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复习用)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及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及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及练习题(附答案)一、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一)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二)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三)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①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②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却仍然乐观、豁达。

本文便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答案】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案】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蛋(yín)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补充:1.本文的主旨句是。

【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苏轼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答案】①愉悦。

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可体现。

②孤独。

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可体现。

③沉醉。

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可体现。

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子。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庭院的月光比作一池清水,把庭院中交错的树枝比作水中的水藻、荇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清澈。

点染了一个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023:中考预测(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记承天寺夜游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3-
11.记承天寺夜游
【乙】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 麦如云。臣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 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 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7-
11.记承天寺夜游
【参考译文】 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
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询问父老 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 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
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 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那么一家人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27-
1.【创新题】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请你结 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3分)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22-
11.记承天寺夜游
※2.【新考法题】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 三处)。(3分)
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 一 觞 而 一 咏。 断句技巧四:借助修辞手法断句。使用排比、对偶、反 复、顶真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往往句式整齐,以四六句居 多,可抓住这个特点断句。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复习资料(最新)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复习资料(最新)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复习资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一、课文下面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二、理解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苏轼,苏辙、苏洵。

2.阅读理解。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品味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说说其中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

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4.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初中课内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语段阅读总复习(附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语段阅读总复习(附答案)

【初中课内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语段阅读总复习(附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总复习(熊甫军)(一)元丰六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城天寺夜游》总复习(熊甫军)(一)元丰六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一分)① 阅读无与为乐者阅读:② 阶段和步骤于中庭步:二.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二分)在朝廷之下,如果水是空的、清澈的,水中的藻类和植物就不会穿过并遮住竹柏的影子。

翻译:3文人雅士善于借月抒情。

“床前的明月被怀疑是地面上的霜”如霜月,引起李太白的乡愁;“孤零零的西塔上,月亮像一个钩子”就像一个钩子和一轮新月,触动了李皇后被征服的痛苦;在这篇文章中,苏东坡如何巧妙地描述月光?你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3(分钟)参考答案:1阅读:思考,思考步:散步、漫步(每空零点五分)二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三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回答如何巧妙地描述月光)1点,答案,展示心情,有意义2(分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钟)元丰六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没读过什么书的人高兴地去成天寺找张怀民。

怀敏也没有睡觉,在中庭里走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遮住竹柏的影子。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何处无竹柏?但很少有闲人能像我的耳朵一样。

1选文作者_____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个苏”,同属““八个家庭”之列。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三行对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1078-1085)。

②欲:想要,希望。

③户:门。

④欣然:喜悦的样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悄然) 照进门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②与:介词,和、同。

③者:······ 的人。

④遂:于是,就。

⑤至,到。

【译文】想到(身边) 没有(可以) 和(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原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注释】①寝:睡觉。

②相与:共同,一起。

③步:走路,特指慢走。

④于:介词,在。

⑤中庭:院子里。

【译文】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两人就) 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注释】①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②盖:原来是。

③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④交横:交错。

【译文】庭院地面(上的月光) 如同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何:什么。

②但:只是。

③闲人:清闲的人。

④耳:罢了。

【译文】(试想) 哪一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能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想我们俩这样(赏月) 的闲人罢了。

三、朗读节奏停顿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月色入户.户:单扇的门(2)相与步于中庭中庭:院里..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念无与.为乐者与:连词,和、跟、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4.用现代汉语翻译“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5.文章第②③句中遂和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6.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7.请写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的句子:①月色入户。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作者寂寞之心,“入户”慰藉作者,写得自然而生动。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逼真地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环境。

8.文中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

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因为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可见两人心意相通。

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这些都表明两人友情深厚。

9.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闲适,被贬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

10.请品析本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示例:作者在描写月色时用了隐喻的手法,以水喻月,隐去了比喻的本体,不着一个月字。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清;然后写水中之物,“藻、荇并横”,纵横交错,摇曳多姿,可推想月色之明;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记承天寺夜游最佳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最佳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宋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找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松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词语解释】解:脱、脱下。

户:窗户。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漫步、走、行走。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盖:原来。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汇总(含答案)(说明:本资料共37页,汇集了全部的历届中考真题和各种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我)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备注:由于文中说“如积水空明”,即“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并不是真的“水”,所以在翻译时,“水中”要打引号】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念无与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重点字词: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念( )无与为乐者,遂( )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1、欲:将要。

2、户: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5、张怀民: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寝:睡6、遂:于是,就。

至:到.7、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8、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ng) 交横:交叉错杂。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1、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耳:罢了。

二、译文:元丰六年(可不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高兴地起来走动。

(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有水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

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少两个像我们的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三、简介: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中考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
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 美妙境界。 2.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 柏的用意是什么? 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3.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 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何夜无月?……两人者耳。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 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 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中考文言文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 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 起行。 念无与 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未寝, 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 二日,夜里,(我) 解开衣裳准备睡觉, (看见)月光照进堂 屋的门户,便很高兴 地起来走动。想到没 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 的人,于是到承天寺, 找张怀民。张怀民也 没有睡觉,我们在庭 院中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答案Βιβλιοθήκη 一、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门户 念无与乐者 思考、想到
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 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 点? .“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 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 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Z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Z

