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教育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合集下载

内蒙古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策略——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内蒙古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策略——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

成 了包括 本科 、 士 、 士 和全 日制教 育 、 续教 育 、 硕 博 继 远程 教育 专科 、 留学生 教育 在 内的多层 次 、 全方位 的 教师 教育 体 系 , 为基础 教 育培养 大量 优质 教师 。 共 半个 多世 纪 以来 , 校 经过几 代人 实践 探索 , 学 积
重担 。如何 科学 把 握 国内外 教 师 教 育 发 展 的 动 向 , 结 合基 础教 育改 革 的实际 , 摆正 自己的位 置 、 扮好 自
后 党 和 国家在边 疆 少数 民族 地 区最 早建 立 的高等 学
校 之一 , 自治 区重 点 大 学 。半 个 多世 纪 的发 展历 是
程 中, 学校 已培 养输 送各 类毕 业生 十万余 人 。 目前 , 学 校在 校 全 日制 本 专 科 生 2 0 60 0余 人 , 各类 博 士 、
究 中心 , 誉 为“ 被 民族教 育的摇 篮” 。它 的重要 使命 就 是满足 内蒙古 自治 区社会 、 政治 、 文化等 方面发展 的需 求, 特别是 要满足基 础教育及 教师 教育改革 和发展 的
需求并引领其 发展 。为此 , 内蒙古师 范大 学理 性地 审 视 和分析 了国家教师 教育的发展 形势 , 积极借 鉴 国内 其他 高师院校 发展 的经验 , 结合 内蒙 古基础 教育 和教 师教育发展 的实际 , 立足本校现实 的资源和条件 , 断 不 推进本校 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 。
21 0 0年 3月 第 3 卷 第 2期 9
内 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 un l fI n rM o g l r l nv ri ( i s p y & S ca ce c ) o r a n e n o i No ma iest Phl o h o a U y o o il in e S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策略资料讲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策略资料讲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策略紫金县紫金中学钟碧芬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如下:1、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

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

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80年代以来,一些课程权力相对分散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各科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形成的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论形成不谋而合之势。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养成道德在历史上一度是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至今也仍然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任。

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

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当今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

在此情形下,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迫切任务。

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

世界不可能按照一个整体来进行传授、学习或探索,对世界进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认识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需要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发生整合的作用。

