响城市的环境卫生和防疫。

南宁市流浪乞讨调查报告

南宁市流浪乞讨调查报告
• 调查结果显示, 超过半数的人 认为帮助流浪 乞讨这种现象 的责任在于政 府和有关救助 组织,而只有 27%的人认为 他们很可怜、 值得同情。
你是如何看待乞讨人员的?
27%
A.很可怜,值得同情 B.都是装出来的,不必理会 他们 C.应该由政府和其他社会组 织来救助他们
62%
11%
半数以上的人 会理性地看待 乞讨现象,根 据与乞讨人员 接触时的情况 而确定。原因: 事实上很大一 部分乞讨人员 不是真的家庭 贫困或无法赚 钱才乞讨,而 是当成一种谋 生手段。
者或是无人抚养的
孤儿。
5.卖艺流浪乞讨者:
1)身体健全,以唱歌、 耍杂技、书画为资 本向行人讨要钱物 的; 2)肢体有缺陷,半卖 艺半乞求同情的。
6.好吃懒做的流浪乞讨者:
• 以抱小孩 (婴儿)、携带 家中孩子或老 人来博取同情的 流浪乞讨者 。
7.贫困流浪乞讨乞讨者: 家乡家庭生活贫困(如偏 远山区的人民、年老无力赚钱 且无人抚养),生存状况 恶劣,认为乞讨比回家 乡过穷日 子好。 占少数。
•3
对城市交通秩序造成影响
我们在街上偶尔看到流浪人员趁红灯的时候 去进行乞讨,还有一些干脆占领某个路口进行乞 讨,这些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
• 4 影响社会治安环境及稳定,使犯罪 问题加剧
流浪乞讨人员趋于复杂化,有关管理部门的 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有效管理流浪乞讨 人员,需要花费更多的经费与时间。
如果你遇到乞丐,你是如何对待?
14% 10% 3% A.会给钱 B.看情况 C .不给钱 D给食物 73%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有77%的人选择不理会, 仅有7.8%的人会伸出援助之手。这是因为在平时乞 丐身份进行行骗的已很常见,且报纸新闻上也报道 过,很多人都怕受骗上当 。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人们 对乞丐的情感变得冷漠了,好心施舍最后发现是骗 子,就会造成人们“同情疲软”。

流浪乞讨督查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督查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督查情况汇报根据最近的督查情况报告,我对流浪乞讨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汇报。

在这次督查中,我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在督查中我发现,流浪乞讨现象在城市中依然存在,并且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这些流浪乞讨者大多来自贫困地区,由于生活困难而不得不外出谋生。

他们通常选择在繁华的商业街、车站或者景点等地方乞讨,给市容和市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他们的乞讨行为也给市民带来了困扰,甚至有些人因此感到恐慌和不安。

其次,我还发现一些流浪乞讨者并非真正的贫困者,而是利用乞讨行为谋取个人利益。

他们有组织地在某些地点进行乞讨,有时还会采取一些欺骗手段来感染市民的同情心。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城市形象,也对正当的慈善捐助活动构成了一定的干扰。

针对上述问题,我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对流浪乞讨现象的监管和治理。

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加强对流浪乞讨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那些利用乞讨行为谋取个人利益的人,应该依法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对真正的贫困者给予帮助和救助。

其次,加强对流浪乞讨者的帮助和救助。

对于真正的贫困者,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提供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让他们有能力脱离乞讨,实现自立更生。

最后,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市民正确对待流浪乞讨现象。

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市民正确看待流浪乞讨现象,增强社会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同时对于那些利用乞讨行为谋取个人利益的人,市民也应该提高警惕,不给予支持和帮助。

总之,流浪乞讨现象的存在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和谐美好。

对乞讨人的调查报告

对乞讨人的调查报告

关于昆明市乞讨人问题的调查报一﹑背景分析乞讨现象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应该消灭的历史现象,与文明进步相博,却长期存在,并形成一种亚文化群体。

特别是最近几年随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放松,城乡差距的加大大量的农村的人口涌入城市。

