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运动和位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1.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3.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4.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5.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重点:1.能说出物体运动的依据。

2.能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说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依据【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小组: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聚焦[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引入:出示一张小女孩池塘喂鱼照片,提问: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时,怎么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揭示课题【板书:运动和位置】二、探索——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探索活动一:(提示:引导学生说出判断时,需要与另一个物体比较位置。

教师可以用“和....相比”的句式,代替“参考物”概念的表述)(1)出示图片(在运动会上),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2)出示图片(在公交汽车站),提问: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你的判断的证据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3)出示图片(在大草原上),先出示第一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说说你的判断证据。

学生交流讨论再出示第二张图,提问:老鹰在运动吗?再说说判断的证据。

各小组交流反馈汇报小结:一个物体和另一个物体相比,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板书:物体位置:改变——运动不改变——静止】三、探索——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材料准备:方向盘、软尺若干个]1.探究活动二:当两人都静止不动时,学生同时获得方向和距离信息后确定自己的位置(提示: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否对教室的8个具体方位有认识基础)(1)教师介绍方向盘、软尺的使用方法以及活动的要求。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提问1:你们怎么来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提问2:比较这6种动物百米赛跑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小结:我发现:六种动物都奔跑100米(相同距离),运动得快的所需时间短,运动得慢的所需时间长很快,第二场比赛也即将开始了。

这一场比赛有两位非常有趣的运动员——兔子和乌龟。

2、新龟兔赛跑在上一回动物王国的运动会上,兔子因为骄傲自满在比赛中睡着了,结果,乌龟赢得了比赛。

兔子非常不服气。

兔子对乌龟说:“我今天一定要夺回我的第一名!你敢不敢跟我赛跑?”乌龟说:“好啊”二、探究1:在两条相同跑道上,比较运动的快慢假如将龟兔赛跑搬到实验室进行模拟。

教师提问:在两条一样长的跑道上,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1、模拟龟兔赛跑假如用两个相似的乒乓球分别用红球代表兔子,用黄球代表乌龟。

我们如何来模拟它们的运动?(提示:上节课学习斜面上的运动时,我们如何让小球动起来)学生:通过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学生:因为它们都跑了100米,用的时间不同。

跑得快,用时短,跑得慢,用时长。

(学生齐读结论)学生:我们可以用不同高度的支架,模拟运动,用高的支架模拟跑得快的兔子的运动,用低支架模拟跑得慢的乌龟的运动。

学生:1、相同长度的跑道二、12分钟通过阅读,展现重点,也吸引学生的注意。

故事引入,联系上下文,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丰富课堂。

联系上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尝试思考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公平性,从而形成科学实验的思维——科学实验设计应当遵循控制《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实验记录单一、比一比:将动物按照运动的快慢排名次给动物按照从快到慢排名次:。

我的发现:六种动物都奔跑米(距离),运动得快的所需时间,运动得慢的所需时间。

二、探究1:在两条相同跑道上,比较运动的快慢记录表1:在两条相同跑道上,比较运动的快慢不同物体运动快慢兔子(红球)乌龟(黄球)我的发现:在两条相同长度的跑道上,运动相同的距离,同时开始运动,先到终点的,运动所需,运动得;后到终点的,运动所需,运动得。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2022-2023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运动和位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科学探究目标1. 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2.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某个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科学态度目标1.关注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2.与同伴合作探究,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测定和表述自己在某些时刻的位置。

难点:观察图片,判断“运动和静止”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方向盘、软尺、活动记录表、透明方向盘及测量尺。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 谈话: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会发现有的物体是运动的,有的是静止的,我们怎样来判断呢?设计意图:通过谈话,直接引出聚焦部分的第二个问题“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引发学生思考。

2. 呈现三组照片并提问:请大家观察并判断,照片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并利用以下句式说说自己判断的依据。

和相比,的位置(移动了/没有移动),所以我认为它是(运动的/静止的)。

设计意图: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表述范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参照物”的概念有更直观的感受。

3. 交流判断结果和依据。

预设1:学生容易把一个具体的物体分成多个局部去认识,而对运动和静止作出错误判断。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判断。

