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合集下载

最新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思路-精品

最新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思路-精品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思路民办高校具有根据社会发展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培养立体型、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的特点。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古代作为一门传统学科科目,在各大专院校的中文院系基本上均有开设,它在促进学生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然而,由于时代环境的变迁,现在人们对于古人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这些文化瑰宝,在理解和接受方面均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

在高校的课堂上,课程的教学也存在着教授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等现象。

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深入了解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分析出现相关问题的原因,并积极寻求改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一、目前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已有十年时间,在此期间,通过观察了解及与同事同行交流,发现在目前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及专业学习中,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从事古代文学教授的教师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与体会,就是在与作为教学对立面的学生进行的课外交流中,时常也能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与印证。

以笔者所见,在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史论的教授轻重失宜。

目前各大专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多分为文学史论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教授与学习所占的课时数远远比不上文学史论,并且还有不断减少的趋势,而对文学史论的学习又往往会在实际中演变成对文学史论的教授。

从课程设置初衷来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精彩的文学作品,接受这些历史上优秀文艺成果的影响和熏陶,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因此,作为古人杰出智慧与文学素养结晶的文学作品,是学生直接汲取文学营养的源头,应当是他们学习的更为重要的内容。

而作为后人对历史上文化、文人与文学作品的认识、分析与研究成果的的文学史论,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其所能起到的作用应当只是引领、指导与帮助,让学生自己从广泛、系统地诵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认知。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研究与实践[论文]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研究与实践[论文]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为适应21世纪创新教育的发展需求,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锐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从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本,强化原典教学提升素质教育;改进教学方法体现创新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古代文学21世纪是教育创新的世纪。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如何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和课程特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适应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变奏中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之路,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本,强化原典教学提升素质教育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加强原典教学的分量,把作品的讲析与导读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发掘其文化内涵,突出当今社会有重要意义的东西,首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格言名句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操、立身、处世、廉正、爱国教育的好材料。

如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身处世态度以及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深切教诲,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和鞭策。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也是教育学生的好材料,如勤劳、美丽、勇于反抗的秦罗敷;威武不屈、不辱使命的苏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给后人留下了学习的榜样。

最后,利用古代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独到的创造力、强烈的竞争力和环境的适应力的人才,而当代不少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现浮躁、自满而又脆弱,在尊重他人、文明礼貌、处理个人问题和人际关系等方面有待加强和完善。

古代文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还可以利用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事物的真、善、美,什么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从而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审美意识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论文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摘要: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对传承优秀中国古代文化至关重要。

受到传统教学思路与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重形式、轻能力等问题,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这不仅不利于我国优秀古代文化的传承,而且不符合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与内容、考核标准等方面入手,为基于能力培养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寻求方向。

关键词:能力培养;古代文学;教学策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形成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又对整个中华民族后续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但是,在当前一些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依然存在重形式、轻能力的现象。

教师过分重视对文本字句的理解,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既无法加强学生实际的古文学修养,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能力培养上来对人才的培养和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一、培养学生古代文学课程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一)传统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西方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在教育学家分析传统教育观念弊病时被首次提出。

欧洲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传统教育观念的最根本弊病在于过分重视固有知识的重复积累,却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性的培养。

学习者一旦缺乏自主性,脱离了教师、家长等的监督,将难以实现终身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目标。

这样的问题在传统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受到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急于让学生将考试可能出现的知识点多加记忆和背诵,对与考试关系不大的历史背景、文史资料等内容,教师则会一笔带过。

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

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主干课程,在民办高校的教学中面临着课程的边缘化、评价体系的偏颇和课时量的消减等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应该深入反思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首先,作为教师和民办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努力引导学生把握中国文化前进方向;其次,民办高校管理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教师一些自由空间,提倡多元化评价体系;最后,课程培养目标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依归,倡导研究性教学。

关键词:民办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反思;探索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时间跨度大,经典文学作品多,开设学期长。

