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青釉龙柄鸡头壶(南朝)
第五十九页
南朝 越窑青釉莲瓣纹鸡首壶
第六十页
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
第六十一页
第六十二页
青釉双龙柄鸡首壶
泰州博物馆
青瓷莲花尊
C.莲花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艺术性的造型,设 计别致,意匠新颖。
尊体以腹为中心,下部 塑饰向上的莲花瓣,上部塑 饰向下的莲花瓣。又名仰复 莲花瓷尊。
第六十三页
黄釉贴花莲瓣纹尊(北齐) 高20厘米,口径11厘米,山 西省寿阳县出土,山西省博物 馆藏
第四十一页
东晋婺窑双复系盘口壶
第四十二页
婺州窑瓷器装饰简朴,均为刻划花纹,风格文雅大方。产品造型上与 越窑类似,但婺州窑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如三国时的人形互联,三圆柱形 足水盂,西晋时雕贻龙纹盘口瓶等。瓷器特征: (1)三国时期的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西晋以后,一部 分产品改用含铁量较高的红色粘土作坯,胎色泛红。 (2)三国时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釉层厚薄不匀,
虎头罐、扁壶、圈足唾盂、三足盘、平底盘、长方形多格盘、镂 孔香熏、熊形或兔形水注;
冥器,有谷仓罐、羊形器、神兽尊、熊形尊、灶、犀牛形镇 墓兽、鸡笼、狗舍、猪圈、男女俑、部族家丁形象等瓷塑。
第五十页
西晋对比汉、三国
西晋青瓷的胎质比汉、三国制品细腻,体薄精巧,颜色浅灰。
装饰方法流行在器物上印出一条不宽的装饰带,内印、刻 细小斜方格纹、菱形纹、联珠纹,或粘贴范印的铺首;在器物 上捏塑鸡、羊、虎、龙(多在器物的柄上);在香熏等器物上有 楼孔装饰。
第三十六页
第三十七页
②浙江窑系分布:越窑(曹娥江地区)、瓯窑(东部瓯江地区)、 婺窑(衢地区)、德清窑(北部东苕溪地区 黑瓷产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一烧成温度丌同二物理特性丌同三使用原料丌同陶瓷工艺魏晋南北朝陶瓷工艺在六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已经进入瓷器时代瓷器的优点坚固耐用干净不怕酸碱盛食不变味易于洗涤大大提高了实用价值而且它细腻光滑半透明具有与高雅的玉石的色泽和温润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陶瓷工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最早的瓷器
魏晋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邺城是规整的有中轴线的封闭型都城,体 现了古中国人的皇权思想,为唐都长安城 的规划提供了典范。
瓷虎子
4/20/2016
魏晋南北朝陶瓷工艺
在六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已经进入瓷器时代
瓷器的优点
坚固,耐用,干净,不怕酸碱,盛食不变
味,易于洗涤,大大提高了实用价值
而且它细腻光滑,半透明,具有与高雅的玉石的色
泽和温润,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陶瓷工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瓷器时代的形成 期
最早的瓷器?
盘口壶
青瓷
青瓷的主要品种 1.盘口壶:鼓腹,细颈,口呈盘形。
装饰纹样:树纹,狮纹,菱花纹,忍冬菱纹, 兽纹,鸟兽树木纹,双兽对鸟纹,几何纹,条 带连珠纹等。
4/பைடு நூலகம்0/2016
4/20/2016
染织服装
4/20/2016
染织服装
4/20/2016
染织服装
服装造型上追求宽衣博带
建筑艺术
邺城 (河北临漳县)
以邺城为代表的新的都城布局对后世影响 很大。
盘口壶
瓷熏炉 瓷虎子
2.鸡头壶: 是一种有时代特点的代表器形
4/20/2016
陶瓷工艺
盘口壶
3.莲花尊
青瓷莲花尊 瓷虎子
陶瓷工艺
盘口壶 青瓷神兽尊
4.虎子: 一种溺器,多做成兽形,南方比较流行

瓷器菜鸟玩家入门--瓷器的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瓷3

瓷器菜鸟玩家入门--瓷器的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瓷3

瓷器菜鸟玩家入门--瓷器的历史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瓷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

