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2020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译文】擅医术之人,不看病人的胖瘦,只以其脉象来判断他是否有病;擅谋划天下之人,不看天下的战和, 只以其法度是严明还是散乱来判断天下是否兴盛。天下,就如同人一样;战与和,就如人之胖瘦;纲常法度, 就如人之心脉。心脉没有疾病,即使瘦也不会危害到生命;心脉有了病,再肥壮之人也只有死路一条。懂得这 个道理的人,他的智谋学识就可以用来治理天下了!夏朝、商朝、周朝末期,诸侯四起、战乱不断,却仍传了 数十代而未衰亡,只因法度还存在罢了。秦皇称霸天下之后,不分设诸侯,聚兵咸阳、焚书坑儒,传了二世便 灭亡了,只因法度不存罢了。因此四肢虽无病痛,也没什么可放心的,心脉才是关键;四海虽无动乱,也没什 么可自满的,法度才是关键。担忧那些可以依靠的东西(指心脉),害怕那些可以夸耀的东西(指法度,意为 害怕法度消亡),擅长医术与谋术之人,称之为上天赐予他们的帮助与恩惠。《易经》云:“视履考祥。”擅 医擅谋之人也正是如此做的。
崔山君 说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 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 若鸟者,其貌有若蒙其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肋曼肤,颜如渥丹,美 而很者,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 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译文】作者谈氏在他写的《崔山君传》里说,那些声称自己如仙鹤般长寿能知往事的人,实在太荒谬了。 但据我观察,能够尽到人的本性而不象禽兽那样的人太少了,而这些人又愤世嫉俗、隐居避世,这是为什么呢? 昔时的圣人们,有的头像牛,有的身体像蛇,有的嘴巴像鸟,还有的面貌如同蒙倛那样方而且丑陋,但是他们 仅仅是与那些野兽外貌相似,而本性却完全不同,我们能够说他们不是人吗?而有的人身材丰满,皮肤细嫩滑 泽,面色红润有如朱砂,美丽非凡,他们的外表是人,而本性却象禽兽一般。那么是否还能够把他们称作人呢? 所以以貌取人,不如观其言察其行来的正确。鬼神之说,我们儒家弟子从不轻信,所以我就从这个故事中选择 了愤世嫉俗的一面,来发表一些感想而已。

第23课《马说》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不识千里马
结尾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
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结尾“其真无马邪”紧承上文“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则是紧承结尾段前三句,因此结尾这一设问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
《马说》与《龙说》的相同之处
写作手法
作品风格
都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马说》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赏识人才的明君,以食马者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龙说》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千里马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正色耶
代词,指千里马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副词,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代词,它的
连词,表示选择
《北冥有鱼》
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介词,凭借
名词,方法
名词,道理
动词,说
《虽有嘉肴》
《桃花源记》
名词,路
《小石潭记》
◆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才美不外见
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食之不能尽其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马说》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马说》教案

23.马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修炼真才实学,努力奋发。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韩愈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一、新课导入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很好。

有很多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龙马精神、跃马扬鞭。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马的文章。

二、正课学习(一)识其人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2.背景资料《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

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

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及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

可惜,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

此时,韩愈正值壮年,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

3.知识链接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课文朗读与理解:《马说》全文的朗读、解读,把握文章主旨、结构及论证方法。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千里马”、“祗辱”、“槽枥”等,理解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此外,我觉得在讲解文章中的难点时,还需要进一步简化语言,用更生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以便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同时,我要注意在课堂上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他们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文章的核心观点有了较好的把握,但如何将这些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仍是一大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关注人才、发现人才,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总分总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文化背景及作者观点:了解韩愈的文学成就和本文创作背景,把握作者对人才和伯乐的看法。
举例:在讲解“千里马”一词时,可通过对比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强调其在古文中的特殊含义,使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作者观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现代社会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尝试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来描述一个现代的人才案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
托物寓意是一种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它借客 观事物或景物来抒述主观的情思,蕴含文题的主 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 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不合情理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翻译句子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难道 其:那是或大概 难道真的没有马吗?(他们)那是真的不懂马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思想感情
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表达了自 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埋没、摧 残人才的讽刺和批判。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托物寓意
愤怒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感情变化:
惋惜→愤懑→愤怒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 张PPT)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25岁考中进士后, 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3次上书宰相请求 擢用(提升并任用),但结果是在家中等待了40多天。 后又三次登门拜访却被守门人拦住。经此挫折后,他 不得不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晋死后又去依附武宁 节度使张建封。韩愈仕途一路坎坷,又加上当时政治 黑暗,让他深感明主难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第23课 马说知 识 积 累字音字形衹.辱(zh ǐ) 骈.死(pi án ) 槽枥..(c áo l ì) 食.马者(s ì)奴隶.(l ì) 执策.(c è) 粟.米(s ù) 其真无马邪.(y é)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译为的)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2)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食.不饱(动词,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顿)(3)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4)以:不以.千里称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6)其: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其实)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1)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译句:(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译句: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2)翻译: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句: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能力,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教案及原文《马说》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自学加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一、导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父母早亡,由嫂抚养。

