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钢琴曲波兰舞曲《英雄Op.53》论文分析

合集下载

肖邦《英雄波兰舞曲》op.53音乐与演奏分析

肖邦《英雄波兰舞曲》op.53音乐与演奏分析

7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3创造新的矛盾,使音乐色彩发生变化,用大小调交替使用等音转调等手法,加强作品的戏剧冲突,推动音乐的发展等,在肖邦波兰舞曲中的调性调式的创作手法都与波兰民间音乐特征息息相关,这些特征在音乐上展现了浓厚的波兰民间音乐色彩。

3、旋律及装饰音肖邦创作的波兰舞曲的旋律特征:热情、真挚、宽广如歌,也是波兰乃至斯拉夫民族音乐特征,肖邦在创作波兰舞曲时虽然未直接引用古波兰的民间旋律,但是延续了波兰民间音乐的旋律技法,在他热诚真挚、宽广如歌的旋律特征上看到肖邦对波兰民间音乐素材的提炼与升华。

肖邦创作的波兰舞曲中,波音、倚音、颤音与旋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丰富了旋律的表现力,这些装饰音虽然是器乐性的,但犹如是“钢琴花腔”,表现出歌唱的特征,特别是波音与倚音在波兰舞曲中的大量运用,富有即兴与变化性、华丽快速灵活,这些装饰音没有打破如歌的旋律,反而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泛起丝丝涟漪。

如在波兰舞曲op71第一首中,装饰的点缀,丰富了旋律的内容,加强了旋律的表现性,旋律显得优雅、精致,有民歌的色彩。

二、肖邦创作的波兰舞曲肖邦生前出版包含《幻想波兰舞曲》在内一共八首,死后又出版了三首op71,死后陆续发现总计有17首。

肖邦创作的波兰舞曲大致可分为种:一种是音乐优美而细腻,富有诗意,一种是富有激情,音乐气势恢宏。

肖邦的波兰舞曲创作可大概分为华沙时期(1810-1830)和巴黎时期(1830-1849)两个时期;在1830年华沙起义失败后,肖邦的创作风格发生改变,祖国的沦陷,华沙人民的英勇反抗,在肖邦的心里打上深深的烙印,在他作品也有着强烈的反应,这成为他的创作时期与作品分类的重要依据。

(一)青少年时期的创作早期肖邦没有找到将自己的音乐观念与技巧完美地与波兰舞曲这种音乐形式结合起来的方法,如《g 小调波兰舞曲》(1817年)、这首是尝试性的作品,与肖邦死后发现的作品都被列为例外编号。

论肖邦波兰舞曲的英雄性2

论肖邦波兰舞曲的英雄性2

论肖邦波兰舞曲的英雄性-—以《降A大调波兰舞曲》(Op53)为例音乐学院音乐学(师范)【摘要】肖邦的作品之所以普及和受欢迎,是在于他的作品里充满了一种感情,一种肖邦固有的浪漫主义感情。

而在肖邦作品的诠释学习中,对于肖邦波兰舞曲的英雄性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肖邦作品是英雄性或是悲剧性,我认为它的本原毋庸置疑是来自作者的波兰情结,而之所以讨论肖邦波兰舞曲的英雄性,我认为对一个情系波兰的作曲家而言,英雄性的思想几乎可以贯穿他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作品。

【关键词】肖邦;英雄性;波兰舞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前言肖邦早期的一些波兰舞曲的速度和节奏始终都是欢快、无忧无虑的,带有沙龙色彩。

这就经常给人们带来一种感觉:肖邦波兰舞曲它只是或根本上是一种娱乐舞曲。

是的,作为一种民族舞曲,它所伴随的波兰舞的最初性质已难以考证,但我们可以从李斯特的《论肖邦》中看到这波兰舞曲的真实面目,“波洛涅兹舞(即波兰舞)这一名词的原文是男性名词—Polski。

由于被人误解,被译成法文时换成了一个阴性词—Polonaise,波兰舞诠释时就可能丧失了它原有的自满和傲岸,而变成无味的绕圈游行。

他们的侠义精神和勇敢的性格相结合,这样他们使所有的人们,从小人物到大人物,甚至敌人都尊敬他们。

他们既卤莽而又明智,既大胆而又谨慎,具有狂热的自负心理,他们骑士风的基督教精神,打击不信仰者的热忱和欧洲相接近。

”1肖邦继承了波兰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虽然他年轻时便离开了祖国,但回忆、历史、诗歌等等把他从过去的遗忘中唤回。

