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通论常见疑难问题解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通论》课程
常见问题答疑
《考古学通论I》
1.考古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答:从学科总体目标来讲,考古学属于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

但从研究理论、方法来说,则基本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因此考古学具有边缘科学或交叉科学的性质。

考古学的特点是由它所研究的资料和目标所决定的。

考古学研究的资料是实物遗存,是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残缺不全的、局部的、极少量的遗存,大部分可能已经消失,又大部分被掩埋在地下,存在一个如何寻找和获取的问题。

获取的资料又要根据其自身特点进行研究,以将无序变为有序。

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无限多的信息从实物中提取常来,但从大的目标和性质上来讲,它还是属于历史科学。

2.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有怎样的关系?
答:考古学和狭义历史学(以文献资料为主研究人类历史)同属历史科学,是历史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历史学科的高级阶段。

Childe说,考古学引起了历史科学的变动,扩大了历史科学的空间范围,像用望远镜扩大了空间视野一样,它把历史视野向古代延伸了成百上千倍;像显微镜为生物学揭示了巨大生物躯体内的微小的细胞,又如放射性研究给化学带来的变化一样,改变了历史科学的内容。

史前考古学补充了文献记载所无的绝大部分内容;历史考古可改正文献记载的错误,又大大增加了历史学的内容。

3.考古资料应当怎样进行分类?
答:考古资料的文化遗存区别于自然遗存。

经过人工制造、建造或被使用,有着人类活动印记的,都可称为文化遗存(文化是人类特有的)。

反之,未经人类活动参与,与人类本身活动无关的都可称为自然遗存。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化遗存,但人是生存在自然环境中的,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应用,许多自然遗存也成了考古学研究的一部分。

文化遗存通常以遗址的形式存在。

遗址有多种多样:村落、洞穴、矿冶、军事、桥梁、关卡、栈道等交通遗址、宗教遗址。

广义的遗址还可包括墓地,狭义则泛指非墓地的遗址。

遗址中一般包括遗迹、遗物和遗痕。

遗迹指遗址中不可搬动的遗存,有时与土连在一起,如宫殿、住宅、寺庙、作坊、都市、城堡、坟墓、灰坑、窖穴等。

遗物是个体较小可以移动的东西,如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和装饰品等。

遗址中的脚印、根据痕迹等称为遗痕。

此外,考古遗存还可以包括一些文字资料如甲骨文、金文、简牍等。

4.什么是器物的分型定式?
答:如何形成不同型?有用途的不同、制作的文化传统不同(不同传统的文化发生关系而同出),工匠师承不同(工艺传统),二型不一定完全等同发展,其开始结束时间可能不同,中间环节也可能不同,构成不同的发展系列、平行系列。

型是器物的不同发展系列,式是每一个系列的阶段性变化。

5.什么是器物的祖型与遗型?
答:祖型是一种器物开始产生的形态,往往留下它的前身痕迹。

例如蒙特留斯排比青铜斧,发现其有绑绳的痕迹,认为其由石斧发展而来,是最早的石斧。

有人根据民族志资料,认为最早的陶器总是模仿某种自然物而来,如葫芦。

恩格斯认为篮纹是篮子装泥后经烧烤的结果,但都是错误的。

认识祖型只能根据排比的结果,最早的即为祖型,而非先验地从形状上认识。

遗型亦为生物学概念(如人的盲肠),殷墟的陶爵,演变到最后几乎不像爵。

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排比,来确定原始遗迹的衰退。

6.什么是考古学上的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答:相对年代指年代相对早晚,绝对年代指以太阳历为计算单位的年代,但并非绝对准确。

