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详解

合集下载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

中医经络学腧穴概述讲义腧穴概念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穴与经络的关系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腧穴通过经络系统与人体各部发生联系,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

脏腑病变可使某些相应的腧穴出现异常反应,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能够治疗相应病症。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经穴多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奇穴——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二、腧穴的命名腧穴各有一定的部位和命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穴所发,各有处名。

”腧穴的名称都有一定的意义。

故孙思邈《千金翼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

”(一)天象地理(二)人事物象类(三)形态功能类第二节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一、腧穴的作用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方面。

(一)诊断反映病症望诊协助诊断切寸口脉 / 人迎脉切诊三部九候脉切俞募 / 四末针法、灸法接受刺激:刺激方法按摩、腧穴刺激法(二)治疗邻近作用防治疾病远道作用整体作用特殊作用二、腧穴的主治规律所属经络与其有直接关系“经络所通,主治所及”所在部位分经主治规律,分部主治规律(P19-21)第三节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称为特定穴。

一、五输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中医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PPT课件

中医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PPT课件

十二经脉分布规律--头面部
六条阳经经脉,皆上循头面 手足阳明经脉……头面部 手足少阳经脉……侧头部 足太阳经脉……枕项部, 手太阳经脉……头颊部
躯干部侧线的距离及与经脉的对应关系
部位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头部 背腰 腹部 胸部
1.5寸(膀胱经)
1.5寸(膀胱经) 3寸(膀胱经)
0.5寸(肾经) 2寸(胃经) 4寸(脾经)

手太阴 手厥阴 手少阴 足太阴 足厥阴 足少阴

肺经 心包经 心经 脾经 肝经 肾经

手阳明 手太阳 手少阳 足阳明 足太阳 足少阳

大肠经 小肠经 三焦经 胃经 膀胱经 胆经
(二 )十二经脉走向与交接规律
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交接规律
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于足 少阳经。
阴维脉→左右成对,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交会之处,沿下

内 外
内属:脏腑
十二经筋
连 外连

十二皮部
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特点 “离、 合、出、入”
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 关节的体系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 区
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
任脉
督脉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络的生理作 用包括: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经在手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交接;

经络腧穴学重点总结pdf

经络腧穴学重点总结pdf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腧穴的位置、特性和治疗作用。

以下是经络腧穴学的重点总结:一、经络系统概述1.经络定义: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2.经络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3.经络作用:经络系统具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二、腧穴概述1.腧穴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2.腧穴分类:腧穴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是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3.腧穴作用:腧穴具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对于十四经穴来说,尤其十二经络及所属腧穴均能治疗本经循行分布部位及其所属脏腑的远隔部位的病证;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三、经络腧穴的应用1.诊断:通过观察和检查经络腧穴的异常反应,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脏腑经络的虚实状态。

2.治疗:通过刺激经络腧穴,可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刺激方法包括针刺、艾灸、拔罐、刮痧等。

四、经络腧穴的注意事项1.安全性:在刺激经络腧穴时,应注意操作规范,避免损伤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

2.个体差异:不同人对经络腧穴的刺激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刺激方法和强度。

3.禁忌证:对于有出血倾向、局部皮肤破损、感染等禁忌证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经络腧穴治疗。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灵枢.经脉》: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
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
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
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
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深层走向浅层),4、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
伸肌腱之间(阳溪),5、沿着前臂上缘(阳溪穴
与曲池穴连线上)
(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6、进入
肘外侧缘(肘髎穴),7、向上沿着上臂前线(曲
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手五里、臂臑)。
8、从肱骨头前缘出来(肩髃、巨骨),9、(向
后上、向内)从脊柱大椎(诸阳之会)穴出来,


手三阴
手三阴交给手三阳
足三阴
足三阳交给足三阴

足三阴交给手三阴
三、








手三阴
手三阳
足三阳
足三阴
十二正经交接
手三阳:手
足三阳:头
足三阴:足
手三阴:胸
手太阴
手阳明:商阳
手少阴
手太阳:少泽
手厥阴
手少阳:关冲
手阳明
足阳明:迎香
手太阳
足太阳:晴明
手少阳
足少阳:丝竹空
足阳明
足太阴:隐白
足太阳
经络腧穴学




