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肠易激综合征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肠易激综合征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和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两种常见的肠道问题,它们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影响生活质量。
这两种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治疗和管理这两种疾病至关重要。
SIBO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通常指的是小肠内细菌数量异常增加,使得细菌在小肠内过度生长。
正常情况下,小肠内细菌数量相对较少,而大肠内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多。
当小肠内细菌数量增加时,就会导致SIBO。
这些细菌会干扰食物的吸收和消化过程,导致气体产生、腹泻、腹痛等症状。
而IBS是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但没有明显的病理学改变。
这两种疾病在临床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腹泻、腹痛等症状,因此很多人难以区分它们。
但是研究表明,SIBO可能是导致IBS发生的一个因素。
SIBO与IBS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SIBO与IBS的症状重叠。
SIBO患者常常会出现腹泻、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症状与IBS非常相似。
一些研究认为,SIBO可能是IBS发病的一个因素之一。
有研究发现,患有IBS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也伴随有SIBO的存在。
SIBO与IBS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SIBO即小肠内细菌数量过多,而IBS患者的肠道细菌组成也常常发生改变。
肠道的细菌组成对于肠道的健康至关重要,任何对细菌组成的改变都可能引起肠道问题。
SIBO与IBS之间的关系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密切关系。
治疗SIBO可能有助于改善IBS的症状。
一些研究表明,治疗SIBO后,IBS患者的症状会有所改善。
了解SIBO与IBS之间的关系对于治疗肠道问题至关重要。
那么,对于SIBO与IBS,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和管理呢?对于SIBO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生素治疗来降低肠道内的细菌数量。
抗生素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肠道内的细菌数量,从而缓解SIBO的症状。
饮。
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系统
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崔佳瞿1, 2 陈启仪1, 2 李宁1, 2[1.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结直肠病专科);2. 同济大学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上海 200072]摘要 肠-脑轴在维持机体内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肠道微生物群在肠道和大脑的双向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学者们建立了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这一概念。
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和代谢途径对宿主产生影响,包括神经发育、传递和行为,并参与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
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本中心的临床经验,对肠道微生物群、肠道、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以肠道微生物群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靶点的肠-脑轴干预策略进行讨论,以期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提供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群 肠-脑轴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中图分类号:R363.21; R45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3)01-0014-05引用本文崔佳瞿, 陈启仪, 李宁. 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上海医药, 2023, 44(1): 14-18.Research progress of gut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in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CUI Jiaqu1, 2, CHEN Qiyi1, 2, LI Ning1, 2[1. Intestinal Microenvironment Treatment Center (Department of Colorectal Disease ), Shanghai Tenth People’s Hospital;2.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Digestive Diseas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ABSTRACT The gut-brain axis and gut microbiota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homeostasis and the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gut and the brain, respectively. Therefore, scholars established the concept of a gut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Gut microbiota may affect the host through neural, immune, neuroendocrine, and metabolic pathways, including nerve development, transmission and behavior, and participates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s.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ed the interaction among gut microbiota, gut and brain, the role of gut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s including depression, anxiety,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lzheimer’s disease, Parkinson’s disease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the intervention strategy of gut-brain axis with gut microbiota as therapeutic target for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s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the center, so as to provide som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s.KEY WORDS gut microbiota; gut-brain axis;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肠道中有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
肠道微生态系统与IBD、IBS
肝病 时肠道 微生 态紊 乱突出表现为肠道菌群失调 , 包括 比例 失 调和定位转移 即细菌移 位两 大类。 比例 失调 主要是 指肠
道 内 的原 籍 常住 菌 ( 势 菌 ) 部 分 被 抑 制 , 少 数 菌 种 过 优 大 而 度 繁殖 , 者 比例 失 衡 。定 位 转 移 分 为 横 向 和 纵 向 两 类 ; 两 横 但 慢 性 肝病 长 期 应 用 抗 生 素 , 易 诱 导 耐 药 菌 的 产 生 , 叫 既 又
相关 , 内毒 素 可通 过 两 种 方 式 造 成 肝 功 能 损 害 : 影 响 排 泄 ① 功能 : 内毒 素 可 影 响肝 细 胞 分 泌 功 能 和 三磷 酸 腺 苷 ( T ) A P 酶 活性 及线 粒 体 的 能 量 合 成 影 响 胆 汁 排 泌 , 而 引 起 胆 汁 淤 从 积 导 致肝 损 害 。② 损 害 肝 细 胞 : 验 表 明 , 毒 素 除 可 直 接 实 内
菌 及 毒 素 的 排 出 , 几 乎 无 任 何 不 良反 应 。合 生 元 是 将 益 生 而
合物从而抑制 内毒素 移位 。肝 脏病变 引起胆 汁分 泌量减 少
或 胆 汁 组 成 成 分 发 生 变 化 , 破 坏 肠 一 肝 轴 平 衡 , 肠 道 杆 可 对 菌的抑制作用 减弱 。随肝 病病 情加 重 而 胃肠 蠕动 减慢 、 延
口一 结 肠 转 运 时 间 , 同时 可 清 除 约 8 % 患 者 的 IO。 0 B
道细 菌过 度生长 (B 、 IO) 外来菌定植 以及肠道 菌丛潜生 体形 成 。③重症肝炎或 晚期 失代偿 期肝 病病程进 展 中可发 生全
身 炎 症 反 应 综 合 征 ( IS , 时 肠 上 皮 细 胞 功 能 和 完 整 性 SR ) 这