如北京人生活在50万年,后改为23-70万年,现在一般认为是40万年。

在考古学上绝对年代测定并不十分准确又无法普及的情况下,一般采用相对年代。

相对年代可以很准确。

如果研究正确,相对年代有绝对因素,绝对年代除个别有纪年者外,一般只具有相对意义。

故将二者结合研究,在二者发生矛盾时,绝对年代一般服从于相对年代。

7.考古学文化的划分原则是什么?
答:(1)Childe提出文化一定要求一群特征性的遗存,还要不止一次地共同出现。

一定要若干遗址而非一个遗址,故必须有一些发掘才能发现共存关系,还要遗物丰富、特征明确。

(2)要注意考古学本身的历史传统。

如仰韶文化,世人皆知,何必废除?最开始就应当命名,研究便顺利,不能等都发现都清楚后在命名,典型与否只是相对而言。

(3)要有全局观念,相互照应。

现在地方考古发展,容易出现按省来划文化的弊病。

如城背溪文化,湖南又称彭头山文化,其实完全是一个文化。

8.中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吗?
答:现在较流行的说法是,人类曾经两次走出非洲:第一次走出非洲的是能人,在东非等地发现一些粗糙石器与南方古猿化石共存,此种南方古猿(纤细种)成为“能人”。

是古猿向直立人的过渡形态(“猿人”)。

能人距今260~200万年。

200万年左右发展成为直立人,扩散至欧洲、亚洲。

而中国直立人化石均不超过200万年。

大约10多万年后第二次走出非洲,即晚期智人的扩散与融合。

分子生物学(DNA)研究,全部现代人类起源于20万年的一个非洲女性(“夏娃”)。

但各地晚期文化与各地早、中期文化有联系(中国华北刮削器、华南砾石石器继续存在)。

结论:晚期智人第二次走出非洲后,与当地早期智人存在血缘和文化上的交流。

中国有可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但尚需研究。

9.什么是中石器时代?
答:关于新旧石器过渡还存在争论。

现在看来并非一种过渡形式,而是各地区各有不同情况。

有的地区如大三棱尖状器系统可能直接过渡到磨制石器,有的如“小石器传统”可能过渡到细石器。

具体情况不甚清楚。

又有人提出在二者之间有一个“中石器时代”(Mesolithic),有几千年时间。

特点是使用细石器为主,复合工具如弓箭普遍使用,经济仍然是采集和狩猎。

但实际上难以确定世界上或中国普遍存在这样一个时期。

10.什么是龙山时代?
答:龙山文化是1928年中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成立时,吴金鼎在济南附近历城(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的。

1930-31年进行发掘,参加者有梁思永等,并编写了《城子崖》报告,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又因其磨光黑陶最具特征,又被称为“黑陶文化”。

后来发现,黑陶文化或龙山文化不仅仅在山东,而且在黄河、长江流域等广大地域都有,便分别称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龙山文化等。

良渚文化一开始也被称为龙山文化。

但虽然这么大地域相连,年代相近,也都以灰、黑陶为主,但各地差异较大,应为当时互相联系的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大约是由当地原仰韶文化时期文化发展而来。

故严文明提出“龙山时代”一名来概括这一系列考古学文化。

龙山时代从2600-1900BC,其后期应已进入夏代,也有人认为尚处于夏以前。

《考古学通论II》
1.夏文化对应考古学上的什么文化?
答:现共形成两大派五六种意见。

两大派是:一是认为二里头文化整个是夏文化,如邹衡认为不包括此前中原龙山文化;一是认为龙山时期已经进入夏代,二里头文化只是部分属夏文化,而且二里头文化末期已进入商代。

现在看来,当以第二种理由比较充分,因为中原龙山后期正好开始于2200BC,在前22世纪之初,而二里头文化最早从1900BC左右开始,已到19纪初或20纪末。

龙山后期中原龙山文化南下代替石家河文化,正与文献中华夏集团以禹为首消灭苗蛮集团相合,即“禹征三苗”。

禹为夏第一王,故此后应已进入夏代。

2.商代都城的迁徙和都城的考定情况怎样?
答:《史记·殷本纪》、《竹书纪年》、《尚书序》都记载商都的迁徙,大致内容相同。

所谓“前八后五”,汤以后的5次为:汤都亳,仲丁迁隞(嚣),河亶甲迁相,祖乙迁庇(邢、耿),盘庚(南庚)迁殷。

这几个商代都城,殷即殷墟,作为商后期都城毫无疑问,但是到底是盘庚迁还是武丁迁,以及是否使用到商末,还有疑问(朝歌据说为纣都,在淇县)。

“相”文献记载在河南内黄,但未发现了城;邢亦无城。

争论较大的是亳的所在。

在关于夏文化的讨论中,就产生了明显对立的两派观点,其焦点是商代早期都城问题,即夏商分界的问题(商代第一个都城汤的所在的问题),因为成汤在灭夏之后所建立的亳都毫无疑问到成了夏的下限。

