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气象保险指数的应用

浅谈农业气象保险指数的应用
浅谈农业气象保险指数的应用

农业保险研究现状及趋势综述

龙源期刊网 农业保险研究现状及趋势综述 作者:王月金 来源:《经济师》2015年第04期 摘要:文章首先对国外农业研究成果进行了文献回顾,重点从农业保险的外部性、农业 保险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农业保险的经营技术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国内农业保险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从农业保险性质、农业保险需求、农业保险制度、农业保险政策等方面进行解读;最后对国内外农业保险研究进行了对比,对农业保险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从而指出农业保险研究应该更多地注重金融融通功能和社会风险管理功能。 关键词:农业保险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4-073-03 农业易受到土壤、气候、水利、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业灾害近几年呈现频发状态,一些农民因灾返贫现象出现。而农业保险能够有效地转移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带来的损失,使农业生产遭受的灾害损失得到了补偿和转移,不仅保障了农民收入的稳定而且还减轻了政府处理灾难事故的财政负担。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保险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之一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视。近年来,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大了对农业保险研究的投入,农业保险研究已成为经济研究中方兴未艾的领域。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自然灾害事故频发,由于农业保险没受到充分重视而投保率低,在灾害事故损失中农业保险补偿比重较低,农业保险的补偿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因此,我们要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研究,寻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保险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等功能。 一、国外农业保险的研究现状 农业保险是世界各国支持和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外农业保险不仅有灾害损失补偿功能而且还有社会福利功能,其目标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的福利。20世纪 初,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了经营农业保险的专业性组织。作为一种保护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代均对农业保险立法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将农业保险同农民的福利制度挂钩,从而使农业保险发生福利化转型,公平性、普遍性和强制性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保险的基本特征。21世纪以来,福利化农业保险

农业气象学发展史

农业气象学发展史 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种植业以后,便逐步积累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中国早在春秋时代己知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定季节,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已经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物候记载。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已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逸周书·时训解》中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每个节气为3候,每候5天,各有一相应的物候现象。这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这可看作古代农业气象学的萌芽。温度表的发明并用于气象学和生物学研究之后,开始了植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定量关系的观察研究。随着气象观测网的建立,逐步开展了气候与农业关系的研究。农业气象学一方面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量观测研究植物(或动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气象因子的关系而发展起来。如1735年著名的列氏温度表创始人R.A.F.de列奥米尔发现可用积温来衡量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一学说至今仍是农业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又是作为地理气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发展起来。如:俄国的 A.N.沃耶伊科夫、奥地利的A.苏潘、德国的W.柯本、中国的竺可桢等人,对植被、动物、土壤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地区分布进行了研究,为农业气候学和农业物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农业气象学形成一门完整的独立的学科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只是20世纪30~40年代以来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加之气候异常引起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使各国政府对粮食生产极为关切,因之农业气象学在

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在农业科学和大气科学迅速发展的同时,农业气象学也得到相应的迅速发展。国际气象组织于1913年成立了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至1983年已开过8届会议。中国在1953年开始了系统的农业气象研究和业务工作。

浅谈天气指数保险

浅谈天气指数保险 手机免费访问2010年08月09日 11:20 中国保险报 查看评论自2004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已连续6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尽管农业保险备受重视,但回首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在经历短暂的繁荣发展之后,自1993年开始农业保险便一直发展缓慢,甚至出现萎缩现象。严峻的形势迫使农业保险创新迫在眉睫,天气指数保险应运而生。 天气指数保险(Index-based weather insurance)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它是指把一个或几个气候条件(如气温、降水、风速等)对农作物损害程度指数化,每个指数都有对应的农作物产量和损益,保险合同以这种指数为基础,当指数达到一定水平并对农产品造成一定影响时,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标准的赔偿。 我国现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于引入保费补贴机制而解决了农业风险高损失、高保费的精算难题,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保险需求,但它并不能消除发展中国家小农经济结构下金融服务短缺、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突出的问题。天气指数保险与传统的农业保险相比优势突出。国外的研究学者一致认为,天气指数保险按实际天气事件(如降雨指数低于约定指数的偏差)支付,由于保单利益的依据是客观独立的气象指标与约定承保指标,保险权益的标准化程度非常高。 首先,天气指数保险克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减少逆选择,防范道德风险。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根源往往是信息不对称。尽管投保人相对于保险人更了解自己的农作物状况,但天气指数保险并不以个别生产者所实现的产量作为保险赔付的标准,而是根据现实天气指数和约定天气指数之间的偏差进行标准统一的赔付。因此,在同一农业保险风险区划