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益生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肖琦凡【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通透性异常、肠道免疫功能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肠道动力异常、遗传及心理-社会因素等.近年来,益生菌治疗IBS的研究日益深入.该文将从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功能及降低内脏高敏感性等方面对益生菌治疗IBS的机制及安全性进行阐述.【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17【总页数】3页(P3189-3191)【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益生菌;肠黏膜通透性;肠道免疫;内脏高敏感性【作者】肖琦凡【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2.2;R574.4益生菌作为一种非致病性、可抵抗胃酸、肠道酶消化的微生物,能附着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层并发挥作用。
目前常用的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枯草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酵母菌等。
大量随机、双盲的临床试验表明,益生菌具有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disease,IBS)症状的作用,其具有不良反应小、疗效确切、可长期用药等优点[1]。
益生菌治疗IBS的可能机制包括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肠道免疫功能及降低内脏高敏感性。
1 IBS发病机制概述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并且排除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其不仅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也耗费较多的医疗资源。
IBS的发病机制包括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动力异常、肠黏膜通透性异常、遗传及心理-社会因素等。
肠道菌群、肠上皮屏障及肠道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可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而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可使肠道内的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肠上皮进入肠黏膜中,进而激活肠道免疫系统,被激活的肥大细胞及T 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从而加重肠黏膜通透性,使腹部不适症状加重[2]。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参与了人体维生素及氨基酸的合成、糖及蛋白质的代谢、矿物的吸收等。
近年来,我们对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的了解显著增加。
其中,许多文章指出人体的健康不仅与自身的基因组有关, 还与肠道内环境微生物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肠道菌群通过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调控肠道稳态,肠道菌群失调是多种疾病的发病因素和诱因。
[关键词]肠道菌群;肠道疾病; 代谢性疾病;癌症;1.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1.1肠道菌群与肠易激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
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肠易激的主要机制包括:发酵食物导致气体的生成(在同样的标准饮食条件下,IBS 患者的排气总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菌群易位致黏膜屏障遭到破坏、菌群与胆盐结合引起免疫炎症反应的激活、肠道细菌刺激影响胃肠动力、菌群失调可增加内脏敏感性【2】。
近年来,对于肠易激患者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包括:微生态制剂疗法【3】(目前临床最常用治疗 IBS 的微生态制剂有双歧杆菌、活性乳酸菌、肠球菌、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抗生素疗法(如:新霉素、利福昔明)、粪菌移植、三氧疗法、中药制剂治疗等。
1.2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临床研究显示,益生菌、粪菌移植对 IBD 患者临床症状及肠道炎症的缓解均具有一定疗效【3】,这证实了肠道菌群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致病作用。
肠道菌群影响IBD的主要机制可能有:益生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增加肠道免疫平衡打破。
近期有一项研究表明,IBD的抗TNF抗体治疗中肠道微生物生态系统与TNF拮抗剂的治疗效果之间存在功能性关联,并且抗TNF治疗能恢复IBD患者的代谢产物交换作用。
2.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2.1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NAFLD中涉及肠道菌群的病理机制(1)GM生态失调、细菌异味、导致肝脏脂质摄取增加的TLR4活化、脂质生成及炎症增强。
肠易激综合症的研究现状
肠易激综合症的研究现状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改变。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药物等是研究的热点,也是难点,对IBS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药物研究不断增多,如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超敏、感染、肠道菌群失调、脑-肠轴异常等合并社会心理、免疫等多重因素组成的复杂的网络系统调节IBS的发生与发展。
治疗方面包括胃肠道动力调节药物、氯离子通道的相关药物、抗抑郁药等,本文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药物等方面做一综述。
标签: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治疗;研究进展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表现为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诊断为排他性诊断,治疗手段多为经验性治疗。
本文从IBS发病机制和治疗药物等方面大量阅读了相关文献,现归纳了如下。
1 肠易激综合症的发病机制研究1.1肠道动力紊乱腹胀、便秘和腹泻是IBS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胃肠道动力是研究重点。
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报道提示IBS患者食管括约肌的张力低于正常,伴有收缩异常,有学者认为IBS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的现象[1]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只有伴有消化不良的IBS患者才有胃排空延迟的现象[2]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IBS患者存在小肠运动异常,如:大多数研究认为腹泻型IBS患者存在小肠运动加快[3] ,便秘型IBS患者小肠运动减慢[4] ,另外有研究显示腹泻型IBS 患者在消化间期复合移行复合运动有缩短现象存在[5],有研究发现精神因素,特别是一些负面的因素如焦虑、抑郁、暴躁等都可以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6],导致IBS患者肠道运动增强,引起一些胃肠道的腺体分泌增加,导致IBS 患者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的加剧。
1.2内脏感觉超敏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多种,内脏敏感性增高为其中之一。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综述·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科技计划项目(202201259)、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ZZ22657)作者单位:010000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张铭麟、王珏、陈平、丛春莉、田莉娜、杨琴、 侯叶廷),检验科(福泉)通信作者:侯叶廷,Email:*********************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张铭麟 王 珏 陈 平 丛春莉 福 泉 田莉娜 杨 琴 侯叶廷【摘要】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该病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肠道菌群-脑-肠轴在IBS 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通过神经、内分泌、代谢和免疫这4种途径实现大脑与肠道菌群的沟通。
该文就IBS 患者与焦虑-抑郁患者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益生菌治疗对IBS 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效果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焦虑;抑郁;肠道菌群;脑-肠轴DOI: 10. 3969/j. issn. 1673-534X. 2024. 02. 003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种功能性肠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腹胀,且与排便频率或粪便性状改变有关[1]。
除上述症状外,IBS 患者还常合并精神心理异常[2]。
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IBS 患者合并焦虑或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分别为39%和29%[3]。
IBS 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其精神心理状态显著相关,IBS 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越严重,则其IBS 症状越严重,生活质量下降越显著[4]。
