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磁共振在神经系统应用

合集下载

神经外科选择CT还是核磁

神经外科选择CT还是核磁

神经外科选择CT还是核磁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在临床中想要准确的诊断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则需要开展影像学检查。

同时,为了能够全面的掌握治疗疗效,则需要进行影像学的检查,从而确定治疗的效果如何。

其中,目前在临床上使用较多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为CT和核磁。

这两种检查手段在临床中有很大的区别,这就需要在临床中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检查方法,从而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但是在选择检查方法时,有很多的患者存在较大的质疑,如:在做完CT之后,还需要进行核磁检查,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让患者对这两种检查方法提出了较大的质疑。

即:“为什么在拍完CT后,还需要开展核磁治疗,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以下对这两种检查方法进行了逐一的介绍:1 CT检查和诊断颅内病变手术后很容易引发出血、脑水肿和脑梗死等症状,到了晚期也会出现脑软化或者肿瘤复发的现象。

因此,在临床中应用CT检查,能够及时的发现这些病变,进而让临床医生做出更加明确的判断。

即患者在接受完CT检查后,临床医生通过查看颅脑平扫CT的结果和报告结果,做出具体的诊断结果。

例如:在应用CT检查后,CT呈现出了不规则低密度区,其很容易出现占位性的表现,进而在临床中很难对这些病变造成的脑水肿或者发生坏死等疾病进行鉴别,这就需要在临床中进行一下步的诊断和治疗。

又如:由于术后蛛网膜粘连发生的脑积水等病症,CT就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来,无需做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在观察患者的脑水肿症状时,对于平扫画面显示不清晰或者病变定性困难者,需要行增强CT扫描,也就是通过对患者的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后,在对患者进行CT扫描,从而对患者所发生的病变做出正确的指示。

例如:颅内肿瘤和血管畸形、炎症等需要进行增强扫描。

这样才能对这些患者的病变做出明确的判断,才能增强临床判断的准确性。

2核磁(MRI)检查和诊断临床上较为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为:呕吐、复视、视力下降、站不稳、口眼歪斜,更有甚者發生抽搐或者瘫痪人群等。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

评价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核磁共振与CT检查价值急性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通常由头部外伤引起。

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干预对于患者的生存和康复至关重要。

在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中,核磁共振(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它们能够提供对颅脑结构和功能的详细展示,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核磁共振和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和应用。

我们来看一下核磁共振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核磁共振是一种利用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的影像学检查技术。

相比于CT,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脑部结构,包括脑组织、血管、神经等。

在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中,MRI能够帮助医生发现微小的脑出血、颅内血肿、脑干损伤等损伤情况,提供更详细、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MRI还能够通过功能性影像学技术,如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提供被损伤脑区的功能状态和代谢情况,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和预测康复情况。

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软组织损伤的敏感性较高,可以提供更详细和全面的诊断信息,对于复杂和严重的颅脑损伤有重要帮助。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来获取人体结构影像的检查技术。

相比于MRI,CT对于颅骨和颅内出血的显示效果更好,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脑挫伤等损伤情况。

而且CT检查速度快,成本低,对于急性颅脑损伤的紧急诊断十分适用。

CT还可以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提供对颅内血管病变和血管损伤的显示,有助于评估患者颅内损伤的程度和严重性。

CT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颅骨和颅内出血的敏感性较高,检查速度快,适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紧急诊断。

虽然MRI和CT各有其优势和适用场景,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检查需求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神经影像学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神经影像学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

神经影像学在神经疾病中的应用神经疾病是指由于神经系统出现异常而引发的各种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严重的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传统的治疗方式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观察病人的表现、进行临床检查以及进行各种生理指标测量等来诊断神经疾病。

然而,这种方法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因为它并不能对神经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状态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观察。

因此,神经影像学的应用对于神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神经影像学是指运用各种成像技术来观察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进而辅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神经疾病的一种学科。

目前,主要的神经影像学技术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

MRI是目前最常用的神经影像学技术之一。

它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各种组织的影像,从而对神经系统的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

MRI具有分辨率较高、影响较小等优点,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影像图像,并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上进行观察。

此外,MRI还可以对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进行观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CT是一种通过不同角度的X光成像来获得图像的技术。

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影像,而且成像速度快,且较为经济实惠。

在神经疾病的诊断中,CT常常被用来检查颅内出血、颅骨损伤、深部脑结构的缺失或肿瘤等情况,可以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出重要参考。

PET则是通过测量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观察各种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技术。

PET在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主要用于在早期发现神经系统的异常情况,比如说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观察神经细胞代谢和脑部血流变化等指标,从而推断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程,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治疗数据。

神经影像学给医生带来了高质量的影像图像,并为诊断和治疗神经疾病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虽然神经影像学技术非常先进,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各显神通的CT与核磁共振

各显神通的CT与核磁共振

各显神通的CT与核磁共振作者:杜祥颖金玲来源:《养生大世界》2014年第09期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负责人体各项活动及功能的总指挥。

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平常所提到的脑出血、脑血栓、脑炎、脑肿瘤等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在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情况下,我们急需了解脑和脊髓的情况,但是,脑和脊髓分别藏在颅骨和脊柱内部,常规的检查方法很难探测到,必须采用一些特殊的医学成像方法,如我们常提到的C T和磁共振。

