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新课导入的技巧和方法
初中数学导入式教案
初中数学导入式教案教案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导入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
2. 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降低学习难度。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内容:1. 导入活动:通过生活实例、游戏、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回顾:回顾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3. 知识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探究新知识。
4. 练习巩固:通过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5分钟)1. 生活实例导入: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游戏导入: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3. 故事导入:讲述与数学相关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知识回顾(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旧知识。
2. 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讲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探究新知识。
2. 讲解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练习巩固(10分钟)1. 设计课堂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2. 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解。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 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2.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注意事项:1. 导入活动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3. 知识讲解要清晰易懂,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4. 练习巩固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5. 总结拓展要富有启发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中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浅谈中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与技巧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和组织教学,从而给学生提供最大的思考空间。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虽仅占一堂课的几分钟,却能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关键词:中学数学;导入新课;方法与技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展开,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如缕缕清风吹进校园。
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笔者很重视新课导入的设计,下面拟对中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方法与技巧谈点体会。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当新课题与已学过的旧知识联系不大或者比较简单时,新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说明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点明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迅速集中并有意导向教学内容,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开门见山法。
如在讲授选修2-1“求曲线方程”一节时可这样引入:“我们学习了曲线方程的概念,知道如何证明一个二元方程是给定曲线方程的方法,但是并没有指出如何求曲线的方程,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寥寥数语,点明了课题。
二、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数学知识前后内容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内部联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选那些学习新知识必备的以及与新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旧知识作为复习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以旧带新”“温故知新”,这样导入新课的方法叫做复习旧知法。
本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自然、亲切的气氛中进入新课。
如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弧度制”第一节课的引入可作如下设计:提问:(1)1度的角是怎样规定的?(2)如果把整个圆周分成360等份,每一等份是多长的弧?其所对的圆心角多大?教师板书:1度的角=1/360圆周角=长为1/360圆周的弧所对的圆心角,接着指出:长为1/360圆周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
这种设计紧紧扣住了“1度的角”和“1弧度的角”的联系,以“1度的角可视为一条弧所对的圆心角”作铺垫,恰当地引入“1弧度的角”,从而使“弧度”这一令许多学生糊涂的教学难点获得突破,使概念变得容易理解与接受。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作为初中数学老师,如何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进入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们主动地接受知识呢?下面就介绍几种常用的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一、激发学生兴趣在教数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导入方法。
在引入新的数学知识之前,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小游戏和小竞赛等形式,了解到这个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和生活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可以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智积分相加,比赛哪个小组的加和最大;在学习“图形”的时候,可以通过找到熟悉的地点、物品、建筑等,并让学生用图形来代替,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新知识。
二、扩大知识视野在数学课堂中,单纯学习某一个知识点,学生很难大开眼界。
因此,在课程的最开始,可以通过引入一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事例,让学生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开阔思维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举个例子,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自己的坐标系,同时,老师与同学们一起设计一个有趣的小游戏,让学生可以体验到在坐标系上运动的感觉,从而易于理解坐标系的实际应用。
三、采用小故事创设情境数学知识的把握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span style="color:#000000;">应用情境有关系,而小故事则适合来创设这样的情境。
</span>在数学教育中,可以编写一些富有情感色彩的小故事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对新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例如,在讲解“圆的元素”的时候,可以通过讲述“画大钵、画小钵”的小故事,通过幽默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关注;在讲述“等差数列”的时候,可以通过讲述“成绩单”的小故事,引导学生体验等差数列的应用与意义。
四、学以致用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新知识点,充分理解知识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数学中的引导式解法,以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这个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从算式到方程》教案、教学设计
3.突破重难点,循序渐进:针对重难点,设计梯度性的问题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方程求解的方法和技巧。
