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朗1880-1910巡洋舰出口单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大学教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洋务运动(大学教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军需项下拨款,产品由清政府调拨各军使用;企业经营旨在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不是为了利润;经营管理腐败,封建衙门 习气严重,营私舞弊、贪污中饱的现象成风;技术、设备和 原料方面,在极大程度上依赖外国。这表明洋务派举办的近 代军事工业是具有封建性、买办性的官办工业。官办军事工
业仰赖于外国,而外国侵略者又决不允许中国制造精良的武
的洋务活动,大体上可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年 代初到70年代初,第二阶段是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大体说来,60、70 年代,以“求强”为主,即适 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
军事工业上。70、80 年代,在继续“求强”活动的同
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把“求强”和“求富”作为洋务事业的总体目标。
清政府从英、德等国购进了各式舰艇多艘,形成了虚有其表
的3支舰队——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 1885年,清政府正式成立海军衙门,命醇亲王奕譞为总
理,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会办,并由李鸿章“专司其事”。 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有大小舰艇27艘,丁汝 昌任海军提督。
洋务派创建的新式海军
(19世纪70到80年代中期)
三支海军---北洋、南洋和福建
两个海军基地---旅顺口和威海卫
一个衙门---海军衙门
鸦片战争中的中国水师

一级战舰
铁甲舰

作为海军的主力舰种,在那个时代,铁甲 舰象征着国家的实力,是衡量一支海军乃 至一个海洋国家力量强弱的标准。在她的 直系后代——战列舰出现之前,铁甲舰一 直扮演着四海霸主的角色。
人马格里。1875后,该局由中国人监办。
金陵制造局制造的大炮
(2)金陵制造局 1865年,李鸿章将1863年设立于苏州的洋炮局搬 到南京,成立金陵制造局,生产枪、炮、子弹、火药,

首位踏上月球的宇航员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简介

首位踏上月球的宇航员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简介

首位踏上月球的宇航员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简介本文导读: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服役时,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1日时成为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也是第一个在地球外星体上留下脚印的人类成员,而其搭档巴兹·奥尔德林也成为了第二位及登上月球后安全返回及踏上地球的第一人,两人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两个半小时。

阿姆斯特朗的首次太空任务是双子星座8号,在这次任务中,他和大卫·斯科特执行了历史上第一次轨道对接。

1969年7月,阿姆斯特朗在执行他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太空任务阿波罗11号时,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

2012年8月25日,因心脏搭桥手术后的并发症逝世,享年82岁。

其家人在一份声明中称,阿姆斯特朗死于8月初心脏搭桥手术后的并发症。

美国总统奥巴马27日下令,全国将在首位成功登月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葬礼举行之日全天降半旗,向这位传奇人物致敬、寄托哀思。

阿姆斯特朗逝世消息公布之后,美国及世界各地民众也通过各种方式缅怀这位登月先驱。

美国航天局月球科学研究所则通过网络呼吁大众“对月亮眨眨眼睛”向他致敬。

人物简介1955年,尼尔·阿姆斯特朗进入国家航空技术顾问委员会(即后来的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刘易斯飞行推进实验室工作,后在委员会设在加利福尼亚的爱德华兹高速飞行站任试飞员。

1962年至1970年在休斯敦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载人宇宙飞船中心任宇航员。

1966年3月为“双子星座-8”号宇宙飞船特级驾驶员。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登月。

1969年7月16日,同奥尔德林和柯林斯(由他担任指令长)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飞向月球。

7月20日,由阿姆斯特朗操纵“鹰”号登月舱在月球表面着陆,与美国时间当天下午10时左右他和奥尔德林跨出登月舱,踏上月面。

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

阿姆斯特朗炮—搜狗百科

阿姆斯特朗炮—搜狗百科

阿姆斯特朗炮—搜狗百科简介制造方为埃尔斯维克军械公司( Elswick Ordnance Company)和皇家军备局(Royal Arsenal)的伍尔韦奇工厂( Woolwich )。

阿姆斯特朗炮是英国陆海军使用的早期后装炮。

在后来的英国海军的铁甲舰上也有搭载。

阿姆斯特朗乃是一个世界军事史上有着盛名的武器家族。

广义上的“阿姆斯特朗炮”是泛指由19 世纪英国著名火炮专家Sir William Armstrong 所建立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所开发的一系列大中口径火炮。

该炮在日本家喻户晓,与日本近代史有巨大渊源,同时与我国也有巨大渊源。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利用阿姆斯特朗炮迅速攻破了大沽炮台。

起源1854 年,阿姆斯特朗爵士与英国战争部接触,得知战争部需要一种新的火炮设计。

为此,他开始设计阿姆斯特朗炮,最开始的设计是一种3 磅的后膛装填线膛炮。

后来,他将设计改为5 磅炮。

设计提交后制造方迅速就制成了样品。

英国战争部最终于1858 年决定采用阿姆斯特朗的设计。

期待着该炮作为最新锐武器能有优秀的表现。

为此英国政府购买了火炮专利权并立法禁止输出该火炮。

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战争部仅将此设计用于小型火炮上来完成“特殊野战用途” 。

最开始完成三种是6 磅的山炮和小型野战炮( 64 毫米)。

为马拉炮兵制造的一种9 磅炮( 76 毫米)和12 磅野战炮( 76 毫米)阿姆斯特朗最开始并未考虑要设计更强劲的火炮。

但是他的设计在测试中表现很好,所以战争部要求他拿出更强力的设计。

于是阿姆斯特朗拿出来几个新设计。

主要的设计有三种。

第一种设计是20 磅(95 毫米)野战炮,第二种则是40磅(121 毫米)的攻城炮,第三种是110磅(180 毫米)重炮。

这三种设计完成后,1859 年英军使用装甲靶舰“特鲁西”(Trusty)号来实弹射击测试各型阿姆斯特朗炮。

受测火炮为40-100 磅之间的诸版本(120-152mm ),测试中发现均无法穿透特鲁西号的102 毫米锻铁铁甲。

阿姆斯特朗大炮系列(第一篇)

阿姆斯特朗大炮系列(第一篇)

阿姆斯特朗大炮系列(第一篇)1854年爆发克里米亚战争,英国军队装备的传统熟铁铸造前装滑膛炮已经在近现代战争中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对现有火炮设计进行改进。

1854年年底阿姆斯特朗公司开始进行新型野战炮的研发工作,采用后装线膛炮设计,并创新性的采用了缠绕法工艺,即区别于之前的整体生铁铸造式火炮,而使用熟铁的外套包裹钢制的内筒,极大的增加了炮身的强度和韧性,可在承受相同膛压的条件下减小炮身的重量。