肖邦一生中共创作了17首钢琴波兰舞曲。

观察这17首波兰舞曲的演变,其实也是理解作曲家人生视野的不断演变。

1.肖邦波兰舞曲英雄性的来源波兰舞曲通常是采用有引子的三段曲式,早期肖邦在创作波兰舞曲时,还是遵循他的前辈所开辟的道路,虽然肖邦在和声与织体的丰富方面,已经充分表现出他所特有的细致的风格,在他纯朴的音调中,似乎隐含着奥金斯基的波兰舞曲的影子,而后者的波兰舞曲显然多为娱乐所用,这就不可避免地让人忽略了肖邦波兰舞曲中所蕴藏的英雄性,而且肖邦青年时代的炫技性的波兰舞曲更是让人察觉不出它的英雄性所在。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英雄》Op.53是一部广受赞誉的作品,被认为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杰作之一。

这部作品展现了贝多芬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被誉为“英雄”主题的完美体现。

本文将对这部钢琴奏鸣曲进行深入解析,从旋律、和声、节奏、结构等方面来剖析其英雄性特征。

我们从旋律的角度来分析这部钢琴奏鸣曲。

《英雄》Op.53的开端即以雄壮的主题出现,这一旋律在全曲中贯穿始终,展现了其英雄性的特质。

这个主题强有力的音乐语言和宏伟的气势,表现了英雄的坚毅和豪迈。

随后的旋律也充满激情和冲动,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

整个曲子的旋律设计都紧扣着“英雄”主题,通过不同的旋律变化来传达贝多芬对英雄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和声在《英雄》Op.53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贝多芬巧妙地运用和声的变化来加强曲子的戏剧性和张力。

特别是在高潮部分,和声的层次和变化使整个曲子更加气势磅礴,表现出英雄的精神与情感。

贝多芬在和声上的丰富变化和精湛处理也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一种深厚的音乐魅力和情感吸引力。

我们来分析一下《英雄》Op.53的节奏特点。

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节奏手法,通过快速的音符和丰富的节奏变化来表现出英雄的活力和斗志。

尤其是在曲子的高潮部分,贝多芬通过复杂的节奏层次和强烈的鼓点来展现出英雄的豪情壮志和气魄。

整个曲子充满了动感和活力,充分展现了贝多芬作为作曲家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我们来谈一谈《英雄》Op.53的结构特点。

