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常识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讲讲《记承天寺夜游》里的文言常识。
你看啊,就说那个“月色入户”,这里的“户”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窗户哦,它其实指的是门呢!就好比咱家里的大门,嘿,是不是很神奇呀!苏轼大晚上看到月光照进门里,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呢。
还有“欣然起行”里的“欣然”,这可不是随便用的词呀,它体现出苏轼那种特别高兴、兴致勃勃的心情。
比如说你突然想到个好玩的主意,然后就欣然地去做啦!
“念无与为乐者”,这里的“念”表示思考、想到的意思哦。
就像是你有时候会突然念起某个朋友,想找他一起玩一样。
苏轼想到没人一起分享这美好的月色,多失落呀。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个“遂”字用得也很妙啊,就好像你决定了一件事,然后就马上行动,毫不犹豫。
苏轼想到张怀民就立刻去找他了。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就是一起的意思呀。
想象一下你和好朋友手牵手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多惬意!
哎呀呀,这些文言常识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啊?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宝藏,等着我们去发掘呢!通过理解这些字词,我们能更好地感受苏轼当时夜游的心情和情境。
这篇文章虽然简洁,但是蕴含的东西可不少呢!我觉得呀,学习文言常识真的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人的世界,能和他们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多棒呀!大家一定要好好去体会哟!。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归纳有以下几点:
1. 历史与文化:承天寺是北京市西山地区最古老、最有名的寺庙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夜游的主题之一是通过寺庙建筑、文物和历史故事,展现承天寺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2. 自然与景观:承天寺座落在山区,夜晚可以欣赏到迷人的山间风光。
夜游的主题之一是通过观赏山光水色、星空和月亮等自然景观,让游客体验大自然的美妙与宁静。
3. 宗教与信仰:承天寺是一座佛教寺庙,夜游的主题之一是通过参观佛像和供奉物,了解佛教信仰和修行的意义。
4. 灯光艺术与表演:夜游时,承天寺常常会进行特色的灯光艺术表演,通过灯光的变换和音乐的伴奏,创造出独特的视觉与听觉效果,给游客带来震撼和享受。
5. 休闲与放松:承天寺夜晚相对安静,游客可以在宁静的环境中散步或坐下来休息。
夜游的主题之一是提供一个休闲放松的场所,让游客远离喧嚣,感受宁静与平和的氛围。
总的来说,承天寺夜游的主题归纳是历史与文化、自然与景观、宗教与信仰、灯光艺术与表演以及休闲与放松。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以下是本店铺准备的一些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课文及知识点,仅供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点梳理(五篇)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点梳理(五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现象整理汇总一学问与力量1.注意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解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熟悉。
2.留意培育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会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拟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育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发觉美、观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会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外资料延长法【课前预备】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很多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展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简介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
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乱,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
四、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留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争论解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苏轼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户:门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人”罢了!(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1.词语(cíyǔ)解释念:考虑(kǎolǜ),想到寝:睡但:只是(zhǐshì) 相与(xiāngyǔ):共同(gòngtóng),一起户:门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2、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命运相同(7)如何理解闲人?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记承天寺夜游》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归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重点字词解释。
解:脱。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闲人:清闲的人。
遂至:于是。
至:到。
交横:交错,纵横。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罢了。
二、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于是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大概那是竹子柏树叶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很少有像我们俩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问题1、“月色入户”有何妙处?运用了拟人,使月光富有了生命力,月光似乎懂得作者这样一个被贬官的人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作伴,有意来安慰失意的作者。
2、“念无与为乐者”有何况味?①写出作者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往来。
②一同赏月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3、“遂至承天寺”中“遂至”有何意味?“遂至”包含了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4、“寻张怀民”的“寻”字如何理解?①“寻”字包含着作者的一种猜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很有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道他在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一寻。
②“寻”字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运用比喻,前半句把月光比作水,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正面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后半句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藻和荇菜,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侧面衬托出月光的清澈透明,映照出作者的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的知识点汇总选自:《东坡志林》体裁:游记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三苏、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段意:《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叙事,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记叙)第二层写景,用比喻的手法,写作者对承天寺庭院中月色与竹柏的感觉。
(描写)第三层抒情,就眼前的如水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触。
(抒情、议论)中心: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试题汇总:1.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句是?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中心:本文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遂至 / 承天寺 / 寻张怀民3.你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中品读出了什么?品读出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比作积水,写出月光的的清澈透明;将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竹柏倒影的交叉错杂,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 月色入户: 门2 欣然起行: 高兴地3 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 遂至承天寺: 于是5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 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 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 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 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 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 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归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词语解释欲(想、打算)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念(考虑,想到)寝(睡)遂(于是)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中庭(院子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二、作家、作品本文选自《苏轼文集》。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三、文章中心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5字,就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三、简答题:1、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一名句的妙处。
答案:(1)“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如水充满庭院,空灵澄澈,“藻、荇交横”比喻月下清雅美丽的竹柏倒影。
庭中景物,浑然一体,不着一个“月”字,却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积水空明”给人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谁呀?那当然是苏轼啦!就好比李白之于唐诗,苏轼在宋词界也是大佬级别的人物呢!
