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三单元 8 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1912年革命党人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2、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
3、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懂得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深刻影响和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变革。
教师相机出示喻培伦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黄花岗起义烈士喻培伦。
6、除了喻培伦,黄花岗起义中还有一位著名的烈士,叫林觉民。
出示林觉民的图片和林觉民的《与妻书》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认识烈士林觉民。
指生讲一讲烈士林觉民的英雄事迹,进一步体会林觉民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
7、除了喻培伦和林觉民之外,黄花岗起义中还涌现出了很多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下面,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他们的英雄事迹。
预设:
在广州市,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学。
在广州市,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叫中山市。
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公园等。
在他的家乡广东省中山市翠亭村,建立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6、教师分别展示中山大学、中山市、全国各地的中山街道和中山公园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进一步体会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之情。
2、出示课本55页武昌起义的油画和其他有关武昌起义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武昌起义。
3、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55页上面的一段文字,进一步了解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武昌起义的意义。
4、教师引导:武昌起义胜利之后,很快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崩溃,因为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所以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五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推翻帝制民族觉醒》教案
五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推翻帝制民族觉醒》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孙中山等革命先驱为推翻帝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2.感受革命先驱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感受革命先驱的精神。
2.难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故事讲述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辛亥革命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段视频讲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引出课题“推翻帝制民族觉醒”。
2.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知识讲解:教师讲解辛亥革命前中国的社会状况,包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等。
图片展示:展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图片,如百姓生活困苦、外国列强在中国的侵略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背景。
3.辛亥革命的过程故事讲述:讲述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故事,如孙中山的革命历程、黄花岗起义等。
多媒体演示: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如武昌起义、各地响应等。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辛亥革命的成功因素,如革命先驱的勇敢无畏、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师讲解: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包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等。
案例分析:分析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如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文化的解放等。
学生感悟:让学生谈谈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理解,感受革命先驱的伟大贡献。
5.革命先驱的精神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孙中山等革命先驱的精神品质,如爱国、勇敢、坚韧、创新等。
代表发言: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总结:总结革命先驱的精神,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革命先驱的精神。
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教案教学设计我设计的这节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为主题,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推翻帝制、实现民族觉醒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生如何理解并概括。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历史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贴纸等。
四、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辛亥革命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2.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详细讲解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及影响。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4. 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制作有关辛亥革命的手工艺品,如海报、模型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5. 分享与展示: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感悟。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并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
2. 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认真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反馈,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书籍,深入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推翻帝制、实现民族觉醒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景引入的环节我选择了辛亥革命的相关视频来作为课堂的起点。
8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第1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3. 多元化评价方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除了书面练习,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更加全面的评价。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4. 家长沟通:
及时与家长沟通,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应定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评价结果,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计划,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5. 学生自我评价: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定期进行自我总结,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激发学习动力。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对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历史意义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另外,学生可能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法律文件的理解存在困难,无法完全领会法治观念的内涵。此外,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历史发展的连贯性把握不足。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6. 总结与拓展(5分钟)
本节课的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核心素养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通过以上环节,力求让学生全面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法治观念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8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中国人民在辛亥革命后民族觉醒的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具体过程和深刻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往往更注重故事性和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民族觉醒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2.课件: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
3.黑板:用于板书教学重点和难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过程,重点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教学设计及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教学设计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
本课主要通过回顾历史,让学生了解清朝末期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即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事件的描述、历史人物的介绍、历史意义的阐述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面向未来。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详实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同时,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于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心,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孙中山等历史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教学法:以孙中山等历史人物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
2.课件: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历史资料: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文献、学术论文等。
4.教学道具:国旗、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
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新兴力量和民族意识觉醒;2.了解清政府的腐败和国民经济的崩溃;3.理解推翻帝制的背景和意义;4.培养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点1.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新兴力量和民族意识觉醒;2.推翻帝制的背景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清政府的腐败和国民经济的崩溃;2.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民族觉醒和爱国精神。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推翻帝制民族觉醒》;2.让学生简单回忆一下世界各国的现状:哪些国家是共和国?哪些国家是君主国?第二步:学习新南方运动(25分钟)1.介绍晚清时期中国出现的新兴力量和民族意识觉醒,重点介绍新南方运动;2.让学生回答问题:新南方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代表作品是什么?3.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你认为新南方运动对中国的文化和政治有什么影响?第三步:学习甲午战争(25分钟)1.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和意义,简单介绍中国战败的原因;2.让学生回答问题:甲午战争前的中国和战后的中国有什么不同?3.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你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应该怎么做?第四步:学习辛亥革命(25分钟)1.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重点介绍孙中山;2.让学生回答问题:辛亥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推翻清朝的方式是什么?3.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你认为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未来有什么影响?第五步:复习与总结(10分钟)1.带领学生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再次进行梳理,重点总结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各种新兴力量和民族意识觉醒、推翻帝制的背景和意义;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和讨论的方式,参与到课堂上来,积极学习、思考、探究,让他们在充分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各种新兴力量和民族意识觉醒的同时培养出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精神。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下册《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精品教学课件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哪一城市宣誓就职,建立了哪一个政府?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 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但是辛亥革命没有 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 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请你结合以上资料,说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 和的理想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