络 总 论
第一节


运行气血,联结脏腑肢节,沟通上下、表里、内外的通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
01
03
02
十二经脉四肢分部规律表
经脉 部位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
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
上肢
前缘中间后缘

太阴脾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下肢
前缘 中间 后缘
1
2
3
4
5
带脉起于胁下,绕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诸经。
十四经脉的常用腧穴
用穴
中府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应用:咳嗽、气喘、肺胀满、肩背痛。
尺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应用:咳嗽、咳血、潮热、气喘、咽喉肿痛。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应用:头痛,项强,咳喘,咽喉肿痛,齿痛。
(2)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穴 商阳 定位: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应用: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颔肿,手指麻木。 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中心处。 应用:头痛,目赤肿痛,耳聋,齿痛,咽喉肿痛。 手三里 定位:侧腕,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2寸。 应用:手臂麻痛,肘挛不伸,偏瘫;齿痛,失音,腹胀,吐泻;眼目渚疾。 曲池 定位: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应用:热痛,上肢不遂,月经不调,目赤肿痛,高血压,胸中烦满等。
04
腧穴分类 分布在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全身经穴共有361个。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春有奇效,故称“经外奇穴”。那些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而是以痛处为穴的腧穴,称阿是穴。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咱中国人都知道,经络腧穴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这可不是啥玄乎的东西,它就像是我们身体里的秘密通道和神奇开关。

你想想看,我们的身体就好比是一个庞大的城市,经络呢,就是城市里的那些大大小小的道路,它们连接着各个地方。

而腧穴呢,就像是道路上的关键节点或者是信号灯,对不对?通过刺激这些腧穴,就好像是在调节信号灯,能让身体这个城市的交通更加顺畅。

比如说吧,有时候你头疼得厉害,这时候你要是知道按按头上的某个穴位,嘿,说不定头疼就能缓解不少呢!这多神奇呀!还有啊,要是你觉得浑身没劲儿,找对了穴位按一按,没准儿就能让你精神起来。

这经络腧穴的作用可多了去了。

平时我们要是能多了解一些,那对自己的健康可太有帮助啦!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按摩一些穴位来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工作累了一天,回到家自己按按,那感觉多惬意呀!而且啊,不同的穴位还有不同的功效,就像不同的工具一样,各有各的用处。

你说咱老祖宗咋就这么聪明呢,能发现这么神奇的东西!咱可得好好珍惜这宝贵的财富呀。

别老是依赖那些药片啥的,有时候自己动手按一按穴位,说不定效果更好呢!你还别不信,真的有很多人通过这种方法改善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呢。

咱平时没事儿的时候,就可以多研究研究这些经络腧穴,自己给自己当回小医生。

要是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啥的,咱也能露一手呀,多有成就感!而且这又不用花啥钱,多划算呀!你想想,要是你能熟练掌握一些穴位的位置和功效,那在生活中得多方便呀!就像你有了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健康的大门。

咱可别小看了这些小小的穴位,它们蕴含着大大的能量呢!所以呀,大家都行动起来吧,多了解了解经络腧穴基本知识,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美好!咱可不能把这么好的东西给浪费了呀,对不对?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第五章 经络和腧穴基础知识

第五章 经络和腧穴基础知识
微屈肘,在肘横纹 中,肱二头肌腱桡 侧凹陷处
4.列缺
侧掌取穴。在前臂桡侧
缘,桡骨茎突上方,腕 横纹上1.5寸
5.鱼际

在第一掌骨中点,当赤白肉际取穴
2.手少阴心经

起于极泉,止于少冲, 共9个腧穴
主治概要 心、胸、神志病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手厥阴心包经

起于天池,止于中冲, 共9个穴位

8.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 右各67个穴位
主治概要 头、目、项、背、腰、下 肢部病及神志病,背部第 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 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 相关的脏腑病和有关的组 织器官病症

