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几个因素的理论分析

合集下载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分析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分析
间联系的影响
•缺点:结构模型分析的准确取决于结构模型本身 的优劣。
喝咖啡能减肥吗? ——用结构模型实证进行分析
1、可以促进分解隐藏的脂肪
2、可排水(利尿作用) 3、助排宿便减体重(温和的导泻剂)
2、简单形式 实证分析 ——通过直接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来
考察一个变量是否会对另一个变量产生影响
用简单形式实证如何研究“喝咖啡能减肥”
货币政策目的是什么? 公众和政策制定者们都希望能够用有效的政策组合 来减小未来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波动。
怎么实现?
前提是“准确估计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及 发生作用的时间” ,换而言之是必须深 刻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影响机制。
第一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与影响因素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起货 币中介指标的变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最 终目标的全过程。
- Direct Controls
Tactics Strategy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微观主体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
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
企业投资 个人消费
理性预期的概念: “理性预期是指人们在预期未来经济的变化
趋势时,利用了一切可以获得的有关信息,并 按照合理性的原则处理这些信息,从而使预期 与经济变化趋势相一致。”
1、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具有理性的。 2、经济主体在作出预期时可以得到有关的 一切信息。 3、经济主体在预期时不会犯系统的错误。
所想(预期)即所得:预期的预测误差平均为 0且不能事先预知
理论假设: 1、工资价格弹性: 2、信息完全对称:
P
P2
P1
AD2
AD1 Y
Y*
古典的货币中性理论

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及其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因素及其分析
款利率 ,企业便可以较为简单 的得到商业银行的融 资, 同时减少居民银行存款的积极性 , 把剩余收入投
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 ,代理财政金库是它 的重要职能, 因此 , 一切财政收支都要经由中央银行 的账户实现。财政收入过程意味着货币从商业银行
账户流人中央银行账户; 财政支出过程则意味着货
少 平 以 17 9 8年— — l9 94年 为 样 本 , 用 Gagr 运 rne
由于我国货 币供应量这个 中介 目标没有得到较好的
实现 。 因此 本文 用理论 和实证 两 种方法 来 重新分 析 影
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 ,在实证分析中尝试采用货币 检验进行 实证研究 , 验证 了 中国通货 膨胀形 成 的 供应量的多元 回归方程 ,探寻主要影响货币供应量 基本原 因是货币的过量发行 。李谓文(0 8 ) 2 0 年 认 的相关 因素 ,对一些没有达到效果的相关变量进行 为 :货币经济 的稳定运行在 于货币供应与需求 的 分析。 最后 , 为如何控制好货币供应量以及物价提出 是 否均衡。根据货 币供给学派的理论 以及相关 的 政 策建 议 。 实证 检验, 币需求在 长期角度处 于稳定状态, 货 因 此货 币供应 的过量 或不 足就会 导致通货膨胀或通

现以 20 年 l 月的数据为例 , 08 2 其他月份类似。 被动供应出货币。近年来 , 我国大力吸引外 2 0 年 1 月央行分别对中小金融机构和大型金融 备增加 , 08 2 商投资 , 鼓励企业 出1 , : 这将引起 国际收支顺差 , 1 在 机构调整了两次存款准备金率( 如表 3 1。 一)
表 3 12 0 — :0 8年 1 2月央行调整的准备金率
人民币不可 自由兑换和人 民币有管理 的浮动下 , 为

中国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1)

中国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1)

作者简介:吴金友(1979-),男,安徽安庆人,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 16 2011 / 09
货币时论
货币银行 Financial Industry
货币市场: M=M1+M2=L1(Y)+L2(r) 投资市场: D2=D2(r) 商品市场:Φ(N)-X(N)=D2 生产函数:Y=Φ(N)
(1.10)
Δyt=α(yt-1-k0-k1 xt-1)+ β2Δxt+μt
(1.11)
显然,1.5 式与 1.11 式是等价的,但二者却有不同
的解释和含义 ,特别是 1.11 式,也被称为误差 修 正 模
型 (error correction model,ECM)。 当长期平衡关系为
式时,其误差修正项是如(yt-k0-k1 xt)形式,它反映了 yt 关于 xt 在第 t 时点的短期偏离。 一般地,由于 1.5 式中 |β1|<1,所以误差修正项的系数 α=(β1-1)<0,通常称为调 整系数,表示在 t-1 期 yt-1 关于 k0+ k1 xt-1 之间偏差的调 整速度。
阶协整,记为 y~CI(d,b),如果满足:
(1)Y~I(d),要求 Y 的每个分量 yt~I(d);
(2)存在非零向量 β,使得 β' Y~I(d-b),0<b≤d。
简称 Y 是协整的,向量 β 又称为协整向量。
2.误差修正模型(ECM)
传统的经济模型通常表述的是变量之间的一种"
长期均衡关系",而实际经济数据却是由"非均衡过程"
部分实证分析样本确定为 1994 年至 2009 年的季度数
据。 选择 1994 年作为实证分析的起点年份,一方面是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影响货币需求四大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货币需求四大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货币需求四大因素的实证分析一、货币需求模型的设定根据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一般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三类变量: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以及包括制度性因素在内的其他变量。