这部钢琴奏鸣曲共分为三个乐章,分别是快板、行板和快板。

贝多芬在结构设计上巧妙地安排了各个乐章之间的音乐发展,通过主题的再现和变化来展现出英雄主题的丰富内涵。

整个曲子的结构紧凑而富有张力,通过起伏跌宕的音乐情绪来引领听众进入英雄主题的音乐世界。

三位演奏家对《英雄波兰舞曲》不同演奏分析

三位演奏家对《英雄波兰舞曲》不同演奏分析

三位演奏家对《英雄波兰舞曲》不同演奏分析三位演奏家对《英雄波兰舞曲》不同演奏分析江昀芝(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摘要肖邦英雄波兰舞曲》(作品53号),是肖邦的二十首波兰舞曲之一.迄今为止,许多演奏家都成功演奏过此曲,演奏家们由于个人生长坏境不同,风格特点不同等原因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演奏效果.我选取了对此作品有出色诠释的三位着名演奏家——霍洛维兹,布宁,波利尼,从他们演奏的速度和演奏手法方面来分析他们的不同演奏法.关键词肖邦英雄波兰舞曲演奏版本对比弗雷得利克?肖邦(FrederickChopin),1810年出生于波兰华沙,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钢琴作品.波兰舞曲是肖邦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曲是作者用来描述十七世纪的一位波兰民族英雄抵抗外敌人侵的光辉史诗.迄今为止,许多演奏家都成功演奏过此曲,演奏家们由于身于不同年代,个人经历不同,风格特点不同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演奏效果,在此选取了对此作品有出色诠释的三位着名演奏家——霍洛维兹,布宁,波利尼,从他们演奏这首作品所采用的速度和演奏手法方面来分析他们的不同演奏法.1《英雄波兰舞曲》简介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作品53号)(以下简称英雄波兰舞曲》),这是一首充满力量和英雄气势的复三段体结构乐曲,以英雄))命名,作于1842年.它性格刚毅,气势豪迈,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旋律和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饶的名族英雄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腾,刀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2《英雄波兰舞曲》不同演奏版本对比本文选择霍洛维兹,布宁,波利尼三位优秀演奏家的演奏录音,从演奏家生平及演奏特点简述,演奏版本中所使用的时间及演奏手法,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2.1演奏家生平及演奏特点简述(1)霍洛维兹,俄国钢琴家,他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触键清楚利落,踏板的应用简洁,个人音乐风格非常明显.他以惊人的技术和效果立刻被宣传为"征服世界的天才".(2)布宁,俄罗斯钢琴家.他可以说是俄罗斯钢琴学派创建人之一涅高兹的嫡传,评论家称他的诠释充满光辉,细腻,近乎完美.(3)波利尼,意大利钢琴家.其琴声光辉而强烈,有人说他"长有十一个手指头",以称赞他超人的技巧.他的演奏爽朗,有气魄,逻辑胜和整体性强,结构严谨,既华丽而又淳朴.2.2不同演奏版本所用的时间:演奏家霍洛维兹布宁波利尼演第一乐段3分3秒3分2秒3分12秒奏第=乐段2分41秒2分28秒2分46秒时间第二乐段56秒56秒1分从各乐段所演奏的时间来对比研究,第一乐段演奏得最快的是布宁,用时3分2秒,用时最多的是波利尼,用时3分12秒. 第二乐段演奏得最快的仍是布宁,用时2分28秒,用时最多的还是波利尼,用时2分46秒.第三乐段霍洛维兹和布宁的演奏速度相同,都是56秒,用时最多的还是波利尼,用时1分.虽然三位在演奏时间上有差异.但是他们通过演奏带领我们进入自己心中的《英雄波兰舞曲》.就我的理解霍洛维兹演奏得宏伟,气吞山河,在时间的把握上个性多一些.波利尼演奏得干脆,明了,肯定,理性,在时间的把握上理智一些,个性少一些.而布宁的演奏稳健,在时间的把握上理智而不失个陛.2.3演奏手法对比2.3.1力度方面:霍洛维兹演奏这首曲子的引子时,是半音阶音型四次递进,四个层次像是连续到来的,力度对比强烈.布宁演奏这段引子时,是层层递进的,渐强使用得更明显.波利尼演奏这段引子时,与布宁演奏得相似,但力度对比没有那么强烈.进入主题主旋律(第17小节),霍洛维兹演奏时,用中弱的力度(rap)开始,仿佛在为更高亢的主题做准备,布宁演奏这部分时,用中强(mf) 的力度开始,但之后的力度对比没有霍洛维兹演奏的强烈.波利尼演奏时,一开始就强调了主题的出现,用强(f)进入主题旋律,右手旋律如同军号一般响起,力度刚硬有力,他的力度是三位演奏家中使用最强的.第二段的前部分是非常精彩的,它描述了战马蹄声由远而近,战士们勇往直前的场面,三位演奏家对于这部分的演奏在力度上各有不同,三位虽然都是用很强(ff)的力度进入第二段,但从左手演奏八度低音开始,霍洛维兹演奏时用很弱(PP)的力度,而布宁演奏时用的是中强(mf)的力度,波利尼演奏时用的中弱(mp).就这一点的力度处理上,布宁的演奏与其他两位演奏家有很大的区别.在战马奔腾的壮观场面之后,经过过渡旋律落到了D音上,接着引出了一段与前面截然不同的旋律,它委婉,流畅,温柔,就这一部分,三位演奏家也有不同的力度处理.霍洛维兹演奏时的力度是三位演奏家中最轻的.在第136sj,节处有明显的渐强,这一处的渐强比其他两位都要明显.布宁演奏这部分时,开始时的力度比霍洛维兹演奏的稍重,在中弱(mp)左右,在演奏到第132Jl,节时,他的力度明显的做了一个渐强,这一点是与其他两位演奏家不同的,到了第136/]~节,也与霍洛维兹演奏一样做出减弱.波利尼演奏这部分时,开始时的力度与布宁演奏的相似,在中弱(mp)左右,而在第136小节的渐强处理中,他的演奏最不明显,而后的部分也比较平稳,没有霍洛维兹演奏的跌宕起伏.三位演奏家在经过相似的渐强进入第三乐段.在结尾部分三位演奏家的力度也有不同,从第175sJ~节开始,霍洛维兹演奏的是从强(f)开始并推进,到结束力度达到很强(ff),这里霍洛维兹演奏得最辉煌.