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铁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分析

合集下载

流浪乞讨救助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救助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救助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城市中流浪乞讨者数量逐渐增多,这些人生活困难,面临种种困境。

我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长期关注着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我将对流浪乞讨救助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流浪乞讨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我的观察和调查,大部分流浪乞讨者年龄在40岁以上,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失业、家庭破裂、重病等原因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只能流落街头乞讨。

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部分人没有固定住所,生活无着,饮食不规律,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

其次,流浪乞讨者面临的困境。

在城市中,流浪乞讨者经常受到歧视和排斥,他们的生存空间受到限制,很难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由于缺乏有效的救助措施,他们的生活状况十分艰难,很多人长期处于饥饿和寒冷之中,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同时,一些流浪乞讨者也存在精神健康问题,由于长期的孤独和绝望,他们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甚至有的人会产生极端行为。

再次,流浪乞讨者救助情况的现状。

目前,城市中的流浪乞讨者救助工作主要由社会福利机构和慈善组织来承担,但是由于资源有限,救助工作并不够全面和有效。

一些救助机构在提供食宿和医疗救助的同时,也缺乏对流浪乞讨者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帮助。

同时,一些救助措施也存在滞后和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流浪乞讨者的基本需求。

最后,对流浪乞讨者救助工作的建议。

为了改善流浪乞讨者的生存状况,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爱和救助。

首先,应加大对流浪乞讨者的心理健康关注,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和生活希望。

其次,应建立更加完善的救助体系,提供更全面的食宿和医疗救助,确保流浪乞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流浪乞讨者的社会融入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流浪乞讨者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我们需要加大对他们的关爱和救助力度,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重建幸福生活。

希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流浪乞讨者的救助工作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浅谈我国居民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与行为研究

浅谈我国居民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与行为研究

浅谈我国居民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与行为研究作者:许一君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22期摘要北京地区流浪乞讨现象十分引人注目,这次调查发现64.8的受访者认为经常遇到流浪乞讨人员。

海淀区居民对于流浪乞讨现象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绝大多数人有过施舍的行为,而且金额适中。

对于不同类别的流浪乞讨人员,海淀区居民显现出不同的施舍意愿,对残疾乞讨者施舍意愿最高,对健全且有劳动能力的乞讨者施舍意愿最低。

影响海淀区居民对流浪乞讨人员施舍行为的因素有特定情境作用、施舍意愿、性别、宗教信仰、年龄、收入。

而最终和施舍水平无关的个人特征因素是出生地(城镇/农村)和受教育水平。

关键词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残疾人作者简介:许一君,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研究方向:劳动经济、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189-03一、导言“孙志刚事件”后,我国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但是这一政策转变引发出的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新问题,如职业乞讨增多、主动寻求社会救助少、救助管理服务不够专业。

同时,在新闻媒体对流浪乞讨人员形象有所选择的渲染中,人们对他们的生活状态的想象习惯执着于两端,“流在街头眼泪”的同情对抗着“三年磕头,回家盖楼”的鄙夷。

对流浪乞讨人员妖魔化、标签化造成的社会大众的救助冷漠,对慈善的诚信危机也激发了广泛的争论。

对于流浪乞讨这一现象的研究,逐渐成为了社会救助领域的热点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流浪乞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救助制度、乞讨权、禁讨区、职业乞讨、流浪儿童等方面。

已有多篇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生活状况的调查,也有多篇对居民对流浪乞讨人员态度的调查。

首先,我们要讨论流浪乞讨人员分类的研究。

学者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分类分型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清晰地勾画出流浪乞讨者的几种生存状态,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为了进一步的救助管理方式在体制与具体措施上的改革。

汤秀娟(2007)通过对广州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状况的调查,她将流浪乞讨人员分为原生型乞讨和职业型乞讨。

流浪乞讨救助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救助情况汇报

流浪乞讨救助情况汇报
近期,我们对流浪乞讨者的救助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

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
数据收集,我们对这一群体的现状和需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发现流浪乞讨者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城市街头、商业区、交通枢纽等地,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他们大多来自贫困地区,因为家庭贫困、失业、家庭破裂等原因,被迫外出流浪乞讨。

他们生活无着,食宿无保障,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

其次,流浪乞讨者的生存状况堪忧。

他们长期生活在街头,饱受风吹雨打,饥
寒交迫。

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条件,他们的健康状况往往较差,患病率较高。

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流浪乞讨者更是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再次,流浪乞讨者的救助需求亟待解决。

他们急需基本的食宿保障、医疗救助、心理关怀等方面的帮助。

同时,他们也需要重新融入社会,重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因此,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关爱这一群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救助和支持。

最后,我们将继续关注流浪乞讨者的救助情况,积极组织相关的救助活动,为
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怀。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份汇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行动,共同努力,改善流浪乞讨者的生存状况,让他们重拾信心,重新融入社会。

通过此次调查和汇报,我们深刻认识到流浪乞讨者的困境和需求,也坚定了我
们继续救助工作的决心。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让更多的流浪乞讨者得到温暖和帮助,重拾生活的希望。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范文_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范文_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范文_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关于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报告一、调查内容(一)调查主题:广东省城市流浪乞讨者的调查情况。