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作者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一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与他的经历有关。

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

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言简意赅的行文特点。

马说文|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马说①文|韩愈世有伯乐②,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③辱于奴隶人④之手,骈死⑤于槽枥⑥之间,不以千里称⑦也。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③[祗(zhǐ)]只,仅。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成批地死去。

⑥[槽枥(lì)]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②尽粟一石③。

食④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⑤,且⑥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①[一食]吃一次。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6页)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 但 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 人!”德彝惭而退。
令:让 举:选举 贤:品德高尚的人 诘:责问
对:回答 但:只是 于:在 长:长处 岂:哪里
于:对,向 惭:感到惭愧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不常有。故 虽有名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 骈死 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然:这样 而:转折 故:所以 虽:即使,虽然 名:名贵 名:①取名,命名②说出③有名,闻名
祗:同“衹(只)”,只、仅 于:在 奴隶人:奴仆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于:在
槽枥:马槽 以:用 称:著称
写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伯乐不常有)以及被埋 没的情形
马之 千里者,一食 或 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 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 求其能 千里也?千里:日行千里 或:①有人②有时③或许
患:担心 知:了解 安:怎么
于:在,以,用,对,对于, 到,给,向,对,从,由……
良马对
【北宋】岳飞
高宗(宋)谓岳飞曰:“卿得良马否?”对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 饮泉一斛(hù量器,一斛十斗),然非精洁即不爱。介(披甲)而驰,初不甚疾, 比(bì,等到)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chǐ,解脱)鞍甲而不息 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随便)取,裕而不逞,致远之才也,不幸相继 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mò,饲料)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驾马)未 安(稳当),踊跃疾驱,甫(刚刚)百里,力竭汗喘,殆(dài,危险)欲毙(死) 然。此其寡(少)取易(容易)盈(满足),好(喜)逞易穷(穷尽,本领完了)

23 马说 课件(共36张PPT)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23 马说  课件(共36张PPT)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探究:理解分析“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
1.再读文章,思考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 (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理解。 3.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1.再读文章,思考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食马者) 各比喻什么?
痛 惜
祗辱于……称也
食马者……外见
愤 怒
-
侧 面

策之不……无马

嘲 讽
托物寓意 以马喻人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
是什么?
句式:反问句式。 作用:加强表达的语气,增强了表达
的感情。表现了对食马者不懂千里
马的讽刺。
词,用马鞭驱赶 拿
才能,才干
面策对之 不按以照其道,食之不表能示尽惊其叹材,,相鸣当之于而“不唉能”通其意,执 策 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 呼! 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马也!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用 马鞭鞭打它,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 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 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 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辨别与托 物言志的区别
预学检测
1.词类活用。
(1)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活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2.特殊句式。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课件

•的封建统治者
识别 重用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 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摧残 埋没
托物寓意
寓深刻的思想 于具体形象之中。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喻人才不遇明主,集中 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重用人 才,反而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 酬的愤懑心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呼吁伯乐。

第二段:
•4.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千里马有哪些遭遇?
•终身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 以千里称也。
•最悲惨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
第三段: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特点?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 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 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篇幅 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如《爱莲说》
➢《马说》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 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听读课文 注意字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zhǐ
pi目标
• 1.复习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体裁。 • 2.能准确翻译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 3.巩固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 • 4.学习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
红色部分重点掌握!
字:退之
朝代:唐代
谥号:文
自谓: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 第23课马说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 第23课马说
《马说》
1
韩愈 (768~824),字退 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初登 仕途时,很不得志。他曾三 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 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 未被采纳。当时奸佞当权, 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 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 有”之叹,对埋没人才强烈 不满,并加以揭露和抨击。
2
文体 作者 朗读 配文 情景 拓展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s。hí
dàn sì
马s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s食hí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x。iàn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dàn sì
sì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x也iàn。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
真不知马也。
5
朗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z千hǐ 里马。千里马/常有pi,án而伯乐/
3.当你遇到这样一个老师:上课不能正确引 导你学习,每天的题海战术弄得你头晕目眩,当你 想与他沟通,他又不能明白你的意思.你会说:___
8
我是千里马,因为……
9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那位古人的做法 A、韩 愈 怀 才不遇写文学 B、苏 秦 悬 梁刺骨暗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求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10
3
“说”: 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 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 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 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 大致相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ppt

