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考点一网尽(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词意积累--“悉”】
悉 [xī] ①[形]详尽。例:古之治天下, 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论积贮疏》) ②[动]倾尽所有,全部使出。例: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
(《冯婉贞》) ③[动]熟悉,详细地了解。例:王闻是语,即大嗔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 。
(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⑤[副]全,都。例: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答案】 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 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默写句子
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 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
(《东坡逸事》)
1、解释红色词语 (1)寺临兰溪 (2)山下兰芽短浸溪 (3)勿谓仆谪居之后 (4)以青蒿粥啖之 (5)遂悉偿所负
【答案】
1、解释红色词语 (1)寺临兰溪:临近、靠近 (2)山下兰芽短浸溪:泡在水中 (3)勿谓仆谪居之后:贬谪,流放。 (4)以青蒿粥啖之:用;给······吃 (5)遂悉偿所负:全,都。
记承天寺夜游简答题
《记承天寺夜游》的简答题及答案解析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答案: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复杂的,既有愉悦、欢快、热爱生活的情感,也有抑郁、失落、惆怅的情感。
作者通过描绘月夜竹影,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喜爱,同时也通过月色的凄清、竹影的摇曳,表现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解析:通过对月夜竹影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喜爱,这是文章的主要情感基调。
同时,通过月色的凄清、竹影的摇曳等描写,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这种复杂的情感在文章中贯穿始终,构成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请举例说明。
答案: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月光与竹影对比,将月色与竹影对比等。
例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将月光与竹影对比,突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解析: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作者通过将月光与竹影对比,突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通过将月色与竹影对比,突出了月色的静谧美丽。
这些对比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本文中的“闲人”指的是谁?作者为什么自称“闲人”?答案:本文中的“闲人”指的是苏轼自己。
作者自称“闲人”,是因为他被贬黄州,虽然生活上已经失去了很多,但他仍然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欣赏自然美景,享受生活。
这种心态被作者称为“闲人”。
解析:在本文中,“闲人”指的是苏轼自己。
作者自称“闲人”,表达了他被贬黄州后仍然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欣赏自然美景,享受生活的态度。
这种心态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4.本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请举例说明。
答案:本文中“欣然”、“无与为乐”、“遂”、“念”、“相与步于中庭”等词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例如,“欣然”一词表现了作者在发现月光美景时的惊喜之情;“无与为乐”一词则表现了作者在面对美景时的孤独和无奈之情;“遂”和“念”两个词则表现了作者的遗憾和失落之情。
解析:本文中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有很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苏轼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户:门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人”罢了!(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总结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1. 词语解说念:考虑,想到寝:睡但:不过相与:共同,一同户:门闲人:安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亮透明。
盖竹柏影也本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织,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2、内容理解:(1)全文以 " 月光 " 为线索,依照作者的行迹,以诗的笔触描述了夏夜月光图,创建了一种清冷洁白的境界,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绘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的清亮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衬托月色的清亮透明。
“积水空明” 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亮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写竹柏之影参差错乱。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摆,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地。
(3)表达作者奇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哪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要旨句)(4)用简短的语言归纳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凄凉,人生的感触,观月的惊喜,闲步的安闲──各种难言的感情尽在此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同样点?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步;都有豪迈的胸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谊,但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谊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此中一句为例,谈谈你选择它的原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原由:唯张怀民能够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原由:心境同样,赏识兴趣同样③相与步于中庭原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原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命运同样(7)如何理解闲人?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安闲的人。
它包括着复杂的意味。
第一,指拥有闲情精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括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凄凉感情。
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吉日良辰的感叹。
作用:“ 闲” 是文眼,闲人是画龙点睛,深入中心,点明要旨。
(完整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遂.至承天寺() 10、步于中庭11、庭下如积水空明..()(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横.无际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欣然起.行()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中描绘了承天寺的夜晚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和神秘感。
这篇文章虽然长度不长,但蕴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文学修养
1.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属于游记体的散文,叙述了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的所见所闻。
2.描写: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夜晚的寺庙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场景。
二、历史背景
1.承天寺:承天寺是唐代洛阳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坐落在东都城的中央,是当时文人雅士常去游览的地方。
2.唐朝:《记承天寺夜游》是在唐代写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文章中出现了唐朝文化的元素,如“移步换景生”,表达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对康乐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比喻来描绘景色,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将春天的景色与花卉相比,形象地描述了承天寺的夜晚风景。
3.对比:文章中通过对比形成渲染效果,如“徘徊久已迷”与“觉来已飞千里”,表达了游人们在承天寺的迷离与快乐。
4.辞藻华丽:文章使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文学主题
