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自身免疫性疾病 -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备注
正常情况下,机体能识别“自我”,一般对自身组织成分不产生免疫应答,或仅产生微弱的免疫应答,此为自身耐受(Self-tolerance)。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这种现象称为自身免疫(autoimmunity)。自身免疫的发生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了针对自身成分的自身抗体(autoantibody)或自身反应性T淋巴细胞(autoreactive T 1ymphocyte),又称为致敏T淋巴细胞(以下简称致敏T细胞),并与相应的自身成分产生免疫应答。机体有时在正常时也有极微弱的自身免疫应答产生,微弱的免疫应答无明显的组织细胞受损,也无临床表现。只有当自身免疫应答达到一定强度时,机体组织细胞才发生病理损害,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引起疾病。这一类由自身免疫应答引起的疾病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
第一节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目前自身免疫病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一般按受累器官组织的范围将自身免疫病分为器官特异性和非器官特异性两大类(见表26-1)。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organ specific autoimmune disease)是指病变局限于某一特定器官或组织,可以检出对该组织器官成分特异的自身抗体或致敏T 淋巴细胞。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non-organ specific autoimmnue disease)是指侵犯多种组织器官或系统的一组疾病,可检出对多种器官或组织成分的自身抗体或致敏T淋巴细胞。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部分疾病的病变常累及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故又称这部分疾病为结缔组织疾病或胶原病。这种区分并不十分严格,而且在血清检查中常可出现两者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特征
自身免疫性疾病种类很多,涉及临床各科,但这类疾病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可以有诱因,也可以无诱因,但多数病因不清。无诱因者多称为“自发”性或“特发”性。
(2)患者以女性居多,并随年龄增加发病率有所增加。
(3)有遗传趋向。
(4)血清中有自身抗体或体内有针对自身组织细胞的致敏淋巴细胞。自身抗体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中有交叉和重叠现象。即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
(教案续页)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备注
者中可查到相同的自身抗体;在同一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体内可查到多种自身抗体。
(5)疾病的重叠现象,即一个病人可同时患一种以上自身免疫病。
(6)自身免疫病一般病程较长,多迁延为慢性。病程中病情发展和缓解呈反复交替现象,并易成为终生痼疾。
(7)病损局部可发现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8)免疫抑制剂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
第二节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机体将自身组织成分识别为“自我”,一般不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此为自身耐受。自身耐受的产生是由于在胚胎期发育的淋巴细胞克隆,凡能识别自身组织的均被破坏或禁忌,即Bumet的禁忌克隆学说。但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禁忌细胞株活跃,机体免疫系统针对某些自身组织成分产生了免疫应答,就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生自身免疫病的关键是机体产生了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自身抗体或致敏的T淋巴细胞,并在体内发生了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组织细胞的损伤。机体为什么会产生自身抗体及致敏T细胞?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据研究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
(一)隐蔽抗原的释放
隐蔽抗原(sequestered antigen)是指体内某些组织成分如精子、眼内容物、脑等,在正常情况下从未与免疫细胞接触过,其相对应的淋巴细胞克隆仍存在,并具免疫活性。一旦因手术、外伤、感染等原因破坏隔绝屏障,隐蔽抗原释放入血流或淋巴液,便与免疫系统接触。免疫系统将其误认为是“异物”,引发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二)自身成分的改变
自身成分在受到物理因素(如冷、热、电离辐射)、化学因素(如药物)或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作用后,均可使其抗原性发生变化。改变了的自身成分可刺激免疫系统引起自身免疫应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三)共同抗原引发的交叉反应
某些细菌、病毒与正常人体某些组织细胞上有相类似的抗原决定簇,针对这些细菌、病毒抗原决定簇产生的自身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可与自身组织细胞发生交叉反应,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免疫调节异常
(一)淋巴细胞旁路活化
正常情况下,体内存在针对自身抗原的T/B淋巴细胞克隆。一般Th淋巴细胞对自身成分是处于耐受状态,B淋巴细胞仍能对自身成分发生应答。由于无Th细胞辅助,故正常情况下不出现自身免疫应答。某些外来抗原具有与自身成分相似或相同的B细胞识别的决定簇,但由于T细胞识别的载体决定簇不同,识别自身成分载体决定簇的Th细胞处于耐受状态,而识别外来抗原载体决定簇的Th细胞能被激活发生反应,故外来抗原可辅助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即称为Th细胞旁路活化,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应答。
(二)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
某些多克隆刺激剂如EB病毒和超抗原,可激活处于耐受状态的Th细胞或者直接向B细胞发出辅助信号刺激其产生自身抗体,引发自身免疫应答。
(三)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活性细胞的激活,除了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递呈细胞表面的抗原肽复合物识别外,还必须有两细胞间辅助刺激因子的相互作用。如抗原递呈细胞表面辅助刺激因子的异常表达,便可激活自身免疫应答的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此外,Thl和Th2细胞的功能失衡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三、Fas/FasL表达异常
Fas/FasL表达异常和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关。Fas属TNFR/NGFR家族成员,又称CD95,普遍表达于多种细胞包括淋巴细胞表面。其配体即FasL(Fas ligand)通常出现于活化的T细胞如CTL和NK细胞膜上,又可以分泌脱落至细胞外。无论是膜结合型或是游离型的FasL,与细胞膜上的Fas结合后均可诱导细胞凋亡。在Fas/FasL基因缺陷的患者体内,因为激活诱导自身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凋亡机制受损,T、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失控,故易发生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四、遗传因素
人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有家族遗传倾向。研究中发现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与HLA的某些基因型检出率呈正相关。大多数HLA系统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性表现在HLA-B或DR抗原上。
第三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损伤是由自身抗体和/或自身抗原致敏的淋巴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应答所引起,其免疫损伤机制类似于Ⅱ、Ⅲ、Ⅳ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