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 山海经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及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对文中的典故、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手法。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对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对文中典故、人物关系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中生僻字词的意思。
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手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课堂讲解:对文章中的典故、人物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阿长与山海经》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准确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环节是否充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3. 反思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
4.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否有所提升。
5.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山海经》的古画和相关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
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三、文体知识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这类人物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四、理解词义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繁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震惊。
五、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的社会地位卑微。
第二部分(3—18):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为“欲扬先抑”中的“抑”。
第三部分(19—29):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为“欲扬先抑”中的“扬”。
第四部分(30、31):补叙阿长悲苦的身世,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语文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解析
【语文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课文解析《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
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点点滴滴,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
只有祖母叫她阿长。
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
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
她不开口。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9.《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9.《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追忆的保姆阿长,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也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阿长的形象。
2.体会语句的深层含意,把握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复述法。
文章篇幅较长,学生自读,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讨论探究法。
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3.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2.难点:领悟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这位长妈妈是鲁迅家里的一个女工,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她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鲁迅在作品中也多次提到了她。
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鲁迅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他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
那么,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以寻找答案。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重点练习课后习题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重点练习课后习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阿长与》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鲁迅与阿长之间的故事,反映了鲁迅对长妈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以及他对《山海经》的渴望和热爱。
这篇课文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历史价值,对学生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文言文和现代文,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文学手法等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语句和词语的含义,了解鲁迅与阿长之间的关系,以及鲁迅对《山海经》的渴望和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敬长辈、热爱书籍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鲁迅与阿长之间的关系,鲁迅对《山海经》的渴望和热爱。
2.难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文学手法的运用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鲁迅与阿长之间的关系,阐述鲁迅对《山海经》的渴望和热爱。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写作法: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课文。
2.参考资料:关于鲁迅、阿长、《山海经》的相关资料。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和阿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鲁迅和阿长有什么了解?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阿长与》。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词语,如“我所佩服她的精神”、“我所记得的鲁迅先生”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9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9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参考答案:第一部分,介绍她的身份和称呼。
第二部分,首先围绕阿长的日常言行,略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对“我”过分看管,详写睡相粗俗;其次围绕阿长“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详写“元旦的古怪仪式”,略写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再次,围绕阿长的迷信可笑,详写讲长毛故事赢得“我”“空前的敬意”,略写“谋害”隐鼠而失去“我”的敬意;第三部分,围绕阿长对“我”的真诚慈爱,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虽然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却天性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阿长毫不计较“我”对她的各种不屑和无礼,真心实意关心爱护“我”,努力满足“我”的愿望,这让成年之后的“我”深感惭愧,同时也倍加感激与怀念。
二、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
你从哪里能读出来?3.在“童年的感受”中,作者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是有变化的。
试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1.关于“写作时的回忆”:如“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这里“已经说过”很明显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再加上“此外,现在太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现在”也鲜明地表明作者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来叙述。
关于“童年感受”:如“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阿长与山海经》(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那些卑微的母亲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
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
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
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
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
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
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
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
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
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
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
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
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
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
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
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
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与教学反思金
9 阿长与《山海经》【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目标】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3.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
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配乐磁带、小黑板【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理念】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
教读课文可运用复述法,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内容上不懂的地方阅读资料、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解决。