1855年中期,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第一门火炮终于成功问世,这门火炮口径为1.75英寸(45毫米),弹头重5磅(最初设计是3磅)。

它的尾闩非常独特,采用一个立式闭气结构,并用被称为“ 阿姆斯特朗螺丝” 的螺栓顶紧。

这门火炮能够被2到3名士兵轻易抬起,并且在1500码(1371米)的距离上获得极高的命中率立式闭气结构的炮闩、阿姆斯特朗螺丝的螺栓第一门阿姆斯特朗炮的复制品,陈列于纽卡斯尔探索博物馆1857年,阿姆斯特朗公司又在5磅炮的基础上研制了18磅野战炮,次年1月该炮在靶场测试,结果显示其大大优于陆军装备的32磅、18磅或12磅前装滑膛炮。

8月战争部成立一个委员会,对7种新发明的火炮进行评估,结果阿姆斯特朗炮以绝对优势胜出。

1858年年底,阿姆斯特朗炮击败另一个强劲的对手约瑟夫-惠特沃斯发明的六角膛火炮,最终被英国军队所接受。

阿姆斯特朗随即把火炮专利无偿献给英国政府,英国战争部决定同时在埃尔斯威克和伦敦伍尔威治的皇家兵工厂生产阿姆斯特朗炮,将其作为英军制式火炮,并立法禁止输出该火炮。

阿姆斯特朗本人也被任命为新式火炮总工程师,任期7年,不久后被任命为伍尔威治兵工厂总监,1859年他被英国王室册封为骑士一开始的时候,战争部仅将阿姆斯特朗的火炮设计用于小型火炮上来完成“特殊野战用途”。

最先完成的三种火炮是:6磅的山炮和小型野战炮(2.5英寸/ 64毫米)、为马拉炮兵制造的一种9磅炮野战炮(3英寸/ 76毫米)和12磅野战炮(3英寸/ 76毫米)。

丁汝昌的小故事

丁汝昌的小故事

丁汝昌的小故事【篇一:丁汝昌的小故事】家乡一些老人叫丁汝昌为丁尔昌;叫“丁统领”为“丁铜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丁汝昌原名丁先达,咸丰十年(1860),程学启率丁先达等82名干将向集贤关湘军训导曾贞干投降,丁先达从此以后改名丁汝昌。

庐江方言读“汝”为“尔”,遂有丁尔昌之名。

在《潜川丁氏宗谱》的文字中,也有称丁汝昌为丁尔昌的。

随着丁汝昌职位的升迁变化,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名号称呼,如:丁统领、丁军门、丁提督、丁提台等;家乡人将“丁统领”误称为“丁铜鼎”。

但“丁铜鼎”的称呼也不全是无稽之谈,据说丁汝昌殉国后,其生前所戴铜头盔有9斤多重,置于丁家坎丁氏宗祠,供丁氏族人祭祀。

睹物思人,乡人见铜头盔,犹见丁汝昌,故直呼“丁铜鼎”。

1958年,丁汝昌重孙女丁亚华与其母张德媛将丁汝昌六十寿屏、武官上朝服、盔甲等遗物捐献给省文物部门。

二、丁公画像丁汝昌嫡系重孙丁荣涛,今年86岁,为巢湖市离休干部。

据丁荣涛回忆:丁汝昌有一全身画像,纸质,每年大年三十,总要在汪郎中村丁汝昌故居正屋中堂悬挂,一直到正月十五以后,再收藏起来。

后不知所之。

还有一张丁汝昌半身照片,木框装,子侄辈不懂事,用木框作水缸盖,由于常年潮湿,后腐烂,甚惜。

《潜川丁氏宗谱》中有丁汝昌木刻画像一张,并有“翰林院编修前陕西学政现任江宁布政使司愚弟许振袆拜题”的丁公汝昌画像赞:“龙骧望重,燕颔神清。

具投壶雅度,得左传菁英。

立伏波铜柱,着谢博棋枰。

藩屏责任,山海勋成。

树德威兮鸡林揆服,绘风姿兮鳞阁垂名。

”三、“万民旗伞”颂忠魂丁汝昌壮烈殉国而朝廷不恤的冷酷做法,令朝野上下许多正直之士氛不平为鸣之。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威海、荣城、烟台、旅顺沿海绅士商民,京外官粱世火良、刘宗汉、潘庆澜等300多人及甘肃提督姜桂题、开缺浙江按察使王仁宝等10人,广东水师提督萨镇冰、直隶候补道曾兆锟等114人,先后呈请北洋大臣袁世凯,为丁公汝昌伸雪,大学士孙家鼐亦为丁公奏请昭雪。

阿姆斯特朗公司 代 代的出口防护巡洋舰谱系

阿姆斯特朗公司 代 代的出口防护巡洋舰谱系

阿姆斯特朗公司1880年代-1890年代的出口防护巡洋舰谱系扬威、超勇中国撞击巡洋舰李鸿章通过中国海关向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订造,由乔治·伦道尓(Georg e Rendel)设计,船体部分转包给米切尔(Mitchell)船厂建造。

造价共计65万两银。

两舰于1881年11月18日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排水量:正常1380吨(另有1350吨的记载)、满载排水量1542吨尺寸: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动力:2座霍索恩(Howthorn)公司生产的卧式往复蒸汽机,6座(一说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600(一说2887)马力、航速16(一说16.5)节、续航能力5000海里/8节,煤舱正常载煤250吨,最大载煤量300吨防护:舰身为木质外包钢板、甲板装甲0.27吋(仅延伸至锅炉,引擎和机械室),炮塔装甲1吋,司令塔装甲0.5吋全舰编制:137-140人(一说177人),按照《北洋海军章程》规定,管带为参将衔。

武器:阿姆斯特朗10吋主炮2门(26倍口径)、阿姆斯特朗40磅副炮(4.7英寸)4门(22倍口径)、阿姆斯特朗9磅舢板炮(2.75英寸)2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4管诺典费尔德炮2门、舰载杆雷艇1艘,舰艏水线下11英尺处装有撞角。

筑紫撞击巡洋舰和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为同级姊妹舰。

该舰最初由智利海军订造,命名为“Artur Pratt”,于1879年10月2日开工,1880年8月11日下水,1881年完工。

同年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舰也建成回国,曰本海军随后跟风于1883年6月16日从智利政府手中转购得该舰。

舰船资料:舰体为木质外包钢板,排水量1350吨、舰长64米、宽9.8米、吃水4.1米、动力为2座往复式蒸汽机,双轴推进,功率2887匹马力、航速16.4节,载煤300吨,编制177人。