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在昆明比较繁华的地段,您总是可以看到许多的人在乞讨,我们对他们有着不同的看法,当他们向我我们乞讨时我们也会有不同的对待的方式,我们对他们的生活到底了解多少,他们每天的生活状况怎样,每天的收入又怎样,他们在乞讨中面临着怎样的问题,他们乞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他们的住所问题怎样,他们的乞讨将会对城市产生怎样的影响。

政府对他们采取怎样的措施。

我们能否采取一些措施来解他们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已迷惑我们将对昆明的乞讨人做一个调查。

二、调查的目的与宗旨1.了解乞讨人的生活状态、收入及其与乞讨人相关的问题。

2. 市民对乞讨人看法以及他们对解决乞讨人乞讨问题的办法,政府和一些相关组织对乞讨人的看法以及他们对其的解决策略与措施。

3.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当前整个国家对解决乞讨人问题的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比较系统的总结归纳探索出一些解决乞讨现象的方法与一些相关的理论。

4. 通过我们的调查与研究能引起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组织来关注乞讨人,一起来解决“乞讨现象”。

三、调查的准备与整理㈠调查方法⒈问卷调查,通过向市民发放问卷与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一共发放问卷145份,其中直接向市民发放95份,在向市民发放问卷我们主要是从年龄上做区分,即对老﹑中﹑青以及一些小孩,有效可用为86份,网络发放50,回收44份。

⒉访谈与实地考察法,我们一共走访与调查11个乞讨人,其中有效为10个。

⒊文献法,通过查找有关乞讨人的书籍与资料,来比较全面的了解有关乞讨人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和一些相关的理论。

㈡调查的地点与范围,主要是以金马碧鸡坊、南屏步行街、东风西路、圆通街、东寺街、小西门、翠湖周边等乞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从我们平日的生活了解到这些地带是乞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

流浪救助服务调研报告

流浪救助服务调研报告

流浪救助服务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流浪救助服务是社会公益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流浪人员面临着生活无着、生活困难、身心健康问题等多种困境。

为了了解当前流浪救助服务的现状,本次调研深入研究了多家机构的服务模式、资源配置、运营管理等方面,并通过与流浪人员的沟通,从他们的角度收集了对服务的需求及意见建议。

2. 调研结果分析2.1 服务模式通过调研,发现流浪救助服务主要采用的两种模式。

一种是提供基础生活救助服务,包括提供庇护所、免费餐食、洗浴设施等;另一种是提供社会融入服务,包括就业培训、社会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

根据调研结果,综合两种模式的机构,能够对流浪人员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2.2 资源配置在资源配置方面,调研发现,流浪救助服务机构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社会捐赠和志愿者劳动力等进行运营。

其中,政府拨款的趋势逐渐增加,社会捐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志愿者在服务中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他们为流浪人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2.3 运营管理调研还发现,流浪救助服务机构运营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机构在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上还有改进空间,例如庇护所设施老化、菜品质量不佳等。

其次,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需要加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源分散,造成了一些流浪人员无法获取到应有的帮助。

2.4 流浪人员需求通过与流浪人员的沟通,我们了解到他们对流浪救助服务的需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救助:对食物、临时居所和基本医疗的需求;- 就业培训:希望获得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社会融入能力;- 心理辅导:面对困境后心灵的抚慰和支持;- 法律援助:解决法律纠纷和维护自身权益。

3. 建议与措施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3.1 加强合作与共享流浪救助服务机构应加强信息共享,建立联合工作机制,通过资源的整合和协同合作,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3.2 完善服务模式在服务模式上,应注重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除了基础生活救助外,还应提供更多社会融入服务,如就业培训、社会心理辅导等,帮助流浪人员实现脱困。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一、研究背景乞丐问题是当前社会带有持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更加明显。

乞讨现象的出现,既是贫困的表现,也是社会问题的外化。

了解乞丐的生存状态和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底层人群的困境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二、研究目的1.了解乞丐的人口特征和生活状况。

