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词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这里指门窗。

欣然:愉快地)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

寻:寻找)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于:在。

中庭:院里)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如:像。

耳:罢了。

)二、句子翻译。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译:哪个今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翠竹和青柏呢?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是很少有闲人能像我们二人这样罢了。

三、课文理解。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2、全问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1)句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句子:怀民亦未寝。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篇一: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清静、舒适、愉悦。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三、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重要的词: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

(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考点归纳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北朝时期著名作家,著有《陶隐居集》。

2、要点剖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秀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独特看法,流露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俗世的鄙弃情怀。

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是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文章以四言为主,节奏谐婉,极富韵味,读来朗朗上口,对“山川之美”的描绘生动优美,令人神往。

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的归纳有利于我们平时的练习训练,那么关于苏轼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有哪些知识点归纳呢?
一、重点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欲:将要。

2、户: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6、遂:于是,就。

至:到 .
7、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8、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ìng)交横:交叉错杂。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1、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耳: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十一、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记叙描写抒情..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1、请用你自己生动的语言描绘本文描写月光的句子..月光栖在空旷的庭院中;如一潭透明澄澈的水;而那水中的藻荇水草交错纵横;清晰可见;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倒影呀..好一个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月夜美景3、对月色的含蓄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月光澄澈透明;正如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作者身处其中;才摆脱被贬谪的沉痛;忘记人世得失;进入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夜游的感慨;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物所累;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情怀..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作者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的复杂微妙情感..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9、作者是如何形象描绘月色的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意思对即可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6.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闲情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月夜中寻找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予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尘世;是作者得到满足和自慰..7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的含义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表现作者与张怀民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情怀旷达胸襟..8.文章结尾启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向光明的前途..十四、开放性试题1、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10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答: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句子:理由: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一11题..10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锹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记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 B.见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C.以以其境过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3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选文第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2分11.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8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8.翻译句子..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分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10分甲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把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2.简答..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 ”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分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3分六、阅读下文;完成后题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直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舍;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本文是____________朝代着名文学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所作..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其岸势犬牙差互B. 而不知日之入其如土石辍耕之垄上C. 杂然而前陈D.以其境过清苍然暮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3.翻译斗折蛇行;明灭可见..4.这两篇文章写于同一年;所写都是永州山川景物;但小石潭记更偏重于客观描写;始得西山宴游记更偏于主观感受..试举一两个例子;作简要分析..十一、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问题..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悄怆: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4.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限在40字以内答案:5.1分柳宗元6.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4分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8.2分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9.3分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10.4分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着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参考答案:8.2分C 9.3分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小溪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蜿蜒;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斗”“蛇”1分;句意2分10.2分游鱼清澈的水每点1分 11.3分乐、悲由乐到悲2分;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参考答案:17. 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18.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19.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解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名家名作;考查的是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17题考查的是解释加点的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18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对译;还要保证句子通顺、无语病..19题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答案:3、1端起洒杯 2考虑或:想着 4.B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答案:11、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12、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清③向南④说出13、①那石岸的形状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1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参考答案: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6、盖/竹柏影也7、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参考答案: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10. B 2分11. 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 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答案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六、 1唐朝柳宗元 2、C 3 直译、意译均可..⑴望过去;溪水像北斗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会出现或一会儿又隐没..⑵此身于山顶使人悠悠然仿佛与整个宇宙的浩气融为一体;不能够知道它的边际;又像飘飘然与造物主遨游于天地间;无穷无尽..4例:小石潭记全篇较少议论抒情;如:写潭中鱼的静态动态;都是工笔细描;刻画入微;始得西山宴游记则多议论抒情;写景也多寓意;如:写西山之“怪特”、“特立”;实际上是抒写作者的襟怀和个性..十一、 11鱼的影子..2忧伤的样子..2.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4.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十^一、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抒情。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请用你自己生动的语言描绘本文描写月光的句子。

月光栖在空旷的庭院中,如一潭透明澄澈的水,而那水中的藻荇水草交错纵横,清晰可见,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倒影呀。

好一个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月夜美景!3、对月色的含蓄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月光澄澈透明,正如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作者身处其中,才摆脱被贬谪的沉痛,忘记人世得失,进入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

《记承天寺夜游》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归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重点字词解释。

解:脱。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闲人:清闲的人。

遂至:于是。

至:到。

交横:交错,纵横。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罢了。

二、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于是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大概那是竹子柏树叶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很少有像我们俩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问题1、“月色入户”有何妙处?运用了拟人,使月光富有了生命力,月光似乎懂得作者这样一个被贬官的人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作伴,有意来安慰失意的作者。

