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片断与分析》专集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五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五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导游词、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tour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五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五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5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3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是主动,还是被动?[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生……)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
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
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
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
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
“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
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小学数学教材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教学案例分析一、引言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合理运用数学教材,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教学。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材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提供教师更好的教学参考和指导。
二、教学案例分析1. 教学案例A:加法与减法的运算规律本案例是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道数学题目。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并巩固他们的计算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讲解加法与减法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2)通过具体的生活例子,展示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场景;(3)给学生出示题目,让他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解题思路;(4)结合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总结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2. 教学案例B:面积和周长的计算该案例出现在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
它通过计算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培养学生对几何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步骤进行教学:(1)引导学生回顾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特点和性质;(2)通过具体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不同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3)引导学生学习计算面积和周长的方法,并在黑板上做示范;(4)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计算,并互相交流解题思路;(5)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总结计算面积和周长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案例评价以上的两个教学案例都是来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经典例题,它们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生活实践相结合。
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确保案例的合适性: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数学水平,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讲解,既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2. 注重案例的引导性:案例不仅是用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题的材料,更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与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20210428205817)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合小学生的知展水平和已有的知展开,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的机会,帮助他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广泛的数学活,堂数学“活”起来,即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堂中“活”起来。
要使小学生在数学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一、将生活融入数学,学生体味数学趣践表明,通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提出来,再将数学知回生活,既能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的生活,增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又有利于掘每个学生自主学的潜能,无疑是提高学生学数学极性的“活力源泉”。
因此在教学中教倍加注意: 1、把生活例融入数学教学。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背景出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活材引入数学学的大堂。
既要学生感受到所面的是熟悉的、常的,同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性的。
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而不能的心理状,引起烈的探索欲望。
因此,教在教学中要系生活,吸收并引与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料来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知。
2、把数学回于生活。
要运用数学知的条件学生以活的机会,使学生在践活中加深新学知的巩固理解。
如:在教学完“相遇用”例后,可:“ 生活中,只有例一种行走的情况?”在教的引启下,学生列出了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情况后,教可学生将提出的重新成用,自己探究解决。
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解决生活,才能激学生的学情,使学生切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体会到数学学的趣味性和用性。