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腐朽,战乱不休,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尽管如此,但是文化艺术却异常繁荣,人们的思想异常开放,因此与生活相关的陶瓷生产并没有停滞,反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成型装饰上,制瓷时除了采用有所改进的轮制法外,还采用模制法,并运用拍、印、雕、堆等装饰技法。

三国鼎立时期,因青瓷方兴不久,所以其造型和装饰纹饰都很简单。

三国两晋时期,浙江金华婺州窑在瓷胎上首先使用化妆土,瓷釉透明,呈玻璃质,胎釉结合紧密,不易脱落,使得瓷器质量大大提高。

西晋的瓷器装饰以印花为主,主要有弦纹、方格纹、菱形纹、网纹等,并组成条带状,多分布在瓷器肩部和腹部;到了西晋晚期,青瓷装饰开始采用褐色点彩或彩绘,但影响有限;东晋时期,印花装饰逐渐减少,褐色点彩装饰逐渐增多。

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导致莲花纹瓷器开始流行起来,并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分布广泛的制瓷原料、低廉的烧制成本、相对坚硬的质地、美观的外形,使得瓷器逐渐取代了部分铜器、漆器、陶器,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

随着佛教的传播和仕人文风的兴起,青瓷品种大大丰富,出现了盏托、莲花尊、虎子、熏炉、高足杯、鸡首壶、三足炉、瓷砚、水盂等新式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逐渐有了南北之分,但仍以南方地区为主,作为一种新兴的手工业在南方地区得到快速发展。

由于江浙一带具有丰富的原料和燃料资源,当地的制瓷业发展更是神速,出现了大量著名的青瓷窑,如上虞、绍兴等地的越窑,温州地区的瓯窑,杭州附近的德清窑,浙江金华的婺州窑,江苏宜兴的均山窑,江西丰城的洪州窑。

这些窑出产的青瓷种类主要有碗、盘、盆、洗、碟、钵、耳杯、罐、盘口壶、鸡首壶、唾壶、香熏、虎子、水盂、水注、羊形器、鸡笼、狗圈、灶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工艺美术

石雕工艺制品大量表现为石窟雕刻的 石佛,以及陵墓前的各种石兽、石柱 等
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岗、河南 龙门、河北响堂山、南京栖霞山等。 这些石的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规 模宏大,这是集体创造的艺术结品,
也是古代雕刻史上的明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佛特征是:顶有肉髻, 花冠珠饰,袒胸、露臂、足、细腰歪身,佩珠挂 璧,立像少而坐像多。石兽多为天禄、辟邪。天 禄有角,立于墓前右方;辟邪有翼而垂舌,立于 墓前左方。石柱以南京肖景墓前的为代表。身有 校,宛如希腊殿柱。柱顶有莲瓣,上立辟邪。
画像砖
1.邓县画像砖
该墓是一座前有甬道的单室券顶砖墓,全长 9.8米。墓室及甬道均用带莲花等纹饰的花纹 砖砌成,并嵌砌模印加彩的画像砖,地面也用莲花图案小砖平铺。
2.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 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 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石窟边缘常雕饰卷草花纹, 这是六朝时期流行的一种装饰纹样卷草纹 的枝干成二方连续的卷曲状,主要由叶子 组成,叶子的变化和组织丰富多样,响堂 山石窟的浮雕卷草图案是其代表。这种卷 草花纹还应用在佛光、石碑边侧,并大量 应用在敦煌的藻井图案中
感谢观看
肆 漆器工艺
夹贮
概述:
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 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漆 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 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 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 胎取空,因此又有“脱空像”之 称,用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

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特征的鉴别

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特征的鉴别

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特征的鉴别这一时期,是我国瓷器成熟后的第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相继出现。

而每出现一种新生事物,就把瓷器生产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并对以后瓷器的生产起着导向性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瓷器已逐渐普及使用,瓷器生产也日益增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瓷器以南方最为发达,浙江一带以越窑系诸窑器形纹饰,可以代表全国瓷器的演变和风格。

