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萌芽共20页

合集下载

古代学校的演变

古代学校的演变

传说时代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期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夏商周时期1、夏序、商瞽(gǔ)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2、西周的国学与乡学“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称呼,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文人流落到全国各地,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私学遍及各地。

最典型的就有齐国的稷下学宫,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办的私学。

1、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举办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期最高学府;2、孔子与私学孔子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两大主要贡献;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秦汉时期汉代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引下,各级学校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以儒家经学主要内容的学校主要是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和地方的郡国学;1、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称。

第二章 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

第二章 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

第二章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的历史脉络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我国重视儿童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很早就产生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

根据文献记载和推测,在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就已经有了类似“小学”的教育机构。

中国古代小学的产生,自然有一个漫长的从萌芽直至成熟的历史过程,从“庠”或类似性质的教育场所的出现,到规范、系统的儿童教育机构的确立,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变化。

一、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一)远古时代“小学”教育远古时期由于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只能从零星的史料中得出一些有关小的介绍:《文献通考·学校考》:“有人斯可教,有教斯可学,自开辟则既然矣。

”说明从开始有人类,教育便随之产生。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通典·礼十三》:“有虞氏大学为上庠,小学为下庠。

”其中的下庠均为当时的“小学”教育机构。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庠”这一最早的教育机构,它是如何运转,担任教师一职的教育者们是如何产生的,接下来我们从国老和庶老的身份与生活经历中,来对当时的“小学”教育内容做出个大概的推断:“下庠”教授生活、生产知识,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当时农业为主的社会情况也是紧密联系的,教授他们生产、生活常识。

(二)夏、商、周时代的小学教育1、夏代小学教育的萌芽“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是夏、商、西周统治者共有的国策,这种政治上的策略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策略的制定和发展,使得军事教育和宗教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夏代由于战乱频繁,其教育侧重于习武。

我国的小学教育独立形态的萌生可能也是在夏代中后期。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学校产生所需要具备的的一些基本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加之,夏代已有较为成熟的文字,就使得学校教育开始萌芽。

从有关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萌芽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萌芽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萌芽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早在西周时期。

在当时,古代大夫主持了一些私人学校。

这些学校一般为常住的寄宿学校,主要培养贵族子弟的文化教育。

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包括《诗经》、《尚书》等古代经典文化的教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私人学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被融合到了学校的教育内容中来。

学生也开始进行集中式的教学和考试。

在战国时期,学校教育的范围延伸到了农民阶层,也就是当时著名的“百家争鸣”时期。

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可以算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开端。

到了秦朝的时候,由于当时的政治改革需要,逐渐开始了教育的统一。

在始皇帝统治期间,对于政治意识形态的要求使得教育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政治干扰。

教育界逐渐开始进入到专制统治的行列之中。

到了汉代的时候,由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学校教育逐渐走向规范化。

同时,学校教育也开始涉及到了人才选拔的问题。

汉代的学校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人才选拔,而不是仅仅传授一些文化知识。

比如有著名的“祭酒论学”,即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也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

到了唐朝,古代学校教育进入到了全盛期。

当时的唐朝政府非常注重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同时,也建立了很多的书院和师范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传授文化知识和选拔人才的场所。

当时的学校教育,对于文化的传承、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选拔都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萌芽从西周时期就开始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唐等朝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具有传承经典文化、选拔人才等多重功能的教育体系。

这种体系的保留和传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和人才储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doc

中国古代教育.doc

中国古代教育教育分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之沿革:远古时代: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

“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

“神农氏教民制耒耕作”学校教育的萌芽:公元前3000年左右“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

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礼记.文王世子》载:“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尚书.舜典》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夏:夏代: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校”。

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皆以明人伦也。

”夏代教育的特点:重视军事教育商:甲骨文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学校设置:“庠”。

孟子说:“殷曰序。

”《礼记.明堂右》载:“殷人设右学为大学(为贵族),左学为小学(为庶族),而作乐于瞽宗(主要掌礼乐)。

”殷商教育特点:崇尚鬼神的礼乐教育和军事教育。

西周时期:教育领域的等级制度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小学入学年龄:8岁,15岁结束(学制7年)《周礼》:“古者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大学的“六艺”教育(学制9年)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学校设置:国学(由中央设立)——大学、小学乡学——校、序、庠、塾大学:设在国都的南郊;小学设在王宫南边左侧,周天子的大学叫做“辟雍”,诸侯曰“泮宫”天子设立的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中间为“辟雍”,又称“大学”,四周环以水池,供天子举行飨射和自学;水南为“成均”,供习乐舞;水北为“上庠”,供习典书;水东为“东序”,供习干戈;水西为“瞽宗”,供习礼德;五学之中,辟雍最尊,古大学统称辟雍;四学之中,又以成均最尊。