考虑到有效数据的获得,本文主要采用前两类变量。

对于规模变量,本文采用实际GDP作为规模变量;而测度持有货币机会成本的变量有很多,本文采用利率Rt、物价消费指数CPI季度环比∏t=CPIt/CPIt-1(CPIt以1998年为基期价格的季度消费物价指数),以及国债的增发情况Dt作为机会成本的代理变量。

同时,货币需求变量则采用狭义实际货币需求余额m1t。

由于成本最小化行为引发的局部调整模型是一个短期动态表达式。

为了能够体现变量百分比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出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弹性系数,也为了减少模型的异方差性,本文对各变量时间序列取对数,设定了如下的局部调整模型:式(1)其中,m1t为实际货币需求余额,m1t=M1t/Pt;mt-1是滞后变量;GDPt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t为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利率水平,采用一年期储蓄存款平均利率表示,若某季度先后实行多个利率,则按时间长短加权平均;∏t=CPIt/CPIt-1是与GDP平减指数相联系的通货膨胀率;Pt采用1998年为基期的季度消费物价指数CPIt表示;Dt表示该季度国债的增发情况,Dt={1,增加国债发行量;0,不动;-1,减少国债发行量};为随机变量。

模型中含有Πt项,旨在能包含实际局部调整模型RPAM(b4=0)或名义局部调整模型NPAM(b4=-b3)。

本文原始数据的样本区间为2001年~2007年,所采用的季度数据均来源于各期的《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和《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共168个样本数据。

由于数据的季节因素很强,因此,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本文使用Eviews软件运用“同期平均法”对m1t、GDPt、Rt及CPIt进行了季节性调整,以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

二、货币需求模型的估计结果利用Eviews5.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到以下结果:式(2)表1 EVIEWS5.0的回归拟合结果式(2)中,给定,实际GDPt、利率Rt及滞后变量mt-1在=0.05的条件下,其t值通过显著性检验;通货膨胀率∏t和国债增发情况Dt在=0.1的条件下,其t值通过显著性检验。

第七章 货币政策理论

第七章  货币政策理论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1.资产负债渠道
当借款人所面临的外在融资溢价取决于借款人金
融地位时,货币政策就可以通过资产负债渠道进行传
导。由于借款人的金融地位影响到他的外在融资溢价,
因此也影响到他面临的借贷条件,进而影响到他的投
资和生产。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6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发现手中的货 币比他们需要持有的要多,就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安排其金融资产, 其中一部分货币必然流向股票市场,造成对股票需求的增加,股 票价格(Ps)将会上升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12
第二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四)财富效应 指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减影响股票价格,使公
(五)信贷传导机制理论 2.银行借贷渠道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货币政策除了对借款人资产负债的
影响外,还会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的供给来影响外在融资溢价。 由于在多数国家,银行贷款是借款人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出于
某种原因导致银行贷款的供给减少,就会使许多依赖于银行贷款 的借款人,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去寻找 新的资金来源,因此,银行贷款减少将增加外在融资溢价和减少 实质经济活动。 中央银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可供贷款的资金数量 下降,就会限制银行贷款的供给,通过银行借贷渠道使企业减少 投资,收缩生产,减少雇员,产生经济紧缩的效应。
证券市场信用工具、消费者信 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 惠利率
直接干预、信用控制、流动性 比率、利率最高限额
道义劝告、窗口指导、金融检查
2022/11/5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注会七班闫博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

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

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

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一、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时间,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个阶段。

内部时滞是指作为货币政策操作主体的中央银行从制定政策到采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

当经济形势发生变化,中央银行认识到应当调整政策到着手制定政策再到实施政策,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内部时滞又可以细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两段。

1.认识时滞。

这是指从确有实行某种政策的需要,到货币当局认识到存在这种需要所需耗费的时间。

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搜集各种信息资料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二是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综合性分析,作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判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2.决策时滞。

