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简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简关于印发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的通知各科室:根据《安徽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实施方案》卫监督秘【2011】774号文件要求,我院被列为哨点医院,应全年开展主动监测,留取生物学标本,并进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工作。
为顺利开展此项工作,完成监测任务,现制定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落实。
附件:食源性疾病监测流程图2021年11月5日1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为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我院建立院长负责制,专管科室具体管理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科室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职责。
根据《安徽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实施方案》和《六安市2021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宗胜副组长:孙良业成员:江频韦红徐皓胡安荣汤海涛方国军翁云龙白友为余龙张松涛黄新明王劲松邓娟罗超张静刘敏职责:协调监测工作,负责院内会诊,全面落实方案,医疗安全保障。
预防保健管理办公室为食源性疾病监测专管科室,刘永玉为专管人员,协调临床科室、检验科共同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1、预防保健管理办公室职责:(1)组织相关科室临床医生参加上级培训,开展院内培训和院内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日常管理。
2(2)每日收集汇总相关科室的食源性一般病例报告卡,并将报告卡的信息网报至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平台。
对于院内出现的疑似聚集性病例或死亡病例,应当立即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3)每日收集相关科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监测情况并记录(包括零报告)。
对于科室报告的异常病例,及时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并将会诊确定的病例信息在会诊结束当日上报给当地疾控中心。
(4)协调临床检验科室向当地疾控中心送生物样本和(或)阳性菌株/病毒。
(5)配合疾控中心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临床科室职责:(1)科室日常管理科主任负责制,指定1名责任医生负责科内每日病例报告卡的收集、审核和登记,并与预防保健管理办公室沟通。
山东省校园食源性疾病防控指导手册
山东省校园食源性疾病防控指导手册学生篇一、学生购买食品注意事项1、到正规商店里购买,不买校园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食品。
2、购买食品时,尽量选择信誉度较好的品牌。
3、仔细查看产品标签。
食品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
不买标签不规范的产品。
4、食品是否适合自己食用。
5、不盲目随从广告,有些广告宣传并不代表科学,是商家利益的体现。
二、学生饮食卫生习惯注意事项1、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一些饮料含有防腐剂、色素等,经常饮用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
3、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以免造成农药中毒。
4、选择食品时,要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
5、尽量少吃或不吃剩饭菜。
如果吃剩饭菜,一定要彻底加热,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
6、不吃无卫生保障的生食食品,如生鱼片、生孳养等。
7、不吃无卫生保障的街头食品。
8、少吃油炸、烟熏、烧烤的食品,这类食品如制作不当会产生有毒物质。
三、学生预防食物中毒1、饭前便后要洗手。
2、煮熟后放置2小时以上的食品,重新加热到70。
C以上再食用。
3、瓜果洗净并去除外皮后才食用。
4、不购买来路不明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5、不购食无食品经营许可和营业执照的小店或路边摊点上的食品(尤其是这些店、摊上没有密封包装的食品)。
6、不吃已确认变质或怀疑可能变质的食品。
7、不吃明知添加了防腐剂或色素而又不能肯定其添加量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校园食堂篇学校食堂是预防校园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关键场所。
学校要落实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按照《GB3165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要求,强化对学校食堂、校外供餐单位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校外供餐单位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消除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1.保持食堂清洁卫生。
严格按照规定对食堂的设备设施、工具用具以及餐盘、筷勺等清洗和消毒,对售饭台、餐桌椅、水龙头、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表面,要定期消毒。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一、引言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水摄入的感染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由于全球化、交通便利和食物供应链的延长,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
本手册旨在为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供详细的指导。
二、监测目标1.监测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情况并及时报告;2.追踪和分析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3.监控食品安全状况,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监测内容1.监测食源性病原体的检测和分离;2.调查病例,包括患者的流行病学信息、病症和就医情况等;3.监测食品供应链中的潜在风险因素,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4.建立监测网络,与各级卫生部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实验室合作,共同开展监测工作。
四、监测方法1.采样:选择合适的食物样品,包括生鲜食品、饮用水、加工食品等。
采样时应注意避免样品污染,采用无菌容器收集样品,确保采样量足够。
2.检测:根据不同病原体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传统培养法、酶链反应法、质谱法等。
3.数据分析:将监测数据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和分析。
分析结果可以用来判断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风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五、监测网络建设1.建立监测机构:组织国家、地方和医院等不同层级的监测机构,明确职责和任务。
2.培训与技术支持: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监测和检测能力。