2、“念无与为乐者”有何况味?①写出作者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往来。

②一同赏月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3、“遂至承天寺”中“遂至”有何意味?“遂至”包含了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4、“寻张怀民”的“寻”字如何理解?①“寻”字包含着作者的一种猜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很有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道他在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一寻。

②“寻”字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运用比喻,前半句把月光比作水,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正面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后半句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藻和荇菜,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侧面衬托出月光的清澈透明,映照出作者的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孤独寒星《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1.词语解释(课上强调+书下注释);示例: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2.翻译落实: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3.内容精讲:(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清澈透明(空明)。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中描绘了承天寺的夜晚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和神秘感。

这篇文章虽然长度不长,但蕴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文学修养
1.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属于游记体的散文,叙述了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的所见所闻。

2.描写: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夜晚的寺庙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场景。

二、历史背景
1.承天寺:承天寺是唐代洛阳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坐落在东都城的中央,是当时文人雅士常去游览的地方。

2.唐朝:《记承天寺夜游》是在唐代写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文章中出现了唐朝文化的元素,如“移步换景生”,表达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对康乐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比喻来描绘景色,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将春天的景色与花卉相比,形象地描述了承天寺的夜晚风景。

3.对比:文章中通过对比形成渲染效果,如“徘徊久已迷”与“觉来已飞千里”,表达了游人们在承天寺的迷离与快乐。

4.辞藻华丽:文章使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文学主题
1.自然美:文章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感受。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将自然景色与文人雅士的情感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以上就是对《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对文学修养、历史、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 月色入户: 门2 欣然起行: 高兴地3 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 遂至承天寺: 于是5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 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 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 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 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 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 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人教版中考语文 总复习知识清单: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中考语文 总复习知识清单:记承天寺夜游

第6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怀民亦未寝.寝:入睡(4)遂.至承天寺遂:于是(5)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6)水中藻.、荇交横...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纵横(7)盖.竹柏影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8)但.少闲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9)解.衣欲.睡解:脱,脱下欲:想要(10)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11)何.夜无月何:哪里2.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2)月色入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3)念.无与为乐者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3.一词多义(1)遂:①遂至承天寺于是②意将遂入以攻其后打洞(2)寻:①寻张怀民寻找②未果,寻病终不久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步,在文中意思为散步二、成语积累积水空明三、名句积累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关键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五、文意理解1.文章篇末的议论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方法是什么?(1)写月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描写方法: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记承天寺夜游》默写考点

《记承天寺夜游》默写考点

《记承天寺夜游》默写考点《记承天寺夜游》默写考点导语:《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默写句子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一词多义】盖:A. 盖竹柏影也(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B. 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相当于“应该是”)(《核舟记》)C. 盖追先帝之殊遇(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是因为”)(《出师表》)D.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大概,用于句首)(《送东阳马生序》)【重要词语】(1)月色入户(门户)(2)怀民亦未寝(卧,睡)(3)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5)欣然起行(高兴地)(6)念无与为乐者(考虑;的人)(7)遂至承天寺(于是)(8)庭下积水空明(清澈透明)(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重要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文意提示】本文所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此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不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仙境的嘲弄;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一、整体感知《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1、生字无与乐(lè)者遂(suì)藻(zǎo)荇(xìng)2、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

)三、篇章透视1、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

(2)行文流畅。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

(5)写情自然。

四、句段赏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五、难点突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六、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1.词语解释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户:门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2、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命运相同(7)如何理解闲人?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

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一、填空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门里,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乐者。

5、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宛似仙境的美妙境界。

6、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7、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和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9、《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双惆怅悲凉心境的语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本文画龙点睛的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心情。

二、简答1、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与张怀民之间的友好关系?答: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庭中。

2、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3、“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4、本文最后一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人者耳。

”句中“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闲人”含义是什么?答:“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具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是“闲人”的自慰罢了。

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此句字面上看表达作者惋惜无人赏月之情,暗指世人都汲汲于名利,为俗物所羁绊,表达豁达乐观的性格。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7、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答: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交错纵横。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8、《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答:不是。

这里是指不追名逐利、超脱而有情趣的意思;指心怀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

9、“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1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全文的点晴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

答: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

1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念无与为乐者12、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1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三、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乐者”的“乐” 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6、下列一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明月》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承天寺》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两篇都写月,《明月》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承天寺》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明月》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承天寺》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的人。

D、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去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一、整体感知《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1、生字无与乐(lè)者遂(suì)藻(zǎo)荇(xìng)2、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

)三、篇章透视1、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

(2)行文流畅。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

(5写情自然。

四、句段赏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五、难点突破六、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