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积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
(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④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读)
⑤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的盖子)
二、一词多义
①欲
夕日欲颓(副词,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
解衣欲睡(动词,想要)
②与
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和,跟)
③自
自康乐以来(从,自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④书
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
一、词类活用
辉: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颓: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二、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余)解衣入睡省略主语
念无与(余)为乐者省略主语
②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示判断
③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相与于中庭步。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1、本文的主旨: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一、文学常识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重点词解释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重点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的悲凉。
(2)人生的感慨。
(3)赏月的喜悦;(4)漫步的悠闲。
5、文中集中写景的句子,其主要内容可用四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六、简答题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三行对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1078-1085)。
②欲:想要,希望。
③户:门。
④欣然:喜悦的样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悄然) 照进门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②与:介词,和、同。
③者:······ 的人。
④遂:于是,就。
⑤至,到。
【译文】想到(身边) 没有(可以) 和(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原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注释】①寝:睡觉。
②相与:共同,一起。
③步:走路,特指慢走。
④于:介词,在。
⑤中庭:院子里。
【译文】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两人就) 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注释】①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②盖:原来是。
③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④交横:交错。
【译文】庭院地面(上的月光) 如同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何:什么。
②但:只是。
③闲人:清闲的人。
④耳:罢了。
【译文】(试想) 哪一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能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想我们俩这样(赏月) 的闲人罢了。
三、朗读节奏停顿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的归纳有利于我们平时的练习训练,那么关于苏轼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有哪些知识点归纳呢?
一、重点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欲:将要。
2、户: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6、遂:于是,就。
至:到 .
7、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8、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ìng)交横:交叉错杂。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1、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耳: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一、重点字词:1、欲:将要。
2、户: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5、寝:睡6、遂:于是,就。
至:到.7、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8、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ìng)交横:交叉错杂。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耳:罢了。
二、译文:元丰六年(可不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高兴地起来走动。
(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有水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
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少两个像我们的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三、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四、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苏轼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户:门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人”罢了!(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一、重点字解释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欲:想要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考虑,想到与:和为乐:游乐遂:于是,就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于: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耳:罢了二、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要睡觉时,月光照进门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就像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寂寞无聊,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比喻,把月色比作积水,正面描写,“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交横的藻荇,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生动写出月光的皎洁皎洁、空明、清丽、淡雅。
3、揣摩下列句子,分析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无与为乐者——有点遗憾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有点激动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心有灵犀的喜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从容闲适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有职无权”,清闲之人,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旷达乐观的人。
是一种欣喜;失落寂寞的人。
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之地,沦落至此,有一种失落。
赏月的欣喜,贬官的悲凉、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中描绘了承天寺的夜晚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和神秘感。
这篇文章虽然长度不长,但蕴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文学修养
1.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属于游记体的散文,叙述了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的所见所闻。
2.描写: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夜晚的寺庙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场景。
二、历史背景
1.承天寺:承天寺是唐代洛阳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坐落在东都城的中央,是当时文人雅士常去游览的地方。
2.唐朝:《记承天寺夜游》是在唐代写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文章中出现了唐朝文化的元素,如“移步换景生”,表达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对康乐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比喻来描绘景色,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将春天的景色与花卉相比,形象地描述了承天寺的夜晚风景。
3.对比:文章中通过对比形成渲染效果,如“徘徊久已迷”与“觉来已飞千里”,表达了游人们在承天寺的迷离与快乐。
4.辞藻华丽:文章使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文学主题
1.自然美:文章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感受。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将自然景色与文人雅士的情感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以上就是对《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对文学修养、历史、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语文辅导知识点归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语文辅导知识点归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语文辅导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1、本文的主旨: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户:门念:想,思考。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寝:睡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原来是但: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贬谪悲凉。
人生感慨。
赏月喜悦;漫步悠闲。
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2、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①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念无与为乐者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记承天寺夜游的笔记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的笔记整理《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以下是这篇古文的笔记整理: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苏轼到黄州已有四年,元丰五年(1082 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
此次月夜游寺正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
二、古今异义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三、一词多义1. 与- 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 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竟然。
四、词类活用1. 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2. 怀民亦未寝:寝,名词作动词,睡觉。
五、特殊句式1.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六、重点语句翻译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七、文章主旨这篇短文通过对庭院中澄澈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1、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2、欲:想要,准备。
3、月色:月光。
4、入:照入,映入。
5、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6、起:起身。
7、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8、行:出行。
9、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1()、遂:于是,就。
11、至:至112、寻:寻找。
1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14、亦:也。
15、寝:睡,卧。
16、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17、于:在。
中庭,庭院里。
18、空明:清澈透明。
19、藻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苻,茬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2()、交横(h6ng):交错纵横。
21、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22、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23、为:动词。
初中文言文课《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汇总
初中文言文课《记承天寺夜游》基础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学常识“记”即记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
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概括性强。
二.课文知识过关梳理㈠课下注释①选自《苏轼文集》。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②[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xū)年号(1027-1085)。
③[念]考虑。
④[张怀民]作者的朋友,不旮也贬官在黄州。
⑤[相与]共同,一起。
⑥[中庭]院子里。
⑦[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⑧[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⑨[盖]大概是。
⑩[但]只是。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这里指门窗。
欣然:愉快地)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于:在。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5、交横:交错纵横。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㈡字音①遂(suì)②相与(xiāng yǔ)③藻(zǎo)④荇(xìng)竹柏(bǎi)㈢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1.词语解释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户:门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2、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命运相同(7)如何理解闲人?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
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一、填空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门里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乐者。
5、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宛似仙境的美妙境界。
6、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7、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和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9、《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双惆怅悲凉心境的语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本文画龙点睛的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心情。
二、简答1、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与张怀民之间的友好关系?答: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庭中。
2、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3、“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4、本文最后一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人者耳。
”句中“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闲人”含义是什么?答:“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具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是“闲人”的自慰罢了。
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此句字面上看表达作者惋惜无人赏月之情,暗指世人都汲汲于名利,为俗物所羁绊,表达豁达乐观的性格。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7、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答: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交错纵横。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8、《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答:不是。
这里是指不追名逐利、超脱而有情趣的意思;指心怀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
9、“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1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全文的点晴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
答: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
1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念无与为乐者12、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1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三、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乐者”的“乐” 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6、下列一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明月》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承天寺》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两篇都写月,《明月》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承天寺》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明月》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承天寺》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的人。
D、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去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一、整体感知《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1、生字无与乐(lè)者遂(suì) 藻(zǎo)荇(xìng)2、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
)三、篇章透视1、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ﻫ2、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
(2)行文流畅。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
(5写情自然。
ﻫ四、句段赏析ﻫ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ﻫ五、难点突破六、课文内容理解ﻫ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ﻫ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