4.拓展思维,提升能力:通过变式练习和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巩固提升:在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方程概念和求解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1.导入新课:以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视频引入,如“小明的年龄问题”,让学生从算式的角度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方程来表示这个问题。
2.探究新知:
(1)让学生回顾算式的知识,引导他们发现算式与方程的关系。
3.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化简等。
4.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了解未知数在方程中的意义,以及如何求解未知数。
5.强调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并讨论求解方程的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步骤,并强调未知数在方程中的意义。
3.实践应用:
(1)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2)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解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知识拓展:
(1)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复杂情境,如含括号、分数等,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2)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尝试用方程解决更多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
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全册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五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具体内容包括:5.1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5.2三角形的分类,5.3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理解三角形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实物,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2)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思考,发现三角形的性质,如内角和等于180°等。
(3)三角形的分类: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将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围成的图形。
2. 三角形的性质:内角和等于180°,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3. 三角形的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4. 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应用题:运用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见附页。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导入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导入一、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就是在课堂开始时,直接把教学重点以问题的形式抛给同学,引起同学的注意。
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法可以应用到一些比较简单的,与之前的知识毫无联系的基础知识教学中。
这种形式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引导同学的思维方向。
同学始终能够有正确的思路,也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最终同学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例如,在教学"正方形的性质'时,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同学:"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性质。
'同学在小学时曾接触过正方形,在初中教学中,要求同学对正方形有更深入的熟悉。
当我告诉同学讲解的是正方形时,同学能够目标明确地听课。
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二、设疑导入法初中同学都有好玩的天性,在课间的活动时间,大部分同学都会活跃地打闹。
在这种状况下,假设想在课堂教学上尽快让同学把注意力从课间的游戏中转移到课堂上来,就必须要我们教师运用有效的课堂导入了。
在这种状况下,设疑导入法就可以有效地把同学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设疑导入,不仅可以有效地集中同学的注意力,而且还可以使同学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思索。
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必须要依据教学内容做深入的研究,尽量地与实际生活相关,这样才干吸引同学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垂径定理'时,我看到同学都还处在课间的兴奋状态,就聊天式地问:"大家知道我国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吗?谁能有方法计算出它的主桥拱半径呢?'通过这样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同学就会产生学习的愿望,急切地想要解答问题。
课堂学习气氛被这样一个简单的提问调动了起来。
然后,我再开展垂径定理的讲解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教学效率显然得到了提升。
三、设置悬念导入初中生除了好动外还有很强的好奇心。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假设能设置恰当的悬念,就会激发同学的好奇心,引导同学开展学习。
巧妙地设置悬念是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手段。
简论数学教学中新课导入的技巧与方法
高尔基在谈到创作体 会时说 : “ 开头第一 句是 最难的 , 好 像 背景 、 演化历程 以及导致其演化的各种因素 。因此 , 学生在学习 音乐里定调一样 , 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 “ 万 事贵 乎 的时候 , 不仅 觉得数学课抽象 、 枯燥 , 而且难 以获得数学的原貌 始” , 就像听故事 , 假如开头很出色 , 你肯定会希望一听到底。其 和全 景 , 同时还有可 能忽视那些被 历史淘 汰掉的 、 但对现 实科
1 . 2 导入要具有逻辑性 、 连贯性 。数 学知识之 间有较强 的递进 并且其中的一个对 象还 有另外的某个属性 , 以此推 出另一个对
性和系统性 , 因此 , 新课的导入要从新旧知识 、 前后知识之间的 象也有某个属 性的逻 辑方法 , 这 种方 法是把两种事物 在某 些方 内在联 系、 知识迁移 、 逻辑发展 , 自然地 、 连贯地 、 合乎逻辑地从 面相似之处加 以归纳总结 得出新 的结论 。由于数学具有较强的 已有的知识导 出新 的知识 , 造 成一种 “ 知识从 突” , 让学生 在迫 系统 性 , 前后知识 可 以用相似 的思维方式 思考 , 所 以用对 比法 切要求下 , 来开始一种新 知识 的学习。 导入新课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 法。在数 学教学 中采用对比方法
际, 采用适当的导入方法。在导入一节新课之 前 , 所举例子要尽 生学习新 知识的强烈兴趣 , 还能使 学生对所学的前后 知识 形成
量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高他
们对所学知识的重视程度 。
一
个体 系 , 进一步 加深对 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2 . 3 对比法导入 。对 比方法是根据两个对象都具有某些属性 ,
简论数 学教学 中新课 导入 的技巧 与方 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大单元教学设计)
5.掌握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规则,能够求解简单的乘方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互动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2.通过实际例题的分析与解答,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为了巩固学生对有理数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完成课本第1-2页的练习题,涉及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及简单的加减运算。
-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有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运算能力提升:
-完成课本第3-4页的练习题,涵盖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及括号的运用。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有理数的概念、运算规则、相反数和绝对值等知识点。
2.归纳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有理数运算的注意事项。