CT与核磁共振各有千秋当遇到头痛的患者来就诊,医生一般会开关于神经系统的检查,有时是CT,有时是磁共振,这让病人很困惑: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首先, CT更加廉价,检查也更快捷,但是,如果我们去看CT图像时就会发现,人的颅骨在CT上显示得非常清楚,而里面的脑组织却是灰色一片,除了专业的诊断医生,常人很难区分里面的组织。

这是因为CT只能区分组织的密度差异,空间分辨率却较差,对于密度较高的颅骨非常敏感,但是大脑组织的密度差异并不大,CT对脑组织的分辨很迟钝,因此CT对于脑组织里的一些病变并不是很敏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然而CT在颅骨外伤,出血等疾病上有其特有的敏感性,而且没有磁场限制,因此也有其不可取代的优势。

而观察颅脑磁共振检查的图像,你会发现,磁共振显示的脑组织就比CT上显示得细腻多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灰质、白质,甚至一些神经核团,大脑不再是模糊一片,而是更有层次感,这是因为磁共振成像更多是区分不同组织水含量的差异并将之转化为图像信号,因此敏感性更高,同时还具有更多的成像参数和成像技术可以选择,从而反映人体组织的更多特性,对疾病的诊断以及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核磁共振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非常敏感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颅脑、脊髓等疾病,磁共振是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可早期发现肿瘤、脑梗塞、脑脓肿、脑囊虫症及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还可确定脑积水的种类及原因。

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
5
• (5)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借助快速MRI 扫描技术,测量人脑在视觉活动、听觉活 动、局部肢体活动以及思维互动式,相应 脑功能区脑组织的血流量、血流速度、血 氧含量和局部灌注状态等的变化,并将这 些变化显示于MRI图像上。目前主要用于癫 痫患者手术前的评估、认知功能的研究等。
.
6
6)弥散张量成像:DTI是活体显示神经纤维 轨迹色唯一方法,可以显示大脑白质纤维束 的结构如内囊、偏低提、外囊等结构,对于 脑梗死、多发性硬化、脑白质病变、脑肿瘤 等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
35
(2)磁共振血管成像:血管由于血流速度快,从发出脉冲到接受信 号时,被激发的血液已从原部位流走,信号已经不存在,因此, 在T1W1和T2W1上均成黑色,此现象呈留空效应。MRA是根据MR 成像平面血液产生流空效应的一种磁共振成像技术。不用造影剂, 通过抑制背景结构信号将血管结构分离出来,可显示成像范围内 所有血管。MRA优点是不需要造影剂,方便省时,无创及无放射 损伤。缺点是信号变化复杂,易产生伪影。临床主要用于颅内血 管狭窄及闭塞、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的诊断
.
31
(3)脑肿瘤:MRI在发现低分化的、比较小 的肿瘤以及转移瘤方面优于CT。其信号强度 特征与肿瘤的含水量有关,但瘤内和瘤周的 出血、水肿、坏死、囊变、钙化等改变,均 可影响肿瘤的信号强度和特征。增强扫描有 助于肿瘤的诊断,特别是对软脑膜、硬脑膜 和脊膜转移瘤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
32
(2)磁共振血管成像:血管由于血流速度快,从发出脉冲到接受信 号时,被激发的血液已从原部位流走,信号已经不存在,因此, 在T1W1和T2W1上均成黑色,此现象呈留空效应。MRA是根据MR 成像平面血液产生流空效应的一种磁共振成像技术。不用造影剂, 通过抑制背景结构信号将血管结构分离出来,可显示成像范围内 所有血管。MRA优点是不需要造影剂,方便省时,无创及无放射 损伤。缺点是信号变化复杂,易产生伪影。临床主要用于颅内血 管狭窄及闭塞、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的诊断

CT、MRI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CT、MRI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406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 43(3)·临床研究·CT 、MRI 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刘波* 钱伟军△(开封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河南 开封 475000)摘要 目的:研究X 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 )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本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5例高度怀疑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行CT 与MRI 检查,观察患者病变形态、密度、信号及强化方式等特征;最终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MRI 、CT 检查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

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67例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

CT 检查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6.57%、75.00%、85.33%;MRI 检查分别为88.06%、87.50%、88.0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CT 与MRI 检查均有效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临床可根据患者个人情况进行选择。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CT 检查;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应用价值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是临床少见但恶性程度较高的疾病,以头痛、呕吐等临床症状为主,好发于儿童与婴幼儿,成年人较少见。

该类疾病恶化速度极快,病死率高[1]。

临床上可分为继发性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继发性瘤体可发生于颅内任何部位,原发性则以幕上脑实质多见[2],其中继发性较常见。

手术切除后病理活检可对肿瘤进行准确诊断,但如何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一直是临床研究重点之一[3]。

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常用的方法,包括X 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 )检查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但目前有关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母细胞瘤的最佳手段仍存在争议[4]。

医学影像技术与疾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

医学影像技术与疾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

医学影像技术与疾病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学影像技术通过使用各种影像学设备,如X射线、CT扫描、核磁共振等,能够提供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详细结构信息,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并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最新进展。

一、神经学领域在神经学领域,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于脑部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更加精确。

结构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被用来检测脑部病变和评估神经功能。

例如,研究人员利用fMRI技术发现了与情绪和记忆相关的神经回路,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此外,MRI技术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准确诊断癫痫和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

二、肿瘤学领域在肿瘤学领域,医学影像技术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肿瘤学研究的深入,新型影像技术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和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为肿瘤的定位和治疗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PET-CT技术结合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可以提供代谢和功能信息,有助于肿瘤分期和评估治疗效果。