主要武器:250mm阿姆斯特朗主炮2门,120mm阿姆斯特朗副炮4门,9磅炮2门,1磅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360mm鱼雷发射管2具。

阿金库尔号战列舰--多炮塔神教圣物

阿金库尔号战列舰--多炮塔神教圣物

多炮塔神教圣物----“阿金库尔”号战列舰战列舰推销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十年是无畏型战列舰的黄金岁月,拥有这种海上堡垒的数量和质量代表着一个国家在列强中的地位。

战列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昂贵的商品,成功地推销一艘战列舰意味着一桩大约250万英镑的交易和在2至3年内给数千人提供就业机会,也意味着买方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甘心接受来自卖方国家的影响。

各大造船公司的商业代表们奔走在世界各地竭力推销自己生产的战列舰,他们背后有自己国家财政和外交部门的强力支持,驻外领使馆和国家银行都会为签订合同竭尽全力。

当然推销商们无法携带样品,但他们大多率领着一支庞大的由技术专家和财政顾问组成的队伍,带着精美的战列舰模型和成箱的设计蓝图,通常下榻在高级酒店并且出手阔绰。

在1914年以前,世界上最著名的造船公司主要有德国的克虏伯、布洛姆、福斯,美国的纽约造船厂和Fore River造船厂,英国的维克斯-马克西姆和阿姆斯特朗-威特沃斯。

另外法国和意大利也有一些有实力的公司。

他们的船台上摆满了为西班牙、土耳其、俄国、葡萄牙、智利、罗马尼亚、秘鲁、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家建造的战列舰、巡洋舰和驱逐舰。

但他们中实力最雄厚的还要算是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公司,它巨大的火炮制.造厂和船台排列在纽卡斯尔的泰恩河北岸。

阿姆斯特朗公司就是纽卡斯尔的象征,在颠峰时期它雇有3万名工人。

但是公司的兴衰是由国际局势来决定的,一次成功的和平会议就意味着世界上某个地区很长时间内没有生意可做,而南美国家间的一点摩擦,或巴尔干局势的小动荡都能让纽卡斯尔的居民们喜气洋洋。

1904年阿姆斯特朗公司董事会作出了一项十分明智的任命:让尤斯塔斯?休?但尼生?伊恩古尔负责公司出口舰艇的设计、建造与销售工作。

伊恩古尔高大清瘦,具有那些外国海军部长或外交官都喜爱的真诚而有极富权威感的贵族气质。

他的一个叔叔是皇家海军上将,而舅父就是英国著名诗人但尼生。

年轻的伊恩古尔在英国舰艇专家,后来曾担任海军总设计师的威廉?怀特爵士推荐下进入阿姆斯特朗公司,在最初的6年中他整日和铁匠和木匠厮混在一起。

阿姆斯特朗公司880年代-890年代的出口防护巡洋舰谱系

阿姆斯特朗公司880年代-890年代的出口防护巡洋舰谱系

阿姆斯特朗公司1880年代-1890年代的出口防护巡洋舰谱系扬威、超勇中国撞击巡洋舰李鸿章通过中国海关向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订造,由乔治·伦道尓(Georg e Rendel)设计,船体部分转包给米切尔(Mitchell)船厂建造。

造价共计65万两银。

两舰于1881年11月18日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排水量:正常1380吨(另有1350吨的记载)、满载排水量1542吨尺寸: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动力:2座霍索恩(Howthorn)公司生产的卧式往复蒸汽机,6座(一说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600(一说2887)马力、航速16(一说16.5)节、续航能力5000海里/8节,煤舱正常载煤250吨,最大载煤量300吨防护:舰身为木质外包钢板、甲板装甲0.27吋(仅延伸至锅炉,引擎和机械室),炮塔装甲1吋,司令塔装甲0.5吋全舰编制:137-140人(一说177人),按照《北洋海军章程》规定,管带为参将衔。

武器:阿姆斯特朗10吋主炮2门(26倍口径)、阿姆斯特朗40磅副炮(4.7英寸)4门(2 2倍口径)、阿姆斯特朗9磅舢板炮(2.75英寸)2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4管诺典费尔德炮2门、舰载杆雷艇1艘,舰艏水线下11英尺处装有撞角。

筑紫撞击巡洋舰和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为同级姊妹舰。

该舰最初由智利海军订造,命名为“Artur Pratt”,于1879年10月2日开工,1880年8月11日下水,1881年完工。

同年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舰也建成回国,曰本海军随后跟风于1883年6月16日从智利政府手中转购得该舰。

舰船资料:舰体为木质外包钢板,排水量1350吨、舰长64米、宽9.8米、吃水4.1米、动力为2座往复式蒸汽机,双轴推进,功率2887匹马力、航速16.4节,载煤300吨,编制177人。

主要武器:250mm阿姆斯特朗主炮2门,120mm阿姆斯特朗副炮4门,9磅炮2门,1磅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360mm鱼雷发射管2具。

致远巡洋舰设计方案溯源5

致远巡洋舰设计方案溯源5

“致远”巡洋舰设计方案溯源中法战争之后中国加强海防的措施,最显眼的莫过于从英、德两国购进的四艘巡洋舰。

围绕着这四艘巡洋舰的设计方案,产生了一次在北洋海军史上比较重要的技术辩论。

而通过这次辩论,使国内对世界海军技术的发展有了一个相对深入的了解。

对许多直接掌握中国海军发展的高级官员来说,不啻是一次海军技术知识的普及。

中国政府最初发出的指令是比较简单的, 仅是“奉廿四电旨,着照‘济远’式快船定购四只,备台、澎用,即电商英、德出使大臣妥办。

”李鸿章提出的性能要求同样也比较简单,“李相来函只重数层:炮不可小于八九寸口径,甲不可薄于十二寸,如用钢面甲不可薄于十寸。

速率不可少于十五海里,吃水不可深于十八尺。

”仅是立足于北洋海军可预见的勤务要求和国内现有港口设施的状况。

出于对比英、德两国造船水平的目的,这次决定分别在这两个国家各订购两艘。

驻英公使曾纪泽随即与英国各大船厂展开接触,探讨订购军舰事宜,最后决定属意阿姆斯特朗公司。

其中的原因,按他自己讲述,“购造快船一案,英前海部察船官李德(即里德)考验船图工赀极贵。

七八月间彭讷毕即来电,所称巴那贝者(即巴纳贝,他与里德对英国海军军舰设计的贡献,见笔者旧文《中央装甲堡军舰》)犹在海部察船官之任,遵英国议院新例亦不能为我察船。

纪泽熟思,惟与阿姆士庄订议造船,则其匠师槐特(即怀特)可以为我考察。

槐特新授海部察船官,未到任之前犹在该厂,与之商议,即与请英海部考订无异。

初时虑及阿姆士庄生意极旺,恐将索价过昂。

适纪泽所派随员谢先任、王世绶前赴英国各海口船厂咨访船式者恰到纽卡塞尔,因嘱其将中国购船之事试商程式价值,既欲集思广益,亦欲故另阿厂闻之,庶该厂恐贸易为他人所夺,估价稍为公平。