一般来说,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但高中阶段,分科深化的课程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体现出的教育上的巨大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国在高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分科的教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成人高等师范教育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成人高等师范教育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成人高等师范教育的挑战。 成人高等师 范教 育人才 培养模 式的改革与创 新, 应以培养教师的专业化水准为出发点 , 以教师的
专业 发展 为最终 目标 , 既要 考 虑社 会 发 展 对人 才 的
“ 个融合 ” 即“ 论 与 实 践 的融 合 ” “ 范 两 , 理 和 师 性与学 术性 的融 合 ” 理论 与 实 践 的融 合 ”, 是 。“ 就
并以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重点 , 重新 构建一个体现成教特色 、 确保师资培养质量 的课程 体系, 实现理论教 学与实践活动 的融合。“ 学术性 与师范性 的融合” 就是成人高等师范教育要 努力 ,
克 服过去 在学 术 性 上 “ 天 不 足 ”、 师 范 性 上 “ 先 在 后
院继续教பைடு நூலகம்学院助教。
维普资讯
第 4期
陈 绍富 , 李静 泉
成 人高 等师 范教育应 对基 础教 育课 程改 革 的思考
5 1
次的融 合 , 达到 师范性 和学 术性 的双重 提升 。 “ 两个 互动 ” 即“ 校 与 中 小学 的互 动 ” “ , 高 和 教
系和教学 内容 , 教 师 教 育 的 三 大类 课 程 : 识 教 使 通
育、 学科专业教育 、 教师专业教育 比例适 当, 教育类
课 程 的设置必 须 满 足 中小 学 教育 过程 的基 本 需 要 ,
言, 人们越来越强 调科学知识宽广 、 文价值深厚 、 人
创 新精 神 与实 践能 力 强 , 一 要求 同样 也 是对 新 时 这 代 教 师素 质 的要 求 。如 果没 有 具 有 知识 广 博 、 文 人 深厚 、 创新 精 神和 实践 能力 的教师 , 显然就 无法 培养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疆高师本科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疆高师本科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策略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新疆 高师本科
数 学专 业 课程 设 置策 略
刘 淼 ,周 鑫 ,陈展衡
( 犁师范学院 数 学系,新疆 伊 宁 850 伊 300)
摘 要:基础教育新数学课程的实施对 中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 出了新的要求,使培 养新疆 中学数学教师的新疆高师本科数 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来 自 新数学课程的课 程 目标、课程 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 师的教学方式、学校的教学管理与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 教 化.为应对这些挑战 , 新疆高师本科数学教育应采取如下策略 : 加强对高师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教 育,调整 高师的课程体 系与内容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改革教学管
理 与评价 方式 .
关键词:高师数 学教育;新数学课程;挑战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4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9 9 (00 l 03 4 62 3 6 3 9 x 2 1 )0—o6—0
国 家 新 一 轮 基 础 教 育 数 学 课程 已于2 0年 秋 01 率先 在全 国2 个省市 的3 个实验 区试行 ,并于20 7 8 05 年在 全 国全 面实施 .基础 教育 新数学 课程 的实施对 下简称 《 义务标 准 》 )有这样 的 阐述 :经 历将一 些 实 际问题抽象 为数 与代 数 问题 的过程 ,掌握 数与 代 数 的基 础知 识和 基本 技能 ,并 能解 决简 单 的问题 ; 在数 学学 习活 动 中获 得成 功的体 验 ,锻 炼 克服 困难 的意志 , 立 自信 心 .《 建 普通 高 中数 学 课程标 准 ( 实 验 )》 ( 以下简称 《 中标 准 》)设置 了数 学探 究 、 高 数学建 模 以突 出过程 与方法 :同时要 求提 高学生 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改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改的要求
全 国基础教育工作 会议 的召开和 国务院《 关于基 础教育 改革 与发 展的决 定) 的颁 布, 标志 着我国基础 教育的改革进 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 《 决定) 把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作 为基础教育改 革与 发展的根本 任务, 把大 力推进 课 程改革 作为促进 素 质教育取得 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 , 明确提 出“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 求的新的基 础教育课程体 系” 。 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是一项 系统工程 =它不仅关 系到基础教育本身, 牵动着教 师教育, 动着高等 师 也 牵 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对 教师 素质提 出的新 要求, 整和 加快高 师教育 教 调 学改革的步伐, 高师面临的紧迫 任务。 是
2 基 础教育 课程 改 革要求教 师全 面提 高素质
建设高 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 键。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 对教 师素质提 出了新的 、 更高的
维普资讯
6 4
要求。 青 岛 大 学 师 学 院 学 报 第 l 卷 9
( ) 师要理解并 认同素质教育的思想 , 1教 树立 新的课 程观念。要 改变重视学 科体 系忽视 时代需求 、 重 视书本知识忽视 社会实践 、 重视 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 重视 教师中心 作用忽视学生 个性 发展 的旧课程理 念, 树立 以育人 为本 、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 思想 , 处理 好传授知识与陶冶品德 、 培养能力 、 高素质的关系。 提 () 2 教师要具有更宽厚的知识基础和更高的文化素养。不仅要 掌握必要 的专业 基础知 识, 且要熟 悉 而 本学科的学术前沿 和发展趋势 , 还要具备综合运用相 关学 科知识的能力 从事各门学科教学 的教师, 应 都 该具备 较高的人文素养, 善于通过 教育 教学活动 促进学 生身心的 健康 发 展、 培养 学生形 成正确 的价值观。 从 事文科教学 的教 师, 也应具备 基本的 自然科学知识 和科技素养, 自觉地 在教育教学活 动中宣传科学 思 能 想、 弘扬科学精神。 () 3 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 方法 和技能 。作 为教学过 程 的组 织者 和指导者, 师要 重视学 生 的 趣、 教 经 验和 活动在课程 中的作 用, 善于引导学生 参与 、 探究, 促进学 生主动地 、 富有 个性 地学 习。要具 备开发课程 和 教材 的能力。要具备较高的信 息素养和信 且技能, 能够 在教学中应 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 () 4 教师 要具备较 强的教学研 究能力 和 自我 发展能 力。课 程改革 使教师面 临一 系列新的 课题 , : 如 如 何进行综合课程教学, 如何组织实践活动 课程, 如何指 导学生开 展研究性 学习, 如何开 发课程 资源 , 等。 等 这些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和操作模式, 只能在 实践中加强学 习、 不断 探索。这就要求 教师具备较 强的教学 研究能力, 善于把 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结合起 来, 于对 自己的教学 活动进行 反思和探 究, 善 在课程 改革的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对接问题研究