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技术则利用超声成像的实时性和高分辨率优势,能够精确引导手术,并减少对患者的创伤。

三、心血管学领域在心血管学领域,医学影像技术在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CT和MR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对于心血管系统的成像更加精细。

心血管血管造影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病变,并结合虚拟实景技术,提供立体的血管结构。

此外,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治疗技术,如血管支架置入和经皮冠脉介入手术,使得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更加安全和有效。

四、骨科领域在骨科领域,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对于骨骼疾病和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准确。

X射线和CT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骨骼结构和骨折的位置,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此外,正电子骨密度成像(PET-BMD)技术可以评估骨质疏松的程度,并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建议。

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进展

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进展

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些技术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以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

本文将对这些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其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通过连续多个层面的X射线图像来获取人体器官结构的方法。

它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特别是颅脑损伤和出血灶的检测。

近年来,随着CT设备的改进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的发展,CT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磁共振成像(MRI)相比于CT,磁共振成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更好分辨能力。

通过磁场和无线电脉冲的作用,MRI可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MRI在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定性诊断和病情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波谱成像(MRSI)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衍生技术也逐渐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中。

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是一种通过注入放射性同位素来追踪代谢活性、脑血流以及神经受体等信息的影像学技术。

它可用于研究脑功能活动和代谢变化,并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其存在辐射剂量较大的局限,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四、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进行成像的技术。

与PET相比,SPECT具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如脑血流灌注、脑功能评估和脑受体显像等。

近年来,随着SPECT 的技术改进,其图像质量和空间分辨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其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诊断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二)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CT表现
4. 颅脑损伤
5. 脑变性疾病
6. 脊髓、脊柱疾病
早期CT显示不明显,晚期可表现为不同部位的萎缩:大脑、小脑、脑干、局限性皮质或基底核萎缩
(一)各种磁共振成像技术介绍
1. 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
2.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以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
(1) T1加权像(T1 weight imaging,T1WI)可清晰显示解剖细节(2) T2加权像(T2 weight imaging,T2WI)更有利于显示病变(3) 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是一种脑脊液信号被抑制的T2加权序列,由于抑制了脑室及脑裂内的脑脊液信号,FLAIR成像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侧脑室旁及脑沟裂旁的病灶,对于脑梗死、脑白质病变、多发性硬化等疾病敏感性较高
CT平扫未见病灶
CTP示左侧基底核区较大范围CBF下降(箭头所示蓝色区域)
发病2小时脑梗死患者CT、CTP、CTA
CTP示左侧基底核区CBV下降(箭头所示蓝色区域),范围明显小于CBF下降区域,提示存在缺血半暗带
CTP示整个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TTP延长
CT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1段血流中断
发病2小时脑梗死患者CT、CTP、CTA
(二)脊柱X线检查
(一)全脑血管造影术
1. 适应证颅内外血管性病变,例如动脉狭窄、侧枝循环评估、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等;自发性脑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检查;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血供与邻近血管的关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者;严重心、肝或肾功能不全者;脑疝晚期、脑干功能衰竭者
1. 脑梗死
(1)超急性期:发病12小时内,血管正常流空消失,T1WI和T2WI信号变化不明显,但出现脑沟消失,脑回肿胀,灰白质分界消失,DWI可出现高信号(2)急性期:发病后12~24小时,梗死灶呈等T1或稍长T1、长T2信号,DWI可高信号(3)起病后1~3天:长T1、长T2信号,DWI高信号,出现水肿和占位效应,可并发梗死后出血(4)病程4~7天:水肿及占位效应明显,显著长T1、长T2信号,DWI信号开始降低(5)病程1~2周:水肿及占位效应逐渐消退,病灶呈长T1信号,T2信号继续延长,DWI信号继续降低,T2WI信号强于DWI信号(6)2周以上:由于囊变与软化,T1与T2更长,边界清晰,呈扇形,出现局限性脑萎缩征象,如脑室扩大、脑沟加宽

CT和MRI的临床应用

CT和MRI的临床应用

CT和MRI的临床应用介绍CT和MRI是医学影像学中广泛使用的两个影像检查技术。

CT(Computed Tomography)是利用X射线进行多层次扫描,得到体内各部位的断面影像,广泛应用于检测颅脑、胸腹部、骨骼等部位的病变和异常。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则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进行扫描,其具有丰富的组织对比度和高分辨率优势,特别适用于软组织和血管成像。

本文就CT和MRI的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CT的临床应用颅脑影像学颅脑CT检查可用于诊断多种疾病: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变、脑膜瘤、脑出血、颅骨骨折等。

CT检查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的特点。

利用CT能够快速得到颅脑各部位的精细图像,早期发现异常,有利于此后的治疗。

胸部影像学胸部CT检查适用于胸闷、咳嗽、咳痰、气促和咯血等症状的病人。

该检查有利于诊断各种肺疾病、肺部感染、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以及肺癌等。

此外,胸部CT检查也可用于检测心脏和心血管系统病变。

腹部影像学腹部CT检查可用于诊断多种内脏器官的病变。

如肝癌、肝硬化、胆管结石、胰腺疾病、肾病、肾结石、腹主动脉瘤等病症。

腹部CT检查可以检测和确定肿瘤的类型和位置,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化疗和手术等治疗方案。

