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1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篇一: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清静、舒适、愉悦。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三、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该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后的一个生活片段。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知识点归纳: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知识点归纳: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知识点归纳:理解探究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知识点归纳: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1
一、填空
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在“唐
宋八大家〞之列。

著有《东坡文集》。

⒉本文以“月〞为线索,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光下的美景,抒发了
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主题)
二、注音或写汉字
寝(qīn)藻荇(zǎo xìnɡ)遂(suì)深邃(suì)
三、古今异义
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闲人古义:悠闲自在的人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⒉月色入户户古义:门今义:窗子
四、主要问题
⒈文中集中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院月色。

画龙点睛。

文章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铺垫,表现被贬官的愤懑抑郁又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心境。

⒊写出三句含有“月〞字的古诗词名句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⒌《水调歌头》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重点字词: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念( )无与为乐者,遂( )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1、欲:将要。

2、户: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5、张怀民: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寝:睡6、遂:于是,就。

至:到.7、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8、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ng) 交横:交叉错杂。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1、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耳:罢了。

二、译文:元丰六年(可不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高兴地起来走动。

(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有水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

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少两个像我们的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三、简介: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孤独寒星《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1.词语解释(课上强调+书下注释);示例: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2.翻译落实: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3.内容精讲:(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清澈透明(空明)。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中描绘了承天寺的夜晚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和神秘感。

这篇文章虽然长度不长,但蕴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文学修养
1.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属于游记体的散文,叙述了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的所见所闻。

2.描写: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夜晚的寺庙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场景。

二、历史背景
1.承天寺:承天寺是唐代洛阳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坐落在东都城的中央,是当时文人雅士常去游览的地方。

2.唐朝:《记承天寺夜游》是在唐代写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文章中出现了唐朝文化的元素,如“移步换景生”,表达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对康乐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比喻来描绘景色,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将春天的景色与花卉相比,形象地描述了承天寺的夜晚风景。

3.对比:文章中通过对比形成渲染效果,如“徘徊久已迷”与“觉来已飞千里”,表达了游人们在承天寺的迷离与快乐。

4.辞藻华丽:文章使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文学主题
1.自然美:文章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感受。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将自然景色与文人雅士的情感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以上就是对《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对文学修养、历史、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承天寺夜游 复习提纲

承天寺夜游  复习提纲

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创作的第一首具有豪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放风格的词,其中“老夫聊发少年狂” 放风格的词,其中“老夫聊发少年狂”显示出他 豪爽粗犷的性格和词风。 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怀古》 豪爽粗犷的性格和词风。《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 他豪放词中的代表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 他豪放词中的代表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 充分展示他豪放的情怀。同时, 古风流人物”,充分展示他豪放的情怀。同时, 他的词豪放中兼有婉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 他的词豪放中兼有婉约,《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就是这种风格。另外, 就是这种风格。另外,他的诗更兼有多样化的特 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色,如《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 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复习指导二: 复习指导二: 识记文学常识、 识记文学常识、课下注释并翻 译课文。 译课文。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是______,字子 作者是 , 瞻,号_______,是 , ________朝的 朝的______ 朝的 他与父亲______、 家。他与父亲 、 弟弟________都被列 弟弟 都被列 唐宋古文八大家” 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之中。 之中。
记 承 天 寺 苏 轼 夜 游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复习目标: 复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熟练掌握课下注释及文意。 2、熟练掌握课下注释及文意。 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3、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
复习指导1: 复习指导 :
背诵课文,注意背准字音、 背诵课文 注意背准字音、 注意背准字音 停顿, 分钟后比一比 停顿,3分钟后比一比 谁背得最流利。 谁背得最流利。

记承天寺夜游 复习资料整理资料讲解

记承天寺夜游 复习资料整理资料讲解

1、《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景物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其作用是写景生动形象。

2、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两句含“月”的古诗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3、“月色入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首先,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

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qǐn,意思是睡觉,成语废寝忘食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月光,“藻、荇”、是指竹柏影,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或月光),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怎样理解这句话?本句的意思是:月光照在院子里,好像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8、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9、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段属于记叙,第二段属于描写,第三段属于议论、抒情10、写月下庭院月景的比喻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1、写月夜散步心情,表现与张怀民的感情息息相通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2、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

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

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承天寺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位于中国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始建于
辽代,是一座佛教寺庙。

承天寺景区是一个融合了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和
自然景观的旅游景区,夜晚游览承天寺更加具有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以下
是关于承天寺夜游的复习要点:
1.承天寺的历史文化:
-承天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承天寺始建于辽代,历经多次修复和重建,保存了较多的历史建筑
和文物。

-承天寺曾是明代皇室亲王的府邸,因而也具有皇家文化的熏陶。

2.承天寺的夜景:
-承天寺夜晚灯光璀璨,给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感觉。

-寺庙、佛塔和景观石刻都被精心点亮,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夜景。

-承天寺夜景将佛教文化与现代照明技术结合,展示出寺庙的古朴和
神奇之美。

3.夜游承天寺的行程:
-夜游承天寺可以选择自行游览或参加导游讲解的夜间旅行团。

-游览承天寺时应穿着舒适的鞋子和衣物,准备好手机或照相机拍摄
美景。

-在夜晚游览时,要保持安静和敬神,不进行商业活动或破坏公共秩序。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 月色入户: 门2 欣然起行: 高兴地3 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 遂至承天寺: 于是5 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 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 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 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 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 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 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归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词语解释欲(想、打算)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念(考虑,想到)寝(睡)遂(于是)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中庭(院子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二、作家、作品本文选自《苏轼文集》。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三、文章中心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5字,就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三、简答题:1、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一名句的妙处。

答案:(1)“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如水充满庭院,空灵澄澈,“藻、荇交横”比喻月下清雅美丽的竹柏倒影。

庭中景物,浑然一体,不着一个“月”字,却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积水空明”给人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2011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2011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2011中考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户:门念:想,思考。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寝:睡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澈透明。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

盖竹柏影:原来是但: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

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大全《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打印)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复习训练题《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一、整体感知《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1、生字无与乐(lè)者遂(suì)藻(zǎo)荇(xìng)2、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

)三、篇章透视1、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

(2)行文流畅。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

(5)写情自然。

四、句段赏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五、难点突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

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六、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一、重点字词:1、欲:将要。

2、户: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5、寝:睡6、遂:于是,就。

至:到.7、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8、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ìng)交横:交叉错杂。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耳:罢了。

二、译文:元丰六年(可不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高兴地起来走动。

(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有水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

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少两个像我们的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三、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四、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修改版]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修改版]

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一、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二、结构形式: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1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十一、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意思对即可)十四、开放性试题1、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身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至少说出两种情感,意思对即可)送东阳马生序十一、课文内容理解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

衣着:破旧不能御寒。

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

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十二、开放性试题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课外积累。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我的看法:(1)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陋室铭十一、理解性默写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2分)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十四、开放性试题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

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

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马说十一、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 “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3、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5、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6、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