(二)调查时间:20某某年某月某日---20某某年某月某某日。

(三)调查人员:在某某居住的市民,以在校大学生为主。

(四)调查地点:广东某某某某某某学院、某某某某某某和某某某某第一附属医院附近。

(五)调查方式:2、设计调查问卷。

设计调查问卷发给被调查者填答。

(附件1与附件2)3、访问相关人士。

询问他们有否积极改善社会生活质量,提出保护弱势群体的意见。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我国弱势群体的规模依然庞大,构成了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威胁。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使得相当规模的人群摆脱贫弱的地位,改善了生活水平,但是,目前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弱势人群,并在近期内有增长的趋势,一些弱势群体的弱势程度还在继续加深。

现阶段,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公平、不和谐的现象,城市乞讨者现象就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在我们的省会某某市,在某某、商场、广场或者车站等地方,我们仍然能够经常见到乞讨者的身影。

城市大量乞讨者的存在,既影响了城市的美观和文明,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公共社会秩序,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而解决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步地推进进程。

今天我讨论的是某某市弱势群体---乞讨者。

三、调查的过程本人于2022年1月9日至13日在广东某某某某某学院校内,2022年1月14日至17日在某某市某某某某某某,2022年1月18日至20日在某某某第一附属医院附近,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在1月21日至25日对这几天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积极配合调查,认真作答问卷,有极少部分被调查者由于赶时间等原因而放弃接受调查。

总而言之,这一次调查任务完成得很顺利。

四、调查的结果分析(一)城市中的乞讨者数量较多从我们的问卷答案可以得知,有将近79%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他们经常在城市中见到乞讨者。

毛概论文

毛概论文

北京市重点城区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现状及可行性政策探究调查报告班级:信息工程学院12自动化组长:赵佳楠(1241034)组员:郗汭(1241029)黄雅雯(1241027)饶雨濛(1241036)姜鸿儒(1241003)金虎杰(1241030)穆宇森(1235056)马晏翔(1241017)指导老师:宫玉涛2014年5月摘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他们居无定所,靠沿街乞讨的方式获取钱物来生存。

流浪乞讨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

此外,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市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大改善城市环境力度,现在已被正式提上日程。

然而近两年,以北京市为例,在城市周边随处可见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据了解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多半属于职业乞讨人员,多聚集在闹市区。

多半是由一位大人带着一、两个未成年人沿街乞讨,大人乞讨未果,一般会另寻目标;未成年人一般会使用“抱腿拉衣术”,而路人也不好意思拒绝,都会丢下几角钱以此摆脱纠缠,而这无形中助长了乞讨人员的“气焰”。

大部分流浪乞讨人员乞讨的原因主要是本人好逸恶劳或本人患精神病被家庭遗弃,随着城市乞讨人员的增加,乞讨已向职业化方向发展, 这些职业乞讨人员一般是通过骗取社会慈善人士的爱心,达到使自己富裕的目的。

乞讨方式和乞讨行为纷繁复杂且有违法犯罪的倾向,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危害。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女作家迟子建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关于妥善管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建议"。

本组的调查旨在从北京各救助管理站、市民及相关专业人士等渠道搜集事实及数据,并进行分析,将每个人力量纳入“让弱势群体活得有尊严的”系统工程,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

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审视社会问题也可以为政府社会救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新的立足点。

对北京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研究,目的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

北京市立足首都特殊地位,社会救助综合效应广,示范作用强,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充分领会北京市在全社会构筑起牢固的基本民生安全网,促进首都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北京地铁调查报告

北京地铁调查报告

北京地铁调查报告北京地铁调查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问题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而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其交通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其中,地铁作为北京市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对于城市居民的出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地铁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将结果整理成以下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北京地铁的使用情况、乘客对地铁服务的满意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涵盖了北京地铁不同线路的不同车站。

问卷内容包括乘客的基本信息、地铁出行频率、乘坐体验、服务满意度以及对地铁未来发展的期望等方面。

二、调查结果分析1. 乘客基本信息调查结果显示,乘客中男性占比52%,女性占比48%。

年龄方面,18-30岁的年轻人占比最高,达到58%。

另外,调查还发现,大部分乘客每天都会使用地铁,其中43%的人每天乘坐地铁超过两次。

2. 乘坐体验在乘坐体验方面,调查显示,大部分乘客对地铁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较为满意。

然而,对于拥挤程度和空气质量等问题,乘客的满意度较低。

尤其是在高峰期,地铁车厢内的拥挤情况严重影响了乘客的出行体验。

3. 服务满意度在服务满意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乘客对地铁的服务态度和车站设施较为满意。

然而,对于车站的导向标识和信息公告等方面,乘客普遍感到不够清晰和及时。

此外,一些老年乘客反映,地铁对于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乘客的服务还有待改善。

4. 问题与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总结了一些乘客普遍反映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加强高峰期的运力调配,减少车厢内的拥挤程度。

其次,应提高车站的导向标识的清晰度和信息公告的及时性,方便乘客出行。

此外,地铁公司还应加大对残疾人和行动不便乘客的关注和服务,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

三、地铁未来发展展望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乘客对地铁未来发展的期望。

大部分乘客希望地铁能够继续扩大线网覆盖范围,提高线路的密度和频率。

申论 城市乞讨现象

申论 城市乞讨现象

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

二、资料1.“我不回去,打死我也不回去。

”4月5日中午,北京街头,一名双脚畸形腐烂、无法行动的少年坐在简易滑轮车上,正被一对男女使劲拉扯,少年则大声哭嚷着不愿离开。

执勤民警立即上前进行盘问。

拉扯这名残疾少年的是一对夫妇,他们自称是孩子的父母,但残疾少年却大声对民警喊道:“不,他们是我的‘老板’,不是我的爸爸妈妈。

他们逼我要钱,我不要跟他们走。

”随后,民警将这三人带回分局进行审查。

从少年随身携带的户口簿得知,这名残疾少年名叫小华(化名),今年13岁,是河南省商丘市睢县人。

要带他走的这对夫妇分别叫做宫××、王××,与小华是雇佣关系,他们出钱把小华从其父母手中“租”过来,利用小华肢体残疾在大街上乞讨要饭来牟取利益。

由于不堪忍受虐待,去年冬天,小华偷偷跑了出来,跟一名叫大明(化名)的少年一起去了石家庄,由于在那边被媒体关注,所以只好又回到北京,没想到这次在街头被“老板”碰到了。