诸侯国的大学,规模则较小,按规定只能环以半水故名“泮宫”。

大学为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春秋时期: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

从原始自然形态的教育到古代学校的萌芽

从原始自然形态的教育到古代学校的萌芽

5、原始礼仪——图腾与禁忌
“图腾”即是氏族的徽号和保护神,受到敬仰和膜拜。
《尚书·舜典》曾记下一位乐师讲的话:“予击石拊 (fǔ)石,百兽率舞。”(我敲击石磬,成群的野兽就跟 着跳舞。)这里记的乃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化装舞蹈—— “图腾舞”。
原始社会的氏族往往以兽为图腾,相信它能供给本氏 族的生活需要,能够驱除灾害。相传黄帝部落曾号为“有 熊氏”,可能以“熊”为图腾。夏后氏的祖先可能以“龙” 为图腾。
“龙”是想象中的动物,它的基本形态是蛇, 又兼有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和尾,鹿的角,狗 的爪,鱼的鳞和须,它由多种动物图腾结合而成, 可能是在部落兼并、融合过程中,以某些崇拜蛇 的氏族为主,又吸收其他氏族图腾的若干特征而 形成的。图腾崇拜以及由此派生的仪式、禁忌、 歌舞和神话故事,是氏族形成以后进行思想道德 文化习俗教育的重要形式。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 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组织形式,表现为自然 形态。
北京猿人:打制和使用石器、利用自然火
3、原始形态教育的内容
(1)传授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2)思想道德习俗的教育 ——风俗习惯、 原始礼仪、神话、图腾、占卜等
教育者:老人 巫
4、古籍资料记载的关于远古教育的传说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做,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 谷熟而民人育。”
《淮南子·齐俗训》:“尧其导民也,水处者渔,山处 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中国教育史02-第一节PPT: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_1

中国教育史02-第一节PPT: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_1

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内容提要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二、学校的萌芽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200万年前的龙骨坡遗址龙骨坡巫山人化石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1.根据考古发现,约从2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

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2. 北京猿人。

他们以语言为交际工具,结为群体,与自然为伴,以获取生活资料。

北京猿人的小孩是属于群体的,教育小孩是群体共同的责任。

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西安半坡遗址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3.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断定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氏族会议、节日和宗教性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这些公共活动在当时都起着氏族风俗原始礼仪的教育作用。

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龙山文化陶器齐家文化陶器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4.以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为代表的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农业和畜牧业有了新的发展。

氏族公社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教育活动更加自觉,教育目的更加明确,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也更加丰富。

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在我国丰富的古籍资料中,多处记载着远古教育的传说。

《庄子·盗跖(zhì)》:“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名之曰有巢氏之民。

”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在我国丰富的古籍资料中,多处记载着远古教育的传说。

《尸子·君治》:“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在我国丰富的古籍资料中,多处记载着远古教育的传说。

《周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利。

”一、教育的起源和教育活动在我国丰富的古籍资料中,多处记载着远古教育的传说。

《周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zhuó)木为耜(sì),揉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利。