最早提到越窑的是唐代陆羽的《茶经》:“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越瓷类玉……”越窑主要产地在上虞、余姚、绍兴等地。

周时为越国,唐为越州,因此而得名。

越窑自东汉创烧青瓷以来,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直到宋,从未间断过。

越瓷发展迅速,窑址遍布周边地区,如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余杭、湖州等地,是中国最早形成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

瓷胎:三国时期的越窑瓷器,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

两晋时越窑胎骨比以前稍厚,颜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

东西晋时变化不大,南朝时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少数胎质较松,呈土黄色。

釉色:三国时期釉质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釉和青釉少见。

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少数有流釉和釉层剥落现象。

两晋时期釉层较厚且均匀,普遍呈青灰色。

南朝时越瓷釉色为青黄釉和黄釉。

装饰:三国时器物花纹比较简朴,保留着前代的风格特点。

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和耳面印叶脉纹等。

三国后期出现斜方格网纹,并在谷仓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和佛像等,装饰逐渐趋向繁复。

西晋时纹饰有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纹带,以及刻画细腻的龙头、虎首和熊形状的器足,使器形稳重大方,很有气魄。

东晋早期的纹饰以弦纹为主,晚期开始采用莲瓣纹,西晋出现的褐色点彩普遍使用。

南朝以莲瓣纹为主,褐色点彩仍然流行,褐点小而密集。

三国时的器物品种有碗、碟、罐、洗、盆、盘、香炉、虎子等。

随葬明器有钅焦斗、火盆、鬼灶、鸡笼、狗圈、谷仓、碓、磨等瓷器。

西晋越瓷的类型有盘口壶、扁壶、鸡头壶、酒具、餐具、文具和卫生用瓷等大都具备,明器比以前增多。

三国魏晋室内

三国魏晋室内

三国_魏晋南北时期室内陈设风格介绍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手工业较发达,工艺品的成就仍...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手工业较发达,工艺品的成就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上。

此前已有的青瓷,已从成熟达到完善的阶段,无论是质地还是产量,均已超过汉代,贵族中的不少铜器或漆器,已逐渐为瓷器所代替。

除青瓷之外,此时的黑釉瓷、黄釉和白瓷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后汉的黑釉瓷是黑褐色而发涩,此时的黑釉瓷,漆黑而光亮。

北齐的白瓷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白瓷,它不但丰富了我国瓷器的品种,还为此后生产彩瓷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北方的白釉挂绿彩瓷、淡黄挂绿彩瓷和黄褐釉瓷,在此前都很少见,它们的出现为唐三彩的诞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见图1和图2)。

图1 南朝青瓷莲花尊图2 北齐青釉花瓶
中国织锦沿“丝绸之路”向西远销,也从波斯、拜占廷、叙利亚和埃及等得到了新的启示。

此时的织锦,除了用汉代纹样,增多了植物纹样外,已有清新活泼的散点花和波斯风的连珠纹,这一切都为唐代织锦的焕然一新作了必要的准备。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仍有铜灯和陶灯,但瓷灯已有取代陶灯的趋势(见图3)。

除主流灯具瓷灯外,此时还开始使用石灯,并有了多种造型的烛台。

图3 北齐的瓷油灯。

魏晋南北朝陶瓷发展史

魏晋南北朝陶瓷发展史

-


代表作品
鸡头壶
鸡头壶是魏晋南北朝 时期另一种具有代表 性的陶瓷器型。其造 型别致,壶身呈扁球 形,前贴鸡头,后贴 鸡尾,壶嘴为鸡嘴状 。釉面光洁,色调以 青绿为主,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4
意义
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发展对于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时期,陶瓷造型 和装饰手法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为后来的陶瓷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一时 期的陶瓷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为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依据
意义
陶瓷对外交流的促进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周边国 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这也促进了陶瓷艺术的交流和发 展。例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使 得中国的瓷器得以传入中亚和欧 洲;同时,西亚和欧洲的玻璃器 、金银器等工艺品也传入中国, 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影响
意义
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发展,不仅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也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这一时期的陶瓷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的文 化、经济、宗教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同时,这一时期的陶瓷对外交流也促进 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发展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一 时期的陶瓷艺术在造型、装饰、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创新,为后来的陶 瓷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发展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这一时期的陶瓷艺术在造型、装饰和材质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后来的陶瓷 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篇好文读明白,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瓷器