3.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4.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有理数的奥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发现有理数的运算规律。
-利用数轴、符号等工具,形象地展示有理数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互动问答、实际例题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引导他们从整数运算向有理数运算过渡,降低学习难度。
-对运算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给予及时反馈。
2.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问、分享经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
-小组讨论整式加减运算的技巧,总结规律,互相学习。
2.整式加减运算的规则,包括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操作。
3.在实际问题中,能够正确运用整式加减运算解决具体问题。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度。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计算商品总价,引出整式的概念。
-结合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轻松的氛围。
-探讨如何将整式加减运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涵盖整式加减运算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方法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整式加减运算的方法。
-及时批改和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讲解,提高解题正确率。
-设计一道涉及整式加减运算规律的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规律。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以查阅资料、请教同学,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5.预习作业:布置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提供下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预习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规则。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第一篇范文教育是国家的根本,而数学教育则是培养国家未来建设者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深入探讨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与分析,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案例在教学案例中,我们将以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有理数》为例,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理解有理数的定义,掌握有理数的分类。
2.学会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熟练运用。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温度、身高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有理数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详细讲解有理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分类。
在讲解有理数的运算时,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练习巩固:布置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拓展应用: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分析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注重知识体系构建: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策略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教师应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国家未来的人才贡献力量。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数学是一门需要大量练习和思考的学科,在初中阶段,正确的导入方法和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1. 引入具体的实例
在学习数学时,引入具体的实例往往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场景。
教师可以通过将生活中的例子融入到教学中,比如通过银行存款计息、街道上的交通规则等引入某个数学概念。
2. 以问题为导向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困扰学生的问题来引导学生。
问题导向教学能够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造情境
在学习某个数学知识时,创造一个生动的情景往往有助于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概念。
比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以引入一个机器人控制平面运动的故事,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坐标系的含义。
4. 引入历史背景
数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有些数学概念和公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背景。
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历史故事会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数学人文历史的窗口,让他们更浓厚的兴趣学习数学。
5. 探究问题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中,让学生探究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正弦、余弦、正切三个函数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他们对三角函数的理解。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千万条,唯有不断尝试,不断总结,让学生从多重视角来感受数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数学素养的提高。
初中数学导入课教案
初中数学导入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实际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初中数学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数学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程度和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让学生对初中数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翻开数学课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本中的概念和公式。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3. 教师通过举例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公式的运用和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总结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和归纳数学的概念和公式。
2.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作业1. 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数学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2.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拓展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探究学习、练习巩固、总结反思和布置作业等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和公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平面直角坐标系6.2:坐标与图形的性质6.3:坐标与图形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并分析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点的坐标表示。
2.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实际生活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场景,如道路、桥梁等。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讲解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内容,通过示例和练习进行巩固。