全球范围内IBS 的患病率为3.3%~31.6%[5]。
IBS 患者的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给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
目前IBS 患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有限、总体疗效欠佳,导致患者的满意度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IBS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治疗通常未针对其根本病因[6]。
嗜酸性粒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嗜酸性粒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中作用的研究进展施赛男 林 琳 姜柳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10029)摘要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种以反复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其发生、发展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作为胃肠道固有成分,起着维持肠道局部稳态的作用。
肠道嗜酸性粒细胞的活化对IBS 的发生、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本文就嗜酸性粒细胞在IBS 中的潜在作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嗜酸性粒细胞; 作用机制; 治疗Progress of Research on Role of Eosinophil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HI Sainan, LIN Lin, JIANG Liuq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Correspondence to :JIANGLiuqin,Email:*******************Abstrac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a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repeatedabdominal pain and changes in defecation habits,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BS ar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As an inherent componen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eosinophils play a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local homeostasis of intestine. The activation of intestinal eosinophils plays a direct or indirec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B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the potential role of eosinophils in IBS.Key word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Eosinophils; Mechanisms; TherapyDOI : 10.3969/j.issn.1008⁃7125.2023.01.010*本文通信作者,Email:*******************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为与排便相关的反复腹痛,全球患病率为1.3%~7.6%,患者总体生命质量显著降低,心理和经济负担较重[1⁃3]。
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
收稿日期:2005-10-18作者简介:徐秀英(1963-),女,辽宁人,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沈阳市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胃肠道疾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功能性胃肠病和炎症性肠病有较深入的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徐秀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阳 110001)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70(2005)06-0003-02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 el sy ndrome,IBS)属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是一组表现为腹痛、腹胀、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又缺少形态学或生化学异常的综合征。
IBS 全球发病率很高,各地发病率在10%~20%之间。
目前,该病通用的诊断标准为罗马 标准,在诊断过程中不必进行过多的检查,如果患者年龄小于50岁,存在典型症状而没有报警症状,则可依据症状做出IBS 的诊断。
由于IBS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治疗比较困难。
因其临床症状多样,除了腹部症状外,还常伴有其他症状,如泌尿功能障碍、疲乏等,在治疗上常需联合用药。
此外,部分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问题,常常需要心理治疗,包括鼓励患者建立信心,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等。
目前,治疗IBS 药物主要包括调节胃肠功能的药物、调节内脏感觉的药物、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物、微生态制剂、中药及其他药物。
应根据症状的性质(腹泻或便秘)和严重程度(如疼痛、丧失劳动力),推荐分级治疗方法。
对以腹泻为主型IBS,一线治疗主要有饮食治疗和应用止泻药物,当疗效欠佳时,可以采用小剂量抗抑郁药作为二线治疗。
对于腹痛为主型IBS,一线治疗主要有解痉药和调节内脏感觉的药物;二线治疗药物有抗胆碱能药和小剂量抗抑郁药;如果疗效欠佳,可使用催眠疗法作为三线治疗,往往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对于便秘为主型IBS,一线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及饮食治疗;二线治疗包括促动力药、容积性泻剂、渗透性泻剂等[1]。
干预肠道菌群对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学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干预肠道菌群对肠易激综合征症状学影响的前瞻性研究作者:张学娜金世禄刘宝珍等来源:《现代仪器与医疗》2013年第02期摘要目的观察干预肠道菌群失调对预防和减轻远期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作用,探讨菌群失调与IBS的关系。
方法(1)收集2010年12月-2012年2月我院确诊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症状消失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观察组各60例;(2)入选后,每4~6周检测粪便菌群,出现菌群失调的患者,干预组给予菌群调节制剂治疗,观察组仅观察;(3)当出现症状时,记录患者IBS症状学积分,未出现症状者做无症状记录。
结果102例患者完成试验。
(1)观察组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干预组(P0.05)。
结论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存在一定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IBS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
因此,恢复正常肠道菌群有助IBS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症肠道菌群干预症状学前瞻性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肠道功能性疾病,以腹痛或者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腹部症状与排便习惯改变有明确相关性,症状持续或间歇发作。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欧美国家IBS的发病率为10%~22%,我国北京和广州的发病率分别为7.3%和5.6%[1]。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肠道菌群失调进行提前干预,观察提前干预肠道菌群失调是否可以预防和减轻远期IBS症状,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IBS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10年12月-2012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120例,根据问卷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行结肠镜、消化道钡餐、腹部CT、钡灌肠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排除标准为:(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有肠道器质性病变或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2)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有腹部手术史者或其他无法充分合作者;(3)观察过程中发现可能存在影响症状学的不能排除器质性病变者。
迷走神经参与肠易激综合征中肠-脑互动紊乱的研究进展
迷走神经参与肠易激综合征中肠⁃脑互动紊乱的研究进展陈奇姜亚汤玉蓉姜柳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10029)摘要迷走神经是肠⁃脑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调节肠道运动和分泌,人体情绪反应和免疫应答,以及肠易激综合征(IBS )患者的肠⁃脑互动紊乱。