同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3.信息共享:建立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及时分享监测结果和疫情信息。
4.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和组织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食源性疾病的挑战。
六、预防和控制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2.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3.加强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卫生管理,提高产品质量;4.加强疫苗接种和健康教育,增强人群的免疫力和健康素质。
食源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
食源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
食源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基本概念:这包括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如食品中致病因素
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并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异常疾病和食源性传染病等。
2.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任务:这包括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的个案信息采集和病例生
物标本(粪便或肛拭)病原学检验等。
3.食源性致病菌分子溯源:这是通过对病人和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进行
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识别聚集性病例,指导病因性食品的溯源调查。
4.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监测:这是通过对病人和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进行耐药
性检测,了解其耐药性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5.监测工作的实施和管理:这部分内容通常包括监测网络的建设、哨点医院的
设立、病例报告和信息采集、数据整理和分析、质量控制和评估等。
6.相关法规和标准:这部分内容通常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等,为
监测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手册内容可能会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查阅。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及要求
监测数据收集与整理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项正文,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人员要求
监测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 工作经验
监测技术不断升 级:随着科技的 发展,食源性疾 病监测技术将不 断升级,提高监 测效率和准确性。
跨部门合作加强: 食源性疾病监测 涉及多个部门, 未来需要加强跨 部门合作,形成 合力,共同推进
监测工作。
信息化水平提高: 信息化技术将在 食源性疾病监测 中发挥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提高 监测数据的处理
和分析能力。
监测人员需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 严谨的工作态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监测人员需经培训并熟练掌握 相关技术和方法
监测人员需与其他相关部门保持 密切合作和沟通
设备要求
监测设备:用于收集、检测和记录食源性疾病相关数据的设备 设备精度: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设备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 设备存储:确保设备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存储,以避免损坏
采样要求
采样时间:在发病高峰期或流行初期采集样本 采样对象: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可疑食品、环境等 采样数量:根据疾病暴发规模和流行病学调查需要确定 采样方法:根据疾病类型和样本类型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样本保存和运输:确保样本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下保存,并及时送检
实验室检测要求
实验室检测范围:包括食品、 水源、环境等样品
单击添加标题
食源性疾病监测 工作手册
食源性疾病监测 质量控制
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和信息报告工作手册PPT
感染性质 3
指病原体在人体内繁殖, 导致人体出现临床症状。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根据致病因子类型
分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病毒性食源性疾病、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等。
根据临床特征
分为感染性食源性疾病和中毒性食源性疾病。
根据传播方式
分为传染性食源性疾病和非传染性食源性疾 病。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将监测结果应用于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 措施制定,提高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针对性和 有效性。
信息报告和监测系统的评估和改进
评估指标
制定评估指标,包括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等,以及监测系统的科学性、有效性、 实用性等。
评估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信息报告和监测系统进行全面评估。
改进措施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食源性疾病信息共享平台,实现 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提高防控工作 的协同性和效率。
加强监测数据整合与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分析和挖 掘,发现食源性疾病暴发的规律和特 点,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信息报告人员的培训
定期开展信息报告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提高信息报告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 能力。
本工作手册适用于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原因 分析、风险评估和预防控制工作。
Part
02
食源性疾病概述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食源性疾病
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
1
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
性质或中毒性质的疾病。
中毒性质 4
指人体摄入的致病因子在
体内积累到一定量后,引
发的一系列中毒症状。
致病因子 2 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