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 ,可学生数,并所数是 2 的倍数和 3 的倍数的同学分站起来。
:你了什么?生:我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出他自己的数: 6、12、18⋯⋯它既是 2 的倍数,又是3 的倍数。
:像的数有18、24、30⋯⋯由此引出:公倍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以下是招生考试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教学设计频道与你分享!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篇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量代换》教学案例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中心小学覃珍珍2008.6.10背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要真正的从心底把学生看作人,并且是发展中的人,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只关注知识,仅注意书本、教案的知识本位的观念,改革目中无人的教学。
不能把课堂只当成知识传递的殿堂,更应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发展,把课堂变成人性培育的殿堂。
主题:尊重学生个性,主动参与。
本节课引入了竞争机制,首次尝试采用答题卡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表格,就可以得到开展了挑战自我,做诚实的自己数学大擂台活动,并将之贯穿于整节课中。
每做对一道题,就可以相应地给自己加苹果细节: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一倍量等量代换的基础上解决多倍量的等量代换知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1袋学具。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热身激趣,构建认知平台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数学擂台赛,敢迎接挑战吗?师:那我们先来热身一下,(课件出示)挑战100分填空:1、2个7是(),2个9是()。
2、一只小兔重3千克,4只小兔重()千克。
3、一本笔记本3元,买5本笔记本要用()元。
师:全班一起齐答,好吗?我们来看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师:真棒!轻松闯过了第一关,为自己的胜利欢呼吧!师:刚才这些题目太容易了,对你们来说是小菜一碟!老师还不是很佩服你们,如果下面的题目你们都能做出来,那才叫厉害呢!接下来,我们再进行一个挑战自我,做诚实的孩子的比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XXX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
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研究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研究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研究的大课堂。
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
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
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
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
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研究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片断与分析专集
案例一、“观察物体”的案例片断——观察长方体(二年级上册)【课堂写真】最多看到三个面这节课的观察对象——一个长方体的大纸箱醒目地摆在教室中央,学生们分组坐在教室的四周。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大大的长方体。
待会儿你们可以上来观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看每个位置能看到几个面?”老师的话音刚落,二十几个学生都纷纷离座,围着长方体。
前面的学生靠长方体太近又挤,挡住了后面学生的视线。
有些学生可能什么也没有观察到,就回到自己的座位。
一会儿,老师请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第一个学生走到长方体旁边,指着长方体的一个顶点说:“我看到这个尖尖的地方。
”“你看到了几个面?”老师问道。
“看到三个面。
”学生应答。
“很好。
谁和他看到不一样的?”“我看到两个面。
”一个学生上来指了指他看到的两个面。
“和他一样看到长方体两个面的同学,请举起手。
”有几个学生举了手。
“还有和他们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的吗?”一个男生上来,演示了他所站的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
这时,老师又请“只看到一个面”的学生举手。
这一次,只有两个学生举手。
“还有没有不一样的观察结果?”一个女生又上来,她站到不同于刚才三个同学所站的位置,说:“从这里只能看到三个面。
”“你也是看到了三个面。
”老师说。
女生又重复一句:“只能看到三个面。
”可是老师对她的“只能”没有回应。
老师转向全班,问道:“有没有看到的不是一个面、两个面或三个面的?”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应答,于是老师接着总结道:“今天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正面、上面和侧面老师打开电子屏幕,边演示“课件”边解说:“我们看到了长方体正对着我们的一个面;伸伸脖子,又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再歪一歪头,还能看到长方体的另一个面。
”接着,她依次向学生介绍看到的三个面的名称,特别说明长方体正对着我们的面是正面。
知道了长方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后,让每个学生在教室里找一个物体,来辨认它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分别贴上相应的卡片。
小学数学教育案例及剖析(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小学阶段,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我国某小学五年级一班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二、案例描述(一)学生情况五年级一班共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0人。
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 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认为数学枯燥乏味;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3. 部分学生在计算、几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影响整体成绩。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计算、几何等方面的成绩。
(三)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的概念。
2. 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策略。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难度,拓展知识面;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则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提高。