预设2: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比较,教师给予鼓励,但不要求所有学生这样做。

4. 小结:和地面相比,该物体如果移动了,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运动的;相反,该物体没有移动,那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二、探索(一)导入1. 谈话:现在老师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你呢?预设:老师是运动的,“我”是静止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我们的“过山车”》教案(2023新课标版)

7.我们的“过山车”【教材简析】本单元以物体运动为研究主题,前六课逐步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位置、运动形式及运动的快慢等。

本课基于“过山车”这一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工程设计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过山车”——设计“过山车”——搭建“过山车”——测试“过山车”一系列活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实践,学生不仅应用了本单元前几课所学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在斜面上的运动等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针对一个具体项目——建造“过山车”,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应用跨学科知识,提高交流和评价能力,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体会“做”和“思”的成功和乐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过山车”是比较熟悉的,很多孩子都曾经坐过“过山车”,或者在书本和视频中看过“过山车”,对它的整体结构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简单的画图设计“过山车”对学生来说可能并不难。

但是三年级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同时缺乏实际经验容易在设计时加入过多的想象。

由于以上两点,学生在设计和制作中容易出现设计不符合要求或者制作的“过山车”与设计不相符的情况。

这就要求在设计前引导学生明确设计要求,制作时要及时调整设计与制作间偏差,以期顺利通过初试并优化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思维]用发散和聚合思维的方式参与技术设计项目,能够了解和领悟技术工程的一般方法。

[探究实践]1.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态度责任]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要求合理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一座过山车。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的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比较物体在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的方法。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小车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小车在相同距离内所用的时间,让学生理解运动快慢的概念,并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动快慢的比较,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并理解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运动快慢的概念,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运动快慢的概念,学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采用实验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小车、测量尺、计时器。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一张纸,一支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情况?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总结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两个小车,放在同一起点,让学生观察两个小车在相同距离内的运动情况,并提出问题:如何比较两个小车运动的快慢?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用纸和小车进行实验。

首先,学生用纸铺成一条直线,作为小车的跑道;然后,学生让两个小车从同一起点出发,分别沿着纸直线运动;最后,学生用测量尺测量两个小车运动的路程,用计时器记录两个小车运动的时间,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材简析】前一课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活动,学生发现了物体在斜面上会静止、滑动或滚动,也会留意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本课和下一课就引导学生研究运动快慢的问题。

在整个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物体运动中“速度”概念的学习,本单元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但从整体的大单元角度审视,本单元是围绕“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个核心概念进行编排的。

所以不是要引导学生去深挖速度的概念,而是要把握好“初步经历”的度。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经历和体验中进行推理论证和模型建构,从而提升科学素养。

在教材编排中,《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是《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的铺垫课,从课堂结构来说是相同的,在前一课中获得方法,然后在后一课中用同样的方法,获得认知和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转变过程。

所以,本堂课让学生获得方法(探究的方法、实用工具的方法、数据的处理)将是重点。

因此,在贯穿本课的三个探索活动中,虽然指向都是“运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短,运动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从激活经验---运动会的快慢比较,到自己制定比赛规则,最后通过秒表计时来比较快慢,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快慢”有很充分的生活体验,比如在运动场上跑步,乘坐交通工具。

但是三年级学生的主要思维是具象思维,对于快慢的直观经验就是:看到路上一辆车超过另一辆车,就知道谁快谁慢;看到同时起步的同学奔跑,谁先到达终点,谁就快。

学生的认知反应的是客观实际,但是少了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影响物体快慢的因素是哪些?如何用数据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本课需要我们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进行测量,指导学生思考更全面、表述更严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科学思维]以运动会等日常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时间与距离之间的模型,解释现象和数据;基于获得的方法和数据,运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的思维,建立数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教材简析】本课和第5课主要指向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内涵下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这两节课都是初步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但比较快慢的方法不同,这节课的方法是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区分快慢。

本课的探索活动主要有3个:①交通工具运动快慢比较;②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同时停止,比较运动的快慢;③不同地点,不同时出发,比较运动的快慢。

