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纲要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专题培训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专题培训课件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 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 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 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 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9.请仿照“他是一轮明月,大公无私地播洒光明” 的句式,按要求填空: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指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
的人,
“吾两人者”是苏指轼
张和怀民
。文
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闲”?
夜,解衣欲睡/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 人行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8、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 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 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 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 的特殊心境。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文的写作方法是( )
A、托物言志 C、类比象征
B、即景生情 D、以物喻人
5.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 )
6.庭下如积
水空明( 清澈 )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教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教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教学案【复习目标】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叙事、写景、抒怀的方法,并体会苏轼清新、质朴、简洁的语言风格。

3、体会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检查背诵默写:中考诗词【复习过程】一、解释句子中关键的词语。

(朗读《南方新中考》一词多义)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乐者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6.相与步于中庭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水中藻荇交横 9、盖竹柏影也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翻译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三、理解文章内容1、从文中得到交代了哪些信息?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起因:月色优美事件:承天诗夜游2、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明确:①叙述——“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②描写——“……盖竹柏影也”③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比喻:用“积水空明”四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2、动静相衬:“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4、如何理解文末“闲人”?四、练习与作业(学生练习、老师点评)1、南方新中考 p61 《记承天诗夜游》2、南方新中考 p70 《观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命题李秀琼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一)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二)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三)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二、理解默写1、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乐者。

2、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竹影摇曳、幽静迷人、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1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找出意义相近的一句:念无与乐者。

4、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三、词语解释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户:门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交横:交叉错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四、问题赏析1、主旨: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描绘了一幅夏夜月光图,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突出了作者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情怀。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记叙(1-3句)寻友赏月第二层:描写(4句)庭中月色第三层:(5-7句)月夜问天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修辞,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清、竹影斑驳、幽静迷人、似真似幻的夜景,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达观的心境。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用“积水空明”正面写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侧面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清、竹影斑驳、幽静迷人、似真似幻的夜景,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达观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一、重点字词:1、欲:将要。

2、户: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5、寝:睡6、遂:于是,就。

至:到.7、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8、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ìng)交横:交叉错杂。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耳:罢了。

二、译文:元丰六年(可不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高兴地起来走动。

(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有水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

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少两个像我们的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三、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四、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2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22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是,(朝代)家、家,字,号,人。

代表作品有等。

与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2.生字:藻荇柏寝3.字句义:念与为乐者相与藻荇盖;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4.停顿:(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5.修辞方法:(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二、阅读:1.概括短文大意。

2、解释加点字。

3、翻译句子(见一、3)4、“月色入户”意思是,运用了修辞方法。

5.首段第一句写,第二句写,第三句写。

第二段写。

6、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

7、本文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8、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与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9、“寻张怀民”中的“寻”用得好?为什么?10、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1、文中“念无与为乐者”“念”的结果是。

12、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写一个的美妙意境。

13、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有(1)(2)。

14、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15、作者用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可谓勾魂摄魄,精炼得无以复加。

16、“藻荇交横”具有水草摇曳的之美,两句之间,既有描写,又有描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在这个境界中,映照出作者的胸怀。

17、本文集中描写景色的句子是,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来概括为。

18、第三段和第二段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第三段蕴涵着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为什么会这样?19、第二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2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里作者运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使月夜显得那样空灵,那样皎洁。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的一个“闲”字,流露出作者欣赏自然美景的欣喜,内心的闲适、得意。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教案标题: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李白的诗文,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承天寺的夜景,并感受到文学作品所带来的美学享受。

2.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诗歌作品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反应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准备:1. 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份《记承天寺夜游》的诗文复印件。

2. 准备一段承天寺的夜景音频或视频资料。

3. 准备一些与承天寺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幻灯片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提醒他们诗中描绘的承天寺的夜景特点。

复习阅读:2. 学生自主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并在复印件上做标记。

3. 鼓励学生在同伴间交流他们对诗文的理解和体会。

夜游观察:4. 播放承天寺夜景音频或视频资料,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并感受这样一个夜晚。

5. 学生睁开眼睛,观看承天寺夜景的图片、视频或幻灯片资料,了解承天寺夜景的真实呈现。

情感体验:6. 引导学生描绘他们对于承天寺夜景的感受,可以使用形容词、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描述。

7. 激发学生表达和欣赏美的意识,分享同学间之间的感受和理解。

诗文赏析:8. 引导学生分析李白在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手法,比如夸张、对比、拟人等。

9. 分析李白运用了怎样的语言特色来包装和表达他对承天寺夜景的情感和热爱。

10. 强调李白诗作中的美学价值,启发学生对诗歌欣赏的独特视角。

创作活动:11. 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一首与承天寺夜景相关的诗歌或短文。

12.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总结和展示:13. 学生互相展示和分享他们的诗歌作品或短文,老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14. 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提醒学生对承天寺夜游的理解进行巩固和总结。

