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今论古和将古论今思想在地质学中的应用精品名师资料
《普通地质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综合思考题分析“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将来”和“活动论”这三大地质学思维方法论,以及对指导地质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1)“将今论古”:经典地质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支柱,国际地层序列、国际地质年代表以及其它许多地质成果均建立在此基础上。
2)“以古论今、论将来”:认识过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预测未来。
3)“活动论”: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不断活动和演变的,以水平运动为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建立的基础,大陆动力学也是活动论的表现。
2.分析我国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地球各个演化时期地质信息和物质记录丰富,有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年轻的造山带,有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有分布十分广泛的花岗岩,有丰富的矿产与能源。
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地学研究和教学基地。
包括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与矿产等等3.为什么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地质现象是地质作用的结果或产物。
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可以找出地质作用的特点和放射性同位素规律。
第二章矿物学一、基本概念Important conception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准晶体;同质多象;条痕,解理,断口;摩氏硬度计;矿物集合体;三类岩石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
稳定同位素: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H1。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用来测定火成岩石的绝对年龄;稳定同位素主要用来确定岩石的物质环境与来源。
如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月球,陨石等。
克拉克值: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美国科学家克拉克采集了世界各地的样品5159个;用取得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16km厚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百分重量,后人称克拉克值.国际通用.单位ppm=10-6,即克/吨。
中科院普通地质学历年真题答案

目录普通地质学 (3)一.名词解释 (3)二.简述题 (5)1.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5)2.火山的喷发方式及其产物是什么 (5)3.河流冲积物的特征 (5)4.简述湖泊的生物沉积作用 (5)5.冰蚀地貌 (6)6.湖泊的成因类型 (6)7.化学风化作用及其主要方式 (6)8.简述河流沉积作用发生的原因 (6)9.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6)10.什么是地球内热?其来源是什么 (7)11.什么是大气圈?研究大气圈有什么地质意义 (7)12.简述地质学思维的方法论 (7)13.岩浆喷出过程会产生哪些气体产物 (7)14.什么是稳定同位素?哪些属于稳定同位素 (7)15.简述风蚀地貌 (7)16.褶曲的野外识别方法 (7)17.地下水有哪些主要类型 (8)18.地壳中常见的七种造岩矿物 (8)19.三大类岩石的形成与演化关系 (8)20.海地扩张有哪些证据 (8)21.河流阶地的成因分类 (9)22.显生宙时期生物进化的主要阶段 (9)23.世界火山的分布 (9)24.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 (9)25.火成岩的构造 (9)26.冰川的类型 (10)27.冰碛物的特征 (10)三.问答题 (10)1.如何判识断层的存在及其形成时代 (10)2.板块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11)3.什么是喀斯特?试述喀斯特发育因素 (11)4.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1)5.浅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2)6.滨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2)7.半深海沉积物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13)8.海洋沉积物的来源 (13)9.显生宙以来发生的生物大灭绝 (13)10.概述威尔逊旋回 (14)11.概述相对地层(质)年代确定的方法 (14)12.概述地层(或岩石)的接触关系 (14)13.概述鲍温结晶分异过程 (15)14.野外如何识别火成岩 (15)15.论述沉积岩形成的主要阶段 (16)16.论述黄土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16)17.沉积构造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16)18.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及其旋回性 (16)19.试回答构造地震及其成因?全球地震是如何分布的 (17)20.引起地下水化学沉积的主要原因及地下水化学沉积类型 (17)21.区域变质作用有何特征?其形成环境是什么?由哪些因素引起 (17)22.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主要界面 (18)23.控制岩石风化特征与风化速度的因素 (18)24.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 (19)25.河流沉积的主要类型 (19)前言:本资料为本人根据07年至13年中科院研究生入学考试普通地质学与矿床学的历年试题编纂而成,本资料中也有部分题目比较重要但尚未考到同样须重视,因时间比较紧,编纂时比较仓促,加之本人水平有限,故错误在所难免,请考生在复习时仔细加以鉴别、比较并进一步完善,另中科院出题比较灵活,填空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课外知识,考生们一定要注意多收集资料、博览群书,才能尽量拿到高分,本资料仅作为参考之一,考生们仍需以教材为依据,多看、全面看、一字不漏的反复看,再结合本资料,应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将今论古

将今论古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和演变历史的的科学。
地质学自身的特点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的:‚地质学是研究那些不但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而且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过程‛,许多的重大理论、学说都是建立在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都是由片面认识到全面认识的过程中经过讨论总结发展起来的。
地质学中的‚将今论古‛方法,是地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也是主要的方法手段之一,是地质学中的独特方法同时也是地质学家研究地球科学演变问题时的首选方法和有效手段。
在地质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地质事件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这就是‚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
随着人们对客观现象认识的深入,已经发现不同地质时期内条件是不同的,地址作用的规律也有相应的变化,现在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而是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前进性。
整个地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渐变--激变--渐变式的前进式往复式发展过程,这也符合量变--质变--量变的哲学规律。
地质学的‚将今论古‛分析方法实际上对于地球科学中的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理学、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等学科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将今论古‛这一原理是由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现代地质学的创立者)在赫顿(苏格兰地质学家,被誉为现代地质学之父)的均变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莱伊尔明确指出:‚现在是了解过去的钥匙。
‛2、通过研究现代三角洲的沉积结构,可以分析地层中不同岩性组合中那些属于三角洲沉积地层,并且各层分别是属于三角洲的什么部位沉积物。
3、通过研究现代地质灾害造成的后果,比如地震导致的沙土液化现象,可以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的地质灾害。
4、通过研究现代火山喷发、熔岩冷却规律,可以研究古代火山岩中不同岩石构造所揭示的火山活动规律、岩浆冷凝规律。
这一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均变论。
均变论(英语:Uniformitarianism,又称齐一论)是由查理斯˙莱尔(Charles Lyell)的地质学原理一书所提出(Principles of Geology),其理论是以英国人詹姆斯〃哈顿(James Hutton)在1785年和1789年所提出的渐变论(Actualism)所衍伸而来,其思想和渐变论大致相同,且提出了地质时间的概念,也否定了达尔文的天择说,其中精髓一句话就是:‘现在是通往过去的一把钥匙’(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表示一切过去所发生的地质作用都和现在正在进行的作用方式相同,所以研究现在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就可以明了过去的地球历史。
地质学中将今论古的事例