农业保险开题报告

广西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恭城县为例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中央提出要加快探索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将农业保险作为支农方式的创新,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广西作为农业大省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农业生产面临巨大的风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优先,加快广西农业保险发展十分必要和紧迫。为加快广西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本地区的农业保险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更快更好地推动广西省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恭城县西岭乡为具体研究对象,进一步分析广西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并为广西省的农业保险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广西农业保险从1982年恢复试办以来,经历了由单一险种到系列开发、局部承保等阶段,先后开办了森林火灾系列保险、甘蔗系列保险、水稻系列保险、水果系列保险、玉米、烟叶、冬菜及养猪、养鸡、养鱼、养虾等50多种农业保险,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农业保险体系。参保的险种主要是森林火灾保险和甘蔗火灾险,其中森林火灾险占40%,甘蔗火灾险占25%左右,粮食与经济作物险占10%左右。种植业参保数额较大,占70%,而且主要集中在柳州的柳江县和柳城县,这两个县的参保额占全区农业保险费收入的60%。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手段 本论文以资料研究,调查研究,个案研究,统计研究,等为研究方法发现广西省农业保险处在的问题,并探讨广西省农业保险的发展对策。 四、论文提纲 广西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恭城县西岭乡为例 一、农业保险的简介 (一)农业保险的定义 (二)农业保险的类型 (三)农业保险的模式 二、广西省恭城县西岭乡农业保险 (一)广西省恭城县西岭乡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20210127022213)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绪论 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 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 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 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 5、 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

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其成分主要是N、O 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 (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 高度上的气温显着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3)水汽:具有很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与二氧化碳共同对地面温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水汽三种形态的变化,伴随着潜能的吸收和释放,不仅引起大气中湿度的变化,同时,也引起热量的转移。 (4)杂质:能削弱太阳辐射能量;能成为水汽凝结的核心,促进水汽的凝结。 对流层的意义:集中了大约80%的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水汽含量,因此主要天气现象的发生都在这一层。其特点有:(1)气温虽高度增加而减小。(2)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 第一章地球大气 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 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 应 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 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天气层) 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 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 (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 ?^)或W/

m2 o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I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Im/ m2) 亦称为照 o 度,单位勒克斯(lx )。 3、辐射的基本定律: (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一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 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温度增高,最大辐射波长由长波向短波方向位移。 4、太阳常数(S。):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太阳光线垂直入射的天文辐射通量密度,称为太阳常数。 5、太阳高度角(h):太阳平行光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6、正午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当地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7、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季节的分布规律。 (1)太阳高度角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2)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3)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4)春分、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8可照时数(昼长):从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称为太阳可照时数。 9、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10、昼长岁纬度、季节的变化规律

基于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气象指数保险定价研究 - 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

基于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气象指数保险定价研究 ——以河南省中牟县冬小麦生产为例 潘国臣梁茵1 摘要:农作物天气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中的创新险种,本文以河南省中牟县冬小麦生产为例,对基于作物生长周期的定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开发了定价的具体计算方法,结果显示这种定价方法科学合理,可较准确地对农作物所面临的一种或者多种风险进行定价,在我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关键词:农作物;天气指数保险;定价;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 S-9, F840 一.前言 1999年,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农作物降雨量指数保险被开发出来并实验成功。此后,各种类型的农作物天气指数保险在印度、墨西哥、马拉维、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等国得到推广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 [1]。我国的农作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从2008年开始,试点省份为安徽省。试点一年多以后,位于安徽的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开发出了水稻、小麦等作物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并开始出售保单。天气指数农业保险有其独特的定价技术,我国前期对对该类产品的开发设计较多地借重了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等机构的支持,我国在自主研发气象指数农业保险产品方面的能力还显著不足,因此有必要对这类新型农业保险的定价方法进行更多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在气象指数农业保险定价方法的选取上并未达成共识 [2] [3]。一些研究者采用均衡定价方法,通过建立均衡模型来求得保险产品的均衡价格。该定价方法的最大问题在于过于复杂,而且模型的建立需要基于一系列的关于价格方程、随机过程、风险的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假设条件。当模型假设与实际发生偏离,将影响定价结果的准确性 [2][4]。此外,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开始尝试使用蒙特卡洛方法来进行气象指数保险的定价,该方法将 1作者简介:潘国臣,经济学博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梁茵,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