课时量相对较多,涉及不同的时代和多种文学体裁,教学上的难度也比较大。

民办本科高校与985、211工程院校以及地方普通公办本科高校相比,因为办学时间较短,办学规模和办学资金有限,教学硬件设施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要保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较高的教学质量,适应国家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教学理念,必须不断反思现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化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一.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之现状1.古代文学课程的边缘化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丰厚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祖先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依靠。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古代文学作品,不管是诗词、散文,还是小说、戏曲都是历经时代风雨洗礼和历史长河淘汰后的经典,不仅在思想上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有着很强的启迪与教育意义,也带给我们精神上审美的享受与愉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却愈来愈受到冷落。

有些学生认为古人的思想观念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他们认为阅读当代的网络文学作品、公众微信号的推送文章更能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

就民办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由于本科高校招生规模、比例的进一步扩大,民办本科高校招生分数相对于公办院校要低一些,学生的古代文学素养相对薄弱,古文阅读能力总体较公办高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有些学生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阅读需要借助注释才能理解的古代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传播我国古代辉煌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民办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思索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在高校相关专业中面临困境,在民办高校尤为明显。

文章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在民办高校中的现状及其原因,并就其改革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文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相关专业如秘书学、新闻学、广告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承担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学传统的神圣使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民办高校的中文及相关专业中,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必设课程之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民办高校与社会、市场的全面“接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挑战,其危机远甚于公办综合性高校,令人深思和忧虑。

分析这种影响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1)专业和课程的调整。

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学历+职业技能”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因此,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坚持的是市场导向和学生需求为本位。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换以面目,甚至被取消,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课时一再被压缩。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128课时,非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仅为96课时,与传统课时数相去甚远。

古代文学的学科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课时的大量缩减,必然会影响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延续性,许多知识点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2)文学边缘化的大形势。

这是目前高校文学课程面临的共同难题。

文学不再是青年学生心目中神圣的梦想,他们唯“技能”是图,以好工作为大学学习的终极目标。

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成为古代文学和其它文学课堂上教师被问到最多的一句话。

重技能训练轻人文审美、重实用课程轻文学课程成为高校诸多专业的不争事实,文学课程的社会价值遭到无情的怀疑,这里面不仅仅是学习者的原因,更有教学决策者和教学实施者的原因。

古代文学课程的立体化教学理论论文

古代文学课程的立体化教学理论论文

古代文学课程的立体化教学理论论文古代文学课程的立体化教学理论论文一、教学内容的立体化:德、智、美的全面展现古代文学课不同于其他文科课程,它对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要求不是很高,它更多地体现出感性学习的学科特点,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与心灵共鸣。

这实际上也就是德育、美育的教育内容。

而从古代文学课程本身来看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美育内容。

可以说,几乎每一个朝代的代表诗人,都是人格高尚的典范,尤其是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是今天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的榜样。

比如屈原,他对楚国那深沉的爱,对理想的不屈追求,都令我们肃然起敬。

而他的代表作《离骚》除了在思想内容上可以传达正能量以外,所包含的审美因素也是有目共睹的。

再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他的一生身居下位,却完成了由平民向圣人的超越,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

他关爱妻儿,关心朋友,友爱邻居,关注国事,忠君爱国,在他的身上全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种种美德。

而他的诗集《杜工部集》更是儒家“推己及人”思想的生动体现。

他“诗圣”的美名不仅体现在他极高的人格魅力上,也体现在他高超的诗艺上。

他的七律内容广博深厚,艺术炉火纯青,都令今人咀嚼不尽。

再比如北宋文学家苏轼,他达观的人生态度、潇洒的生活方式,都深深吸引着代代文人志士。

我们在讲述这些优秀的作家作品时,应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美育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极大魅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应有四点主要教学目标:古代文学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培养;思想道德的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

前两点一直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比较重视,而对于后两点却相对强调不够。

[1]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是古代文学课程必不可少的,也是看得见的教学硬性目标,是可以通过测试等手段能够显现出来的,但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却是隐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无法直接通过考试等手段显现出来,也最容易在实际的教学中遭到忽视。

多年来的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也表明由于审美体验的缺乏导致古代文学课过于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这样一来,造成的后果不仅是未能全面完成教学任务,也直接影响了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也使上述我们提到的古代文学课程所蕴含的德育、美育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展现。

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研究_毕业论文范文_

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研究_毕业论文范文_

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研究一、编订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知识背景与结构的教材教材是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

教材的呈现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内在的规定性,往往决定着教师的执教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因而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于民族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由于生源地域文化与基础知识背景的不同,不光要选择适合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教材,同时更需要编订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针对性、实用性的教材。