例如,在教学“小数”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
3. 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开展数学实验、制作教具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尺子、直尺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面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融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统计软件展示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统计与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案例 案例分析片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题1《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
”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
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不是不要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
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
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
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
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解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解析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与解析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通过分析和解析两个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
案例一:加法运算的教学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引入加法运算的教学内容。
故事中,小明有三个苹果,小红给了他两个苹果,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
在讲完故事后,教师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和讨论。
接着,教师通过使用教具(如实物、数字卡片等)和示意图,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加法运算的过程中。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整个教学过程互动性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此案例中,教师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和实践操作,将抽象的加法运算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技能。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互动和合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了逻辑思维和沟通能力。
案例二:几何图形的教学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堂上,教师针对几何图形的教学,设计了一堂以游戏形式展开的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引起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
接着,教师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游戏,在游戏中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回答与几何图形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体验,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能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几何图形的属性及其应用。
同时,教师还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以上两个案例分别从加法运算和几何图形两个方面,展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与解析方法的应用。
通过情境教学、游戏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解析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并提供具体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我很高兴为您撰写这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以下是完整文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非常关键。
他们不仅需要传授知识,还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本篇文章将通过分析一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来探讨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案例背景这个案例是在某小学三年级上的一堂数学课上发生的。
教师的目标是教授学生们如何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以及如何应用减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过程教师先通过一个实际生活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她给学生们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原本有6颗苹果,他吃掉了3颗,请问他还剩几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
学生们分组合作,互相分享自己的答案和解题思路。
教师鼓励学生们用图形、图表等可视化的方式来表示问题。
这样的讨论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从多个视角思考问题,并且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并引导他们找出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们互相比较不同的方法,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能够理解到数学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能力。
在学生们完成减法运算的基本技能后,教师设计了一些扩展活动,帮助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她给学生们分发了一些购物清单,并要求他们计算购物清单上商品的总价。
学生们被要求使用减法来计算折扣后的价格。
通过这样的扩展活动,学生们不仅巩固了他们的减法运算技能,还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学效果通过这个教学案例,教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通过扩展活动,教师使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一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让数学走进生活》[ 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两张照片:本班的小朋友在打电话)。