地质学中将今论古的事例在地质学中,“今论古”这个话题其实很有趣,就像在听老一辈的人讲故事,时不时就会忍不住笑出来。
比如,咱们看那些岩石,哇,真是个大老爷们,它们可是在地球上呆了成千上万年。
想象一下,岩石们就像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过风风雨雨,经历过沧桑巨变。
它们的表面上满是岁月的痕迹,像老奶奶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故事可多了。
你知道吗?这些岩石就像一个个小侦探,给我们揭开了古代地球的秘密。
举个例子,咱们说说化石吧。
化石就像时间的胶囊,里面装着古代生物的印记。
想想看,某个地方挖出了一块恐龙的化石,那可真是个大新闻!这就像发现了一张老照片,里面的主人公居然是个恐龙,这真是太酷了。
科学家通过这些化石可以推测出古代生物的生活方式,甚至饮食习惯。
就好比我们现在吃的快餐,想象一下古代的生物们可能也是在寻找它们的“快餐”,不过可能是个大块肉,哈哈!再比如,有些地方的沉积物,可以告诉我们古代的气候情况。
地层一层一层的,就像是地球的“日记”,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故事。
而且啊,地球的变化可不是一蹴而就的,真的是经历了千千万万年的风风雨雨。
你知道吗?今天的沙漠曾经可能是蔚蓝的海洋,简直像是在演一场大戏。
想象一下,今天你走在干燥的沙地上,下一秒就变成了水波荡漾的海洋,太神奇了。
这种变化不仅让人惊叹,还让我们意识到地球真的是个神奇的地方。
就好像我们的人生,总会有高低起伏,关键在于我们怎么面对。
再来聊聊火山吧。
火山爆发的场面,那简直就是大自然的“烟火表演”。
当火山喷发的时候,周围的动物们一定吓得跑得比兔子还快。
可火山爆发之后,留下的那些熔岩,慢慢地又会变成肥沃的土壤,形成新的生态。
这就像生活中的一些挫折,表面上看是个大问题,但慢慢处理后,竟然能带来新的机会。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些大自然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真的太有意思了。
还有一点,不同地区的岩石和土壤成分完全不一样。
像在中国西南部,你会发现一些特别的矿物,这可都是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就像是大自然的“调色盘”。
将今论古

论“将今论古”方法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和演变历史的的科学。
地质学自身的特点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的:“地质学是研究那些不但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而且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过程”,许多的重大理论、学说都是建立在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都是由片面认识到全面认识的过程中经过讨论总结发展起来的。
地质学中的“将今论古”方法,是地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也是主要的方法手段之一,是地质学中的独特方法同时也是地质学家研究地球科学演变问题时的首选方法和有效手段。
一门学科是否科学,取决于它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与此同时,科学的进步与否,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是否进步。
因此,选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地质学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自地质学产生以来,“将今论古”方法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尤其体现在地质学的具体应用中。
学术研究上,以地质学的视角,用“将今论古”方法研究地质具体问题的实例频频可见;然而,以哲学方法论的视角,研究“将今论古”方法在地质学中的应用的则相对较少。
本文通过对“将今论古”方法以哲学的角度研究来探讨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针对这一重要课题的研究,为地质学的发展进步与丰富“将今论古”方法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系统搜索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综合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综合国内外关于“将今论古”方法上的相关内容,从哲学角度探讨了这种方法在地质学中的应用问题。
论文内容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本文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和写作的思路;第二章是理论基本章节,主要从“将今论古”方法的提出、理论基础与原则、它是比较法的特殊形式以及在其他学科中的具体应用上对这一方法加以探讨;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将今论古”方法具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对其存在的局限性进行了总结研究;第四章是“将今论古”方法在地质学中的具体应用章节,主要阐述了这种方法在大陆漂移和古代层积环境中的具体应用;第五章从“将今论古”所存在的局限性出发,提出地质学的新的科学方法,即“将今论古”与“将古论今”方法的结合,两者的结合从根本上促进了地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考研专业课历年真题大题