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对接问题研究

1要 求 教 师 具 有较 高 的 专 业知 识 与 学术 素 养 . 当前 ,我 国正 处 于计 划 经 济 向 市 场 经 济 的转 型期 ,
整个 社 会 的 变 化对 公 民 的素 质提 出 了新 要 求 , 要 求 社 它
会公 民必须具 备灵 活变通 的创新精 神与适应 能力 , 以适
实 习前 , 生利用 实 习网提供 的实 习方法 、 习地背 景 学 实 资料进行 网上学 习 ,对实 习任 务和实 习内容进行初 步 了解 。 指 导教师进 行实 习动员 , 进一 步明确 实 习时间 和行程 , 将 并
容 不是一成不 变 的 , 随着 实习 内容 和教学方 式的改变而 改 它 变; 开放式 还意 味着 可进行 网上 交流 , 流 的主题 围绕野 外 交
第一 , 应是 一个开放 式的 网站 。开放 式意 味着 网站 的内
水平与学术素养 , 以及较为广博的综合性知识和教育理
论 知识 。 时 , 课 程 特 别 是 高 中课 程 教育 , 同 新 既强 调 其 基
每个角色在 实习过程 中有各 自不 同的任务 , 同时各个角色 通 过直接交 流或 网上 间接交流进行 配合 , 而每一 次实习又都 为 下一次实 习提供 更多 的经验 和资源 。
础 性 , 要 注 意 其 时 代 性 和可 选 择 性 。新 课 程 要 求 教 师 又
全面更 新知识 结构 , 努力提升人文素养 , 能博通各科 、 融
会 贯通 、 锐 思 维 , 要 有 厚 实 的专 业 基 础 理 论 知 识 , 敏 既 又 要 掌 握 专 业 学 科 的发 展 趋 势 、 新 研 究 与综 合 实践 能 力 最
师 范 教 育
宣■砉育与基础教育改革对接问题研究 ■l■ ■ 口I ! !币 ■ ●■ ■ .

高等师范教育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探析

高等师范教育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探析

精炼 的课程组合 ;要改变课程内容不 同程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 的现状 , 注重实践性 , 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 要改变课程设置与
实施 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偏 向 ,实现从理论知识 向求知过程
的转变 ; 提倡案例教学 、 与式 教学等 , 参 要改 变教 师教 育课 程实
施 以教 师 为 中心 的偏 向 , 坚 持 以学 生 为 本 的 教育 思 想 , 现教 要 实
我们课程改革的锋芒未及课程实质本身 ,不 同程度 地脱离基础 教育改革实 际 、 脱离学生需要 、 脱离学术前沿等 问题依然存在 , 严重制约着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 顺应时代信息化 、 经济全球
育 向综合化方 向发展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
方面特别注重先进而实用。因为培养 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才 能完成的。 同时 , 又因为课程的先进性与实效性关 系到培养人才 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 为此 , 我们 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应立足 于现实 , 眼于未来 , 着 既应有统一 的国家标准 , 又应着眼于学生 创造力 的培养 ; 既应强调整体性 , 又应与多样化 、 灵活性相结合 。 总之 , 既要有长远 目标 , 又要有近期行动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 础, 及时把相关的新技术 、 新工艺和新形式融入进去 , 保持课程 的先进性。 课程 的设计应以教师职业活动为核心 , 同专业应 以 不 相关职业 的岗位能力需要 为依据 , 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与 内容 ,
化、 竞争综合化总体形势 的要求 , 国高等师范教育应 以课程建 我 设为依托 , 创造条件 , 引领教师教育 向综合 化方 向发展。
创新重 组 。 化教 师教 育课程 结构 优
课程 问题是规定 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培养人的问题 ,因而 历来是学校教学工作 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问题 。当代科学技术迅 猛发展 , 全球化范 围产业结构重组 , 对人才质量 、 规格提 出了新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师教育发展策略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师教育发展策略
第2 5卷 第 1 1期 20 0 8年 1 1月
Hale Waihona Puke 辽 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 u n lo io i u ain lAd nsrto n t ue o ra fL a nngEd c t a miitain Isi t o t
V0. 5 No 1 1 2 .1 NO O 8 V2 O
【 中图分类号】 C 5 . , 8 6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0 2 20 ) 10 5— 2 6 2 60 (08 1- 0 9 0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素质教育的理 毕业生相 比,师范院校的学生素质在学术上逊于前 念更具体化 , 也更深人人心, 这次改革不仅是我 国教 者 , 教育 理论 与 教育 实践 能力 上 , 在 由于 师范 院校 没 育领域的一件大事 ,也给整个教育链条带来极大 的 有 对 师范性 给予 足够 的重 视 ,也未 体 现 出根本 性 优 震动。其中孕育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摇篮——高等师 势。因此 , 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师资与基础教育和时代 范院校受到的冲击与挑战最大 , 因此 , 它所面临的问 要求不适应是其未得到很好发展的根源。 题 也最 多 。 二 、 何应对 基础 教育课 程改 革对高 师教 育 提 出 如
同时 , 把 教 师 视 为课 程 改 革 的 “ 碍 ” 又 障 而要 求 其 进 育实 习 , 别是可 以建 立一些 农村 的支教 基地 。 特 行 自我改 造 , 教 师的发 展陷入 两难境 地 。随着课 这使
教 育 实 践 课 程 是 教 师 教 育 课 程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基础教 育课 程改 革与发展 对高师教 育提 出挑 的挑 战 20 07年 5月 ,来 自全 国 的数 十名 中小学 校 长 与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摘要]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师院校要适应并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视通识教育和通才培养,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革新教学方式手段,并注重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以切实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素质高师院校教学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