旋据谢、王二员禀称:‘造船之法必须会集而成,各厂商匠皆公举伦敦之穆次雷及纽卡塞尔之花沙二处,但该二厂专制火炉机器,其造船壳及炮则推阿姆士庄为最良云云’。

纪泽遂决意向该厂订制矣。

”虽然中方要求是“着照‘济远’式快船定购”,即依然是防护巡洋舰。

捷报频传的淮军将领丁汝昌

捷报频传的淮军将领丁汝昌

捷报频传的淮军将领丁汝昌1862年,丁汝昌率淮军部队调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及其小刀会。

由于在作战中特别英勇,丁汝昌被淮军名将刘铭传索至帐下,统领马队升任营官,受领参将军衔。

此后,丁汝昌统领自己的骑兵部队,先后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争。

在江淮大地的战场上,丁汝昌的淮军骑兵纵横驰骋,每战必胜,捷报不断。

1864年,战功卓著的丁汝昌升为副将;1868年,32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师长),加封提督衔,被朝廷赐予“协勇巴图鲁”的勇号。

此时的丁汝昌刚过而立之年已成为高级武官。

1874年,国内战争基本平息,清朝政府动议裁减军队。

淮军提督刘铭传打算裁减丁汝昌统领的骑兵部队,在当时“兵为将有”的年代,这项裁军方案自然遭到丁汝昌的强烈抗拒。

凶蛮的刘铭传暗中谋划“命将召至而戮之”,丁汝昌闻悉此讯后,便连夜弃官逃回安徽老家。

丁汝昌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闲居家中多有不适,心情很不畅快。

但是丁夫人魏氏却是一个颇有识见的贤妇,她常常宽慰丈夫说:“建功立业自有时也,姑待之。

”这样闲居了几年之后,家境日渐窘困,高级武官不能在家里坐待终年,不甘寂寞的丁汝昌于1877年(清光绪三年)秋天动身北上,到北京去谋求差使。

慈禧太后亲自在紫禁城内召见了这位当年战功卓著的淮军将领。

在一番例行的问候之后,慈禧太后降旨,将这位赋闲的将领发放甘肃差遣。

但是,丁汝昌不愿意去西北苦寒不毛之地赴任。

于是丁汝昌从北京驰赴天津,去拜谒自己淮军的老上级、现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要职的李鸿章,想请这位同乡恩师为自己另谋良差。

李鸿章马上接见了自己当年的淮军部将丁汝昌,他对丁汝昌表示:“目前创办西式海军,缺人统率,你若能赴英国学习海军,学成归来后自可委以重任。

”于是,丁汝昌呈请兵部(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批准,重入李鸿章的门下。

1877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海军留学生赴英、法两国留学;不久,在英国订造的4艘炮舰全部驶回国内。

李鸿章原要任命道员许景澄出任水师督操,但由于许景澄此时颇遭异议,而从海军发展的长远考虑,需要有淮军出身的武将来统辖震慑,因此李鸿章将未来海军统领的人选内定为久经战阵的丁汝昌。

定远级铁甲舰

定远级铁甲舰

定远级铁甲舰“定远”级铁甲舰(steel battleships)单舰造价620万马克(折合37万英镑),由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

1881年开工,同年12月28日“定远”舰下水,次年11月28日同级“镇远”舰下水;“定远”、“镇远”两舰于1884年竣工,定远舰花费约140万两白银,镇远舰花费约142万两白银。

当时的英国大使威尔玛就指出,这两艘铁甲舰在当时的价格已经算是很便宜了。

德国政府出于一方面刺激重工业,一方面增加德国在远东的政治影响力,而拿下这个订单。

1885年二舰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镇远”舰首任管带林泰曾,继任管带杨用霖。

定远级铁甲舰有两艘,分别为定远号及镇远号。

定远号是清朝海军北洋水师的战舰之一,其同型舰为镇远号。

与镇远号一样,定远号同样是清廷向德国订购的战舰之一,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为大清国北洋舰队的主力舰。

在造舰合约中,原本订明除舣装外在完工后运付中国,但受中法战争影响,德国需保持中立,所以在战争结束后才运付。

定远号于1885年10月服役,并成为大清帝国北洋水师的旗舰。

“定远”,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军舰。

定远和镇远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

二舰长94.5米,宽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335吨或7220吨,满载排水量7670吨,动力为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功率7300马力,航速14.5节(“镇远”航速15.4节),续航能力4500海里/10节,配有照度为8千支烛光与2万支烛光的探照灯各一具,由3台发电机(“镇远”为2台发电机)提供70千瓦的电力。

装甲总重为1461吨,铁甲堡水线上装甲厚14英寸(356.6mm),水线下装甲厚12英寸(304.8mm),305炮座装甲厚304.8mm,炮盾厚15mm,司令塔装甲厚203.2mm,煤柜载煤量700吨,最大载煤量1000吨,编制329-363人,管带为总兵衔。

智利海军19世纪末“进取舰队”构成及舰艇性能

智利海军19世纪末“进取舰队”构成及舰艇性能

智利海军19世纪末“进取舰队”构成及舰艇性能智利海军19世纪末“进取舰队”构成及舰艇性能1898年,随着智利内战的结束,智利海军⼜购置了⼀批新军舰。

最新锐的“埃斯美拉达”号(三代⽬,纪念伊基克海战中沉没的⼆代⽬英雄舰)装甲巡洋舰从阿姆斯特朗船⼚回归时,标志着智利的舰队计划正式完成。

这个舰队包括全部由巡洋舰组成的“进取舰队”(远洋舰队)和由铁甲主⼒舰、鱼雷猎舰、驱逐舰、鱼雷艇组成的“海岸舰队”(岸防舰队)。

进取舰队由7艘威⼒强⼤的巡洋舰组成,它们是:装甲巡洋舰“奥伊⾦斯”、“埃斯美拉达”防护巡洋舰“布兰科恩卡拉达海军上将”、“埃拉苏利兹总统”、“平托”、“曾特诺部长”(1902年最新的防护巡洋舰“查卡布科”号⼜加⼊)海岸舰队由3艘铁甲舰和鱼雷艇组成,三艘铁甲舰是:“普拉特舰长”、“海军上将科克伦”、“胡阿斯卡”下⾯介绍各舰情况。