托物言志的 手法
对比和排比 的运用
学生基础
阅读能力:具备初步的阅读 能力和理解能力
学习习惯:对传统文化有一定 的兴趣和了解,但可能缺乏深
入的学习和探究
知识储备:已经学习了一定 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学习态度:对文言文学习有一 定的重视程度,但可能存在畏
难情绪
了解古代文学知识
学习需求
掌握《马说》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课文背景
本文的作者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反对藩镇割据,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
本文是韩愈写给当时宰相的信,通过以马喻人的手法,抨击那些不识人才、不重真才实学、只 看重虚名的封建统治者。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体会精妙的构思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韩愈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理解本文的主旨。 体会作者的情感。 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教学难点
理解“食马者” 与“千里马”的 矛盾
教学目标是否达 成
教学方法是否得 当
学生是否积极参 与
课堂氛围是否活 跃
汇报人:
教学策略
针对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结合《马说》的文本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 运用多媒体手段和互联网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需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并积累文中经典名句 了解作者韩愈的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23课《马说》课件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学期第23课《马说》课件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生字词:
用马鞭驱赶n-v
竭尽,使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 正确的方法
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音节助词,无意义
拿着 马鞭 面对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
知马也。
难道
吗 其实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够充分 发挥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 拿着马鞭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策之不以其道 ( 代词,指千里马)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代词,)它
其 其真无马邪( 难道 )
其真不知马也( 其实 )
能 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 )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三、古今异义
古义:有时 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四、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词作动词,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光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动,使……尽,)竭尽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 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 文中的诸多寓意 。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 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作者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辣嘲讽。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马说内容:千里马没遇伯乐,遭
遇悲惨,作者表达了对千里马的同情,对饲马者的谴责 和嘲讽。 (六)体悟寓意(多媒体显示)
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人才的 人,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千
学生合作探究质疑,并 品读带也字的语句,读 出情感。 是难点,学生合作探讨 解决问题。 学生读课文。 学生畅所欲言,抒发感 受。
板 书 设 计
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理解作品寓意。
情境法 诵读法 引导点拨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马说
韩愈
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赏识
埋没
人才 托物寓意
教学过程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师活动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讲述成语故事《按图索骥》,没有伯乐,人们错
畅所欲言抒发感受。
没有伯乐,难道千里马就抱憾终生了吗?在当今
社会,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千里马?
(九)学生试着背诵全文。(巩固所学)
(十)勉励学生(多媒体显示)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
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以说话就要一言既出,驷
马难追。有了缺点错误,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从
现在起,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勤奋学习,马不停蹄,
快马加鞭,相信大家今后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
川,事事马到成功!
(十一)布置作业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我们要对“食马者”说些什么呢? 请以“食马者, 千里马想对你说: 发表感触。 2、课下再背诵全文。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关键字】八年级
《马说》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人
教 学 目 标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知识目标:把握字词,理解文意。 能力目标:准确通畅地诵读课文。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语文 新授课
教 重点 学 难点
方法 手段
里之外,叱咤风云的将才。有了刘备的三顾茅庐,才有
后来的诸葛亮辅佐刘备成就蜀国帝业。没有“伯乐”,
往往“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像屈原虽有一身的抱负、
理想、才能,但“食马者”楚怀王不重用他,他最后也
只能含恨投江而死,“食马者”难辞其咎,
(七)达标:再读课文,加深欲言(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 学生解读作者。
学生读出学习目标。
找学生读,师生正音。 学生试读:自由读和个 别学生读相结合。 学生分小组合作翻译 课文,然后学生小组代 表提出疑问,师生共同 解决。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五)品读悟情(多媒体显示) 品读课文,体会每段最后“也”字的不同感情。 明确: 段一:无限痛惜之情;段二:愤怒谴责;段三:辛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 或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写法比较灵活,和现 在的杂文相似。 (二)解决生字读音(多媒体显示)
祗 辱 隶 骈死 槽枥 石 (三)初读课文(多媒体显示)
朗读指导 :1、读准字音,字正腔园 2、把握节奏,读出停顿 3、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读,然后个别学生读,并对诵读进行 评价指导。 (四)译读课文。(多媒体显示) 老师提示一些重点的词语: ① 故虽有名马(即使) ② 不以千里称也(用) ③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④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⑤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 ⑥ 是马也 (这) 安求其能千里也(它,指“千里马”) 其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通“饲”喂养) 食 食不饱(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
识千里马,而真正的千里马又有怎样的命运呢?今
天我们就从韩愈的《马说》中寻找答案。
二、出示学习目标(师生共同认定)(多媒体显示) 1、准确通畅地诵读课文。 2、把握字词,理解文意。 3、体会作者情感,理解作品寓意。
三、教学达标过程 (一)介绍作者(多媒体显示)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他 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二人并称“韩 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 文章有 “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学生课下进行写作训练 及背诵。
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
情。
思想感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寄托作者怀才不遇
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控
诉。
千里马”需要“伯乐”来赏识、重用。放眼历史,
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没有失去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
”开头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 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