本文就迷走神经及其功能,肠⁃脑轴中迷走神经功能异常与IBS 发病的关系,以及迷走神经在IBS 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提高对迷走神经功能与IBS 中肠⁃脑互动紊乱关系的认识,了解其潜在治疗方法。
关键词迷走神经;肠⁃脑互动;肠易激综合征;治疗Advances in Study on Role of Vagus Nerve in Gut⁃brain Interaction Disorder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CHEN Qi,JIANG Ya,TANG Yurong,JIANG Liuqin.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orrespondence to:JIANG Liuqin ,Email:*******************AbstractThe vagus nerve serv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ut⁃brain axis,which regulates intestinal movement andsecretion,emotional and immune response,and is involved in gut⁃brain interaction disorder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syndrome (IBS).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vagus nerve func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gus nervedysfunction in gut⁃brain axis and pathogenesis of IBS,and the application of vagus nerve in IBS treatment,with the aim for helping clinician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gus nerve and gut ⁃brain interaction disorder,andshedding light on potential treatment in IBS.Key wordsVagus Nerve;Gut⁃Brain Interaction;Irritable Bowel Syndrome;TherapyDOI :10.3969/j.issn.1008⁃7125.2023.05.007*本文通信作者,Email:*******************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主要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腹部不适和排便性状的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1]。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doi :10.3969/j.issn.100820341.2010.01.045[收稿日期]2009207202; [修订日期]2009210214[作者简介]鞠辉(19802),男,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鞠辉,刘希双,赵清喜,魏良洲(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镜诊疗科,山东青岛 266003) 肠道急性感染后,肠功能紊乱的发生率增高,并伴随肠黏膜某些免疫细胞(如肥大细胞)的增多以及一些炎性递质表达的增高,因此,感染可能是肠易激综合征(IBS )的致病因素之一[1]。
在随机调查的IBS 病人中,有6%~17%的病人认为自己的症状起始于肠道感染。
现将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 2IBS )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PI 2IBS 的定义早在20世纪60年代,CHAUD HR Y 等在研究英格兰牛津地区IBS 病人时,首先提出了PI 2IBS 的概念。
研究发现PI 2IBS 病人占IBS 病人数量的1/3。
后有研究表明,约25%的急性细菌性胃肠道感染病人,6个月后出现肠功能紊乱。
很多人在出行时,可能会被人们所不熟知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急性胃肠炎,在这种条件下,经常会出现大便培养阴性。
研究报道PI 2IBS 的患病率为7%~31%,平均10%左右[2]。
急性细菌性胃肠道感染尤其弯曲杆菌感染后,易致PI 2IBS 的发生。
因此PI 2IBS 可被定义为:既往急性胃肠道感染后,在经过治疗痊愈后无复发,而腹部不适、腹胀、腹痛或大便不成形持续存在,后来发展为IBS [3]。
2 PI 2IBS 的危险因素PI 2IBS 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中枢与外周因素。
中枢因素反映了既往和现在的精神影响,而外周因素可能反映了肠黏膜的变化。
2.1 精神因素抑郁,与焦虑很接近的心理状态,对PI 2IBS 发生的相对危险度是3.2(95%可信区间为1.8~8.2)[4]。
GWEE 等[5]发现,在前3个月出现负性生活事件,使症状持续时间延长2倍,相对危险度是2.0(95%可信区间为1.7~2.4),表明中枢系统可以通过影响肠道外周感受器,引起IBS 症状。
肠易激综合症研究白皮书
肠易激综合症研究白皮书第一部分肠易激综合症概述 (2)第二部分肠易激综合症的病因分析 (3)第三部分肠易激综合症的主要症状及临床表现 (5)第四部分肠易激综合症的发展趋势分析 (7)第五部分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分布情况 (10)第六部分肠易激综合症的鉴别诊断 (12)第七部分肠易激综合症的权威治疗医院与机构 (14)第八部分肠易激综合症的临床治疗方案 (16)第九部分肠易激综合症的护理方案 (18)第十部分肠易激综合症的科学管理 (20)第一部分肠易激综合症概述肠易激综合症概述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又称为功能性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其特征包括腹痛、腹泻、便秘或交替出现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症状群体普遍呈现多样性,其中每位患者的症状表现可能不尽相同,这增加了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肠易激综合症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其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它是常见的肠道疾病之一。
IBS 通常在青壮年期间首次发病,并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病。
据统计,女性患病率大约是男性的两倍。
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有一些因素被认为与肠易激综合症的发生有关。
其中包括肠道运动异常、肠道过敏性、精神心理因素、饮食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某些患者可能与生活事件、压力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方面,IBS主要症状包括:腹痛和不适:常常位于腹部下腹区,可伴随不同程度的剧烈痛感,通常会因排便或进食后得到缓解。
改变排便习惯:患者可能出现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
有时排便不尽感、便秘或稀糊样便等也常见。
腹胀和胃胀气:患者可能会感到肠道胀气、胃胀等不适。
粘液附着于大便表面:部分患者可能注意到大便表面附有黏液。
根据罗马标准,肠易激综合症可分为四个亚型: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和未分类型(IBS-U),根据主要症状来进行分类。
《肠道断糖:告别肠易激》笔记
《肠道断糖:告别肠易激》阅读记录1. 1 肠道健康的重要性肠道作为我们身体的重要部分,承担着消化、吸收、排泄等重要功能,同时还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肠道健康不仅关系到我们的消化系统正常运转,还直接影响到全身健康。
当肠道功能受损时,人体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免疫力下降、容易生病、精神压力增大等。
保持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肠道与精神健康也有密切关系,当肠道功能受损时,可能会导致肠道微生物失衡,进而影响大脑功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保持肠道健康对于维护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
肠道健康对于人体来说至关重要,只有肠道健康,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我们需要重视肠道健康,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护肠道功能。
1.1 肠道功能简介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主要负责食物的吸收和排泄。
肠道分为小肠和大肠两部分,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小肠是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地方,它通过分泌各种消化酶和激素来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而大肠则主要负责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以及对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和排泄。
肠道微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肠道内的一类微生物,它们与人类共生共存,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落可以帮助人体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维生素和其他有益物质,同时还可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落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保持良好的肠道功能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1.2 肠道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肠道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食物消化场所,更是人体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的重要通道。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过程直接影响身体各个系统的运作,而肠道正是这一过程的中心环节。