一篇好文读明白,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瓷器

一篇好文读明白,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瓷器「感谢您支持原创文章」《瓷说》—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篇文/浓墨探花图片整理/ 壹毛在本地看过来!2019年车辆保险费改后,你的保费降了吗?快来查一查广告「三足鼎立」►先简单回顾三国历史(220年-280年)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蜀汉昭烈帝刘备驾崩,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后主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

展开剩余95%►青釉鸡首壶三国安徽马鞍山宋山东吴大墓出土高19厘米胎质灰白,青釉均匀。

壶肩部划弦纹现藏马鞍山市博物馆三国时期,瓷器还是一种兴起不久的新产品。

所谓三国时期的青瓷烧造,主要是指孙权政权控制地区的青瓷烧造。

其中以越窑发展最快,窑场分布最广,瓷器质量最高。

其造型基本上是承袭汉代器物造型而来的,它较多地吸取了汉代陶器和漆器等的器形式样。

器形有盘口壶、双沿罐、井式罐、水盂、油灯,墓葬出土的还有羊形器、谷仓、虎子、蛤蟆、灶、鸡笼等。

这时的器物胎质坚硬,釉质匀净。

装饰纹样有弦纹、模印的斜方格纹、斜方回纹、井字纹、贴塑铺首,虎子上刻画翅膀、编织绳索等。

东吴时期首创了蛤蟆形水盂。

►青釉蛙形水注三国江苏南京赵士岗吴凤凰二年(273年)墓出土高5.9、口径2.3厘米浅灰色胎,淡绿釉,开细片纹。

蛙作游水状,背部塑一直筒状短流现藏南京博物院谷仓上的堆塑、雕刻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我们看过央视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在几案前挑灯夜读或排兵布阵之时用的器皿大多都是精美的漆器,因为古代交通不便,国与国之间也不能经常的互市,所以瓷器的使用基本是在它的发源地江南一带。

三国两晋青瓷 中国陶瓷简史

三国两晋青瓷 中国陶瓷简史

[东晋] 青瓷点褐彩双系羊首壶 高22厘米 口径10.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该壶洗口、细颈、斜肩、圆腹、平底。肩一侧有流,作卷角,圆眼,口微启, 额下有撮须的羊头形,中空与腹相通;俗称”羊头壶“。与之相对的另一侧有曲 柄连于口部。壶两边各置一横系,壶通体施青绿色釉,在壶口、羊头及系上点以 褐斑,羊头上的褐色双睛很提神,西晋盛行的带状印纹已消失,被划于肩部的双 弦纹代替,形成了装饰简朴,以褐斑为特点的新风格。
[三国] 青瓷虎子 通高15.5厘米 长26.6厘米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湖北省鄂城钢铁厂综合原料厂出土 ,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藏 虎子通体施青釉,均匀、透亮,而开密纹片。虎子的口部饰张牙露齿的虎首,背 上有一昂头子虎作提梁,尾端有铺首装饰,腹部两边各有虎纹作装饰,线条流畅,深 浅适中,清晰可见。束腰,前后腿部鼓出,并刻有虎纹,四足作蹲状,显示出精悍凶 猛,实为六朝青瓷虎子这一器型中的上乘之作。
[三国] 青瓷印贴网络铺首纹三足盖尊 高2厘米 口径13.5厘米 浙江省嵊县浦口镇四村永安六年墓,出土浙江省嵊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盖作斜面顶,钮已残缺,尊呈筒形,腹部上下模印两周斜网格纹。由于该 器出土自纪年墓,因此为这种盛行于西晋网格纹的出现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上下网格纹中间贴有三尊佛像和三个铺首,相互间隔。平底下有三个兽形足。
[西晋] 青瓷浮雕唾壶 高14.8厘米 口径10.6厘米 一九七零年十月湖北省鄂钢六三零工地出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青瓷唾壶,喇叭口,矮束颈,扁圆腹,腹下内收,圈足外撇,肩腹际饰两周刻划 弦纹,腹部排列六处模印堆贴纹饰,一为仙人骑神默,一为祥云朱雀,两者间隔而置, 两两相对,装饰效果颇类浮雕。除器底外,通体施青黄釉。 青瓷唾壶,是用以唾痰的卫生器,六朝时盛用此器,故在六朝墓葬中多有出土。 晋人裴启于《语林》中记述:“王大将军(敦)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曰: ‘老骥伏坜,志在千里……’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尽缺。”唐人独孤及对此有诗 云:“长啸林木动,高歌唾壶缺。”