然后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步运用讨论探究法。
引导学生思考文题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作者对她抱什么样的态度呢?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
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导入新课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9阿长与《山海经》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情感变化脉络。
2.分析关键语句,从细节中体会阿长形象。
3.分析关键词语,体会“大词小用”的词语运用之妙。
4.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感激以及歉疚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重情义的人。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段话中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对,是“美女蛇”的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讲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叙事事件,把握文本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态度如何。
请简要概述。
明确:①“常喜欢切切察察”,爱告状,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实在不大佩服);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不耐烦);③讲长毛攻城的故事(有了空前的敬意);④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⑤“我”十分渴慕《山海经》,求而不得时阿长竟为“我”买来了(新的敬意)。
2.通过上述分析,你的眼里也一定出现了一个“阿长”的形象,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_____的人”表述。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抒己见) 明确: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限制“我”行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1。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疑难解析
《阿长与山海经》课文疑难解析《阿长与山海经》课文疑难解析篇11、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说说在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2、读课文6~17自然段。
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⑴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⑵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⑶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
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3、读第18~28自然段,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仙海经》。
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的课后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课后思考探究
阿长与山海经的课后反思1. 引言在本次《山海经》课程学习中,我与阿长老师一起深入探究了这部古代文化经典,通过阅读原文、讨论和思考,对《山海经》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课程结束后,我有一些反思和思考,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2. 学习收获在与阿长老师的探究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山海经》的知识。
首先,我了解到《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文献,收录了大量关于山川、动植物等的描述。
这些描述以神话的形式呈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通过阅读《山海经》,我不仅了解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还了解了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其次,通过与阿长老师的讨论,我学到了如何分析和理解古代文献。
《山海经》中充满了各种神秘的动物和奇特的地理现象,阿长老师教给我了一些分析古代文献的方法。
通过仔细阅读和思考,我能够解读其中的隐义,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这不仅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还让我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课程启发在与阿长老师的探究中,我对《山海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我意识到,《山海经》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山海经》,我触摸到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和世界观。
他们把山川、动植物看作是神圣的存在,尊重自然、崇拜自然。
这种观念对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在今天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山海经》的探究,我还发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山海经》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也反映了中国与其他文化的交流。
其中的一些动物和地理现象与其他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有着相似之处,这说明中国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交流和融合。
通过研究《山海经》,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4. 对课程的建议在学习《山海经》的过程中,我觉得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山海经》作为一部古代的文化经典,与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解析版)
10、阿长与《山海经》——群文阅读言为心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作者通过回忆儿时有关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琐事,尤其是长妈妈费尽周折为自己买来《山海经》一事,深切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考点解读】“言为心声。
"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有一定的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否定,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因此,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中考阅读理解题的一个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⒉.梳理或概括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语。
【技法点拨】解答此类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分析文章标题。
有些文章的标题直接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从题目中的“怀念”,可推知作者的感情倾向。
2.分析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因此要重点关注文中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
3.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的,因此抓住了主要内容,也就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内容是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抓住了这一点﹐就能从起伏变化的感情脉络中提炼出作者的感情重心。
4.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或创作背景。
如《最后一课》,联系当时普法战争的时代背景,可体会出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
【真题演练】(一)父亲的信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你妈非常担心。
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
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
但现在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而已。
父亲却认真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
初中语文_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文本,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人物形象,领会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尝试、合作探究、点拨提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观察身边的人,理解身边的人,尊重身边的人。
教学重点分析:立足文本,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鲁迅和阿长之间的深厚感情。
课前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紧扣教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一、激趣导入温故知新,回想上学期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学生印象深刻的美女蛇的故事引出本文的主人公阿长,再适当补充阿长的资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阿长。
二、认识阿长(1--2段)师:阿长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请给阿长做一个简历。
课前同学们做了勾画批注,现在把你的所得和同桌交流一下。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生:姓名是“什么姑娘”;称呼是“长妈妈、阿妈、阿长”;长相是“黄胖而矮”;学历是“文盲”;职业是“女工(鲁迅的保姆)”。
师:通过阿长的简历,可以看出阿长的社会地位如何呢?生:社会地位很低。
因为阿长的没有名字,称呼又不确定,通过第二段“她也曾告诉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可以看出她的称呼是沿用的上一任女工的名字。
师:这样的阿长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呢?(导入第三环节)三、解读阿长师: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阿长与童年鲁迅的二三事,说一说阿长的性格特征以及童年鲁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
(勾画批注)生:第三段,“阿长喜欢切切察察,……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可以看出阿长喜欢说三道四,说长道短,多事。
鲁迅不大佩服她。
师:阿长切切察察时还有自己的专属动作: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很形象,很传神。
生:第三段,“一到夏天,睡觉时……叫她呢,也不闻。
”可以看出阿长睡相很难看,很粗俗。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考点精析:辨别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
考点精析(1)精析1对应考点:辨别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考题印证:《种春风》那天正好是立春。
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
