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带答案版详解

合集下载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目标:1. 了解北魏政治的特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

2. 理解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当时社会的意义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教学重点:1. 北魏政治的组织结构和特点。

2.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当时社会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复杂性和影响。

2. 分析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所带来的变革。

教学内容:一、北魏政治的特点1. 北魏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北魏政治体制的建立始于拓跋鲜卑族的建立,形成于孝文帝宇文泰时期。

- 宇文泰通过改革,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进行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

2. 北魏政治的组织结构- 北魏政治采取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大丞相、太尉、司徒等官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官制体系。

- 各级官员通过文武科举选拔,形成了一定的选拔机制。

3. 北魏政治的特点- 北魏政治以拓跋鲜卑族为主体,在政治上实行汉化政策,吸收了大量汉族文化。

- 北魏政治秉持“汉官掌政”的原则,实行汉族士族与拓跋鲜卑族的结合来稳固政权。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1. 北魏政权建立前的背景- 拓跋鲜卑族是当时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部族,曾经与汉族进行多次战争,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 战争的背后,是当时北方地区政治、经济的动荡和变迁,北方民族开始向中原文明渗透。

2. 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一个历时较长的过程,其间发生了多次政治、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 北方民族大交融使得北方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和发展。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结束了长期的北方地区战乱状态,为中国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推动了北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程标准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理解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魏晋以来,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汉族的南下,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交融的内容愈加深入,从吃穿住行到思想文化,民族交融已经渐成趋势。

北方的民族大交融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课主要介绍了淝水之战的具体情况,该战争之后北方的形势发展,北魏的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大交融情况。

教材内容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三个子目之间的关系应该为:淝水之战进一步确定了早已存在的南北对峙局面。

淝水之战以后,南北继续分别发展。

后来鲜卑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统一了北方,实现局部的统一。

北魏孝文帝统治时进行了改革,其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潮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我校七年级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在本课学习之前也仅仅是经历过短期的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还没有形成比较规范、有效的历史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方法,而且知识积累有限。

但他们在课堂上思维活跃、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有主动学习的意愿。

所以,本课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结构出发,借助希沃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和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史料阅读分析、小组讨论探究及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思考历史问题,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和探究并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和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改革措施。

2、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解析版)

19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基础知识梳理一、淝水之战相关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建国: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2.北魏统一: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朝开始,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

439-581年3.北魏孝文帝改革(拓跋宏、元宏)——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成功的(1)494年从平城迁都洛阳(2)汉化措施:①说汉语:禁用鲜卑语,统一说汉语②穿汉服③改汉姓④通汉婚⑤学汉礼(3)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如何评价孝文帝?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进步,民族融合,三、民族融合的表现经济、习俗: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业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接受胡人的食物(胡饼)、服装(裤褶服)、用具(胡床、椅子、方凳)政治:十六国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文化: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少数民族乐器、舞蹈传入中原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和偏见逐渐减少影响: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础测试一、单选题1.“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 民族融合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北魏政权的建立D. 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 西晋前秦B. 东晋北魏C. 西晋北魏D. 东晋前秦3.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4.战国历史的特点一是“乱”二是“变”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战国历史的是()A. 商鞅变法B. 长平之战C. 楚王问鼎D. 合纵连横5.“……鲜卑族贵族集中在平城,保守势力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于是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含答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参考答案【自主学习】1.氐前秦 383 前秦淝水之战前秦北方2. 鲜卑 4393.洛阳汉语汉服汉姓联姻民族交融4.大交融经济文化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隋唐【合作探究】1.前秦:(1)骄傲轻敌;(2)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

;(3)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1)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2)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3)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启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2.(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遥远,经略南方有困难。

(5)洛阳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场所,汉文化积淀深。

3.(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交融,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因此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2)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4.(1)相同点:①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②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③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④结果都取得了成功。

(2)不同点:①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而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②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当堂达标】1.B2.D3.C4.C5.D6.C7.D8.B9.(1)北魏孝文帝。

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七年级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衔知: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先学:淝水之战1、强大的前秦与南方的()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2、383年,()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们当兵,企图灭亡(),统一中国。