布宁对于这里的演奏是从第176/]~节到第178/]~节前两拍,演奏将力度有意的收回很多,并且每一拍做一个明显的渐弱,从第1784,节的后两拍才开始做出明显的渐强直至结束.波利尼演奏时从第175 小节到第17Szb节前两拍为止,没有太大的力度变化,从第17S)b 2011.No13褥物联网在教育的应用模式探析顾宏久(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物联网相关概念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技术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化浪潮.文章通过对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原理的阐述,分析了物联网的相关特点,并提出来物联网在教育的应用模式和范围,从而对物联网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提出积极建议.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特点教育应用发展趋势商业化物联网,一个让很多人尚感到陌生却又兴趣浓厚的新生事物正在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人,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交通,环保,安全,工业,医疗,农业,食品等多个领域,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它被预言拥有万亿级市场应用前景,已被世界各国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振兴经济的重点领域.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后,指示"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据媒体报道,2009年8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苏考察, 其中一站是位于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内的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当研发中心负责人向总理请教发展传感网的建议时,温家宝沉思片刻说:"至少三件事情可以尽快去做:一是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二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三是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感知中国"概念就是通过"物联网"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它是将原本与网络无关,但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万事万物都装上传感器,然后与现有的互联网连节后两拍开始渐强到结束,以很强的力度(ff)结束全曲.个别力度对比图示见下图:演奏家霍洛维兹布宁波利尼演第l7小节中弱(mp)中强(mf)强(f)奏第83小节很弱(pp)中弱(mp)中弱(mp)力度第129小节很弱(PP)中弱(mp)中弱(mp)2.3.2音色方面对比:我对三位演奏家的音色处理上做出比较研究,霍洛维兹和布宁的音色都具有丰富的对比与层次感,他们根据音区区分音色,高音区音色干脆而且较薄,低音区音色处理较厚,沉重,实在,演奏出了深刻,强烈,丰富的音响效果.其中霍洛维兹的演奏更偏向于浪漫派,他既能演奏出铿锵有力的金属声音, 又能演奏出梦幻般的柔美音色,音色的对比,比其他两位演奏家更强烈,最弱音可以弱到你无法听见,如第129/J~节开始的地方,到了最强的时候又能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如第178/J~节到181小节.对比之下,波利尼的音色处理得非常细腻,相对而言波利尼的音色处理更严谨一些,正如完美主义的他,被乐评人杰里米?希普曼在((肖邦:难以诠释的浪漫中所说:"波利尼对于作曲家作品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如此谨慎,力图让乐曲听起来和乐谱上尽量保持一致.他的演绎不带丝毫个人主义, 甚至让很多听众觉得他的演奏冰冷得好像非人之作."他演奏这首曲子时,对比没有霍洛维兹和布宁演奏的那么强烈,而是比较严谨理智的.正如有评论说波利尼演奏的肖邦有些"冷2011.No13冰冰",毫无他的个人色彩.但波利尼对这样的评论回应是: "音乐应该留给听众,特别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乐曲."也许正是如此,才形成了他独有的演奏风格.3总结波利尼的演奏与霍洛维兹和布宁的演奏有很大对比:讲究细节部分和整体布局,音乐严谨,冷静,理智,是波利尼的最大特点,但是听起来比较古板严肃.相比之下,霍洛维兹和布宁的演奏则更注重表现音色的美感,旋律的线条的美感,情感的冲击,力度的对比,他们更注重自我的情绪表达,演奏整体上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个人的个性表达很多,似乎太倾向于个性化,特别是霍洛维兹的演奏,有极强的浪漫主义倾向.我们在学习和演奏时,要经过对比研究,汲取他们的长处,以提升自己的钢琴演奏能力.参考文献[1]冯志平.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140.【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O01:237-241.[3]余倩.冰冷与热情的钢琴大师~一波利尼[J].音乐爱好者,2009(3):6-11.[4]中央音乐学院.肖邦钢琴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26-39.[5]马慧元.闲话霍洛维兹[J].钢琴艺术,2009(5):15一】9.。