这3个活动都是在用相同时间比距离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在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上是层层递进的:第1个活动不需要测量时间和距离,只通过不同交通工具运动快慢排序,让学生直观的知道相同时间内比较距离的判断速度快慢的方法;第2个活动,则指向具体的操作,其中需要借助软尺测量距离;第3个活动,不仅需要软尺测量距离,还需要通过秒表来计时。

拓展活动由“追及跑”游戏和“比较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两部分组成。

这两部分内容不仅是速度的应用,同时还承担着激发起学生运动速度比较的热情,还引出“速度”这个科学词汇。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在日常一些游戏活动中会涉及到你追我赶的速度比较,另外对身边一些常见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动车等)的速度快慢也是有一定感知的。

因此他们对速度的认识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甚至能准确判断一些简单的速度比较。

同时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了用相同距离比时间长短的方式比运动的快慢,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如何使用秒表和软尺。

这些都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基础。

本节课活动较多,每个活动都各自独立,且都有各自的作用。

对于学生而言,按步骤进行实验活动不难,但重要的是各步骤在速度比较中的作用,以及实验后的交流。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短跑比赛视频,分析谁快谁慢,认识到相同时间内可通过运动的距离长短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即运动时间相同,距离长,运动快;距离短,运动慢。

[科学思维]能基于实验中数据的测量,运用对比、分析比较出物体运动的快慢,并通过归纳概括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材简析】本课通过观察、比拟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 同时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为下一课《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做好认知铺垫。

本课活动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是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比拟运动形式是否一样。

第二局部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引导学生在物体上用贴圆点的方式做标记,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通过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交流并分类,概括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

“做标记” 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表达了本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一一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表述运动方向和距离表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但对其运动形式的特点没有深入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进行分类。

[科学思维]用比拟、分类的方法,能区别常见的运动形式的特点。

[探究实践]观察、比拟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从而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态度责任]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和开展交流研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全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能比拟、分类其不同特点。

[难点]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并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描述。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小汽车。

[学生]1.每组提供指尖陀螺、钢尺、彩虹圈、弹簧玩偶、弹力球、跳蛙、红色圆片;2.观察记录卡片、小组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运动的赛车)1.课件出示赛车视频。

三下科学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三下科学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三年级科学(上) 第一单元集备教案1 审核人签字备课组长签字 教研组长签字 教务教研签字 校委会签字 党支部签字 单元名称: 物体的运动单元内容: 本单元共8课,这8课的编排逻辑如下:第1到6课,具体从物体的位置、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测量比较这三方面展开;第7课,设计制作;第8课,综合应用。

本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物体的运动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为线索,组织有层次的学习活动,其中第7课延伸到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 制造产品的活动”。

单元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

●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科学探究目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描述某个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3)科学态度目标●亲历对物体运动的探究活动,表现出相应的探究兴趣。

●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讲述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

单元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单元难点: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建议 1、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 、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

课时安排8课时。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周围的物体”,主要包括了物体的形状、物体的运动、物体的比较和物体的分类等内容。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进一步了解物体的特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学会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研究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的基本特征,观察和操作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和操作,深入了解物体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物体特征。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学习物体特征。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物体特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球、方形、三角形等;各种运动的物体,如小车、跳球等;计时器;标签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物体,如石头、木块等;记录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球、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

然后,教师出示各种运动的物体,如小车、跳球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

最后,教师出示计时器,引导学生观察计时器的时间。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如大小、颜色、形状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手触摸物体,感受物体的质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同时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和科学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原因。

2.难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运动和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安排实验室,确保实验安全。

3.提前给学生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解释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和位置的含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能源与环境保护课时一:自然界的能源教学目标:- 了解自然界的能源种类及其特点- 知道人类利用能源的方法和过程-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教学准备:- 教材: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自然界的能源,引导学生讨论不同能源的特点。

2. 研究:利用教材中相关内容,向学生介绍不同能源的种类和特点。

3. 呈现:展示人类如何利用能源,介绍不同的能源开发方式和过程。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