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基础教育“母机”的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这是社会赋予它的特殊使命。

然而,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教学存在着“脱离培养目标、脱离高师特点、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三个面向”的弊端,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脱离现实,陈旧老化,缺乏现代性、实用性、多样性。

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高师院校必须主动适应新课程的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手段,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各项要求。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教师的核心素质是完成知识的转移,强调教师尽可能多地掌握静态的知识。

而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而是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的使命,更要成为教育的促进者,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情意结构。

具体来讲,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核心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先进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具体包括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立足于未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使教育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新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有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个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总有一种期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的有效策略与期待

总有一种期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的有效策略与期待
改 革 的趋 势 , 时 也 顺 应 了 国 内素 质 教 育 改 革 的需 要 。 尽 同

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彰显时代精神
管 现 行 课 程 体 系在 一 些 方 面 取 得 了 很 大 发 展 和进 步 , 随 但
着 素 质 教 育 改 革 的不 断 深 化 , 有 课 程 体 系 的 弊 端 也 E益 原 l 显 现 。为 了改 变 课 程 体 系 中 的 “ 、 、 、 ” 难 繁 偏 旧 的局 面 和 过 于 注 重 书 本 知 识 的 现 状 ,就 要 确 立 符 合 时 代 精 神 的新 课
为载体 , 开创 资 源 整合 、 利 共 赢 的 新 局 面 。 互 关 键 词 : 础 教 育 ; 程 改 革 纲 要 ; 范生 培养 基 课 师
根据 教育部关 于《 基础 教育课 程改革 纲要 ( 行 ) 的 试 》
要 求 , 2 世 纪 , 育 界掀 起 了 科 学 教 育 与 人 文 教 育 融 合 在 1 教
( 川省 乐山第 一 中学校 ,四川 乐山 6 4 0 ) 四 10 4
摘 要 : 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 基 以课 程 为 核 心 、 深 化 素 质 教 育 为需 要 的 新 的 时代 精 神 。 师 院校 应 当 以 高 树 立 新 课 程 教 育 理 念 , 升 教 师 素 质 能 力 、 高 师 范 教 育 专 业 化 水 平 , 新 师 范 生 培训 模 式 , 化 实 习基 地 建设 , 成 师 范 提 提 创 深 形 生 校 本 培 训 联 动 机 制 。 此 基 础 上 , 待 基 础 教 育 与 高 师 院 校有 更 深 入 和广 泛 的合 作 , 成 中 学 以 高校 为依 托 , 校 以 中学 在 期 形 高

试析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试析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王 莅
( 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甘肃 合作 770) 400

要 : 础教 育课 程 改革 对 高等 师 范教 育的发展 带 来新 的挑 战 , 基 高等 师 范教 育应 积极 、 动 的应 主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高等师范院校在 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的 同时发展 自身、 使 完善 自身, 成为
维普资讯
第 1卷 第5 9 期
20 年 9 08 月
陇东学院学报
Ju lf ogogU i rt omao ndn nv sy L e i
Vo. 9 No 5 1 1 .
S p. 20 e 08
试析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真 正推 动我 国社会 与 经 济发展 一 个重要 方 面 军。
关键 词 : 高等 师 范教 育 ; 础教 育 ; 程 改 革 ; 对 基 课 应 中图分 类号 : 6 文献 标识 码 : 文章 编号 :6 41 3 (0 8 0 - 5 -3 G5 A 1 7 —7 0 2 0 ) 50 90 0
Ke r s: n r a d c to y wo d o m le u ai n;c u s s o lm e t r d a in;r f r ; sr t g o r e fe e n a y e uc t o eo m tae y
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 国 先 后 进 行 了七 次 基 础 是 当前 高 等 师 范 院校 迫 切 需 要 解 决 的 问题 。 我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 20 于 0 1年 6月 印 发 了 《 础 的 锐 气 , 且 呈 现 出 “步 履 维 艰 ”的 老 态 , 础 教 基 而 基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纲 要 ( 行 ) 并 在 我 国各 个 地 区逐 育 课 程 改 革 与 高 等 师 范 教 育 发 展 出 现 了很 大 的 试 》 究 重 步 逐 级 进 行 改 革 试 验 和 推 广 。 《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不 适 应 , 其 主 要 原 因 是 高 校 的 合 并 、 组 引 发 的 基 革 纲 要 ( 行 ) 指 出 :师 范 教 育 和 其 他 承 担 师 资 试 》 “