骨骼影像学骨骼CT检查可用于检查创伤、骨折、关节疾病等。

骨骼CT图像具有高分辨率和对比度,能够显示出骨骼的细微结构和受损情况。

MRI的临床应用颅脑影像学MRI的神经系统成像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检测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如脑卒中、癫痫、脑外伤、脑炎、多发性硬化症等。

MRI图像具有极高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因此能够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内部结构和神经损伤的范围和程度。

脊柱影像学脊柱MRI影像学检查广泛应用于诊断脊柱及周围软组织和神经系统疾病,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髓炎、脊髓肿瘤等。

MRI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脊柱及相关结构的解剖结构,特别是软组织和神经系统结构的详细图像。

肝脏影像学MRI是目前检测肝脏病变的最好方法之一,其结构与功能信息均可提供丰富的扫描内容。

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陈林娟【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17(023)022【摘要】目的: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应用C T与磁共振的临床效果探讨.方法:将本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42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并将其作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参考组,2组研究对象均进行C T检查和磁共振检查,对2组研究对象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观察其检查准确度情况.结果:参考组的C T检查异常率为9.52%,磁共振检查异常率为11.90%;实验组的C T检查异常率为64.29%,磁共振检查异常率为92.86%;2组比较,实验组的C T检查异常率以及磁共振检查异常率明显高于参考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且实验组的磁共振检查异常率明显高于C T检查异常率(P<0.05).结论:CT与磁共振检查是两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检查方式,两种检查方式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可以为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若两者结合进行检查,将可进一步提高检查准确度.【总页数】2页(P14-15)【作者】陈林娟【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磁共振室江西南昌 330006;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江西九江 33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相关文献】1.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研究2.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3.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研究4.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5.CT与磁共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DR、CT和MRI:哪种成像技术最适合您的情况?

DR、CT和MRI:哪种成像技术最适合您的情况?

DR、CT和MRI:哪种成像技术最适合您的情况?一、介绍三种成像技术(一)DR(数字X射线摄影)(1)原理和工作方式DR是一种数字化的X射线成像技术,用于获取骨骼和软组织的图像。

其原理是通过X射线穿过被检查的部位,然后被探测器捕捉。

这些X射线被转化成数字图像,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存储,最终产生高分辨率的影像。

(2)适应症和应用领域骨折诊断:DR广泛用于检测骨折,包括手臂、腿部、骨盆等骨骼部位。

肺部成像:DR可用于检查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等。

骨关节疾病:用于评估关节疾病,如骨质疏松症和关节炎。

牙科应用:常用于牙齿和颌骨成像,例如检查龅牙或根尖周围感染。

(二)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1)原理和工作方式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其原理是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生成具有横截面的图像。

患者被放置在旋转的X射线机器内,X射线通过身体,然后被接收器捕捉。

计算机将数据转化为三维图像,可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

(2)适应症和应用领域脑部成像:CT用于检测中风、颅内损伤和脑肿瘤等。

腹部和胸部扫描:用于评估腹部器官,如肝脏、胃、肾脏,以及检查肺部问题。

骨骼成像:CT可用于检测骨折、骨肿瘤和骨关节疾病。

导向手术:在外科手术前,CT可用于精确定位病变和引导手术操作。

(三)MRI(磁共振成像)(1)原理和工作方式MRI利用磁场和人体组织间氢质子的信号差异产生图像。

患者被置于磁场中,然后受到磁场脉冲激发。

这些信号被捕捉和处理,生成高对比度的详细图像,可以显示身体内部的各种组织和器官。

(2)适应症和应用领域脑部和神经成像:MRI用于检测脑部肿瘤、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问题。

脊柱和关节成像:用于评估脊柱、关节和软组织疾病,如椎间盘突出和关节炎。

腹部和盆腔成像:MRI可用于检查肝脏、胰腺、子宫、卵巢等内脏器官。

心脏和血管成像:MRI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血管病变。

DR适用于骨骼和一些肺部问题,CT提供高分辨率的全身扫描,MRI适用于神经系统、软组织和腔体器官的成像,具体选择应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而定。

CT和MRI有什么区别?各自适用于哪些病症?

CT和MRI有什么区别?各自适用于哪些病症?

CT和MRI有什么区别?各自适用于哪些病症?CT图像是经数字转换的重建模拟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固有矩阵排列而成,用灰度来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

MRI也是数字化图像,是重建的模拟灰度图像,也具有窗技术显示和各种图像后处理的特点。

那么CT和MRI有什么区别呢,能检查哪些疾病?CT是什么?能检查哪些疾病?CT的中文全称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是一种利用放射线对人体某一部位进行断面扫描的检查方法,操作比较简单、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而且价格也不高,可用于全身多种脏器疾病检查,比如头部、胸部、腹部以及骨骼系统等病变检查,特别是对头部胸部和骨骼系统,有着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替代的诊断价值。

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它的缺点,CT的缺点是因为它利用放射线,所以对人体有一定辐射,所以在检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护,特别是对儿童患者。

CT又称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人体某一部位的断层扫描图像进行重建,获得二维或三维断层图像的扫描技术,是一种无创检查,由于扫描时间短、图像清晰等特点,容易被大多数患者接受,其基本原理是X线从不同方向,沿着身体某一个选定的断层进行照射,测定透过的X光量,数字化以后经过计算,得出该层面各个组织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重建图像,从而获得可视化信息。

由于CT是全角度的对人体各个层面进行扫描,所收集的信息比X光线扫描要全面得多,其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X线图像,所以可以更好地显示软组织的结构。

