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教育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10-18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编号:D6JK123)及渭南师范学院教改重点项目与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6yks 011)成果之一。作者简介:肖自明,渭南师范学院信息与教育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化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肖自明
(渭南师范学院信息与教育科学系,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专业化的师资做支撑。高师教育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高师教育一方面应加快改革的步伐,走在基础教育的前列,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教师,适应、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师的学术力量,依托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优势,研究基础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引导者,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改革;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7)01-0167-03
基础教育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等师范院校一方面应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走在基础教育的前列,培养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师,适应、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基础教育的理论研究指导和具体策划,依托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优势,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引导者。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专业化的师资做支撑(一)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师教育的新理念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当前世界师范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它是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现代教师教育的新理念。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中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世界教育年鉴于1963年和1980年两度以教师和教师教育为主题:1963年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为 教育与教师培训 ;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是 教师专业发展 。此后又有多次专门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无论在理论上对深刻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还是在实践中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规定了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这就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和不可代替性。1995年,我国又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
制度,这些都为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提供了保障。教师专业化主要指: 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者的专业成长过
程。 1
也就是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莱西所说的,教师专业化 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 2
(二)教师专业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决
定性因素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要求从 教会学生知识 转向 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同时,还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及课程的开发者。在教学上,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转变,切实改变以落实 知识点 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的 生活意义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 教 向重学生 学 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这些转变必然要求教师从 教书匠 转变为创造型教师。课程内容现代化和课程结构的改革要求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课程内容现代化既表现在课
2007年第1期总第153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 gjiang Researches on Hi gher Education
No.12007
serial.No.153
程内容的更新,也表现在教材体系结构的优化、教材设计思想的现代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新的课程结构改革增加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和研究型课程。这些课程要求教师全面更新自身素质。新课程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条件和机会。教师的工作将变得更加丰富,教师自身将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
(三)高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教师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能够担任相应学科知识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学历水平的高层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技术来武装教师的头脑,使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合格地担负起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的任务。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才能胜任这项工作。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1)教师的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2)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师的教育能力);(3)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 3 这些最初的从业素质主要是靠师范教育培养的。师范教育是对未来教师进行定向的职业训练,它起着启蒙、领路和诱导的作用。
二、高师教育培养专业化师资的方略
(一)高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一是学历教育向专业教育转变,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功能应从传统的学历教育过渡到教师专业的教育;二是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高等师范院校由单纯的职前教育向教师全程教育转变,注重教师的在职培训;三是传统专业意识向现代专业意识转变,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手段必须与中小学现代课程结构与改革方向结合起来,主动地进行专业与课程的改革;四是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高等师范院校应从传统的关门办学、封闭式管理向现代的教学、实践、实习、提高相结合,实行开门办学,提高师范性、学术性和技能性。
(二)注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
如何处理好职后教育与职前教育的关系?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严重脱节,其结果是,职前与职后教育在许多内容前后重复的同时,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某些缺陷和空白点却视而不见。按照基础教育课程对师资的新要求,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和在职培训机构应合二为一,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都应该在教师专业生涯的所有阶段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职前教师教育应能够使未来教师具备他们今后整个专业生涯中完成许多教学专业任务所必需的大多数或全部的能力,能获得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所有知识结构和态度。职后教师教育要着重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培养骨干教师;着重于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培养教育教学专家。
(三)调整高师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一个教师应该掌握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等。根据这种认识,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上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所构成。普通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必备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必备课程。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五个方面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四)加强实践环节
长期以来,在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理论取向下,人们以为师范生只要掌握了一门学科知识,再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便可以为师了。如果说精神的平庸是大学之忌,那么,这种缺乏了教师文化、师范精神的教师教育模式则是教师教育之大忌,其实践结果是,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张皮,极具师范性的高师教育实习亦徒有了形式而无实际意义。教师教育研究已证明: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在理论性、实践性及个性的三大逻辑点的基础上发展的。 4 我们应当摈弃 学高为师 的传统教师观念,彻底改变固有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教师教育观念和 经院式 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深刻、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关注教育现场、注重教育实践中的体验与反省,在学习与训练、体验与反思、研究与创新中领悟教育的真正内涵,形成教育机制和专业能力。
三、高等师范院校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举措
高等师范院校应在教师教育创新,为基础教育服务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一要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作出积极的调整;二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现状的研究力度,深入探讨未来基础教育发展、演变的规律,建立包括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改革咨询指导为主要内容、多层次、多形式的为基础教育服务体系。
(一)探索新的教育理论
高等师范院校要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充分吸纳
168高等师范教育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