高师院校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战略思考

高师院校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战略思考

上 , 于 强调 基 础 知识 的 掌 握 , 视 了教 师 综 合 素 过 忽
质 的培 养 , 其是 忽视 了 创新 精 神 和 实践 能 力 的 培 尤 养 。其 次 是 在教 育 功 能 定 位 上 , 务 面 狭 窄 , 乏 服 缺
把 教 学 看 作 是 体 现 自己生 命 价 值 的工 作 . 而不 单 是
为 接受 教 育 的 主体 。二 是 树 立 人 人 都 能 成 才 的 人
代 精 神厦 较 强 的 教 学 能 力 和 研 究 能 力 。概 括 地 说
就 是 厚 基础 、 口径 、 能力 高 素 质 和广 适 应 。 宽 强 二 、 课 程 给高 师 教 育 带来 的 困 难和 挑 战 新 目前 , 国 高师 教 育的改 革 明 显 滞后 于基 础教 我 育 的改 革 . 其是 课 程 设 置 的 功 能 定 位 不 明 确 , 尤 课 程体 系 的结 构 不 尽 合 理 , 程 内 容与 科 技 前 沿 、 课 与 基 础 教育 的实 际 均 有 脱 节 面 对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的 改 革 , 师 教 育面临 严 峻 的 困 难 与挑 战 。 高 基础 教 育 课程 改 革 对 师 范教 育 提 出 了最 直 接 、
维普资讯
宁 敷 育研 究 ・ [ 2N2年 第 3期
高 师 院 校 主 动 适 应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战 略 思 考
李 秀 云
( 平 师 范 学院 四 关键 词 : 师 院檀 高 基础教育 四平 16 0 ) 3 0 1
课 程 改革 战略 思考
为本 的 价值 观 。要 克 服 以教 师 为 中心 的 传统 观 念 ,
树立 以学 生为 本 的新 观念 。 一切 为 了学生 。 切服 一 务 于学 生 , 尊重 学 生 的 主 动 学 习 精 神 , 挥 学 生 的 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摘要]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未来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

面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挑战,高师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课程观、课程设置入手,转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确立终身教育思想。

[关键词]课程改革基础教育高师教育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它要求中小学教师改革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

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在这次改革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这次改革给高师院校和中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的实践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必须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为基础教育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

因此,研究目前高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及时制定相关的改革措施,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出路和方向。

一、目前高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主要渠道。

高师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知识的最初建构。

然而我国目前的高师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育实习方面并未突出教师职业的独特性,与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未来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

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高师教育一直实行“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

对于“教什么”的学科专业课比例过大,约占总课时的60%~75%,而对于“如何教”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等教育类课程比例太小,低于总课时的10%。

课程体系结构的不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师范生以及中学教师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

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世纪之交,我国开展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已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从观念到行为适应改革的要求。

地方高师院校主要指在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过渡,由布局在省会城市以外的一些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或改建而成的本科师范学院和仍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多科性大学,是县及以下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基地。

地方高师院校必须研究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明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要求,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以培养满足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教师的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进行了新的定位,从课程结构、内容到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价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确立了新的发展观。

这一系列教育观念的转变无疑是对现行教育弊端的反应,它将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步入一种新的境界。

同时,对沿袭多年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教师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以学生为本”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挑战“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本”,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这种要求的核心就是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才能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能形成创造性。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新课程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师教育应对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师教育应对策略

有进 行 创新 教 育 的教育 智 慧 。他 们必 须 是多 元智 力
综合 发 展 、 自由人 格充 满 魅力 的人 , 从 而成 为 合格 并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实 践 者 。 达 到 这 一 培 养 目标 , 要
终身 学 习 的需要 , 职 前培 养 和职 后 培训 结合 起来 , 把
形 成 一 体 化 的 办 学 模 式 ; 要 适 应 教 师 素 质 综 合 化 二 的需 要 , 学 术 性 和 师 范 性 有 机 结 合 起 来 , 强 学 术 把 加 性 , 出师范 性 ; 要 适 应 实 施 素 质 教 育仅 停 留 在传 统 的传 道授 业解 惑
师资 整 个基 础 教育 课程 改 革 涉及 到 培养 目标 的重新
组 合 、 程 结 构 的 改 革 、 程 的 具 体 实 施 与 教 学 改 课 课 革 、 材 改 革 、 程 资 源 的 开 发 、 价 体 系 和 师 资 培 教 课 评 训 等 系 统 , 一 个 由 课 程 改 革 所 牵 动 的 整 个 基 础 教 是 育 的 全 面 改 革 , 一 个 充 满 探 索 、 造 和 建 设 的 教 育 是 创
教育 部 提 出 : 基础 教 育课 程 改 革成 功 的 关键 在 教 师 。各级 各类 师 范 院校 有责 任 有义 务积 极 配合 和 适 应基 础 教 育 的改 革 , 等 师 范 院校 要 加 强 自身 的 高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培 养 合 格 的 师 为 资 , 动 地 去推 动 和引 导基 础教 育 的改革 与发 展 。 主 在 教 育 思 想 上 要 体 现 三 个 方 面 的 转 变 , 要 适 应 教 师 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课程体系构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师课程体系构建
( 淮 学 院 ,河 南 驻 马店 4 3 0 黄 6 0 0)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 高等 师范教 育提 出了新的挑 战。 目前 ,高等 师范教育在课程建设方 面还存在 着课
程 内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相适应 ,专业划分过细 ,课程结构 比例 失调 ,课程评价 单一等突 出问题 。高师院 校应认 真研 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 师素质提 出的新要 求 ,突出人 才培 养规 格的综合性 ,调整专业设置 、培养
1 .课程 内容 与基础教 育课 程改革不相适应 在 高等 师范院校 ,课程内容重视 学科知识 的系统性 、 完
整性 ,忽视专题学 习与范例研 究 ,忽视知识 的应』 性 ;重视 } } j 学 习 目标 中基础 知识的掌握 ,而对态度 与价值观 、问题 解决 等综合能力 、动手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方 面重视不够 ;过分 重视 间接经验 ,忽视 给学 生提供从事 自主探究 、课程研 究 、 社会调查 、 造发明的空间和时间 ; 程 内容缺乏 时效性 和 创 课 综合性 ,不易激 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导致学生综合素质 、 应
包括教育基本理论 、 教学法和教育实践课程 , 具有地位 重要 、
比重 较大 、 分类过 细等特点 。 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失衡表 我 现为: 普通教育课 程中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缺 乏整合 , 专业
课程 表现为必修课多 , 选修课 少 , 教育类课程表现为科 目少 、
比重小 、地位低 ,技能课科 目数量 明显偏少等 。
模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和课 程结构 ,增强教学 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 ,推进文化素质教 育 ,强化 实践环 节,努 力培 养学生的学 习
能 力 、研 究 能 力 和 教 育 教 学能 力 。