讲解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以及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解答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例题。
解答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例题。
4.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随堂练习题。
学生完成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随堂练习题。
5. 知识巩固学生互相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
2. 黑板右侧: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坐标表示方法。
3. 中间部分:例题解答、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习题:练习判断相交线与平行线,并解释原因。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在坐标系中绘制给定坐标的点,并分析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地理、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
人教新版(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2.1.1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2.1.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2.能运用该法则准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一)复习:1.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747-4-74-7-4.2.如果向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3米记作.3.已知a=-5,b=+3,|a|+|b|=.4.已知a=-5,b=+3,|a|-|b|=.(二)导入新课: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引入负数后,在有理数范围内怎样加法运算呢?在实际问题中,有时会遇到与负数有关的加法运算,例如:李明同学经常对家里的生活垃圾分类,并卖出积攒的可回收物.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零花钱.如表是他某个月零花钱的部分收支情况.收支情况表日期收入(+)或支出(-)/元结余/元备注2日3.518.5卖可回收物8日-6.512.0买中性笔、记号笔12日-15.2-3.2买科普书,同学代付你知道结余如何求吗?怎样列式子计算8日及12日的结余呢?这样的算式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二、探究归纳探究点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一只可爱的小企鹅,在一条东西走向的笔直公路上行走,现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问题1:如果小企鹅先向东行走2米,再继续向东行走1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一共向东行走了米,写成算式为:(+2)+(+1)=+()(米)问题2: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2米,再继续向西行走1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两次行走后,小企鹅向西走了米.用算式表示:(-2)+(-1)=-()(米).要点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一: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和.问题3:(1)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3米,再继续向东行走2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两次一共向西走了米.用算式表示为:(-3)+(+2)=-()(米)(2)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2米,再继续向东行走3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两次一共向东走了()米.用算式表示为:-2+(+3)=+()(米).(3)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2米,再继续向东行走2米,则小企鹅两次一共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一共行走了米.写成算式为:(-2)+(+2)=(米).要点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二: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中较大者与较小者的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想一想:如果小企鹅先向西行走3米,然后在原地休息,则小企鹅向哪个方向行走了多少米?解:小企鹅向西行走了米.写成算式为:(-3)+0=(米).要点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三: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显然,两个有理数相加,和是一个有理数.【典例剖析】例1:教材P27【例1】【解题反思】一、法则挖掘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步骤:师生活动:学生逐题作答后师生共同总结.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归纳总结【方法技巧】1.先判断加数的类型(同号、异号);2.再确定和的符号:同号取相同的符号;异号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3.最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二、和与加数的关系借助数轴,思考以下问题:1.以任何一个点为起点(任意数),往正方向移动任意距离(加上一个正数),终点的位置(所表示的数是两个数的和)在起点的哪边?2.以任何一个点为起点(任意数),往负方向移动任意距离(加上一个负数),终点的位置(所表示的数是两个数的和)在起点的哪边?3.根据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的方法,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你能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验证你的结论吗?【归纳总结】任何一个数加上一个正数,和比这个数大,任何一个数加上一个负数,和比这个数小.【设计意图】1.通过对法则的深度挖掘,帮助学生熟悉法则,使学生明晰做有理数加法运算时的常用方法和步骤,并养成“算必有据”的习惯.同时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转化为小学学习过的数的加减运算,渗透了化归思想.2.借助数轴,研究和与加数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引入负数之后,有理数加法运算的结果与小学阶段得到的认知(和大于等于任意一个加数)是不同的.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解:每个队的进球总数记为正数,失球总数记为负数,这两数的和为这队的净胜球数.三场比赛中,红队共进4球,失2球,净胜球数为(+4)+(-2)=+(4-2)=2;黄队共进2球,失4球,净胜球数为(+2)+(-4)=-(4-2)=;蓝队共进球,失球,净胜球数为=.要点归纳:在解与有理数加法有关的实际应用问题时,先利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量,再列式计算.三、检测反馈1.如果规定存款为正,取款为负,请根据李明同学的存取款情况填空:①一月份先存入10元,后又存入30元,两次合计存入 元,就是(+10)+(+30)= .②三月份先存入25元,后取出10元,两次合计存入 元,就是(+25)+(-10)= .2.计算:(1)(-2.2)+(-3.8).(2)413+(-516). (3)(-516)+0. (4)(+215)+(-2.2). 3.解决问题:某潜水员先潜入水下61米,然后又上升32米,这时潜水员处在什么位置?【拓展提高】4.若|x |=3,|y |=2,且x >y ,则x +y 的值为 ( )A.1B.-5C.-5或-1D.5或1 5.(1)a +|a |=0,a 是什么数?(2)若|a +1|=2,那么a 的取值为多少?四、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五、布置作业P28练习,P34T1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开展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的背景;整个探究新知的教学过程基本上由5个问题统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探究.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部分主动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能多样化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运用类比、数形结合、游戏等手段形象具体地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以问题为主线,能减少教师占用课堂时间,把主要时间交给学生去探索新知识,避免教师“讲得太多”.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概括出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灵活熟练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运算.3.