古代学校

古代学校

(二)商代的教育
1、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日趋 复杂化,商代的文字也在发展,并达到基本成熟 的阶段。从安阳出土的16万多片甲骨文来看,卜 辞纪录有160万字,所用的字,据1965年出版的 《甲骨文编》统计,单字数量达4672个。已经辨 认的字,据高明的《古文字类编》所收,已有 1072个。商代的文字还有刻在陶器上的陶文,铸 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以及刻在玉石上的文字。文 字构造几条原则,如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假借等均已具备,且被普遍使用,这是文字发展 达到成熟的标志。
乡 学
族师——掌族之戒令政事(上士)
舞师——教兵舞(下士)
从上所述,成均和庠都是原始社 会末期开展多种活动的机构,包 括当时的教育活动在内。它们虽 然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开始进 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为以 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 础。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
夏商之际,”国之大事唯戎与祀“。这是当 时的基本国策,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以军事与宗教教育为主。 当时生产关系的性质也决定了教育制度上的 “学在官府”,这是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发展 的一大特色。夏、商、西周三代始终没有私 学发展的空间,这就意味着平民与奴隶接受 教育的机会与权利是不存在的,他们所受教 育的形式与内容仍然是与劳动相关的内容。 这就使教育产生了分化:
西周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西 周文化的发展,如“敬德保民”、 “阴阳辩证”的思想最早形成于西 周。另外,文学、手工、艺术、天 文、历法已相当的发达,对后来教 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政治经 济的专制,对教育的直接影响,就 是形成了西周社会“学在官府”的 历史特点。
• 学在官府
只有贵族子 弟才有机会 上学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萌芽PPT参考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萌芽PPT参考
1
授课:XXX 2021/3/10
第三节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萌芽
一、汉字的产生
二、中国古代学校的传说
2
授课:XXX 2021/3/10
王懿荣
汉字的产生
3
授课:XXX 2021/3/10
实物 图画
4
实物
授课:XXX 2021/3/10
宣战
紧急
5
结绳记事
授课:XXX 2021/3/10
6
授课:XXX 2021/3/10
授课:XXX 2021/3/10
隶 书
11
授课:XXX 2021/3/10

13
授课:XXX 2021/3/10
汉字的演变过程
14
授课:XXX 2021/3/10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 《说文》,东汉许慎著, 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 典之一。作者是东汉的 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 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15
授课:XXX 2021/3/10
古代学校的传说
•明堂
政治、宗教、 教育一体
16
授课:XXX 2021/3/10
古代学校的传说
•成均
乐教场所
17
授课:XXX 2021/3/10
古代学校的传说
•庠
养老、教育
18
授课:XXX 2021/3/10
古代学校的传说
•序
习射场所
19
授课:XXX 2021/3/10
古代学校的传说
•校
军事教育
20
授课:XXX 2021/3/10
古代学校产生的原因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 网络,如有帮助请下载!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古代学校教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汇集之地,也是传承文化的主要场所。

中国古代学校渊源流长,早在尧舜等五帝时期就出现了学校的萌芽,夏代已经开始建立正式的学校,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私学,秦汉时期创办的太学,到魏晋时期西晋的国子学,隋唐时期国子寺、国子监寺,中国古代学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达到了全面繁荣并且出现了将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才紧密结合的趋势。

再到宋元时期书院的发展,直到清末逐渐被新式学堂取代,而逐步过渡为向现代化学校。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为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萌芽与创建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创立。

文字记载显示,约在公元前17世纪以前的夏代已经出现了学校,如“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这里的“校、序、庠”就是学校的名称,甲骨文里已经记载了“庠、序、学”等这样一些学校名称。

大体说来,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家对“官学”的控制力逐渐丧失,许多典籍开始流落到民间,一些通晓诗书的知识阶层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聚众讲学,发表政见,力图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指明一条路径,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因此而产生“私学”。

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新变与定型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新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转型、大动荡,在教育上的表现为一次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既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孔子就是这种“私学”的创建者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稷下学宫的出现是那个时代思想与教育繁盛的明证由于他们各自的见解不同,又分别聚拢一些弟子宣讲与传授,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代的齐国在稷门之下,设立“稷下学宫”。

因此,稷下学宫成为中国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2、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定型秦灭六国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与此同时,法家思想深入人心,秦朝采取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私学的禁止和吏师制度的执行,必然会使秦朝的教育出现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提要一夏商西周的教育制度二西周的六艺教育一夏商西周的教育制度三西周的官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一夏代的官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二商代的官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一夏代的官学沿袭了虞舜时期的庠产生了序和校两种学校序国都设立的学校礼记王制序国都设立的学校孟子滕文公上序国都设立的学校具有教育的职能后来发展为奴隶主贵族议政祭祀和养老的场所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礼记·明唐位》说:“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 而作乐于瞽宗。”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礼记·王制》曰:“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中国教育史
甲骨文
陶文
金文
中国教育史
(二)商代的官学
右学和瞽宗属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构。 设立于王都,以乐教为主。
中国教育史
(一)夏代的官学
沿袭了虞舜时期的“庠” 产生了“序”和“校”两种学校
中国教育史
“序”——国都设立的学校
《礼记·王制》
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中国教育史
“序”——国都设立的学校
《孟子·滕文公上》
序者,射也
中国教育史
“序”——国都设立的学校
具有教育的职能,后来发展为奴隶主贵族 议政、祭祀和养老的场所。
塾——设立于闾 庠——设立于党 序——设立于州 校——设立于乡
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 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 第二节 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
中国教育史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原始社会及夏商西周的教育[课堂课资]