这是指制定政策的时滞,即从认识到需要改变政策,到提出一种新的政策所需耗费的时间。

中央银行一旦认识到客观经济过程需要实行某种政策,就要着手拟定政策实施方案,并按规定程序报批,然后才能公布、贯彻。

这段时滞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形势研究对策、拟定方案,并对所提方案作可行性论证,最后审定批准,整个制定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这部分时滞的长短,取决于中央银行对作为决策依据的各种信息资料的占有程度和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判断能力,体现着中央银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和对金融调控能力的强弱。

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这一政策对经济过程发生作用所耗费的时间,这也是作为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金融部门及企业部门对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反应过程。

当中央银行开始实施新政策后会有:金融部门对新政策的认识——金融部门对政策措施所作的反应——企业部门对金融形势变化的认识——企业部门的决策——新政策发生作用等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

外部时滞也可以细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两段。

1.操作时滞。

这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其对中介指标发生作用所需耗费的时间。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061141班闫志伟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已突破100万亿,居世界第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目前庞大的货币供应量?过多的货币是否会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本文首先研究了CPI与M2的影响关系,试图通过研究M2的量来研究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情况;接着又探讨了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因素,利用EViews软件建立关于M2的多元回归模型,得出GDP、利率及大量的外汇储备很大程度上影响了M2的供给。

间接为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M2与通货膨胀及居民消费水平的研究提供借鉴内容。

关键字:货币供给量、GDP、外汇储备、利率一、理论分析与变量选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明显。

作为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这一转变意味着,中央银行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运行趋势,调整及实施货币政策的分析指标体系将发生明显转变。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民银行的宏观调控要从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并重转向以总量控制为主。

所谓控制总量,就是要控制整个银行系统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因此,分析某一阶段各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是否合理,必须与当时的经济增长幅度相联系,与货币流通速度相联系。

通常来讲,衡量货币供应是否均衡的主要标志是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物价总指数变动较大,则说明货币供求不均衡,反之则说明供求正常。

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应量对国民经济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居民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各国央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调控经济主要手段的重要原因。

选择M2作为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金融系统的发展,各国央行逐渐将货币调控的目标放在了与利率有一定敏感度且利于控制的M2上。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基于2003—2013年的季度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大国货币和银行行为四类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础货币、日本广义货币和美国广义货币数量对我国广义货币供给具有显著影响,说明我国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明显,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

对此,本文提出控制我国货币供应和物价上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政府调控大国货币货币政策独立性一、引言近年来,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测度的流动性飞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

2008年以来,我国GDP的平均增速为9.24%,而广义货币余额平均增速为18.53%,至2013年10月底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8万亿元。

M2与GDP的比率已接近200%,创下全球新高,远高于美国的67%、欧元区的95%、英国的133%。

不可否认,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有一定规模的货币(M2)支持,但货币的过快增长对经济健康发展并无益处,过快增长的货币余额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逐渐稀释民众的财富,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尽管央行货币政策已由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但金融系统仍存在信贷结构扭曲、期限错配等问题,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型企业和“三农”)的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健康持续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试图找到导致我国货币过快增长的根源,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二、模型和数据1、模型基于现有经济理论和相关文献,本文着重分析经济发展(ED)、政府调控(GC)、大国货币(LC)和银行行为(BA)四类因素对我国货币供给(M2)的影响,建立如下模型:lnM2t=?茁+?准EDt+?准GCt+?鬃LCt+?灼BAt+?着t其中,每类因素又包含若干变量。

具体如下:(1)经济发展。

按照货币数量理论的观点,一国货币需求由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即GDP)决定,货币供给的增加必将引起物价的上涨。

中国货币政策的制约因素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制约因素分析
维普资讯
经营与管理
中国货 币政 策的制 约 因素分析
袁仕陈 ( 湘潭大学商学院, 湖南 湘潭 4 10 ) 115
摘要: 中国货 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五个方面的约束 :1 目标约束;2 工具约束;3 传导机制约束;4 政策搭配约 () () () () 束 ;5 国际协调约束。增 强货 币政策有效性 的办法是在加 强中央银行 独立、 () 完善 的基础上注重政策搭配和 国际