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
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
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
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
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
”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寄到哪里﹖”我问。
“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
”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多可怜啊!”老人说。
“骗你呢,大伯。
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
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
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
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
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
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
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
人教部编版2019年春七年级下册语文配套教案及教学反思《阿长与《山海经》》
9阿长与《山海经》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情感变化脉络。
2.分析关键语句,从细节中体会阿长形象。
3.分析关键词语,体会“大词小用”的词语运用之妙。
4.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感激以及歉疚之情,从而学会关注并尊重生活中的普通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善良、重情义的人。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这段话中的故事是什么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谁?对,是“美女蛇”的故事,讲这个故事的人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谁?为何她能讲出如此丰富有趣并让小鲁迅担忧一阵子的故事来?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答案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梳理叙事事件,把握文本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对于每一件事情,作者对于阿长的情感态度如何。
请简要概述。
明确:①“常喜欢切切察察”,爱告状,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实在不大佩服);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不耐烦);③讲长毛攻城的故事(有了空前的敬意);④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⑤“我”十分渴慕《山海经》,求而不得时阿长竟为“我”买来了(新的敬意)。
2.通过上述分析,你的眼里也一定出现了一个“阿长”的形象,阿长是怎样一个人呢?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______的人”表述。
(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可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各抒己见) 明确: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限制“我”行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小结:长妈妈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人教版部编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下册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必须及时更新观念,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下面我就结合我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谈谈我对前面教学片断的看法。
我认为要上好新课标下的一堂语文课,首先要摆正学生、教师二者之间位置,使二者各在其位,各谋其政。
因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师生间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都会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
1.摆正学生的位置。
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阅读过程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积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体验,努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有获得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思想感受情,感受的深刻,理解的透彻,才真正能读懂文本。
2.摆正教师的位置。
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那么“其政”首先是服务,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和谐的阅读气氛。
其次是协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制定阅读策略等。
再次是交流,对于学生的疑惑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切记不可以自己的讲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为此,在前文的教学片断中,我极力办演好自己的角色,组织引导学生自己去直接面对文本。
如片断开始部分,普通的阿长却让鲁迅先生感念一生,阿长买来的就是一部书,却让儿时的鲁迅如此欣喜感受动,两个矛盾情境的设置就是为引导学生去透过表面探究出人物和事件的底蕴。
再如,片断中两处想象的设计,似有添足之嫌,却形象地使学生感悟出了长妈妈的热心和爱心。
其次,对文本的把握要有全局意识,整体意识。
阿长与山海知识点精析
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精析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骇(h ài ) 疮疤(chu āng ) 掳(l ǔ) 诘问(ji é) 孀(shu āng ) 惧惮(d àn ) 玑(j ī) 霹雳(p ī l ì) 震悚(s ǒng ) 懿(y ì) 僧恶(z ēng ) 颈(j ǐng ) 灸(ji ǔ) 矩(j ǔ)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恶ù憎恶ě恶心è恶毒 空ō空前ò空闲 背è背地里ē背包薄ó淡薄á薄厚ò薄荷 贴ē妥贴ě请帖è碑帖 模ó模范ú模样w k ng k ng b i b i b b o b ti ti ti m m ⎧⎨⎪⎩⎪⎧⎨⎩⎧⎨⎩⎧⎨⎪⎩⎪⎧⎨⎪⎩⎪⎧⎨⎩三、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絮ù(絮说)恕ù(饶恕) 挤ǐ(拥挤)济ì(经济)脐í(肚脐) 枕ě(枕头)沈ě(沈阳)耽ā(耽误) 灸ǔ(针灸)炙ì(脍炙人口)炎á(烈日炎炎) 竿ā(竹竿)杆ā(木杆)刊ā(刊物) 骇à(骇人听闻)该ā(应该)刻è(刻不容缓)趟à(一趟)倘ǎ(倘若)躺ǎ(躺下)x sh j j q zh n sh n d n ji zh y n g n g n k n h i g i k t ng t ng t ng ⎧⎨⎩⎧⎨⎪⎩⎪⎧⎨⎪⎩⎪⎧⎨⎪⎩⎪⎧⎨⎪⎩⎪⎧⎨⎪⎩⎪⎧⎨⎪⎩⎪⎧⎨⎪⎩⎪⎧⎨⎩⎧⎨⎩ 诘é(诘问)洁é(洁白)拮é(拮据) 拙ō(粗拙)绌ù(相形见绌)要à(要求)耍ǎ(玩耍)ji ji ji zhu ch y o shu四、词语积累悚:害怕。
掳:把人抢走。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
郑重:严肃认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 山海经 〉》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阿长与〈山海经〉》课文原文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
只有祖母叫她阿长。
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
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
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吧?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吧?……”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
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
她不开口。
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
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精品讲解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第三单元9.阿长与《山海经》/鲁迅【知识提纯】作者微博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背景资料1926年3月18日,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避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旧势力的排挤,境况十分晦暗。
但是,他没有因此灰心、沉沦,而是拿起笔坚持写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问世的。
本文是第二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本文写于北京寓所,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上。
【字词清单】(1)字音烦琐.(suǒ) 孤孀.(shuāng) 絮.说(xù) 震悚.(sǒng)霹雳..(zēng wù) 惧惮..(jù dàn) 渴慕.(mù)..(pī lì) 憎恶疮疤..(chuāng bā) 骇(hài) 粗拙.(zhuō) 诘.问(jié)掳(lǔ) 灸(jiǔ)(2)词义辟头:开头。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烦琐:繁杂琐碎。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比喻疼处、短处和隐私。
诘问:追问,责问。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约束。
孤孀:寡妇。
【整体感知】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答案】(1)共写了7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重点写为“我”买《山海经》,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完成著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
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三、文体知识
叙事性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这类散文记叙人物时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细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描写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四、理解词义
磨难:在困苦的境遇中遭受的折磨。
繁琐:繁杂琐碎。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
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渴慕:非常思慕。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震惊。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的社会地位卑微。
第二部分(3—18):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为“欲扬先抑”中的“抑”。
第三部分(19—29):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为“欲扬先抑”中的“扬”。
第四部分(30、31):补叙阿长悲苦的身世,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六、问题归纳
1.文章介绍了阿长名称由来的目的是什么?