课时二:节约能源,从我做起教学目标:- 了解节约能源的概念和意义- 培养学生养成节约能源的好惯- 引导学生提出节约能源的措施和方法教学准备:- 教材: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实物:能源的使用场景道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能源的浪费现象并讨论原因。

2. 研究: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介绍节约能源的概念和意义。

3. 探究:用实物道具展示不同的能源使用场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节约能源,提出自己的节约能源措施和方法。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为节约能源做贡献。

课时三:环保小卫士教学目标:- 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识-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教学准备:- 教材: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图片:环保行动的图片素材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察环保行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环保意义和环保行动的重要性。

2. 研究:利用教材中相关内容,向学生介绍不同的环保行动和方法。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环保行动并反思其中的意义。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材简析】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本节课将聚焦到滑动、滚动、静止等运动情况。

为了研究滑动、滚动等运动状态必须得让物体运动起来,因此借助斜面使物体运动。

利用学生观察到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的不同和运动快慢的改变,成功引出后续对运动快慢的观察,也为最后一节课“过山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设计基础。

本课先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不同斜面,引发学生对斜面共同点的思考,再引导学生进入“我们周围有许多斜面,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的思考,继而带领学生进入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探究活动。

通过进行“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探究活动,发现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且与它的形状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更多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展开探究,激发学生浓烈的探究欲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将斜面坡度增大,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变化,发现斜面越高,物体运动速度越快,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或许面临改变。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能够简单判断出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意识到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他们知晓了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感受到了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方式的乐趣。

同时他们也可以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将物体的运动简单地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感受过滑滑梯、滑草、滑沙的快乐,体会过盘山公路的便捷,看到过卡车卸货的方式,因此对物体在斜面的运动是有一定感受的。

本课就是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模糊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研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体的运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

通过对物体形状的观察,知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它的形状存在一定的关系。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出物体的各种不同形状和摆放方式,并对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行预测。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3.授课时间:45分钟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理解,提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科学交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生物运动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共同探讨运动规律
-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知识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词:运动,静止,相对性,参照物
-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指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
3.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重点知识点: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在教学管理上,我通过在线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在课堂上,我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然而,在课后作业的批改中,我发现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不高,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将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材简析】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了观察和体验,有了初步的认识,发现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又可以归纳成几个类别。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3课,聚焦板块提出“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路线”,直指本课的核心,即从运动路线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

探索板块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1,通过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初步感知它们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

活动2,通过趣味击球,利用直线和曲线轨道模型和画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活动3,通过推小球,让学生经历预测、交流、观察和画出小球在桌面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

活动3是对活动2的提升——从单一到综合,即许多物体的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通过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发学生对物体运动路线的深层次思考。

拓展板块,通过判断更多的生活例子,引导孩子认识到物体运动更多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学情分析】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会判断几种常见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

但是对运动路线的描述,往往采用的是生活词汇,如直的、转弯的、扭来扭去的,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样的科学词汇来表述。

另外,学生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单一到综合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在面对快速复杂的运动路线时,学生会凭借想象而不能根据事实进行判断。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描述和判断,知道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认识到许多物体的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

[科学思维]能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能够例举说明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和实验,能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

[态度责任]愿意跟同伴分工配合,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能持续关注生活中更多物体的运动方式。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运动和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运动和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运动和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能主动探索和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2.难点: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运动和位置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或者实物,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学具准备:准备一些小车或者玩具,让学生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和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例如,展示一辆车在道路上行驶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车的运动和位置。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用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

例如,拿一个小车在桌子上移动,同时讲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小车或玩具,进行实际操作。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小车的运动和位置,并进行记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运动和位置的理解。

引导学生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关注学生的汇报)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

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1—4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1—4课)教案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和方法:1.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

2.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小狗、小猫的图片。

谈话: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新的生命诞生,他们的到来,给这个世界增添了生机。

2.提问引出植物的一生小狗哪里来的,小猫呢?小羊呢?小狗是狗妈妈生的,小猫是猫妈妈生的是啊,小动物们都是由他们的妈妈生出来的。

那么幼小的绿色植物呢?他们从哪里来呢?出示向日葵幼苗的图片。

学生回答,由种子长大发芽而来的。

3.我们知道了,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那么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学生思考。