8 %、9 6 7. %。同时 , 0 7. %、94 储蓄非但没有随利率的下 降而 减少 , 反而持续增加 ; 投资则先降后升 , 但投资的后升并非利 率变动之功效, 而是国家增发 国债。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 结果。货币政策效果的不明显引起了人们 的高度关注, 许多 学者从不同角度剖析 了中国货币政策难 以发挥应有功效的 原因, 但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因此 , 货币政策的 对 制约因素进行梳理对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越不稳定 。 、 、 之间变得难 以区分 。 M. 其可控性不 断下
降。从利率这一 中介 目标来看, 可控的只是名义利率, 真正 影响投资和消费的实际利率却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 。而利 率期限结构 缺陷( 体现在长期 债券 利率不高 , 短期利率不 低) 则直接扰乱了央行调控措施的实现。
协调。
关键词 : 币政策有性;传导机制;政策搭配;国际协调 货

引盲 自东南亚经济危机后 , 国经济开始 出现紧缩状态 , 我 我

现, 更有可能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 , 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 货币政策工具约束。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 二) 公开市场业务 、 贴现率、 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是市场经济 国家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但央行要开展好公开 市场业务 。 必须拥有相应的操作工具。如 : 央行再贷款 、 国 债、 企业债券 、 央行票据等。通常来说 , 央行再贷款 和国债是 有限的, 单向对冲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减少。而始于 18 93年 的企业债券 , 累计发行量只有 20 00多亿元,04 20 年是企业债 券发行量最大的一年 , 但也只发行了 36 2 2.4亿元。 融资量占 金融市场融资总量的比重仅在 1 %左右, 同期企业债券二 而 级市场的日均交易量 只有几十万元 。如此 比例的市场规模 根本不足以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而近年来 。 因外汇增 长导致基础货币不断扩张。19 年 我国外汇 占款仅 占基础 93

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本章重点问题1、基础货币2、货币乘数及其影响因素3、货币供给内生论和外生论第一节货币供给理论概述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的形成机制、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理论;它是货币政策理论中同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

它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货币的涵盖范围、货币的供给方式、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以及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供给的控制等。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沿革相对于历史悠久的货币需求理论来说,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有些滞后,但早在金属货币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关注货币供给。

由于贵重金属开采量的限制,货币供给不足是经济中的主要问题,例如中国唐代中期曾经出现的“钱荒”和明清之际的“银荒”,都是货币供给不足的例证。

而真正突破金属货币供给限制的,是现代信用体系的货币创造机制。

因此一般认为,货币供给理论的思想渊源是18世纪的信用创造学说。

信用创造说的基本观点是:银行的功能在于为社会创造信用,银行能够通过发放贷款创造存款。

正是这一存款的派生机制,为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英国经济学界在19世纪初和19世纪40年代,爆发了著名的“金块争论”和“通货争论”,为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完善创造了条件。

货币供给理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其标志是C.A. 菲利普斯所著的《银行信用》一书出版。

该书第一次使用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概念,为以后的货币供给理论提供了理论雏形。

而从20世纪30年代后到60年代初期,货币供给理论发展经历了一段消沉期。

这一时期正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货币供给一直是作为一个由货币当局控制的外生变量而出现的,其大小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典型的货币供给外生论者,因而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经济学家都普遍忽视了对货币供给的研究。

1952年,J.E.米德发表了《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米德在文中首次采用货币供给方程对货币供应量与银行体系做出系统性分析,标志着现代货币供给理论的初步形成。

九、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分析

九、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效应分析

1993-1994年的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1993年,通货膨胀突破了两位数,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上升到24.1%。针对当时经济过热导致的宏观经济失衡、 经济秩序紊乱的局面,1993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综合治 理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约法三章”,坚决查处乱拆借、乱集资、乱提高 利率等非法行为,堵住资金流失的“邪门”; 二是适时微调,在总量从紧的原则下,改进贷款供应,保 证资金重点需求,缓解企业资金困难,开好资金投放 “正道”;三是灵活利用利率杠杆,及时开办保值储蓄, 促进货币回笼。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坚持实 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到 1996 年底,适度从紧的 货币政策收到明显成效,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国民经济 实现“软着陆”。
1、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缺乏灵活性,利率无法作为传导体 系之一 2、商业银行机制不健全 3、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4、企业和居民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不灵敏
第二节 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涵义 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在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 增长这两方面的作用大小和有效程度
二、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应的因素 1、时滞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 2、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合理预期) 3、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4、其它客观经济条件变化、政治不稳定等等因 素的影响
2003年-2008年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2003年通货膨胀率由负转正,特别是从05年-08年上半年CPI指数显著 上升,2007年4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逐月攀高,连续6 个月超过国际公认的、可忍受的3.0%的轻微通货膨胀底线,11月 的CPI同比上涨6.9%,再度刷新10月6.5%的1996年以来的最高纪 录。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 的货币政策。2007年,人民银行6次加息,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采 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效果并不明显。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

