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钢琴曲波兰舞曲《英雄Op.53》论文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钢琴曲波兰舞曲《英雄Op.53》

[ 摘要] 经典的作品是民族的和人民的,代表一种民族奋进精神。本文从波兰舞曲的起源、特点和演奏,肖邦波兰舞曲《英雄》的历史背景和曲式以及演奏三方面分析研究这首民族的和人民的乐曲。

[ 关键词] 波兰舞曲;作品内涵

波兰作曲家费列德里克·肖邦(1 8 1 0 —1 8 4 9 ),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高度才赋,从小便已显示出来:六岁起开始系统学习钢琴,七岁时发表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钢琴曲〕,八岁公开钢琴演奏。1826—1829年,他进华沙音乐学院攻读音乐,毕业时他平素不爱夸奖人的老师已破例称他为音乐的天才。在

中学和音乐学院期间,肖邦还时常利用假期到波兰的许多地区旅行,仔细观察农村生活的各方面活动,聚精会神倾听民间的曲调。在肖邦的家里,许多文化界来客的生动谈话中,他还接触到关于波兰的历史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许多问题。就是这样,肖邦从生活中亲自观察到的东西,远比他的老师教给他的更多。他对波兰民间音乐的美质的深切体会,对他的祖国特有的诗意之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年复一年地深深烙印在他的意识之中的。1830年,由于国内政治局势动荡,肖邦动身到国外旅行,但是这一去,正如他自己的悲惨预感那样,就此同他的祖国永诀了。肖邦的音乐背景来自严格的古典乐派式的训练,基础建立在巴哈、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上,他的钢琴曲作品自由地驱使弹奏技巧,传达出优美的音响效果,和声具有明暗与深度,转调非常巧妙,节奏能自由地流泻变化,多彩的装饰音能融合在曲子中。肖邦的创作几乎全是钢琴曲。大体上可以用他离开祖国的那一年作为两大时期的分界。他在1830年之前的创作已经可以看到同波兰民间音乐的直接联系,这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创作风格。但也有因袭风靡一时的偏重技巧的传统写法,这在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和变奏曲

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1830年之后,肖邦的创作已完全成熟。从1838年到1845年,是肖邦最丰产的年头,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如几首叙事曲和奏鸣曲,最优秀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写出的。肖邦是他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的代表和喉舌,他的音乐同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紧想联系,发挥着富于革命性的作用,因此被舒曼誉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一生不离开钢琴,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一、波兰舞曲的起源、特点和演奏

1.波兰舞曲的起源

波兰舞曲起源于波兰乡村,渐渐流传至舞厅后才广为人知,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傲慢、威严、列队行进的交际舞。在1830年波兰正在抵抗俄国的侵略时民间相当盛行,使得当时到波兰的肖邦因此而熟悉波兰舞曲形式,并将曲式复杂化注入更多的感情,将通俗的曲子提升至艺术的境界。肖邦最著名的波兰舞曲包括:降A大调“英雄”,O p .53;升f小调,Op.44;A大调“军队”,Op.40。波兰舞曲先是作为仪式用,后来成了政治性的舞会之用。最初的波兰舞曲是依歌词而作曲,然后逐渐地成为民俗风格的表现,不但表现国民的政治情感及关心,更表示出国民的气质、爱国心及任侠的精神。不过舞会用的波兰舞曲隆盛时代,早在肖邦以前已经结束了,

音乐方面则化为更繁荣的类型。肖邦幼年时代及1826年的少年期作品,都雀跃着活泼的童心,到了1827年

的Op.71中的三首已经有了深深的诗情,而Op.26的两首波兰舞曲则更加显著。其中Op.22为肖邦赴巴黎之前在维也纳作的,内容方面有意表示出钢琴高手的风格倾向。Op.40的两首是很优秀的作品,Op.44及53为真正的杰作。使波兰舞曲赋予新的感情让它光辉起来的是韦伯,后来由肖邦追从继承。但是当韦伯忘却了波兰舞曲勇壮爱国心之际,肖邦把波兰舞曲过去的光荣及当前的悲哀与愤怒以及对未来的忧郁预感都成功地表现了出来。波兰舞曲独特的节奏展示着那壮大的三拍子节奏,其特征特别强调一小节中的第二拍,经常把它弹成切分音,在第一拍的后半拍加上重音。

2.波兰舞曲的特点

波兰舞曲的最大特点为它富有节奏感,大多采用三拍子,在不对称强拍上常具有特点;它还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这些都充分地显示了肖邦的作曲才能。此外,波兰舞曲还经常采用三部曲式,有时,在某些地方以“da capo”一词用来表示反复的意思。所以说,这些都使得肖邦的波兰舞曲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