东晋团结一致,以8万军队应战,在()与前秦隔岸对峙。

3、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的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北魏孝文帝改革1、4世纪后期,()族建立北魏。

2、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已经成为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加强北魏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文化。

措施:(汉化政策)(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鲜卑语。

(2)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服饰。

(3)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4)鼓励鲜卑贵族与()联姻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促进了(),也增强了()。

探问:(一)概述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延展:如何理解“民族大融合”测评:(一)选择1.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魏晋南北朝时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 B 鲜卑族 C 氐族 D 羌族2.5世纪,统一黄河流域的是()A 北周B 前秦C 北魏D 北齐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A 解决粮食问题B 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C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D 洛阳更加的繁华4.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下列改革中,使少数民族与汉族趋同,促进民族融合的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 D 吴起变法5.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是()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B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C 迁都洛阳 D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6.下列内容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 统一黄河流域B 完成封建化C 北方民族大融合D 阶级矛盾(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班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淝水之战的概况及影响。

2.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过程一、导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二、快乐自学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文86-89页。

2.北魏是哪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在哪里?3.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迁都哪里?迁都后推行哪些措施学习汉族文化?孝文帝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4.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影响?三、合作探究1.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试分析原因及启示。

2.孝文帝改革后不久,北魏就走向分裂。

今天,在我们的56个民族中,已经没有了鲜卑族。

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当年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结果,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民族淝水之战前秦衰亡民冲撞族迁都洛阳大民族孝文帝交汇聚改革汉化措施融五、达标检测1、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为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②草木皆兵——()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长平战役2、谢玄是东晋名将,他因为一场战役,以少胜多,打败了南下伐晋的前秦王苻坚,从而名垂千古。

这场战役是()A、赤壁之战B、长平战役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3、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很多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其中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B、鲜卑C、羌族D、氐族4、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一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一课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学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学习目标】1.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3.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重点难点】1.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自主学习】一、淝水之战1.背景(1)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形成对峙的局面。

(2)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2.概况(1)时间、地点:年,淝水。

(2)双方:北方的与南方的。

(3)结果:团结一致,打败前秦军。

(4)特点:中国古代一次的著名战役。

3.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1)建立:世纪后期,族拓跋部建立。

(2)统一北方:年统一北方,结束了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1)目的:用文治,治理好北方地区。

(2)措施①迁都:年,迁都。

②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鲜卑语;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作用:改革促进了,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民族交融的表现(1)生产生活: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制度:北朝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制度。

(3)文化方面: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

(4)民族心理: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趋于消解,趋于和缓。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导学案)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名师导学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

学习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课前预习】一、淝水之战1、建立:人苻氏建立的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

2、战争:年,前秦发动了旨在的战争。

东晋,打败秦军,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建立:439年,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改革:即位后,进行改革。

494年孝文帝,他进一步推行,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禁用鲜卑语;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通婚等。

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

三、北朝政权更替北魏分裂为和两部分。

东魏后被取代。

西魏后被取代。

北周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国力渐渐强大。

577年,北周灭掉,重归统一,为打下基础。

四、北方地区民族交融1、表现: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还接受他们的、、用具等;十六国北朝政权统治者大多采取与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内迁各族大多使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各族相互日益加强,以往的“”“”观念逐渐淡薄。

3、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并为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与解析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①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②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③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2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2 新人教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李仕才【预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正一步步向世界强国迈进。

请你结合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探究以下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中有关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措施是什么?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2)商鞅变法中有关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内容是哪一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参考答案】(1)相关内容: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2)奖励耕战。

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学习目标:1、淝水之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2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课前小练】1.383年,______与______发生淝水之战。

战争的结果是______取胜。

2、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圭建立。

439年北魏统一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

3、北魏建立后定都______,后孝文帝迁都______。

4、北魏孝文帝改革: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内容包括①②③④⑤⑥。

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合作探究】1.强大的前秦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战败了呢?2.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3、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你说呢?4、链接生活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一找【当堂评价】一、单选题1.. 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 匈奴族B. 鲜卑族C. 契丹族D. 女真族3. 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含答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自主探究】一、淝水之战1.概况:年,前秦的苻坚率军与交战,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