应力
9.足少阳胆经
1. 2. 3.
定义: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分类: 十四经穴: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 穴,共361个 经外奇穴:未归入十四经穴的腧穴,并有具体的位置和名 称的经验有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阿是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而以压痛或其他 反应点来定的腧穴(压痛点) 腧穴多归属于不同的经络,经络又隶属于相应的脏腑,因 此腧穴、经络、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医 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机制认识的整体观念,为针灸、推拿 临床治疗中的上病治下、左病取右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鼻尖---素髎 尾肛之间---长强 腓骨小头前下方---阳陵泉 眉间---印堂 两乳之间---膻中 脐旁二寸---天枢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
三、腧穴的定位方法–活动标志法

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 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 为取穴标志 张口---耳门、听宫、听会



闭口---下关

《经络腧穴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经络腧穴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经络腧穴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常用症状对症取穴举例:-发热:大椎、曲池、合谷昏迷:人中、十宣、涌泉 -虚脱:百会、神阙、关元、气海多汗:合谷(泻)、复溜(补)-盗汗:后溪、复溜、阴郄失眠:神门、三阴交、太溪、安眠-多梦:心俞、肝俞、神门、太冲恶心呕吐:公孙、内关、足三里、中脘 -呃逆:膈俞、内关、中脘、劳宫腹胀:天枢、内关、气海、足三里 - 胁肋痛:支沟、阳陵泉、内关、二白宿食:足三里、公孙、内关、中脘 -遗精阳痿:关元、三阴交、肾俞、命门尿失禁:曲骨、关元、三阴交-流涎:人中、颊车、承浆、夹承浆、合谷心悸:内关、神门、阴郄、-胸痹:膻中、公孙、内关、巨阙崩漏:隐白、大敦(灸)、气海、足三里-泄泻: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噎膈:天突、内关、膈俞-便秘:天枢、支沟、承山、上巨虚大肠俞脱肛:长强、承山、百会、气海、三阴交-腓肠肌痉挛:承山、阳陵泉、承筋、飞扬皮肤瘙痒:曲池、血海、三阴交、合谷-痰饮:丰隆、脾俞、阴陵泉面瘫:地仓、颊车、阳白、颧髎、阿是穴-鼻渊:迎香、印堂、通天、头临泣、合谷近视:睛明、承泣、光明、肝俞、三阴交-牙痛:颊车、阿是穴、颧髎、下关、合谷痛经:三阴交、地机、关元、合谷、气海-缺乳:少泽、乳根、膻中、足三里、肩井咽喉肿痛:鱼际、少商、商阳、尺泽-落枕:阿是穴、大椎、后溪、落枕穴、养老腰痛:阿是穴、肾俞、命门、委中-膝关节痛:犊鼻、阳陵泉、阴陵泉、委中小儿疳积:四缝、鱼际- 消渴:膏肓、三阴交、胰俞、胰岛、腕骨哮喘:天突、中府、膻中、定喘-1/6页咳嗽:列缺、中府、太渊、肺俞咯血、呕血:孔最、阴郄、郄门- 踝关节扭伤:丘墟、解溪、商丘、中封、昆仑、太溪、阿是穴、公孙、然谷、金门-肩周炎: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大椎、后溪(条口透承山)-失音:天突、通里、廉泉、金津、玉液、哑门、合谷-尿闭: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三焦俞、肾俞、合谷、复溜、中极、石门(灸)-临床经验随症取穴总结:-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经验穴歌:-胸胁支沟取,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妙,两腿肩井搜。

针灸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背诵口诀(最全)

针灸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背诵口诀(最全)

基础知识骨度分寸部位起止点折量寸度量法头面部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12直寸印堂—前发际正中3两额角发际之间9横寸耳后两乳突之间9胸腹部胸骨上窝(天突)—剑胸结合(中庭)9直寸剑胸结合处—脐中8脐中—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间12横寸两乳头之间8背腰部肩胛骨内侧缘—后正中线3横寸上肢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尺骨鹰嘴12直寸肘横纹—腕掌/背侧远端横纹9下肢耻骨联合上缘—髌底18直寸股骨大转子—髌底17髌底—髌尖(平腘横纹)2臀沟—腘横纹14髌尖—内踝尖15阴陵泉—内踝尖13髌尖—外踝尖16内踝尖—足底3腧穴分类:经穴(362)+经外奇穴+阿是穴腧穴作用:诊断+治疗+特殊(双向调节、整体调整、相对特异)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四总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顶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关内,小腹三阴谋。