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

大陆很多省份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

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

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

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

槅,汉墓出土有青铜槅、陶槅,器形特点为平底。

西晋青釉槅胎体厚重,为拿取方便,底边镂空。

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

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粮食的富有生活。

谷仓在江南地区稍大一点是吴、西晋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者,是装稻谷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了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臂部触地。

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

圆虎子多为正烧。

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

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

从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

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

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故称桥形系。

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

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

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

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与纹饰装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与纹饰装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与纹饰装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陶瓷艺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制作技术和装饰纹饰发展迅速,打破了原本陶瓷器物单调的局面,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在技术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制作过程更加精细化。

同时,这个时期的陶瓷器物形态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器型上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雕刻、模制、刻线、素涂和绘画等工艺制作的陶瓷器物品种也越来越齐全,装饰手法更是多种多样。

这些变化,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别具一格。

二、陶瓷器物纹饰装饰作为艺术品,陶瓷器物的纹饰装饰是非常重要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器物,在纹饰装饰上更是做出了很多的创新。

首先是纹饰的多样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纹饰非常丰富,有缠枝花卉纹、凤纹、云纹、腊梅纹等。

此外,还出现了一种叫做“侯马式”的细腻纹饰技法。

这种技法在纹饰上更加细致,更加精美,在当时的陶瓷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三、陶瓷器物的规制和仿制陶瓷制作的规制和仿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个时期,小型紫砂陶器的仿制和制作非常流行。

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紫砂壶的热销,更是引发了大规模仿制的盛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景德镇便崭露头角,成为了这个时期的文化中心。

同时,景德镇的器物制作也受到了其他地方的仿造和售卖,这让陶瓷艺术走向了一个更加宽广的领域。

四、陶瓷器物的传承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对后世影响甚大。

通过几个世纪的传承,如唐宋时期的陶瓷,已经在这个世纪中得到了更大的完善和发展。

在唐代,如邢窑、哥窑、官窑等陶瓷制作技术已经迈入了更高的层次。

在宋代,以汝瓷、定窑、康熙窑等被研究为代表,陶瓷制作的技术和艺术进一步发展。

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世陶瓷艺术发展的源头。

在今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物仍然被人们热爱。

它们不仅具有历史文化的内涵,更是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的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以越窑为代表,其特点主要如下:1、青瓷胎骨稍厚,胎色较深呈灰或深灰色。

釉层厚而不均匀呈青灰色。

器型矮胖,配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或忍带、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以及龙头、虎首和熊形装饰的器足。

2、东晋中期后,青瓷普及百姓,造型简朴,装饰大大减少。

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水波纹,东晋晚期开始莲瓣纹,西晋后期的褐色点彩这是得到普及。

南朝青瓷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少数胎松土黄色,外施青黄釉或黄釉。

主要是日用器皿。

佛教盛行,刻划莲瓣纹成为主要纹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小而密集。

扩展资料: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主要的瓷窑:1、越窑:浙江上虞、余姚、绍兴一带。

东汉以来的越窑青瓷轮制技术有所提高,且应用了拍、印、镂、雕、堆、模等技术,能够制成不同形状的涉及各个领域的生活用瓷,还生产各种明器。

2、均山窑:江苏宜兴均山附近,又称南山窑。

在东汉釉陶基础上发展起来,吸取了早期越窑的技术。

瓷胎较松,断面粗糙,呈灰、青灰、土黄色,玻化程度差,吸水率高,青釉呈豆绿色微泛黄,器里满釉,器外施釉多不到底,釉面开裂呈网状。

3、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

胎质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高。

三国西晋时断面粗松,烧结差,胎釉结合差有剥釉现象,釉色不稳定;东晋时胎釉技术进步很大;南朝时釉色普遍泛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