钱穆说:“一民族文字文学之成绩,每与其民族之文化造诣,如影随形,不啻一体之两面。

……欲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之独特与优美,莫如以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为之证。

”[1]强调了文学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作用。

尽管目前已有的各类版本的《中国文学史》逐步将文化与历史渗透到文学发展的历程当中,但对于反映民族习俗、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文学现象并没有明确而又形象的突显。

事实上,不同时代、时期的文学史都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印迹。

如古代神话中黄帝与蚩尤之间战争的记述,正是中国民族文化起始;《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这五篇诗史记述了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屈原的《离骚》带有浓厚的古代南方的历史文化与地域风情;中国各民族自古代就有演唱民歌的习俗,汉代的乐府民歌中浓厚的生活气息均来自于民间,并将南北的地域文化与民族习俗融合在一起,从而透显出真率诚挚的情感;唐代的边塞诗展现了雄奇壮阔的边塞风光,以及由民族战争而激发出来的民族精神,从而将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交融得以客观真实的展现;宋代更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时代,在宋王朝统治的329年的历史过程中,其始终与西夏、辽、金、蒙古相对峙,并最终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所取代,宋代的、均对此时期的民族关系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元朝建立以后,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内地和边疆各民族之间多方面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民族文学在此期也呈现繁荣的景象,产生了许多少数民族散曲家、诗人和词人,萨都剌、马九皋、贯云石就是其中的代表;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期,民族关系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共同奉行“文化多元”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回族文人李贽、满汉文化交融的结晶———《红楼梦》,都是民族融合背景下的杰出产物。

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

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

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我国古代文学辉煌灿烂,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她历史悠长,光彩夺目,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文学经典形象和故事,因此我国古代文学经典是我们当代人值得不断学习、探索、挖掘的富矿。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古代文学的论文范文一:古代文学情感教学模式创新中国古代文学一直是所有高校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是学生能够更好地阅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

但是现在,由于课时的减少、教学模式的落后,使得古代文学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

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活动中,将情感教学模式引入其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中国古代文学这门学科是各大高校中文系的主干课程,它是中文系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基本知识、古代文学作品分析方法以及鉴赏技巧的基础。

学好这门学科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然而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上看,这门课程其实质是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两门课程的结合体。

在各大高校中,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科书一般有两种,即《中国古代文学史》四卷和《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本。

可见这门课程的内容之丰富,但是现在,随着我国教育不断进行深化改革,许多高校都侧重于设置时效性较强的课程,从而导致一些传统课程的课时大大减少,特别是古代文学这门课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大致地简单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的分析,甚至有些教材内容被一笔带过。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繁荣,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

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上,教师依然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模式的落后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从学生的角度看,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对这门课程本身的价值认同。

大多数学生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离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太过遥远,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没有多大的用处。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4900字_古代文学课程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4900字_古代文学课程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4900字_古代文学课程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古代文学课程论文4900字(一):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课程思政背景,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过程考核与评价、教师行为、学生专业背景等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基础课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路径,也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国古代文学;德育元素;专业背景;教学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课程思政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

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树立立德树人意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形成专业基础课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同向同行的新局面。

池州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面向传媒方向开设的兼具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价值观引领等功能的专业基础课。

传媒专业包括广告学、网络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三个专业,课程性质、专业特点以及课程思政的要求决定不能按照以往传统的针对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这也意味着教师要积极研究如何在该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探索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并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尝试、改进、创新。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过程考核与评价、教师行为、学生专业背景等方面阐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基础课与思政教育融合提供路径,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思路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思路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思路民办高校具有根据社会发展对各种专业、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培养立体型、复合型的“社会职业人”的特点。

下面是搜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科目,在各大专院校的中文院系基本上均有开设,它在促进学生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养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和价值。

然而,由于时代环境的变迁,现在人们对于古人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这些文化瑰宝,在理解和接受方面均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

在高校的课堂上,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也存在着教授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等现象。

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当深入了解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分析出现相关问题的原因,并积极寻求改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笔者从事古代文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已有十年时间,在此期间,通过观察了解及与同事同行交流,发现在目前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及专业学习中,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从事古代文学教授的教师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与体会,就是在与作为教学对立面的学生进行的课外交流中,时常也能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与印证。