酸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沟。

十五络穴列缺偏历肺大肠,通里支正心小肠心包内关三焦外,公孙丰隆脾胃详胆络光明肝蠡沟,大钟络肾膀飞扬脾之大络名大包,任络尾翳督长强十六郄穴郄有孔隙意,本是气血聚。

病症相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当。

胃经是梁丘,脾应取地机。

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

膀胱金门寻,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列。

胆经在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跷跗阳胱,阳维阳交胆。

阴跷交信肾,阴维筑宾为。

十二原穴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

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寻。

十二募穴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

脾募章门胃中院,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中膻中觅浅深。

六十六穴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隐白大都足太阴,太白商丘并阴陵。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0p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0p

经络腧穴的生物学研究
生物学研究主要关注经络腧穴与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关系 ,以及其在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方面的作用。研究内容包括 经络腧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的相互关系,以及 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生物学手段,可以深入了解经络腧穴的作用机制,为 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思路和理论基础。
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功 能在于调节消化系统,维持身体健康。
详细描述
足阳明胃经起于目下,循腿外侧下行 至足中趾末端,下络脾属胃,主要分 布在腿外侧和胸腹部,其腧穴包括承 泣、四白、巨髎等,每个腧穴都有其 特定的功能和主治病症。
足太阴脾经与腧穴
总结词
足太阴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功能在于调节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保持身体健康。
腧穴的定位与取穴方法
定位方法
根据体表标志、骨度分寸和手指同身寸等方法进行定位。
取穴方法
基本取穴法、压痛取穴法、触摸法、触摸异感法等。
03
经脉与腧穴
手太阴肺经与腧穴
总结词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呼吸系统, 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详细描述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主要分布在手 臂内侧前缘,其腧穴包括中府、云门、天府、侠白等,每个 腧穴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主治病症。
经络腧穴的物理学研究
物理学研究主要从能量和物质的角度 探讨经络腧穴的作用机制。研究内容 包括经络腧穴的生物电、生物磁、红 外辐射等物理特性,以及其在能量传 输和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通过对经络腧穴的物理学特性进行研 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作用原理,为 开发新的检测和治疗方法提供技术支 持。
THANKS
02
腧穴基础知识
腧穴的定义与分类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名词解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五腧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输穴:五腧穴中第三个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

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络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阴阳蹻(我没找到那个简体的字...||)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起功能性联系。

气街:腹股沟动脉部,穴名气冲。

肺系:指气管、喉咙。

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一源三歧: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一源三歧”。

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称“一夫法”。

六合:“合”指经别与经脉在头面部相合,阳经经别合入原经脉,阴经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9页开始-总)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59页开始-总)

阳溪
曲池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 指甲角0.1寸。
在手背,第1、2掌骨间, 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
处。
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 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
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
线中点。
足阳明胃经重要穴位
01
02
03
04
承泣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 眶下缘之间。
要点三
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 ,出踝 中 ,直上循臂骨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 之间 ,上循臑外后廉 ,出肩解 ,绕肩 胛 ,交肩上 ,入缺盆 ,络心 ,循咽 下膈 ,抵胃属小肠。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
•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 ,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 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 ,循肩髆内 ,挟脊抵腰中 ,入循膂 ,络肾属膀胱 。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 ,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 ,挟脊 内 ,过髀枢 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踹内 出外踝之后 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案例三
针灸治疗面瘫成功案例分享。针灸治疗可以促进 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面部肌肉瘫痪的症状, 使患者面部恢复正常。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经络腧穴基本概念和特点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 调控系统;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经络系统的组成
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它们纵横交贯, 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

经络腧穴学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理论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之一。

经络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人体内部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而腧穴则是这些经络通道与外界相连的特定点位。