肖邦英雄波兰舞曲英雄性的音乐语言浅析

肖邦英雄波兰舞曲英雄性的音乐语言浅析

肖邦英雄波兰舞曲英雄性的音乐语言浅析肖邦英雄波兰舞曲英雄性的音乐语言浅析一、波兰舞曲与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波兰舞曲最初是流传于波兰乡村的古老舞曲,后受到达官贵族的重视,遂流行于宫廷之中。

关于波兰舞曲的起源有几种说法,起源于古代波兰武士胜利凯旋所跳的舞蹈这种说法受到广泛认可。

最早的波兰舞曲普遍描写的是古代波兰男性英雄勇敢的骑士精神,其内容明确,形象清晰,威武庄严的曲调展现了波兰民族骑士的英雄主义风貌。

肖邦作品的明显特征是英雄气质、民族情怀贯穿作品的始终,其中创作于1842年的《英雄波兰舞曲》将这种气质表现得淋漓极致,它的音响效果使人如置身于管弦乐队,震撼人们的心扉。

《英雄波兰舞曲》之所以能让钢琴发出如此震撼而又不失细腻的音响,得益于肖邦善于运用了丰富的钢琴音乐语言,如《英雄波兰舞曲》的和声密集充实具有丰富的色彩,音乐织体浑厚坚实充满自信高傲的气质,旋律高贵优雅而辉煌有力,使每个音符都注入了英雄属性。

研究肖邦不同时期的波兰舞曲,我们发现在音乐形象上,肖邦的波兰舞曲从早期炫丽辉煌,灿烂幻想的风格逐渐发展成内涵深刻,激昂慷慨的风格。

他把这种原本是舞曲的形式完全发展成为表达内心情感的音乐体裁,从他的《英雄英雄波兰舞曲》的音乐语言可以感受到肖邦不屈不挠的反抗激情,更加使我们产生对波兰英雄战士们的崇高敬意。

要演奏好这首作品,首先必须了解《英雄》独特的英雄性音乐语言。

二、肖邦b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英雄性”钢琴音乐语言特征笔者通过分析,将肖邦的英雄性音乐语言概括为四个方面:威武的节奏、丰富的调性色彩、半音级进的旋律模式、缜密的和弦织体表现。

(一)威武的节奏表现群体的英雄形象波兰舞曲的舞蹈以每四分之三米为一步,这种特殊的舞步决定了其特殊的音乐节拍。

最早的波兰舞曲就是为这种舞蹈伴奏的、带歌词的舞曲,后来演变成为一种无歌词的纯粹由乐队演奏的器乐曲,使其成为音乐会性质而不是伴舞性质的舞曲。

波兰舞曲中经常出现的典型节奏型是XXX X X XX或XXXXX X XX,第一拍后半拍常常是同音反复,并结束于第三拍。

肖邦钢琴曲波兰舞曲《英雄Op.53》的分析研究

肖邦钢琴曲波兰舞曲《英雄Op.53》的分析研究

肖邦钢琴曲波兰舞曲《英雄Op.53》的分析研究
王慧芳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经典的作品是民族的和人民的,代表一种民族奋进精神.本文从波兰舞曲的起源、特点和演奏,肖邦波兰舞曲《英雄》的历史背景和曲式以及演奏三方面分析研究这首民族的和人民的乐曲.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王慧芳
【作者单位】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肖邦钢琴曲波兰舞曲[英雄]的民族特色析读 [J], 王卉
2.肖邦英雄波兰舞曲英雄性的音乐语言浅析 [J], 王昌逵;朱国权
3.浅析肖邦音乐风格与演奏分析——以《英雄波兰舞曲》为例 [J], 张楠
4.肖邦《英雄波兰舞曲》不同钢琴家演奏风格对比 [J], 王星辰
5.肖邦英雄波洛涅兹Op.53的演奏技巧及情感表达 [J], 刘品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肖邦波兰舞曲OP53

论肖邦波兰舞曲OP53
之妙 , 但它并非诞生于蛮荒地 区, 是 在丰收或 祭祀仪式上 、 特 别 是婚 礼上人们 表达欢乐 和庄严 情感 的记 录。是整齐 、 端庄 的三拍 子舞 曲。1 6世纪末 , 波罗乃兹 就传到邻 国及北欧 。1 7 世纪末 1 8世纪初 , 波 罗乃兹渐渐 被有 教养的 乡村绅士 们所 喜爱 。在 波罗乃兹 演变 时期 , 仍然 保持 了边歌边 舞 的形 式。
语文 学刊
2 0 1 5年 第 5期
பைடு நூலகம்
论 肖邦 波 兰 舞 曲 0 P 5 3
o武 子 涛 高峰 莲
( 内蒙古 师范大 学 音乐 学院 , 内蒙 古 呼和 浩特 0 1 0 0 2 2 )
[ 摘 要 ] 钢琴诗人 肖 邦创作了优秀的波兰舞曲。通过分析波兰舞曲O 1  ̄ 5 3 , 展现了肖邦浪漫的英雄主义
[ 作者简 介] 武子涛 , 内蒙古师范 大学音乐学 院硕 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钢琴演奏与教学 ;
[ 通 讯作者 ] 高峰莲 , 女, 内蒙古师 范大学音乐学 院副教授 , 硕 士生导师 , 钢琴系主任。

