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8记承天寺夜游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上册第14篇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文言文阅读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八年级上册第14篇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文言文阅读梳理

诵读篇
三、课标文言文23篇阅读梳理
八年级上册
第14篇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
【阅读考情搜索】近13年未考【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①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一起。③中庭:院子里。④空明:形容水的澄澈。⑤盖:大概是。⑥但:只是。⑦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了。
①念: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原文
课下注释
参考译文
怀民亦未寝,相与②步于中庭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⑤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⑥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⑦。
2.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色之乐: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 友情之乐: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 情趣之乐: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
角度 三 语言风格
5.(教材“思考探究”一改编)文章在句式、节奏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琢,天然中见真章。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有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考点(解析版)

①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②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却仍然乐观、豁达。

本文便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答案】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答案】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蛋(yín)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补充:1.本文的主旨句是。

【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苏轼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文中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答案】①愉悦。

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可体现。

②孤独。

从“念无与为乐者”的知音难求中可体现。

③沉醉。

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可体现。

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子。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庭院的月光比作一池清水,把庭院中交错的树枝比作水中的水藻、荇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清澈。

点染了一个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023:中考预测(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初三学生考试必考文言文集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初三学生考试必考文言文集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初三学生考试必考文言文集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接下来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篇文言文的词句。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批注译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记承天寺夜游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3-
11.记承天寺夜游
【乙】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 麦如云。臣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 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 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7-
11.记承天寺夜游
【参考译文】 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
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询问父老 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 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
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 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那么一家人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27-
1.【创新题】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请你结 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3分)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22-
11.记承天寺夜游
※2.【新考法题】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 三处)。(3分)
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 一 觞 而 一 咏。 断句技巧四:借助修辞手法断句。使用排比、对偶、反 复、顶真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往往句式整齐,以四六句居 多,可抓住这个特点断句。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翻译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

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行:散步。

⑸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⑹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⑺寝:睡,卧。

⑻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庭院里。

⑼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⑽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⑾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

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⑿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熟悉、掌握重难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解释下列字词
1、月色入户户:
2、念无与为乐者念: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
4、怀民未寝寝:
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于:中庭:
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7、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盖: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闲人:
9、欣然起行欣然: 10、解衣欲睡欲: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按要求回答问题。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
2、你是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的?“闲”在文中具体包含哪些感情?
3、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而广为传颂的还是他的“十八字写景”,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专题一、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

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

觕⑤恶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

①南迁:贬谪到南方。

①梧、藤:梧州、藤州。

①鬻(yù):卖。

①觕(cū)同“粗”。

①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3)共买食.之(____________)(4)饮酒但.饮湿(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如果你是苏东坡,在(乙)文的情景中,会对九三郎说些什么?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B.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C.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尊崇。

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复习笔记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复习笔记 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复习笔记《记承天寺夜游》一、翻译: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月光透过窗户进入屋内高兴地去外面散步。

②想到没有和我同游共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③怀民也没有睡觉,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④庭院中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⑤那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很少罢了。

二、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乐观豁达的心胸,壮志难酬的苦闷和贬谪后的悲凉。

三、赏析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这句话的翻译(2)作者用一种自慰、自嘲、自解的语气慨叹赏月人少(3)含蓄而深刻表达了作者贬谪后的悲凉,壮志难酬的苦闷却并不消沉,依然乐观豁达的心胸。

《小石潭记》一、翻译:①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成林的竹子,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里非常高兴。

②砍掉一些竹子开辟道路,向下走看见小潭,水非常清凉。

③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起来,高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联接,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⑤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一样,没有依托。

⑥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忽然间游到远处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好像在和游览者互相取乐。

⑦向小石潭的西南望去,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⑧溪流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⑨坐在岸边,四面的竹林围绕在一起,寂静冷清,没有来往的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⑩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冷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就记下来离开了。

⑪和我一起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随从我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二、思想感情:贬官、失意的孤寂、凄苦和愤懑的感情。

《满井游记》一、翻译:①北京一带天气寒冷,花朝节之后,冬天剩下的寒流仍很厉害。

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解析)

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专题07 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解析)

07 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②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③,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黄冈竹楼记》)注:①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②丁丁(zhēng):形容棋子敲击棋盘时发出的清脆悠远之声。