经络腧穴学是指对于人体经络及其分布、经络的生理和病理等方面的研究。

本文将围绕经络腧穴学的概念、起源、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经络腧穴学的概念与起源1.经络腧穴学的概念经络腧穴学中,“经”指经脉,即人体内独立血管通路,分布于全身,其中包括12经、15络和24节律;“络”指络脉,是经络的分支,起到联系内脏器官与肢体组织的作用;“腧”指腧穴,是经络的特定点位,是能够与外界相通的阳性点位。

因此,经络腧穴学的本质是探究人体内部经络的构成、组织和生理特性;经络通彻全身,贯穿人体的任督二脉,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网络。

通过经络,在人体内部产生了细微的生物信息传递。

而腧穴是经络通达体表的特定点位,有着较强的敏感性与反应性。

2.经络腧穴学的起源经络腧穴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中医学理论初步形成时期。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中医学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就已经包括了关于经络腧穴的诸多内容,如脉、络、腧、灸、针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络腧穴学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学问体系。

《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书更是对经络腧穴学做出了深入的系统阐述和总结。

二、经络腧穴学的基本理论1.经络机理经络机理是经络腧穴学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医学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之一。

经络主要包括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和二十四节律,共通彻全身,形成一个广阔的网络,通过经络产生细微的生物信息传递。

经络主要有四个功能,即循环营养、防御抗病、调节平衡、感应反应等。

·循环营养:传送气血营养,供应全身各个部位。

·防御抗病: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调节平衡:调节人体的生物节律,促进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感应反应: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体现出经络的敏感性。