2. 文中描写的月色美极了吧!“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描写,简直绝了,好像把那美丽的月色直接搬到了我们眼前!
3. 苏轼为啥半夜要去承天寺呀?嘿,还不是因为那被贬的郁闷心情,想找朋友一起解解闷呗,这就跟咱心情不好找朋友唠唠嗑一个道理呀!
4. 承天寺里的景色咋样?那可是别有一番风味呀,和苏轼一起感受感受,是不是觉得特别棒呢!
5. 苏轼和张怀民的友情深不深?那肯定深呀,大半夜的一起散步赏月,这关系,杠杠的!就像你和你最好的朋友一样!
6. 这篇文章很短,但韵味很长对不对?就那么一点点文字,却能让我们回味无穷,真厉害呀!
7. 读《记承天寺夜游》能给我们啥收获?哎呀,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苏轼的豁达心境呀,以后咱遇到啥烦心事,也学学人家!总之,这篇文章超棒的,一定要好好读一读呀!。
第11课《_短文二篇_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简介】苏轼 (1037-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 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传颂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写作背景】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 (今湖南黄冈) 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
文中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是他与张怀民之间深厚友谊的缩影。
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考点【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 (悄然) 照进门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 1078 –1085)。
②夜:晚上。
③解:除去、脱。
④欲:想要,希望。
⑤户:门。
⑥欣然:喜悦的样子。
⑦起:起床。
⑧行:行走。
【赏析】点明“夜游”的时间和起因。
天黑即“解衣欲睡”,闲散无聊可见一斑。
“月色入户”,可谓亮矣,但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更衬托出悲凉的情怀。
“念”,隐含志同道合的人太少之感慨。
【真题再现】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 (身边) 没有 (可以) 和 (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十一、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抒情。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请用你自己生动的语言描绘本文描写月光的句子。
月光栖在空旷的庭院中,如一潭透明澄澈的水,而那水中的藻荇水草交错纵横,清晰可见,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倒影呀。
好一个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月夜美景!3、对月色的含蓄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月光澄澈透明,正如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作者身处其中,才摆脱被贬谪的沉痛,忘记人世得失,进入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夜游的感慨,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物所累,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情怀。
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作者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的复杂微妙情感。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9、作者是如何形象描绘月色的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6.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闲情)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月夜中寻找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
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予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尘世,是作者得到满足和自慰。
7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的含义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
表现作者与张怀民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情怀(旷达胸襟)。
8.文章结尾启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向光明的前途。
十四、开放性试题1、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10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阅读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6分)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
(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分)句子:?理由:?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4分)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一11题。
(10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锹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记乃记之而去岳阳楼记 B.见明灭可见才美不外见C.以以其境过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3分)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选文第一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2分) 11.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19题。
8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18.翻译句子。
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9.“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
(10分)[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
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
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
④嵌:张开。
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
⑥置州:设置州郡。
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可:②以其境过清清:?③南流数十步南:④不可名状名:?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一——,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
(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