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其中既有对人体有益的菌群,也有潜在的病原体。
健康的肠道环境能够维持微生物平衡,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抵御外部病原体的侵袭。
肠道不健康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IBS病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课件
发育中的小肠对感染更易感 ↑通透性增加 免疫系统未成熟 肠道神经系统未成熟 是否儿童更易发生感染后IBS?
博洛尼亚沙门氏菌爆发(儿童期vs成年期生活影响比较)
按罗马III诊断标准,随机入组572例暴露及非暴露人群,按年龄、 性别、地域进行配对;该调查进行时所有人均为成人
感染发生时 的年龄
儿童
消化不良
高F/B比值
抑郁 (9%) 与一般资料类似
抑郁 (40%) 抑郁(40%)
F: 厚壁菌门; B:拟杆菌门
IBS症状与有机酸的关联
对照组
N=26
N=26
粪便中的有机酸
琥珀酸 异戊酸
乳酸 甲酸 戊酸
乙酸
丙酸
丁酸
• 与对照组相比,总体有机酸水平升高 (P=0.014), 其中乙酸 (P = 0.049), 丙酸(P =0.025)
博洛尼亚沙门氏菌爆发(儿童期vs成年期生活影响比较)
1994年 10月19日
金枪鱼酱 肠炎沙门氏菌D
36 所学校 博洛尼亚地区
1770人受到感染 1684 名小学生 (95%) – 儿童, 3-10 岁 86 名教师 (5%) – 成人 19-63 岁
Cremon et al., DDW 2013 – Mo2035
早期不良生活事件对IBS发病的巨大影响(18周岁之前)
早期不良生活事件(100%)
100%
*
80%
60%
对照(n=453)
*
40%
20%
0% 普通外伤
体罚
IBS(n=453)
*P<0.01 *
- 对女性的影响 >> 男性
*
精神虐待
性虐待
Bradford et al., 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2;10:385-90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羟色胺及5-羟色胺2B受体变化的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羟色胺及5-羟色胺2B受体变化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其特征是腹痛、腹泻或便秘、排便不规律等肠道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IBS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有研究表明,5-羟色胺及其受体在IBS患者的肠道中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与IBS患者的肠道高敏感性和肠蠕动异常有关。
本文旨在探讨5-羟色胺及5-羟色胺2B受体在IBS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5-羟色胺(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肠道中起着调节肠蠕动和感觉传导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肠道中的5-HT主要来源于肠道内的神经元和肠道上皮细胞。
这些5-HT能够通过作用于肠道平滑肌和神经元而调节肠道蠕动和感觉传导。
在IBS患者中,研究发现肠道中的5-HT水平明显升高,这可能与IBS患者的肠道高敏感性和肠蠕动异常有关。
5-羟色胺2B受体(5-HT2B受体)是5-HT的主要受体之一,在肠道中广泛分布。
研究表明,5-HT2B受体在肠道中的异常表达可能与IBS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一些实验证据表明,5-HT2B受体的激活可以导致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和痉挛,从而引起腹痛和腹泻等IBS症状。
针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羟色胺及5-羟色胺2B受体变化的研究,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他们采集了IB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肠道组织样本,并使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了5-HT及其受体在肠道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BS患者肠道中的5-HT含量显著增加,同时5-HT2B受体的表达也明显增加。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IBS患者肠道中的5-HT水平升高,同时5-HT2B受体的异常表达可能与IBS的发病机制有关。
进一步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中5-羟色胺及其受体变化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是IBS患者常见的特征之一,它会影响肠道的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肠道高敏感性和肠蠕动异常。
实验结果表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中的5-羟色胺及其受体变化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这为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2024年幽门螺杆菌根除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范文
《幽门螺杆菌根除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篇一一、引言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其症状包括腹痛、腹胀、便秘和腹泻等,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IBS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的改善及其对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幽门螺杆菌根除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符合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患者,同时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和系统性疾病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组和阴性组。
2. 治疗方法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进行根除治疗,采用标准的三联或四联疗法。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态的变化。
3. 评估指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患者的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的改变。
三、研究结果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阳性组患者的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症状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焦虑抑郁状态变化治疗前,阳性组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病率较高。
经过根除治疗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治疗效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统计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症状改善率和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率均高于阴性患者。
这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IBS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焦虑抑郁状态。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症状改善及焦虑抑郁状态具有积极影响。
这可能与根除治疗后,肠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善,炎症反应的减轻以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有关。
乌梅丸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s a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with unknow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urrently there is no specific treatment, which has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quality of life ofpatients. Based on the recent clin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etiology, pathogene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stinal flora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Wumei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y regulating intestinal flora, to provide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Wumei Pill in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the future.