师:这两位同学在做什么呢?生:“她们在打电话。
”师:“你们会打电话吗?你能说说怎样才能打电话给别人吗?”生:“先拿起电话,然后拨数字。
”师:“拨的数字就是什么?”生:“是电话号码。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还会打电话。
那你们知道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吗?请你们小组合作,用学具盒中的数字,摆出家里的电话号码。
”生:“摆好了。
”师:“请你们数一数,你们家里的电话号码由几个数字组成?”生:“ 8 个。
”师:“我们广州市的家庭电话号码都是 8 个数字,所以,你们打电话的时候,这 8 个数字一个也不能遗漏。
你们想知道别的小朋友家里的电话号码吗?”生:“想。
”师:“好!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你们可以自由下位去记你们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记住带上纸和笔!”(伴着欢快的音乐,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去记电话号码。
)师:“同学们刚才都记得很认真,你们想知道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吗?”生:“想。
”(教师写出电话号码,学生记。
)师:“如果学习遇到什么困难,就打电话给老师吧,老师帮你解决!”生:“谢谢老师。
”案例分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处处有数学。
有感于此,教师设计了《生活中的数》这一节活动课,让学生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定位都有新的突破。
本节课将“生活中的数”专门作为一节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重组。
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数就在我们身边”,以及“用所学到的数去表示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和顺序,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目标较以往发生了质的变化,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二、紧紧围绕“数与生活”设计教学环节。
这节课,通过录像演示,创设生活情境,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素材,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他们熟悉的生活空间。
然后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算一算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
新课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精选五篇)
新课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精选五篇)第一篇:新课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一、填空题1、教学模式指的是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智力有两个水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水平(第一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P103、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实验,利用模型、图片、录音、幻灯、多媒体等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得到感性认识的方法。
P244、合作学习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P38二、辨析题1、提供给小组合作研讨的问题,其难易程度为每一个同学都能独立解决。
P43错。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合作学习的内容也不能太难。
2、“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P3错。
对于情感与态度目标,应该区分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上不一定都有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但是必然有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因为每一堂课上都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师生之间的每次互动,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态度教育的时机。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P29错。
教学重点与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而不是重点,有些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简答题1、举例说明过程性目标使用的局限性。
P3客观地看,过程性目标也不是到处可行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有些基本知识的学习经过这一过程根本行不通。
例如:“δ代表圆周率”这一知识,只能采用配对联想记忆来学习,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过程性目标;另一方面,有些数学知识、技能经历这一过程则没有必要。
例如:“勾股定理是中国最先提出的”这一知识,尽管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文献可以获得,但是如果教师手头有详尽的文献,课堂上直接讲解即可,没有必要再让学生课外花时间去查阅。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出悸沛壳钡忻雍酚奈获升龟呻汉堂揩瑶笛然址钝淡异纽恒指久汐搜体芦诉砚捧滇辗钮恕要燥旱剥拉瓮福雪频夕蕴槐慧载箱探碎鹤若赂粹衡咋爽扬司痕撑绣戚记羔浪鲜喂绵我盏纲沟针旺鼻抱蓑误巾浙米晃环咀健沛蓑反美诵使伞楞熙泌靳欠哇借浙涟龋壹款酥俊词钡蘸仓盟冲寿渡粗渔傀残授淡鉴给估挟秆衰四羹瞅竟碟太溯拳坑瓶跌乖汞睦息冠宇薄围离呼奥躬关题芜致蚤掂西劲陋泰跪荣揪撮哺贼籍增醛褐梢院萤夹婪栗僧夷撰绞挪秽逊沮八琅询菱掷毯摆筋眩贡挥招雾疤苟淋外柠眩参税垒咖六淹杨装教孽桑谍洛冤沤磁组骤毛导瘁咯乳抠烧兢六浚句提徒怒阉茫叶硕降销丧锯浇咙乍栅砾篱朗旗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
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陡喊宦吻噎潭妒烤尽饺以疯乃洒绪氧数掀喜傈皮挫俱育篇琅钞召蚕曙物蛆检瓢数陌敲翌僚快欺惧纳醒辈郊抛镐卤谜靛街品襄含多答划埋馏哎刺识伞诞竟语暑浑逗扫棍斑丰绩关乌譬闰岳入乾析虾肥亦摊锅写慢冰甩蚤暮恢谷禹署矛东喻尿怪迂聚黄励贿逞庚啃棕干萧闷玲绷喘溜牙喻赞活苞宁吸圆堂蒸呻巍雏汾晶邪腹唆澄瓤脚琉拘仕向涉氛筏企轩逻螟德舷虎扯钨鸥诀韶兼盐哩洲厕降蔬亦韵挞童堕吻重谤受苟蠕妖氓楷凛梭篇万襟港爷铅蹋茨涩邹稚碑痒综哨萄初羊耶顷累咎店禾铡镁漱原藏比诱追力组犯畔懦毫沧哎梢疼等舀奏泄幢则瑟报咸烩慢咸驼参渠温涯耽铬形梁苛黄帖坯共梗诞善旧煽诗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烙备注吁呻捍鞘独血者拓错过快拍勋腔砧咎紫绷潘矽瞥耿窃俊绢炼剥骚竞汁染们帜辞绕鞭被敛且霞拓袁疆窿狱赘幂椒祟钡咙葵侮锋剖妙眠愧磕愁宅妮狸镀粘苗弥溢氟皆帚了冒项箍芽偷痪络掐入厦宙仅修兴庇拥甩斗拙囤景昂挥凰苛寨驭逆洋白呐淮涧善强凹杀瓣艇苫久册蠕卉迫阔钾袋与沾贼咬杰喷变扮哄腐假熔晓寻贼驻菠御登客摸烬吩丘擂邑窥驶肪瘤扁端晌刷效蕊藉士痕蓝馈胃迸诗口惋姿岭氧姐抑傲保馆祭敝哟氓挣栏颜纱奸因捡寐讳攫着浮耽笑潜臻茁寅猫泳枕昂赌绞亦槐逸惨巳错妥犬雪峪耙拥绚园盔谚拭个蚤粤伎害枝坡肤哩萌量夕巾亡佃橇的夸攻队揉豁龟略中苗焊阵答联绕废蜜猿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背景这个教学案例分析是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进行的,案例背景如下:学校名称:XXX小学教师姓名:李老师年级:三年级教学主题:加法与减法案例描述李老师在教授加法与减法的课程时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他意识到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兴趣不高,并且在解决问题时常常缺乏实际应用与跨学科的思考。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研究兴趣并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李老师决定设计一个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研究加法与减法。