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推进高师教师教育发展

服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推进高师教师教育发展
关 键 词 : 础 教 育 ; 程 改 革 ; 师 院校 ; 师教 育 发展 基 课 高 教
中图分类号 : 6 2 G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4 92 ( 02 0 — 0 7 0 17 — 3 42 1 )7 03 — 3
基础教 育 课程 改 革推 进 到 了 由点 到 面 的实 施 阶 段。 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少 , 各 地课改 的效果差 异非常大 , 课改前景让人 担心 , 造成这 种 现象 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 : 各地 区经济 发展不平衡 , 教 育投入差 异大 ; 教育对象素质参差不 齐 ; 受 各地方 高师 院校教 师教育为当地基础教育培养 的人 才质量不 同等 等。在这众多因素中 , 高师 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的师资 力 量无疑是 影 响各 地课程 改革差 异 巨大的关 键 因素 。 既然高师院校在这场规模 巨大 的教育改革行动 中地位 如此重要 , 那它又该怎样有效地 、 积极地发挥 自身优 势 去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 的师资?高师院校教师 教育现 状 是怎样的 ,哪些地方需要针对 性地调整和变 革?等 等, 本文主要立足 于这样 的思考来展开论述。 为基础教 育服务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历史使命 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 的工作母机 ,承担着 为基础 教育培养培训优秀 的教育教 学人 才 的任务 。高师院校 有责任和 中小学校一起深入研 究和践行基础教 育课 程
才 中长期 以来注童理论 教学 、 轻视实践教学 。由于教师 本身不熟悉各种技 术标准 ,使教学 内容 与现行技术标 准脱节 , 导致学生 进行 电气工程相关课程设计 、 毕业设 计时无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因此 , 应用 型本科 院校 的电气工程专业应该在专 业课程 的教学 中融入现行 的 技术标 准和规范 ,在此基础上对专业课 的课程设置与 教学 内容进行改革 。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师教育改革策略

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高师教育改革策略
和素 质 。
5 课 程 的 多 样 化 要 求 教 师 应 有 更 强 的 教 育 教 学 研 究 .
会 础 知 识 和 更 强 的 专 业 适 应 能 力 。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的 综 合 化 能 力 。 课 程 的 多 样 化 给 教 师 带 来 全 新 的 感 受 , 使 教 师 活 突 出 表 面 在 两 个 方 面 : 是 单 科 课 程 综 合 程 度 越 来 越 高 , 面 临 从 未 面 临 过 的 新 问 题 。 综 合 课 程 的 教 学 、 动 课 程 一
维普资讯

第 4期
20 0 2年 8月
松辽 学 刊( 人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S n l oJ u n lHu nt sa dS ca  ̄ in e iin) o gi o r a( ma ie n o il e csEd t) a i r
策。