小华出生在河南睢县一个农村家庭,天生双脚残疾,脊背又长了拳头大的一个肿瘤。

“我们家一共4个孩子,我是老三,除了我,他们都在上学,因为那儿的所有学校都不收我。

”小华回忆,自己8岁那年,宫××夫妇突然来到村里,挨家打听村里哪家有残疾的孩子。

“那时我正在外面,他们一眼就看到了我,然后就找了我爸妈,提出要把我租走。

说是带我出去做生意,实际就是让我出去乞讨。

后来爸妈就让我跟他们走了,第一年的时候他们给了我爸妈4000块钱,以后几年,每年都给我家6000元。

”在这5年中,“老板”夫妇带着小华到过重庆、杭州、武汉和天津等地乞讨,来北京乞讨也已两年。

小华说,这几年他过得实在艰难,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每天老板把他放在一个地方,他就在这个地方乞讨。

区级流浪乞讨工作情况汇报

区级流浪乞讨工作情况汇报

区级流浪乞讨工作情况汇报一、工作概况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流浪乞讨现象在我区逐渐增多。

我区政府高度重视此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和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以下是我区流浪乞讨工作情况的汇报。

1. 流浪乞讨人数统计根据我区公安部门的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区流浪乞讨人数为576人,其中包括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不同群体。

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分布在我区的各个街道和社区,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流浪乞讨聚集地。

2. 流浪乞讨原因分析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我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主要原因包括家庭贫困、失业、残疾、精神疾病等多种因素。

这些原因导致了他们无法融入社会,无法生存和工作,从而选择了乞讨这种非法途径。

3. 流浪乞讨地点治理我区对流浪乞讨聚集地点进行了重点治理。

采取了清理整治、环境提升、巡逻管控等措施,有效减少了流浪乞讨人员的聚集和滋生。

同时,对于一些顽固的流浪乞讨聚集地点,也采取了强制拆迁、改造等措施,切实改善了城市环境。

二、工作成效1. 流浪乞讨人员帮扶我区政府积极开展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帮扶工作。

通过社区服务中心、慈善机构等渠道,建立了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体系。

为他们提供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等多方面的帮助,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重拾生活信心。

2. 流浪乞讨人员社会融入在帮扶工作的同时,我区政府也鼓励流浪乞讨人员参与社会劳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入度。

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措施,帮助他们学习技能,掌握就业技能,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

3. 流浪乞讨治理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区的流浪乞讨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流浪乞讨聚集地点得到了整治,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

同时,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也有所下降,社会治安得到了有效维护。

三、存在问题1. 帮扶工作不到位尽管政府和社会组织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了一定的帮助,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一些流浪乞讨人员的帮扶工作还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没有得到及时的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导致他们继续滞留在街头。

城市乞讨者 谁来管?

城市乞讨者 谁来管?

90 |城市乞讨者谁来管文/本刊实习记者 吴 蓉城市发展了,城里的乞讨者却似乎越来越多了。

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景区入口和地铁里,乞讨者无处不在,乞讨形式也变得多元化:带着小孩、自身残疾、自书苦难经历、自称旅途遇窃等。

令人不满的是越来越多好逸恶劳者化身职业乞丐,不仅仅使真正贫困者无法得到帮助,更令频频受骗的市民越来越多地开始怀疑慈善行为究竟是帮助弱势还是助长懒惰和犯罪。

2003年8月,更加人性化、尊重流浪者意愿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实施,乞讨流浪者不再被强制收容或遣返。

执法者的宽容对待,是否也是“职业乞讨”出?. All Rights Reserved.91|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搭个顺风车”。

据北京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城管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市18个区县都设有救助管理中心为城市流浪乞讨者提供免费的食宿,并且在核实被救助者情况之后为其购买返回家乡的车票。

但是,乞讨者大多都不愿意接受城市管理救助,“他们远远看见我们就跑了,在我工作的3年间,还没有接触过救助乞讨者的案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方想给予救助,而另一方不接受的情况?北京市门头沟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细则》规定,城市救助站最多为乞讨者提供10天住宿,按被救助者身体状况可增加数天,而后根据流浪者意愿任其离开或是返回家乡。

这样临时的救助,在部分乞讨者眼里是不够的,比如在地铁里行乞已经3年的残疾人陈家明(化名)。

陈家明认为回家的日子比不上在北京乞讨,“回家我只能靠着每月100元的低保生活。

这是不够的。

”而这种救助对于行骗者更是敬而远之的。

对于近年来中国乞讨趋向区域化、组织化、职业化的现象,张翼认为,在中国,有些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力的地区因为自然、地理位置等因素,会比较容易遭受自然灾害,唯一赖以生存的农业也变得不稳定,直接导致流出人口众多,而这些人口又没有城市劳动技能,也就形成了乞讨者,而且,在这种不劳而获的形式中获得的收益又比付出劳动得到的多时,就出现了职业乞讨者群体。