2009年1.举例说明地质学研究中“将今论古”的推论方法。
(6分)(2006年第1题)(1)收集前人的资料和成果,制定工作方案;(2)野外地质考察,测量数据,采集样品;(3)室内综合分析,处理样品,编制图件;(4)实验,模拟。
在地质学的研究中,我们常常采用“将今论古”的推理方法,又称历史比较法,这是地质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该方法是以观察研究现代地质作用过程和结果为基础,再将过去地质作用的结果与之相对比,从而推出昔日产生这些结果的地质作用过程。
如现代珊瑚生长于浅海,若古地层中发现珊瑚化石,则可推出该地层为浅海相;现代盐湖中的盐是在蒸发强烈的干旱、半干旱气候下沉积形成的,若在某地发现有盐层,可推知该地曾经为干旱、半干旱区的湖泊。
2.按海水深度把海洋分成哪几个带?(6分)(2006年第4题,2004年第5题)按照海水深度,可以把海洋划分成滨海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滨海带:波浪和潮汐是滨海带的地质作用力。
海蚀作用(冲蚀、磨蚀、溶蚀)使滨岸带形成海蚀崖、海蚀槽、海蚀洞、波切台、海蚀残丘等海蚀地形。
海岸的搬运作用以沿岸漂移为主。
滨海带的沉积作用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砾滩、沙滩、砂咀等沉积地形。
滨海带水浅、流急、海生生物稀少,以底栖固着、穴居、钻孔为生。
浅海带:波浪仍然是浅海的地质作用力。
浅海水深大,波浪影响深度有限,搬运能力较弱,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由浅部向深部逐渐变细的条带状海底沉积,如波筑台。
浅海带氧气充足,光照条件好,盐度正常,是海洋生物最丰富的地带。
半深海、深海带:浊流、洋流是半深海、深海带的地质作用力。
浊流发源于大陆架,是由三角洲前缘沉积的大量陆源碎屑物质受到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的影响,充分液化后形成的高密度重力流,搬运能力大,搬运距离远,速度快,沉积于深海平原。
深海带的背景沉积有软泥沉积(由钙质、硅质、粘土等浮游生物遗体和悬浮物组成)、铁锰结核。
3.干旱气候地区湖泊的沉积作用。
(6分)干旱地区由于注入湖泊的河流数量少,河流水量又小,故携入湖泊的碎屑量也不多,以细粒泥沙为主。
地质学复习资料

2008《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参考资料一、地质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莫霍面: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
2、矿物:天然形成的屋脊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相对均一、固定。
一般为结晶体,少数为非晶体(胶体)。
3、胶体:一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不均匀分散体系。
4、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5、矿物的相对硬度(10度):1滑石2石膏3方解石 4 萤石5磷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6、晶形:在一定条件下(如晶体生长较快,生长能力较强,生长顺序较早,或有允许晶体生长的空间——晶洞、裂缝等),矿物可以形成良好的晶体。
7、类质同象: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8、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9、显晶质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用肉眼或放大镜即可看出晶体形态。
分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
10、隐晶质结构:晶粒小于0.1MM,岩石呈致密状,矿物颗粒用显微镜才能辨别。
11、层理构造: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12、碎屑结构:母岩风化和剥蚀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胶结而成的岩石的结构,由碎屑物质和胶结物质组成。
13、变晶结构:变质岩是原岩重结晶而成的岩石,具有晶质结构,这种结构统称为变晶结构。
14、片理构造:指岩石中矿物定向排列所显示的构造,是变质岩中最常见、最带有特征性的构造。
15、矿床:指可开采有用矿物的富集体。
16、地壳运动:狭义:指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隆起、拗陷和形成各种构造形态的运动。
广义:指地壳内部物质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其中包括地壳的变形、变质和岩浆活动等。
17、变形椭球体:压、张、剪应力中的一种可使圆(球体)变为椭圆(椭球体)。
(完整版)将今论古

“将今论古”的原理以及在地球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地位2006162313 杨晓宇“将今论古”是地质学的传统思维方法。
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这就是“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
也就是说,我们想要认识地球的历史,可以通过现在的地质情况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结果。
因为通常看来是“微弱”的地质作用力,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慢慢起作用,就能够使地球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莱伊尔强调“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这种思想也逐渐发展为“将今论古”这一原理。
这一原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地质学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观点时,许多证据来自他对古生物和不同地区地质情况的研究。
他注意到,各大陆上存在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类型出现在现代条件下不该出现的地区:如在极地区分布有古珊瑚礁和热带植物化石;而在赤道地区发现有古代的冰层。
运用将今论古的原则,魏格纳把冰川活动的中心放在当时的旋转极附近,而珊瑚礁和蒸发岩分布的地带放在赤道附近,用这种方法确定了各大陆当时的古纬度。
对古纬度和现代纬度的比较,魏格纳得出了大陆漂移的结论。
将今论古在现代仍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例如:现代海岸沙滩受海浪作用表面形成波痕,如果在岩层中发现波痕化石,由将今论古方法表明该地层形成环境为海岸,等等。
将今论古不仅在地质学上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古生物学上同样很有帮助,当第四纪冰川来临时,地球上发生了沧桑巨变,喜玛拉雅山横空出世,地质的变化引起了生态的变化,地球上的热带雨林变成稀树林,植被的变化引起了灵长类命运的变化。
森林古猿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某些森林古猿下了地,它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步进化成为人;从今天的黑猩猩身上,可以认识远古人类。
生物化石是重建古地理环境最重要的依据。
如现代造礁珊瑚生存在热带、亚热带浅海中,在年平均温度低于18℃的海域只能生存﹐不能造礁﹐因而珊瑚礁的存在不仅表明属于浅海环境﹐且是属于热带﹑亚热带环境。
“地学思想大论战”