农业保险研究进展及趋势

农业保险研究进展及趋势 作者:马黎明 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9年第08期 摘要农业是一种具有一定风险的产业,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农民不但会遭受到各种各样的自然风险,并且还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各种不确定原因所带来的风险。所以,怎样抵抗农业风险,使农业保险获得一定的优化,进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以及预防风险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产品流通所带来的损害已经逐渐变成约束和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农业保险;进展;趋势 农业的生产经营有着一定的风险性,相关农业生产者不仅要面对地质、气象以及和市场遇着一定关联的各种风险,并且这些风险所带来的影响是各种各样的。不但会对农民收入的稳定程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农户支付能力降低,还会对农业金融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生产所具有的风险造成农民的还贷能力有着一定的不稳定性。 1 农业保险市场失灵原因、表现以及应对方式 1.1 商业性农业保险失灵的原因 国内外相关学者认为农业保险市场失灵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系统风险等各种因素造成农业保险的需求以及供给不是特别充分。相关学者认为,农业保险有着一定的外部性特征,成本和收益之间缺少一定的均衡性是造成农业保险失灵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农业保险需求进行研究和分析之后,结果显示有着较大风险的农业生产者和风险较小的农业生产者相比较更加愿意进行一定的投保,这也证明了农业保险有着逆向选择性。 1.2 市场失灵的应对方式 1.2.1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分析。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涉入农业保险,展开了政策性的农业保险的实践。对政策性农业保险所进行的研究和分析,相关理论研究范围中主要是将政府补贴原因、补贴方式以及补贴成效等層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因为会受到市场失灵以及农业保险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商业性经营农业保险是无法取得一定成效的,需要政府进行一定的协调[1]。相关研究显示农民参与进行农业保险的重要因素是因为期望获得一定收益的驱动,预防风险的产生促进投保的非重要因素,农业参与实行农业保险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能够避免风险,而是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政府的补贴以及期望利益。 1.2.2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研究。世界上农业保险制度的模式主要有相互会社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国家重点选择性辅助模式、民用办公模式以及政府垄断经营模式。这些模式政府都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气象学考试题型:题型一、名词解释 5个,每个2分,题型二、判断 15个,每个1分,题型三、填空题25-27个 1空1分,题型四、完成题(画图) 4个,每个2分,题型五、计算(辐射、积温、压高公式、湿度四选三)、题3个,12分,题型六、问答题6个,25分-29分 老师平时留的作业题也要看。此资料仅供参考,有争议的地方查找课本或向他人咨询。 第一章大气 1.概念:光化学氧化剂、酸雨、可吸入颗粒物、飘尘、降尘、天气、气候 光化学氧化剂:是由天然源和人工源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主要的是O3,PAN) 酸雨:是指PH<5.6的降水 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粒子。 飘尘:是指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 降尘:是指粒径大于10μm的微粒。 2.简述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大气组成:a、干洁空气:除去水汽和各种杂质以外的所有混合气体统称干洁空气,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b、大气中水汽: 大气中水汽主要来自地表海洋和江河湖等水体表面蒸发和植物体的蒸腾,大气中水汽含量自地面向高空逐渐减少,水汽水汽是低层大气中的重要成分,含量不多,只占大气总容积的0%~4%。c、气溶胶粒子: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植物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气溶胶粒子来源分为人工源和自然原 垂直分布:从下到上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 对流层:特点①有强烈的上下对流运动②层内集聚3/4大气质量和几乎所有的水汽③在同一地点的同一时间里,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④该层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⑤⑥地面看到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它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层 平流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②该层空气较稳定③该层温度受地面影响小,水汽含量很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臭氧含量较多 中间层:①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下降②该层空气较稀薄 热层:①这一层的厚度是从中间层顶到500KM的高度②随高度的升高,温度也升高③该层的厚度和最高温度值都与太阳活动有关④该层空气极其稀薄。 散逸层:(热层顶以上到3000km的高度)①该层内温度不连续,难以确定温度曲线②该层空气分子受地心引力的作用极小,因此运动速度极快 3.对流层的主要特征(见题2) 4.大气污染物分哪几大类?并举出具体污染物 A、含硫化合物:SO2、SO3、H2SO4、H2S硫醇、亚硫酸盐、硫酸盐和有机硫化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SO2、H2SO4、H2S B、含氮化合物:NH3、N2O、NO、NO2等,通常以NO,NO2危害最大 C、碳氧化合物:CO、CO2 D、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其中CH4、C20H12是主