货币政策理论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价格稳定和保障金融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和探讨货币政策理论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货币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货币供应理论货币供应理论是货币政策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货币的产生和供给机制。

目前,较为广泛应用的货币供应理论有传统货币供应理论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

传统货币供应理论认为,货币供应主要由中央银行通过增发基础货币来实现,基础货币增加后,通过银行信贷乘数效应影响货币供给水平。

而现代货币供应理论强调货币供应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来自中央银行,还包括商业银行创造的广义货币。

二、利率理论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影响经济运行,因此利率理论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中,较为重要的利率理论包括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利率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以及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

利率的市场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上的利率取决于货币市场供求关系,当供需达到平衡时,利率将围绕均衡点波动。

而流动性偏好理论则认为,人们对于持有货币的需求程度与货币的流动性相关,进而影响利率的形成。

利率的投资与储蓄理论则研究了利率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

三、货币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发挥作用。

货币传导机制研究货币政策如何通过银行体系、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等渠道产生实际的经济影响。

货币传导机制主要包括利率传导机制和信用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利率调控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贷款、投资和消费行为。

而信用传导机制则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活动和经济活动。

四、货币政策操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货币政策需要通过一系列操作手段来实施。

常用的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与逆回购、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调整等。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卖国债等证券来调节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市场利率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

普尔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适用性的研究

普尔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适用性的研究

普尔理论评析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适用性的研究本文在普尔规则进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对该理论进行了评价,分析了该理论对于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货币政策普尔理论利率基础一、普尔理论阐述及其政策含义1.普尔理论概述美国经济学家普尔在1970年撰写的《简单随机宏观模型中货币政策手段的最适度选择》一文中,以经济体系的不确定性为前提,用IS—LM曲线来分析这种不确定性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所产生的影响,得出了他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最适度选择理论。

普尔理论是假设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稳定实际产出,物价不变,通过对IS-LM基本模型的变形得出确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一般决策规则。

2.普尔理论的数学推导普尔理论基本假定:(1)假设中央银行必须在观察到对商品和货币市场的当期扰动之前制定政策。

(2)中央银行基本可以连续不断的观察市场利率,而关于通货膨胀和产出的数据却只能每月或每季度得到一次。

(3)假设政策目标是稳定实际产出。

普尔理论条件:(1)价格水平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工具选择是指在一段相当短的时间内进行,比如在货币政策委员会两次会议之间。

短期内可以忽略价格水平的影响)。

(2)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1。

在上述基本假定和理论条件的前提下,对IS-LM模型变形,用对数形式表示出来:yt=-ait+μt(公式1)mt=yt+cit+νt(公式2)(公式1)是总需求关系式,其中产出是利率的减函数;需求取决于一个外生扰动项μt ,其均值为零,方差为σμ2。

(公式2)将货币需求表示为利率的递减函数和产出的递增函数,货币需求还受到随机冲击量νt的影响,其均值为零,其方差为σt2。

μt和νt序列不相关而且彼此不相关。

该模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出偏差的方差最小化,由于所有的变量都经过标准化处理,在没有冲击的情况下,经济体的均衡产出水平为零E(yt)=0。

此时产出偏差的方差为:E[yt-E(yt)]2=E(yt)2(公式3)①假设mt为政策变量:由(公式1)和(公式2)求出均衡产出:。

货币政策 面临三方面挑战

货币政策 面临三方面挑战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货币政策面临三方面挑战1.经济增速存在过快回落风险。

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整体呈现逐季回落特点,这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数变化引起的,我国经济整体活跃度仍得到保持。

但5、6月份开始,特别是6月份,我国经济出现一些意外过快减速的迹象。

从宏观上看,全球经济近期复苏要低于预期,未来将面临复苏进程不均衡、内生动力不足和主要经济体财政金融风险隐患巨大等问题。

而我国内部将面临内需不足、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通胀预期强烈等错综复杂的问题。

总的来看,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都将面临压力和挑战。

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可能加快下滑。

下半年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将面临一些有利因素,但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因素可能占主导。

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可能大幅下滑并导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速下滑。

其次,消费持续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在促消费各项政策措施刺激下,居民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下半年可能出现政策效应递减现象,家电下乡、汽车销量同比增速将会继续放缓,甚至不排除出现同比下降的可能。