“地学思想大论战”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它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究竟是怎样活动和演变的呢?这是地球科学史争论颇多的一个问题。
人类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火成岩是经过火山喷发,岩桨沿着通道上升到地表的喷出岩,这种岩石是局部的,在海洋的断裂带上喷出的玄武岩则构成所有大洋盆地的基岩。
同时,从各种金属矿的形成考察中认识到火成作用在地球活动和演变的许多例证。
另一方面,水的运动是一个完整循环,水是地球表面起作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地质作用系统。
由于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大约覆盖了大陆3/4的面积,成为在地表所能看到的最主要岩石。
那么,地球在活动和演变的过程中,究竟是以水成作用为主?还是火成作用为主?18世纪时,地质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出现在欧洲。
第一次大论战,就是水成论与火成论之争。
第二次论战是在19世纪,即灾变论与均变论之争。
在近代地质学发展过程中,曾经产生出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
他们大多具有渊博的学识,过人的精力,勇于探索的大无畏精神,为近代地质学产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与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就是这样的人物。
法国古生物学家居维叶(1769—1832年)早年毕业于法国斯图嘉德的加罗林学院。
从1795年起,当他雄姿英发,尚只26岁的时候,便成为法国巴黎科学院院士。
他既是古生物学家,又是动物分类学家,还是比较解剖学的创立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自然科学家。
青年时代的居维叶,对软体动物和鱼类进行过系统的解剖学研究,他提出了器官相互关联和主次隶属的规律,并指出器官构造同生活条件的关系。
为以后根据所发现的化石为依据,来恢复古生物的形态奠定了基础。
他首先运用这些规律对巴黎盆地发现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进行了鉴定和分类,为古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当时发现,年代不同,甚至常常是相邻的岩层中的动植物群,其组成都有显著的差别;他还看到这样一些事实:老岩层常较为倾斜,且较年轻岩层常呈水平状态不整合于其上。
将今论古地质学例子

将今论古地质学例子《嘿,说说“将今论古”那点事儿》哎呀呀,今天咱来聊聊这“将今论古地质学例子”,这可太有意思啦!你想想啊,咱从现在看到过去,就像个时间旅行的探险家。
就说那恐龙吧,咱现在看到的恐龙化石,虽然它们都成了硬邦邦的石头,但通过“将今论古”的方法,咱就能想象出当年这些大家伙在地球上称霸的情景。
咱现在看到鸟儿叽叽喳喳地飞,嘿,说不定那就是当年恐龙的后代呢。
然后再看看那些层层叠叠的地层,就好像一本超级厚的历史大书,每一层都藏着不同年代的故事。
再举个例子,咱现在看到有的地方经常发洪水,那过去是不是也这样呢?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前,那里就是一片水乡泽国,说不定还有些奇特的水生生物在那里悠哉游哉呢。
然后咱根据现在的气候和地貌,就能推测出过去的大致情况,就好像咱能穿越回去亲眼看到似的。
有时候我就想啊,要是我也能像那些地质学家一样,拿着小锤子到处敲敲打打,然后通过一块石头就能说出一堆过去的故事,那该多牛啊!而且啊,这种“将今论古”就像是在玩一个超级大的解谜游戏。
看到一块奇怪的石头,咱就开始琢磨,这是从哪儿来的呀?它当年经历了啥呀?感觉自己就像个福尔摩斯,一点点地去拼凑出过去的真相。
还有啊,通过“将今论古”,咱还能看到大自然的变化。
比如说,现在有些地方在慢慢沙漠化,那过去说不定是绿洲呢。
哎呀,这变化可真是让人感叹呐。
想象一下,过去可能有很多动物在那里快乐地生活,现在却变成了一片荒芜。
这也提醒咱要好好保护环境,不然以后咱的子孙后代通过“将今论古”看到的都是些糟糕的景象,那可就不好啦。
总之,这“将今论古地质学例子”让咱能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历史和变迁,也让咱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我觉得这真是一个超级有趣的领域,每次了解到一个新的例子,我都兴奋得不行,好像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秘密一样。
哈哈,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觉得很有意思呢?快来和我一起探索这神奇的地质世界吧!。
《普通地质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综合思考题分析“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将来”和“活动论”这三大地质学思维方法论,以及对指导地质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1)“将今论古”:经典地质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支柱,国际地层序列、国际地质年代表以及其它许多地质成果均建立在此基础上。
2)“以古论今、论将来”:认识过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在、预测未来。
3)“活动论”:大陆和海洋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不断活动和演变的,以水平运动为主,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建立的基础,大陆动力学也是活动论的表现。
2.分析我国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
我国地域辽阔,地球各个演化时期地质信息和物质记录丰富,有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年轻的造山带,有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有分布十分广泛的花岗岩,有丰富的矿产与能源。
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地学研究和教学基地。
包括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与矿产等等3.为什么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地质现象是地质作用的结果或产物。
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可以找出地质作用的特点和放射性同位素规律。
第二章矿物学一、基本概念Important conception放射性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准晶体;同质多象;条痕,解理,断口;摩氏硬度计;矿物集合体;三类岩石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有U238,U235,U234,Th232,Rb87,K40等。
稳定同位素:主要有O16,O17,O18,C12,C13,S32,S33,S36,H1。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用来测定火成岩石的绝对年龄;稳定同位素主要用来确定岩石的物质环境与来源。
如地壳,地幔,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月球,陨石等。
克拉克值:中上地壳中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美国科学家克拉克采集了世界各地的样品5159个;用取得的化学分析数据,求出了16km厚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百分重量,后人称克拉克值.国际通用.单位ppm=10-6,即克/吨。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一门研究大自然塑造作用及其原因和结果的学问。
在解决自然科学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在指导人们找寻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以及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并维护人类健康的实践中,地质学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组成地球的物质、地球的结构与构造、地球内部和表层的各种作用、地球的历史、应用问题、综合性研究以及方法学研究等。
3.地质作用包括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大类型。
地质作用改变着地球的面貌,从不停息。
促使地质作用进行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热和太阳能。
4.“将今论古”“以古论今、论未来”及“活动论”是地质学思维的三大方法论。
5.地质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研究成果和认识必须经得住他人的重复检验。
大自然是地质新理论、新发现与新成果的源泉,到大自然中去实践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普通地质学是初学者学习地质学的启蒙之课。
它是地质学各学科之间的一门链接性、统领性的课程,有利于人们整合、凝练碎片化知识,集地质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于一体,有利于建立各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6. 我国地学研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地域优势。
第二章矿物1.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
其用质量分数来表示,主量元素的单位一般为%,微量元素单位有g/t(克/吨) 或10-6(百万分之一)。
2.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O、Si、Al、Fe、Ca、Mg、Na、K,它们总量占地壳质量的98.03%, 其中O、Si、Al、Fe、Ca 五种元素占了91.26%。
3.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固体。
矿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4.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除个别特例以外,矿物都属于晶体。
5.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 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此现象称为同质多象。
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此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将今论古对地质学的重要意义