拓展练习:15. 布置相关的作业,比如要求学生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并对夜游中的某一处做进一步的描写。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教案篇一: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韩圩九年制学校备课模板第 1 页韩圩九年制学校备课模板第 2 页韩圩九年制学校备课模板第 3 页篇二: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一、出示复习目标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

3、能翻译重点的文言句子。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

5、品析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过程(一)了解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欣然遂至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门。

(三)把下列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人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襟)(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课文结构赏析: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次大意。

答: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记叙,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课件
篇目。
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学生可 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词汇 和表达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
理解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所传达的人生态度 和思想观念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念、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具有重
要意义。
在文学创作中的借鉴与创新
记承天寺夜游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许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受到记承天寺夜游的启发,运用类似的情感表达和描绘手法 ,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课件
目录
• 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与作者介绍 • 记承天寺夜游的原文解析 •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与思想
目录
• 记承天寺夜游的创作背景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响 • 记承天寺夜游的实践应用与启示
01
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与作 者介绍
背景介绍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苏 轼因反对新法被贬至黄州
02
01
黄州时期,苏轼生活困顿,但创 作了大量文学佳作
特殊句式与修辞手法
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
02
修辞手法
01
特殊句式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
03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题与思 想
主题概括
01
02
本文主要描述了苏轼在承天寺的月夜之游,通过描绘月夜的美景,表 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向往自由、超脱尘世的心情。
文章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现了苏轼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感 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人生低谷时期的心境。
文章的艺术特色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了简 练、生动的文字,通过描绘月夜的美 景,营造出一种幽静、清新的氛围。
苏轼在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动 、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 学造诣。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A.念无与为乐者/念念不忘( )B.遂至承天寺/称心遂愿( )C.怀民亦未寝/废寝忘食( )D.相与步于中庭(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5.文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6.“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7.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8.请写出你所积累的关于月的诗句。

(不少于三句)9.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10.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美妙境界。

(4分)11.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

(4分)1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3.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学生用)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学生用)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三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校班级姓名学号《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常。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我们学过他的词《》《》《》。

二、字音解衣()藻荇()遂至()未寝()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5、怀民亦未寝6、相与步于中庭7、庭下如积水空明8、水中藻荇交横9、盖竹柏影也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四、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用原文填空1、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2、本文的点睛之笔:3、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的特点。

(两字)4、文章不仅点明和张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

5、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6、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六、阅读分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写了那几种景物?他们有什么特点?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境界?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2.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至少两句),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

5.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6、本文描写月景的句子是其内容可概括为(四字概括)《活版》练习一、文常节选自《》,作者(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朝代)科学家、家, 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篇一:复习教案《记承天寺夜游》】课题:第十四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求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和虚词2.掌握几个特殊词语①古今异义②词类活用3.掌握几个重点语句的翻译4.掌握几个名句的默写5.理解课文,把握主旨复习方法1.交流心得法2.提问法3.讨论法4.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复习步骤:一、导入正课我们的文言文复习已接近尾声。

大家能用《论语》中的总结一下复习的感受和复习的最高境界分别是什么吗?今天我们按照复习资料《赢在中考》文言文复习顺序的编排,我一起复习一下第十四篇《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是文言文中的精品,也是今年文言文考试预测热度较高的一篇。

先请集体朗读(或背诵)一下这篇课文。

二、正课先请一位同学就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交流一下心得围绕文言文复习重点分别请同学交流心得,其他同学听后可以作补充。

1.重点实词虚词(提名学生作答)2.掌握几个特殊词语①古今异义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想念,出声读耳古义:语气助词,而已,罢了今义:耳朵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人家②词类活用(《赢在中考》p56--57注:关于“寝”字的用法不可采信)3.特殊句式例:(其它学生总结)①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相当于:相与于中庭步②省略句:③定语后置:④判断句4.重点语句的翻译5.重点语句的默写(补充3题)①交代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②作者感叹知音稀少心理活动的句子:③显示与好友心有灵犀的喜悦的句子:6.重点内容的理解问题:本文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写作背景和主旨句理解文章主旨是有效的方法)①背景:苏轼21岁中进士,满怀报国热情,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教学设计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2分)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教学设计
题组二:山西省实验区中考题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1-5题。(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积累所学苏轼的诗文综合整理苏轼的相关信息及每篇的写作背景提炼苏轼在每篇文章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甲中学 陈慧琴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积累所学苏轼的诗文,综合整理苏轼的相关信息及 每篇的写作背景,提炼苏轼在每篇文章中所表现的思想 感情。
2.熟练背诵课文,记住文中字词的读音,能正确划分 句子的停顿。
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 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 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正确流利地翻译课文,熟记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4.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品味写景散文的语言特色,感
悟作者特殊的心境。 5.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教学设计
自主预知:
1.结合资料,收集苏轼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提示:《水 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考试题【文章主题】作者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章线索】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