腧穴基础知识

腧穴基础知识

经。如足太阳膀胱经主表,为一身之藩篱,风
寒邪外客引经后,可引发头项痛、身痛、肢体
关节酸楚等症,投用羌活(散风寒湿止痛)能
消除或减轻这些症状,即云羌活归膀胱经。
返回目录
一、经络学说概论
2.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 二 经 脉 手太阴肺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阴心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1) 手三阴→行上肢内侧 手三阳→行上肢外侧 足三阴→行下肢内侧 足三阳→行下肢外侧
(2)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3)
手三阴:胸→手 手三阳:手→头 足三阳:头→足 足三阴:足→腹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少阳→中
太阳→后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
手食指端 鼻翼旁 足大趾端 手太阴肺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足太阴脾经脉 心中 手少阴心经脉 手太阳小肠经脉 足太阳膀胱经脉 足少阴肾经脉 手小指端 目内眦 足小指端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足厥阴肝经脉 手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肺中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十四经含义
十二经脉(正经) +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合 称为十四经。 (说明:奇经八脉中的腧穴,大多寄附于十二 经之中,惟有任督二脉,各有其专属的腧穴。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二、经络的分布及作用
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
阴经(手三阴、足三阴)→脏发出 阳经(手三阳、足三阳)→腑发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课件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课件
治疗效果。
经脉与腧穴的治疗作用与应用
治疗作用
经脉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作用 ,腧穴具有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的作用。
应用
通过刺激经脉和腧穴,可以调节人体 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病情选择 合适的经脉和腧穴进行治疗。
04
常用经络腧穴介绍
手太阴肺经
总结词
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中 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 。
详细描述
足太阴脾经共有21个穴位,其中11个分布 于下肢内侧的胫骨后缘和足底,10个位于 胸腹部。这些穴位主治脾胃、妇科、泌尿系 统等部位的病症,如腹胀、腹泻、食欲不振
等。
手少阴心经
总结词
手少阴心经是十二经脉之一,起于心中,下络小肠, 经过腕、臂内侧等部位。
详细描述
手少阴心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8个分布于上肢内侧的 尺侧,1个位于胸前部。这些穴位主治心脑血管、精 神系统等部位的病症,如心悸、胸闷、失眠等。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ppt课 件
• 经络系统概述 • 腧穴基础知识 • 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 常用经络腧穴介绍
01
经络系统概述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总结词
经络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 部等组成,它是人体内部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的通道,是运行气血、传递信息的 重要系统。
腧穴的定位方法与取穴原则
总结词
定位方法与取穴原则
详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述
确定腧穴的位置是应用腧穴的基础,常用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简 便取穴法等。在取穴时应遵循“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对症取穴”等原则,根据具体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活动标志 指关节、肌肉、皮肤随着适当的活动而出现的标志,包括 关节的间隙、肌肉和肌腱的隆起或凹陷、皮肤的皱纹等。 临床可利用这些标志作为取穴定位的依据,如张口于耳屏前方凹 陷处取听宫,屈肘纹头取曲池,拳掌横纹头取后溪,取阳溪穴时应翘 起拇指、指长伸、拇短刖肌腱之间的凹陷中是穴位。
(2)骨度分寸定位法 将人体各部,按照比例分别规定为一定的 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这种假定的长度叫“骨度”。
中府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应用:咳嗽、气喘、肺胀满、肩背痛。
尺泽 定位: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应用:咳嗽、咳血、潮热、气喘、咽喉肿痛。
列缺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应用:头痛,项强,咳喘,咽喉肿痛,齿痛。
(2)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穴
商阳 定位:食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应用: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颔肿,手指麻木。
从表中还中看出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如下:
1)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与手阳 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 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 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 斜趋足心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跗上斜趋 足大趾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
阴乔脉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肾经上行;阳乔脉起于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膀胱经上行。二脉交会于目内眦,有 共同调节肢体运动和眼睑开合的功能。
阴维脉与六阴经相联系,在颈部与任脉会合,主一身之 里,阳维脉与六阳经脉相联系,在项部会合于督脉,主一 身之表,它们分别调节六阴经脉和六阳经脉的经气,以维 持阴阳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3)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与脏腑、经络有密切关系,每个腧穴都有 较广泛的主治范围。本经穴能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 经病,邻近经穴能配合治疗局部病,各经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而又有其 共同性。
2.腧穴的定位方法 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可分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 寸定位法,手指比量定位法和简便取穴法4种。
太白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肉际处。 应用:胃痛,腹胀,身重,肠鸣,泄泻,便秘。
公孙 定位: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当赤白肉际处。 应用:胃疼,呕吐,钦食不化,腹胀腹痛,泄泻,水肿,心烦失眠,嗜睡。
三阴交 定位:在内踝高点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的后缘处。 应用: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崩漏,经闭,遗精,水肿,小便
如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定百会;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 叉,食指端取列缺;直立垂手时中指的尖端到达处定风市; 两髂嵴上缘连线中点定腰阳关等。
应用时,应以解剖标志和骨度分寸作为取穴位的主要 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部腧穴的具体情况,适当参合 其他方法,灵活运用,以求取穴的准确。
3.十四经脉的常用腧穴
(1) 手太阴肺经常用穴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脉 中,卫气运行脉外,如果经络功能正常,营卫之气密布周身, 营气调和,卫气固密,就能发挥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1、 腧穴概述
(二)腧穴基础知识