3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的 作用机制
益生菌联合谷参肠安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益生菌联合谷参肠安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关键词】益生菌;谷参肠安;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之一,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异常、黏液便等,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北京报道为8.7%,以中青年居多。
症状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目前尚无规范统一的治疗方案,主要为去除促发因素及对症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ibs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失调,采用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益生菌联用谷参肠安治疗这一顽症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ibs诊断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1],分型参照《ibs 诊治共识意见》,年龄18~65岁,受试前经大便常规、血生化、肠镜、钡餐等检查,排除消化道器质性病变者纳入本观察。
入选病例均为2009-2011年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平均年龄(34.2±7.6)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病程(2.5±0.7)年;对照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34.9±6.8)岁,病程3个月~7年,平均病程(2.3±0.8)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28例,给予益生菌(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山西晋城海斯药业生产)和谷参肠安(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成都地奥集团生产)口服治疗,两种药物均为2粒/次,3次/d;对照组单用谷参肠安口服,2粒/次,3次/d。
两组疗程均为2周。
1.3 疗效判定显效,2周后全部症状消失,随诊1个月无复发;有效,原有症状全部减轻或半数以上减轻;无效,症状无变化或达不到有效者。
显效+有效数为总有效例数。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 13.0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摘要]肠易激综合征( IBS) 是一种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功能性肠道疾病,其临床特点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改变。
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认为基因、精神心理因素、饮食、感染、免疫、脑-肠轴等多重因素可复合影响并最终导致内脏高敏、胃肠动力异常而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
而诸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关系密切,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比正常人少,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状况也通常出现在IBS患者中。
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通过肠道动力异常、改变肠道通透性和肠道炎症进而导致的IBS的发生。
[关键词]肠道菌群、IBS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是一种包括腹痛、腹胀,以及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经检查排除可能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属功能性肠病。
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功能胃肠道疾病[1.2.]。
IBS 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胃肠道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免疫异常、肠道微生态失衡、感染、脑-肠轴失调、肠黏膜屏障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3.4.]。
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的以专性厌氧菌为主的微生态系统,约有400种细菌,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5.6.]。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肠道菌群通过其间的共生、互生、共养、助生、中立以及偏生、寄生、竞争、吞噬等相互作用保证了肠道菌群的相对稳定,同时通过与宿主之间的动态性生理性作用建立了微生物与宿主、非生物环境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高度有序的统一体,即达到了微生态平衡[7.8.]。
这一状态是保证胃肠正常功能发挥的基础。
正常人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稳定性是几种因素包括胃液酸度、胃肠动力、胆盐免疫防御因素、结肠pH和微生物之间竞争营养和肠道结合位点的结果[5.]。
一旦由于外部或内在因素导致正常的肠道微生态平衡被破坏,即可出现暂时或持久的菌群失调、肠道功能发生障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8.]。
1IBS病人的肠道菌群变化肠道定值抗力( colonization resistance,CR) 是指肠道内源性厌氧菌抑制肠道内需氧菌的潜在致病菌群数量的能力。
用双歧杆菌数值与肠杆菌数值之比作为肠道微生物定值抗力的指标,即 B /E 值[9]。
研究人员通过对IBS患者的上部肠道分泌物培养发现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水平超过105个菌落每毫升[10]。
Si 等研究发现,IBS患者的双歧杆菌比例明显降低,肠杆菌比例明显升高,双歧杆菌/肠杆菌(B/E)比例<1,这表明IBS与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的相关性[11]。
国内研究人员利用PCR 法发现IBS 患者的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较正常人明显减少,但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属数量无明显变化。
在崔舒晟等的研究中也有类似发现,腹泻型IBS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含量均小于正常人群,混合型IBS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含量小于正常人群[12.13]。
Madden等也发现IBS 患者粪便比正常人群具有更多的兼性细菌, 如克雷白杆菌、肠球菌等,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
IBS患者的粪便菌群有很大的同质性即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相比于健康人数量减少[14],然而,以上各研究的粪便标本不能够完全代表人体结肠的菌群状态, Swidsinski等通过结肠粘膜活检发现IBS 患者肠道内厌氧菌、大肠埃希杆菌及类杆菌增加[15]。