2.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世纪后期建立。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内容:迁都;推行(、、、)。

3.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的生活。

2.十六国北朝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实行。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

3.北方地区的、、与,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以后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1.材料分析材料一: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二: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

阅读材料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两项措施?举例说明孝文帝改革在社会生活中的变化?(2)结合材料三,说一说孝文帝改革取得什么效果?(3)孝文帝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2. 结合课文,制作表格,从生产方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生活习俗、民族心理等方面概括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具体体现【学后反思】答案【自主探究】一、1.383;东晋 2.前秦二、1.北魏;439;十六国 2.推行汉化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鲜卑服代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3.民族交融三、1.定居。

2.君主专制制度;各民族的大交融。

3.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隋唐。

【合作探究】1. (1)材料一:说汉语;材料二:改汉姓;变化:穿汉服、与汉族联姻(2)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中原地区繁荣等(3)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改革需要魄力、能力与坚韧不拔的毅力等。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学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学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复习导入,出示目标】(5分钟)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5分钟)一、淝水之战1、背景:西晋统一局面被破坏后,北方长期处于多个政权分立的战乱状态。

2、时间:383年;交战双方: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____________很快土崩瓦解。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3、北魏孝文帝即位后,494年迁都____________,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_____,禁用鲜卑语;以_____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____________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____________联姻等。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____________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以往的_______、_________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____________;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____________,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5分钟)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首位)也,应改姓元氏。

”请回答:(1)魏主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2)这次改革被称为什么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拓展升华,检测评价】(10分钟)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流是()A、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仇杀混战B、政权分裂与社会的倒退C、民族大融合与逐步走向统一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2、“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学汉礼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知道淝水之战的经过,认识战争结果对交战双方的历史影响。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历史作用3.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概况及其历史影响。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淝水之战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北达沙漠,与南方的形成对峙局面。

2,目的:苻坚企图消灭东晋,统一中国。

3,过程:年,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4,影响: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5,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建立:4世纪后期,游牧在地区的族拓跋部建立了北魏。

2,北方统一: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改革目的:面对北方民族交融的趋势,孝文帝决心用文治移风易俗,学习汉族文化,巩固北魏在北方的通知。

4,改革措施:(1)年迁都,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2)推行汉化措施。

5,作用:促进了,也增进了北方的实力。

三、北方民族大交融1,概况:(1)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2)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3)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4)各组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舞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5)尤其是在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2,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材料一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魏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旧贵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了解淝水之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了解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的基本情况,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自主学习】一、淝水之战1.从4世纪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

其中氐人苻氏建立的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2.383年,前秦君主______出动约9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

最终东晋在______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3.4世纪后期,________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______。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4.北魏即位后,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力排众议,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5.494年,孝文帝迁都________,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迁到中原。

6.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_,禁用鲜卑语;以_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___等。

7.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_____________。

三、北朝政权更替8.北魏后期,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和两部分。

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

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

9.577年,北周灭掉北齐,重归统一,为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0.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过着定居的生活。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

1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________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12.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新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最新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最新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01知识管理知识点1淝水之战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________形成对峙的局面。

经过: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

东晋团结一致,在________与前秦前锋隔岸对峙。

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以后,________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知识点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________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措施: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________;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________;以________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________;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_____ ___;采用两汉、曹魏的________、________等。

影响:促进了________,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点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________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________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_______ ___制度。

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________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西北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________,民族关系趋于________。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3.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1、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2、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知识模块一淝水之战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模块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自主阅读课本P87~88内容,完成第3~4题。

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可以浓缩成短句)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4.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评价: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知识模块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自主阅读课本P88~89内容,完成第5题。

5.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相互影响?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1)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2)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教案+练习+学案)-1.ppt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教案+练习+学案)-1.ppt