夏季高温天气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

夏季高温天气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

夏季高温天气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建议在炎炎夏日,阳光照得人像被蒸笼里的包子,出门的每一步都像是在和热浪搏斗。

可是在这烈日下,还有一些人,他们或许在街头流浪,或许在桥下求助,艰难地生存着。

就让人心里一阵不舒服。

每年夏天,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都是个难题,这事儿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个大麻烦。

天气热得让人心烦,流浪乞讨人员更是倍感压力。

想想,顶着三十多度的高温,他们只能在街边暴晒,整个人就像个被阳光烤焦的地瓜,浑身都是汗。

再加上没有遮风避雨的地方,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看到他们的样子,心里难免会揪一下,真希望能伸出援手。

可现实总是让人无奈,救助的资源有限,很多时候,志愿者和社会组织也力不从心,想帮却帮不了太多,感觉像是有心无力。

再说说,有些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状态吧。

毕竟,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都是一部电影,谁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

或许是家庭变故,或许是疾病缠身,抑或是社会的冷漠,把他们推到了这条路上。

在烈日下,有的人会向路人伸出手,有的人则沉默不语,任凭炎热折磨。

他们只是想得到一点温暖,哪怕是一杯水,或是一个善意的微笑。

可这种微妙的心理,有时候真的很难被理解,甚至会遭到误解。

毕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大多忙着追逐自己的目标,往往没时间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

咱们再聊聊救助工作的具体困难。

比如,流浪乞讨人员往往很难被找到。

他们就像“隐形人”,藏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志愿者想去帮忙,却根本不知道他们在哪里。

再加上,有些人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根本不愿意接受救助。

就像那句话说的,“习惯成自然”,他们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真心不想改变。

想去救助他们,却发现他们根本不需要,这种尴尬真的是让人无奈啊。

然后呢,还有一些流浪乞讨人员对社会的信任度很低。

有些人或许曾经接受过救助,结果得到的帮助不够及时,或者条件苛刻。

这样的经历让他们心寒,干脆选择自己来应对生活。

再加上,有些人对救助工作不了解,可能一听说是社会福利,心里就打鼓,觉得自己会被当成“对象”来管理。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2023-11-11contents •调查背景和目的•调查方法和样本•调查结果和分析•结论和建议•相关文献和参考文献目录01调查背景和目的乞丐在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面临着乞讨为生的问题。

乞丐现象的普遍性社会舆论的关注政策层面的探讨乞丐问题经常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政府对乞丐问题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在政策层面进行了探讨和尝试。

03调查背景020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可以深入了解乞丐的生活状况,包括他们的饮食、住宿、健康等方面。

了解乞丐的生活状况探索乞丐的乞讨动机分析乞丐现象的社会影响提出解决乞丐问题的建议调查可以探索乞丐的乞讨动机,包括他们是出于何种原因选择乞讨为生。

调查可以分析乞丐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对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公众心理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调查可以针对乞丐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参考。

02调查方法和样本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乞丐进行社会调查。

问卷设计包含个人基本情况、生活状况、乞讨经历、收入支出等方面。

访谈对象为乞丐中的代表性人物,以深入了解其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调查方法样本来源和基本情况基本情况:乞丐以中老年人为主要群体,男性多于女性,多数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或无业人员。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乞丐处于贫困状态,生活状况较差,收入不稳定,且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样本来源:乞丐主要来源于城市街头、公共场所、商业街等。

03调查结果和分析乞丐群体以中老年为主,其中老年乞丐所占比例较高。

部分年轻乞丐也占一定比例,但总体来说,年轻乞丐的比例相对较低。

乞丐群体的基本特征年龄结构乞丐群体中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但女性乞丐的比例略高。

这可能与女性在某些文化背景下更容易获得同情和施舍有关。

性别结构乞丐群体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旅游景点等繁华区域,其中大城市中心地段的乞丐数量较多。

地域分布居住状况01大部分乞丐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通常在街头露宿或依靠公园、桥梁等公共场所过夜。

流浪乞讨年度总结范文(3篇)

流浪乞讨年度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浪乞讨现象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流浪乞讨人群的生存状况不仅关乎他们的基本权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了更好地了解流浪乞讨现象,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我们于本年度对流浪乞讨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

现将调查结果和年度总结如下:二、流浪乞讨现象现状1. 流浪乞讨人群构成根据本年度的调查,流浪乞讨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因家庭困难、生活无着落而流浪乞讨的人员;(2)因失业、残疾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而流浪乞讨的人员;(3)因犯罪被遣返回乡、家庭无法接纳而流浪乞讨的人员;(4)部分流浪乞讨人员存在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问题。

2. 流浪乞讨现象分布流浪乞讨现象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繁华地段、交通枢纽、商业街区等地方。

其中,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流浪乞讨现象较为严重。

三、流浪乞讨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1)家庭贫困:部分流浪乞讨人员因家庭贫困,无法维持基本生活,被迫流浪乞讨;(2)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导致家庭成员无法正常生活,部分人选择流浪乞讨;(3)家庭破裂:家庭破裂导致部分成员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

2. 社会因素(1)就业困难: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行业就业岗位减少,导致失业人员增多;(2)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无法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充分的生活保障;(3)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尚不健全,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无法得到及时救助。

3. 个人因素(1)道德观念缺失:部分流浪乞讨人员道德观念缺失,不思进取,选择流浪乞讨;(2)法律意识淡薄: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遵守法律法规,选择流浪乞讨。