有些器官,比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部的脏器,都可以用X线进行断层扫描,头部创伤、癌症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经常用到CT,如今,CT已经成为人体重要的诊断手段。

一般CT对所有的器质性疾病都可以进行检查,尤其是对密度差异大的器质性、占位性病变可做出定性诊断,如脑部的疾病,其中对肿瘤、出血、梗死等病变检查效果好。

胸部的疾病由于肺内含气,不管是炎症还是肿瘤,和含气的肺组织的对比特别明显,检查效果好,也可对纵隔疾病,周围大血管、脂肪以外的病变诊断;对于腹部实质脏器,比如肝、胆、胰、脾、肾的肿瘤、结石,都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电生理技术在神经系统功能定位中的应用

电生理技术在神经系统功能定位中的应用

电生理技术在神经系统功能定位中的应用概述神经系统功能定位是一种通过测量神经元活动来了解神经系统在形成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和功能的方法。

电生理技术是在神经系统功能定位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它可以记录和分析神经元活动的电信号,从而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定位功能区域以及评估疾病或创伤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电生理技术在神经系统功能定位中的应用。

1. 脑电图(EEG)技术脑电图技术是一种通过记录头皮上的神经元电活动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非侵入性方法。

脑电图记录的是神经元大规模同步活动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通过分析脑电图波谱,可以获得大脑在不同频率下的电活动特征,从而定位大脑功能区域。

例如,研究者可以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分析方法,通过对特定刺激后脑电信号的变化,来定位大脑对特定任务的响应区域。

脑电图技术不仅在研究认知功能、睡眠障碍、癫痫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神经反馈治疗、脑机接口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2. 电脑断层扫描(CT)技术电脑断层扫描技术是一种将大脑结构通过多个角度的X射线照片合成三维影像的技术。

CT扫描可以提供神经系统的高分辨率结构图像,用于精确定位脑损伤、肿瘤等异常病变。

结合脑电图和CT扫描结果,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3.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高质量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图像。

MRI技术以其非侵入性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成为神经系统功能定位的重要工具。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衡量血流变化,从而反映大脑不同区域在特定任务中的活动水平。

通过比较任务和静息状态下的脑活动,fMRI可以帮助定位大脑的功能区域,并揭示大脑在不同认知和情绪刺激下的活动模式。

此外,MRI技术还可以用来评估神经系统结构的异常,例如脑肿瘤、脑出血等。

4. 脑电图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融合技术脑电图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融合技术结合了两种技术各自的优势,可以在时域和空域上更全面地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CT、MRI在儿科中的应用(中枢神经系统)-孙国强

CT、MRI在儿科中的应用(中枢神经系统)-孙国强

MR、MSCT在儿科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孙国强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简称CT)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儿科各系统检查。

其密度分辨率高,横断面图像,可进行图像后处理及多方向的重建。

可以显示X线照片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

解剖关系清楚,病灶显示良好。

CT 的使用使儿科病变检出率,诊断的准确率有了明显地提高。

使儿科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近年来CT技术有了飞速地发展,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简称MSCT)每次扫描获及16-64层图像,0.625mmx64 单圈覆盖范围40mm,扫描速度快,管球旋转一圈最短0.35s,球管热容量大8M,最大输出电流800mA,重建功能强,一键式CT血管造影成像(CTA)实质性器官容积灌注,图像融合等,多种后处理软件。

当前双源CT、宝石能谱、128排256层,32排640层CT已投入临床使用。

1.5T磁共振(MRI)三维图像,解剖关系清楚,组织分辨率高,增强病变显示良好,MRA可了解大血管及主要分支,MRU,MRCP观察泌尿系疾病及肝胆胰疾病,病变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提高。

1.5T磁共振在儿科颅脑、脊髓、大血管畸形、肝胆胰脾肾的先天畸形及占位病变有着广泛的用途。

3.0T MRI在三甲医院已广泛投入临床使用。

2011年3月国内儿童医院第一台3.0T MR已在北京儿童医院为患儿服务。

MR、CT检查应严格掌握适应征,必须与普通X线检查、B超共同使用,互相取长补短才能不断提高儿科影像诊断水平。

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小儿颅脑CT解剖特点一.颅骨:刚出生新生儿,经产道挤压,顶枕骨重叠,颅骨变形,数天内可恢复。

新生儿颅骨,主要是顶骨常可骨化不全,甚至完全未骨化。

前囟及后外侧囟约在1.5~2岁闭合,后囟及前外侧囟生后3个月以内已闭合。

颅缝和颅底软骨连合新生儿期较著明,宽约3~5mm,1~2岁不超过1~2mm。

神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神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神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神经成像技术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神经成像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技术,能够通过扫描人脑来观察人脑的各种功能和结构,对于理解人脑的生理、病理过程,以及神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就神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神经成像技术神经成像技术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

下面分别对这些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1.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医学成像技术,它能够通过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创建人体的细节图像。

这种技术可以提供人脑的详细结构信息,如灰白质分布、脑回和脑沟等,而且可以帮助观察神经系统中脑神经细胞和神经网络的分布和连通情况。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可以产生三维人体图像的成像技术。

相对于MRI,CT可以更清楚地显示人脑的骨骼结构和脑室系统,特别是对于检测颅内出血、脑肿瘤等方面的表现更加明显。

3.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PET是一种可以测量人体代谢活动的成像技术,它是通过注射放射性物质并检测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产生的图像。