普拉特舰长号,舰名来⾃太平洋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普拉特舰长,在那个时代海军英雄辈出,清朝的邓世昌类型与之仿佛,不同的是,智利因为普拉特的牺牲⽽打赢了太平洋战争,⽽甲午战争清朝则输了。

甲午之后,清朝⼀度想整体购买智利的军舰,这条船被当时的国⼈翻译为“⼘拉德”。

头等远洋铁甲舰(battleship),法国La Seyne船⼚建造,1890年12⽉20⽇下⽔,服役⾄1935年被废弃。

该船即李鸿章所称“⼤⽽精坚,⾏⼗⼋⾥零三”的钢甲快船。

舰长99.9 7⽶,宽18.49⽶,吃⽔6.96⽶,排⽔量6901吨。

12000匹马⼒,航速18.3节,正常载煤400吨,最⼤载煤量1100吨。

⼈员编制480⼈。

主要武器:9.4吋/35倍径主炮4门,4.7吋/45倍径速射炮8门,6磅机关炮6门,3磅机关炮4门,1磅机关炮10门,18吋鱼雷发射管4具。

⽐起清朝的定、镇⼆舰,普拉特舰长号排⽔量略⼩、⽕炮威⼒和装甲厚度略逊,但是速射炮和航速⽅⾯则胜出。

海军上将科克伦号,舰名来⾃第⼆代智利海军总司令、第⼗代敦唐纳伯爵、苏格兰⼈科克伦勋爵,他是智利海军之⽗和独⽴战争英雄。

德国历史上的前无畏战列舰

德国历史上的前无畏战列舰

德国历史上的前无畏战列舰首先来说说战列舰,从前无畏舰时期开始,铁甲舰时代德国基本就5艘萨克森级二等铁甲舰和1艘齐格弗利德号三等铁甲舰。

1.勃兰登堡级:德国的前无畏舰基本是从勃兰登堡级开始的,但是它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前无畏舰,因为他使用的是露炮塔。

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开始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海军力量,在1889到1902年期间,德意志帝国海军共建造了20艘战列舰,其中第一批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共4艘:大选帝侯号(KurfurstFriedrichWilhelm)、勃兰登堡号(Brandenburg)、威森堡号(Weisenburg)、伍尔斯号(Worth)。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于1890年开工建造,1893年完工,1901-1905年期间进行了改装。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的干舷具有明显的相内倾斜的特征,这是设计参考了法国海军战列舰的样式的结果。

装甲采用了克虏伯公司生产的新型装甲,防御能力显著提高。

与其他海军强国普遍采用12英寸级别口径的火炮相比,德国采用280毫米口径火炮的口径要小一些。

这源自于当时德国海军预想的交战环境,早年横跨北海与波罗的海的基尔运河限制了德国战舰的排水量;而且北海气候视野长年不佳,波罗的海范围狭小,在这种水域的交战距离比较近,火炮射速相对口径与射程的重要性要高得多。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配备的炮塔比较特别,保留了露炮塔的基本样式,具备固定的300毫米炮塔基座装甲围壁,同时还装有一个"炮罩",这个"炮罩"厚度达到120至50毫米,不仅能防炮弹爆炸产生的弹片,也能抵挡一定口径炮弹的直接命中。

前半部分的弧形外形使之防弹性能良好,后半部分的外形能给炮手提供相对宽裕的工作空间。

勃兰登堡级战列舰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装备6门280毫米口径火炮,双联装三座,三座炮塔全部沿舰体纵向中心线配置,为了在万吨船体上中线布置6门大炮同时以便在上层建筑间方便调转回旋炮口,安装在舰体中部的2号炮塔的炮管被缩短了,只有35倍口径,而位于舰体前后的炮塔的炮管长为40倍口径。

铁甲舰时代地英国战舰(一)铁甲黎明:从勇士到米诺陶

铁甲舰时代地英国战舰(一)铁甲黎明:从勇士到米诺陶

铁甲舰时代的英国战舰(一)铁甲黎明:从勇士到米诺陶1859年11月24日,一艘名为光荣号(Gloire)的战舰在法国南部的土伦港下了水,如果单从外形上,这艘在单层火炮甲板上装备了36门火炮的战舰似乎与以往的风帆战舰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整个舰体却在阳光下透露出冰冷的寒意。

因为整艘战舰的两舷,自水线下约2m,直到战舰的上层甲板高度,均覆盖了一层110-120mm左右厚度的锻铁装甲,加上其60余厘米厚的木制船壳,在理论上足以抵挡当时所有海军舰炮的射击。

自此,光荣号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属于铁甲舰的时代。

法国海军光荣号铁甲舰最初的铁甲舰-克里米亚战争的遗产在1853年,奥斯曼帝国与沙皇俄国因巴尔干地区爆发了战争,即第九次俄土战争,随后,在当年的锡诺普(Sinop)战役中,土耳其舰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俄军使用了新式的爆破性弹药,在这场战斗中,显示出了这类弹药对传统木制帆船的毁灭性杀伤力。

锡诺普海战,装备爆破弹药的俄国海军对奥斯曼舰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随后在1854年,英法也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昔日的宿敌英法海军,共同将舰队开入了黑海。

因此这场战争后来更多也被称为克里米亚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为了能够抵近俄军的岸防堡垒和阵地实施炮击,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亲自下令海军建造一艘拥有强大火力和坚固装甲的浮动炮台。

法国人在1854年便拿出了对应的设计方案,并授权开始建造,同样的设计方案也被交给英国,由泰晤士和米尔沃造船厂建造五艘。

不过,英国人建造的这五艘浮动炮台并未能够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参加战斗,而法国建造的则在对岸炮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尽管拥有其自主航行的能力(航速4节),但这些浮动炮台在远洋航行中却依旧需要仰仗拖船的力量。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浮动炮台在1855年后,大批装备铁甲战舰的设计被送到了海军部,并对装甲进行了许多测试。