背景
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和信息报告工作手册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新增功能: 、首次报告录入 、公告发布管理 、待完成工作提醒 、共享资料管理 、统计 、事件报告文档上传 、首次报告提交邮件提醒 、字典修改(中毒症状、食品类别、致病因素等) 、系统风格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新网络报告系统中部分名词解释 多种食品:暴发中的致病因子来源于多类食品,通常 是来源明确,致病餐次确定的事件。
. 省级疾控中心食安所相关人员对各级疾控中心网报的食 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审核。按时完成全省食源性疾病暴 发信息分析报告并提交省卫生计生委;并对不符合要求的 报告进行退回,及时联系负责地疾控中心相关人员进行修 改或补充完善。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 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被退回的事件报告, 各级疾控中心应在报告被退回后个工作日内补充修改后重 新提交审核。
人员等。
三、初步流行病学调查
首次报告中流调情况应包括目前的病例定义、初步确定的病 例数、已知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时间、空间、人群)、病 例临床特征及所采取的治疗和目前转归,初步推断可疑暴露
餐次或食物。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首次报告模板
四、现场卫生学调查处理
现场卫生学调查处置情况应包括事件发生地的环境卫生状况 、各种证件齐备状况、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剩余食品留样情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的依据
法
食品安全法()
律
法
食源性疾病管理办法(送审稿)
规
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目录(征求意见稿)
操 作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
指 南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规范()
和
突发食源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规范
规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1. 概述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饮食摄取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引起的疾病。
在全球范围内,食源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各国纷纷建立了相应的监测系统。
本手册旨在提供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指导,包括监测对象、监测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各国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提高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能力。
2. 监测对象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食物及食品供应链食物及食品供应链是食源性疾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需要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环节进行监测,发现食品污染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2.2 食品中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监测食物中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内容。
常见的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常见的化学物质污染包括农药、重金属和食品添加剂等。
2.3 人群健康状况监测人群的健康状况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患者的病例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追踪并控制食源性疾病的传播。
3. 监测方法3.1 采样和样品处理在进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时,需要采集相应的样品进行分析。
采样时要注意采样点的选择和采样方法的正确使用,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样品,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预处理。
3.2 实验室分析实验室分析是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关键环节。
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室方法进行分析,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快速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3.3 数据分析和报告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报告是监测工作的最终目的。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规律,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
4. 数据收集和管理4.1 监测数据的收集监测数据的收集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基础。
要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系统,明确数据收集的时机、内容和方法,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国家食源疾病工作手册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选编第二部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一、目的。
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死亡病例和重症病例及流行线索。
二、监测机构。
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包括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
三、监测对象。
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重点关注婴幼儿、中小学生、孕产妇等病例,由定型包装食品引起的病例,以及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病例。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可参照附录1。
四、监测程序。
(一)病例信息采集。
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发现其接诊的病人属于监测对象时,应询问其饮食暴露史,包括可疑食品名称、进食场所、购买地点等,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二)病例信息报送。
1.医疗机构应当在确诊后2 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 填报病例信息。
2.医疗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属于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当按照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报告。