2017年度露地种植绿叶菜气象指数保险实施方案

2017年度露地种植绿叶菜气象指数保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通过产品创新,简化理赔程序,发挥菜农抗灾减灾积极性,切实保障菜农的利益,市农委会同市财政局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保险标的 “夏淡”期间尚未投保蔬菜种植保险的露地青菜、鸡毛菜、米苋、生菜、杭白菜。如菜农上述品种已经投保蔬菜种植保险的,不得再投保气象指数保险,即同一地块种植的绿叶菜不得重复投保蔬菜种植保险和露地种植绿叶菜气象指数保险。2017年承保绿叶菜约3万亩,其中青菜、鸡毛菜承保约2万亩,生菜、杭白菜和米苋承保约1万亩。 二、保险责任 保险期内,实际日平均温度高于约定的日平均温度或累计降水量高于约定的累计降水量时,视为高温保险事故或降水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承担赔偿责任。 三、保险期间 保险期间为2017年6月16日至9月13日,具体为每茬青菜、杭白菜、米苋、生菜投保期间为35天,每茬鸡毛菜投保期间为25天。

9月13日后种植(播种)的青菜、鸡毛菜、杭白菜、米苋、生菜不再接受投保。 四、投保对象 投保对象包括蔬菜生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等生产者均可投保, 2亩以上的绿叶菜种植散户由所在镇、村统一组织投保。 五、投保时段 考虑到“夏淡”期间不同日期种植的保险标的生长周期日平均温度和累计降水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初步确定5天为一个投保时段,不同投保时段对应不同的投保期间日平均温度或累计降水量。 六、保险金额、保险费率和保险费 保险金额按照保险产量(按亩均产量的70%)与单位生产成本乘积确定,保险费率为10%。保险费等见下表: 七、保费补贴标准 (一)青菜、鸡毛菜

农业保险研究.docx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论文题目:农业保险研究 学生 专业 层次 批次 学号 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 2015年2月 1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摘要 农业保险对于稳定农村经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农业保险在我国发展还很不成熟,那推进农业保险在中国的普及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关键词: 农业的保险制度的建设农险的营销

目录 1前言 (1) 1.1农业保险特点 (1) 1.1.1风险单位很大,使风险难以分散 (1) 1.1.2农业保险经营高风险与高成本 (1) 1.1.3农业保险承保风险的区域性与伴生性 (1) 1.1.4农业保险高费率 (1) 1.1.5农业保险存在特殊的技术障碍 (1) 1.1.6农业保险的主观能动影响大 (2) 2中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制约保险发展的因素 (2) 2.1农业保险制度 (2) 2.2农业保险组织实施系统 (2) 2.3农业保险利益 (3) 2.4农业保险销售渠道 (3) 2.5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3) 2.6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3) 2.7农业保险人才体系 (4) 2.8农民的保险意识 (4)

3结论与建议 (4) 3.1构建农业保险制度保障系统 (4) 3.2实现农业保险形式创新 (4) 3.3建立合理农业保险利益分配机制 (4) 3.4拓展农业保险销售渠道 (5) 3.5开发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5) 3.6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5) 3.7农业保险人才体系因素 (5) 3.8宣传农业保险消费意识 (6) 参考文献 (6)