以笔者所见,在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古代文学作品与文学史论的教授轻重失宜。

目前各大专院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多分为文学史论和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教授与学习所占的课时数远远比不上文学史论,并且还有不断减少的趋势,而对文学史论的学习又往往会在实际中演变成对文学史论的教授。

从课程设置初衷来说,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精彩的文学作品,接受这些历史上优秀文艺成果的影响和熏陶,达到陶冶情操,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因此,作为古人杰出智慧与文学素养结晶的文学作品,是学生直接汲取文学营养的源头,应当是他们学习的更为重要的内容。

而作为后人对历史上文化、文人与文学作品的认识、分析与研究成果的的文学史论,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其所能起到的作用应当只是引领、指导与帮助,让学生自己从广泛、系统地诵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认知。

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

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

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求规格与要求的变化,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以闭卷考试为主、偏重知识传授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通过四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构建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效率和专业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关键词: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这一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理念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上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单一闭卷考试为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与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怀化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针对传统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弊端,开展了题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

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课堂内外的联动效果。

经过四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综合能力素质均得到明显提高。

现就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作一阐述。

一、研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式教学,又称探究式、发现式教学。

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与认识。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论文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学遗产,是宝贵的民族文化精品。

学科内容综合性强,学问掩盖面广,教学难度极大。

然而,在教授这门课时,不少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学模式基本还是因袭传统。

课堂上,老师凭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唱着“独角戏”,从文学史到作品选,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滔滔不绝,同学只是被动接受,久而生厌。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中隐藏着丰富的思想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

当下,涵盖了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的国学复兴热再次兴起,对文学遗产中思想底蕴的发掘和继承使同学有了学习古代文学的深厚爱好。

如何利用好同学的“古代文学情结”,调动其学习古代文学的热忱,并使之产生长久的动力,是我们应当主动探究的。

我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的几年间,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注意同学对作品的诵读,培育其对作品的感悟力量每学期开头,我都规定一些阅读和背诵的篇目,仔细地抽查同学的完成状况,并将其作为考核同学平常成果的内容之一。

诵读,可以加深对文学意象的感悟,有利于同学想象力的培育,进而较精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

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它可以将同学“带回”千百年前,让他们的现代生活、情感与理念与古人的生活、情感与理念相融合,与作品的意境和的体验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

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同学通过诵读,体会“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所渲染出的深秋黄昏的荒芜气氛,体会天际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让同学对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有深刻的感悟。

诵读,可以充分体悟诗歌的语言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可以使之渗透于同学的心灵。

吟咏朗读除了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还可以使人在不经意之间对朗读时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怪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共2篇)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共2篇)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论文(共2篇)导读: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应该如何写作?面对这个问题相信现在应该也是很多人都比较困惑的吧,特别是一些第一次撰写这方面论文的作者来,更是觉得难上加难,本论文分类为古代文学史毕业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国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第1篇: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古代文学课程是我国汉语言文学学科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不仅着眼于古代文学本身,还深入地探索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文论、史论、社会功能、审美功能等多元化的内容,从多种视角构建了古代文学解读与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实践体系,在民族文化历史素养的积淀和民族特色文学文化的传播弘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赖振寅和方丽萍共同主编的《弦歌不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论稿》(201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古代文学总论、史论、文体论、教学案例分析为研究视阈,专业化地总结并论述了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理论反思和实践经验,突破古代文学教学的传统课程体系,赋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更多新的内容和形式,全方位展现了现代教育改革中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新变化与新发展。

根据课题的方向不同,该书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划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总论”站在课程理论体系的整体视角,回答了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方向、策略、改革设想、新媒体化和大众化等实际问题,强调了古代文学教学必需与时俱进地密切关注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需求;第二部分的“史论”分述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重点与有效方法,着重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特征的历史演进与创新变化;第三部分的“文体论”分述了我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的鉴赏与教学问题,呈现了我国古代文学丰富多样的文体及其蕴藏的艺术魅力;第四部分的“个案研究”列举了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包括《左传》、《老子·四十二章》、宋词鉴赏教学等案例,具体讨论了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积累案例分析经验的同时,也为古代文学课程的专业教学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教育学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教育学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教育学论文论文导读::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古为今用的体现。

