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思维导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思维导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思维导图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一 光照图的判读技巧 在光照图或变形的光照图的判读中,常以“三条线”“三类点”为突
破口,快速、高效地解题。 (1)“三条线”——晨线、昏线和赤道。 ①晨(昏)线。 晨(昏)线是地球上太阳高度为0°的点的集合,在该线上可见日出
(日落)现象,除了春分、秋分日该线与经线重合外,其余各日与经线 斜交(北半球冬半年,晨线在地球上呈东北—西南向分布,昏线呈西 北—东南向分布;北半球夏半年相反),且离春、秋分日越远,夹角越 大。到冬至、夏至日时,该线与经线圈的夹角达最大值——23°26', 故该夹角的大小是判断季节和太阳直射点位置的重要依据。
专题
【例题】 图Ⅰ是“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示意图”,图Ⅱ是“海洋表层 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a>b>c,箭头表 示洋流流向。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Ⅰ
图Ⅱ
专题
(1)图Ⅰ甲处的洋流与图Ⅱ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洋流相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甲处洋流的影响是( ) A.加快途经海轮航速 B.形成著名的渔场 C.使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D.缩小海洋污染范围 解析:甲处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洋西岸,洋流流向南方,性质为 暖流。所以海水等温线如④图所示。甲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可使 沿岸大气增温增湿。 答案:(1)D (2)C
专题一 专题二
(1)遮阳板收起,室内正午太阳光照面积达一年最大值时( )
A.全球昼夜平分
B.北半球为夏季
C.太阳直射20°S
D.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2)济南某中学生借鉴这一设计,若两地窗户大小形状相同,则应
做的调整是( )
①安装高度不变,加长遮阳板 ②安装高度不变,缩短遮阳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分层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1.3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2..地球公转过程中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判断方法方法一: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 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方法二:看地轴南端的倾斜,偏离太阳则为远日点,靠近太阳为近日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面最详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 千米、赤道半径6378 千米、均匀半径6371 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 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 千米二、地球仪㈠纬线和经线纬线经线定义与地轴垂直而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连结南北两极而且与纬线垂直订交的半圆★ 形状除极点外,均为圆;只有赤道均分地球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构成经线圈,每个经线圈均可均分地球★ 长度从赤道到两极渐渐变短,赤道最长相等( 2 万千米)★互相关系所有纬线都互相平行所有经线都订交于南、北两极点间隔随意两条纬线间的间隔到处相等随意两条经线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㈡经度和纬度纬度经度区分方法以赤道为 00,向南北两极胸怀到900,北由 00经线 ( 本初子午线 ) 向东西各分作 1800,00经线以极点为 900 N,南极点为 900 S东的 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散布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愈大自西向东,度数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两条正对的经线度数之和是180,东西经相反代号北纬用 N,南纬用 S东经用 E,西经用 W★㈢经纬网中重要的经纬线纬线经线① 0°南北半球分界线;② 23°26′热带和温带分界线,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③ 66°34′温带和寒带分界线,有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④ 90°极点①0°和 180°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①20°W和 160 ° E 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 W—0°--160 °E 是东半球160° E— 180° --20 ° W是西半球㈣经纬网的常有形式地球仪侧视图上的经纬网地球仪俯视图上的经纬网方格状经纬网N纬线是直线,经线连结南北两极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齐心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周围呈放射状的线纬线是横线,经线与纬线垂直★三、经纬网的应用1.确立地理坐标S方法:⑴确立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状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照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2.利用经纬网确立方向120° E(1 )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思维导图和知识梳理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思维导图和知识梳理

第四章地貌【拓展延伸】地质作用1.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3.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1)风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

例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侵蚀——水、空气、冰川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3)搬运——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4)堆积——在搬运作用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4.1.1喀斯特地貌(1)概念: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

(溶蚀作用、淀积作用)(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①岩石:可溶性岩石;岩石有孔隙裂隙(透水性好)②水:溶蚀力大(二氧化碳、有机物、无机酸含量多);流动性强(降水多、地面坡度大、岩石裂隙大)③高温多雨溶蚀作用沉积作用(3)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地理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4)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悬挂洞顶,上粗下细)、石笋(由洞底向上,基部粗、顶端细)、石柱(上下两头粗、中间细)、钙华(由于Ca(HCO3)2中CO2逸出,导致CaCO3沉积而成)淀积(5)喀斯特地貌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②防空、储藏的最佳选择地(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③特色农业:坝子④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优良。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全,必备)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全,必备)

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全,必备)高中地理详细笔记和总结知识点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高中地理课堂笔记 必修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高中地理课堂笔记  必修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2、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结合教材 P9 活动,地图册 P49 第三题)
纬度、海拔高度、大气状况(天气、气候)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活动主要标志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 阳 大 气 太 阳 活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结构