3.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每个工作日内对辖区内病例信息的准确性进行审核,每级审核并向上一级疾控中心(食品评估中心)上报信息的时间不超过2 个工作日。
4.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每个工作日内汇总、分析辖区内的病例信息,并进行聚集性识别,发现有共同食品暴露史的聚集性病例或食品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进行信息核实,核实后2 个工作日内向本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通报同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5.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在每个工作日内对全国上报数据和信息进行审核、汇总、分析,发现跨省的有共同食品暴露史的聚集性病例时,应当及时组织有关省份进行信息核实,核实后2 个工作日内向国家卫生计生委报告,并向有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通报。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第一章,食源性疾病概述。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水摄入病原体或毒素而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感染,数千人死亡。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主要通过食物中的污染物传播。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沙门氏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等。
第二章,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食物污染、水污染和接触传播。
食物污染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污染,以及食物在餐具、厨具和人员手中的交叉污染。
水污染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由于饮用水中的病原体或毒素引起的。
接触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传播病原体或毒素,如食物中毒后的呕吐、腹泻等。
第三章,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在于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和个人卫生。
食品安全管理包括从食品生产到食品销售的全过程管理,包括食品生产者、加工者、运输者和销售者的责任。
个人卫生包括个人在饮食过程中的卫生习惯和行为,包括洗手、清洁餐具、储存食物等。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食源性疾病,还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煮熟食物、生吃生冷食物、避免生水等。
第四章,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1. 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主要通过家禽、家畜和其制品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彻底煮熟肉类和蛋类、避免生吃生冷食物、保持个人卫生等。
2. 大肠杆菌感染,大肠杆菌是一种引起肠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未煮熟的肉类、生吃生冷食物和饮用污染水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煮熟食物、避免生吃生冷食物、饮用开水等。
3. 诺如病毒感染,诺如病毒是一种引起肠道疾病的病毒,主要通过食物和水传播。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生吃生冷食物、饮用开水、保持个人卫生等。
第五章,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
监测和报告是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各级卫生部门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与要求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 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背景:随着食品数量和种类的增加,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逐 年上升,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意义:及时发现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保障公众健 康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内容:对食品中致病因素的监测、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 以及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测
监测目的:及 时发现、报告 食源性疾病事 件,控制疾病
传播
监测意义:保 障公众健康, 促进食品安全, 预防和控制食 源性疾病的发
生
监测范围:包括各级各类医 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检验机构等
监测对象:包括食品生产经 营者、餐饮服务提供者、食 品添加剂生产经营者、食品 相关产品生产经营者等
制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对 象、方法、时间和频率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其他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概述:对食源性疾病监测相关政策文件 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
政策文件主要内容:详细解读食源性疾病监测 政策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监测范围、监测对 象、监测方法、报告与处置等。
调查目的: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流 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提供 依据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 观察等方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发现、个案 调查、暴发调查等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 整理、分析和解释,为制定防控 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评估:对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 预警技术:利用监测数据和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取防控措施 监测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监测网络建设: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覆盖面和数据质量,为预警提供支持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标准手册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标准手册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标准手册一、引言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是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监测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有害物质和其他危害因素,及时掌握食品安全状况,保护公众健康。