5、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 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 色,每处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 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 凉心境。
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 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 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 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四、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 含义有哪几层?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B ) A、托物言志 C、类比象征 B、即景生情 D、以物喻人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 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 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 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 澈、透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
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 的理由。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 “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 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 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 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 ”反衬作者的“闲”。
当堂训练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 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 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 苏轼 ,其弟 的作者_______ 苏辙 ________ 、其父_______ 。 苏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对澄澈空明的月色进行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也透露出他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和乐观。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豪放派代表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叙事。

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写景。

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议论抒情。

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2.写月色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月色中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和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点睛之笔(直接抒情的句子、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两句抒情议论,点明主旨,"闲人",即清闲的人,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赏月时微妙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本文描写了承天寺夜晚澄澈透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一处景色描写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9、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突出这一点“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10、本文作者借月抒情,与其《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相似之处是哪一句?并谈一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6、“念无与为乐者”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理由: 。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诗夜游》即写于此时。
2、窗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考虑 睡觉
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相互错杂 只是
3、(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
眉州眉山人 代 家。
2、解释加粗的词。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复习过程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复习过程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含答案)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

”。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_(赏月)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张怀民****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通用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通用课件

03
02
导入(5分钟):介绍课程背景、学习目标 和课程安排。
04
主题探讨(15分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 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阅读技巧(15分钟):讲解并练习古文阅 读技巧和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05
06
总结(5分钟):总结课程内容,布置作 业和预告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02
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解析
文章背景
02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 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提高古 文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
学习目标
掌握记承天寺夜游的 文学常识、背景和作 者生平。
掌握古文阅读技巧和 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和准确度。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和情感表达。
课程安排
课程时长:45分钟
01
知识回顾(10分钟):回顾记承天寺夜游 的文学常识、背景和作者生平。
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深 入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 思想情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 作打下基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苏轼的文学成就

苏轼的诗才横溢,作品风格多样 ,既有豪放奔放,也有婉约柔情 。他的诗作在宋代诗坛上独树一
帜。

苏轼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他的词风突破了传统束缚,为宋词 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散文
苏轼的散文文笔流畅,思想深邃。 他的作品如《赤壁赋》等,既有文 学价值,也有哲学思考。
苏轼的其他方面
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 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例如,“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喜爱和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的特色
独特的视角
文章以夜晚为背景,通过月光和竹柏 影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归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词语解释欲(想、打算)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念(考虑,想到)寝(睡)遂(于是)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中庭(院子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二、作家、作品本文选自《苏轼文集》。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三、文章中心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5字,就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三、简答题:1、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这一名句的妙处。

答案:(1)“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如水充满庭院,空灵澄澈,“藻、荇交横”比喻月下清雅美丽的竹柏倒影。

庭中景物,浑然一体,不着一个“月”字,却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积水空明”给人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复习目标:1、背诵课文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整体把握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温故知新一、完成相关知识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朝,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词人二、基础知识检测(一)、解释句中黑体字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2、遂至承天寺于是,就3、解衣欲睡解开/脱下4、步于中庭散步/漫步5、相与步于中庭一起——飞鸟相与还一起6、盖竹柏影也原来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二、翻译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个这样不热衷于名利的人罢了。

三、理解题1、品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影子参差错杂。

笔墨高度凝练,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只有张是知音,可以同乐。

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你能体会到“怀民亦未寝”的意味吗?说明张苏心有灵犀,心心相通,是知己,说明苏东坡“寻”张怀民寻对了,也是文章意趣之所在。

假若张睡了,此文的情趣会荡然无存。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4、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所以称自己为“闲人”。

这既体现了仕途失意的落寞,也体现了自我排遣的旷达。

5、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

当时他备受监视,近乎流放。

揣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于第4题)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或: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与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6、这段文字是作者为官被贬时所写,但流露的心情却不是消极的,结合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这给你什么启示呢?闲适自得,淡泊名利的的心态才能有所作为。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描写的对象是:A.庭院B.月光(B )“水中藻、荇交横”是指:A.积水空明B.竹柏影(B)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A.比喻B.拟人(A)“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请写出一个类似的诗句:草色入帘青8、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月色如水//月光如水9、我们还学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本文比,虽同是写月,但各自表达的内容与艺术特色却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

补充题目:1、“念”由“行”转化而来,试写出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

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课后练习(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4分)(1)月色入户 (窗 )(2)念无与乐者 (想,考虑 )(3)遂至承天寺 (于是 )(4)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4分)(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身边)没有和(我)一起同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里边还有相互交错着的水藻和荇草——这其实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3.作者在文中描写月色的是哪几句话?(用原文回答),你认为这样的描写好吗?为什么?(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样的描写当然好,作者在这里用了“隐喻”——“庭下如积水空明”,从正面写月色,还从侧面写:“藻、荇交横”,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仅用了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确实令人神往。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两句是设问句还是反问句?为什么?(2分) 设问句。

因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对此提问作了回答。

5.作者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心情?(2分)一种较复杂的心情——忘情自然的恬淡旷达的情怀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

课后拓展(一)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3-5题。

(2006年深圳市中考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②相与步.于中庭步:(.散步、漫步)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5.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