农业气象学习题1-3章

农业气象学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 1、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产、气象条件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3、农业气象学是____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农业、气象 单项选择题: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 D )。 A、大气物理学 B、地球物理学 C、物理气象学 D、大气科学 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B)。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 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 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 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C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肥力 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A、温度 B、空气湿度 C、能见度 D、降水量 问答题: 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3分) 2、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1分) 填空题: 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___平行 ___________观测。 第一章地球大气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运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使农业发展的实用性学科。 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不能单指生物体及其生产过程,也不能单指生物体所处的气象环境,而是生物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反应,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也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主要内容: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的研究(二农业小气候研究 (三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五因地制宜开展专业气象研究和服务(六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 光在群体中垂直分布规律的数学描述 I = Io exp(-kF) 光合有效辐射(生理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光周期现象是指植物生长发育对昼夜长短的不同反应,即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与它们的持续时间对植物开花有很大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饱和点:光强增强时,光合量也增加。光强达到一定强度时,光合量不再增加,这种现象如前所述,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补偿点: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补偿点,在这一光强下,光合作用制造的产物与呼吸作用消耗的产物相等,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此时非但不能积累有机物质,反而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如长时期在光补偿点以下,植物将逐渐枯黄以至死亡。 对于水稻、小麦等C3植物,光饱和点为3-5万勒克斯,C4植物的光饱和点一般比C3植物高。.作物群体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均较单叶为高。 光能利用率是投身到作物表层的太阳光能或光合有交辐射能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的比率。三基点温度与受害、致死温度:不论对于哪种温度,仅就其生理过程来说,都有三个基本点,即通常所说的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或称为下限温度,最适温度、上限温度。对于作物的生长,下限温度是指在一定低温影响的一定时间内,作物不能继续生长,最适温度是指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上限温度是指作物处于一定高温的一定时间内,不能继续生长,但也不受伤害的温度。 就某一项生理过程而言,也有三基点温度。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就存在三基点温度,一般地说,光合作用的最低温度为0-5℃,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40-50℃,对呼吸作用,则分别为-10℃、36-40℃、50℃。不同作物及品种,作物的光合与呼吸作用的三基点温度也有变化,而,光照强度、CO2浓度,土壤水分含量以及农业技术措施等都会影响三基点温度值的大小。 如果温度高于上限温度或低于下限温度,作物就会逐渐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此时称为受害高温或受害低温,温度进一步升高或降低,则会使作物受害致死,称为致死高温或致死低温,结合上面所讲的三基点温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基点温度或七基点温度。 界限温度的农业意义 农作物生命活动的另一个基本温度是农业界限温度,又叫指标温度。它表明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开始终止的温度,所谓“界限”,完全是从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的关系上划定

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方案

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方案 鉴于茶叶种类较多及我省地形较为复杂多样等因素,各地可根据当地茶叶生产现状和气温的实际要求,以本方案为基础框架,对不同地域气温及茶叶品种进一步细化,形成各地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方案。 一、保险标的 (一)茶园连片集中,生产管理正常; (二)树龄3年以上,且连片种植面积50亩(含)以上,可单独投保,种植面积不足50亩的可以由农民合作社或村委会组织投保; (三)茶农或茶叶企业信誉良好,无违法违纪记录。 二、保险责任 在保险期间内,因低温原因造成保险茶叶的损失,按保险合同双方约定的承保区域内气象观测站实测日最低气温在-1℃(含)以下且产生对应赔偿金额大于零时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人按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 本保险合同所涉及的气象数据以种植茶叶所在地区的县(市、区)气象局提供的数据为准。按照就近原则(一般不超过5公里),投保茶园气象数据以投保时约定的气象监测站数据为依据,气象 - 18 -

