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①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②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却仍然乐观、豁达。
本文便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答案】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案】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蛋(yín)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补充:1.本文的主旨句是。
【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苏轼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答案】①愉悦。
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可体现。
②孤独。
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可体现。
③沉醉。
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可体现。
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子。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庭院的月光比作一池清水,把庭院中交错的树枝比作水中的水藻、荇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清澈。
点染了一个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023:中考预测(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词意积累--“悉”】
悉 [xī] ①[形]详尽。例:古之治天下, 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论积贮疏》) ②[动]倾尽所有,全部使出。例: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
(《冯婉贞》) ③[动]熟悉,详细地了解。例:王闻是语,即大嗔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 。
(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⑤[副]全,都。例: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答案】 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 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默写句子
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 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
(《东坡逸事》)
1、解释红色词语 (1)寺临兰溪 (2)山下兰芽短浸溪 (3)勿谓仆谪居之后 (4)以青蒿粥啖之 (5)遂悉偿所负
【答案】
1、解释红色词语 (1)寺临兰溪:临近、靠近 (2)山下兰芽短浸溪:泡在水中 (3)勿谓仆谪居之后:贬谪,流放。 (4)以青蒿粥啖之:用;给······吃 (5)遂悉偿所负:全,都。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语文的学习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学好这门母语课。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欢迎大家阅读!ﻪﻭ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ﻭ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ﻪ问题探究ﻪﻭ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ﻭ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ﻪ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ﻭ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ﻪ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ﻪﻭ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ﻪ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ﻪ二人心有灵犀。
ﻭ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ﻪ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ﻪﻭ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ﻭ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ﻪﻭ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ﻭ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ﻪ清静、舒适、愉悦。
ﻪﻭ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ﻪ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ﻪ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12.结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基础知识归纳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基础知识归纳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基础知识归纳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总结: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基础知识归纳】1.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陈情表写作背景2.初中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大全3.初中语文作文基础知识点归纳4.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及写作技巧5.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及写作六要素6.写作的基础知识7.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归纳8.朱自清《春》的写作背景。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记承天寺夜游注释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记承天寺夜游注释导读:《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这里译为脱。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游览做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总结: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语文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写作手法
【语文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写作手法
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
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
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
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
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
样清闲的人罢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①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第②层:写景以抒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意境。
同时,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文章主旨】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文章仅80余字,却创建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
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再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
2.行文自然。
按照“所想——所做——所见——所感”的顺序来写,一气呵成。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虚实结合,巧用比喻,匠心独运。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中描绘了承天寺的夜晚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和神秘感。
这篇文章虽然长度不长,但蕴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文学修养
1.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属于游记体的散文,叙述了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的所见所闻。
2.描写: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夜晚的寺庙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场景。
二、历史背景
1.承天寺:承天寺是唐代洛阳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坐落在东都城的中央,是当时文人雅士常去游览的地方。
2.唐朝:《记承天寺夜游》是在唐代写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文章中出现了唐朝文化的元素,如“移步换景生”,表达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对康乐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比喻来描绘景色,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将春天的景色与花卉相比,形象地描述了承天寺的夜晚风景。
3.对比:文章中通过对比形成渲染效果,如“徘徊久已迷”与“觉来已飞千里”,表达了游人们在承天寺的迷离与快乐。
4.辞藻华丽:文章使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文学主题
1.自然美:文章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感受。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将自然景色与文人雅士的情感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以上就是对《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对文学修养、历史、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语文版[修改版]
第一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语文版一、填空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著有《东坡文集》。
⒉本文以“月”为线索,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光下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主题)二、注音或写汉字寝(qīn)藻荇(zǎxìnɡ)遂(suì)深邃(suì)三、古今异义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的连词闲人古义:悠闲自在的人今义:无所事事的人⒉月色入户户古义:门今义:窗子四、主要问题⒈文中集中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院月色。
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作者怎样思想感情?画龙点睛。
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铺垫,表现被贬官的愤懑抑郁又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心境。
⒊写出三句含有“月”字的古诗词名句(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⒌《水调歌头》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一、重点字词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至:到。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交横:交错纵横。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二、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乐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对澄澈空明的月色进行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也透露出他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和乐观。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豪放派代表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叙事。
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写景。
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议论抒情。