因此,PET可以用来研究不同的代谢过程,例如血流量、葡萄糖代谢等情况。

4.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MRI属于MRI的一种分支,能够测量脑部特定区域的血氧水平来反映神经活动。

当一个人做某个任务时,脑部会聚集氧气和血液进入该区域,导致氧气水平的改变,从而可以根据人脑内的代谢活动来显示不同区域的功能性定位。

fMR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了改变神经科学研究的关键之一。

5.脑电图(EEG)EEG是一种诊断和诊断监测神经疾病的技术,可以通过测量脑部的电活动来观察脑部功能和病理变化。

这种技术可以在很早的阶段对精神病、癫痫等神经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神经成像技术临床应用1.神经心理学研究神经成像技术的使用在不同的神经心理疾病的研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CT与磁共振在神经系统的应用

CT与磁共振在神经系统的应用

.
48
三、临床表现:40岁以上为多,最多见于55 ~ 65岁。表现为头晕头疼及神经症状,部分病人 有呕吐、昏迷和三偏症状,重者表现为意识丧 失,两便失禁,瞳孔散大甚至脑疝。
四.CT和MR检查
CT对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仍有一定限度,大约有 20%出现漏、误诊,一般在发病16~24h后明确 诊断。MR对脑缺血的早期诊断较其它影像学 设备有明显优势,不仅能早期诊断脑梗塞,而 且能显示CT不易发现的小脑、脑干梗塞。根据 统计,发病24h内的脑梗塞90%以上能被MR显 示,而CT仅显示60%左右。MR功能成像更具 优势,包括弥散加权(Defusion imaging)、灌 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
实现仿真内窥镜技术
.
3
螺旋CT3D图像
仿真内窥镜
螺旋CT与MRI比较
螺旋CT
MRI
(优点)
(缺点)
扫描速度快
扫描速度相对慢
空间分辨率高
空间分辨率相对低
骨化、钙化敏感
骨化、钙化不敏感
(缺点)
(优点)
单一参数成像
多参数成像,有助鉴别诊断
单一断面成像
任意方向直接成像,有助定位
软组织分辨率低
临床表现:出生后即可发现颅外软组织肿物, 质软有搏动。
MR、CT各具特点,CT可以显示颅骨缺损、膨 出的软组织肿物。MR可以显示膨出的软组织 肿物并能分辨内容物结构,对颅骨缺损的显示 不如CT。
.
20
Chiari畸形
Chiari畸形又称扁桃体延髓联合畸形,主要累及脑干和 小脑,分三型。
Ⅰ型。小脑扁桃体下移入椎管, Ⅳ脑室位置正常,44 ~ 56%合并脊髓空洞症
典型表现:皮脂腺瘤、癫痫、智力减低 CT优于MRI CT表现:室管膜下多发结节性钙化,50%以上

一文读懂X线、CT、磁共振的区别及优缺点

一文读懂X线、CT、磁共振的区别及优缺点

一文读懂X线、CT、磁共振的区别及优缺点作者:尹璐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07期随着我国的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影像检查已经得到广泛使用。

最常见的影像检查方式主要包括X线、CT、磁共振等。

这些常用的检查方式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1.X线。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但具有很强穿透力的电磁波,是医学上用作辅助检查的方法之一。

虽然X线波长极短,但其穿透力却极强,它可以穿透人体,患者在进行X线检查时,发出的荧光穿过人体会在胶片或荧光屏上形成影像,医生根据形成的图像结果判断患者的病情。

2.CT。

CT就是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主要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Y射线、超声波等。

CT检查成像原理与X线检查比较类似,但是X线检查的角度单一,一次只能照射一张图片,无法显示检查部位的所有信息,不利于疾病的检查。

CT检查可以围绕着人体某一部位做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而且扫描时间比较快,图像也比较清晰,可以将人体任意角度的器官或疾病呈现出来,甚至还可以建成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有利于医生更准确判断诊断病情。

3.磁共振。

磁共振指的是自选磁共振现象,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磁共振是指磁共振成像,簡称为MRI,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制成的一类用于医学检查的成像设备。

磁共振收集氢原子共振现象带来的信号,并把它们转变成图像,磁共振检查是没有辐射的,是医学上一种用于诊断疾病的新技术。

1.X线。

X线检查可以穿透人体,呈现出一个平面的二维影像,但是X线检查只能看到重叠到一起的平面图,此项检查比较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查结果出现偏差,所以X 线的检查结果会出现偏差,精准度相对较低。

2.CT。

CT检查可以多角度的分层进行人体检查,通过计算机操作形成图像,这种检查就是把人体分成很多个部分,再针对每一个部分进行观察,CT检查结果要比X线检查细致,但是CT检查要通过电脑计算才能形成图像,所以一定要保证机器设备的完好性。

3.磁共振。

CT和核磁共振MRI有啥不一样

CT和核磁共振MRI有啥不一样

CT和核磁共振 MRI有啥不一样在医院治疗中,CT和核磁共振MRI都是应用较多的影像检查项目,而CT检查是大家熟知的检查方法,相比较之下,许多人还不知道核磁共振MRI,其实这也是一种医学常见的检查方式,很显然这两种检查方法存在着诸多不同,例如检查原理不同。

因此不要混淆两种检测方法,根据病情采取合理的检查方式。

但许多人都不知道两种检测方法的区别,为了方便广大患者能够接受两种检测方法,下文就介绍CT和核磁共振MRI有啥不一样?一、什么是CT检查?CT检查在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时的价值较高。