而在这一个课题上就有西亳说与郑亳说之争,这场争论在夏文化研究中可说是绝无仅有的:前派认为郑州商城是汤都亳,即所谓“郑亳说”(邹衡),并断定二里岗下层约相当于汤灭夏之时,早于二里岗下层的二里头文化各期都是夏文化。

后派认为郑州商城为隞都,偃师二里头遗址所在地是商汤所都西亳,即所谓“二里头西亳说”,并断定二里头文化第二期或第三期即相当于商汤之时,所以早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或第三期者为夏文化,其余各期为商文化。

3. 商代人牲和人殉的情况怎样?
答:人牲或人祭是在祭祀时将人和牛羊一样供养给祖先或山川神祗,被杀之人应为战俘和奴隶;人殉则是侍奉死后有特权之人,有陪臣、妻妾、亲信、侍者等。

人殉和人牲以殷墟宫殿区和王陵区为最。

如小屯北地宫殿区乙7基址共人牲600个左右,M1001共164人。

据统计,卜辞中商王祭祀用人牲1.4万多,仅武丁一代即9千多,以后逐渐减少。

4.什么是西周封建和国野制度?
答:周建国初期前后,为巩固周政权,防止被征服族人反抗,进行了大规模的“封土建国”,运动,实际上是武装殖民的性质,形成了“国野制度”。

国即城,居民为统治族人、一般的周人或周之异族重臣如姜太公等,还有前期夏商等的遗民;被统治族人居住于城外,即野人。

但发现明确属于西周建城的仅有北京房山琉璃河燕上都一处。

5.春秋中国列国都城所谓特点是什么?
答:(1)规模相当大,往往比现代还大(如纪南城比现在的荆州城还大)。

因城的功能与现在不同,城中包括部分农民和手工业者,与后来以工商业及政治文化为主的城市功能不同,城内也有农田。

(2)大城内有东西城大小城之分(小城即宫城),小城一般位于高地,内有王宫,有很强的戒严、安全、监督平民的性质;大城为郭城,平民区,也起到屏障小城的左右。

(3)城内都有手工业区,大小城均有。

既有官手工业,也有民间手工业。

官属工业由官府控制,只有民间工业产品才可以进入市场,当时出现了许多盐铁大商人。

还有商业区(市)。

城属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结合的中心。

但除鲁城外,大多并不象《考工记》所记的那样规范。

(4)春秋城主要是诸侯城,战国城大量出现,大夫、卿、甚至家臣也有城,如齐“地方千里,有二十城”。

6.周代的墓葬制度在考古学上有何体现?
答:主要体现在棺椁制度和鼎簋制度两个方面。

棺椁制度:套棺是一层一层紧套在一起的,如果在棺或套棺之外隔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就叫做椁,棺椁之间的空隙可用来置放随葬品。

《礼记·檀弓》载周代棺椁制度:“天子之棺四重”,即五套(包括贴身的棺)。

郑玄注:“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荀子·礼论》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的说法,参照《檀弓》的记载,天子当是五棺二椁,诸侯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二椁,大夫为二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考古发现的实物与之相似。

战国秦汉大型墓葬所用木椁,具有象征地上建筑的性质,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样,可以称之为椁室,其形状往往象一口方井,所以文献上又称井椁。

椁室内用板壁分割成若干块,分别为棺箱、头箱、边箱、足箱等,棺木放在棺箱内,其余部分填满随葬品。

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发现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椁室高3.1—3.5米,由171根长条方木组成,所用木料多达380立方米。

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行于世。

鼎簋制度:又称“用鼎制度”。

“器以藏礼”,与商以酒器为主不同的是,周流行以食器随葬,主要有鼎、簋、盘、匜、壶等。

《仪礼》:一鼎士,内装小猪;三鼎为特殊士用,放豕、鱼、腊;五鼎大夫用,放羊、豕、鱼、腊、膚(古代用于祭祀或供食用的肉类);七鼎为卿大夫用,加牛、肠胃;九鼎为诸侯和天子用,加鲜鱼、鲜腊。

