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古镇的渡口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碛口古镇的渡口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上有两个重要的“口”,第一个“口”是山西吉县的“壶口”,第二个“口”即是山西临县的“碛口”。壶口被称为“第一碛”,碛口就是“第二碛”,也叫“大同碛”,俗称“二碛”。碛口虽然没有壶口那么出名,但是它却有过壶口永远都无法企及的辉煌。《说文解字》训:“碛,水渚有石者。”意为“碛”是指河流中带有岩石而且露出水面的洲滩。“碛口”则为“有碛之口”,亦即“有乱石滩的溪口”,或“乱石沟口”。碛口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南48公里处黄河与湫水河交汇点上,南接柳林县,西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碛口古镇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著名商贸重镇,是黄河沿岸良好的水旱转运码头,作为晋商的西大门,它是连接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曾经享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称,见证了二三百年的风雨春秋、沧桑巨变。

黄河不会因碛口的繁盛而驻足停留,碛口却注视着奔腾不息的黄河到了永恒。流淌的黄河与凝望的碛口,相交相溶,演绎出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平凡的岁月。碛口作为水旱转运码头,是从清代初年康熙、乾隆朝起步的。正是由于蒙粮内运,碛口便进入历史。蒙粮内运,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北面从陆路进杀虎口到大同再南下,一条便是用水路借黄河从秦晋大峡谷而来。两条路线上主要的经营者都是山西商人。但陆路运输“车骡雇价为费甚多,运到内地已与市价相去无几”。因此,乾隆八年(1743年),山西巡抚刘于义在实地调查了运输路线,

并做了运粮试验后,给皇上写了个“为筹划将口外之米以牛皮馄饨运入内地事”的奏折,奏请朝廷用水路借黄河大峡谷运输粮食。

为适应蒙古农牧业的发展,清政府在塞外建设了十五条驿道,二百三十多座驿站,吸引大批内地商人去贸易有无。春去秋来,被叫做“雁行”的客户,渐渐定居下来,开设作坊,主要从事硝皮、制毡、缝靴、酿酒、制酱油和榨油这些农牧产品加工。河套地区盛产胡麻和大麻,起初有许多运到碛口榨油,后来觉的这种做法不上算,便在当地榨油,把成品油运往碛口,于是麻油也成为碛口转运的货物中的大宗。碛口俗谚说:“碛口三天不发油,汾州满城黑黢黢”。正是口外农牧业和以农牧产品加工以及为农牧业服务的手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内蒙古商品的内流。正是这种主要由晋商操作的内流依靠黄河水运,从而成全了碛口,使它发挥了山水地理条件的优势,成为一个繁华的水旱码头,一个“小都会”。

在碛口古镇,五里长街从西市街过中市街到东市街,三块功能分区,布局特色鲜明。西市街靠近码头,多粮油货栈;东市街靠近东路出发的起点,是骡马骆驼运输店集中的地段;中市街在碛口镇的中央,连接西市街和东市街,自然是极好的商业地段,汇集了从低层次的服务性行业如剃头店、小吃铺到高档的金融机构,如当铺,票号等等。

今天的碛口已逝去当年的繁华,但经过岁月的积淀,沉积下的厚重历史价值形态成为其再次聚焦人们眼球的绝好旅游资源。碛口是一幅集河流、高原、古建筑群、革命遗址、风俗民情于一体,晋商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相互交融的大画卷。碛口古镇及周边古村落与当

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出了古村落“天人合一”的景观意象,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典型的古镇古村落旅游度假地。

碛口古镇以其浓厚的晋商文化和黄河黄土文化为特色,在黄土高原地质与黄河峡谷地貌相结合的空间背景下,其整体旅游资源品味较高,独占性强,个别旅游资源(如立体交融式窑洞建筑群)在世界建筑景观中独一无二,研究价值极高。碛口拥有走遍全世界也再难以找到的独特之处,不仅自然旅游资源风光优美,而且更为值得欣赏和体验的是其无与伦比的人文旅游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