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它也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课堂。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中国文学史》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程,是高校中文系(文学院)的主干课。

使学生系统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线索、熟悉历代文学名篇,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却不是唯一目标。

传承本土文化传统,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是不能忽略的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1994年,原国家教委发布《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摘要载体,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崇敬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和热爱。

从传授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说,古代文学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而换种视角来看,它也是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课堂。

高师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进入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而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对字、词、句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分析,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被语文教师解剖得支离破碎。

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文艺,对于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层面的意义、审美角度的价值却视而不见,这是当前中学语文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提高未来的中学语文教师即现在的大学生素质做起。

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的同时,也要提高哲学、史学等方面的人文素养。

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融而未分,《古代文学》课程中的诸多文学作品,同时又兼有哲学或史学著作的性质。

学生在从文学角度学习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得悉上古的历史,接触先贤的哲学智慧,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综合素质。

以《史记》为例,它被后世列为正史之首;而鲁迅先生“史家之绝唱教育学论文,无韵之《离骚》”的塙评又指出了它横跨文、史的性质;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作追求,则使其具备了哲学著作的品格,《史记》一书因而也就兼备了文、史、哲三种性质。

在《古代文学》课程中讲解到《史记》时,学生除了收获相关文学知识外,也能获得史学和哲学知识。

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注重论文

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注重论文

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四个注重论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其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包含的内容比拟广泛,传承的知识非常深远。

当前,我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正在深化改革,在改革中必须注意不同专业课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授课能力、协调处理史和作品之间的讲授关系,并加强应用情境教学法,只有注重这四个方面问题,才能推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注重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学进展深入验证,并从中思考历史问题,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精神思想,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树立坚决的民族自信心,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感情,协调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更好地接轨,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承中进展创新。

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开展,西方实用主义以及功利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逐渐导致中国古代传统文学开展面临着困境,一些学生完全为了考试、求职去学习相关知识,但是中国古代文化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远的间隔和差异。

因此,许多中文专业学生单纯地为了修满课程学分来进展学习,没有深入研究和探索这门课程的精华。

目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面临着非常为难的境地,无法到达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加快推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才能改变当前现状。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包含的课程种类比拟多,在所有的课程类型中,主要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分别分为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等各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大学生入学之后的四个学期,然后在每个学期中分别设置了54-72个学时的课程时间,教师对这些时期的文学史进展讲授,能够让学时清晰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开展历程。

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文学作品展开深入学习,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对作家的思想观念有着更加深入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掌握我国古代文学特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论文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论文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论文摘要:改革的构想在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对于中文专业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而言,涉及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针对教学对象的未来就业去向是以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主的实际情况,弱化古代文学课程的重理论、重学术的现状,转关键词: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论文,改革,构想,地方性,应用型一、改革的构想在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对于中文专业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而言,涉及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针对教学对象的未来就业去向是以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主的实际情况,弱化古代文学课程的重理论、重学术的现状,转而改为重文学基础知识、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因为中小学教师必备的业务能力之一就是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向学生准确表述出来;同时,能够辨别学生作文的优劣,并能够给予恰当修改和指导示范,这又是一项特别重要的教学目标。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史论和作品两个部分,现在多是二者并重。

近年来,由于专业课程教学时数的压缩,讲授时间不足,部分老师只能侧重一个部分,即史论部分。

本改革的构想是侧重作品部分。

历史理论部分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地介绍,对其掌握的详细度和深刻度降低要求,而把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讲解、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理解能力,即要学生真切理解什么样的作品是优秀的,这些作品为什么优秀,它们是怎样做到优秀的。

在课上,一方面先是老师讲解,学生体会,一方面学生口头评论,老师指导。

在课下,要求学生扩展阅读相关作品,并写书面的赏析评论性质的作业,进一步使学生真切体会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高妙之处。

这样,阅读配合写作,二者相辅而行,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

另外,针对教学对象的中学语文课程所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分配一定的时间用于弥补,包括语言文字各个方面。

因为中小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打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如果教师相关基础薄弱,势必后果严重。

中国古代文学史实践教学(3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实践教学(3篇)