五鼎以下为少牢,以上为大牢。

簋一般为偶数,如九鼎八簋、三鼎二簋。

目前尚未发现周天子墓,其余在
西周和春秋早期大抵如记载。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僭越现象越来越严重、混乱,贫穷的贵族以陶鼎代替,富裕的平民也有用铜鼎者。

7.周代青铜制造业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规模更大。

作坊、矿冶遗址往往很大,而且青铜器种类多,范围大,数量多。

(2)由过去完全由官方垄断发展为官民并举。

(3)青铜以前以礼器、兵器为主,这时日用器皿增加,如镜、带钩等。

铜镜在齐家文化中即有,战国时增多,尤其以墓葬中最多。

早期桥形纽,多蟠螭纹,纽座外缘为纹饰带;中期三弦纽,以羽纹和蟠螭纹为地纹,衬托山字、花叶和凤鸟纹;晚期以云雷纹为地纹,上饰蟠螭纹。

花纹在断代上非常重要。

又有带钩,非常考究,形态多样,上镶嵌珠玉,镏金错银。

(4)由厚重向轻薄发展。

(5)技术上进步。

如分铸、焊接等。

模子可用多次,使用失蜡法可以制造精细复杂的花纹;错铜、金银即铸出凹面,用红铜、金银镶嵌后在挫平;锻炼铜的技术也提高了,如江陵出的越王勾践剑,刃部用青铜、根部用红铜,既锋利又柔韧。

(6)各地地方特色明显。

《周礼·考工记》:“郑之刃、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不能为良,地气然也”。

保密形成传统技术,各有一批能工巧匠。

(7)装饰花纹变化较大。

西周以前仍以饕餮纹为主纹,云雷纹等为地纹,显得神秘、恐怖、庄严。

春秋战国向变得生活化、活泼化发展,如宴乐、射猎、祭享、战争等内容,刻在铜壶上,分带布局。

除铸造外又用线刻(针刻)、浅浮雕。

(8)铭文更长,有的达数百字。

如毛公鼎499字,中山鼎469字,中山壶448字。

8.秦始皇陵地宫情况如何?
答:封土下为墓穴,即地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地宫的情形:“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几年运用现代科技探测到封土中有极强的汞异常反应,可能是水银挥发所致。

地宫的形状,据物理勘探和考古钻探,主体是一座口大底小,多级台阶状的竖穴长方形土坑,上部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深33米多。

地官四周均有4米厚的宫墙,宫墙用青砖包砌起来,四周均有斜坡墓道
9.汉代墓葬主要有哪几类?
答:(1)木椁墓:形制与大型墓类似,惟规模小,无黄肠题凑。

椁室分间。

如临沂银雀山汉墓。

(2)土洞墓(洞室墓):战国中晚期出现,秦汉大量流行于黄河流域。

(3)空心砖墓:战国中晚期出现,西汉流行于中原和关中,东汉基本绝迹。

(4)砖室墓:西汉中后期出现,以小型长方形砖砌,券顶或穹隆顶。

(5)壁画墓:主要分布于东汉时的北方地区。

包括反映生前现实生活、死后神怪世界,以及教化的内容。

(6)画像砖墓:将模印的画像砖镶嵌于墓壁,主要流行于东汉四川境内。

多见各种生产生活场景。

(7)画像石墓:西汉后期出现,盛行于东汉一代,集中于山东苏北、豫南鄂北、陕北晋西、四川中部。

10.六朝青瓷发展上的重要表现是什么?
答:(1)龙窑结构的改进。

龙窑是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形状似长龙,故称龙窑。

早期龙窑一般长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十米,个别地区甚至达到七八十米,一次可装烧二万件瓷器,沿窑床方向在两侧开有若干投柴孔,燃料为松柴。

因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故具有自然抽力。

龙窑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生产周期短,产量大,烧成成本低,对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2)装烧技术改进:洪州窑南朝开始,已由明火叠烧的直筒形支具改进为匣钵装烧。