本手册旨在规范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二、监测目标1. 监测对象: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有害物质和其他危害因素。
2. 监测范围:各类食品及其生产、加工、配送环节。
三、监测指标1. 病原微生物指标:包括常见的食源性病原菌和病毒,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诺如病毒等。
2. 有害物质指标: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次生毒素等。
3. 其他危害因素指标:包括辐射、转基因等。
四、监测方法1. 样品采集:根据不同食品类型和监测目标,制定标准的样品采集方案,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2. 样品处理: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分离、培养、提取等,以获取准确的监测结果。
3. 检测方法: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如PCR、ELISA、色谱等,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4. 数据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制定科学的指标和标准,评估食品安全状况,并及时发布监测结果。
5. 质量控制:建立标准的质控体系,包括设立质控样品、评价监测机构能力等,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五、监测管理1. 监测机构:设立专门的监测机构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2. 人员培训:对从事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素质。
3. 设备设施: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场地,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4. 信息化建设: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监测数据的快速传输、存储和查询。
5. 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监测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监测应用1. 风险评估: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确定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和主要危害因素,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用水传播的疾病,是卫生和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重要环节。
本手册旨在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指导和规范,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
一、食源性疾病监测概述。
1.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或饮用水传播的疾病,包括细菌性、病毒性、寄生虫性和化学性等多种类型。
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包括沙门氏菌病、霍乱、痢疾、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
2.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意义。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对于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控制疫情蔓延、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和变化规律,为食品安全管理和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流程。
1. 监测指标的确定。
食源性疾病监测的指标包括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情况等。
监测指标的确定应结合当地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监测内容和方法。
2. 监测样本的采集。
监测样本的采集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关键环节。
采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采样方法的规范性,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
监测数据应及时、准确地录入和整理,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趋势变化。
4. 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应对措施。
监测结果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进行报告,同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和公共卫生措施,防止疫情的蔓延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注意事项。
1. 加强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健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是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监测网络的建设和信息共享,提高监测工作的覆盖范围和监测效率。
2. 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
监测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监测方法和操作规程,保证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XX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
二。
一O年九月目录摘要 (2)第一部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 (3)一、制定根据 (3)二、制定目的 (3)三、试点原则 (5)第二部分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报告系统 (6)一、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报告 (6)(-)工作目的。
(6)(二)工作目标。
(6)(三)工作机制。
(6)(四)监测范围。
(6)(五)监测点分布。
(6)(六)试点医院选择标准。
(7)(七)监测对象。
(7)(八)监测工具。
(7)(九)监测内容。
(7)(十)报告流程。
(9)(十一)监测原则与要求。
(10)二、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的机构构成及任务分工 (12)(一)试点医院。
(12)(二)各级疾病预防操纵中心。
(13)第三部分食源性疾病(包含食物中毒)报告系统 (18)一、背景 (18)二、工作目标 (18)三、报告范围 (18)四、现报告系统与原报告系统的区别 (19)五、食源性疾病(包含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的工作流程 (19)六、报告体系机构构成及各部门的任务分工 (20)(一)医疗机构。
(20)(二)中国疾病预防操纵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20)(三)各级疾病预防操纵中心。