四、流浪乞讨问题应对措施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3)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2. 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1)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提高救助能力;(2)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救助中心等救助机构的建设和管理;(3)提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质量,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社会实践关注城市流浪乞讨现象

社会实践关注城市流浪乞讨现象

社会实践关注城市流浪乞讨现象在当代社会,城市流浪乞讨现象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这一现象涉及到贫困、社会福利、城市规划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社会实践对于了解、解决这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社会实践的角度,从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原因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存在根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经济因素是导致贫困人口增加的重要因素。

不稳定的就业市场、低工资收入以及缺乏社会保障机制等问题都使得一部分人陷入了贫困的困境。

第二,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发生。

家庭矛盾、人际关系紧张和家庭暴力等问题使得一些人无法回归正常的生活轨道。

最后,个人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一些人可能由于自身疾病、精神问题或药物滥用等原因而无法融入社会。

二、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影响城市流浪乞讨现象不仅给个体带来了困扰,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乞讨现象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乞讨者往往在公共场所乞讨,给城市的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乞讨者长期在城市街头生活,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

一些不法分子也会借乞讨之名进行诈骗等违法行为。

此外,乞讨者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犯罪等。

三、解决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的措施针对城市流浪乞讨现象,社会实践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解决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政府应提供贫困人口的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基本福利,以帮助他们脱离贫困。

其次,要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辅导和社会融入培训。

通过心理咨询和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提高就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另外,社会应当加强对流浪乞讨现象的宣传和教育,培养社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关怀,推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结论城市流浪乞讨现象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社会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机会。

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和参与,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乞讨背后的诸多原因和影响,并能够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北京地铁调研报告

北京地铁调研报告

2020年疫情防控公共场所预防性消毒制度一、候车室、客运站、购票厅等场所的预防性消毒1.环境物体表面消毒:消毒部位:地面、侧壁及经常使用或触摸的物体表面如门窗、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池、卫生间等。

2.空气消毒:消毒液的选择:0.1%过氧乙酸溶液、二氧化氯含量为25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 84消毒剂是常见的含氯消毒剂)。

消毒方法擦拭或喷洒,每天至少1次。

消毒顺序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去除残留消毒剂。

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如做不到自然通风可采用机械通风方式。

在关闭门窗、无人、密闭条件下,也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二氧化氯含量为50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按10mL/m3用量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密闭作用60分钟后开窗通风。

3.手消毒:用肥皂或抗菌洗手液和流动水进行洗手。

(可参考医务人员7步洗手法)。

4.卫生洁具消毒:每天用有效氯含量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

5. 垃圾桶消毒: 垃圾要及时清运,未清运的垃圾要置于有盖的桶内,每天用有效氯含量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垃圾桶内外表面。

二、公交车、长途大巴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预防性消毒1.物体表面消毒 : 车内应保持整洁卫生。

车门、车身内壁、司机方向盘、乘客扶手、座位、拉手等部位要用含消毒液的抹布勤擦洗,保持清洁卫生。

每天最后一班车应对上述表面用0.1%过氧乙酸溶液、有效氯含量为 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二氧化氯含量25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擦拭或喷洒消毒。

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去除残留消毒剂。

2.空气消毒 : 无空调的车应开窗通风,有空调的车到达终点后开窗通风。

对空调滤网应每周清洁消毒1次,可浸泡于有效氯含量为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溶液中30分钟后,再用清水冲净晾干后备用。

三、办公场所、学校、托幼机构、老年公寓、宾馆和旅店、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的预防性消毒1卧室、办公室、客房、教室等场所空气消毒: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建议上、下午各开窗通风1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

不是所有事情都那么富丽堂皇

不是所有事情都那么富丽堂皇

不是所有事情都那么富丽堂皇乘坐火车来到北京的人,十有八九曾在站台上遇到小贩以两元的价格,兜售一份花花绿绿的北京地图。

但他们仅能堪堪地找到那些名胜古迹和豪华酒店,却很难凭借这份交通地图,真正认识这座城市。

事实上,这份地图遗漏了北京某些无比重要的信息。

比如,它没有注明北京繁华地段城管们的换岗时间,以及如何在西直门地铁附近的霓虹下快速逃脱城管追捕。

要学到这些学问,外地人需要看另一幅地图。

这是用黑色圆珠笔画在一个32开黑塑料皮笔记本上的,作者是一个推着三轮车沿街叫卖盗版书的小贩(通常你可以在这类人的车上找到英文版的毛姆小说和哈佛大学出版的商业教材),他详细地总结了自己被城管追查的经验,并因此一次次从追查者鼻子底下跑得无影无踪——好运持续到2006年,一个商场保安出卖了他的行藏。

他被捉住了,地图也宣告充公。

毕竟,这座城市是中国的首都,它以“包容、厚德”作为城市精神,这儿云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官、巨贾、最有名的文化人和最当红的明星。

这里太过庞大,不能被整个儿画进一幅地图里。

它的市区道路总长为4125.8里公路,有1000多座立交桥、408座过街天桥。

2008年的某个瞬间,有1.47亿人同时在这个城市停留。

这里有30多座五星级酒店。

全聚德烤鸭两年前就已卖出了它的第1.48亿只烤鸭。

但这只是在地图和报纸上看得见的那个北京。

与此相比,另一个北京是看不见的。

它躲在如山的垃圾堆、立交桥洞和地下通道里,以及许多灯光照不到的地方。

它其实随处可见,每个执法者都曾经揪起过那些脏兮兮的衣领或追赶过带着洞的皮鞋,每个裹着风衣的上班族都躲避过伸出来乞讨的手,却很容易就被那些匆忙的行人一掠而过,弃之脑后,即便翻遍庞杂的统计数据,也不见踪影。