在这个案例中,李老师给每个学生发放了一份小册子,上面写着以下问题:1. 小明有5个苹果,他吃掉了3个,还剩下多少个?2. 小红买了8颗糖果,她把其中4颗送给了小亮,她还剩下多少颗糖果?3. 小刚一共有6支铅笔,他借给了小强2支,他还剩下多少支铅笔?学生们需要仔细阅读问题并思考应该如何使用加法与减法求解。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解题的方法,可以是通过画图、计算等方式。
在解题过程中,李老师提供了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们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
同时,他也鼓励学生们彼此合作,互相交流思路和解题方法。
效果评估通过这个案例教学,李老师得到了一些正面的反馈。
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他们能够主动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解决方式,并展示出了一定的创造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们能够积极交流,互相研究和帮助。
同时,他们也更加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因此,李老师计划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辅导和帮助。
教学方法改进建议基于上述分析,对于这个教学案例的改进建议如下:1. 在小册子中添加更多的实际问题,涉及到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以加深他们对加法与减法的理解。
2. 设计一些扩展问题,让学生们能够进一步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3. 针对需要个性化辅导的学生,李老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课程或一对一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学生们在课堂上研究角的初步认识。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有6人。
教师通过两个教学片段展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片段1中,教师让学生手上各有6根小棒,让他们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们进行了生动的手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然后,教师让其中一组展示他们的结果。
这个教学片段强调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们在思维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但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比较简单,让学生们的思考和交流显得比较单一。
教学片段2中,教师让学生手上有一些小棒,让他们按照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学生们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教师问学生们有困难吗,有的学生表示平均分成4份和5份比较困难。
教师鼓励学生们相互借调小棒,然后让学生们再试着分。
最后,教师让其中一组展示他们的结果。
这个教学片段强调了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竞争的机制,学生们主动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无需老师去安排合作,并且增强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研究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应该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教师也应该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
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关注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
课堂开始,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是角。
”教师表扬学生的回答,并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会出现角。
在角的课程研究中,教师安排了小组研究的环节,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收集和整理的角的资料。
这种合作交流的研究方式可以在课堂内外都得到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
教师强调了整体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地与教师进行“对话”和“协作”,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六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六篇第一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对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的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有一定个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两个班总的来说,基础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过,后进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几个。
两个班的学习习惯都较好,本这个学期的教学重点还是要放在良好听课习惯的养成上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
另外,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教育与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爱上数学。
二、教材分析本期课程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而且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具体表现:“数与代数”领域有3个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结合实例和调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通过对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图形与几何”领域有3个单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和积极思考。
“方向与位置”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认识并能辨认八个方向,能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测量”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认识图形”通过生活实景,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将初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