按照罗马Ⅲ标准IBS 可以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交替型,研究发现各亚型的IBS患者体内菌群变化不尽相同,腹泻型IBS肠杆菌明显增加,双歧杆菌、乳杆菌及B/E 值均明显减低; 便秘型IBS 拟杆菌明显增加,其他无统计学意义; 交替型IBS 肠杆菌明显增加,乳杆菌及B/E 值明显减低。
不同亚型IBS 肠道菌群变化却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与不同亚型IBS 发病机制不同有关[16]。
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IBS 症状的产生和持续有关,主要表现为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受损(B/E值降低)、大肠杆菌和肠球菌属数量增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
2肠道菌群失调导致IBS发病的机制Verdú等[17]给大鼠喂食抗生素干扰肠道菌群,减少肠道内乳杆菌、拟杆菌和肠球菌的含量,同时抗生素可以增加肠肌丛中P物质(substance P, SP)的含量和肠道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的活性,导致了结肠膨胀反应性的增强。
其中个别大鼠肠道菌群被改变后出现了一些轻微的生理性炎症, 肠道中炎症细胞轻度增加, 但没有发生肠道器质损害, 说明可能有部分的IBS患者肠道会出现低度炎症。
这些研究表明, 原来稳定的肠道菌群出现紊乱会影响感觉功能和内脏敏感性. 另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发生改变后肠道粘膜细胞(肠嗜铬细胞,固有层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数量增加、促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和紊乱的神经传递发生变化。
正常菌群是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改变这种菌群变化被认为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中发挥了致病作用。
结肠管腔与粘膜的菌群变化与IBS相关,但尚不清楚这是导致IBS的原因或者是IBS发病的后续症状[18]。
Chaudhary发现25% 的IBS 患者发病于急性胃肠道感染后, 后续的研究统计也证实约7% ~32% 的急性胃肠炎患者发展成为IBS( PI-IBS)[19]。
除流行病学证据外, 学者们发现PI-IBS 患者结肠肥大细胞、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及IL-1mRNA 表达增加, 从而为感染提供了免疫学证据[20]。
细菌性肠胃炎(感染性肠易激综合征)发作后的IBS的状况显示出管腔因子(细菌病原体)具有引起这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IBS)的潜力,这些结果通过动物模型实验、肠菌群和免疫反应的实验的结果得到了验证。
肠道微生态失调可能通过微生物对神经内分泌途径的影响发挥对IBS发病的一种病理作用[21]。
在Guarino等[22]的研究中, 在结肠粘膜受到剧烈的鼠李糖乳杆菌侵染后能使人体结肠平滑肌细胞出现由于乙酰胆碱刺激收缩而引起的显著病损。
Lesniewska等[23]用添加有菊苣菊粉的食物喂食大鼠,导致大鼠小肠消化间期肠道移性复合运动的增加,同时发现在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回肠、盲肠和结肠中双歧杆菌的量增加了, 而大肠杆菌减少了,在十二指肠和结肠中总的厌氧菌、乳杆菌的含量也增加了。
肠道菌群的失调伴随着肠道平滑肌的异常收缩及复合运动的增加,可能导致出现IBS症状。
Scott等[24]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变化会影响肠道感觉运动功能, 同时胃肠道正常生理紊乱也导致肠道菌群组成变化。
因此,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稳定性与肠道感觉运动功能存在一种关键的内在相互依赖性, 若饮食、感染、抗生素等因素引起的菌群紊乱也会导致肠道平滑肌动力障碍和内脏感觉异常,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肠道生理异常和低度炎症为肠道共生菌提供了一个不稳定的栖身环境, 同时使微生态失调成为长期反复肠道功能紊乱的基础[25]。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是肠道机械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肠道上皮细胞共同构成肠道的选择性屏障。
Shifflet等[26]以C57BL/6J大鼠感染模型研究发现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E.coli, EPEC)可分泌EspF使回肠和结肠中TJ结构蛋白occludin重新分布, 进而损害TJ功能。
Nusrat等[27]也发现, 难辨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分泌的肠毒素A、肠毒素B也能引起ZO-1、occludin等TJ 相关蛋白重新分布。
而肠道上皮间TJ结构一旦受损, 肠黏膜通透性就会增加(22 23)。
肠易激综合征可以与活化的适应性免疫反应相关联,增加上皮屏障通透性和不正常的肠道菌群可能会导致肠道免疫系统的活性增强[28]。
综上所述,许多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IBS 的发病中起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引起IBS发病还有许多细节没有研究清楚,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展望从肠道菌群失调与恢复来看,通过益生菌制剂恢复正常肠道菌群对于治疗IBS 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途径,且已经有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
有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治疗IBS 取得了有益的作用[29]。
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在PI-IBS小鼠模型中能缓解内脏高敏感性和恢复肠屏障功能及炎症,而链球菌不具有类似的功能,并且与增加主要紧密连接蛋白相关,此外,三种菌群的混合作用表现优于单一菌群对PI-IBS症状的缓解[30]。
在IBS病症中益生菌发挥有益作用能够通过增加有益菌的数量如消化道中的乳杆菌,而减少小肠中细菌过度生长[31]。
下一步需要我们研究那种益生菌对IBS的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
参考文献:1.金建军, 郑玉峰, 张瑜,等. 98例肠易激综合征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分析[J]. 中华消化杂志ISTIC PKU, 2012,32, 6:413-414.2.苏强, 刘振伟, 牛立军,等.安肠止痛组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100例[J]. 陕西中医, 2014,35(1):14-16.3.El-Salhy M.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iagnosis and pathogenesis[J].World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WJG, 2012,18(37), 5151.4.Bellini M., Gambaccini D., Stasi, C, et al. (2014).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disease still searching for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therapy.5.Madden JA, Hunter JO. A review of 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flora in irritablebowel syndrome and the effects of probiotics[J].Br J Nutr, 2002;88(Suppl 1):67-72.6.Yen PK.