【作者感情】赏月的欣喜、自豪,漫步的悠闲,被贬后的失落、悲凉、自嘲,自我排遣的豁达,对人生的感慨【景物特点】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文章结构】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记叙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描写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议论【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或: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交错纵横的藻和荇似的水草,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课文内容理解】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①“清闲的人”,因被贬而无事可做,表达自嘲之情②有闲情雅致的人,只有高雅之人才能欣赏到如此美景,表达愉悦悠闲自豪之情。

③透出不能施展抱负的失落、悲凉。

6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6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渲染 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 界。“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 透明。“藻荇交横”比喻竹子和松柏在月光下的 倒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 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 5.中心思想
4、记忆重要的句子并翻译
提示:抓住重点词,补充省略成分,注意语序,句子 要通顺流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 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 6.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 微妙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 的含义? 闲人表达的感情?)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 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苏轼,字_子_ 瞻,号_东_坡_ 居,士_北__宋著名文学家,
__唐__宋__八_大之家一。பைடு நூலகம்
(到 二)词语关
于• 是1、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到
•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3、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院里
•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原来是
只是
清闲的人
交错、纵横
(三)句子关
•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 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 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 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四:课文理解


1、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 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 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 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 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 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 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 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 把酒问青天 ( ) (2) 念无与为乐者 (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 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 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 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付给明月,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月夜思乡的作品更 是数不胜,《静夜思》中就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复习目标:1、掌握作家作品文化常识。

2、准确背诵默写课文。

3、准确翻译词语和句子。

4、掌握作品内容,赏析写景手法,明确作者情感。

一、作家作品《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美食家。

豪放派代表人物。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赤壁赋》。

二、背诵课文1.小组比赛口背2.注意易错字3.理解型默写(1)文中用比喻手法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

三、注释翻译1.欲:想要。

2.户:门。

3.欣然:高兴的样子。

4.念:考虑,想到。

5.遂:于是、就。

6.寝:睡。

7.相与:共同,一起。

8.中庭:院子里。

9.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0.盖:大概是。

11.但:只是。

12.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四、写作思路明确:(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五、概括内容寻伴夜游(记叙)庭中月色(描写)月下感叹(抒情)六、重点问题(一)课文描写庭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十八字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怎样的写作技巧(手法)?表现了月色的空明澄澈。

整句效果: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①比喻修辞。

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言,“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

作者抓住瞬间的感觉(其实是错觉),把澄澈月光写到极处。

更加使人感到扑朔迷离,亦真亦幻。

(二)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1)赏月的欣喜;(2)漫步的悠闲;(3)贬谪的悲凉;(4)人生的感慨;(5)乐观旷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纲要一、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二、文章中心概括本文写于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到承天寺寻访好友张怀民,并在一起漫步赏月的事。

文章描绘出一幅澄清幽静的夜景,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文章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又流露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

三、重点注释、翻译:(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念.无与.乐者答案:(考虑,想到)(和,一起)2、盖.竹柏影也答案:(原来)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答案:(于是)(到)4、相与步于....中庭答案:(共同,一起)(散步)(在)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只是)(清闲的人)(罢了)6、月色入户.答案:(门)成语例:足不出户户枢不蠹门当户对7、欣然..起行答案:(高兴的样子)8、怀民亦未寝.答案:(睡觉)成语例:废寝忘食寝食难安寿终正寝9、水中藻荇交横..答案:(交错纵横)(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

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闲人”“闲人”即清闲的人。

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2、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2分)不是。

①这里是指不追逐名利、超脱而有情趣的意思。

②指内心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

(答对一个要点得满分,答对两个要点加1分。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六、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

“积水空明”用比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用比喻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八、开放型试题:1、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2、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中考链接】一、(山东淄博卷)2007(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二、(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

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的意思。

(2分)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

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三、山西(课)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3-7题。

(10分)[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把洒..问青天( )(2)念.无与为乐者( )4.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A.不知/天上宫阙B.我/欲乘风归去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相与/步于中庭5.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3分)(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7.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2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1分)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盖竹柏影也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______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中考链接答案:一、8、①门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二、19、(2分)(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段描写的粗略些。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 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三、3、(1)端起洒杯(2)考虑或:想着4.B5.(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6.(C)7.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