朝廷上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指挥得当。
(4)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规定朝野上下所有人必须讲
汉语、穿汉服。( × ) (5)在民族交融过程中,汉族学到了北方各族的畜牧业 生产经验和技能。( √ )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方法集锦
·误区警示· 不能把“民族交融”与“民族同化”简单地等同起来。民族
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中一部分)失去本民族的特点而成为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下图是正在演奏的北魏陶俑,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1.总体概况: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 趋于和缓 。 北朝 后期, 趋于消解 , 民族隔阂 ____________ 民族关系 ____________ ________ 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 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 隋唐时期 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 神文化, 并为以后 __________ 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重难点睛
1.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原因
①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从前秦方面来讲,主要是因为
前秦内部民族矛盾尖锐,军队中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 大多数,他们不愿意为前秦卖命。另外,苻坚骄傲自大, 指挥失当,也是导致其失败的一个原因。 ②从东晋方面来看,虽然兵少,但都是精锐部队,而且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自 主 学 习
知识预习 一、淝水之战 东晋 形成对峙的局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________ 面。 383 年。 2.时间: ________ 苻坚 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 3.过程: ________ 凑了步兵 60 余万、骑兵 27 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 晋军 打 败 统 一 中 国 。 前 秦 军 与 晋 军 在 淝 水 对 峙 , 结 果 ________ 前秦军 。 ________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导学案)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导学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名:一、【学习目标】1、知道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2、了解北魏的建立、统一北方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3、了解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二、【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86-89,用笔划出关键词)1、请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2、请概括北魏的建立统一和孝文帝改革的史实(时间、原因、措施、影响)?3、概括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内容(表现、特点、出现时期、影响)?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五、【当堂训练】1.成语“草木皆兵”源于()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2.淝水之战的战争双方是()A.西晋前秦 B.东晋北魏 C.西晋北魏 D.东晋前秦3.以下对淝水之战描述正确的是()A.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 B.淝水之战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 D.淝水之战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4.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D.三国中的蜀汉政权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6.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7.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8.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C.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9.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0.观察右图“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标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学习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一、淝水之战
1.结合课本,归纳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影响。

2.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

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

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

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

以我百万大军,把马鞭扔在长江中,就可以阻断长江水流,征服东晋如同疾风扫秋叶一样。


(1)材料一王猛曾在哪一政权里担任丞相?该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2)材料二应该是谁说的话?“四方基本平安”具体指的是什么?
(3)通过材料二判断这位统治者听从丞相王猛的劝告了吗?为讨伐东晋所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具体分析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阅读教材,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孝文帝改革改革的措施?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材料二
(1
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

……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

(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

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2)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

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

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1.阅读课本,归纳一下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表现及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少数民族妇女身着汉族服装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上面的图片反映了北魏统治时期黄河流域什么样的社会景象?
【直击中考】
1.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2015·龙岩)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

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3. (2015·扬州) “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

”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忽必烈改制
4. (2015·济宁)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
确的是()
A.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C.汉武帝——修筑长城D.耶律阿保机——建立西夏5. 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这一举措是()
A.秦始皇统一文字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孝文帝厉行汉化D.武则天重用酷吏
6.(2015·武威)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融合景象。

对出现这一景象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A.昭君出塞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入藏
D.册封达赖、班禅
7. (2015·桂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O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右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生命?依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

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过程】
一、
1. 淝水之战:时间 383年;地点:淝水;双方:东晋与前秦;
结果:东晋打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的统治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 (1)前秦氐族
(2)前秦皇帝苻坚。

统一黄河流域。

(3)没有。

淝水之战。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原因:从前秦看: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离散。

②符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从东晋看:①将相意见一致,坚决抵抗,士气高昂。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二、
1.建立时间:4世纪后期;民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时间:439年。

2.见课本76——77页。

3. (1)说汉语改汉姓免官态度坚决。

(2)目的在于“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4.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
1.表现:见课本77页。

影响:见课本78页。

2.民族融合。

【直击中考】
1.D
2.B
3.C
4.A
5.C
6.B
7.(1)秦始皇。

目的:抵御匈奴。

看法: 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要求答出两层意思,意思相近即可。

(2)匈奴、鲜卑、羯、氏、羌(任写两个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

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意思相近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