从 光球 黑子
①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里 色球
到 外 日冕
回归线度数 = 黄赤交角度数 = 23°26′ 极圈度数 = 地轴与黄道面夹角度数 = 66°34′
图 1.3.6
3
高中地理课堂笔记 必修一 整理:何建华(四川省大英中学) Email:purple847@ QQ:15126905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周期:回归年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图 1.3.7
图 1.3.8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同一时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一半—→昼夜现象—→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2、晨昏线:
(1)定义: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分晨线和昏线,二者构成一个大圆称为晨昏圈。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
割成昼弧和夜弧。
(2)晨昏线作图
A、俯视图作图
4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教材 P8-9)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 4H→He+能量】
(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水、大气运动、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的太阳能
(4)太阳能设备的能量来源
图 1.3.15
图 1.3.16
图 1.3.17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天体系统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一颗一般行星(课本P6)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缘由(课本P9)一、为地球供应能量1.太阳大气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课本P8图1.7)⑴供应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主要能量来源(太阳结构P6)2.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⑴世界很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更和黑子变更周期(11年)有肯定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难、地震等自然灾难发生及太阳活动有关。

其次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推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更推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缘由——地球不透亮、不发光; ⑵昼夜交替产生缘由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重点图示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重点图示

第一单元重点图示图一:太阳系模式图读图要点:按照距离太阳由远及近的顺序,八大行星排列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其中地球位于从内向外的第三条轨道上,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知识链接:为什么说地球具有普通性;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图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读图要点:(1)注意横为纬度,纵坐标为年太阳总辐射量。

(2)通过读图能够得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知识链接:年太阳总辐射量纬度分布与生物量纬度分布的关系。

图三:太阳大气层的结构读图要点:(1)掌握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

(2)光球层的太阳活动为黑子,色球层的太阳活动为耀斑,日冕层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风。

(3)黑子是太阳活动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知识链接: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图四: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读图要点:(1)地球自转角速度全球相同,为每小时15°。

(2)通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60°纬度自转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

(3)极点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零。

知识链接: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并且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日冕色球光球图五:地球公转的轨道(1)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近日点为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快,远日点为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慢。

知识链接:准确判断五一节、建军节、中秋节、元旦节等节日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图六:黄赤交角读图要点:(1)能够辨认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

(2)通过读图获得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3)黄赤交角的度数目前为23°26′。

知识链接:当黄赤交角变化大时,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变大,热带和寒带的范围都将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变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一、地理学概论1. 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是一门涉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科学,它研究地球表面的分布特征、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以及这些空间格局对人类活动所及影响。

2. 地理学的基本思想(1) 以实践为指导:地理学要以实践为指导,即要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求知识,从实践中探索规律,从实践中获取信息,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并将其用于实践中去。

(2) 以空间为基础:地理学要以空间为基础,即要注重空间方面的研究,发掘空间中的规律,分析空间的变化,探讨空间的关系,领悟空间的特性,理解空间的作用,总结空间的规律,使空间变得更有序。

(3) 以环境为基础:地理学要以环境为基础,即要深入研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各种环境,紧密联系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从上下文环境中领悟环境间的关系,从环境中探索规律,从环境中体会特性,从环境中获取信息,总结环境的规律,使环境变得更有序。

3. 地理学的分类(1) 按研究对象划分: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2) 按研究内容划分:物质地理学和精神地理学(3) 按研究方法划分:理论地理学和应用地理学二、自然地理学1. 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上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的分布、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 自然地理学的内容(1) 大气地理学:研究地球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影响的地理学科(2) 水文地理学:研究地球水环境特征及其影响的地理学科(3) 地质地理学:研究地球地质环境特征及其影响的地理学科(4) 生物地理学:研究地球生物环境特征及其影响的地理学科3. 自然地理学的作用(1) 揭示自然要素的分布规律:通过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表面上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的分布规律,从而为人类利用资源提供依据。

(2)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通过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的变化,从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课本P4图1.4)。

这八大行星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和远日行星三类,分类标准是根据行星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

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和海王星(课本P5图1.5)。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它有着适宜的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使得地球成为了存在生命的行星(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包括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和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包括四川盆地和典型城市成都。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成为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来源以及为日常生活和生产提供能源(课本P8图1.7)。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

太阳活动主要有黑子、耀斑和太阳风三种类型,其中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以及与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课本P1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转动。

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干货丨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附重要知识点详细梳理!

干货丨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附重要知识点详细梳理!

