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学年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论文
论儒家的“生死观”
姓名:薛善宁学号:85106049 指导老师:党荣珍分数:
【摘要】:孔子说:“是死还是活,是灾祸还是福气,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啊!”孔子说:“专心致力于人民认为合乎义理的事情,何必去跪拜鬼神呢?”因此,我们要珍视生命,重视现世;乐生恶死,生死相关;关注死亡,生与死相互贯通,创造久存于世的人生价值;不苟且偷生,舍生取义。这正是儒家生死观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儒家生死观人本思想珍视生命
首先,儒家讲的“生”,先秦儒家诸子都非常重视生的问题,他们普遍认为,人生一世,必须是要快乐的,而寻求快乐的人生,必须要牢记“仁义礼智信”,按“仁义礼智信”原则行为,才能获得快乐的人生(详看拙作《儒学的人生观》)。所以曾子作《大学》,子思作《中庸》,孟子作《孟子》,等等。这四本书无一不牵涉到人生快乐问题。
一、儒家思想对“生”的理解
(一)儒家对人的“生”的看法
儒家们并没有把快乐放到其它宗教所想象的死后的世界里,所以,儒家们认为不存在什么天堂、极乐世界,快乐就在我们的现世现实。这一点颇象佛教的顿悟,当下即是净土,当下即是极乐世界。这一点又象现代科学,死后即回归自然。所以,儒学的生死观是无神论的,“未知生,焉知死?”、“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说实话,我们连为什么生在这个地球上都没有弄清楚,又怎么能知道死而后哪里去呢?在这个宇宙里,在这个银河系里,是否只有地球能容纳我们,是否只有六道轮回能决定我们去往哪里?是否我们第一次来地球只是出于一时好奇?或是命中注定?不!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又怎么能了解生死!银河系有银河系的运行法则,地球有地球的运行法则,万物生长在地球上,当然要遵循地球的运行法则;而鬼神就可以不遵守地球的运行法则了吗?当然要遵守!既然鬼神们也要遵守地球的运行法则,我们又依靠鬼神们干什么呢?
孔子为什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想闻什么道?这个道就是:每天的日出日落,月盈月亏,四季的交替,植物的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出生、成长、死亡等等都各有其独特的道路。大自然由许多小自然构成,诸如人与动物,作物和树木,山与泽,水与火,风与雷,天与地等,这些存在物就构成了宇宙。凡此不同的存在物都有自己的道,就象大自然的情况一样,各自遵循自己的道。普遍性的大道由众多的小道构成,一切此类小道都有其自然之道要遵循,从开始到成熟最后到终点。这个“道”,也就是老子和孔子所描述的“道”。能真正弄懂这个“道”,是很不容易的,如果真的弄懂了,当然也就死而无憾了。(二)儒家思想给我们的启思
每一个人都是沿着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的,不能因为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听到就偏离自己人生的道路。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以为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听到,便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恣意纵欲;殊不知,你既然走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你自己如果偏离了、走岔了、跌倒了、躺下了,这都是你自己个人的事,不关别人的事。如果有人看见或听到而拉你搀你扶你帮你,这是你的幸事;如果没有人看见或听到,就不会有人来拉你搀你扶你帮你了,你由此也就走不好你的人生道路。而走不好你的人生道路,你就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而不快乐和不幸福的生活是谁都不想过的。这就是孔子的思想。
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死”的探讨
(一)孔老夫子对死的看法
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又孔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儒家慎重地对待祭祀的传统,来源于周文王,在夏商时代,祭祀是由夏王、商王独家垄断,普通诸侯国是没有祭祀的权力的,更何况他们祭祀的大都是鬼、神。自周文王开始,祭祀的权力被争取到小邦国手中,而且祭祀的对象也由鬼、神而转移到人上,也就是说,由周文王开始了对先祖的祭祀和崇拜。这在西周以后人们对三皇五帝的传说中可以看到。《国语·晋语》及《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都说黄帝是少典之子。《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其国号为“有熊”。崔述《补上古考信录》指出,“公孙”是公之孙,上古时无此称;“轩辕”是指黄帝居轩辕之丘,依所居以为号,非黄
帝名;“有熊”不见于传、记,不合《帝系》原意。崔述的批评是对的,但既是神话,亦不需深究其是非。
(二)由古代炎黄帝的宗法祭祀看儒家的思想
据《山海经》记载,黄帝与蚩尤曾战于冀州之野,以应龙、女魃杀蚩尤。而《逸周书·尝麦篇》则载杀蚩尤于中。此所谓中冀、冀州,当均指涿鹿所在。夏族与蚩尤之争还反映在《尚书·吕刑》中,这一由来已久的历史传说,当有史实为背景。《五帝本纪》说黄帝“北逐荤粥”,这是他在进入冀州后,为保居住领域的安宁所采取的必要行动。“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 称为“三皇”。在《周礼》、《吕氏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帝”原指天帝,人间的“五帝”一词在孟子时尚未出现,他书中只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词排在“三王”前,但无人名,只在其《议兵篇》中称尧、舜、禹、汤为“四帝”。《孙子兵法》有“此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句,似亦有四帝、五帝之称(但梅尧臣谓此“帝”字系“军”之讹)。《管子》及《庄子》所屡称“三皇五帝”,也都未指实人名。其实,自西周至春秋战国时记载神话和历史传说文籍中,先后出现了很多古帝或宗神名号。这些都说明了人们逐渐开始了对人类先祖中杰出人物的祟拜。
何谓杰出人物?即对人类有贡献的人!自夏至商至西周,经历了一千多年,然而人们并没有祭祀和崇拜每一个统治者,只是对人类做出了贡献的人,人们才祭祀和崇拜他们。那么,为了得到后人的祭祀和崇拜,儒家诸分子更是强调了人生在世,必须要对人类有贡献。“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孔子的意思是,在自己想要立起来的同时也帮助别人立起来,在自己想要做到某些事的时候也帮助别人做到,这样就很不错了,就是一个仁人了。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这就可以说是实行人与人相互亲爱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也就是说,自己饿了,也要想着别人也是饿的,自己冷了,也要想着别人穿的衣服够不够。在很多事情上都能想到别人,或是在一切事情上都要想到别人,这样的人也就是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并能寻求到最佳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