“阿长”姓什么叫什么,竟没人知道,甚至连“阿长”这一称呼也是借用在她之前的一个女工的称呼。
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介绍“阿长”名称的由来,是为了告诉我们“长妈妈”是一个出身低微,平凡普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的劳动妇女。
同时以写名称的由来开头,还能使读者对阿长有个总的印象,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2. 赏析“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这一处是对阿长睡姿的细节描写,一个“大”字,把阿长伸手伸脚的睡姿写得生动传神。
通过“伸”“摆”“挤”,以及对“大”字的特写,可以看出阿长的粗俗、不拘小节,也可以看出“我”对阿长的厌烦,既照应前面的“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又为下文“我”发生“敬意”作铺垫。
3. 作者为什么“实在不佩服”阿长?这些细节体现出阿长什么性格特点?作者“实在不大佩服”阿长是因为:她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对“我”管束很严;睡相不好。
阿长的这些表现体现出阿长没有文化、行为粗俗、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特点,也折射出阿长的朴实和平凡。
4. 文中在阿长问起《山海经》之前,为什么先用大段文字写远房叔祖?是否离题?
不离题。
因为“我”对《山海经》的渴慕正是从远房叔祖那里引起的,详写“我”与远房叔祖的交往,以及远房叔祖的藏书,也就交代了“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为后文阿长体谅“我”的心思,买《山海经》送“我”作铺垫。
5.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6.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7.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8.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9. 课文结尾补写阿长的悲苦身世,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补叙长妈妈悲苦的身世。
与开头“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照应,再次强调阿长的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过了这么久,“我”依然把长妈妈记在心中,说明“我”对她的感情之深。
表达了“我”对她的内疚、同情、思念。
10.本文的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不用“长妈妈”?
文章第1-18段先用“抑”笔,侧重从“缺点”上展示阿长的形象,与此对应,“我”的情感态度是“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觉得非常麻烦”,如果用“长妈妈”,不合常理,用“阿长”更合适。
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一个连姓氏都没有的地位低下的文盲妇女与一部古典名著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疑问将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还有,标题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候的口吻,用“阿长”有亲切之感。
七、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回忆童年时代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寄托了“我”对这位没有文化、粗俗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助人的劳动妇女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课后思考探究
一、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写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详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其余是略写。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
长妈妈赢得了少年时代的作者的敬重和感激,并被作者终生怀念,因此作者用文字写下了她的人性美,并借此表达了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淳朴善良的美好品德的敬意,对她们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愚弄人民的嘲讽和批判。
二、1.语句略。
文章第二十七段中的“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写出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而第二十八段中的“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则标志着文章回到了写作的现实中来。
2.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写出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情况知之甚少的内疚,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怀念,而文章最后一段“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更是将感激和怀念之情推至最高点。
3.回忆中,阿长的许多行为叫“我”讨厌,只是听阿长讲长毛,才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知道了是阿长谋害了隐鼠后,又憎恶她;使“我”震惊的是阿长给“我”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于是对她又发生新的敬意。
作者是以儿
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但是后一层意味是含蓄的,要透过文字表面去理解。
三、第一个神力是作者认为阿长可以抵抗外敌,拥有一种伟大的神力。
第二个神力是作者认为别人办不到的事,阿长却可以办到,对她产生了敬意,认为她很了不起。
又因为这件事成功了,所以觉得是一种神力,这是作者儿时的一种感觉。
前一处有调侃的意味,后一处则有赞颂的意味。
四、1.“憎恶”“谋死”大词小用,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儿时对阿长害死隐鼠一事的态度和心理。
2.用“空前”来修饰“敬意”,说明了作者之前对长妈妈没什么好印象,而接下来所写的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才让“我”产生了“敬意”。
这样的敬意,是通过讲故事吓“我”而得到的,是一种对故事的好奇和恐惧,是“一时”的,从而衬托出后面因买《山海经》而取得的“敬意”不一样,那才是真正的敬意,是永远的敬意。
3.这是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写作者对长妈妈由讨厌到逐渐产生敬意的心理,而非真的如句子中所说“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
这样写,特别有童趣。
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