(1)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接受 针灸、按摩刺激的部位。
(2)腧穴分类 分布在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三类。凡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 穴”,全身经穴共有361个。奇穴,是指没有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因 春有奇效,故称“经外奇穴”。那些既无具体名称,也无固定部位,而 是以痛处为穴的腧穴,称阿是穴。
十二经脉四肢分部规律表
部位
经脉手Biblioteka 足阴经 (属脏)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太阴脾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经
循行部位
(属腑)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上肢
太阳小肠经
前缘 中间 后缘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下肢
太阳膀胱经
前缘 中间 后缘
十二经脉通过脏腑、手足、阴阳、表里经脉搏的连接而逐经相传, 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付注系统。其流注次序见P60表2-5。
(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 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 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 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总 称。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又叫“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的名称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十二经脉中属 脏的经脉为阴经,属腑的经脉为阳经。其体表分布左右对称,在 四肢的分部规律见下表:
骨度的单位是寸,这里的寸就是等分。如肘横纹到腕横纹 为12寸,即是将这段距离划分为12个等分。不论任何年龄、体 形、男女、老幼都可按照这种标准测量。此法是腧穴定位的基 本方法。目前常用的人体各部骨度分寸。
(3)手指比量定位法 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故又称为“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简称“指寸法”。
经络腧穴基础知识
(一)经络基础知识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 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络组成经络系统。经是经脉,就如路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 琪 特点是纵行且分布较深;络是络脉,就如网络,是经脉的分支, 其特点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经络系统里有经气循环传注,昼夜不停,如环无端。通过经气 的运行,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都得到适当的调节,从而使整个 杨体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经络中的经气,来源于脏腑之气, 所以 经气的虚实又决定于脏腑之气的盛衰。
冲脉、带脉、阴乔脉、阳乔脉、阴维脉、阳维脉六脉 腧穴,寄附于十二经与督脉、任脉之中。督、任二脉各有 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脉”。
十四经脉(见P61图2-69)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 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因而是针灸治疗、 保健按摩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2.经络的生理功能
(1)体表标志定位法 体表标志定位法又叫自然标志定位法,它是以人体 解剖标志作为定位的依据。常用的体表标志有以下两种:
1)固定标志 指标志不受活动影响者,如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 肚脐等,以及各部骨节的突起和缝隙、肌肉的隆起和凹陷。其中主要 是指“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 由于这些标志固定不移,所以有利于腧穴的定位,如两眉之间取印 堂,鼻尖取素了,两乳之间取膻中等。这是输穴定位的基方法之一。
肩髁 定位:三角肌上部,肩峰与胧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外展平举时肩前出现
凹陷处。 应用:肩臂挛痛不遂,齿痛,风热瘾疹。
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鼻唇沟中。 应用:鼻塞,口歪,面痒。
(3)足阳明胃经常用穴
承泣 定位:双目直视,瞳孔直下0.7寸。 应用:眼睑颤动,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口眼歪斜。
表中反映了十二经脉中阴阳经之间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 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 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紧经相表里;手厥阴 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阳肝经相表里。互为 表里的阳经与阴经在脏腑之间又形成六组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 阴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等。
2)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相接。如手阳明大肠 经和足阳明胃经都通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 胱经均通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和足阳胆经均通于目 外眦。
3)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 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紧经与手厥阴心 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不利,遗尿,失眠,高血压等。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乔脉、阳乔脉、阴维脉、 阳维脉八条经脉的总称。由于它们既不直属脏腑,也无表里配偶,与十二正 经不同,故称“奇经”。
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的调世作用。 当十二经脉运行的气血满盈时,就流溢到奇经八脉中储存起来;当十二经脉 中气血不足时,奇经八脉可调动其储蓄,把气血还流于十二经脉中。此外, 由于奇经八脉也各有其循行路线,因此它们所涵蓄的气血,同样起着营着机 体、内温脏腑、外濡腠理的作用。
合谷 定位:手背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约当第二掌骨桡侧中心处。 应用:头痛,目赤肿痛,耳聋,齿痛,咽喉肿痛。
手三里 定位:侧腕,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下2寸。 应用:手臂麻痛,肘挛不伸,偏瘫;齿痛,失音,腹胀,吐泻;眼目渚疾。
曲池 定位: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应用:热痛,上肢不遂,月经不调,目赤肿痛,高血压,胸中烦满等。
天枢 定位:肚脐旁开2寸 应用:腹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痛经,水肿。
梁丘 定位:髂前上棘与髂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上缘上2寸的凹陷处。 应用:膝胫痹痛,胃痛,乳痛。
犊鼻 定位:髌骨下方,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应用:膝关节痛。
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应用:胃痛,腹胀,呕吐,噎膈,泄泻,痢疾。
(1)内属脏腑,外络肢体 经络系统中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 八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脏腑器官,奇经八脉又沟通于十 二经之间;经筋、皮部联结了肢体筋肉皮肤。经络的这种相互 联系,使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 织器官。保持着协调统一。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输而气血,营养周身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 领带经络的传注,才能输而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 器官,维护机体的正常功能。
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下出于会阴,上抵颏部,诸阴经都相与交会,所以 有“阴脉之海”之称。具有调节诸阳阴经经气的作用。
督脉循行于腰背正中,下出于会阴,上至头面,诸阳经都相与交会,所以 有“阳脉之海”之称。具有调节诸阳经经气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