常见装饰有弦纹褐彩、莲花瓣纹,偶见水波纹,褐彩新颖独特。

4、婺州窑:在浙江中部金华地区,从东晋到南朝初期。

三国时期胎普遍呈浅灰色,断面粗糙,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差。

釉层薄厚不均,常凝结成芝麻点状,一般称淡青色,也有泛灰泛黄者,裂纹密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均山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瓯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婺州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瓷。

别有一番味道:东西晋时期的瓷器

别有一番味道:东西晋时期的瓷器

别有一番味道:东西晋时期的瓷器首先看下面这件青釉圆形槅,是不是像现代的格子盘?没有想到吧,那时就有这样的形制了。

青釉圆形槅,东晋,高4.5cm,口径21.1cm,底径22.6cm。

槅(gé 音格)呈圆形,直口,平底。

底有红色支烧痕。

内分九格,其中中心三等分,外周六等分。

通体施青釉。

槅也称“格子盘”、“果盒”等。

江西南昌晋墓出土的一件长方形漆槅,底写“吴氏槅”,形状与三国两晋时的长方形瓷槅相同,因此而定名。

瓷槅流行于三国、两晋及南北朝时期,时代特征明显。

三国、两晋时期的槅多呈长方形,内分一大格八小格,初期是平底,稍后变为方圈足。

东晋以后出现圆形槅,内圈三格,外圈七格。

南朝以后,圆形槅内格数减少。

下面这个壶像不像现代有的酱油壶?可在东晋时期是唾壶,想想可不能用来装酱油了。

青釉唾壶,东晋,高14cm,口径10cm,底径8.5cm。

唾壶洗口,短颈,垂腹,平底。

里外满施青釉,底有支烧痕。

唾壶又称“唾盂”、“渣斗”、“唾器”,为古代贵族宴饮时盛放唾弃鱼骨或兽骨的容器。

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所出漆唾器的底部署“女阴侯唾器六年女阴库訢工延造”等铭文。

瓷质唾壶始自东汉,三国、两晋时颇为流行。

三国至西晋时的造型多为撇口、扁腹、高圈足。

东晋时则渐成盘口、垂肩、圆腹、平底或假圈足。

青釉褐斑四系壶,东晋,高17.9cm,口径8.4cm,底径8.7cm。

壶盘口,细颈,溜肩,肩上置四系,圆腹,平底。

肩部刻划数道弦纹。

通体施青釉,盘口和肩部涂点褐色斑纹。

此器堪称东晋青釉褐斑瓷器中的典型器。

西晋晚期开始出现青瓷上涂点褐斑的装饰手法,至东晋时大为流行。

它是使用一种含铁较多的“紫金土”点彩在青釉上,,然后烧制而成,属于一次烧成的低温釉上彩。

这些褐斑排列或随意,或有一定的规律,为单调的青釉增加了色彩,具有较好的装饰效果。

青釉鸡头壶,东晋,高20.5cm,口径7cm,底径12.7cm。

壶洗口、细颈、鼓腹、平底。

肩部一侧置鸡头形流,另一侧置曲柄。

瓷器收藏者必修课——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瓷器造型与装饰特征

瓷器收藏者必修课——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瓷器造型与装饰特征

瓷器收藏者必修课——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瓷器造型与装饰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类日常生活用品,大量发现于墓葬、窑址和其他遗迹中的瓷器有助于我们对其造型和装饰艺术的了解。

与这个时期文化的其他方面一样,南北朝瓷器的造型和装饰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

南方瓷器南方青瓷从三国至南朝,造型上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器形由较矮小到较高大从扁矮肥宽到圆浑修长,器物轮廓从刻板的圆弧线到富于变化的优美曲线,这种变化趋势在数量最多的盘口壶、鸡首壶、罐、碗、钵等器类上表现最明显具体来说,三国青瓷装饰比较简单,有弦纹、波浪纹、菱形纹和蕉叶纹等。