第一章 原始社会及夏商西周的教育[课堂课资]

学习材料
2
人类发展阶段 我国的人类社 会及文化遗址
猿人
云南元谋人 北京人
距今年代 170万年
原始社会发展 阶段
原始人群(旧 石器时代)
古人
广东马坝人 二、三十万年
(早期智人)
新人 (新智人)
河套人 北京山顶洞人
五万年
仰韶文化 六、七千年
龙山文化
五千年
学习材料
母系氏族公社 (新石器时代)
母繁 父系氏族公社
(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萌芽
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青铜器、农业与手工业分工(手工业发达,有
“百工” 之称) 科学知识的萌芽:天文学(历书)、医学、文学
学习材料
16
(二)宗法制度的形成
❖ 宗法制度是在氏族社会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政治
❖ 组织形式。宗族分为大宗、小宗,这一制度最核心 的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规定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的爵位、财产都是嫡长子世袭。贵族 区别等级形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的统治网。
❖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也。”《礼记·曲礼》

学习材料
31
❖ 郭沫若说:“中国旧时的所谓乐,它的内容包含得 很广。音乐、诗歌、舞蹈,本是三位一体不用说, 绘画、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也被包含着。甚至于 连仪仗、田猎、肴馔等都可以涵盖。所谓‘乐者, 乐也’,凡是使人快乐,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 的东西,都可以广泛地称之为乐。”
❖ 国学分为大学、小学两级。小学设在王宫内,大学 设在都城近郊。
学习材料
24
学习材料
25
学习材料
26
❖ 设在乡遂的学校为乡学。 ❖ 按行政区划设学,设立于闾的称“塾”,设立于党

中国教育演变

中国教育演变

汉代的官学(二)
独尊儒学
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仕而优 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说 的。
文翁兴学
最高学府
从汉代设立太学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立最高学府, 称为国学。西晋时除太学外,又建立了专门招收 官员子弟的国子学。南北朝时,南朝宋、齐的国 学,一度包括儒学、玄学、文学和史学四个馆, 已有综合大学的特征了。
二、科考规则
(一)三级考试
明清时期的科举正式考试有三级: 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考三场: 首场考四书五经的经义(即八股文),二场考论及判、 诏、诰、表等公文写作,三场考经、史和时务方面 的对策。 会试考试科目与乡试相同。 殿试只考一场对策。
明清科举考试 程序图
二、科考规则
(二)八股文章
1、正式称谓是制义或制艺 2、题目出自四书原文,是阐发经文义理的小论文 3、格式有严格限制 4、正文部分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句子,每段两股
中国教育演变
主要内容
一、古代学校的起源与发展 二、科举制度的形成与沿革 三、对中国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反思
中国古代教育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孟子·尽心上》
教,上所施下所效 育,养子使作善也” ——《说文解字》
官学和私学
官学教育 ——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
私学教育 ——书院教育和家族教育
地方官学
自文翁兴学得到汉武帝提倡以后,地方办学 就兴盛起来。东汉时,岭南直至交趾(今越南 北部)都有办学的记载。
例:元代官学于国学、乡学外,在乡村别立 社学,将基层乡村行政管理与学校教育紧密 结合起来。
民族学校
十六国时期的后秦以及后来的北魏,曾仿效中原汉 族办学。金朝首次为本民族子弟办起女真国子学和 地方女真学,但学习内容仍是中原的儒学。蒙古族 建立的元朝在维持传统的中央和地方官学的同时, 举办了蒙古国子学和地方上的蒙古字学。清朝建国 后举办了各类八旗子弟学校,满语(或蒙古语)和骑 射是八旗学校共同的基础课程,为的是维护本民族 文化传统和尚武精神。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ppt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ppt
课件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苏格拉底
课件
典型案例: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 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 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 对话: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 答:非正义类。 •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 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 吗? • 答:不能。 •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 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课件指的是欺骗朋友。
(公元前55l年~前479年)
《易》《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 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在中国教 育发展史上树立了继往开来的丰碑。
课件
返回
孔子创办私学图
课件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语记录《论语》 里。A.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 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B.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C.教育内容上主张“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D.强 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强调进行因材施教。 F.倡导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不 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课件
洛克: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1693 年出版的《教育漫话》。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 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且得出结论, 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2)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认为绅士教育是 最重要的,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 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