③氅:(chǎng)用鸟类的羽毛缝制成的外衣。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以.其价廉而工省(4)宜鼓.琴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B.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C.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D.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4.《记承天寺夜游》和《黄冈竹楼记》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谪居之时写下的散文,他们的情感抒发有何异同之处?请结合文章简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对澄澈空明的月色进行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也透露出他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和乐观。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豪放派代表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叙事。

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写景。

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议论抒情。

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2.写月色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月色中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和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点睛之笔(直接抒情的句子、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两句抒情议论,点明主旨,"闲人",即清闲的人,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赏月时微妙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本文描写了承天寺夜晚澄澈透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苏教版八上语文 初二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苏教版八上语文    初二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初二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2分)(1)月色入.户 ( ) (2)念.无与乐者 ( ) (3)相与..步于中庭(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 (5)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 (6)怀民亦未寝.( ) (7)水中藻荇交横..( ) 2.用现代汉语写出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分)4.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

本文中,作者也以“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简述你的理由。

(3分)5、品味文中划线句子,说说下面哪句诗最能体现该句的意蕴。

(3分)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我选 理由:6、仔细阅读上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4分)材料: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

他的一生,是在北宋的变法、反变法的政治斗争风浪中度过的,因“乌台诗案 ”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历经几起几落,直到贬至海南省。

从他中举为官到去死的四十五年中,前后有十四、五年都过着贬谪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篇文章他谪贬黄州后写的。

7、把文中集中写景的句子写在下面,并用4个字概括其主要内容。

(2分)(1(28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精练卷原文呈现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教参段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①层:叙事部分,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为下文张本。

第②层:写景,作者仅用18个字,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③层:议论抒怀。

惋惜无人赏月,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文章中心】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为:脚步,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2.一词多义与: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3.重点实词(1)月色.入户色:_______(2)欣.然起行欣: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乐:_______(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_______(5)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6)盖.竹柏影也盖:_______(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如:_______4.文言虚词(1)欣然.起行_______(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4)盖竹柏影也._______(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专题07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解析)

2022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专题07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解析)

07 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②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③,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黄冈竹楼记》)注:①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②丁丁(zhēng):形容棋子敲击棋盘时发出的清脆悠远之声。

③氅:(chǎng)用鸟类的羽毛缝制成的外衣。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以其价廉而工省(4)宜鼓琴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B.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C.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D.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4.《记承天寺夜游》和《黄冈竹楼记》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谪居之时写下的散文,他们的情感抒发有何异同之处?请结合文章简析。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研读笔记作者:刘正军《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所谓小品文,顾名思义就是内容短小(本文只有84个字),但韵味深长,需要用心品味的文章。

借用一句广告词来形容:“简约而不简单”,简约的内容里有着不简单的内涵,含义深刻隽永,回味无穷。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欣然起行寻超脱“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备就寝。

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

“欣然起行”应该只是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

这样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

苏轼自然难眠:记得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经历了两代皇帝,可是时至今日,苏轼不仅没有当上宰相,不能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自家性命差点枉送!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王安石变法这么十万火急,这么大刀阔斧,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放慢一点速度,先团结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图之岂不是更稳妥、更能收到实效吗?……往事如烟,如今却一幕幕、一桩桩展现在眼前。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引原文、译文对照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释: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样子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我解开衣服想睡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解释: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寝:睡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翻译: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释: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盖:相当于“原来是”翻译: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但:只是闲人,清闲雅致的人。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耳:罢了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闲人罢了!一、选自《苏轼文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重点词语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户:门(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到(3)欣然:高兴地(样子)(4)念:想,考虑(5)遂:于是,就(6)寝:睡觉(7)相与:共同一起(8)空明:清澈透明(9)交横:交错,纵横(10)盖: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11)但:只,只是(12)耳:罢了(13)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14)盖竹柏影:盖:原来是(15)但:只是,不过。

(16)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2、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3)念无与乐者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想念(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三、理解背诵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原文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原文