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4.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过程,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难点: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简化运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2.计算:(1)6.18+(-9.18).(2)(+5)+(-12).(3)(-12)+(+5).(4)3.75+2.5+(-2.5).(5)12+(-23)+(-12)+(-13). 3.有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后,还要研究加法运算律,我们以前学过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有理数的加法它们还成立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二、探究归纳探究点1:加法运算律问题1:观察下面的算式,你们能再举一些数字也符合这样的结论吗?试试看!(1)(-8)+(-9)(-9)+(-8)(2)4+(-7)(-7)+4(3)6+(-2)(-2)+6(4)[2+(-3)]+(-8)2+[(-3)+(-8)](5)10+[(-10)+(-5)][10+(-10)]+(-5)问题2:通过上面的计算和对比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要点归纳: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思考】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吗?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后,能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吗?【归纳总结】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多个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典例剖析】例1:教材P29【例2】思考:怎样使计算简化?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解:(1)8+(-6)+(-8)=[8+(-8)]+(-6)=0+(-6)=-6.(2)16+(-25)+24+(-35)=(16+24)+[(-25)+(-35)]=40+(-60)=-20.要点归纳: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从而计算简化,这样做既运用加法交换律又运用加法的结合律.例2:计算:(1)(+66)+(-12)+(+11.3)+(-7.4)+(+8.1)+(-2.5).(2)(+325)+(-278)+(-3512)+(-118)+(+535)+(+5512). (3)(+614)+(+12)+(-6.25)+(+13)+(-79)+(-56). 思考:回顾以上例题的解答,将怎样的加数结合在一起,可使运算简便?要点归纳:(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可先相加.(2)几个数相加得整数时,可先相加.(3)同分母的分数可以先相加,将带分数拆开,计算比较简便.一定要注意不要遗漏括号;相加的若干个数中出现了相反数时,先将相反数结合起来抵消掉,或通过拆数、部分结合凑成相反数抵消掉,计算比较简便.(4)符号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探究点2: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应用例3:教材P29【例3】【解题引导】1.求10袋小麦的总重,可以使用什么方法?2.根据相反意义的量,在给定质量标准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来表示这10袋小麦的重量?3.计算10袋小麦总计超过或不足多少千克时,使用哪种表示重量的方法更简便,为什么?【解题反思】对比两种解法,哪种方法更简便?解法2中,使用了哪些运算律?解法1中能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吗?为什么?三、检测反馈1.P30练习T12.P36T93.计算:(+1)+(-2)+(+3)+(-4)+…+(+99)+(-100).四、本课小结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任意改变加数的位置,简化运算.常见技巧有:(1)凑零凑整: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结合先加;和为整数的加数结合先加.(2)同号集中:按加数的正负分成两类分别结合相加,再求和.(3)同分母结合:把分母相同或容易通分的结合起来.(4)带分数拆开:计算含带分数的加法时,可将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拆开,分别结合相加.注意带分数拆开后的两部分要保持原来分数的符号.五、布置作业P30练习T2,3;P34T2;P35T8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1.过去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推理训练是几何教学的目的,代数可以不讲理由.其实,计算本身就是推理.计算法则、运算性质都是进行计算的根据.学生要知道每进行一步运算都要有理有据.这样通过运算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教学时,要求学生明确每一步变形或计算的依据,鼓励学生提供多种计算方法.2.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本节课中有理数运算律的探究、例题的讲解、习题的完成、知识的总结尽可能全部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所起的作用是点拨、评价和指导,这样做,可以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说课稿: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第2课时)
3.逐步引导:从简单到复杂,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移项的方法和技巧。
4.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移项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为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2.提出问题: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
3.引发思考: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演示移项过程:利用教具和多媒体资源,直观演示移项的过程,让学生形象地理解移项法则。
3.学会分析问题,找出解题关键,提高解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待数学问题的积极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习惯;
4.互动游戏: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移项法则,提高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通过讲述一个与移项有关的生活实例,如分配物品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说课稿:3.2《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数学下册《整式的除法》教案、教学设计
2.汇报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成果,分享解题思路和经验。
3.教师点评: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学生将独立完成一系列整式除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知识梳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式除法的运算规则和步骤,总结解题技巧。
2.学生反思: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分享学习体会。
3.教师总结:教师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整式除法的掌握,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4.个性化作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布置难易适度的个性化作业。这有助于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5.预习作业: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让学生提前了解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完成后,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取长补短。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生活中运用整式除法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七、课后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整式的乘法法则,对于整式的运算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于整式的除法运算会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可能还不够系统和熟练。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已经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但仍有部分学生依赖直观感受,缺乏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此外,学生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依赖心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新课导入的方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新课导入的方法一、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是成功导入新课的关键。