革命党人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及其他许多法令。革命党人大力移风易俗,倡女权、禁止贩卖人口、 倡导自由婚姻等,这些都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使民主共和渐入人 心。
五、情境探究题。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
郊外的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
4.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一书中构思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下已经实现。 ( √ )
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
6.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反清斗争迅猛发展,客观形势迫
切要求革命党人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
9.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结, 民主共和 深入人心。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是近代中国影响深远的口号。 ( √ )
2.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革命精神,继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8课《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小结: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孙中山先生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者。
我们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革命精神,继续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6.小归纳:孙中山先生对革命做出的贡献(1)创立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和政党。
(2)提出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3)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影响了后面的武昌起义。
是广泛意义的辛亥革命的领导者。
(4)建立中华民国,建立资产阶级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领导捍卫共和的一系列斗争。
树立民主革命的丰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6)转变思想,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发帝反封建目标。
(7)确定与共产党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起步之功。
目标导学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1.读图片,结合教材,谈感悟。
小结: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2.故事会你所知道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有哪些?你了解他们的故事吗?讲一讲我们收集烈士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吧。
介绍: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
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3.人物链接:革命英雄——喻培伦喻培伦在广州起义前夕赶制了300多枚炸弹,为起义作出了突出贡献。
起义爆发后,喻培伦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一边冲锋一边投弹,最后身负重伤,弹尽力竭,不幸被俘。
8推翻帝制民族觉醒(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1.针对学生的作业,教师应及时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学生在编写故事或情景剧时存在的问题,如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不准确、情节安排不合理等,并给出改进建议。
2.对于学生撰写的关于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影响的短文,教师应指出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存在的问题,如分析不全面、论据不充分等,并给出改进建议。
3.对于学生关于辛亥革命对现代社会启示的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观点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合理性,并给出相应的反馈和评价。
6.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可以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如使用图标、图片、图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启发思考:板书设计可以包含一些问题或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请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结合以上建议,进行板书设计。
典型例题讲解
八、典型例题讲解
1.例题一:辛亥革命的过程
题目:请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将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历史意义以及民国情况。他们能够准确地描述辛亥革命的主要事件,如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和推翻清朝的过程,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2.思维能力:学生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历史事件,评估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各省响应的顺序和意义、推翻清朝的过程等,学生难以准确把握。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生难以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如结束封建帝制、实现民主共和、推动现代化等。
(4)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情况:学生难以理解民国时期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变革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5.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查找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和撰写课后作业,他们将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8课《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8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推翻帝制民族觉醒》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8课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推翻封建帝制、实现共和的重要性,以及民族觉醒的历程。
教材内容丰富,以历史事件为主线,结合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等方面,还需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历史地点的认知程度不同,需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教学难点: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重要性,以及民族觉醒的历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历史事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文献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推翻帝制、实现共和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过程,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体会民族觉醒的历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8 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8 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8课时的内容为“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认识到这场革命对中国的历史意义,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已有所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拓展。
学生的思维活跃,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多以形象、具体的事物为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认识这场革命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以及这场革命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2.难点: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辛亥革命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的课件。
2.图片: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3.学习任务单: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分组安排:提前将学生分组,以便于合作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8 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第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8 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八课《推翻帝制民族觉醒》第二课时,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认识、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对价值观的引导,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认识辛亥革命和历史变迁的视角。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观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自由的情感,树立平等、尊重、公正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过程,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认识、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历史事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2.教材:准备足够的教材供学生使用。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4.课外资料:收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课外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最新统编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优质教学设计
8.2《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通过走进辛亥革命博物馆,了解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反动统治付出的努力,学习革命党人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和爱国精神。
(政治认同)2.知道辛亥革命的起因、经过、影响,初步理解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道德修养)3.通过研学之旅活动,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提升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健全人格及责任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走进辛亥革命博物馆,学习革命党人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和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研学之旅活动,提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初步理解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课前准备:了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搜集参与过的纪念辛亥革命 110周年的活动。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回顾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前半生,引出他走上革命道路,师:他为什么要带领人民走上革命道路,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
(板贴课题)第一展厅:晚清中国1.出示第一组资料“不平等条约”组图。
师:现在的中国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学生回答:水深火热/内有外患等)2.教师小结第二展厅:革命原起1.出示资料起义列表。
①1895-1911年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的武装起义。
请同学们猜②师小结并结合课本 54页,了解黄花岗起义的故事。
2.召开七十二烈士故事会:小组合作分享人物事迹①师生一起了解喻培伦的故事。
撰写一句话墓志铭。
②抽卡片,小组合作(四位英烈)③师小结,学生通过练习题回顾英雄人物老师提问:为什么他们不放弃,反而越挫越勇,坚持革命呢?(学生交流:想推翻清王朝/想挽救落后的中国/坚定信念等)3.分析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师:革命党人的牺牲有意义吗?学生分析小结:革命党人凭借这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经历无数失败却仍然继续斗争,最终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有谁了解辛亥革命?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第三展厅:武昌首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四川保路运动、汉口租界爆炸、武昌城内兵力不足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学生分析胜利原因?师小结:这是革命胜利的第一枪,也被称为武昌首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设计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 武 装 起 义
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材料2:“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 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这是1912年5月15日在南京各界举行广州 黄花岗之役牺牲烈士追悼大会上,黄兴 亲自撰写的挽联。“碧血黄花”象征着 烈士的鲜血化为碧玉,革命精神犹如不 畏寒霜的秋菊迎风绽放。
材料3:1924年5月1日晚,孙中山携夫 人宋庆龄出席岭南大学黄花岗纪念会并发 表演说,号召人们学习烈士“为国家、为 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
思考: ①你所在的省市有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碑
(馆)吗?