时代特色较强的器物有小口盘口壶、大口罐、双耳罐等,器物的下半部和底部大部无釉。

器物种类除了各类日用器皿、随葬明器外,出现了一些以动物为整体造型的精美器物,如羊形、狮形的烛台、熊形的灯、鸟形杯、蛙形水盂等。

赤乌十四年(251年)青瓷虎子,器身上刻有铭文'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十三字,可知这件青瓷是浙江上虞窑产品,或由上虞窑工袁宜所制。

另有两件出自南京清凉山东吴墓的动物造型青瓷器也十分精美一一羊尊和熊灯,羊尊作卧伏状的羊形,身躯肥壮,昂首张口,全身青釉,光彩晶润;熊灯的承盘中心塑成熊形灯柱,两爪抱头,憨态可掬,头顶碗形灯盏,外底刻'甘露元年五月造'七字。

西晋青瓷的装饰比三国时期复杂,除弦纹、波浪纹、方格纹和铺首等花纹装饰继续使用外,又出现了圆圈连珠纹、堆雕塑纹,还出现了褐色的点彩,在施釉方法上已出现里外均施釉。

这个时期最引入注目的装饰是独具特色的青瓷堆塑罐,在罐身堆塑各种人物、动物和楼阁,被称为'谷仓罐'或'魂瓶',可能由东汉时期的五连罐发展而来,其造型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过程,主要流行于三国至西晋时期的长江中下游,是一类十分普遍的随葬品。

浙江绍兴出土的一件三国堆塑罐,高46.4厘米,器物顶部塑造了五只相联的罐,大罐居中,内有小鼠欲出,四小罐分列四角,觅食的雀鸟布列其旁;器物上半部堆塑有三层楼阁,每层楼门塑有看门犬,屋檐上塑有栖息的鸟和觅食的老鼠;楼阁两側各立一亭阙,阙下是由八位乐师组成的奏乐场景;器物下半部则为完整的青瓷罐,肩部塑有一龟趺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孙寿命长千意(亿)万岁未见英(殃)'24字,龟周围塑贴人物及鹿、猪、龟、鱼等动物。

陶瓷之魏晋南北朝

陶瓷之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主流瓷器——青 瓷
泽釉 的本
纯质其制土
正 , 坯 釉 结 合 紧 密
莹 润 , 具 有 玉 质 感 , 釉 色 深 绿 , 色
主 要 特 点 是 胎 质 细 密 、 呈 青 灰 色 ;
瓷 技 术 与 经 验 , 开 始 烧 制 青 瓷 。
优 越 的 自 然 条 件 , 吸 取 越 窑 和 瓯 窑
魏晋南北朝,从战乱、分裂到对峙,400多年时间里,社会一直处于动荡、变化 之中。这一时期,南北各民族的融合,佛教艺术的勃兴,都促使了陶瓷艺术风格 的多样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艺术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特 殊的地位,体现出多重意蕴和多维价值。陶瓷艺术有 效地将先民的人生理想、生活情感和形式美感渗透在 造物之中,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300 多年的历程中,繁荣了“青瓷”,首创了“釉 彩”,发明了“白瓷”,是一个颇具开创性意义的时代。 陶瓷观念的更新,陶瓷工艺的革新,陶瓷造型与装饰 的发展,均彰显出这个特殊时代的审美取向。玄学与 佛教的繁荣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 作用。由此,陶瓷艺术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独特的 造型与装饰,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折 射出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借助陶瓷艺术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使中国陶瓷 艺术因佛教文化而丰富多彩。
大背景(二)
魏晋南北朝是政治上混乱,精神上自由、解放、富于热情和艺术 精神的时候。
主要时代特征及对工艺的影响: 1. 中外文化交流对工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文化的冲突
和融合对 中国传统工艺的影响。 2.佛教在这个时候广泛流传,对建筑,器皿,服饰等产生影响。
宗教艺术得 到发展,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工艺水平。 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全面自觉的时期,在以前, 工艺美术大多