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for bowel health[J]. GeriatrNurs,2003;24:192-193.7.Guarner F, Malagelada JR. Gut flora in health anddisease[J].Lancet,2003;361:512-519.8.Yen PK.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for bowel health[J].GeriatrNurs,2003;24:192-1939.吴仲文, 李兰娟, 马伟杭等.肠道微生物定植抗力的新指标—b/e值[J]. 浙江预防医学,2000, 7.10.Floch MH. Probiotic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inflammatory boweldisease[J]. Curr Treat Options Gastroenterol,2003;6:283-288.11.Si JM,Yu YC,Fan YJ.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quality of life in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ient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4,10( 12) :1802-1805.12.张营,顾芳,白鹏,等.16S rDNA荧光定量PCR 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目标菌群的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 28) : 51- 2.13.崔舒晟,胡颖.培菲康治疗前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相关肠道益生菌群变化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 1) : 45-8.14.Khalesi, M. "How Probiotic Reduce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Syndro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4: 29-29.15.Swidsinski A, Weber J, Loening-Baucke V, et al.Spatial organization andcomposition of the mucosal flora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 J ClinMicrobiol, 2005, 43(7): 3380-3389.16.胡乐义, 王巧民, 姜彬言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7(1), 86-89.17.VerdúEF, Bercik P, Verma-Gandhu M, et al. Specific probiotic therapyat-tenuates antibiotic induced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in mice[J]. Gut, 2006;55: 182-190.18.Dahlqvist, Géraldine and Hubert Piessevaux.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herole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J]. Acta gastro-enterologicaBelgica, 2011,74,3: 375-380.19.Barbara G., De Giorgio R., Stanghellini V, et al. New pathophysiologicalmechanism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04,20, 1-9.20.Mayer EA. Inflammation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curiosity orculprit[J].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2004, 39, S751-S753.21.Acres M., OwenS, and RigbyR. LB-005 Post-infection Dysbiosis–APotential Cause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 Gut, 2014, 63.Suppl 1: e2-e2.22.Guarino MP, Altomare A, Stasi E, et al. Effect of acute mucosal exposure toLac-tobacillusrhamnosus GG on human colonic smoothmuscle cells[J]. J ClinGastroenterol, 2008; 42 , 3, Pt 2:185-190.23.Lesniewska V, Rowland I, Laerke HN,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dietary-induced changes in intestinal commensal microfloraand duodenojejunal myoelectric activity monitoredby radiotelemetry in the rat in vivo[J]. ExpPhysiol,2006, 91: 229-237.24.Scott LD, Cahall DL. Influence of the interdigestivemyoelectric complex onenteric flora in the rat[J]. Gas-troenterology, 1982, 82: 737-745.25.Collins SM, Denou E, Verdu EF, et al. The putative role of the intestinalmicrobiota in the irritablebowel syndrome[J]. Dig Liver Dis,2009, 41: 850-853.26.Shifflett DE, Clayburgh DR, Koutsouris A, et al. Enteropathogenic E. colidisruptstight junction barrier function and structure in vivo[J].Lab Invest, 2005, 85: 1308-1324.27.Nusrat A, von Eichel-Streiber C, Turner JR, et al. 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sdisrupt epithelial barrier function by altering membrane microdomain localization of tight junction proteins[J]. Infect Immun,2001, 69: 1329-1336.28.Öhman, Lena, and Magnus Simrén. Pathogenesis of IBS: role ofinflammation, immunity and neuroimmuneinteractions[J].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10,7(3) ,163-173.29.张学娜, 金世禄. 肠道菌群失调与肠易激综合征[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22).30.Wang H., Gong J., Wang W., et al. Are There Any Different Effects ofBifidobacterium, Lactobacillus and Streptococcus on Intestinal Sensation, Barrier Function and Intestinal Immunity in PI-IBS Mouse Model?[J]. PloS one, 2014,9(3), e90153.31.Khalesi, M. How Probiotic Reduce Symptoms of Irritable BowelSyndrom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s ,2.2.1 (2014): 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