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学校教育

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学校教育

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学校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础。

但事实上,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教育早已存在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据历史学家考证,中国最早出现学校教育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商朝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贵族教育,这种教育形式比较私人化和片断化。

但是随着周朝的建立和后来各个时期的发展,中国教育逐渐呈现出了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特征,出现了学校教育的雏形。

西周时期,世袭的贵族阶层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同时将社会的价值观念传承给后代。

为便于掌握贵族阶层价值观念的内容,周朝设置了太史令等负责编纂历史的机构,并建立了祭祀和考试制度,来评定人才。

这些机构和制度为后来的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中国学校教育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

事实上,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教育得到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

首先,战国时期出现了“尚书”的职位和班子。

尚书是当时的国家机要机构,尚书班子则负责管书写、编纂、掌管典籍等重要职责。

这个职位和班子的出现,使古代中国产生了第一个官方机构式的教育体系。

另外,战国时期的智者和儒士们也建立了自己的学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这些学派不仅传授自己的思想和知识,还竞相对社会提供了公益的教育场所。

其中,儒家学派因其价值观念的社会影响力较大,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儒家学派的学校主要由匡、训和学三部分组成,匡负责传承儒家思想,训则进行优秀学生的选调和培养,学则提供真正的学术讲座。

而儒子孔子更是在自己的著作《论语》中表达了自己对古代学校教育的相关理念。

孔子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敬事而信”、“慎终追远”、“体谅民情”,他还曾表示:“未有学而不思者也,未有思而不学者也。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尽管出现了一些离散的学校和机构,但是受制于古代经济、社会和文化条件的限制,教育往往只能局限于贵族、祭祀仪式和家庭教育中。

然而,这些机构和制度为后来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基础,初步形成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轨迹,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人类发展阶段猿人→早期智人→新智人我国的人类社会及文化遗址北京人→广东马坝人→北京山顶洞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原始社会发展阶段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云南元谋人遗址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起源原始社会特点:北京猿人是几十人为一群过着群居的生活,这时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多种粗石器, 并且懂得了用火。

随着人类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日益丰富,就愈来愈需要年长的一代有目的、有意识的向年轻一代传授劳动的经验,这种以传授劳动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就是原始社会教育的起源。

北京猿人用火1在生产实践中传授生产劳动经验 1(1)生活方式的教育。

包括有关婚姻家庭的教育,生活习惯的培养和生活能力的训练,歌舞和神话故事;(2)原始宗教艺术活动的教育。

原始宗教中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各自有不同的教育内容。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1)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有了剩余产品,贫富差别,脑体劳动的分工初步出现,学校产生的物质条件大致具备;(2)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1实际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 2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 1学校产生的前提: 1③文字的产生为日益繁复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积累创造了有利的仓颉条件,同时也造成了产生学校的现实需要。

2.古代学校的名称据古籍记载:①成均,五帝之学。

②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传说五帝时代的已有大学,名叫“成均”。

禹舜时代有“上庠”、“下庠”、“米廪”等学校。

学官有“司徒”“秩宗”、“典乐”等。

学校制度的萌芽

学校制度的萌芽

自古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学校制度,无不体现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而学校制度的萌芽,则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萌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各种学派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教育开始从家庭、宗族教育走向社会教育,出现了学校制度的萌芽。

1. 私塾教育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出现了许多私人教师,他们在家中或租借房屋设立私塾,招收学生传授知识。

私塾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学素养。

2. 官学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培养人才,设立了官学。

官学以国家利益为重,培养具有政治才能的人才。

官学教育实行严格的选拔制度,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官学学习。

3. 学校制度的萌芽在这一时期,学校教育开始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和体系。

学校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学素养和政治才能。

学校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制度:学校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分为启蒙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阶段。

启蒙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文学素养,高等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政治才能。

(2)选拔制度:学校教育实行严格的选拔制度,通过考试、面试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学校学习。

(3)管理制度:学校设有校长、教师、学生等职位,形成一定的管理体系。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发展秦汉时期,学校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事业。

这一时期,学校制度的主要特点如下:1. 官学教育体系完善秦汉时期,官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中央官学主要负责培养国家高级官员,地方官学则负责培养地方官员。

2. 教育内容丰富秦汉时期,学校教育内容丰富,包括儒家经典、法律、军事、农业等知识。

3. 教育管理制度健全秦汉时期,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包括招生、考试、教师选拔、学生管理等方面。

总之,学校制度的萌芽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