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2.写月色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月色中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和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点睛之笔(直接抒情的句子、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两句抒情议论,点明主旨,"闲人",即清闲的人,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赏月时微妙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本文描写了承天寺夜晚澄澈透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中考语文文言文教材知识梳理:记承天寺夜游完美版
5. 简要说明本文作者以什么为线索,描绘了什么 样的月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 以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 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三、中心概括 本文写的是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
到承天寺寻访好友张怀民,并一起在庭院中漫 步赏月的事。文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做了 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 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 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 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1)写“月”的语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描写方法: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 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 出了月光的明亮。
3.请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这一写月色的千古名句的妙处。 (’11张家界)
(__只__见__)__月__光__照__入__门__内__,__高__兴__地__动__身__出__门__。__
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①念:__想___
②遂:_于__是___ (2)与:__连__词__,__和__,__同__ (3)译文(画线句):_想__到__没__有__和__(__我__)__游__乐__的__人__。 (4)省略句:念无与为乐者。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了心中的那片海不顾一切。 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情愫红尘往事呢喃起涟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作品梗概《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此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他也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全文展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作生动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逆境中感慨深微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和坦荡旷达的人生态度。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念无与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想念。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耳朵。
(二)一词多义相与步于中庭(和,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三)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四)重要虚词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副词,于是,就)2.怀民亦未寝(副词,也)3.相与步于中庭(介词,在)(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于中庭相与步”。
)四、鉴赏品读1.联系背景说说苏轼为何要夜游?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19《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学生版+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写于作者被贬期间。
作者苏轼,字,号,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之一。
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
代表作品有、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通过对月夜景色所作的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文章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内容概括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句)记叙: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描写: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第三部分(第五句)抒情: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四、朗读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以/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字音字形未寝()相与()遂()藻()荇()竹柏()六、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
欣然:。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
遂:。
3、怀民以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寝:。
相与:。
步:。
于:。
4、空明:。
5、交横:。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闲人:。
耳:。
(二)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
今义:。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今义:。
3、念无与为乐者古义:。
今义:。
4、月色入户古义:。
今义:。
(三)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
(四)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奇者。
念无与为乐者。
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3)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八、重点句子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修改版]
第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人物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全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重点注释】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5、月色入户户:窗户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常考点】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11课《_短文二篇_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简介】苏轼 (1037-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属四川) 人。
苏洵之子。
嘉祐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传颂甚广。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词集有《东坡乐府》。
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 等。
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写作背景】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 (今湖南黄冈) 期间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
文中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是他与张怀民之间深厚友谊的缩影。
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考点【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 (悄然) 照进门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 1078 –1085)。
②夜:晚上。
③解:除去、脱。
④欲:想要,希望。
⑤户:门。
⑥欣然:喜悦的样子。
⑦起:起床。
⑧行:行走。
【赏析】点明“夜游”的时间和起因。
天黑即“解衣欲睡”,闲散无聊可见一斑。
“月色入户”,可谓亮矣,但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更衬托出悲凉的情怀。
“念”,隐含志同道合的人太少之感慨。
【真题再现】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想到 (身边) 没有 (可以) 和 (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人教版八年级上《 记承天寺夜游 》课堂笔记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笔记一、文章背景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第四年所作,当时他正被流放,处于人生的低谷。
这篇游记记录了他当时的心情和感悟,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二、文章结构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描绘了月夜景色,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结尾,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三、重点字词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人可以和我一起享受这种乐趣。
念:想到。
2.遂至承天寺:于是来到承天寺。
遂:于是。
3.水中藻荇交横:水中水藻、荇菜交织纵横。
4.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盖:大概是。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适的人罢了。
但:只是。
闲人:闲适的人。
耳:罢了。
四、重点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色照进窗户,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里像积水一样空明,水中水藻、荇菜交织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适的人罢了。
五、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一种闲适、达观的态度,认为人生就像月夜一样,虽然短暂但仍然有美好之处,只要我们能够像欣赏月夜一样去欣赏人生中的美好,就能在生活中找到乐趣和价值。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在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二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1、本文的主旨: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三生字词读音: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解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课文理解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叙事:1夜深人静,解衣欲睡2月色人户,欣然起行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写景:特点:空灵、皎洁内容:月色——积水空明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语句:藻荇交横竹柏影抒情:特点:潇洒、达观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内容: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乐观1)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皎洁、澄清、透明)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分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讽刺感慨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字词注解选自>。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文言现象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