流浪歌手们衣领上的腐朽气味,飘不到这个香烟弥漫的地方。

在北京,最显眼之处往往隐藏着一些人们不易察觉的东西。

人们每年出入地铁15.95亿次,但极少有人记得一对每天在地铁里行走卖唱的男女。

声音洪亮的男士双目失明,驼背,瘸了一条腿,他声音嘶哑而难听,但每次总有年轻女孩或夹着公文包的上班族奉上钞票。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及原因分析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现状及原因分析
4 . 细化衔接 着 重于填补 管理制度 的缺失:一方面 , 对 管理机构 职能进行 制度规 定;另一方面明文规定管理条件 和标准 。 ( 二)针对 经济 方面 的建 议 1 . 加 大对经济落后地 区的经济支持 ,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减 少流浪人员产生。 2 . 提 高低保 、五保补助标准 ;加强 “ 大病 医保 ”的覆 盖,应 对 弱势群体 的突 发疾病灾 害。 3 . 提 高救助站补助标准 ,提 高救助站工作人员薪资水平 。 ( 三)针对 社会 方面的建议 1 . 建立第三方救助机构 :公开透 明、接受监督,对流浪乞讨 人 员进行 身份甄 别与救助 ;让有同理心 的民众有捐款 之处。 2 . 扩大灾害救助 的范围:民间参与 、 日常救助 。
的亚文化类型 的文 化,它是 一种底层 民众 的文化 ,一种弱势群体 的文化 。底层 民众 的文化 、弱势群体 的文化一变 而为游 手无赖的 文化 , 在变 而为 以庸劣 自贱放逸 自任 、 棍 流氓为特征 的另类 文化 。
4 . 社 会 原 因 施舍 者 的行 为和态 度与乞 讨行 为的关系密 不可 分 。没 有施 舍 ,就没有乞 讨 自然灾害 :水灾 、火 灾、蝗灾 、雹 灾、地震、 暴风雨等 自然 灾害导致部分农 民破产 ,饥 寒交困、妻离子散 、流
参考 文献:
[ 1 】 张艳 丽. 对 完善我 国流浪 乞讨人 员救 助法制的几点 思考
一 一
基 于对 生存权 的公共性认知【 J 】 . 行政 与法. 2 o 1 0 ( 0 6 )
离失所 ,被迫走 向流亡求生 的 自救之路 。
三 、建 议 ( 一 )针对制 度方面的建议 1 . 完善制度 从界定救 助管理对 象的身份 ;明确规定终止救助 的条件 :建
立合理 的医疗救助 标准 ;救助安置制度 的建立 等方面完善制度 。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报告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报告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报告【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然而,就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就生活在人们的“眼皮底下”,日常生活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他们就是:流浪乞讨人员。

伴随经济的发展,这一群体的生活水平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反而生活过得越来越艰难,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成为这群体中的一员。

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逆流呢?这个问题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群体引起了我的关注。

为此,本人参加了这次寒假社会调查活动,在肇庆、广州两地发放并回收了73份调查问卷,其中包括纸质版和电子版。

旨在调查社会各阶层人员对社会上流浪乞讨人员的认识及看法,以及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相关立法做出了初步的探讨。

以上内容将会在以下的叙述中反映出来,本人在调查中的所见所闻亦会贯穿在本报告中,最后本报告会给出解决流浪乞讨人员问题的一些基本构想。

【关键词】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同情疲软贫富差距【目录】一、前言二、调查结果(一)认识及看法(二)对相关立法的初步探讨(三)原因分析及解决设想三、总结【正文】一、前言:流浪乞讨人员,指的是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简称流浪乞讨人员。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地朝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奋进。

然而,流浪乞讨人员这一群体的发展壮大,带来了不和谐的音符,给这一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流浪乞讨人员不断增多,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在车站、地铁站出口、大型广场,甚至普通街道,随时都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他们有的蹲坐在地上,有的游荡在人群中,有的穿梭在车流间……流浪乞讨人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型乞讨”,另一类是“职业型乞讨”。

对于前者,他们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个人或家庭遭受了天灾人祸,通过个人努力解决不了问题,又缺乏社会救济,所以被迫走上乞讨之路。

当得到社会救助后,他们通常愿意终止乞讨行为。

这一类人理应是我们的救助对象。

基于ERG理论的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现状调查

基于ERG理论的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现状调查

基于ERG理论的流浪乞讨人员生存现状调查作者:冉菲斐史宇萌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9年第3期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城市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居无定所且没有能力或意愿从事劳动生产活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国家曾采取控制人口流动的政策,国务院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使得乞讨人员规模曾一度缩小,在有些地区甚至已经绝迹。

但近年来,城市中的流浪乞讨现象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问题,2003年“孙志刚事件”发生后,国家出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积极保障城市中弱势群体的利益。

2014年,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规范救助过程,国务院发布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明确了社会救助的内容,规定了各部门在社会救助过程中对应的职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被纳入临时救助内,并首次在行政法规中引入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的概念。

国内学者对我国流浪乞讨者救助的研究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乞讨合法性、救助范围、救助内容和承担救助的主体等方面。

而从流浪乞讨者本身出发,探讨流浪乞讨者受救助需求的研究较少。

本文基于ERG理论,对S市内三大人流量密集区的7位流浪乞讨者进行访谈调查,并由此总结得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是长期驻扎在S市内、以流浪乞讨作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员。