但当时英国海军的策略则十分保守,倾向于由其他国家海军或者民间造船厂对新技术进行尝试,之后再借助自身强大的造船工业实现反超。

大不列颠一等巡洋舰入门 1870-1910

大不列颠一等巡洋舰入门 1870-1910

本文是在共产国际工厂的启发下写出来的,在此感谢工厂,本文文字未经本人书面许可,谢绝转载。

这篇小文其实是我个人的入门,我一般是通过写写东西来深入了解某些兵器的手段。

当我掀开19世纪后半叶的故纸的时候,看到的是并非是一条条冰冷的钢铁战舰,而是那个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人们激烈的思想冲突。

强大的战舰在这一时期层出不穷,海上武力空前发展,而稍稍的停滞就肯定意味着军备的落后和战争的失利。

序言——皇家海军一等巡洋舰,数量与质量交锋的40年1858年3月,装甲舰光荣号的龙骨被铺上了船台,蒸汽与装甲的海军革命轰轰烈烈地揭幕了。

如果你看过很多1860-1890年之间的舰船照片,大概会发现一个规律:装甲主力舰往往奇形怪状,高矮胖瘦不一而足。

而同时期的巡洋舰,不论是装甲巡洋舰还是防护巡洋舰,抑或CORVETTES和SLOOPS,都基本上还保持了流线的船型,不象主力舰一样——大拖鞋、圆盘子、黄油盒和长澡盆那样百鬼夜行。

这是因为巡洋舰的基本任务是巡逻、侦察、护航、通报和显示武力,他们往往需要远航到外国和海外殖民地去长期执行任务,需要较高的航速、强大的续航力和良好的航海性能,因此船型上一般采用长宽比比较大的流线船型。

而且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不少巡洋舰都还配备风帆,以达到良好的经济性,要知道那时的煤产量还很低,煤也不便宜啊,连皇家海军也曾经采取严厉措施节约用煤。

在19世纪后半叶,皇家海军的主要对手是法国和俄国海军,而后来皇家海军制定的“双强标准”也是针对法俄两国执行的。

法国在巡洋舰的设计上不遗余力,创新层出不穷,而俄国由于国力强大,也曾经多次在海上对英国发出战争威胁,并且装甲巡洋舰就是俄国首先装备的。

皇家海军有遍及五个大洲的殖民地和海外领地,有着世界第一位的庞大商船队,人员、物资和财富就在三个大洋的上百条航线上流转,因此皇家海军在和平时期和战争中都需要大量的舰船来护卫航路和贸易。

当然在19世纪皇家海军还是基本采用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控制大洋——那就是直接封锁敌国海岸。

俄国列特维赞号战列舰

俄国列特维赞号战列舰

一.美国的阿姆斯特朗列特维赞号的故事严格来说应该从费城(Philadelphia)查尔斯.克朗普(CharlesCramp)说起,正是由于他的决定和在困境中坚持才最终在三十多年后获得皇家俄国海军第一艘外国建造战列舰的合同。

查尔斯.亨利.克朗普(Charles herry Cramp)生于1828年,是费城船厂创建人威廉.克朗普(William Cramp)的大儿子。

在学习了海军舰艇设计建造的基本原理后,查尔斯在1846年在他父亲的船厂里开始工作, 1859年开始成为父亲商业活动中的重要帮手。

而后的几年里查尔斯开始接管部分船厂的商业事务。

扎实的基本功,健全的商业观念以及在舰船技术发展上的浓厚兴趣,船厂业务逐渐增多。

美国内战时期克朗普设计了美国USS New Ironsides 舷侧炮塔装甲舰的船体,之后提出了建造相同的船体但改进船舷火力的装甲舰设计计划,但是美国海军的目光都被吸引在克朗普称之为“班长”(Monitor)的疯狂中,自然对他的意见不感兴趣。

费城船厂在战争期间只赢得联邦军队很少量的建造合同,人们更加没有料到这场战争后的二十年海军竟然没有给全美国船厂当然也包括费城船厂多少订单,海军基本上停止了发展,主力舰只都还是内战时期或之前建造的;由于没有建造海军舰只的订单,费城船厂只靠些沿海的商船建造度日,全国的船厂都发展缓慢,渐入窘境。

那段漫长的岁月里费城船厂唯一为美国海军建造的战舰就是恐怖号(Monitor Terror),理论上说是美国内战时期同名的那艘著名战舰的同型舰,但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艘舰。

1874年开工,不过在1877年还没有完工的情况下海军中止了建造,也就是没有完工便拆解了。

随后的时间里,幸运的事情发生了,克朗普首次遇到了一批皇家俄国海军官员(率队的是1st Ra nk L P Semechkin――皇家俄国海军司令的副官)――迫于在俄土战争时期和英国关系紧张,由于担心同英国也发生战争而四处寻找可以改装成为贸易袭击舰的商船。

英国近代战列舰发展历程

英国近代战列舰发展历程

英国近代战列舰发展历程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ritish battleship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late 19th century. During this time, the British Royal Navy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having a powerful naval fleet to protect their expanding empire.In the 1880s, the Royal Navy bega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lass of battleships known as the "pre-dreadnoughts." These warships were armed with heavy caliber guns and were designed to be heavily armored. The first of these ships, HMS Dreadnought, was completed in 1906 and revolutionized naval warfare with its superior firepower and speed.Following the success of the Dreadnought, the Royal Navy continued to develop more advanced battleships. In 1912, they introduced the Queen Elizabeth class, which were equipped with 15-inch guns and could reach speeds up to 24 knots. These battleship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World War I, with several of them participating in the Battle of Jutland in 1916.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 the Washington Naval Treaty of 1922 limited the construction and tonnage of battleships that each country could possess. As a result, the Royal Navy focused on building smaller, but still powerful, battleships known as "the fast battleships." The Hood and the Nelson classes were examples of these new warships, with improved speed and armament. However, with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in 1939, the Royal Navy realized that they needed even more advanced battleships. The King George V class battleships, which were commissionedbetween 1940 and 1942, became the backbone of the Royal Navy's fleet during the war. These battleships were equipped with 14-inch guns and had the capability to carry aircraft for reconnaissance purposes.Despite their formidable firepower, battleships were slowly becoming obsolete due to the advancements in air power and the increasing threat of submarines. As a result, the Royal Navy shifted its focus to aircraft carriers, which offered greater flexibility and range.The last battleship to be built by the Royal Navy was the Vanguard class, which was commissioned in the late 1940s. These battleships were designed with improved armor and radar systems, but their role in naval warfare had significantly diminished.By the 1960s, battleships were no longer considered viable for modern naval warfare, and the Royal Navy decommissioned the remaining ships. Today, the HMS Belfast, a World War II era cruiser, is the only surviving British warship from this era.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British battleships spanned several decades, start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Dreadnought in 1906 and ending with the decommissioning of the Vanguard class in the late 1940s. These battleship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protect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naval warfare during World Wars I and II.。