二、记录我们的想法1.画图和记录是啊,植物一生有那么多的变化,那么你能用图画和文字将你所知道的一株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学生图画和记录3.组织交流,学生上台演示。

4.我们来看看向日葵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5.小结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比如说地瓜、草莓等,(出示图片)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但是,也有一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等器官繁殖后代。

三、观察植物的种子1.谈话:刚才我们知道了,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他们新的生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

一粒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长成一棵植物,这棵植物又能结出许多种子,植物的物种就是这样不断繁衍的。

2、植物的器官有自己特殊的结构,这种结构与它们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体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

花谢后结果,果实是由花发育来的。

4、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5、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过程与方法:1、种植和培育植物。

使用放大镜。

比较准确地测量植物植株的高度变化。

2、依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

以已有经验或观察到的现象为依据进行预测。

用适宜的方式对观察到现象进行记录。

对变化的事物进行观察,发现产生的新变化。

3、通过记录和比较描述植物所发生的变化。

用统计图表、列表、画图等适宜的方法处理相关信息。

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树立科学要讲求实证的思想。

2、激发关注和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培养坚持性和合作能力。

主要材料清单大豆、玉米、花生、莲花、风仙花等植物的种子,放大镜,花盆、土壤、铲子等种植工具,透明玻璃杯、卫生纸等;试管、带根的新鲜芫荽、植物油等;不同生长阶段的风仙花植株、风仙花朵,成熟的风仙花果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刚出土的风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照片;植物叶的垂直分布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及图片、几个主要生长阶段的风仙花照片等。

单元课时安排每课1课时,机动、整理1课时,合计8课时。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认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记录本上把“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画下来。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请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

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呢?9、师:要知道种子的里面有什么,该怎么办?10、生:先预测种子的里面有什么,再掰开种子看一看。

11、生:继续观察植物的种子。

观察后汇报。

12、师:(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种皮等各不相同,但种子的里面是相同的,都有胚根和胚芽。

四、做好准备1、师:本学期,让我们种植凤仙花,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

2、师:①准备凤仙花的种子。

②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

③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

【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准备凤仙花和四季豆的种子。

【板书设计】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外部:形状、大小、颜色植物的种子内部:胚根、胚芽【教学反思】2、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学习掌握播种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等种子、透明塑料杯或玻璃瓶、吸水纸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播种方法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

怎样种植凤仙花呢?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

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

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二、关注种子变化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

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

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

三、记录生长日记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

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

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

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记录本的表格中。

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

四、实地指导播种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

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

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

【作业布置】家庭作业:在自己家的花台上,种植凤仙花。

【板书设计】2.种植我们的植物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

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

【教学反思】3、我们先看到了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过程与方法:用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有依据的预测;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前一周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师:一棵大树,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是很困难的;一株小草,我们要把它从土壤中拔出来,容易吗?2、生:思考后回答。

3、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植物的根来。

(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我们种植的四季豆,你先看到了什么?4、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二、观察植物根的生长1、师:我们种下的四季豆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请你们认真地观察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2、生:学生观察自己在前几天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

3、师:刚才,你们认真观察了种植在玻璃杯里的四季豆,有什么发现呢?4、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

三、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1、师:我们给凤仙花浇水时,一般往哪里浇?为什么大部分都浇到土壤上?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师:植物的根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植物根的作用。

4、师: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能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5、生:讨论后回答。

(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6、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看植物的根还有什么作用?实验步骤如下: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

①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

②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

7、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8、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作业布置】家庭实验: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装置,并注意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

【板书设计】3.我们先看到了根固定植物植物根的作用吸收水分、矿物质【教学反思】4、种子变成了幼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出土后幼苗的变化1、师:我们种植的凤仙花已经变成了幼苗,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重点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

2、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3、师: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

4、师:组织学生交流。

(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5、师: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

6、师: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

二、我们的思考1、师: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2、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回答问题。

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2、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