而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民消费能力依然不强,农村消费增长相对缓慢。

第三,外贸增长势头将会快速放缓。

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拖累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影响,下半年美日经济复苏将继续放慢,欧盟经济复苏势头可能停滞,消费和投资将受到制约,进口需求放缓在所难免。

由于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逆势增加,美欧可能继续以此为由对我采取保护措施。

而新兴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我频繁使用贸易救济措施,限制我产品进入其市场,导致形势更加复杂。

2.居民消费价格增速将高位运行,通胀预期强烈。

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压力不容忽视。

目前来看,下半年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一是货币流动性仍然比较宽松,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仍然存在;二是能源资源价格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物价上涨;三是年初以来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类价格;四是极端天气因素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将会影响物价稳定运行;五是猪肉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必不能持久,随着生猪存栏数下降,下半年猪肉价格至少会出现恢复性上涨。

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效果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货币政 策的透明度和可信度、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经 济结构和经济周期等。
货币政策效果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时滞效应、 不确定性、政策效果的国际传递等。
0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 调与配合
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01
避免政策冲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冲突,如财政扩张可能导
致货币供应增加,引发通货膨胀。通过政策协调,可以避免这种冲突,
确保经济稳定。
02
提高政策效果
通过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相互补充,提高政策效果。例如,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刺激或抑制经济,而财政政
策可以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总需求。
03
实现政策目标
通过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更好地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如经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规律,预测经济趋势,为 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掌握宏观经济学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预测未来经济走势,以 及制定个人和企业的经济决策。
02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定义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来影响 和调节总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就业的政策。
感谢您的观看
制定政策规则
政府可以制定明确的政策规则,规定在特定情况 下采取何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样可以避免 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提高政策的 可预测性。
促进国际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财政政策 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具有跨国性。因此,政府应 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共同应对经济挑战, 实现共同发展。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及分析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及分析

现行的我国货币政策为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果断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总体而言,社会各界对货币政策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政策力度也比较合适。

然而,未来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非常大,未来我国货币政策需在继续保持“适度宽松”同时进行结构性微调,对潜在的滞胀风险提前作出反应,防患于未然。

一、今年以来偏积极的货币政策对稳定市场预期、遏制经济下滑功不可没面对金融危机肆虐和经济大幅下滑的不利局面,我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在“出拳快、出拳重”的调控思路下,前4月货币信贷创下天量增长纪录,从各种经验数据比较看,目前货币政策可说是明显偏于积极。

在经济面临严重衰退的非常时期,实行宽松货币政策是必要的,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遏制宏观经济在短期内的急速下滑。

1、今年前4月货币供应量增长刷新了多项“纪录”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指引下,1-3月新增贷款分别为1.62、1.07和1.8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24.17%和667.97%。

4月份贷款高增长步伐有所放缓,但仍然达到5918亿元,同比多增1229亿元,前4月累计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17万亿元,不但超过去年全年4.9万亿元的规模,而且也超过了今年5万亿的计划目标下限。

与之对应的是,广义货币(M2)增速也开始急升,4月末M2增速达到25.95%,已远超央行17%的预期目标,该数据不仅刷新了中国近年来的新高,在国际上也排名第二,仅次于以色列的32.4%,危机重灾区的美国和欧元区M2增速分别为10.1%和7.2%。

2、前4月信贷的天量增长有其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前4月信贷的天量增长,首先是由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尽管信贷快速增长会带来通胀压力加大、坏账上升等风险,但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未有根本性缓解,尚未形成稳定回升态势,如果货币政策不能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策,就会错过最佳调控时机,未来付出的代价将更大。

其次,信贷天量增长有还历史欠账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保险《当代财经》 1997年第7期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几个因素的理论分析陈 焕 永●内容提要:文章对金融衍生市场、举借国债、金融创新、政策性银行、外汇储备、国际游资、市场一体化、浮动汇率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

认为货币政策的效应与其所处的宏观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开放经济中与在封闭经济中不同,在浮动汇率制下与在固定汇率制下也不同。

加强对开放经济中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效应的认识,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货币政策 金融衍生市场 浮动汇率制●作者简介:武汉大学经济学院95级博士研究生。

一、金融衍生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衍生市场作为一种杠杆性的风险投资场所,可以吸引并形成大量的投机性资金。