11.唐代的城市制度有何表现?
答:隋、唐两代在地方上实行州(郡)、县二级制,从城市规划看,有共同特点,如平面为方形或接近方形,内部划分出若干整齐的里坊,都属封闭性的城市;但各类城市有明显的等级之分,大致分为三级:大州城、一般州城、县城。

大州(府)城规模次于京城长安和都城洛阳,一般只有16坊之地。

如幽州城,在北京外城西南,当时设有大都督府,为地方最大城市之一(图)。

其大“十”字街一直使用至今,将城分为四部分,每部分内部又有小十字街,其中东南小十字街尚存,横街之北为悯忠寺(今法源寺),子城在西南。

一般州城只有4里(坊)之地。

如山西汾阳县城即沿用了唐宋汾阳旧城;山东莱州市(旧掖县)沿用了唐莱州城址,面积为四里,周长近10里。

县城只有1里之地。

12.什么是秘色瓷?
答:在晚唐和五代的一些史籍和文学作品中经常提到“金银陶器”,“金银饰陶器”,“金棱秘色瓷器”,“金釦越器”等。

但此类“秘色瓷”实物一直无法知晓,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发掘。

地宫出土一类晚唐时期的瓷器,胎质致密,造型规整,釉光莹润,色淡素雅,纹饰精美,有的还镶嵌金边、银边和铜边,即“金釦”、“银釦”和“金棱”瓷器,确定为越窑所产,为“秘色瓷”确立了标准。

秘色瓷为越窑中的精品,是越窑贡瓷,“贡窑”当创烧于晚唐盛于五代,专烧“千中选一,百中选一”的进贡用瓷,有的还在器底划上“官样”二字。

较典型的几批公认为秘色瓷的墓葬有:陕西咸通十一年(870)张叔遵墓出土的八棱长颈瓶,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及其妃关汉月墓出土的龙纹瓶、唐昭宗天复元年(901)钱谬之母水邱氏墓等。

13.宋代一般墓葬有什么特点?
答:从整个宋墓来看,突出特点是大型墓少,中小型墓无明显等级差别;壁画内容生活气息浓厚,随葬品少(与当时流行纸明器有关);北宋中期以后,各地出现大批贫民墓,出现火葬墓,多在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较大城镇附近发现(南阳、吕梁、岐山、绵竹等地),最著名者如北宋末年官府设置的露泽园,主要为城市贫民及流散士兵,均为罐葬,墓主所记多为崇宁大观年间。

反映了城市下层人口的增加、城市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

14.宋代瓷窑窑系情况如何?
答:与唐宋相比,宋代陶瓷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官窑民窑分道扬镶、竞相发展;出现了多种色釉,打破了唐以来“南青北白”的格局;各地窑场产品各具特色,形成了庞大的窑系。

官窑又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重要的民窑有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

15.元代瓷器有什么新品种?
答:(1)青花瓷:青花指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出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

青花瓷器具有很多优点:釉料着色力强、呈色稳定;釉下绘纹饰不易脱落;钴料为天然矿物,云南浙江江西有大量原料;白地蓝花明朗素雅,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

故一经出现,就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最早认定的元青花瓷器是1929年英人霍布逊发现的带至正十一年(1351)铭的青花云龙象耳瓶。

至正十一年器作为元青花的标准器物引起了欧洲人的重视,大量欧藏青花被确认为元青花。

(2)釉里红:釉里红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

明宣德、青康熙雍正的釉里红最负盛名,均是在元代基础上取得的。

最有代表性的窑场是景德镇。

与青花同属釉下彩,但工艺上要求更难,传世品更少。

与青花相比,有几个特点:纹饰简单,不如青花的繁缛细密;铜在高温下极易挥发,元釉里红无淡彩,常见晕散,呈纯正红色的极少。

(3)枢府器:枢府器是元代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胎体厚重,釉色白微青,恰似鹅蛋色泽,故称卵白。

但景德镇发掘表明,并无一个专门烧造枢府器的窑场,故一般把元代白釉印花瓷器称为枢府器或卵白釉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