监测站仪器发生故障等原因导致数据失真或缺测时,采用投保时约定的备用气象监测站数据为依据。 三、保险金额及费率 保险茶叶的每亩保险金额参照年生产期间内所发生的成本,由投保人与保险人协商确定,并在保险单中载明,最高不得超过3000元。 保险金额=每亩保险金额(元/亩)×保险面积(亩)。 保险面积以保险单载明为准。 保险公司应科学合理地确定保险费率,并在保险单中载明,财政按最高不超过6%的保险费率的标准予以补贴。 四、保险期限 本保险合同的保险责任期间自保险茶叶春季开采日前20天(含)起,至开采日后16日(含)止,但不得超出保险单载明的保险期间范围。承保时需确定茶叶的采摘日。本年的投保工作需在上年完成,当年不接受投保需求。 五、赔偿处理 保险标的发生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保险人按以下方式计算赔偿: 当就近气象观测站实测日最低气温达到-1℃(含)以下时:(一)赔偿金额=每亩保险金额×气温指标出现日期对应赔偿比例×保险面积 - 18 -

农业保险文献综述

农业保险文献综述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对农业保险的相关研究从19世纪就已经开始。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时间长、运行状态好,所以研究的时间跨度更大、资料更全、范围更广、研究方法也更为先进。国外关于农业保险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农业保险的性质的研究。 Roumasser(1978)使用福利经济学的方法对农业保险进行研究认为,农业保险存在正外部性。Hazell (1981)通过系统研究认为农业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Mishra (1997)也指出虽然农业保险并不是公共物品,但却存在着收益的外溢。经济学家Hazzel(2000)的研究指出农业保险是准公共物品,政府直接经营或提供一定形式的支持对农业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关于农业保险的需求的研究 当前保险需求研究的理论依据是1947年由Neumann和Morgenstern提出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Arrow(1963)运用期望效用函数对消费者关于是否购买保险的决策进行了研究并推导出风险规避型消费者进行完全保险的边界。如果消费者购买保险之后的效用相对于没有购买保险的效用较高时,消费者必然会选择购买保险。然而,随着保费的上升,在保障程度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效用会逐渐下降,当保费上升至一定程度之后,消费者就不会再购买保险,从而得出保险价格是影响消费者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的结论。Goodwin和Featherstone(2003)从需求弹性的角度对美国农业保险需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美国农业保险的需求弹性在1993年至2000年期间一直在下降。Geoffroy Enjolras(2009)通过对法国农场农业保险的实证分析,对农场主的农业保险需求进行了重新估测,得出农场主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由于农场主多样化生产而受到削弱的结论。Goodwin和Rejesus(2008)对农场利润、灾害救济和农业保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农场主更希望获得政府的灾害救济金而不是选择去购买农业保险,因而政府的灾害救济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场主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研究报告 前言 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之路,是一条曲折之路,从建国初期到世纪之交,一直是缓慢行进,对农业产业发展的保障作用发挥的极其有限。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4年以后,随着中央连续出台8个一号文件,中央新时期强农惠农政策已经初成体系。在这一庞大的政策体系中,农业保险位列其中,特别是2007年启步,国家先后在吉林、内蒙古、新疆、四川等六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农业保险试点。通过国家对农民参保实施保费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农业保险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虽然试点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但农业保险的诸多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解决。五年来,我们取得了成绩,也有很多感受,五年的路虽然不长,但需要全面总结一下,特别是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需要客观地评价和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农业保险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才能保证农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评价农业保险,本文就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运行机制、发展潜力、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深入、客观、

准确的研究分析,重点是分析当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未来的发展潜力,以便制定农业保险发展最有效的战略措施、最有效的市场策略。 一、我国农业保险现状 研究农业保险首要的是研究农业保险的现状。我国新时期的农业保险起步于新千年以后,全国性试点启于2007年,2010年几乎遍及全国所有省份,但广度与深度确与其它财产保险相差很大。尽管如此,自2009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已经超过加拿大,居世界第二位。为了突出重点,本文着重研究2007—2010年全国农业保险运行情况。从四年来运行情况看,我国农业保险总体上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已见雏型,从国家层面的主要政策是对参保农民在规定作物上给予保费补贴,从地方层面看,有的省已经突破中央的政策支持界线,已经形成了保费补贴、经办费用补贴、巨灾风险支持政策和再保险支持政策,有的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二是地方政府与广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市场培育初见成效。经过四年的努力,政府政策支持下农业保险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充分认可,也在应对自然灾害中,发挥了保证灾后生产恢复的重要作用。三是农业保险的运行机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并正在经受实践的检验,总的看,当前的运行机制符合我国农业的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辅导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和等。 土壤、气候、地形地势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之间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关系 3、地球上所有生命都直接或间接的依靠来自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 太阳辐射 4、光是从、和三个方面来影响植物的。 光长、光强、光质 5、短日性植物是指只有在光照长度一定临界值时开花的植物。 短于 6、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主要为、和。 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7、农田中的透光率随深度。 递减 8、植物群体对日光的吸收率明显单叶。 高于 9、温度是从、和三个方面来影响生物的。 温度强度、温度累积、温度变化 10、作物的三基点温度,具体讲就是温度、温度和温度。 下限、最适、上限 11、界限温度是标示着某些重要或开始终止的温度。 物候现象、农事活动 12、温周期现象是作物对节律性变化规律的适应。 温度 13、水分是作物光合作用合成的原料。 有机物质 14、“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循环的动力,是植物的。 蒸腾作用