(21)第四部分质量操纵 (23)一、提高医护人员对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的推断能力 (23)二、降低漏报率 (23)三、多级审核 (24)附表1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报告卡 (26)附表2各级疾病预防操纵中心启动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标准.. 28附表3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29)摘要本工作手册是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通知》(卫办监督发(2010) 20号)文件要求而制订,适用于2010年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
本手册包含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疑似食源性特殊病例/特殊健康事件报告系统、食源性疾病(包含食物中毒)报告系统与质量操纵四部分内容。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
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第一篇: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XX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工作手册一、监测内容食源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
(1)致病因子: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
(2)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寄生虫病等;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3)食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明显的暴发(常具有急性健康损害、病例呈时空聚集、同源或点源暴露引起等特点);2.聚集性不太明显的发病(病例常呈现时空广泛分布、新的或“非特异”临床表现等特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的临床表现,可以归为此类);3.长期或潜隐性损害。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指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两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第三部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附表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医疗机构名称:填报人:填报日期:填表说明1.报告卡编号:试点医院、县(区)级和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需填写。
报告卡编码由报告系统自动生成,由医院编码、填报时间和病例序号三部分组成,报告卡编码的原则及方法如下:医院编码:系统为每一家试点医院提供的唯一编码。
在网络填报时,填报人只需选择试点医院,系统将自动提供一个编码;填报时间:填报人在网络填写报告卡时,由系统自动赋予的时间;病例序号:为4位,是填报人在网络填写报告卡时,报告系统根据记录自动提供的该试点医院最新的病例序号,该序号不会与试点医院曾经记录的病例序号重复。
2.姓名:必填内容,与身份证上登记的姓名一致;新生儿没有姓名,以父母亲姓名命名,为“某某之女”或“某某之子”;3.出生年月:必填内容,按公历计算,如果为农历,请注明;4.性别:必填内容;5.证件类型和证件号码:必填内容,以身份证为最佳;新生儿采用父母亲的身份证号;6.现住址和户口地址:至少填写一项,记录能找到本人或监护人的地址;7.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至少填写一项,记录能找到本人或监护人的座机号码或手机号码;8.患者发病时间和就诊时间:必填内容;9.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辅助检查结果:应记录接诊医生认为有助于疾病诊断的所有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辅助检查结果,该部分内容要求与患者病历记载的内容一致。
接诊医生在记录患者临床症状时,请参考症状字典,并在相应症状后面的方框内划“ ”,如果患者出现的主要症状在字典中没有或不全,请在相应栏目中补充完善。
主要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辅助检查结果应记录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的发现;10.主要诊断结果:必填内容,为接诊医生的初步诊断结果;11.上报原因、医疗机构名称、填报人和填报日期:必填内容。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标准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标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主体同一县(区)内发生类似病例3-5例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同一地(市)内发生类似病例10例以上,或者2.所辖区域内有两个或以上县(区)各发生1例或更多的类似病例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同一省内发生类似病例20例以上;或者2.所辖区域内有两个或以上地(市)各发生1例或更多的类似病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全国发生类似病例30例以上;或者2.两个以上省各发生1例或更多的类似病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病例编码:一般情况1.1姓名:1.2身份证号码□□□□□□□□□□□□□□□□□□1.3性别:(1)男□(2)女□1.4年龄:____________ □□1.5职业:(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4)教师(5)保育保姆(6)餐饮业(7)商业服务(8)工人(9)民工(10)农民(11)牧民(12)渔(船)民(13)干部职员(14)离退人员(15)家务待业(16)医护人员(17)其他□□1.6现居住地: _________省_______市______县(区)______乡(街道)______村固定联系电话:____________ 手机:____________1.7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1.8户口所在地(详细填写)_________省_________市_______县(区)______乡(街道)_______村1.9 家长姓名(年龄小于14岁儿童)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学习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1.10发病时间_________ 月_______ 日确诊时间_______ 月_________ 日1.11住院时间 __________ 月_____ 日出院时间_______ 月_________ 日1.12住院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1.13病人转归⑴痊愈⑵未愈⑶好转⑷死亡□1.14死亡时间 __________月_______ 日1.15报告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6报告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主要临床表现2.1呼吸道症状2.1.1发热(腋下体温≥38℃,持续≥1h)⑴有⑵无□2.1.2鼻塞⑴有⑵无□2.1.3流涕⑴有⑵无□2.1.4咽痛⑴有⑵无□2.1.5咳嗽⑴有⑵无□2.2体温____________℃,发热持续_________________ 天2.3脉搏_________ 次/分2.4呼吸 _________次/分2.5血压 __________/________mmHg2.6恶心呕吐⑴有⑵无□2.6.1呕吐方式为喷射状⑴有⑵无□2.6.1.1先吐后泻⑴有⑵无□2.6.1.2先泻后吐,吐泻同时⑴有⑵无□2.6.2呕吐物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大便性状⑴水样便⑵粘液便⑶脓血便⑷成形便□2.8腹痛⑴有⑵无□2.8.1里急后重⑴有⑵无□2.8.2绞痛⑴有⑵无□2.9大便失禁⑴有⑵无□2.10腹痛部位⑴上腹部⑵下腹部⑶脐周□2.11少尿⑴有⑵无尿量________ml,持续时间_________天□2.12多尿⑴有⑵无尿量________ml,持续时间_________天□2.13神经系统症状2.13.1头痛⑴有⑵无□2.13.2烦躁⑴有⑵无□2.13.3昏迷⑴有⑵无□2.13.4谵语⑴有⑵无□2.13.5惊厥⑴有⑵无□2.13.6抽搐⑴有⑵无□2.13.7颈强直⑴有⑵无□2.13.8颅内压增高⑴有⑵无□2.13.9呼吸减弱⑴有⑵无□2.13.10呼吸衰竭⑴有⑵无□2.13.11浅反射⑴有⑵无□2.13.12巴氏症⑴有⑵无□2.13.13布氏症⑴有⑵无□2.13.14克氏症⑴有⑵无□2.14口唇青紫⑴有⑵无□2.15瞳孔缩小⑴有⑵无□2.16瞳孔放大⑴有⑵无□2.17大汗淋漓⑴有⑵无□2.18黄疸(巩膜、皮肤)⑴有⑵无□2.19出血(皮肤、黏膜、鼻出血、喀血)⑴有⑵无(在出血的方式上打勾)2.20皮疹⑴有⑵无□2.20.1皮疹出现日期月日2.20.2皮疹持续时间天2.20.3皮疹分布部位、、、2.21 淋巴结肿大⑴有⑵无□2.21.1肿大部位2.21.2出现日期月日3.