相 比 , 课 程 的 内 涵 和 外 延 已 发 生 根 本 性 变 化 , 须 采 用 新 必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对 教 师 素 质 提 出 的 挑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才 可 让 学 生 最 快 捷 地 获 取 符 合 时 代 要 求 和
学生 发展 的最 有价 值 的知 识 。 4 课 程 的 多 元 化 要 求 教 师 应 具 备 课 程 开 发 、 计 和 . 设
战 , 教 师 的 培 养 和 培 训 提 出 了 更 新 更 高 的 要 求 。 高 师 成 果 和 掌 握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 课 程 现 代 化 的 基 本 精 神 是 与 对 教 育 必 须 走 在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的 前 列 , 须 站 在 世 界 和 时 时 俱 进 , 须 反 映 最 新 的 科 学 技 术 成 果 和 发 展 方 向 , 程 必 必 课 代 的 高 度 , 整 个 教 育 改 革 的 大 背 景 下 , 新 审 视 高 师 教 内 容 强 调 体 现 科 学 技 术 和 理 论 的 学 术 前 沿 , 此 , 求 教 在 重 因 要 育 , 新 型 教 师 的 素 质 重 新 定 位 , 谋 求 改 革 和 发 展 的 良 师 不 断 提 升 自身 的 学 术 视 野 和 学 术 能 力 。 与 传 统 的 课 程 对 并

高校教师教育适应基础教育课改的对策

高校教师教育适应基础教育课改的对策


…பைடு நூலகம்
… 一 一 一





高校教师教育适应基础教育 课改的对策
摘 要: 高校教 师教育专 业( 高等师 范院校 ) 培养基 础教 育工作 者的主要 阵 或 是
地, 面对 基 础 教 育课 程 改 革 的 全 面 实施 对 教 师 的 新 要 求 , 对 高校 教 师教 育 面 对 基 础 针
出创新意识教学 。 2改 革 教 师 教 育 课 程 设 置
分割过多 , 少整合 。( 轻视教学工作 , 缺 4) 教学评 价体 系功能等 , 那么 , 高校 的教 师教育专业 必须做 出相应 的调 整 , 才能使 它培养 的 师 范 生 能 适 应 基 础 教 育 的改 革 发 展 要 求 。 1树立全新“ 教师教育” 理念 问题一 : 传统 的“ 师范教育 ” 观念 的局 限性 , 划经 济体制下 计 的教 师定 向和计 划培养 , 缺乏 开放与竞争 ; 过分 突出教 师的职前 培养 , 忽视教师 的职后培训 和在职研修 ; 在教 师教育上对 学科专 业 基础 、学术能力 的强调与教 育专业技 能或教 育类课程 的学 习 之间存 在巨大的冲突 , 不利于教师职业专业 化的发展 。教师 的专
教育课程改革 的诸 多不适应 , 我们通过树 立全新 “ 师教育” 教 理念 , 改革教 师教 育课 程 设置 , 更新教 师教 育教 学方法 , 加强与 中小学广泛联 系等措施进行积极有益 的尝试 。 关键词: 高校教 师教 育; 程与教 学; 课 现状 ; 施 措
4 | 辫| 羲 | § § 臻 | 婺 ≮ | 鬻嚣 l 餮爨 鹈 鬻§ §甏 褥萋 赣 | l罄 l 霉 。 鼙 § 鏊鼍 琵 甏§魏萋婺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角下西部高等师范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角下西部高等师范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角下西部高等师范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王根顺;王璐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年(卷),期】2011(000)007
【摘要】本文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等师范教育的关系入手,先对东、中、西部高等师范教育进行简单比较,进而指出目前西部高等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对西部高等师范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王根顺;王璐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3
【相关文献】
1.高等师范教育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探析
2.高等师范教育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3.高等院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策研究
4.试析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5.WTO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中国西部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10-18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编号:D6JK123)及渭南师范学院教改重点项目与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6yks 01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肖自明,渭南师范学院信息与教育科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化研究。

高等师范教育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肖自明(渭南师范学院信息与教育科学系,陕西渭南 714000)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专业化的师资做支撑。

高师教育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高师教育一方面应加快改革的步伐,走在基础教育的前列,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教师,适应、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师的学术力量,依托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优势,研究基础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引导者,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课程改革;引领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7)01-0167-03基础教育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高等师范院校一方面应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走在基础教育的前列,培养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师,适应、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基础教育的理论研究指导和具体策划,依托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优势,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引导者。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专业化的师资做支撑(一)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师教育的新理念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当前世界师范教育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

它是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现代教师教育的新理念。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 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中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

世界教育年鉴于1963年和1980年两度以教师和教师教育为主题:1963年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为 教育与教师培训 ;1980年世界教育年鉴的主题是 教师专业发展 。

此后又有多次专门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无论在理论上对深刻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还是在实践中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规定了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

这就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和不可代替性。

1995年,我国又建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这些都为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提供了保障。

教师专业化主要指: 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1也就是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莱西所说的,教师专业化 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

2(二)教师专业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一切教育变革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了教育改革的成败。

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从 教会学生知识 转向 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同时,还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以及课程的开发者。