而大量的资金流入金融衍生市场,可减少预防性货币需求并增加投机性货币需求。

据报道,华尔街金融市场有95%以上的交易属于投机性的,这些资金正是从预防性的货币需求转化而来的。

此外,用于金融衍生市场交易的流动性资金被存入银行作为储蓄存款时,加快了资金的周转,实际上产生了信用的再创造。

因此,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和运用相对地提高了货币的供给。

然而,从社会总资金的分配来看,投入金融衍生市场的资金很可能来自生产领域,使得资金从实业部门转移到虚拟经济部门,资金的这一转移又会相对地降低存款的期限,从而相对地降低投资的计划期限。

金融衍生市场的出现还会对宏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作用。

从货币的需求来看,金融衍生市场的出现为社会游资提供了一条新的投资渠道,这不仅使一部分预防性货币需求转化为投机性货币需求,而且产生了新的投机性需求。

货币总需求公式:M d=K(y)+H(r)(其中,M d为货币总需求,K(y)为包括预防性需求的交易性需求,H(r)为投机性需求)。

金融衍生市场出现之后,式中K(y)的系数会有所下降,H(r)的系数会有所上升,从而产生更大的投机性货币需求,促进投机性资金的形成。

从货币供给的角度来看,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可以促使零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并作为保证金而存入银行,使得零散的资金得到利用,相对地提高了货币的供给。

不过,总的来看,货币供给的相对扩张可能会被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增加所抵消。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还会对货币政策产生放大效应,从而产生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做得过分(O vershoo ting)”的现象,从而会加剧金融市场价格(利率或汇率)的易变性。

例如,当一个国家经济过热时,降低通货膨胀率的目标通过结构性的利率政策变化难以达到,这样,中央银行可能会普遍地提高利率水平。

当市场参与者预期到这一可能的政策变化时,他们会作出相应的对策,并在金融衍生市场进行交易。

因此,利率上调的迹象也会迅速地从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9717CON TE M PORARY F I N ANCE&ECONOM I CS上得到体现。

一旦中央银行实施利率上调政策,众多的市场参与者会对此作出反应(包括原来的消息灵通的市场参与者),这样,货币政策的调整作用就会放大。

金融衍生市场在中国已经有了最初的发展,对衍生金融市场给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

二、举借国债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国债是作为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而加入到财政收支过程中,并通过财政收支过程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影响的。

现代银行制度下,微观经济主体的货币收支活动通过商业银行进行,财政机关的货币收支活动由中央银行代理。

财政的收入过程表现为微观经济主体把自己所拥有的资金交给财政机关支配,这就意味着货币要由商业银行帐户流入中央银行帐户,实际上也就是存款货币收缩为基础货币的过程;财政的支出过程表现为财政机关把自己所拥有的资金交给微观经济主体支配,这就意味着货币要由中央银行帐户流入商业银行帐户,实际上也就是基础货币扩张为存款货币的过程。

如果法定准备金比率是一定的,并且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在量上是平衡的,那么,等量的财政收入从商业银行帐户流入中央银行帐户所带来的货币供给总量的收缩和等量的财政支出从中央银行帐户流入商业银行帐户所带来的货币供给总量的扩张效应就是对称的。

也就是说,在财政收支平衡,并且财政收入的来源不包括举债收入的条件下,财政收支过程对货币供给在总量上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一旦国债被作为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而引入财政收支过程,财政收支过程对货币供给总量就会构成影响。

下面我们从国债认购主体这个角度进行分析:11公众承购国债。

尽管国债市场已经建立,但二级市场的交易额相对于一级市场的发行额来说,仍是微不足道的。

私人承购国债,在我国主要发挥的仍是一种类似于储蓄存款的作用,实质上就是把当前的一部分消费力转化为未来的消费力,政府通过国债获得了这笔货币购买力,无论用于消费或投资,在宏观经济中,整个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水平和规模没有改变,总需求并没有扩大,因而不存在促进通货膨胀的问题。

21中央银行承购国债。

在规范的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上完全独立,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取决于自身的独立判断,这是西方财政理论对银行运行机制具有意义的基本假定。

在这种前提下,中央银行承购国债,等于向政府发放了一笔贷款,政府由此增加财政开支,通过转移支付、政府购买等各种手段,最后成为商业银行的存款。

商业银行增强了贷款能力,在货币乘数机制的作用下,整个银行体系的信用规模扩张,流通中货币数量扩大的规模直接受制于中央银行承购国债的规模。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发放国债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直接的、迅速的、多倍的。

31商业银行承购国债。

如果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未全部用于其资产业务,它便可以用超额准备金来认购国债。