15、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称为。 土壤相对湿度 16、在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总是从的地方流向的地方;其流量与成正比,而与成反比。 水势高、水势低、水势差、水流阻力 17、是植物失水的主要方式。 蒸腾 18、晴朗无风的天气下,农田CO2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白天为型,即随高度递增;夜间为型,即随高度递减。 光合、呼吸 19、和是导致农田群体CO2通量随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二、判断题(每题2分) 1、光照长度是指一地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日照时数。错 2、曙暮光和马路灯光即对光周期有效。对 3、临界光照长度是每日12小时光照。错 4、短日性作物的北方品种向南引种时,一般会导致生育期延长。错 5、长日性作物的南方品种向北引入时,一般提早成熟。对 6、在同样的光照强度下,阴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晴天。对 7、研究表明,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发育速度没有影响。错 8、光合有效辐射的光谱区要比生理辐射的光谱区宽。错 9、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对 10、一般而言,与呼吸作用相比,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高。错 11、根据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北种南引(或高山引向平原)比南种北移(或平原引向高山)容易成功。对 12、从温度条件对植物引种的影响考虑,常绿植物引种比落叶植物容易成功。错 13、大陆性气候较强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大。对 14、一般地,昼夜温差大,作物产量高。对 15、凋萎湿度通常可作为农田灌溉的下限指标。错 16、蒸腾强度随空气湿度的增加而减弱。对 17、气温升高可增加叶片的蒸腾强度,过高又会抑制蒸腾作用的进行。对

指数保险-地方财政研究

2014年第17期(总第249期) 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 辽宁省财政学会 2014年11月25日 本期主题:指数保险 [按]由于传统保险在解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方面的欠缺,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开始推行指数保险。由于国际组织的帮助,再加上与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的适应性,农业指数保险在发展中国家得到较快推广,目前世界上大约有25个指数保险项目在发展中国家试点或进行可行性研究。与此同时,巨灾指数保险和再保险被广泛地应用到全球各式各类的风险管理中,所涵盖的触发因素和受保事件的类别也大大增加。2014年7月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特别提出保险业发展的五条意见,明确指出要“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逐步建立财政支持下以商业保险为平台、多层次风险分担为保障的巨灾保险制度”。2014年8月14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探索天气指数保险等新兴产品和服务,丰富农业保险风险管理工具。”“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标志着我国指数保险的实践将不断扩围。 什么是指数保险 一、指数保险的设计 指数保险是一种保险合同,保险人依照双方事先约定的灾害触发参量指数,向投保人提供保险保障。即指数保险的赔偿不是基于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而是基于预先设定的外