8 2—
文化视点
第3 3小节时 , 有往 , 更 加有层 次感 。这 -/ 1 , 段 八度 的连续 性
节, 有T R, 就 是波音 的意思 。虽 然是 2个 一带 而过 的音 符 , 1 . 作 品介 绍 。作 于 1 8 4 2年 , 是 肖邦 晚 期 的成 熟 作 品。 是 肖邦 为了答谢 巴黎银行 家奥 古斯特 ・ 莱 奥而 创作 的一首 精致 的作 品。 2 . 历史背景 。笔 者在本 文 中论述 的是他 的第 六首 波兰 但 是为了引出后面宏 大 的八度 作为 铺垫。像 滚动 的毛线 一 样缠 出了这些精华 而有幽默的音符 , 其 中也不 乏优秀和灿烂 的韵 味。后 面在第 2 7小节又引 出八度 连续但是 右手上方 音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的解析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英雄》(Op. 53)是其钢琴奏鸣曲中最为著名和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是为了纪念拿破仑而创作的,特别在表现英雄主义情感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此曲分为三个乐章:快板,变奏曲,和快板。

第一乐章的快板部分以力度强烈的音乐展示英雄壮阔的形象,强烈的节奏感和充满激情的旋律展现出英雄主义的情感气质。

这部分音乐旋律不稳定,经常变换节拍和音符的长度,展示出贝多芬对于音乐结构的创造性想法。

整个旋律回旋不定,仿佛是一个英雄身处风雨两难的危机之中,最终击溃了困难,获得了胜利和自由。

第二乐章变奏曲则将第一乐章的快板部分作为主题,对其进行了丰富的变奏和创新。

这部分音乐的基调相对平静,但是每个变奏段落都有不同的节奏和音乐风格,展现出贝多芬无穷的想象力。

变奏曲的结尾十分宏大,在低沉的贝司钢琴声中,主题再次出现,展现了贝多芬对于英雄主题的坚定信仰。

最后一个快板部分则是整个作品的高潮,音乐节奏更加强烈有力,展现出英雄在最终的胜利中的喜悦和兴奋。

这部分的音乐在高潮处达到了极致,音量和速度都非常快,表现了英雄主义的力量和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钢琴曲波兰舞曲《英雄Op.53》[ 摘要] 经典的作品是民族的和人民的,代表一种民族奋进精神。

本文从波兰舞曲的起源、特点和演奏,肖邦波兰舞曲《英雄》的历史背景和曲式以及演奏三方面分析研究这首民族的和人民的乐曲。

[ 关键词] 波兰舞曲;作品内涵波兰作曲家费列德里克·肖邦(1 8 1 0 —1 8 4 9 ),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高度才赋,从小便已显示出来:六岁起开始系统学习钢琴,七岁时发表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钢琴曲〕,八岁公开钢琴演奏。

1826—1829年,他进华沙音乐学院攻读音乐,毕业时他平素不爱夸奖人的老师已破例称他为音乐的天才。

在中学和音乐学院期间,肖邦还时常利用假期到波兰的许多地区旅行,仔细观察农村生活的各方面活动,聚精会神倾听民间的曲调。

在肖邦的家里,许多文化界来客的生动谈话中,他还接触到关于波兰的历史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许多问题。

就是这样,肖邦从生活中亲自观察到的东西,远比他的老师教给他的更多。

他对波兰民间音乐的美质的深切体会,对他的祖国特有的诗意之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年复一年地深深烙印在他的意识之中的。

1830年,由于国内政治局势动荡,肖邦动身到国外旅行,但是这一去,正如他自己的悲惨预感那样,就此同他的祖国永诀了。

肖邦的音乐背景来自严格的古典乐派式的训练,基础建立在巴哈、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上,他的钢琴曲作品自由地驱使弹奏技巧,传达出优美的音响效果,和声具有明暗与深度,转调非常巧妙,节奏能自由地流泻变化,多彩的装饰音能融合在曲子中。

肖邦的创作几乎全是钢琴曲。

大体上可以用他离开祖国的那一年作为两大时期的分界。

他在1830年之前的创作已经可以看到同波兰民间音乐的直接联系,这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创作风格。

但也有因袭风靡一时的偏重技巧的传统写法,这在他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和变奏曲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在1830年之后,肖邦的创作已完全成熟。

从1838年到1845年,是肖邦最丰产的年头,他的最重要的作品,如几首叙事曲和奏鸣曲,最优秀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写出的。

肖邦是他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的代表和喉舌,他的音乐同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紧想联系,发挥着富于革命性的作用,因此被舒曼誉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肖邦一生不离开钢琴,被称为“钢琴诗人”。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

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

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

一、波兰舞曲的起源、特点和演奏1.波兰舞曲的起源波兰舞曲起源于波兰乡村,渐渐流传至舞厅后才广为人知,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傲慢、威严、列队行进的交际舞。