常用于检测颅内肿瘤、寄生虫病、脑梗塞与脑出血以及椎管内肿瘤与椎间盘脱出等疾病,确诊效果可靠。

X线造影术脑部血管造影仍用于确诊颅内动脉瘤、血管发育异常和脑血管阻塞,其它检测已经十分少用。

增强螺旋CT扫描可以获取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做到三维实时显现。

二、什么是核磁共振MRI?核磁共振是一种常见的影像检查项目,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直到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医学临床检测。

为了避免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所以就将其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I)。

核磁共振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通过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

MRI提供的医学影像信息多于其它成像术,而且与现有的成像术不同,在疾病诊断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MRI可以检测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而且检测过程中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骨伪影;不需使用造影剂;无电离辐射,对人体损害较小。

MRI可以检测出脑内血肿、脑肿瘤、颅内动脉瘤、动静脉血管畸形等疾病,也能够有效诊断出腰椎椎间盘后突、原发性肝癌等疾病。

三、CT和核磁共振MRI有什么共同点?(一)检查躯体内器官核磁共振以及CT都是为了在无创的情况下了解机体内部情况的检查,一般情况下为了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利用光线的特征或者体内细胞特性,可以很好的为临床医生提供身体内的器官的情况。

磁共振和CT有什么不一样?

磁共振和CT有什么不一样?

磁共振和 CT有什么不一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也丰富起来。

然而,老话说的对:“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就医学角度来讲,病从口入,是十分有根据性的。

生活水平高涨,食品种类错综复杂,许许多多的疾病也随之出现在人们的身体上。

绝大部分人去医院做检查期间,由于相关知识欠缺等问题,故对大部分的医疗仪器和检查项目模棱两可甚至丝毫不懂。

如此,请问磁共振和CT的区别是什么呢?一、磁共振和CT的共同点1.均用于检查躯体内在器官磁共振和CT目的上都本着在不对检查者造成创伤的情况下精准地去获知人体内部的情况,通常来说,我们要尽可能减少对机体的影响,进一步凭借光线的性质以及人体内细胞的特点,更好地提供给临床医生关于检查者体内的器官精准数据。

2.均可用于血管造影因为很多相关的疾病,需要进一步获取血管的通透情况方面的数据信息,那么,我们就需要给病人做一个血管造影(无创条件下的),这个时候CT和磁共振就作为最佳检测仪器使用。

3.均可以检查骨头情况倘若是因为在外力的作用下而导致的一系列骨折病症,临床的医生为清晰了解骨折部位的具体情况,通过CT和磁共振检查就是不二之选,两项检查都能够比较清晰和直观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的数据,更是生活中常用的骨折检测仪器。