阿姆斯特朗1880-1910巡洋舰出口单

阿姆斯特朗1880-1910巡洋舰出口单

扬威、超勇中国撞击巡洋舰李鸿章通过中国海关向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订造,由乔治·伦道尓(George Rendel)设计,船体部分转包给米切尔(Mitchell)船厂建造。

造价共计65万两银。

“超勇”舰于1880.1.15开工1880年10月14日下水(一说11.4)1881.7.15完工“扬威”于1880.1.15开工 1881年1月29日下水 1881.7.14完工两舰于1881年11月18日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两舰于1894.9.17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战沉排水量:正常1380吨(另有1350吨的记载)、满载排水量1542吨尺寸: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动力:2座霍索恩(Howthorn)公司生产的卧式往复蒸汽机,6座(一说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600(一说2887)马力、航速16(一说16.5)节、续航能力5000海里/8节,煤舱正常载煤250吨,最大载煤量300吨防护:舰身为木质外包钢板、甲板装甲0.27吋(仅延伸至锅炉,引擎和机械室),炮塔装甲1吋,司令塔装甲0.5吋全舰编制:137-140人(一说177人),按照《北洋海军章程》规定,管带为参将衔。

武器:阿姆斯特朗10吋主炮2门(26倍口径)、阿姆斯特朗40磅副炮(4.7英寸)4门(22倍口径)、阿姆斯特朗9磅舢板炮(2.75英寸)2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4管诺典费尔德炮2门、舰载杆雷艇1艘,舰艏水线下11英尺处装有撞角。

筑紫撞击巡洋舰和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为同级姊妹舰。

该舰最初由智利海军订造,命名为“Artur Pratt”,于1879年10月2日开工,1880年8月11日下水,1881年完工。

同年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舰也建成回国,曰本海军随后跟风于1883年6月16日从智利政府手中转购得该舰。

舰船资料:舰体为木质外包钢板,排水量1350吨、舰长64米、宽9.8米、吃水4.1米、动力为2座往复式蒸汽机,双轴推进,功率2887匹马力、航速16.4节,载煤300吨,编制177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威、超勇中国撞击巡洋舰李鸿章通过中国海关向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订造,由乔治·伦道尓(George Rendel)设计,船体部分转包给米切尔(Mitchell)船厂建造。

造价共计65万两银。

“超勇”舰于1880.1.15开工1880年10月14日下水(一说11.4)1881.7.15完工“扬威”于1880.1.15开工 1881年1月29日下水 1881.7.14完工两舰于1881年11月18日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两舰于1894.9.17黄海大东沟海战中战沉排水量:正常1380吨(另有1350吨的记载)、满载排水量1542吨尺寸:长64米、宽9.75米、吃水4.57米动力:2座霍索恩(Howthorn)公司生产的卧式往复蒸汽机,6座(一说4座)圆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2600(一说2887)马力、航速16(一说16.5)节、续航能力5000海里/8节,煤舱正常载煤250吨,最大载煤量300吨防护:舰身为木质外包钢板、甲板装甲0.27吋(仅延伸至锅炉,引擎和机械室),炮塔装甲1吋,司令塔装甲0.5吋全舰编制:137-140人(一说177人),按照《北洋海军章程》规定,管带为参将衔。

武器:阿姆斯特朗10吋主炮2门(26倍口径)、阿姆斯特朗40磅副炮(4.7英寸)4门(22倍口径)、阿姆斯特朗9磅舢板炮(2.75英寸)2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4管诺典费尔德炮2门、舰载杆雷艇1艘,舰艏水线下11英尺处装有撞角。

筑紫撞击巡洋舰和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为同级姊妹舰。

该舰最初由智利海军订造,命名为“Artur Pratt”,于1879年10月2日开工,1880年8月11日下水,1881年完工。

同年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舰也建成回国,曰本海军随后跟风于1883年6月16日从智利政府手中转购得该舰。

舰船资料:舰体为木质外包钢板,排水量1350吨、舰长64米、宽9.8米、吃水4.1米、动力为2座往复式蒸汽机,双轴推进,功率2887匹马力、航速16.4节,载煤300吨,编制177人。

主要武器:250mm阿姆斯特朗主炮2门,120mm阿姆斯特朗副炮4门,9磅炮2门,1磅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360mm鱼雷发射管2具。

舰史:“筑紫”舰原为智利海军订购,后来委托英国代为转售。

阿姆斯特朗公司曾准备向中国政府兜售,李鸿章在对“扬威”、“超勇”二舰进行考察后,认为这种军舰防护薄弱;首尾火炮过大,遇到大风浪便无法射击;军舰的航速也过于缓慢,无法与新式的穹甲巡洋舰相比,而予以回绝。

随后这艘军舰被曰本买去,命名为“筑紫”。

“筑紫”在甲午战时隶属于常备舰队,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

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参战。

1906年成为靶舰,1906年5月25日除籍成为废舰,1910年解体埃斯米拉达(二世)(智利)—和泉级防护巡洋舰曰本在甲午战争中从智利紧急购入的巡洋舰,同级共1艘,即和泉号(Izumi)。

该级舰是甲午战争中中国的致远级和曰本的浪速级的原型舰。

该舰于1881年4月5日在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开工建造,1883年6 月6日下水,1884年7月15日建成,加入智利海军,命名为埃斯米拉达(二世)号(Esmeralda)。

中日甲午战争中,两国为购买此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后在1894年11月15日由曰本委托厄瓜多尔代为购买。

1895年2月5日回到曰本。

1898年3月21日舰级变更为三等巡洋舰。

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3舰队第6战队参战。

在对马海战中,该舰首先发现了信浓丸的信号,而后通报给了联合舰队,从而使曰本海军在海战中大获全胜。

1912年4月1日除籍。

1913年1月在长崎解体。

排水量2950吨主尺度(长/宽/吃水)82.30m/12.80m/5.64m舰炮254mm*2/120mm*6/47mm速射炮*8动力2部往复蒸汽机,输出马力5500匹,最大载煤600吨航速18节鱼雷380mm*3装甲甲板12-25mm舰员(人)300乔万尼·鲍桑(意大利)防护巡洋舰乔治·伦道尔设计,阿姆斯特朗下沃克船厂建造,1882年8月21日动工,83年12月15日下水,85年5月9日竣工排水量正常3082吨主尺度(长/宽/吃水)85.3m/12.80m/5.64m舰炮254mm30倍径*2/149mm*6/6磅速射炮*4 1磅速射炮*2动力2部往复蒸汽机,4台水管锅炉,输出马力6470匹,最大载煤400吨航速17.4节鱼雷356mm*3装甲甲板19-38mm舰员(人)13+254浪速、高千穗防护巡洋舰英国设计师威廉·怀特爵士(Sir William White)设计,阿姆斯特朗船厂(Armstrong,Walker)建造,“浪速”于1884年3月27日开工,1885年3月18日下水,1885年12月1日建成。