将今论古对地质学的重要意义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种超级厉害的方法叫“将今论古”,这对地质学来说,那可太重要啦!就好像我们现在看身边的河流,它不停地流淌着,会带着泥沙一起跑。
那我们想想,很久很久以前的河流是不是也这样呢?这就是“将今论古”呀!有一次,老师带我们去郊外观察岩石。
我好奇地问老师:“这些石头怎么来的呀?”老师笑着说:“宝贝们,我们用‘将今论古’的方法来想想。
现在我们看到山上的石头会因为风化和雨水的冲刷往下掉,那过去是不是也这样呢?” 大家都纷纷点头,好像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再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地震会让地面裂开,房子倒塌。
那在古代,发生地震的时候,难道不是同样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吗?这不就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时不时地捣乱,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让人又害怕又无奈。
还有啊,现在火山喷发会喷出好多岩浆和火山灰。
那古代的火山喷发,难道会有很大的不同吗?我觉得肯定不会!这就跟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睡觉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
“将今论古”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地质学神秘的大门。
通过观察现在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现象,我们就能推测出古代地球的样子。
这难道不是超级酷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将今论古”这个方法,我们对地球的过去就会一无所知,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啥也看不见。
那得多可怕呀!但是有了它,我们就能一点点地了解地球的历史,知道它经历过什么,就好像我们在和地球这位古老的朋友聊天,听它讲述过去的故事。
所以呀,“将今论古”对地质学真的是太重要啦!它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去探索地球的秘密,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和运用这个神奇的方法吗?我的观点就是:“将今论古”是地质学中不可或缺的好方法,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它,去发现更多关于地球的奇妙之处!。
将今论古

“将今论古”的原理以及在地球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地位2006162313 杨晓宇“将今论古”是地质学的传统思维方法。
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这就是“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
也就是说,我们想要认识地球的历史,可以通过现在的地质情况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结果。
因为通常看来是“微弱”的地质作用力,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慢慢起作用,就能够使地球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
所以莱伊尔强调“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这种思想也逐渐发展为“将今论古”这一原理。
这一原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地质学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观点时,许多证据来自他对古生物和不同地区地质情况的研究。
他注意到,各大陆上存在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岩石类型出现在现代条件下不该出现的地区:如在极地区分布有古珊瑚礁和热带植物化石;而在赤道地区发现有古代的冰层。
运用将今论古的原则,魏格纳把冰川活动的中心放在当时的旋转极附近,而珊瑚礁和蒸发岩分布的地带放在赤道附近,用这种方法确定了各大陆当时的古纬度。
对古纬度和现代纬度的比较,魏格纳得出了大陆漂移的结论。
将今论古在现代仍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例如:现代海岸沙滩受海浪作用表面形成波痕,如果在岩层中发现波痕化石,由将今论古方法表明该地层形成环境为海岸,等等。
将今论古不仅在地质学上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古生物学上同样很有帮助,当第四纪冰川来临时,地球上发生了沧桑巨变,喜玛拉雅山横空出世,地质的变化引起了生态的变化,地球上的热带雨林变成稀树林,植被的变化引起了灵长类命运的变化。
森林古猿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某些森林古猿下了地,它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步进化成为人;从今天的黑猩猩身上,可以认识远古人类。
生物化石是重建古地理环境最重要的依据。
如现代造礁珊瑚生存在热带、亚热带浅海中,在年平均温度低于18℃的海域只能生存﹐不能造礁﹐因而珊瑚礁的存在不仅表明属于浅海环境﹐且是属于热带﹑亚热带环境。
“将古论今” 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历史地质学方法

与古代相比,现代社会中的学术研究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陈寅恪的 “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对现代学术发展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在当今的学术研究 中,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正是陈寅恪所倡导的。随着信息 化和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学术研究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这也符合陈寅 恪所强调的学术创新和跨领域研究的理念。
总的来说,招生考试改革的鉴古知今唯分数与唯升学问题的历史探究是一个复 杂而又必要的话题。通过理解这两种问题的历史渊源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 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通过改革我们可以逐步缓解这些问题,建立一个更加 公平、多元和有效的招生考试制度。这将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能 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今天,“意境”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思路, 也启发着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和深刻内涵。通过深入探讨“意境”的概念、 表现形式和审美效果,我们可以对艺术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更好地 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和启迪。
最后,我们要注意避免对“意境”的曲解和误解。虽然王国维的诠释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局限了“意境”的本质和内涵。我们应该从 多方面去理解和把握“意境”,以便更好地将其运用到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只 有这样,“意境”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和精神享受。
总之,陈寅恪的“不古不今之学”思想是一种独特的学术理念,它强调学术研 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倡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方法,为中国学术界的发展 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当今社会,随着学术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陈寅恪的这种学 术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借鉴这种思 想,以推动中国学术界的进步和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改革是必经之路。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评价体系的合 理性。评价体系应该多元化,不仅包括学术成绩,还应该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实践能力。其次,我们需要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使得每个学校和地区 都能获得公平的教育资源。最后,我们还需要提高社会的教育认知水平,让人 们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升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今证古和以古证今在地质学的例子