通过对他们的半结构式访谈获得流浪乞讨人员所需要的具体救助,以及他们在获得救助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信息。

本次研究主要在S市地铁1、2号线沿途人流密集的商业区等地进行搜寻调查,共计对7位对象完成了访谈,其中男性5人,女性2人(见表1)。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1.半结构化访谈。

半结构化访谈指围绕粗略的访谈提纲进行的非正式访谈。

由于流浪乞讨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且人员流动性强,加上肢体行动能力不便等现实情况增加了填写问卷的困难性,而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可以通过控制访谈过程,获得流浪乞讨人员的真实意愿和较为全面的情况。

当前北京乞讨的现状

当前北京乞讨的现状

当前北京乞讨的现状乞丐,是一个以乞讨为生的特殊群体。

然而现阶段乞丐人数剧增,乞讨方式也变的多种多样,层出不穷,而且出现“职业乞丐”,一些人俨然将乞讨作为了一项职业,他们以虚假的“悲惨经历”博得人们的同情,从而获得路人的慷慨解囊,严重影响城市美观,已构成一种影响社会成员健康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引起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社会失调现象,为社会秩序造成很大困扰。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市场经济使人民普遍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城乡差距过分拉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变大导致一批人致富的同时一批人陷入更贫困的深渊。

北京有许多乞讨者存在,在酒店、商业大厦、购物广场、旅游景点、天桥、十字路口附近,经常可见到乞丐的身影,乞讨者的存在,为社会带来许多问题。

1.乞丐越来越多,救助站却无人问津传统意义上的乞丐,也就是俗称“要饭的”,他们行乞的目的是填饱肚子,穿衣遮羞;能得到剩菜剩饭,破衣旧被,已经是欢天喜地。

而现代的乞丐却远不是一点残羹冷炙可以打发的,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钱,职业乞讨群体初步形成。

政府建立的以尊重受助者自由意志为核心的救助站却鲜少有人主动前来寻求救助,大多数乞丐宁可在街头乞讨也不愿进救助站。

2.乞讨者种类的多样化,乞讨方法的复杂化大城市中伴随着乞丐越来越多的现象,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乞丐,呈现多样化趋势,年龄层次不等,性别不限,其中最普遍的是,乞讨者身有残疾趴在地上乞讨;或者母亲拉着小孩,怀里的孩子还嗷嗷待哺;还有满脸风霜的老人拄着拐杖弯腰请求施舍;此外还有学生求学,残疾人卖唱求助等等,此情此景,考验人们的恻隐之心,然而在他们之中大多却是职业乞讨者,以虚假的悲惨经历来博得人们的同情。

随着城市乞讨者的增加,乞讨群体的年龄转向低龄化与复杂化,越来越多以行骗为乞讨方式的乞丐出现。

通常乞丐都是年老体衰的弱者,而现在乞讨者的低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乞讨者中青壮年的比例在不断上升,他们都是职业乞丐,将乞讨作为自己的职业;未成年的少年儿童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有的自小就随家人流浪乞讨,也有是因为家庭与社会问题,从而变成流浪儿,没有生存能力弱,无处安身,所以乞讨成为他们谋生的不正当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地铁流浪乞讨人员的调查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流浪乞讨人员也随之涌入城市,在城市公共场合进行流浪乞讨活动。

首都北京的公共交通系统尤为发达,成为了流浪乞讨人员的聚集地。

然而,地铁作为特殊的公共空间,地铁乞讨行为带来了安全、卫生、道德、经济等一系列的公共问题。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运用无结构访谈、查阅二手资料等途径对北京市地铁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调
查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地铁流浪乞讨人员;社会救助;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76-03
一、引言
我国的流浪乞讨现象已有相当漫长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对于人口流动的限制日益松动,特别是沿海经济发展促使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与之相伴的是流浪乞讨人员大量涌入城市,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1982年国务院制定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将流浪乞讨人员视为影响社会治安的“盲流”,并给予强制收容遣送。

实践中出现了“孙志刚案件”等一系列事件,引发社会各方面的争议。

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出台,同时废止了实行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充分体现了社会进步和人文关怀,也显现出我国政治文明和法制建设的进步。

首都北京市面临着众多的
交通问题,为了缓解首都交通拥挤状况,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尤其发达。

但是与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相比,地铁票价却相对低廉。

国内多数城市使用的是累进票价的分段收费制度,例如上海地铁3元起步价,9元封顶;南京采用2元起步价,4元封顶。

在北京,为了鼓励公交先行,则实行2元一票制单一价格。

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也使地铁成为流浪乞讨人员的聚集地,引发了安全、卫生、道德、经济等一系列的公共问题。

二、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现状
根据国家民政部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定义,将那些在城市无固定居所、无合法经济来源、无正当职业的外来人员界定为“流浪者”,把以沿街乞讨的方式获取钱物的人员界定为“乞讨者”。

根据上述界定,按照流浪乞讨的经济原因,笔者将其分为四类,一是有经济能力但暂时遇到困难,如钱包丢失、寻亲不成等,这类人的数量不大,可以由救助站送其回家。

二是无经济能力被迫流浪乞讨的,占流浪乞讨人员的大多数,而他们遇到的困难是救助站难以解决的。

如一些未成年人因父母离异得不到家庭关爱、无父母且亲属不愿意养育等,即使送其回家也会再度出来。

而成年人中多数是因为家乡极度贫困,进城打工又找不到工作,同时,当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解决其基本温饱问题,所以即使救助站送其回家,他们也会再次出来流浪。