“高千穗”开工于1884年4月10日,1885年5月16日下水,1886年3月26日建成。

舰船资料:二舰同级,正常排水量3709吨,舰长91.4米,宽14.1米,吃水5.8米,装备2座往复式蒸汽机,6座燃煤锅炉,正常载煤量350吨,最大载煤量800吨,双轴推进,功率7604马力,航速18节。

装甲甲板厚50-75mm,轮机部外侧装甲厚76mm,炮塔顶及舰桥装甲厚37mm,编制357人,“浪速”识别线为黑色,“高千穗”为红色。

主要武器:260mm35倍口径克虏伯主炮2门,150mm35倍口径克虏伯炮6门,47mm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6门,25mm四联装诺典费尔德机关炮10门,11mm10管格林炮4门,360mm鱼雷发射管4具。

舰史:“浪速”级二舰由曰本向英国定购,舰型设计上与中国的巡洋舰“扬威”、“超勇”颇有渊源。

“浪速”舰在丰岛海战中击沉了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二舰均参加了黄海大战。

“浪速”舰1912年7月26日在前往北海道途中的千岛群岛的抚岛海面坐礁沉没,1912年8月5日除籍,“高千穗”则在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中于10月17日被德国S90号鱼雷艇发射的鱼雷击中沉没,10月29日除籍。

豹(panther)级防护巡洋舰奥匈同级舰两艘Leopard号1885.1开工,9.10下水,86.3.31完工Panther号1884.10.29开工,85.6.13下水,85.12.31完工排水量:1557吨主尺度(长/宽/吃水)73.2m/10.39m/4.28m舰炮120mm克虏伯炮*2 47mm速射炮*4动力2部往复蒸汽机,2台锅炉Leopard号输出马力6380匹,航速18.7节Panther号输出马力5940匹,航速18.4节鱼雷350mm*4装甲甲板12mm舰员(人)186萨拉米尼亚(希腊)—道加里(原名安吉洛·埃莫)防护巡洋舰威廉·怀特设计,埃尔斯威克船厂建造85.2.13动工,86.1.28下水,86.5竣工排水量正常2050吨主尺度(长/宽/吃水)76.3m/12.80m/4.3m舰炮152mm后膛炮*6/6磅速射炮*9动力2部往复蒸汽机,输出马力5000匹(正常)/7500匹(强压),最大载煤160吨航速17.75-19.5节鱼雷356mm*4装甲甲板25-50mm舰员(人)12+232“古巴岛”“吕宋岛”号二级防护巡洋舰西班牙“古巴岛”1886年2月25日开工建造,1886年12月11日下水,1887年9月22日竣工。

“吕宋岛”1886年2月25日开工建造,11月13日下水,1887年9月22日竣工4门35倍口径120毫米Hontoria后膛炮,4门43倍口径57毫米诺登飞炮,3门20倍口径37毫米回旋炮,3门356毫米鱼雷发射管。

长56.11米,宽8.87米,吃水3.84米;排水量1030吨,定员164名,舰长J. Sidrach。

马力2600匹,航速15.9节;载煤160吨,续航力2000海里;甲板装甲25—64毫米,炮罩51毫米;造价240万西班牙银币。

这种小型巡洋舰最早是以西班牙本土为基地的,它们参加了1893—1894年镇压摩洛哥人起义的战争,用来炮击沿海目标。

在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古巴岛”号和同级舰“吕宋岛”号被派遣到菲律宾参加镇压活动。

在马尼拉海战中,当舰队司令Montojo的期间被击沉后,司令旗转移到“古巴岛”号上。

在整个战斗中,舰体只是受了轻微的损伤,船员有2人负伤。

战斗结束后,美国“海燕”号炮舰上的一批船员被派到船上将其接收,并将其开到新加坡修理。

1900年4月4日,修理完毕的“古巴岛”号被正式编入美国海军,继续在菲律宾服役。

1912年2月2日,它被卖给委内瑞拉,改名为MARISCAL SUCRE,服役到1940年。

“吕宋岛”在海战中被美国战舰击中三次,共有6名船员负伤。

然后也被“海燕”号派出的船员开往新加坡修理,1900年1月31日正式编入美国海军。

1919年2月15日退役,1920年3月10日被卖给纽约的巴哈马西印度群岛贸易公司,改名为REVIVER。

致远、靖远防护巡洋舰驻英公使曾纪泽经手向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订造,由英国著名的舰船设计师威廉·怀特爵士(Sir William White)设计,造价共计1697453两银。

最初根据李鸿章的计划,该级舰是“济远”级的同型后续舰,后经曾纪泽坚持更改为英式穹甲巡洋舰设计。

“致远”于1886年9月29日下水,1887年7月23日建成,“靖远”于1886年12月14日下水,1887年7月9日建成,同年11月二舰与在德国建造的“经远”、“来远”、“左一”一起在总教习琅威理(Lang William M)率领下抵达天津大沽。

舰船资料:“致远”、“靖远”属同级舰,2舰为北洋水师中航速最快的战舰,长76.2米、宽11.58米、吃水4.57米、排水量2300吨、动力为2座卧式3胀往复蒸汽机,4座高式燃煤锅炉,双轴推进,功率5500马力,(航试时测得6892马力,采用强压通风时可以达到7500马力),航速18.5节,正常载煤200吨、最大载煤量520吨、续航力6000海里/10节、装甲甲板厚3吋(倾斜处)/2吋(平坦处),司令塔装甲厚3吋,火炮炮盾厚2吋,全舰编制204-260人,按照《北洋海军章程》规定,该级舰管带为副将衔。

主要武器:克虏伯210mm主炮3门(舰首2门双联装、舰尾1门,35倍口径,克虏伯炮管、阿姆斯特朗炮架,每门炮备弹50发,射速1发/2.5分钟),阿姆斯特朗152mm副炮两门(每门炮管重4.065吨),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37mm哈乞开斯机关炮6门、11mm10管格林机关炮4门(其中1门现存曰本长崎“三笠”纪念舰公园),18吋鱼雷发射管4具(军舰艏艉各1具,司令塔前部下方舷侧水线附近各1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