2.探究导致乞丐问题存在的原因。

3.分析社会对乞丐的态度和对策。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问卷调查针对乞讨街道上的乞丐,包括人口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背景、乞讨原因等内容。

实地观察以社区为单位,考察乞讨人群的生活环境、住房状况以及周边社区对乞丐的反应等。

四、研究结果1.乞丐人口特征:本研究调查参与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至59岁之间,占比超过50%。

性别分布中男性占绝大多数,约占80%。

大部分乞丐处于未婚状态,教育背景普遍较低。

2.生活状况:绝大多数乞丐靠行乞维持生计,收入极低且不稳定。

许多乞丐无固定住所,居无定所成为其日常生活的常态。

由于生活环境恶劣,加之日常饮食的不规律,乞丐普遍面临健康问题。

3.乞讨原因:乞讨主要因贫穷、失业、残疾等原因。

研究发现,失去工作和家庭破裂是导致乞讨现象增加的重要原因。

经济困难导致的贫困是乞丐问题的根本原因。

4.社会态度与对策:社会对乞丐的态度多种多样,有些人对乞丐持同情和帮助态度,但更多人抱有冷漠和嫌恶心态。

一些社区试图通过提供避寒避雨的场所及基本救助服务,给予乞丐一定的帮助。

然而,更好的解决乞丐问题的对策应包括对贫困人群的就业培训、住房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提供。

五、研究结论六、研究建议1.加强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为贫困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2.完善就业培训机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强社会救助服务,提供临时住所、食物和医疗救助等基本服务。

4.加大对乞讨行为的执法力度,保护乞丐的人身安全和尊严。

5.加强乞丐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努力改变生活的重要性。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2023-11-11contents •调查背景和目的•调查方法和样本•调查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相关文献和参考文献目录01调查背景和目的乞丐在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面临着乞讨为生的问题。

乞丐现象的普遍性社会舆论的关注政策层面的探讨乞丐问题经常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政府对乞丐问题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在政策层面进行了探讨和尝试。

03调查背景020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可以深入了解乞丐的生活状况,包括他们的饮食、住宿、健康等方面。

了解乞丐的生活状况探索乞丐的乞讨动机分析乞丐现象的社会影响提出解决乞丐问题的建议调查可以探索乞丐的乞讨动机,包括他们是出于何种原因选择乞讨为生。

调查可以分析乞丐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公众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调查可以针对乞丐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参考。

02调查方法和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乞丐进行社会调查。

问卷设计包含个人基本情况、生活状况、乞讨经历、收入支出等方面。

访谈对象为乞丐中的代表性人物,以深入了解其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调查方法样本来源和基本情况基本情况:乞丐以中老年人为主要群体,男性多于女性,多数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或无业人员。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乞丐处于贫困状态,生活状况较差,收入不稳定,且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样本来源:乞丐主要来源于城市街头、公共场所、商业街等。

03调查结果和分析乞丐群体以中老年为主,其中老年乞丐所占比例较高。

部分年轻乞丐也占一定比例,但总体来说,年轻乞丐的比例相对较低。

乞丐群体的基本特征年龄结构乞丐群体中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但女性乞丐的比例略高。

这可能与女性在某些文化背景下更容易获得同情和施舍有关。

性别结构乞丐群体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旅游景点等繁华区域,其中大城市中心地段的乞丐数量较多。

地域分布居住状况01大部分乞丐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通常在街头露宿或依靠公园、桥梁等公共场所过夜。

流浪乞讨巡查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巡查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巡查情况汇报最近一段时间,我对城市中流浪乞讨者的巡查情况进行了汇报。

根据我的观察和了解,流浪乞讨者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求助方式也有所变化。

首先,我发现城市中的流浪乞讨者数量有所增加。

在我进行巡查的过程中,经常能够看到在街头巷尾、商场门口、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出现了更多的流浪乞讨者。

他们中有一些是老人,有些是残疾人,还有一些是年轻人。

他们有的举着写有求助信息的牌子,有的在地上摆放着一些小商品,有的则是直接向行人发出请求。

这种情况让我感到非常担忧,因为流浪乞讨者的增加不仅反映了社会的一些问题,也给城市的整体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流浪乞讨者的求助方式有所变化。