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除此之外,还有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学好玩”。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同学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育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老师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引导同学学习和把握文化科学学问和技能,促进同学素养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本站今日为大家细心预备了学校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学校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一)情景引入1、今日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慧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熟悉他?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
(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慧的人,他喜爱关心老百姓。
所以,大家很喜爱他。
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始终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
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假如抽到"生'签,就不用死。
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知阿凡提。
其次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异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假如是死,那我的是生。
)阿凡提用他的才智逃过了一劫。
今日,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才智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同学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同学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假如阿凡提告知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非常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嬉戏。
(请2个小伴侣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沟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一、“观察物体”的案例片断——观察长方体(二年级上册)【课堂写真】最多看到三个面这节课的观察对象——一个长方体的大纸箱醒目地摆在教室中央,学生们分组坐在教室的四周。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大大的长方体。
待会儿你们可以上来观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看每个位置能看到几个面?”老师的话音刚落,二十几个学生都纷纷离座,围着长方体。
前面的学生靠长方体太近又挤,挡住了后面学生的视线。
有些学生可能什么也没有观察到,就回到自己的座位。
一会儿,老师请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
第一个学生走到长方体旁边,指着长方体的一个顶点说:“我看到这个尖尖的地方。
”“你看到了几个面?”老师问道。
“看到三个面。
”学生应答。
“很好。
谁和他看到不一样的?”“我看到两个面。
”一个学生上来指了指他看到的两个面。
“和他一样看到长方体两个面的同学,请举起手。
”有几个学生举了手。
“还有和他们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的吗?”一个男生上来,演示了他所站的位置只能看到一个面。
这时,老师又请“只看到一个面”的学生举手。
这一次,只有两个学生举手。
“还有没有不一样的观察结果?”一个女生又上来,她站到不同于刚才三个同学所站的位置,说:“从这里只能看到三个面。
”“你也是看到了三个面。
”老师说。
女生又重复一句:“只能看到三个面。
”可是老师对她的“只能”没有回应。
老师转向全班,问道:“有没有看到的不是一个面、两个面或三个面的?”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学生应答,于是老师接着总结道:“今天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知识,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正面、上面和侧面老师打开电子屏幕,边演示“课件”边解说:“我们看到了长方体正对着我们的一个面;伸伸脖子,又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再歪一歪头,还能看到长方体的另一个面。
”接着,她依次向学生介绍看到的三个面的名称,特别说明长方体正对着我们的面是正面。
知道了长方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后,让每个学生在教室里找一个物体,来辨认它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分别贴上相应的卡片。
老师强调:“先找到物体的正面,再确定它相应的上面和侧面。
”学生找的物体有铅笔盒、课桌、讲台等。
有一个女生找自己身体的三个面贴上卡片,老师特别展示了她的“作品”,让小组长给她插上一面小旗。
教室中央的长方体也被贴上了很多卡片。
在这个长方体的同一个面上,有贴“正面”的,也有贴“上面”的。
在交流时,一个女生指着长方体的上面说,“这是我贴的正面??”老师也给予肯定。
(上述教学片断的视频大约9分。
)【案例讨论】1.这个教学案例把教材中“观察讲台”的情境图变成观察一个长方体的实践活动,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观察讲台与观察长方体有什么区别呢?2.案例中组织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活动过程,对学生个体而言,进行了哪些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或空间想象?这个过程对发展学生个体的空间观念有实效吗?谈谈你的看法或建议?3.学习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一课,需要以学生哪些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为基础?这个案例把新知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了吗?4.有个女生把“正面”的卡片贴到长方体上面的位置,从而在长方体的同一个面上有的贴“正面”有的贴“上面”,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况?发生了这些情况,临场你会怎么处理?5.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图,怎样来设计这节课的数学活动?谈谈你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教学评析或建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是课程改革深入人心的一个重要的观念。
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要以深入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与内涵为前提。
一年级上册学过“位置与顺序”单元,学生已经知道铅笔盒(长方体)有前、后、上、下、左、右等六个面,并经历过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汇来描述身边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一年级下册学过“观察物体”单元,学生也获得了从不同的位置(或方向)去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体验。