在参数是否达到触发水平。以水稻干旱指数保险为例(见表1),它以降雨量为触发条件,在保险期限内降雨量在50毫米到100毫米之间时,每个保险单位每毫米雨量赔付20元;降雨量小于50毫米时,保险赔付为2000元。假如保险期限内降雨量为70毫米时,保险公司赔付额为(100-70)×20元,即600元;降雨量为30毫米时,赔付额为2000元。 指数保险通常设有起赔点和限额点,仍以水稻干旱指数保险为例(见图1),当降雨量大于或者等于100毫米时,没有赔付,当降雨量低于100毫米时进行赔付,所以降雨量100毫米是起赔点。但是赔付不是无限大的,有一个最高值。仍以水稻干旱指数保险为例,当降雨量低于50毫米时,不管实际降雨量是多少,赔付额均为2000元,这就是限额点。 图1 使用事件指数值确定赔付总额 由上述论述可知,指数保险是以灾害频度和强度对保险标的可能产生的损失规模的理解和认知,事先约定灾害发生强度指数(或指数组合)及对应的赔偿额度作为保险赔付触发机制及标准。指数保险分为气象指数保险和产量指数保险两大类,气象指数保险通常选择降雨量、风速等气象指数作为触发条件,个别选择受灾人数作为触发机制。产量指数保险以产量或价格为触发条件。 二、指数保险和传统保险的区别 指数保险和传统保险在触发机制、补偿、基差风险、定损与理赔、方案和形式上也存在诸多不同(见表2)。其中,传统保险的补偿是对实际损失的补偿。例如2014年7月份辽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6成,为195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少。据新华网2014年8 月26日报道,辽宁全省总面积6275万亩农作物中受灾面积2927.5万亩,干枯和重旱面积1870.5万亩,预计今年辽宁全省粮食因灾减产100亿斤左右。此时农户获得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赔偿金理论上以其实际损失制定。但是因为作物类型不一样、种植时间存在差别以及道德风险等因素的存在,实际损失的核定很难精准。以此次干旱为例,实际损失的核定需要保险公司、气象部门、省农委、保监局等多方参与,综合运用气象监测评估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调查数据,并最终以企业、政府(代表农户)博弈的结果来确定最后的赔偿金,从而定损与理赔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视事故的复杂程度 2000元

(完整版)指数保险的原理及应用

指数保险的原理及应用 指数保险是近二三十年才出现的新兴事物。这里的“指数”一般指的是表征某灾害强度的指标,如台风的风速,地震的震级等。它的赔付有时会设计成一种“不赔或全赔”的机制:如果发生某灾害事件,指数被触发,赔款金额就是保额;如果指数没有被触发,那么就没有任何的赔款。除此之外,也可设计成分层赔付或线性赔付。1997年,瑞士再保险为某日本保险公司设计发行了一款新型的巨灾债券,以东京周边发生地震的震级作为触发依据,这是历史上指数保险的第一次重要应用。在此之后,指数保险的应用在全球各个市场遍地开花,其灾种从最初的地震扩展到了各种天气因素,如台风、洪水、干旱等等。它的应用也不局限于作为金融衍生品的巨灾债券,而是越来越多地在传统的保险、再保险领域发挥风险转移的功效。 “指数”的设计需要有多重考量:首先,应选取由中立的第三方如政府机构公布的数据,以此规避道德风险;其次,最好选用向大众公开的数据,减少合同双方对赔案金额的争议;再次,为了保证精算计价的准确性,指数至少需要有20~30年的历史数据累积(对于不同的灾害,观测期长度的要求差异很大),并且数据的测量口径不应发生变化。

说到指数保险,就不得不提“基差风险”(basis risk)。 基差风险指的是被保险人实际经济损失与指数保险赔付金 额之间的差别,通过合理的触发机制和赔付结构的设计,可以尽可能减小基差风险。笔者曾与多位同业交流指数保险的基差风险,大多数人认为基差风险并非指数保险的“原罪”,也并非只有指数保险才存在基差风险:对于传统的保险产品,被保险人的经济损失与保险产品的赔付金额也并不能做到100%的匹配,其中既受到保单条件(限额、免赔)影响,又受到实际操作因素的影响(不足额投保,定损人员因数据资料不足做出假设)。对于大宗的赔案,赔款金额最终是被保 险人和保险公司通过协商而达成一致的。当然,指数保险在中国需符合《保险法》的规定。 指数保险的应用领域 指数保险没有理赔定损的过程,与传统的保险产品相比操作简单,赔付金额能够迅速到位,因此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 一般来说,指数保险适用的场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赔款时效有很高的要求。二是所需保障无法通过购买传统保险的方式获得。比如位于“台控区”企业的台风保险,一部分农业保险,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营业中断险等。三是被保险人灾后的费用增加很难通过传统形式定损。例如,灾难发生后对个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冲击;企业安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