三是无经济能力但愿意以流浪乞讨方式生活的人员,这种人数量较少,如果遇到困难也会到救助站接受救助,但是通常不会选择回家。

四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以乞讨为业的职
业乞丐,他们不愿意工作,靠乞讨获得基本生活保障,这类人一般不会接受救助站的救助。

总的来说,北京地铁里的流浪乞讨人员来源复杂,流浪乞讨目多样,但归纳总结起来有以下几项特征:多来源于北京周边省份;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成年人最多,其次是老年人和儿童;此外,还有少数精神病患者和传染病患者。

这些人员以各种手段获得乞讨,有的通过描述困境、称赞施舍者、劝告说教等语言诉求;有的通过爬走、作揖、拉扯、下跪、磕头等动作表达;还有的通过歌唱表演、劝导购物等。

总的来说,他们通常游走在合法与违法的边缘。

三、流浪乞讨人员行为的负面影响
1.流浪乞讨人员对城市公共卫生和环境卫生的负面影响。

流浪乞讨人员大多没有好的住宿和生活条件,个人卫生状况较差,而且时常以残缺或者畸形的身体弱势来获得别人的同情。

这与构建洁净舒适的乘车环境的期望相去甚远。

2.流浪乞讨人员聚集造成公共安全隐患。

乞讨是有可能危害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

有些乞讨人员进入车厢,躲藏在车上,专职乞讨,使本身运力不足的地铁增加不了负荷,变得更加拥挤和危险。

有的占据站台等人流密集通过的地方,或者长期滞留站台,给地铁交通造成严重安全隐患和紧急疏散压力。

3.流浪乞讨人员影响公共道德。

流浪乞讨人员往往结成帮伙行动,一些能自食其力的人也加入其中,挑战公众扶贫济弱的观念。

许多乞讨活动背后更搀杂了“黑手”操纵,乞丐帮伙不惜自残,或
衣着褴褛伪装成残疾人,或租用流浪儿童行乞,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有些乞讨人员变相抢劫,强行索要,这都破坏了公共秩序,对公共道德形成冲击。

严重者则超越道德范畴,扰乱了社会治安,上升到了刑事法律层面。

4.流浪乞讨人员给城市形象带来极消极影响。

一个随处可见乞讨人员的城市,对于游客、投资者而言是缺乏吸引力的。

地铁是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窗口,地铁里不良乞讨行为将会给首都的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流浪乞讨原因分析
1.社会发展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提高。

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再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使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及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日渐扩大,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贫困地区农民和城市无业人员大量涌入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寻求生路的主要原因。

但身无一技之长的他们很难在城市找到工作,一部分人逐渐演变成流浪乞讨人员。

由于一些落后地区收入极低,生活困苦,农民在城市流浪乞讨所得也比在当地收入高,两相比较,外出流浪乞讨便成为一些人的“理性”选择。

流浪乞讨的社会原因不解决,流浪乞讨就不可能禁绝。

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农村老人、残疾人生活没有保障,一部分人被迫走上流浪乞讨之路。

2.个人环境原因。

从个人环境来看方面来看,夫妻冲突、家庭破
裂导致了流浪儿童的产生;部分农民及城市失业者由于个人无一技之长或无工可打而沦为流浪乞讨者;还有一部分人沾染了好逸恶劳的恶习,自甘堕落到流浪乞讨者的行列。

近年来,还出现了以乞讨为发财致富手段的职业乞丐,他们有的幕后操纵,租借残疾人和少年儿童上街乞讨;有的结成“丐帮”,实行有组织的分工协作。

3.社会文化原因。

流浪乞讨已成为一些地区或群体的文化。

在他们中,包含着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以及认同心理和归属心理。

一些“乞丐村”里,村民的流浪乞讨不仅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反而为其他人所羡慕和效仿。

这种文化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心理支持使得流浪乞讨队伍不断壮大。

五、关于解决措施和建议
1.改变北京地铁的单一2元票价制,实行累进分段票价制。

同时考虑到北京公交先行的交通政策,可以使起始票价略低于国内其他城市。

另外,实行进站计时制度,对每次单程乘客进站超过一定时长的予以提高票价,减少其在站内的逗留时间。

2.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人员配置,完善基本救助设施,加大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力度,尤其是对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传染病、艾滋病患者等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的救助,提供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

如,完善社区养老制度等。

3.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强化社会管理,并在相关法律的框架内制定地方性法规,将一些法律解释细化和可操作化。

如,对未成年的流浪乞讨者,参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
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对其进行强制性救助;对强讨恶要,骚扰他人的乞讨人员及其他有轻微违法行为的流浪乞讨者,可以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予以治安处罚或刑事拘留;对于混杂在流浪乞讨者中间的刑事犯罪分子给予坚决打击,以维护社会治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4.实现社会救助社会化、多元化。

长期以来,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格局弱化了社会组织在社会救助、社会保障中的作用,政府承担了过多的社会保障职责,及不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

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多元化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例如,一方面鼓励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扩大社会救助路径;另一方面以多种形式完善社会救助方式,拓宽社会救助范围。

参考文献:
[1]刘华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释义[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
[2]汤秀娟,王霞.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1.
[3]毕树沙.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救助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王宝庆,等.当前我国社会乞讨现象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4).
[5]王淑霞,治理流浪乞讨人员的困境和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
2006.
[6]谢芳.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315. 作者简介:谢星蓉(1990-),女,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2009级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