二、核磁共振和CT的区别区别一:是否有辐射毋庸置疑,当比较两个相似之物时,人们往往是通过比较损害的方式进行。

人们都知道,CT有辐射,所以当比较核磁共振和CT时总是先想到辐射问题。

而两者因为成像原理存在巨大差异导致CT有辐射,核磁共振没有辐射。

CT的辐射是发出的X光线带来的,而X光线直接射在人体上,这就决定了孕妇不能做CT,X 光线对腹中的胎儿会有很大影响。

再看核磁共振,不用发射X光线,只是通过信号来成像,因此不会产生辐射。

区别二:成像效果大体上进行比较的话核磁共振的成像效果要优于CT的成像效果。

两者的成像各有侧重,CT成像上会发现骨头显示很清晰,但是从核磁共振的成像上既能看见骨头,又能比较清晰的显示韧带,肌肉等软组织,这是CT成像所达不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胼胝体缺如并中线脂肪肿瘤
胼胝体缺如并中线脂肪肿瘤
胼胝体缺如
胼胝体缺如
胼胝体缺如
Dandy-Walker综合征
Dandy-Walker综合征是一组先天性脑发 育畸形,又称先天性Ⅳ脑室正中孔、侧 孔闭锁。主要病理改变为小脑蚓部不发 育或发育不良,后颅窝囊肿,约25%病 人小脑缺如,蚓部常并有其它畸形(如 中线结构发育不良、灰质移位等)。
软组织分辨率较CT高
受骨伪影干扰大
无骨伪影干扰
需造影剂 显示血管 不需造影剂可很好显示心脏、血管
有X线辐射
无放射性损伤
目前认为神经系统检查中MRI有其它检查不可比拟的优越 性
1.5T磁共振功能优势
美国GE1.5T双磁共振机在 软件方面具有并行采集处 理功能,在硬件方面具有 先进的体部、头颅、心脏 八通道线圈和全脊柱线圈 等,扫描速度快,图像质 量清晰,
临床表现:出生后即可发现颅外软组织肿物, 质软有搏动。
MR、CT各具特点,CT可以显示颅骨缺损、膨 出的软组织肿物。MR可以显示膨出的软组织 肿物并能分辨内容物结构,对颅骨缺损的显示 不如CT。
Chiari畸形
Chiari畸形又称扁桃体延髓联合畸形,主要累及脑干和 小脑,分三型。
Ⅰ型。小脑扁桃体下移入椎管, Ⅳ脑室位置正常,44 ~ 56%合并脊髓空洞症
神经系统的应用
发育不良与变异 肿瘤 脑血管病变 炎性病变 脑变性病 外伤
先天性脑发育畸形
先天性脑发育畸形
结节性硬化
脑脊膜(脑膜脑 膨出)
Chiari畸形
脑裂性空洞脑
先天性空洞脑
胼胝体发育不全
Dandy-Walker综合征
中线颅内脂肪瘤
结节性硬化
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改 变为多系统错构瘤,主要累积室管膜下,若累 积III、Ⅳ脑室可出现脑积水。全人口占1 / 10万。
实现仿真内窥镜技术
螺旋CT3D图像
仿真内窥镜
螺旋CT与MRI比较
螺旋CT
MRI
(优点)
(缺点)
扫描速度快
扫描速度相对慢
空间分辨率高
空间分辨率相对低
骨化、钙化敏感
骨化、钙化不敏感
(缺点)Hale Waihona Puke (优点)单一参数成像
多参数成像,有助鉴别诊断
单一断面成像
任意方向直接成像,有助定位
软组织分辨率低
临床表现:主要见于婴儿和儿童,头颅 前后径增大,囟门扩大,颅压增高征。
MR优于CT。表现为小脑蚓缺如或变小, 小脑发育不全,后颅窝增大,Ⅳ脑室扩 大、后移且与扩张的枕大池相通,脑室 系统呈积水状,横窦和窦汇位于人字缝 之上(此为本病典型表现)。
实现颅脑解剖结构、弥散功能、颅内血管等的高质量成 像,还能够完成心脏、血管、肝脏、肾脏、胰腺、骨关 节及软组织等诸多脏器成像;可以显示良好组织解剖结 构,敏感发现微小病变,观察微小器官,为患者提供全 方位无损伤的高级影像解决方案。其先进的应用软件系 统对急性脑梗塞早期诊断、胰胆管造影、泌尿路造影和 椎管造影有着精确的诊断质量。
典型表现:皮脂腺瘤、癫痫、智力减低 CT优于MRI CT表现:室管膜下多发结节性钙化,50%以上
为双侧多发。
结节性硬化
结节性硬化
结 节 性 硬 化
脑脊膜(脑膜脑)膨出
颅腔内容物因先天性颅骨缺损而疝出颅外,成 为脑膜膨出或脑膜脑膨出,常见枕囟、眉间囟。 前者包括硬膜和蛛网膜,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含脑脊液;后者还包括脑实质,甚至脑室。
先 天
性 空 洞 脑
胼胝体发育不全
胼胝体发育不全包括胼胝体缺如和部分缺如, 胎儿感染或缺血是胼胝体发育不全的重要原因。 遗传也是胼胝体发育不全的原因之一。可伴有 其它发育畸形,如脂肪瘤,脑裂畸形等。
临床表现:癫痫,智力低下等。
MR优于CT。矢状位显示胼胝体部分或全部缺 如;冠状位和横断面显示双侧脑室额角“八” 字分离,三脑室扩大上移。
CT与磁共振在神经系统的应用
影像设备
普通X线设备(照片、透视) CR、DR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超声(A超、B超、M超、彩色多普勒) 计算机体层摄影(CT) 磁共振成像(MRI) 核医学(SPECT、PET)
螺旋CT与普通CT比较
扫描、成像速度快(<1sec) 容积成像(减少和避免隔、漏) 空间分辨率提高 多种2D、3D后处理
能够进行弥散成像(DWI)、脑功能成像、胆道水 成像(MRCP)、泌尿系统水成像(MRU)、全下 肢血管成像、心脏成像等,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 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T磁共振功能优势
新一代的GE1.5T磁共振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 )的最新突破性专业技术,与原磁共振相比,通用公司 以其卓越的性能在性噪比、扫描速度和分辨率三个最重 要的方面进行了磁共振发展史上最重大的革新。
脑 裂 性 空 洞 脑
先天性空洞脑
先天性空洞脑(Congenital Porencephaly)又称 脑穿通畸形,是由于胎儿发育过程中脑破坏所 致的局部脑组织丧失。
部位:常位于额后、顶前,与脑室和蛛网膜下 腔相通。
MR优于CT,表现为额前顶后叶区CSF信号 (密度)的囊腔,多为楔形,外宽内窄,与脑 室脑沟相通,中线结构偏患侧。
Chiari畸形Ⅰ型
Chiari畸形Ⅱ型
空洞偏右
脑裂性空洞脑(畸形)
脑裂性空洞脑(Schizencephaly)又称脑裂 畸形,是一种大脑发育畸形,属神经元 移行异常。
部位:额后、顶前皮质区(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多伴灰质移位。
MR优于CT,表现为额后顶前宽窄不一的
CSF信号(密度)裂隙,由脑室面伸至脑 内面,表面为灰质。横跨大脑半球的脑 裂是本病的特征。
Ⅱ型。小脑扁桃体下移入椎管, 延髓、Ⅳ脑室拉长, 几乎均伴有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
Ⅲ型。极罕见,具有Ⅱ型特征并伴有枕部及颈部脑膜 脑膨出。
临床症状:延髓症状,马褂式分离感觉障碍,大小鱼 肌萎缩等。
MR表现:颅底凹陷,齿状突移位,小脑扁桃体下移, 延髓和Ⅳ脑室拉长,其它(透明隔缺如,灰质移位等)
实时得到扫描的层
面图像,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扫描方式,代表着磁共振 未来的发展方向。
CT和MRI增强的意义
发现平扫不能显示的病变 确定病变范围 了解病变内部情况和周围关系 区别病变与水肿 了解某些病变是否处于活动期(如MS)
螺旋CT和MRI的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骨与关节 其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