以前,我们经常看到流浪乞讨者在街头乞讨,但最近我发现一些流浪乞讨者开始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求助。

他们在一些平台上发布自己的求助信息,或者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方式向社会大众发出求助。

这种方式虽然给了流浪乞讨者更多的曝光机会,但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安全隐患。

因此,我们需要对这种新的求助方式进行更加细致的关注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同时也要防范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欺诈和诈骗。

最后,我还发现一些流浪乞讨者的生活状况比以往有所改善。

在我进行巡查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流浪乞讨者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

有的得到了临时的救助和资助,有的得到了医疗和庇护,有的还找到了工作和住所。

这些变化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也表明我们的努力和关注是有成效的。

综上所述,城市中流浪乞讨者的情况仍然比较严重,但也存在一些积极的变化。

我们需要继续加大对流浪乞讨者的关注和帮助力度,同时也要警惕一些新的求助方式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流浪乞讨者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让城市更加和谐美好。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推荐5篇]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推荐5篇]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推荐5篇]第一篇: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春节期间,各街道人山人海,但令人纳闷的是乞丐也越来越多了。

一次,竟有三、四个赤膊端着乞丐碗的儿童绕着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又不难看出,那是一种有组织的“丐帮集团”,那老太婆便一定是“丐帮帮主”了,他们正在开他们的丐帮代表大会,制定乞讨纲领。

大概过了10分钟以后,他们便散了。

回到他们自己的位置继续它们的乞讨。

更令人可愤的是在公交车站,为了乞讨,一个小孩竟为一个年轻人下跪,那好心人便掏出了一角钱投入其碗中,出乎意料的是,那小孩却嫌钱太少,便抱住了那人的腿苦苦哀求,让人见了既可愤又可怜,那年轻人只好再掏出一元钱投入了那小孩的碗中,方才离开。

竟会出现这么荒唐的事,我便开始了一次社会调查。

乞丐主要集中在各公交车站、五马街、人民路这三大版块,可分为5大主要人种:1.学生求学;2.老人乞讨;3.残疾求助;4.儿童赤膊求助;5.卖艺求生。

(各数据见下表)地点数据人种公交车站(大南门车站)五马街人民路合计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学生求学 0 / 2 15.4% 3 42.9% 5 20%老人乞讨 3 60% 2 15.4% 3 42.9% 8 32%残疾求助 2 40% 4 30.8% 1 14.2% 7 28%儿童赤膊求助 0 / 3 23% 0 / 3 12%卖艺求生 0 / 2 15.4% 0 / 2 8%总计 5 100% 13 100% 7 100% 25 100%(注:某一天我所见的情况)他们这些乞丐的真面目不知到底是什么,是真正的向人求助,还是通过各种手段向好心人骗取同情心,得到不正当的金钱,从而使许多好心人不敢献爱心。

倘若他们是真正的求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愿意去帮助他们,而且会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们。

望有关的部门对此情况重视。

第二篇:关于某地区乞丐生活调查报告调查人员:环境专业张海林等调查内容:旧城区乞丐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关于乞讨现象的社会实践调查(大学论文)(共5篇)

关于乞讨现象的社会实践调查(大学论文)(共5篇)

关于乞讨现象的社会实践调查(大学论文)(共5篇)第一篇:关于乞讨现象的社会实践调查(大学论文)对乞讨现象的调查报告一、背景分析与概况自古以来,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乞讨者一直都存在,尽管我国对乞讨者有一系列必要的救助、安顿和管理措施和救助制度。

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发展背景下,贫富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日益严峻,以及在利益的驱使下,当代我国的乞讨群体是个鱼龙混杂的群体,更多乞讨者是被迫地选择了流浪乞讨这种生存方式,面对日益泛滥的“职业化”乞讨行为趋势的存在和现行政策种种弊端的凸显,我们必须充分了解调查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救助办法,并建立和完善对乞讨人员的救助制度。