在1830年波兰正在抵抗俄国的侵略时民间相当盛行,使得当时到波兰的肖邦因此而熟悉波兰舞曲形式,并将曲式复杂化注入更多的感情,将通俗的曲子提升至艺术的境界。

肖邦最著名的波兰舞曲包括:降A大调“英雄”,O p .53;升f小调,Op.44;A大调“军队”,Op.40。

波兰舞曲先是作为仪式用,后来成了政治性的舞会之用。

最初的波兰舞曲是依歌词而作曲,然后逐渐地成为民俗风格的表现,不但表现国民的政治情感及关心,更表示出国民的气质、爱国心及任侠的精神。

不过舞会用的波兰舞曲隆盛时代,早在肖邦以前已经结束了,音乐方面则化为更繁荣的类型。

肖邦幼年时代及1826年的少年期作品,都雀跃着活泼的童心,到了1827年的Op.71中的三首已经有了深深的诗情,而Op.26的两首波兰舞曲则更加显著。

其中Op.22为肖邦赴巴黎之前在维也纳作的,内容方面有意表示出钢琴高手的风格倾向。

Op.40的两首是很优秀的作品,Op.44及53为真正的杰作。

使波兰舞曲赋予新的感情让它光辉起来的是韦伯,后来由肖邦追从继承。

但是当韦伯忘却了波兰舞曲勇壮爱国心之际,肖邦把波兰舞曲过去的光荣及当前的悲哀与愤怒以及对未来的忧郁预感都成功地表现了出来。

波兰舞曲独特的节奏展示着那壮大的三拍子节奏,其特征特别强调一小节中的第二拍,经常把它弹成切分音,在第一拍的后半拍加上重音。

2.波兰舞曲的特点波兰舞曲的最大特点为它富有节奏感,大多采用三拍子,在不对称强拍上常具有特点;它还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这些都充分地显示了肖邦的作曲才能。

此外,波兰舞曲还经常采用三部曲式,有时,在某些地方以“da capo”一词用来表示反复的意思。

所以说,这些都使得肖邦的波兰舞曲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

3.波兰舞曲的演奏那么,我们如何演奏肖邦的波兰舞曲呢?李斯特在评论肖邦的波兰舞曲时曾说过,它们是“以一种有力的节奏为其特征,它使最麻木和无动于衷的人感到兴奋和震动。

它们体现了古老波兰最高贵的传统感情。

”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庄严、宏伟的气势来演奏它们,而且要在速度方面有所注意,因为肖邦往往以速度标记A l l e g ro Maestoso〔庄严的快板〕来作出提示。

总之,在波兰舞曲这一类作品中,肖邦是以一个忠贞不渝的爱国者和波兰歌手的身份出现的。

当我们在欣赏肖邦的波兰舞曲时,能够体会到他的这样一种心境:他流落异乡,一八三一年的惨剧让他痛苦不能终日。

作为爱国者,他分担了国外同胞的不幸;作为钢琴演奏家,他为自己同胞的福利举行义演;作为作曲家,他沉迷于波兰民族过去的英雄业绩已达到了不可自拔的地步。

他的这类作品的普及和受人欢迎,正是由于在他的作品里充满着一种民族感情,这种感情是浪漫主义的、富于个性的和作者固有的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在他的祖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甚至在整个世界都与他的这种情感产生共鸣。

二、肖邦波兰舞曲《英雄Op.53》的历史背景和曲式1 .《英雄波兰舞曲O p . 5 3 》的历史背景肖邦一生曾为钢琴独奏所写了16首《波兰舞曲》。

其中,以作品第53号被题名为“英雄”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最为出名、也最为宏伟。

因为它具有着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在艺术性上也更发挥了钢琴乐队性、交响性的效果。

此曲创作于1842年、肖邦32岁时,创作灵感源于肖邦自己和他祖国悲剧性的命运,并于1843年出版面世。

自此,它就成为了历代许多著名钢琴家手上的热门演奏曲目。

有一位钢琴家还曾这样评价道:“此首波兰舞曲是划分一个时代的分水岭。

李斯特在他的所有演奏会中都弹奏过此曲。

乐曲正如标题所提示的,无比辉煌、壮丽,波兰的气质显得更加高贵。

这一舞曲也多少具有一些戏剧性。

它的每一个音、每一个节奏,都闪烁着生命与力的光辉。

”所以,到今天的一百五十年间,它始终使各个国家、民族的钢琴音乐听众为之震撼不已。

2.曲式分析对于此乐曲来说,它的构成为复三段体。

我们对此乐曲进行一下分析:①乐曲开始有一小段引子,引子的第一拍是中低音区四个bE,用双手八度强有力地同时奏出,这轰然一响,足以使听众的心被吸附住,从此,直到曲终再也无法离开。