以今证古和以古证今在地质学的例子
嘿,朋友!今天咱来聊聊地质学里超级有趣的事儿——以今证古和以
古证今。
你看啊,咱说以今证古。
就好比现在我们看到海底有很多沉积物,哇塞,那层层叠叠的。
这就好像是一部地球历史的大书啊!比如现在我们发现,现代珊瑚礁主要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那我们回头去看古老的地层里发现了珊瑚礁化石,这不就能推断出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个地方也是温暖的浅海呀!这多神奇,就好比我们通过现在的钥匙打开了过去的大门!
再来说说以古证今。
嘿呀,想想看,我们在古老的地质记录中发现一些大规模的气候变化事件,例如冰川的扩张和退缩。
那这和我们现在面临的气候变化有没有联系呢?这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历史的参照系呀!比如说,我们找到几亿年前有过超级大干旱的证据,那我们不就能更加警惕现在的气候会不会也走向那样的极端?这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嘛!
有一次,我和几个地质学家朋友一起出去考察,我们看到一处奇特的岩石层。
有个朋友就说:“哇,这是不是能说明以前这里有过很特别的地质过程啊?”另一个朋友接着说:“对呀对呀,这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密码等待我们去解读。
”然后我们就热烈地讨论起来,兴奋得不行。
总之啊,以今证古和以古证今在地质学里真的是太重要了,就像两把神奇的钥匙,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过去和现在,还能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呢!它们让我们认识到地球的故事是那么的丰富和奇妙,让我们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和好奇!朋友,你难道不想更深入地去了解这些神奇的事儿吗?。
将今论古和将古论今思想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将今论古和将古论今思想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将今论古和将古论今是地质学中的两种传统思维方法,地质学的现有成果的取得时间里在这一思想方法论之上的。
1830年英国人莱伊尔(C.Lyen,1797~1875)《地质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地质学的正式诞生,该书将当时各种地质知识和地质思想加以系统化,同时深入地论证了古代地质作用与现代地质作用的相似性,确立了“将今论古”—“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这一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为进行地质学研究工作找到了一条普遍运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发生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过程已不复存在,可以用现在进行着的地质作用来加以解释在地质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这就是“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
反之,利用地质历史时期的历史规律,来推断预测今天地质时间的发生的条件、过程和特点,成为“讲古论今”的思想。
在近200年来地质学发展过程中,莱伊尔倡导的“将今论古”一直是其最根本的思维方式。
因为在地质学创立的初期,人们对其所生存的地球的演化历史还很不了解,有许多现象需要去认识,而人们对眼前所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认识起来较为容易,尔后再根据“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去推断历史时期地球的演化规律,这无疑是正确的和唯一可行的方法。
地球上现今仍有许多未知的现象,还需要依此原则去研究,这也正是地质学家今后重要的任务之一。
随着人们对客观现象认识的深入,已经发现不同地质时期内条件是不同的,地质作用的规律也有相应的变化,现在并不是简单地重复着过去。
因而不能将过去的地质作用规律和现代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规律不加分析地机械地等同起来。
人类诞生的历史只有几百万年,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还处于蒙昧状态,人类产生科学认识的历史只有短短的一二千年。
自然有着自己的历史,生命有着自己的昨天。
认识远古的历史,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重要任务。
认识事物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它的今天。
“将古论今”——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历史地质学方法

“将古论今”——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历史地质学方法
吴泰然;郭召杰
【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
【年(卷),期】1999(005)001
【摘要】传统地质学的“将今论古”方法使地质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还将是今后地质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但面对资源、环境、减灾等人类在十十一世纪的主要问题,地球科学所面对的问题时,地质学家首先应该改变或者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
如果以地球演化的同一性原理来认识地球,则“将古论今”的方法对解决地球科学面临的挑战人有重要的意义。
以历史地质学的方法和视角,研究地质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过程,以及这种过程在今天和明天的
【总页数】5页(P105-109)
【作者】吴泰然;郭召杰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
【相关文献】
1.古色今韵相承一脉——试论传统色彩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J], 李洁;殷俊
2.鉴古知今,从历史中把握未来 [J],
3.历史教学中“古”“今”问题的讨论 [J], 王宗维;曾立人
4.洪水频率分析中历史洪水和古洪水排位方法的统计试验研究 [J], 康有
5.中国历史文献档案中的古环境记录 [J], 张德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将今论古”原则在碳酸盐岩古地理教学中的辩证应用

