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教学研究现状论文(共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学教学研究现状论文(共3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大数据下国内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

一、生态翻译学概述

2004年,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选择适应论》一书中正式提出生态翻译学概念。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思想,与东方哲学思想、生态智慧而来,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基础。该理论提出后,引起学界的热议与研究,同时也有质疑之声。

在中国知网中高级搜索核心期刊,检索条件为输入主题“生态”“翻译”,时间从2013年至2015年共检索出127篇期刊论文。2013近几年是生态翻译学相关的学术研究与研讨等学术研究成果最集中的时期。研究学科主要集中在外国语言文字、中国语言文字等学科。研究层次分布在基础研究(社会科学)等领域。其中部分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的支持。

二、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翻译界理论发展滞后,在逐渐借鉴西方翻译思想的过程中,出现了亦步亦趋或西方思想的“追随者”现象,增强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势在必行。生态翻译学作为本土翻译理论,国内学界逐渐掀起理论研究热潮。

胡庚申教授作为生态翻译学的创始人,孜孜不倦地对理论进行探索。胡(2014)认为生态翻译学作为新兴翻译理论。与其他翻译理论相比,生态翻译学在立论视角、哲学理据、关注焦点等方面有自身的优势与创新。胡(2014)对宏观层面上的“译者中心”和微观层面上的“译者责任”进行理论分析。国外学者恩创·哈格斯(2013)介绍了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研究进展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文章认为生态翻译学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西方翻译理论一统翻译界的局面,促进东西方翻译理论的交流平台的构建。

三、生态翻译学的具体应用

生态翻译学作为跨学科、跨领域的翻译理论,学者运用“三维转换”“适应选择”理论分析译文的质量。如翟晓丽(2014)、聂韶峰(2014)从三维转化角度对电影中的译文进行评析。石春让&李健(2015)以《快乐王子》的多个汉译本为范本,从时空两个维度进行比较研究。

学者们更加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例如,舒小杨(2014)将生态翻译学置于翻译教学环境的背景之中,以帮助翻译学习者增强翻译能力。唐祥金(2013)将生态翻译学的“三维”理论与公示语的翻译相结合,吴育红&刘雅峰(2014)注重生態翻译学与外宣翻译相结合。田娜(2015)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支撑,注重研究中国川酒文化的生态翻译。

四、生态翻译学的质疑与释疑

任何一种理论或批评模式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尤其在关注面上,都有其重点和盲点,生态翻译学作为新生理论也不例外。

陈水平(2014)认为胡提出的“翻译生态环境是译者和译本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的论述,将翻译放在翻译环境的最底端,忽略了翻译的“跨地域”特点;“译者中心”,违背了生态伦理;选择适应论置于中坚,忽视了更为广阔的翻译环境。胡庚申教授驳斥陈的论点。胡(2014)认为陈“关联序列”存在误读并对相关的最新进展不了解;译者以生态翻译学为研究基础是以文本为支柱,并没有脱离文本而存在;陈没有区分翻译适应选择论和生态翻译学的不同,陈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初期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批评中。

五、结论

现今翻译市场蓬勃发展而译者鱼龙混杂,译文良莠不齐,低层次译者产能过剩、高层次译者数量不足,对译文的衡量标准尺度不一。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的译文它既提升了译文的可读性,同时又满足了大众对高水平、深层次文化的需求。

作者:张晓盼等

第2篇: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探讨

生态翻译学主要是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为基础理论的学科,该学科关注生态翻译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同时关注翻译者的中心地位以及其对生态翻译环境的选择性。生态翻译学一方面强调了生态翻译系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另一方面还诠释了翻译的本质。在这种视角下,翻译教学要确保生态翻译系统之间的平衡性,并且注重各个主体之间的整体联系性,教师和学生应该不分主次,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从“授”到“受”,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从而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的生态翻译系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

一、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我国很多高校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是采

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过于单一,并且存在较多的弊端。翻译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不断练习。无论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外贸专业、还是从事导游和教学工作,只要在文本转换和语言转换的过程中,都充当的是一个译员的身份。在翻译过程中,他们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从事的翻译活动主要依靠译者的主体意识来完成。在不同语言和不同环境当中,担任着翻译过程的主体角色,因此,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对于他们的独特性难以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

(二)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我国翻译教材的编写范围比较宽泛,主要涵盖了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往往重视学生对各种文体翻译技巧的练习,导致培育的大多数人才通才并非专才。还有部分学校会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分方向的培养,通过学生未来需要选择的专业确定他们应该主攻的领域,有教育方向、翻译方向、商贸方向等,从而开设不同的英语翻译教学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因为师资力量匮乏甚至是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效果无法实现。

(三)教材内容的编写缺乏实效性

近年来,随着教学的改革,英语翻译教材的版本逐渐增多,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版本的教材,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编写和使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从实际出发编写英语翻译教材成为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教材都是重翻译技巧的讲解,忽略了翻译的本质问题。站在生态翻译学的角度上来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翻译教材内容的编写缺乏语境。

二、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构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以译者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

生态翻译学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翻译理论形态,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创新,强调以译者为核心的理念,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作为独立的主体,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到基石的作用。作为一种教学方式,翻译工作坊应该将以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落实到实处,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为学生搭建高强度的翻译平台,让学生参与各种翻译实践和讨论活动,从而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翻译能力,感悟翻译的真谛,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翻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利用翻译工作坊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