第1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实践教学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学史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引言中国古代文学史实践教学是高校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古代文学史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学史,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实践教学通过阅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实践教学使学生接触大量古代文学作品,学会从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鉴赏,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锻炼其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1. 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实践教学应涵盖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和作品特点。

2. 古代文学史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古代文学史讲座,介绍古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重要事件和作家作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文学史知识体系。

3. 古代文学鉴赏课程开设古代文学鉴赏课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从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4. 文学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5. 课外阅读与研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文学研讨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拓宽其文学视野。

四、实践教学的方法1. 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结合实践环节,如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论文】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主干课程,在民办高校的教学中面临着课程的边缘化、评价体系的偏颇和课时量的消减等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应该深入反思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首先,作为教师和民办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努力引导学生把握中国文化前进方向;其次,民办高校管理者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教师一些自由空间,提倡多元化评价体系;最后,课程培养目标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依归,倡导研究性教学。

关键词:民办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反思;探索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时间跨度大,经典文学作品多,开设学期长。

课时量相对较多,涉及不同的时代和多种文学体裁,教学上的难度也比较大。

民办本科高校与985、211工程院校以及地方普通公办本科高校相比,因为办学时间较短,办学规模和办学资金有限,教学硬件设施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要保证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较高的教学质量,适应国家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教学理念,必须不断反思现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深化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一.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之现状1.古代文学课程的边缘化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丰厚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祖先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依靠。

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古代文学作品,不管是诗词、散文,还是小说、戏曲都是历经时代风雨洗礼和历史长河淘汰后的经典,不仅在思想上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有着很强的启迪与教育意义,也带给我们精神上审美的享受与愉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却愈来愈受到冷落。

有些学生认为古人的思想观念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他们认为阅读当代的网络文学作品、公众微信号的推送文章更能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

就民办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由于本科高校招生规模、比例的进一步扩大,民办本科高校招生分数相对于公办院校要低一些,学生的古代文学素养相对薄弱,古文阅读能力总体较公办高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有些学生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阅读需要借助注释才能理解的古代文学作品。

尽管在本人所任职的民办高校中,也不乏古代文学素养较高的优秀学生,经过四年的积累,能够考取研究生,但是总体上古代文学考研学生较少,更多的学生会选择学学科教学(语文)等实用性的学科;而不考研的同学往往认为古代文学距离现实社会较远,晦涩难懂的古文学习不能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带来切实有益的功用。

在部分学生看来,多读一些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和记诵一些古诗词,并不如考取教师资格证、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来得实在。

更有一些同学对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感到麻木,上课也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这都导致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

2.教学评价体系的偏颇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对于公办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有一定影响,对于民办本科高校的影响则更是非同小可,可以说是制约着民办院校的生存与发展。

在这种评价前提下,对于教师教学能力和质量考核的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讲稿、PPT的制作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案、PPT的高度一致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发挥。

同时,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主要是以硕士毕业的青年教师为主。

由于职称的要求,民办高校外聘和兼职老师的比例较高,但是他们或是上了一定年纪的退休教师,或是在本校就承担较大工作量的中青年教师,在兼职时很难投入大量的精力,责任感也有所缺失,导致其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他们的兴趣、需要也关注不够,课堂上按照其所属高校的讲授方法进行程式化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课时量的限制中国古代文学历时悠久,历朝历代都有许许多多独具个性的作家作品,但是由于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要求,古代文学的课时量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课时为256课时,新闻学专业古代文学为128学时,以短短的两学期或四学期的一、两年时间应对如此多的作家作品,导致许多知识点的讲授只能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在讲授过程中,往往是以老师讲授、学生记笔记、考试突击背诵为主,这一点也影响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反思与解决策略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状况及出现的问题,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深入反思,在统筹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目的为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从民办本科高校的实际出发,来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笔者认为,民办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探索应主要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探索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新动向王国维曾经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

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理应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比一般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更加系统、更加详细。

所以,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基础上,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继续深入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古代文学。

这种课程安排是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发展规律的,也值得其他民办高校学习和借鉴。

纵观整个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代替或者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相提并论。

强化古代文学的教育,在当下还有另外一重意义,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流传下来的古代文学作品都是历经时代淘洗的经典优秀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与哲理的思考,对于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