“将今论古”原则在碳酸盐岩古地理教学中的辩证应用高红灿;赵东升;李小刚;张雷;尹楠鑫;徐少华;瞿雪姣【期刊名称】《中国地质教育》【年(卷),期】2022(31)1【摘要】“将今论古”原则是地质学最主要的思维方式,对沉积相分析和古地理重建尤为重要。
“将今论古”原则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将今”的地质作用“论古”的地质作用的方法来解释古代的地质现象和地质事件等,而不应简单机械地将现代的地质现象完全等同于古代的地质现象。
在“将今论古”原则应用时,应特别注意地质作用的条件分析。
本文主要以古代广泛发育而现代不存在的陆表海为例,通过对现代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沉积作用及其沉积特征的研究,发现陆表海与现代宽广平缓的潮坪沉积环境类似,有3个典型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作用可表征碳酸盐岩的陆表海沉积环境: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分带明显且高能带相对较窄、潮坪沉积大量发育、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及韵律性。
通过“将今论古”原则在碳酸盐岩古地理教学中的辩证应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古代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的理解,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地质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总页数】4页(P71-74)【作者】高红灿;赵东升;李小刚;张雷;尹楠鑫;徐少华;瞿雪姣【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2【相关文献】1.频谱分解方法比较及其在轮古地区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2.地质统计学反演在轮古油田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3.机械能指数在义和庄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中的应用4.碳酸盐岩微相分析及其在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意义5.碳酸盐岩中磁性矿物及其在古地理研究中的作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今论古和将古论今思想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将今论古和将古论今是地质学中的两种传统思维方法,地质学的现有成果的取得时间里在这一思想方法论之上的。
1830年英国人莱伊尔(C.Lyen,1797~1875)《地质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地质学的正式诞生,该书将当时各种地质知识和地质思想加以系统化,同时深入地论证了古代地质作用与现代地质作用的相似性,确立了“将今论古”—“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这一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为进行地质学研究工作找到了一条普遍运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发生在历史时期的地质作用过程已不复存在,可以用现在进行着的地质作用来加以解释在地质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这就是“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
反之,利用地质历史时期的历史规律,来推断预测今天地质时间的发生的条件、过程和特点,成为“讲古论今”的思想。
在近200年来地质学发展过程中,莱伊尔倡导的“将今论古”一直是其最根本的思维方式。
因为在地质学创立的初期,人们对其所生存的地球的演化历史还很不了解,有许多现象需要去认识,而人们对眼前所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认识起来较为容易,尔后再根据“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去推断历史时期地球的演化规律,这无疑是正确的和唯一可行的方法。
地球上现今仍有许多未知的现象,还需要依此原则去研究,这也正是地质学家今后重要的任务之一。
随着人们对客观现象认识的深入,已经发现不同地质时期内条件是不同的,地质作用的规律也有相应的变化,现在并不是简单地重复着过去。
因而不能将过去的地质作用规律和现代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规律不加分析地机械地等同起来。
人类诞生的历史只有几百万年,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还处于蒙昧状态,人类产生科学认识的历史只有短短的一二千年。
自然有着自己的历史,生命有着自己的昨天。
认识远古的历史,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重要任务。
认识事物的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它的今天。
将今论古方法,是认识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人类产生以前的事件能够认识吗?在人类早年发生的事件能够认识吗?人类自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发生的故事,能够认识清楚吗?人类的认识,总是要冲破空间的时间的种种障碍,它要认识世界的今天,也要认识世界的昨天和前天。
今日的宇宙,不是古代的宇宙。
今日的人类,不是古代的人类,今日的生物,不是古代的生物。
今天是认识昨天的钥匙。
今天发生着作用的因素,也可能同样作用于昨天。
还原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恢复古代的面貌。
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
长江夹带着泥沙滚滚东来,在长江口留下缓缓沉淀下来。
可以想见,长江的泥沙是一点一点沉积的,长江三角洲是一点一点冲积而成的。
从变化较少的某个参照物的今天,也可以认识事物的昨天。
今天的地球,到处是生命的绿洲,是繁华的都市。
原始的地球又是什么模样?它是完美的球体,还是满目疮痍?今天的月球是远古地球的影子。
它们在相似的年代里产生,有着相似的历史。
但是,地球上有水,有风,有生命,生命把原始地球上发生的种种故事侵蚀得形迹依稀。
月球上没有水份,没有大气,没有生命,它保持着原始的面貌。
地球和月球,都曾受到天外小行星的接二连三的撞击,地球上曾经布满了一个个“星伤”。
岁月掩盖了地球上的这些星伤,但是,月球上却完整地留下了天外小行星撞击的痕迹,从月球之今,可以认识地球之古。
事物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着相同历史的某两种事物,一种事物迅速地发展着,变化着,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面貌;另一事物却很少变化,保留着原始古老的面貌。
那么,我们可以从变化较少的一种事物中认识另一事物的历史面貌。
人类对自身起源的许多认识,就是用这种方法得来的。