二、调查目的与宗旨1.通过调查和研究,让社会更多的人一起来关注乞讨者,呼吁大家共同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尽出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2.政府和相关组织要更好地解决乞讨人和乞讨问题,更需集思广益,发挥群众的智慧。

3.通过调查,让社会的弱势群体得到真正实在的救助,对不良拐卖小孩等不法分子更是要严惩不贷,还正义一个公道。

三、调查计划1、调查时间2014年2月18日至2014年2月19日2、调查地点家乐福、肯德基、香山公园以及附近住宅区人流较多处。

3、调查对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业的社会群体以及乞讨者4、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制作调查问卷,通过向市民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并广泛面向不同的社会群体,老﹑中﹑青以及一些小孩都要涉及如调查对象。

(2)实地考察法:秘密的观察乞讨者。

(3)文献法:通过网络和书籍报刊资料查找有关乞讨者的资料,相关问题和理论。

四、调查结果分析1、行乞现象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1)乞讨者人数剧增,严重影响城市美观在酒店、商业大厦、购物广场、旅游景点、天桥、客运汽车站、十字路口红绿灯等附近,随处可见的乞讨者,严重影响城市美观和与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观念相违背。

(2)乞讨者形式多样化,方式复杂化有残疾趴在地上乞讨的、有两鬓花白的老人拄杖弯腰乞讨的、母亲怀里的孩子还嗷嗷待哺的、学生没钱上学兼称父母都有病的、有到异地旅游被劫身无分文求回家钱等等。

乞讨现象调研报告

乞讨现象调研报告

乞讨现象调研报告乞讨现象调研报告一、引言乞讨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物。

然而,在当今社会,仍有许多人沦为乞讨者,乞讨现象在某些城市中逐渐增多。

为了加深对乞讨现象的了解,本报告对该现象进行了调研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

问卷调查涵盖了不同群体的受访者,包括乞讨者和市民群众。

实地观察则通过参与者进入城市的不同区域,观察和记录乞讨现象。

同时,我们还收集了相关统计数据,以加深对乞讨现象本质和根源的认识。

三、乞讨现象的原因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乞讨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贫困是导致乞讨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乞讨者都来自贫困农村地区或者是下岗工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职业岗位的消失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一些人陷入经济困境,只能依赖于乞讨生活。

其次,缺乏社会保障也是乞讨现象的原因之一。

一些乞讨者由于年老、疾病等原因无法工作,但是又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救助。

这使得他们只能选择乞讨来维持生计。

此外,一些不良环境和家庭问题也导致乞讨现象的增加。

家庭暴力、荒唐种旁和不良家庭关系等因素,使得一些人无法回归正常生活,不得不依靠乞讨。

四、乞讨现象的影响乞讨现象对社会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首先,乞讨现象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乞讨者给游客和市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降低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其次,乞讨现象引发社会安全问题。

一些乞讨者为了获取金钱,采取了非法手段,如抢劫、诈骗等。

这增加了城市的治安压力,危及市民的人身安全。

此外,乞讨现象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扶贫难题。

乞讨者只依赖乞讨获得资金,而不去寻找正常工作,这使得扶贫计划的实施变得困难。

五、对策建议针对乞讨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 政府应加强社会救助和福利政策,为贫困人群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

2. 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庭关系和谐度,降低乞讨现象的发生。

3. 社会应加大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帮助乞讨者重新回归就业市场。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报告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报告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报告【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然而,就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就生活在人们的“眼皮底下”,日常生活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他们就是:流浪乞讨人员。

伴随经济的发展,这一群体的生活水平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反而生活过得越来越艰难,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成为这群体中的一员。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逆流呢?这个问题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群体引起了我的关注。

为此,本人参加了这次寒假社会调查活动,在肇庆、广州两地发放并回收了73份调查问卷,其中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旨在调查社会各阶层人员对社会上流浪乞讨人员的认识及看法,以及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相关立法做出了初步的探讨。

以上内容将会在以下的叙述中反映出来,本人在调查中的所见所闻亦会贯穿在本报告中,最后本报告会给出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的一些基本构想。