当我们在震动之后还未及定神时,三条半音阶平行地向上卷起,又猛然顿住,以后是各种不协和音,不同节奏交替在情感的海洋里到处掀起巨浪。

戏剧性的紧张度愈演愈烈,直到觉得气都透不过来时,第一个、也是全曲最重要的,反复出现的英雄主题,才豪迈、昂扬地奏出,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右手双音旋律是富于感召力的英雄音调,左手坚实果断的节奏表达出必胜的信心。

这个主题段落稍有变化〔右手提高了音域,加入八度音〕地重复一次,音乐的意境也随着更上一层楼。

在高潮处,仿佛可以听到刀枪剑戟的撞击声。

之后是一段由低谷逐步向上冲击的音乐。

冲击得到暂时胜利后,引出一段不长的有抒情色调的感情浓重的音乐,仿佛战斗间歇中的某种感触〔左手是《波兰舞曲》的典型节奏〕:这感触很快转化为战斗的激情,导致再现英雄的第一主题。

②然后音乐进入整个乐曲的第二段。

任何人听了这段音乐,都会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是骑兵在奔驰:左手八度的固定音型象征着马蹄声由远及近。

弹奏起来也不轻松,被称为“钢琴家的绊脚石”。

右手的旋律,是战士们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声调。

如果说《A 大调波兰舞曲》让我们“能战斗”的军队的话,现在所听到的,则是一支“正在战斗”的军队。

骑兵的壮观场面过后,经过过渡、控制、减速,音乐奇妙地落到一个单纯、弱奏的D 音上,引出一段难以形容的旋律:流畅、委婉,有一丝哀伤、有一缕温情,还很高贵,又像梦幻的境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与千军万马、气吞山河的气势形成强烈的对比;音乐在这个“远离战场”的意境中流动,徘徊了较长时间,好像流连忘返。

③最后,音乐流入中音区和低音区,哀伤、温情、梦幻都隐去了,情绪再度激昂起来,斗争的火焰重新燃起,英雄刚毅的第一主题赫然而出,这也是主要主题的最后一次再现。

尾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胜利的欢呼、凯旋中结束全曲。

在此,需要做出一点说明的是,肖邦和其他许多十九世纪作曲家发现,离开和返回的原则非常适宜于大型结构:中段拉得越长,在调式、情绪和主题等方面距离开头时的乐思就越远,最后重复时就显得更为重要和更有戏剧性;重复不是完全再现,而是直接走向一个大部分建立在新的更好材料上的尾声;肖邦在他的大型作品中表现这个原则本身足以规定其方向和意义。

三、《英雄波兰舞曲Op.53》的演奏肖邦本人是一位划时代的钢琴家。

据一些当年聆听过肖邦演奏的人记述,他的演奏音量适中,但有着醉人的歌唱性和自如的灵活性;最重要的是他的演奏非常在意音色的控制和变化,能将听者带入一个万花筒般的梦幻世界。

但关于肖邦演奏风格特点最可靠的资料还是他本人的作品。

正如我们通过莫扎特那些深情的旋律可知他的演奏必定富于歌唱性,通过贝多芬那些强烈的音量对比和织体特点可知他的演奏方法一定是运用整身弹奏,手腕和手臂协调运作。

同样,我们通过肖邦那些悠长优美的旋律,华丽而富于变化的跑句也可以断定肖邦的演奏是极富歌唱性和灵活性的,否则无法展现作品内涵。

所以,弹奏此部作品时,技巧的准确性不是演奏它时最重要的事情了;而技术能力的体现,特别是歌唱性技术的表现则是演奏此首乐曲时所最必需的。

而且在演奏它时旋律还应弹到明朗流畅,全曲要有一定的节奏活力;此时,连贯与协调已是无需再提的起码要求了,但对于音色的想像力和控制键盘的敏锐性而言,则是决定此首乐曲演奏质量的关键。

其中,肖邦在对音色表现方面的要求,我们从他的其它那些如梦似幻的作品中不难领会到:随着旋律的起伏及和声的变幻,音乐的色彩也随之发生变化,就好像我们在看着万花筒中的花纹一样,每弹一个小节就好像转动了一次万花筒,筒中的花纹和色彩就陡然一变,要弹出这样的感觉才可。

任何认真研究和分析肖邦创作的人,都不能不在其中发现最高度的美、完全新颖的感情、新奇而巧妙的和声织体。

他的大胆的尝试都有所根据、丰富、甚至过于丰富,并不会破坏乐曲的明晰,独特也不致流于古怪,修饰的细致是合乎法则的,装饰的华丽不致成为优美的主要轮廓的累赘。

他的许多优秀的创作富于巧妙的配合,这些配合可以说在音乐风格的掌握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