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它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是最近的。
黑猩猩是变化相对较少的人类近亲,它可以看作是人类远古人类的祖先。
它是古代人类的影子,从它身上,可以揭示古代人类的许多秘密。
当第四纪冰川来临时,地球上发生了沧桑巨变,喜玛拉雅山横空出世,地质的变化引起了生态的变化,地球上的热带雨林变成稀树林,植被的变化引起了灵长类命运的变化。
森林古猿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某些森林古猿下了地,它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逐步进化成为人;从今天的黑猩猩身上,可以认识远古人类。
从北京猿人洞时的烧裂了的石头的水年骨,从厚达几米的灰烬,可以认识到北京猿人学会了用火,学会了熟食。
从原始人类制造的种种石器工具可以认识当时人类的效力水平,从原始人类留下的颅骨的形状和脑量,可以认识原始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特征。
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和路易斯安那大学(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曾经联合发布了南极冰盖的变化。
科研成果指出1200万年前,南极大陆北部的半岛上是一片苔原,现在这里已是冰雪茫茫,而苔原也就成了围绕南极大陆架的最后一点绿意。
项研究对南极的历史环境进行了最为详细的重建,最近几十年来,南极半岛正在迅速变暖。
半岛周边冰川的消融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面对全球变暖,南极大陆的冰盖将怎样变化?预知冰盖未来变化的最好办法便是了解过去。
他们成功重建了过去全球变冷时,南极冰盖的累积情况。
在过去5500万年内最温暖的时段,南极没有冰雪,处处被森林覆盖。
3800万年前,全球变冷,南极才开始积累厚厚的冰雪——这些冰占据了全球淡水储量的2/3。
南极半岛在大陆北边,因此比较温暖,曾拥有南极最后一片绿色植被,当然现在也早已被冰雪覆盖了。
同时,南极半岛也最先受到全球变暖影响,它的年平均气温比全球其它地方的平均气温升高速度快了6倍。
南极冰川化的速度到底有多快,目前还有争议,从化石记录来看,冰川的扩张无疑是缓慢、渐进的过程。
它在扩张时受到来自大气、海洋和构造运动的影响。
Warny的同事R.Askin负责鉴定来自南极半岛的数千枚花粉,它们的时间跨度长达3600万年。
花粉保存在海岸线周围的海床沉积里。
海床沉积物中的花粉非常丰富,保存良好,依靠花粉,我们便能重建出始新世晚期,森林迅速萎缩的详细图景,还有中新世中期冰川迅速占据南极大陆的情景。
”采集沉积物样品可并非易事。
含有花粉的沉积层藏在30多米深的沉积岩中,位于南极半岛海岸附近。
虽然大陆架附近水并不深,但那里常年结冰,还有巨大的冰山妨碍采集工作。
Anderson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多年才研制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使采样者能携带钻孔器安全地在水下采样。
最初的几年并不顺利,他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在水下尝试,还总是被漂浮的冰山挡住去路。
后来他们的技术日趋成熟,有了技术更加精湛的钻孔技术人员,还有海洋地质学家J.Wellner负责后勤事宜,研究者们得以顺利完成采样任务。
重建过去气候的全部细节是又一个难题。
分析花粉便耗时3年,还要为每段岩芯准确定年,并辨别它们是否形成于冰盖下,是在开放的海洋环境中形成,还是在冰川覆盖的海洋里形成。
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还要对花粉粒进行计数、分类和仔细观察。
最后,研究小组才为我们展示3600万年来南极半岛是怎样被冰川覆盖的。
这项研究首次为南极半岛的冰川化进程提供了可靠的时间表,多种地质历史材料和有机物材料让我们对南极半岛气候变化的细节有了进一步了解。
这些珍贵的信息能帮助我们预测南极今后的变化。
这就是将古论今思想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同样,在地质学中,将今论古的思想也会经常被应用到科学研究中去。
在古爬行类的研究中,我们就利用了对现在鸟类的观察,来去推测恐龙的一些特征。
鸟类可能是由兽脚亚目恐龙进化而来。
最早的鸟类表现出与恐龙中的驰龙科有明显的相似性。
鸟类新生代开始发展且于现代鸟类的结构无明显差别。
在适应于多变环境条件的同时,鸟类发生了对不同生活方式的适应辐射。
鸟类是由古爬行类进化而来的一支适应飞翔生活的高等脊椎动物。
它们的形态结构除许多同爬行类外,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之处一方面是在爬行类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具一系列比爬行类高级的进步性特征。
如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完善的双循环体系,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以及与此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等;另一方面为适应飞翔生活而又有较多的特化,如体呈流线型,体表被羽毛,前肢特化成翼,骨骼坚固、轻便而多有合,具气囊和肺,气囊是供应鸟类在飞行时有足够氧气的构造。
气囊的收缩和扩张跟翼的动作协调。
两翼举起,气囊扩张,外界空气一部分进入肺里进行气体交换。
另外大部分空气迅速地经过肺直接进入气囊,未进行气体交换,气囊就把大量含氧多的空气暂时贮存起来。
两翼下垂,气囊收缩,气囊里的空气经过肺再一次进行气体交换,最后排出体外。
这样,鸟类每呼吸一次,空气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可见,气囊没有气体交换的作用,它的功能是贮存空气,协助肺完成呼吸作用。
气囊还有减轻身体比重,散发热量,调节体温等作用。
这一系列的特化,使鸟类具有很强的飞翔能力,能进行特殊的飞行运动。
根据化石研究,史前时代的始祖鸟被认为是最早的飞行鸟类,它在许多方面已显现鸟的一些雏形,例如全身长有羽毛和翅膀、具有明显的叉骨等。
这些证据表明,鸟类的飞行能力应该是伴随着一系列亲缘动物的进化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同时对现代爬行类的研究,我们同样可以去推测古爬行类的生活习性以及体态特征。
此外,通过对现代生物的研究,我们可以对采集的化石进行恢复,从而展现古生物的原始面貌。
总而言之,将今论古和将古论今这两种思想方法是地质学研究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1] B.F.Windley;邓清录,将今论古新解——板块构造是认识过去的模式,地质科学译丛,1994-02-15。
[2] 陈国能,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高校地质学报,1997-08-30。
[3] 周尚哲;何兴;李吉均,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自然杂志,1986-07-30。
[4] 吴泰然;郭召杰,“将古论今”——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历史地质学方法,高校地质学报,1999-02-28。
[5] 郭召杰,地质学研究的新思维──历史地质学方法,地球科学进展,1996-02-15。
[6] 周明镇,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1949—1979),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