3.波兰舞曲的演奏

那么,我们如何演奏肖邦的波兰舞曲呢?李斯特在评论肖邦的波兰舞曲时曾说过,它们是“以一种有力的节奏为其特征,它使最麻木和无动于衷的人感到兴奋和震动。它们体现了古老波兰最高贵的传统感情。”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庄严、宏伟的气势来演奏它们,而且要在速度方面有所注意,因为肖邦往往以速度标记A l l e g ro Maestoso〔庄严的快板〕来作出提示。总之,在波兰舞曲这一类作品中,肖邦是以一个忠贞不渝的爱国者和波兰歌手的身份出现的。当我们在欣赏肖邦的波兰舞曲时,能够体会到他的这样一种心境:他流落异乡,一八三一年的惨剧让他痛苦不能终日。作为爱国者,他分担了国外同胞的不幸;作为钢琴演奏家,他为自己同胞的福利举行义演;作为作曲家,他沉迷于波兰民族过去的英雄业绩已达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他的这类作品的普及和受人欢迎,正是由于在他的作品里充满着一种民族感情,这种感情是浪漫主义的、富于个性的和作者固有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在他的祖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在整个世界都与他的这种情感产生共鸣。

二、肖邦波兰舞曲《英雄Op.53》的历史背景和曲式

1 .《英雄波兰舞曲O p . 5 3 》的历史背景

肖邦一生曾为钢琴独奏所写了16首《波兰舞曲》。其中,以作品第53号被题名为“英雄”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最为出名、也最为宏伟。因为它具有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在艺术性上也更发挥了钢琴乐队性、交响性的效果。此曲创作于1842年、肖邦32岁时,创作灵感源于肖邦自己和他祖国悲剧性的命运,并于1843年出版面世。自此,它就成为了历代许多著名钢琴家手上的热门演奏曲目。有一位钢琴家还曾这样评价道:“此首波兰舞曲是划分一个时代的分水岭。李斯特在他的所有演奏会中都弹奏过此曲。乐曲正如标题所提示的,无比辉煌、壮丽,波兰的气质显得更加高贵。这一舞曲也多少具有一些戏剧性。它的每一个音、每一个节奏,都闪烁着生命与力的光辉。”所以,到今天的一百五十年间,它始终使各个国家、民族的钢琴音乐听众为之震撼不已。

2.曲式分析

对于此乐曲来说,它的构成为复三段体。我们对此乐曲进行一下分析:①乐曲开始有一小段引子,引子的第一拍是中低音区四个bE,用双手八度强有力地同时奏出,这轰然一响,足以使听众的心被吸附住,从此,直到曲终再也无法离开。当我们在震动之后还未及定神时,三条半音阶平行地向上卷起,又猛然顿住,以后是各种不协和音,不同节奏交替在情感的海洋里到处掀起巨浪。戏剧性的紧张度愈演愈烈,直到觉得气都透不过来时,第一个、也是全曲最重要的,反复出现的英雄主题,才豪迈、昂扬地奏出,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右手双音旋律是富于感召力的英雄音调,左手坚实果断的节奏表达出必胜的信心。这个主题段落稍有变化〔右手提高了音域,加入八度音〕地重复一次,音乐的意境也随着更上一层楼。在高潮处,仿佛可以听到刀枪剑戟的撞击声。之后是一段由低谷逐步向上冲击的音乐。冲击得到暂时胜利后,引出一段不长的有抒情色调的感情浓重的音乐,仿佛战斗间歇中的某种感触〔左手是《波兰舞曲》的典型节奏〕:这感触很快转化为战斗的激情,导致再现英雄的第一主题。②然后音乐进入整个乐曲的第二段。任何人听了这段音乐,都会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是骑兵在奔驰:左手八度的固定音型象征着马蹄声由远及近。弹奏起来也不轻松,被称为“钢琴家的绊脚石”。右手的旋律,是战士们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声调。如果说《A 大调波兰舞曲》让我们“能战斗”的军队的话,现在所听到的,则是一支“正在战斗”的军队。骑兵的壮观场面过后,经过过渡、控制、减速,音乐奇妙地落到一个单纯、弱奏的D 音上,引出一段难以形容的旋律:流畅、委婉,有一丝哀伤、有一缕温情,还很高贵,又像梦幻的境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与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气势形成强烈的对比;音乐在这个“远离战场”的意境中流动,徘徊了较长时间,好像流连忘返。③最后,音乐流入中音区和低音区,哀伤、温情、梦幻都隐去了,情绪再度激昂起来,斗争的火焰重新燃起,英雄刚毅的第一主题赫然而出,这也是主要主题的最后一次再现。尾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胜利的欢呼、凯旋中结束全曲。在此,需要做出一点说明的是,肖邦和其他许多十九世纪作曲家发现,离开和返回的原则非常适宜于大型结构:中段拉得越长,在调式、情绪和主题等方面距离开头时的乐思就越远,最后重复时就显得更为重要和更有戏剧性;重复不是完全再现,而是直接走向一个大部分建立在新的更好材料上的尾声;肖邦在他的大型作品中表现这个原则本身足以规定其方向和意义。

三、《英雄波兰舞曲Op.53》的演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