南北朝时期瓷器的风格与特点

南北朝时期瓷器的风格与特点

南北朝时期瓷器的风格与特点北朝青釉莲花尊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从公元 200年至581年。

公元200年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第二年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9年,孙权在建业(现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三国”。

在这一时期,对于陶瓷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

从公元263年魏灭蜀以后,连年战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

西晋灭亡之后。

许多门阀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同时代北方的北朝统称“南北朝”。

北朝铅黄釉绿彩莲瓣纹罐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

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

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

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相对而言,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

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的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

但这一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

南朝青釉鸡头壶在我国,众所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出现当在东汉时期。

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和材料制成,在1200oC1300oC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剥离。

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而且面广的窑址。

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

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

比如越窑,又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

两晋时期高古瓷特征

两晋时期高古瓷特征

两晋时期高古瓷特征晋青釉鱼篓尊西晋越窑系青釉双系卣西晋时期的瓷器仍以越窑为代表,但胎体比三国时的略厚,且通常为褐色胎或灰白胎,瓷化程度相对较高、器身沉实。

两晋后期出现了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后到东晋时普遍使用,一般是有规律地点在器物的口沿、器盖,或者兽眼、鸡冠、羊角等部位上。

晋青釉辟邪东晋的青瓷与西晋的情况基本上相近,但存装饰上却大不一样。

西晋纹饰追求华丽而东晋趋于简朴,光素无纹器很多,有的只有几道凸弦纹或梳蓖水波纹。

晋萧山窑青釉划莲瓣纹盘东晋青釉圆形槅而且,东晋时广泛使用的褐色点彩装饰打破了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

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则更是这一时期褐彩装饰的一大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

东晋越窑系青釉龟形砚滴东晋时也有一些动物形象的尊、砚滴等,但已不是西晋时的写实样子,只是水盂上塑出蛙首及四肢或干脆简单地划上几笔。

实用器中还出现了配套餐具,如大小配套的碗、碟,且不同口径的碗多达十余种,碟也有四五种。

东晋青釉褐斑四系壶瓷质谷仓罐就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主要用于陪葬,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

它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的,但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等,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

西晋青釉堆塑谷仓罐另外,此时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瓷”字,这可见于晋代吕忱的《字林》和一些文学作品中。

如晋人潘岳在《笙赋》中就写道:“倾缥瓷以酌酃。

”据考古调查:缥瓷的窑址在今浙江温州地区,称为瓯窑,晋人杜毓《藓赋》中就有“器择陶拣,出自东瓯”之说。

西晋青釉鸡头壶“瓷”字的出现说明晋代瓷器已大量生产,并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和赞赏。

同时表明瓷器的发明应在晋代之前,因为只有先有了产品然后才可能有文字的记载,这一点已为现今考古发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的基本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时期,南北制瓷业的发展也不平衡。

在比较安定的南方,以浙江早期越窑为中心,继承并发展了东汉青瓷的成就,这些青瓷习惯上被称为"六朝青瓷"。

北方则由于连年战乱影响,瓷器的生产起步较晚,直到6世纪初期的墓葬中才有随葬青瓷发现,但晚期的墓葬中却出现了白瓷。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的生产以浙江地区最为发达,窑场广泛分布在浙江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别是唐代德清窑,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前身,其中以位于宁绍平原的早期越窑水平最高。

属于北朝晚期的青瓷与南方青瓷相比差别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北方青瓷胎料中氧化铝的含量高,因此往往有因温度不足而瓷化程度稍低的现象,但瓷胎的颜色比南方要稍淡一些,多为白色或白色;其次,北方青瓷釉的光泽性好,玻璃质强,釉面常有开片,流动性较大,没有南方青瓷那种失透的感觉;第三,北方青瓷胎体厚重,与六朝青瓷相比显得形体硕大;第四,北方青瓷的装饰方法较多,有堆贴、模印,雕镂,刻划等,纹饰中受佛教影响的纹样如莲花纹,忍冬纹等较为多见。

2fk0f4c3d单人操作http: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