实验室检测结果3.1血常规红细胞计数×1012/L白细胞计数×109/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3.2脑脊液糖 mmol/L 蛋白 g/L 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106/L 淋巴细胞3.3尿常规3.3.1蛋白尿⑴有⑵无□3.3.2血尿⑴有⑵无□3.3.3管型尿⑴有⑵无□3.4血清学检测结果第一次采血时间月日结果第二次采血时间月日结果3.5细胞、病毒培养分离标本名称采样时间结果标本名称采样时间结果3.6毒物检测标本名称采样时间结果标本名称采样时间结果3.7临床医生诊断意见4.相关资料4.1发病前三月进食的可疑食品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可疑食品频率调查表4.2病人隔离⑴有⑵无□4.3消毒措施⑴有⑵无□4.4治疗使用主要药物的名称与剂量:4.5治疗的费用:4.6饮水类型4.6.1浅井水⑴有⑵无□4.6.2深井水⑴有⑵无□4.6.3江水⑴有⑵无□4.6.4河水⑴有⑵无□4.6.5塘水⑴有⑵无□4.6.6沟水⑴有⑵无□4.6.7自来水⑴有⑵无□4.6.8饮开水⑴有⑵无□4.7家庭成员共人相同发病情况人4.8病人外出史⑴有⑵无外出时间外出地点4.9近一年内接种过何种疫苗 1)接种时间;2)接种时间;3)接种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医院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
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工作手册
一、监测内容
食源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
(1)致病因子: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
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
(2)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寄生虫病等;
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3)食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明显的暴发(常具有急性健康损害、病例呈时空聚集、同源或点源暴露引起等特点);
2.聚集性不太明显的发病(病例常呈现时空广泛分布、新的或“非特异”临床表现等特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的临床表现,可以归为此类);
3.长期或潜隐性损害。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指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两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二、监测对象
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监测对象为试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重点监测对象为婴幼儿和儿童、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三、报告流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个案/事件报告,报告流程为:
1.监测对象到试点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医院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专管人员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医院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纸质报告卡并审核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协助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必要时可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专家支援)进行会诊确认,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7.经专家组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网络填报电子报告卡上报,并将信息反馈试点医院。
8.国家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确认是否应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标准见附表2),若需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应通知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个案调查表》(见附表3)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网络上报;地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可以根据附表2中规定的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标准,或视食源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自行决定是否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9.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其它信息,对报告病例/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10.食源性疾病流程图(附表1)
1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附表2)
四、质量控制
1.提高医护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判断能力。
由防保科组织全院职工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知识培训,加深医护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理解,提高发现和甄别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能力。
增强报告意识,培训后进行相关知识考试,考试结果和考核挂勾。
2.院领导组及时收集国家发布的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相关信息,制定处置意见和下步工作方案,针对本院实际工作情况做及时调整。
3.防保科每天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信息收集,每周到各临床科室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有迟报、瞒报、谎报现象,及时上报院领导,追究其责任。
4.各临床科室要组织本科室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知识学习,并进行不定期测试,测试不合格要计入当月质量考核。
5.成立院内会诊专家组,及时组织院内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