正如赖大仁在其《当代文学及其文论何往与何为》中所述“文学是人学,是人的心灵情感之学,是人的人生智慧之学,是人的生活教科书,文学中寄托着人们的人生理想与心灵诉求”。

[2]既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古代文学课程如此重要,那教师应该怎么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呢?首先,必须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并且应该不限于古代文学作品,应该注意古今贯通,注重引导学生对古今文学发展脉络的宏观了解,并适当提供史学、哲学相关的经典书目,因为传统文化领域的各个学科其实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给教师更大的自由空间前文已经述及,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间经典名著不计其数。

四本文学史教材也是皇皇巨著,即便是开设四个学期的课程,也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对于广大同学们来说,这样的浏览混个“面熟”其实效果一般般。

而为什么一直都必须这样来讲课呢?那是因为我们的评价体系太多僵硬、古板。

所有的课时计划必须提前安排好,上课要严格按照教学日历进度执行,不能够有所偏差。

比如《论语》因为文学史意义不大,课时安排只能讲一节课,《史记》按照总体课程设置必须讲四节课,《西厢记》必须安排两节课讲完。

其实洋洋洒洒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即便是教师自己也不可能全面精通,而是有所专长。

民国的国学大师们也是学有专长,王国维擅长商周制度、甲骨文、戏剧研究,章太炎擅长小学训诂,梁启超擅长史学和佛学,陈寅恪擅长中古史学,赵元任擅长语言学,胡适擅长先秦诸子哲学……术业有专攻而已。

对于任课教师来说,自己擅长的可以适当增加课时量,完全铺开讲解,让学生们从一个点挖掘下去,然后看看做学问是怎么样具体论证的。

比如某老师的研究专长是《史记》,那就可以在这一部分铺开讲解。

当然这样讲下来,原本安排四学时的课,可能会讲到八个甚至十个课时,那又如何?后面不重要的章节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教师简单指导,我们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提升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兴趣。

同时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用研究性学习来替代之前的填鸭式学习。

因为重点讲解了重要的篇幅,学生对于此部分内容肯定了解和知道的信息就更多。

在此基础上,针对讲课过程中的某个问题,如《史记》的思想与司马迁的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进一步熟悉该话题。

同时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如司马迁到底是公元前157年出生还是公元前147年出生,也可以让学生们查找资料进行讨论。

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研究性教学的设计,这样也是训练学生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方式。

其实,对于某些非重要的章节,与其浅谈即过,不如让学生去查找资料,然后通过对比来认识到底这个问题为什么不值得讨论过多,也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们明白为什么经典作品要反复阅读,仔细研究,而某些作品知道、了解即可。

3.深化教学改革,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学科专业,一百多年来,变化不大。

它不像工科或者新兴专业,需要紧跟时尚潮流。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也相对固定,因而也不需要太多的变更。

尤其不能因为一时之兴起而加入或者削减原有的课时安排。

所以在当下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们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不能强行定制改革方案,说30%的课程必须改变,从而大肆削减培养方案,然后加入所谓“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来告诉大家,我们这是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

教学的改革必须谨慎,也不能所有专业都搞一刀切,像古代文学这种课程如果非得强化它的应用性,无异于逼公鸡下蛋。

文学的陶冶,尤其是古代文学的陶冶作用怎么能表现或者实践出来?教育不能太着急了,这是一个重塑文化品格和人格精神的过程,切忌操之过急。

尤其以个人意志而操之过急都是一种戕害。

真正的做法是可以适当删去一些过时的课程,然后利用多媒体、网络时代新兴的技术来帮助完成学科建设、专业的学习。

但不能为革新而大肆开设多媒体技术、影视文化、网络文学、创意文化等等课程来充实门面。

也不能因为改革而削减古代文学的课时量,压缩教学计划,最终让古代文学课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讲完,因为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如果只是浮光掠影的泛泛讲解,学生听完,不知所言,也会失去学习兴趣。

只有保持在课时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稳步前进才能培养出质量和素质能力都达到本科教育水平的大学生。

总之,围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国家发展的前进方向。

遵守教育教学规律,以教师教学的经验为基础,完善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安排,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培养计划,为整个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2]赖大仁.当代文学及其文论--何往与何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230.作者:梁建蕊单位:齐鲁理工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