干货丨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附重要知识点详细梳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一)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

(2)产生时差,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时间上东早西晚。

(3)水平运动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2.判断晨昏线的三大技法(1)利用自转方向判断:顺自转方向将要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将要进入黑夜的为昏线。

(2)利用地方时判断: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点所在为晨线,为18时的点所在为昏线。

(3)利用昼夜半球位置判断:昼半球西侧为晨线,东侧为昏线;夜半球则相反。

(二)地球的公转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2)速度:近日点(1月初)附近公转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附近公转速度慢。

2.正午太阳高度(1)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两大技巧:①“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某地所在方向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②“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反之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90°-两点纬度差。

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3.日出、日落方位的判定(1)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春分日、秋分日),南、北极点除外,全球各地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2)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全球各地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且太阳直射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

(3)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北;北半球刚刚结束极夜的地点,其日出、日落方位均为正南。

4.昼夜长短(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2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2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 (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极光;?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太阳直射点移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1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高中地理知识梳理 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章

高中地理知识梳理 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章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常见的天体:
2.天体系统层次:
3.画出太阳系示意图:
4.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
5.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6 .画出太阳大气结构图:
7.分别写出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8.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0.画出夏至日的晨昏线:
11.画出全球的时区及中央经线:
1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规律:
13.写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4.写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5.画出五带:
16.分别画出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图: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画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4.画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6.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是:太平洋上形成的气压中心是:
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是:太平洋上形成的气压中心是:7.写出东亚、南亚的季风环流及形成原因:
8.气候:
11.气旋、反气旋:
13.近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原因:
影响:
措施:。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知识点笔记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知识点笔记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一、地球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 表面积:5.1亿Km2, 其中海洋占71%,陆地占29%。

赤道周长:4万Km;平均半径:6371Km(2) 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仪(1) 地轴:地球自转所绕转的假想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赤道: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的大圆。

(3)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是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是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 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1) 经线①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②所有经线都相等,端点都是两极;③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度之和为180°,东西经相反,且任一经线圈均可平分地球;④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Km,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⑤所有经线都指示南北方向(绝对方向),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点,四面八方都是南;南极是地球上最南点,四面八方都是北。

(2)经度①某地经线所在的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之间的二面角;②东经度为0°向东至180°,用字母E表示;西经度为0°向西至180°,用字母W表示,180°经线无东西经之分;③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向东增大为东经度,递减为西经度;④自20°W向东至160°E为东半球,自20°W向西至160°E为西半球;⑤本初子午线(0°)是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

(3)纬线①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②所有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处纬线缩短成点;③纬度相同,纬线不同,但长度相等,如30°S=30°N;④全球各地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⑤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相对方向),同一纬线上的两点,若经度差小于180°则东西方向不变;若经度差大于180°,则东变西,西变东;若经度差等于180°,则互为东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章的课堂笔记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章的课堂笔记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及主要类型1)分类:自然天体(恒星、行星等)人造天体(运行中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2)几种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2)天体系统的层次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八大行星(1)组成:按距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1)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①同向性②共面性③近圆性(2)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将八大行星划分为三类:①类地行星:水、金、地和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1、宇宙环境条件(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

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③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源。

4、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形状、温度、成分)2、太阳辐射能1)概念: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如下表所示:4、对地球的影响:①. 扰动地球大气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 可能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1、昼夜交替一、昼夜交替现象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1)晨线(弃暗投明)、昏线(弃明投暗)晨昏线的画法:在太阳光照侧视图上,过地心作太阳光宇宙(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其他行星系1线的垂线即为该日晨昏线(注意二至日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反映出极圈内的极昼或极夜状况) (2)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6)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8)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巨行星木星、土星2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9)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光球层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色球层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层太阳风(太阳结构P6)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二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地球公转4图示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56★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总结——晨昏线特点:①始终过地心,与直射光线垂直7②始终在地轴附近摆动,摆动的最大幅度为23°26′S③晨线看日出,昏线看日落,它们的太阳高度角都为零★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8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④日期分割:零时(24时)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新一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旧一天”。

⑤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加一天,实际中日界线没有与180°完全重合3.昼夜长短的计算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㈢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9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注:东12区比西12区快21h,东西12区同时不同日。

北京时间=东八区时=120°E的地方时★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2.定日期: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时间计算: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⑤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10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

北半球夏半年春分全球昼夜等长↓①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②白昼越来越长③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夏至白昼最长,北极圈内全为极昼↓①昼长>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长②白昼逐渐变短③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秋分全球昼夜平分冬半年↓①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②白昼越来越短③极夜范围从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冬至白昼最短,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①夜长>昼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②白昼逐渐变长 ③极昼范围从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春分 全球昼夜等长 赤道上 全年昼夜等长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⑴计算公式:H = 90°- |纬度间隔|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 以北地区 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纬度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回归线 以南地区 冬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夏至日 有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 之间地区回归线上一年一次直射 冬至日 有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其他地区一年两次直射 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 地震波 传播速度传播介质 穿过不连续面速度变化横波 慢 固体 穿过莫霍界面横纵波速度均增大;穿过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纵波 快 固体、液体、气体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圈层名称位置厚度 特点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平均厚度17千米由岩石组成,大陆厚,大洋薄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2800多千米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3400多千米接近液态,横波不能穿过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水圈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