辛亥革命是一次全国性的革命运动,我 国不少省市都有辛亥革命的纪念物。
②了解了这些革命先烈的事迹,我们可 以以怎样的方式纪念他们?
拜谒烈士陵园、宣讲烈士事迹、在烈士 纪念馆举行主题班会等。
三、课时活动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不怕牺牲、 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 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
武昌起义的胜利震动了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起 义响应。短短一个月内,湖北、湖南、陕西、江西等13 省以及最大城市上海都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这次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2)革命者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
材料:辛亥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千佛山东麓,始建于 1934年,1983年重修。陵园为南北纵向,顺山势而建。 北端有黑色花岗石影壁,正面刻“辛亥革命烈士墓”, 背面刻《辛亥革命山东烈士墓重修记略》。影壁南为墓 区,安葬着23位辛亥革命烈士。主墓3座,呈品字形布 局,正中是同盟会山东分会主盟人、山东辛亥革命领袖 徐镜心之墓,两侧是老同盟会员薄子明、刘博林之墓。 主墓北侧为同盟会员王永福、张同普、秦明堂、何凤翱、 赵金漳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共产党员史得金、朱锡 庚等人的墓室。陵园最南端为纪念塔,是陵园的主体建 筑。塔高8米,为四棱锥形,淡红色大理石砌成。碑正 面刻“山东革命先烈公葬纪念塔”,系山东国民党元老 陈名豫题写。
结合材料,阅读教材第54页内容,思考:
(1)怎样评价革命党人反抗清政府的武 装起义?
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 还是给清政府以极大打击,扩大了革命影响, 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2)你还了解到哪些与黄花岗七十二烈 士有关的故事?
在革命党人进行的推翻清政府的斗争中, 以黄花岗烈士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表现出不 怕牺牲的斗争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 神财富。
思考: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武昌起义》 浮雕有什么纪念意义?
二、主题探究活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革命党人的英勇奋斗。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重,以孙中山为代表
的有识之士认为必须推翻清政府才能救国救 民。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多次发动反对 清政府的武装起义。
材料1: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 别号意洞、抖飞,福建闽县人,日本庆应大 学学生,革命前的《与妻书》广为流传。还 有《禀父书》内容: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罪乞恕之。
2.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
(1)历史回眸。
材料:1911年,随着革命条件的成熟,湖北革命党 人决定发动武装起义。10月9日,革命党人制造炸弹时 不慎发生爆炸。湖广总督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几位领导 人惨遭杀害。而对严峻的局势,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的 革命士兵于10月10日晚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新军其他 各部纷纷响应。经过一夜的紧张战斗,占领了武昌,随 即成立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12日,起义军攻占汉 阳和汉口,武汉三镇完全被革命党人所控制。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人教版)
第三单元 第8课
第二课时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一、从生活情景走进课堂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浮雕图。
简介:由傅天仇先生创作的这块《武昌起义》浮 雕运用写实与寓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十四个人物 的塑造,描绘出起义军攻打湖广总督府的典型场面, 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地表现出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的伟大力量和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在人物布局 上则有意识地把十四人分为前后两组。前面的五个人 为一组,刻画了两名军官和三位士兵突击攻进总督府 门的情景;后面一组为八个人,除士兵外还有男女民 众,以左下角为轴心形成约七十度角的扇形构图,呈 现一种炸开的动势,似乎是给前面一组的冲击波以能 量支持,位于中间的六号人物是浮雕的第三层即最里 面的一层,也是两组之间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