1.自然美:文章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感受。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将自然景色与文人雅士的情感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以上就是对《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对文学修养、历史、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及中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及中考题导语:《》读后,眼前似有潺潺流水淌过卵石,弹出一支清新的曲调,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盖:A. 盖竹柏影也(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B. 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相当于“应该是”)(《核舟记》)C. 盖追先帝之殊遇(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是因为”)(《出师表》)D. 盖余之勤且艰假设此(大概,用于句首)(《送东阳马生序》)(1)月色入户(门户)(2)怀民亦未寝(卧,睡)(3)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5)欣然起行(快乐地)(6)念无与为乐者(考虑;的人)(7)遂至承天寺(于是)(8)庭下积水空明(清澈透明)(9)水中藻、荇交横(交织纵横)(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穿插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波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不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仙境的嘲弄;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记承天寺夜游一词多义1.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2.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3.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记承天寺夜游》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
(2分)2.填空:(3分)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分)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5分)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②这是一首赞咏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第二部分:(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2分)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 月色入户: 门2 欣然起行: 高兴地3 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 遂至承天寺: 于是5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 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 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 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 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 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 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十一、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古诗文必备知识清单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清单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诵读理解1、字音荇(xìng)横(héng)2、字词(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3、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一、整体感知《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1、生字无与乐(lè)者遂(suì)藻(zǎo)荇(xìng)2、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
)三、篇章透视1、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
(2)行文流畅。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
(5)写情自然。
四、句段赏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五、难点突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六、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清查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06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①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②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却仍然乐观、豁达。
本文便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乙】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②。
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
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其略云:“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
”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
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物,七月九日海风架潮,平地丈馀荡尽无复孑遗矣。
追思囊时,真一梦耳元丰四月十二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
(苏轼《记游松江》【注释】①高密:今属山东宋时称密州治诸松江:在上海市郊。
苏轼游松江是在熙宁七年(1074)知密州之前,追记于元丰四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 (2)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
过: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整理编辑:巍山县紫金中学左增福)
一、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览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洒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注释
1、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脱下。
2、欲:想要。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7、遂:于是,就。
8、至:到。
9、寻:寻找。
10、寝:睡,卧。
11、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1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3、交横:交错纵横。
14、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5、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16、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7、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属叙事,叙寻友夜游。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景,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议论、抒情,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主旨:记述作者夜晚在承天寺无眠,约人同游赏月的经历,流露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有贬谪后的悲凉,对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等,但短文最终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五、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
3、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六、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2、月色入户(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3、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
4、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
七、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八、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状语后置)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定语后置)
九、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
十、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贬谪后的孤寂凄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表达出了闲适豪放、乐观旷达的心态。
十一、重点句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示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十二、作者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
十三、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十四
1、“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2、“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他就像作者的知己一样。
十五、习题再现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的划线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觉)
(4)、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发现月光照进屋内,于是我愉快地起身出门散步。
)
(2)、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览交谈取乐的人。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洒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
3、选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豁达、乐观)的心境。
5、本文作者是北宋(朝代)的苏轼(人名)。
6、作者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句中的“亦”可否去掉,说说你的看法。
答:不可去掉。
怀民与作者同被贬到黄州,“亦”表现了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否则就不会有下文二人共同的感受与情趣。
7、文章结尾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悠闲的自慰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于作者贬谪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教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