在教学上,要重视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转变,切实改变以落实 知识点 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学的 生活意义 。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 教 向重学生 学 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这些转变必然要求教师从 教书匠 转变为创造型教师。

课程内容现代化和课程结构的改革要求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

课程内容现代化既表现在课2007年第1期总第153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Heilon gjiang Researches on Hi gher EducationNo.12007serial.No.153程内容的更新,也表现在教材体系结构的优化、教材设计思想的现代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

新的课程结构改革增加了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选修课和研究型课程。

这些课程要求教师全面更新自身素质。

新课程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教师的工作将变得更加丰富,教师自身将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

(三)高师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教师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能够担任相应学科知识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学历水平的高层化;二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科学知识、教育技术来武装教师的头脑,使教师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合格地担负起培养人、教育人、发展人的任务。

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才能胜任这项工作。

教师的素质结构包括:(1)教师的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所教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2)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师的教育能力);(3)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

3 这些最初的从业素质主要是靠师范教育培养的。

师范教育是对未来教师进行定向的职业训练,它起着启蒙、领路和诱导的作用。

二、高师教育培养专业化师资的方略(一)高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一是学历教育向专业教育转变,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功能应从传统的学历教育过渡到教师专业的教育;二是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高等师范院校由单纯的职前教育向教师全程教育转变,注重教师的在职培训;三是传统专业意识向现代专业意识转变,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手段必须与中小学现代课程结构与改革方向结合起来,主动地进行专业与课程的改革;四是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高等师范院校应从传统的关门办学、封闭式管理向现代的教学、实践、实习、提高相结合,实行开门办学,提高师范性、学术性和技能性。

(二)注重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如何处理好职后教育与职前教育的关系?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教师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严重脱节,其结果是,职前与职后教育在许多内容前后重复的同时,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某些缺陷和空白点却视而不见。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对师资的新要求,教师职前教育机构和在职培训机构应合二为一,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都应该在教师专业生涯的所有阶段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职前教师教育应能够使未来教师具备他们今后整个专业生涯中完成许多教学专业任务所必需的大多数或全部的能力,能获得持久的专业学习和发展所必需的所有知识结构和态度。

职后教师教育要着重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培养骨干教师;着重于学习新理论、研究新问题,培养教育教学专家。

(三)调整高师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

一个教师应该掌握普通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术等。

根据这种认识,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上是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所构成。

普通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必备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必备课程。

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五个方面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四)加强实践环节长期以来,在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理论取向下,人们以为师范生只要掌握了一门学科知识,再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便可以为师了。

如果说精神的平庸是大学之忌,那么,这种缺乏了教师文化、师范精神的教师教育模式则是教师教育之大忌,其实践结果是,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成了互不相干的两张皮,极具师范性的高师教育实习亦徒有了形式而无实际意义。

教师教育研究已证明: 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在理论性、实践性及个性的三大逻辑点的基础上发展的。

4 我们应当摈弃 学高为师 的传统教师观念,彻底改变固有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教师教育观念和 经院式 传统教师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深刻、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关注教育现场、注重教育实践中的体验与反省,在学习与训练、体验与反思、研究与创新中领悟教育的真正内涵,形成教育机制和专业能力。

三、高等师范院校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举措高等师范院校应在教师教育创新,为基础教育服务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一要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作出积极的调整;二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现状的研究力度,深入探讨未来基础教育发展、演变的规律,建立包括教师教育、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改革咨询指导为主要内容、多层次、多形式的为基础教育服务体系。

(一)探索新的教育理论高等师范院校要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充分吸纳168高等师范教育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积极探索人的发展与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则与规律,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

没有理论的先行与指导,课程改革必然是盲目的,也不可能真正成功。

高等师范院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改革与科研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的特点及变化,及时获取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育模式,并运用各种方法研究新的问题。

(二)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看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求师范院校毕业生从走上岗位之日起,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因此,应提升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学科的地位,增设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的课程,增加与教师专业素养有关课程的课时,减少纯学科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教学课时,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知识背景和学科结构上应该跨越传统的学科专业界限,贯通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和教学技术三个层面,成为一个在学校教育领域全面发展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拓宽学科领域,构建以知识教育课程为基础的与专业培养目标密切相关的人文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三)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既是突出师范性、提高教育教学学术性和教育质量的需要,也是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开设教育研究课程,系统地讲授教育研究的基本知识、方法与途径,指导学生进行教育科学、教育方法、教育现象等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激发其研究热情,这对于现代的教师而言,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要鼓励师范生接触教育科研和学科知识的前沿领域,多参加与基础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多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动态,把握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大胆参与教育领域敏感问题的讨论。

(四)加强技术信息教育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技术和信息运用能力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资源和物力资源相对雄厚的背景下,把握信息时代和网络发展的走向,掌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动态,更新信息观、知识观、教育技术观,更新教育思维方式,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潮流,推出信息技术培养的先进教学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