当商业银行用超额准备金认购国债时,意味着货币由商业银行帐户向中央银行帐户转移;而当财政机关将发行国债所得货币支用出去时,又意味着货币由中央银行帐户向商业银行帐户转移,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用以认购国债的超额准备金系商业银行原未动用的准备金,所以前者不会带来货币供给的总量收缩,而后者却导致货币供给的总量扩张。

两者相抵,其结果便是货币供给量以相当于商业银行认购国债额的规模增加。

这一点同商业银行向工商企业和家庭发放贷款或投资情形是类似的。

根据以上分析,举借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则可能是扩张性的。

三、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金融创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进行的金融改革。

金融创新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金融市场、金融体系的格局和运行机制,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影响货币政策。

11金融创新改变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传统作用。

金融创新使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降低了。

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历来是通过两个途径传递到经济中去的,即利率的变化和可获得的信贷量的变化。

由于金融创新的影响,对各种产出需求的利率弹性降低,为了达到对最终支出的预期影响,利率将要作更大的提高,这样将使整个宏观经济承受更大的代价和风险。

同时,金融创新使金融资产多样化,扩大了货币量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利率会比以前产生更大的现金流量,会给国内经济甚至国际经济更广泛的部门造成潜在的清偿能力问题。

21金融创新使汇率作为货币政策因素的重要性增加。

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资本流动性进一步加强,各国市场间资本的流动对于各国利率差额和汇率变化的反应越来越敏感。

资本流动程度较高时,作为对本国货币政策或外国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汇率可能发生大幅度波动。

汇率变化会迅速且全面地反映在国内价格上,因此汇率的大起大落使货币政策的变化具有极大风险,从而妨碍了货币政策的积极运用。

与此相关的是,国外的货币冲击会迅速传递到国内经济中去,引致汇率的持续波动并最终引发通货膨胀。

这时中央银行会被迫适应外国货币政策的变动,采取相应措施。

因而较高程度的资本流动带来价格和汇率的预期变化不定,可能使一些国家在实行独立货币政策方面遇到极大困难。

31金融创新影响货币总量和信贷总量作为货币政策指标的意义和作用。

由于金融创新降低了货币需求和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使货币供求形成机制变得十分复杂而多变,从而加大了确定货币供应增长率的难度,使中央银行对货币量不易进行准确的控制。

同时,由于扩大了货币供应主体,增强了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从而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并使这种控制能力在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时分布不匀,即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的能力大于其减少货币供应的能力,这种控制能力的差异不完全是中央银行本身的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金融创新环境中减少货币供应有强大的阻力。

41金融创新的进程影响了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金融创新的发展,使得市场参与者可获得许多新的金融工具和套汇保值途径,而可变利率融资方式和利率保值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货币政策的影响范围难以确定。

在金融创新中,更多的信贷不是通过银行,而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的渠道流动,这部分流动额往往是缺乏监督和信息的,并使债权者和债务者之间业务关系拉大。

融资渠道的多样化使商业性金融机构大大减少了向中央银行进行贴现或借款活动,贴现率的作用相应减弱。

同时,银行信贷活动向证券市场转移削弱了货币当局对整个金融体制稳定性的监督职能,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从而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中国虽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尝试金融创新,逐渐吸纳各国的创新成果,但在转轨时期,随着市场化金融体制的建立和运作,在竞争和利益机制的作用下,中国的金融创新会日益活跃起来,现有的和将来的金融创新也必然会对中国的宏观调控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在金融创新日益活跃的今天,如何维护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确保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使整个经济在稳定、健康、有序的环境下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9717CON TE M PORARY F I N ANCE&ECONOM I CS四、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的运行会对社会货币供求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可能会阻碍货币政策的执行,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11政策性银行的运行改变了社会资金的流量和流向。

(1)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形成过程和资金分配过程,也就是资金流向结构的调整过程。

政策性银行将筹集到的资金再投入到需要发展的某些特定的行业和企业,从而实现了资金在不同主体间的重新分配,改变了原有的资金结构,改变了社会各主体拥有资金的数量,引起资金流向结构的调整。

这种资金流向结构的调整不仅会影响全社会资金流动的均衡性,也会对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行产生一定影响。

(2)政策性银行的运行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这主要表现为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融资(专项贷款或购买金融债券)形成新的货币量。

中央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的专项贷款和从市场上购买金融债券,中央银行支出的是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的投放不仅直接增加了社会货币量,而且由于乘数原理的作用还会多倍地创造派生存款,这样不仅改变了资金流向,也会改变资金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