元丰六年⼗⽉⼗⼆⽇夜,解⾐欲睡,⽉⾊⼊户,欣然起⾏。

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元丰六年⼗⽉⼗⼆⽇,晚上。

解开⾐服想睡觉时,⽉光从窗⼝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

想到没有可与⾃⼰⼀起游乐的⼈,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庭院中的⽉光宛如⼀泓积⽔那样清澈透明,⽔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和翠柏的影⼦。

何夜⽆⽉,何处⽆松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哪夜没有⽉光,哪⾥没有绿⽵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罢了。

【注释】[1]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2]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3]念⽆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

念,想到,考虑。

与为者乐,共同游乐的⼈。

[3]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4]遂:于是。

[5]寝:⼊睡。

[6]相与步于中庭:⼀同⾛到庭院中,相与,⼀同,共同。

[7]庭中如积⽔空明:意思是⽉⾊洒满庭院,如同积⽔⾃上⽽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8]如积⽔空明:好像积⽔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的澄澈。

[9]藻、荇(xìng):泛指⽔草,⽔草总称。

荇,⼀种多年⽔⽣草,叶⼦像⼼脏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0]盖:承接上⽂,解释原因,表⽰肯定,相当于“⼤概”这⾥解释为“原来是”。

[11]闲⼈:这⾥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能从容流连光景的⼈。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权的官,所以他⾃称闲⼈。

在句中译为清闲的⼈,或有着闲情雅致、⾼雅志趣的⼈。

[12]但少闲⼈:只是缺少清闲的⼈。

但,只是。

闲⼈,清闲的⼈。

[13]⽿:罢了。

【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被后⼈誉为“写⽉⾊的绝唱”,表达的感情是微妙⽽复杂的,贬低的悲凉,⼈⽣的感慨,赏⽉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欲睡”的时候,“⽉⾊⼊户”,于是“欣然起⾏”,⽉光难得,不免让⼈欣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作者
苏轼 子瞻” 字“子瞻”,号“东 唐宋八大家 坡居士” 坡居士”, 北宋 之一。 “ ”之一。 著名的文学家。 著名的文学家。工诗擅 散文汪洋恣肆, 词,散文汪洋恣肆,另 精通书画。 精通书画。有“雄视百 的称誉。 代”的称誉。
重温课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月色入户,欣然亦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吾两人者耳。
•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 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我国民间有 苏轼 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_______, 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 , 其弟________、其父 苏洵 其弟 苏辙 、其父_______。 。 •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想 、思考 •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 于是、 于是、 •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 就 睡 • ③怀民亦未寝 怀民亦未寝 寝:_____ 共同, •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 一起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共同, ·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眼, 文眼,点睛之笔
• • • •
“闲”的含义: 闲 的含义: 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表达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表达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暇顾及良辰美景。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暇顾及良辰美景。
• “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 闲人”的含义有哪几层? •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具有远大 二是指政治生活清闲的人, • 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
重点字词
欣然—— 欣然 念—— 户—— 遂—— 寝—— 空明—— 空明 盖—— 但—— 耳—— 愉快地、高兴地。 愉快地、高兴地。 思考。 想 、思考。 单扇的门。 单扇的门。 于是、 于是、就。 睡。 清澈透明。 清澈透明。 原来是。 原来是。 只是。 只是。 罢了。 罢了。
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竹柏影也。 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的水 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 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
• 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 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 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赏析。 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 简要赏析:①运用比喻的修辞,②用“积水 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 一池春水的静谧感; 藻荇交横” 一池春水的静谧感;③用“藻荇交横”(交 叉错杂的水藻和荇菜)比喻月光下美丽的竹 叉错杂的水藻和荇菜) 柏的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柏的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④显 得清丽淡雅,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得清丽淡雅,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点染出 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 妙境界。 妙境界。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专项练习
4.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 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①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说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说说 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人耳”一句蕴涵着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漫步的悠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苏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张九龄
文言文专项复习之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重庆市南川区第三中学校 初三语文备课组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两人耳。 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作者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思想情感? 思想情感?
贬谪的落寞, 安闲自适、 ①赏月的欣喜 ,② 贬谪的落寞,③安闲自适、 自我排遣的豁达④ 自我排遣的豁达④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闲暇 顾及良辰美景⑤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顾及良辰美景⑤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闲”字在全文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的作用? 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