【关键词】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同情疲软贫富差距【目录】一、前言二、调查结果(一)认识及看法(二)对相关立法的初步探讨(三)原因分析及解决设想三、总结【正文】一、前言:流浪乞讨人员,指的是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简称流浪乞讨人员。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地朝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奋进。

然而,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群体的发展壮大,带来了不和谐的音符,给这一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流浪乞讨人员不断增多,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在车站、地铁站出口、大型广场,甚至普通街道,随时都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他们有的蹲坐在地上,有的游荡在人群中,有的穿梭在车流间……流浪乞讨人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型乞讨”,另一类是“职业型乞讨”。

对于前者,他们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个人或家庭遭受了天灾人祸,通过个人努力解决不了问题,又缺乏社会救济,所以被迫走上乞讨之路。

当得到社会救助后,他们通常愿意终止乞讨行为。

这一类人理应是我们的救助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调研报告
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流浪乞丐自古就有,他们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是最需要救助的群体。

流浪乞讨群体是个鱼龙混杂的群体,不同的原因使他们选择了流浪乞讨这种生存方式,所以对这些人的救助和管理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我们在开发区“问需于民”大调研的背景下,结合工作现状,深入了解我区流浪乞讨人员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救助办法,努力完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体系。

一、我开发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现况
开发区现有户籍人口约1万人。

开发区的社会救助体系覆盖了最低生活保障、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特殊困难家庭救助、慈善救助等,其中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整合其他救助项目。

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动态低保,应保尽保,现有8户15人享受低保,标准为450元每人每月,远高于全省252元每人每月的平均水平。

我区居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所以开发区内无当地居民进行流浪乞讨行为。

近年来,开发区内平均每年接到几起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群众举报,经过调查走访发现,开发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全部属于外来流浪乞讨人员,其中又以精神有问题者居多数。

目前,我区还没有建立救助站,对于外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办法主要有:我们主动街面巡查,结合群众或公安部门举报,对于愿意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我们积极协调,现有2名暂时依托市救助站在八院和五院进行治疗;对于不愿意接受救助站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我们实施保护性救助,为其提供必要的吃、喝、被褥等生活必需品并积极协调当地公安机关联系其家人。

二、我区社会救助中的缺陷与不足
由于我区占地面积小,人口少,本地居民无流浪乞讨人
员等客观原因,目前我区未建立救助站。

但是确实存在有外来流浪乞讨人员的客观事实,对这些人的救助又是刻不容缓的,因此存在以下问题:
1.我区没有救助站,需要救助的人员就要送到市或其他县区救助站进行救助,而救助一个这样的流浪人员是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的,因此其他县(市)区的救助机构往往不愿意接收外地需要救助人员。

目前我区需救助的2名流浪乞讨人员,经多次与市救助站协调,现暂时在八院和五院进行治疗。

从发现被救助人开始到送到适合其救助的医院或者福利机构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健全的工作机制造成了工作的低效,如果以后遇到急需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很可能会延误救助的最佳时机。

2.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应该是民政、卫生、公安、城管、交通等多部门联合救助行动,目前我区关于流浪乞讨人员联合救助体系尚未健全,社会上发现需要救助人员后,基本依靠民政局局一家,工作任务量较重,职责权力有限,不能更好、更全面的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帮助。

3.在救助工作中,据头脑清晰的流浪乞讨人员透露,其由外地送到我区。

根据其肢体残疾程度(一脚无脚趾,难以行走)和我区与周边县区距离较长的事实,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2007年陕西省发生的抛弃流浪乞丐致其死亡的事件令人发指,其根源就是救助体制不完善。

如果没有一套健全的问责机制、救助机制与专门救助基金作支撑,工作仍会存在漏洞,流浪乞讨人员仍然得不到最及时、最有效的救助,丢弃流浪乞讨人员的现象也不会得到有效扼制。

三、流浪乞讨救助管理模式探索
基于我区目前流浪乞讨群体特征和流浪乞讨救助实施的现状,我局对流浪乞讨救助中存在的问题提以下几点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