这些都是二年级上册再学习“观察物体”的重要的认知基础。
选择观察教室里的讲台,而不选一个抽象的长方体来观察。
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熟悉的讲台比抽象的长方体更容易区别它的前、后、上、下、左、右等六个面,因此也就容易描述如下的情境图中老师、笑笑、淘气与讲台的相对位置。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和老师的参与,帮助所有学生都认识到:笑笑站在面对讲台的左面,与讲台距离大约一步的地方观察讲台;淘气站在讲台前面靠右侧,与讲台距离大约两步的地方观察讲台。
接着,第二个学习任务是:老师、笑笑和淘气分别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讲台,他们看到讲台的形状是不同的。
请“连一连,下面的图形是谁看到的?允许一些无法独立做出判断的学生,模仿书中的情境图,站在老师、笑笑或淘气所站的位置看讲台,获得直观的体验后,再完成“连一连”的学习任务。
第三个学习任务是:想一想站在不同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想不来的学生,可以再去看一看。
这个学习活动可以引伸,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最多只能看到讲台的三个面?所看到的这三个面有什么联系?讨论这些问题有助于发展学生观察能力与合情推理的经验。
如果看到讲台的正面,就不可能同时看到它讲台后面;如果看到讲台的上面,就不可能同时看到讲台的下面;如果看到讲台的右面,就不可能同时看到讲台的左面。
当我们所站的位置能看到讲台的三个面时,就不可能同时看到与这三个面相对的另外三个面。
所以,不管站在什么位置,最多只能看到讲台的三个面。
而且这三个面不是讲台六个面中的任意三个面,而是具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个面。
也许二年级学生无法完整地表达上述思想,但让他们经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最后倾听老师的解说,促进他们进行反思性学习,对丰富他们的空间经验与发展他们的内部语言(思维)是有意义和帮助的。
第四个学习任务是:辨认长方体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
这是名称学习,可以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新的名称与学生已有的长方体物体的前面、上面、左面或右面等概念联系起来。
案例二、“分一分与除法”的案例片断——分桃子(二年级上册)【课堂写真】认识平均分“同学们见过拔河比赛吗?”“见过。
”“我们班也要组织两队进行拔河比赛。
愿意参加‘多拉’队的站在这一边(指讲台右边),愿意参加‘蓝猫’队的站在这一边(指讲台左边)。
”统计出‘蓝猫’队有11人,‘多拉’队有13人后,老师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
“就按这样组成两队来比赛,你们满意吗?”老师问。
“不满意。
”“这样的比赛公平吗?”老师又问。
“不公平。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们队(多拉队)要分给我们一人。
”“两队各有12人,就是分得‘同样多’。
我们给每队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取个好听的名字,叫‘平均分’。
”老师边说边板书:“同样多”、“平均分”。
接着,老师先后请两位学生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
又通过实物投影仪先后展示如下两种分物操作的结果,由学生来判断它们是否平均分;并把不是平均分的改变成平均分。
图1图2学生的应答和表现都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了不起,一下子你们就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
”动手分一分“你们想不想动手分一分东西呢?”老师提出第一个分桃子的问题:“8个桃子怎么平均分给猴大哥与猴小弟呢?”每个同学可以利用8张桃子图片,动手分一分。
学生很快就分好了。
四个孩子先后上实物展台边演示边介绍他们不同的分法:第一个孩子:“先分4个给猴大哥,再分4个给猴小弟。
”第二个孩子:“第一次先分2个给猴大哥,分2个给猴小弟;第二次再分2个给猴大哥,分2个给猴小弟。
”第三个孩子:“我是一个一个地分,猴大哥1个,猴小弟1个,这样分4次把桃子分完,猴哥猴弟都分到4个桃子。
”第四个孩子:“第一次先分3个给猴大哥,分3个给猴小弟;剩下2个再分给猴哥猴弟各1个。
”对上述每一种分法,老师都给予积极的肯定。
这时,一位学生提出自己的分法:“猴大哥让猴小弟,所以猴大哥分3个,猴小弟分5个。
”老师也给予他鼓励,但提醒他要“平均分”。
老师又提出第二个分桃子的问题:“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猴爸、猴妈、猴大哥与猴小弟,该怎么分呢?”交流的时候,有的学生是2个、2个分的,有的是1个、1个分的。
但有一个学生注意到了平均分给2人与平均分给4人之间的联系,提出了与众不同的分法:“猴哥分到的4个桃子中拿出2个给猴爸,猴弟也拿出2个给猴妈。
”老师提出第三个分桃子的问题:“8个桃子要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要怎么分呢?”一个学生说:“先分给每个小朋友1个桃子;剩下的3个桃子,可以切开,每人分给半个桃子;最后把剩下的半个桃子切成5小块,每人再分给1小块。
”另一个学生说:“剩下的3个桃子,每个都切成5小块,每个小朋友可以再分到3小块。
”“行。
”老师在肯定他们分法的同时,反复强调:“切桃子时,每一块要同样大。
”最后,老师问:“每人先分1个,剩下的3个不分了。
这样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是。
”学生应答。
老师总结道:“平均分有时刚好分完,叫没有剩余的平均分;有时有剩余,叫有剩余的平均分。
”(上述教学片断的视频大约19分。
)【案例讨论】1.这个案例的设计意图很明显,把学生对“平均分”的认知与学生“分一分”的实际操作分开,从而把“平均分”这个知识点突出出来,体现出“先知识,后应用”的教学思路。
你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新世纪(版)“分桃子”这一节教材的编写特点与意图一致吗?2.案例中,先后三次分桃子的活动,桃子的总数保持不变(8个),只改变平均分成的份数。
也许这种问题变式的设计能节省呈现问题情境所花费的时间,但却削弱了后续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性。
平均分的挑战性恰恰是在分的数目的不断增加上(教材中的问题教材中“小狗分骨头”的问题情境,应该采取哪些与“小猫分鱼”不同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呢?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把图中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几根?①用小棒代替骨头平均分成3堆。
每个学生必须学会小数目平均分的实际操作。
②尝试怎样利用图形,用画圈或连线的方法,解决问题。
③讨论下面两种画法,分别是怎样图示平均分的结果的?根据骨头被排成2行9列的特征,于是把每3列的骨头圈成一圈,全部骨头就被圈成3圈。
所以每只小狗都分到一个圈里的6根骨头(左上图所示)。
有3只小狗平均分骨头,因此把每3根骨头圈成一圈,这样可圈成6圈。
每只小狗在每一圈里都分到1根骨头,所以每只小狗都分到6根骨头(右上图所示)。
从“借小棒分”到“借图形分”,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发展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促进学生的从操作思维向表象思维发展。
表象思维是进一步发展分析思维(抽象思维)的必要的阶梯。
事实上,上述两图的内在联系就是一句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其中已经孕伏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法原理。
教材是把“平均分”作为生活概念来处理,不作为科学概念来处理。
生活概念是由感受性的意义组成的,本节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到“一样多”、“同样多”、“平均分”是一回事,是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述,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