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
据权威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青少年学生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在城市,中学生的上网比例可能达到95%以上。互联网以其交互性、开放性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诸多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网上的不良信息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品质产生负面的影响,甚至导致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和网上“行为偏差”,同时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造成了中学生人际关系的隔离。
因为网络在给学生提供巨大的交流方便和自由的同时,却在物理空间上隔绝和孤立了交流主体,缺失了人际直接交往所固有的丰富的人情表达和密切的人伦关系,以至使中学生可能在虚拟的交往环境中,以一种彻底的外在化、符号化的方式和冷冰冰的操作伦理来对待真实的他人和社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数字化、非伦理化、非人性化。他们一旦离开网络,臵身真实的社会人群,面对直接的人际交往时,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本来就比较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机会,如果再沉迷于网络游戏,就会使他们更加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倾向,甚至患上“电脑自闭症”,导致心理障碍和隔离。
2.网络行为的隐藏性导致了中学生道德观念的缺失。
网络世界中几乎不存在社会规范,这正好为中学生提供了摆脱社会规范束缚、松弛禁忌的机会。中学生的道德人格尚未成熟,很容易在丧失约束的状况下放纵自己的行为,削弱道德感、责任感,影响心理健康发展。传统的道德行为是受到生活环境中的人和社会舆论监督的,是一种外在监督式的道德行为,而网络行为具有隐藏性,与生活中的行为相比较,网上行为特别具有独立性。中学生个体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打交道,从而也就没有了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亲友为核心的熟人圈对他们行为的督促,任何人可以以任何身份与他人交流而不会立即被人觉察。这种网络行为主体的相对隐藏性,
使中学生有机会尽情地驰骋于网络世界,自由地释放自己,而似乎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网络中到处充斥着欺诈、脏话、谩骂、攻击、发泄,这些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法行为若在网上得到蔓延,无疑将严重扭曲中学生的人格,严重误导他们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3.网络信息的不健康性引发了中学生性观念的扭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生理迅速发育进而成熟,而性心理还处在发展阶段,他们对自身生理的变化充满了疑惑,对性知识和两性关系充满了好奇。网络上不健康的宣传方式,常常使他们获取一些不健康的性知识,加之教育的滞后,家长的忌讳,中学生的性心理、性知识跟不上需要。这样一来,有些中学生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性心理和行为,不仅影响学习,还会损害身心健康。中学生在各种性宣传的诱惑下,如果没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和抵制诱惑的坚强毅力,一旦坠入其中,后果可想而知。
4.网络内容的暴力性导致了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网络游戏是形成中学生网瘾的主要因素,其中充满了打斗、厮杀等暴力场面,中学生在玩游戏时尽情打杀,无需法律,更无需同情弱者,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倾向严重,过分地崇尚暴力,认为使用暴力可以解决遇到的一切问题。同时,由于金钱是他们上网所必需的,为了获取钱财他们可能不择手段,无所顾忌。再加上上面提到的黄色网站的不良诱惑,使个别中学生在这些网毒的危害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此外,网络的虚拟性也会导致如黑客行为、盗用他人知识产权等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的产生原因
1.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不可控性。
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全球性、不可控制性及无政府性等特征,使得网络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不易管理,导致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存在着大量含有淫秽、暴力、恐怖等内容的不良信息,容易误导未成年人的思想及行为。这种特殊环境将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在道德意识上,网络的掩蔽行为和虚拟性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产生那种否认道德存在,随心所欲,把自己当成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的道德误判;在道德规范上,由于网络言论可以不必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传统道德规范的功能发挥受到明显限制,冲击了中学生在真实世界接受到的道德规范;在道德行为上,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活动和交往场所,在网络构建的虚拟社区,人们可以轻松地运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行为,而对于缺乏自控能力和社会道德意识的人而言,出现不道德之举在所
难免。
2.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在发展和发育的高峰期,表现为敏感、脆弱、易幻想,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十分旺盛,追求虚无缥缈的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同时渴望自我独立,追求自我实现,寻求自我认同。但是,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又尚未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自制力也不强,所以导致他们一方面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在网络中寻找自我、实现自我,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受到网上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各种网毒的侵蚀下,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逐渐背离道德和法律。
3.教育内容的缺失和教育体制的滞后性。
在家庭中,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课余生活不够关心,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与孩子缺乏心灵沟通,使他们容易产生孤寂感,因而孩子只能通过网络寻找与他人交往的机会,从而沉迷于网络。而许多家长自身又缺乏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无法正确有效地引导和监督子女上网,从而使他们在网络上失去约束。在学校中,传统的德育一般把学生封闭在校内,在教室里开班会、讲道德,这种封闭型的德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冲击和广阔的信息化环境的影响。即使是在计算机和网络课程中,学生学的也大多是技术理论,很少探讨道德问题,网络德育对学生而言基本上处于“道德任意”状态。
三、中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对策
1.坚持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原则。
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如何站在时代的高度,加强教育,积极应对,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是疏导与规范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学生对网络的钟爱和沉迷,对学生网上道德问题不能“堵”,而要“疏”。中学生正处于摆脱依赖、独立性增强的时期,只强调纪律规范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强调约束纪律规范又管不住自己。教师要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于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自己编一些小型游戏玩,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又有利于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再进行正确的引导。二是教育出发点一致性的原则。有的教师说“黑客是搞破坏的,要打击”,有的教师说“黑客是英雄,了不起”,学生在不同的教育影响下必然产生困惑,从而丧失自己的网络道德判断。所以,教师需要统一认识,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的观点必须统一,内容必须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