在导入新课的开始,数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问题或者实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从而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在导入代数方程式这一新课时,可以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明想知道自己的年龄和弟弟的年龄之间的关系,通过一连串的推理和计算,小明最终找到了解答。
这样的故事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
教师还可以通过音乐、视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平面图形的分类和性质时,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几何图形的图片或者视频,吸引学生的视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
二、通过引导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
由于问题往往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并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求知欲。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选择一个有趣的数学题目,或者提出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索去解决问题。
在导入分类汇总统计的新课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在学校校园内,有多少株大树、有多少盏路灯、有多少个篮球场等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统计和分类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学习。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讨论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运用教具和实物具体操作,丰富导入新课的形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教具和实物来导入新课,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习趣味性和有效性。
教具和实物的具体操作,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这些教具和实物,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新知识。
在导入数学中的概率问题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色子、硬币等实物,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多次实验来感受概率的规律,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概率的概念和应用。
七年级数学新课导入的技巧和方法
七年级数学新课导入的技巧和方法摘要:在初中数学课中,导入新课的好坏直接导致一节课的成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从课的导入开始,而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利用故事激发学生联想等导入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激趣作用。
关键词:激发兴趣;导入方法;实际操作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七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和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案例:嵊州市两年内新教师汇报课——莲塘中学——陈玉莲课题: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6.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片段:师:问题一试试看,你还记得吗?(1)2×2×2=23(2)a·a·a·a·a=a5(3)a·a…a=an(n个a相乘)问题二,计算:(1)23×24(2)a3·a4(3)am·an师:生活中许多问题不能套用公式或法则来解决,需要仔细观察获取的数据,回顾自然数的乘法和幂的形式解决同底数幂的乘法。
评注:用学生熟知的问题引入新课,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新知识。
二、故事导入法利用数学史上的一些故事、趣闻、名人名题等来创设生动幽默的、富有人情味和鼓动性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教研活动——刘少锋课题: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五章第3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片段:师:数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一些数学家生前十分迷恋数学,死后还把自己的经历、取得的数学成就刻在墓碑上,充分显示了数学家的幽默和对数学的热爱。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用多媒体显示):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道路。
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
五年之后天赐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进入冰冷的坟墓。
七年级数学新课导入的技巧和方法
七年级数学新课导入的技巧和方法【摘要】数、格式等。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需要导入新课以及导入新课的重要性,通过确定学生的基础水平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设计启发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结论部分总结了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巩固基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导入新课所能达到的最主要目标和效果,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其更加适应未来学习的需求和挑战。
【关键词】关键词:新课导入、七年级数学、基础水平、学习兴趣、多媒体、启发性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能力。
1. 引言1.1 为什么需要导入新课?为什么需要导入新课?在教学中,导入新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通过引入新颖的内容和新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到新鲜和有趣,从而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导入新课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准备和安排。
通过提前确定学生的基础水平,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导入新课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导入新课对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1.2 导入新课的重要性导入新课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新知识的初步认识,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学习数学这门学科时,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之处,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建立知识结构,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渐进式地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
导入新课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前进,不断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新课导入的技巧和方法摘要:在初中数学课中,导入新课的好坏直接导致一节课的成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从课的导入开始,而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利用故事激发学生联想等导入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激趣作用。
关键词:激发兴趣;导入方法;实际操作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七年级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和方法。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
案例:嵊州市两年内新教师汇报课——莲塘中学——陈玉莲
课题:浙教版七年级(上)数学6.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片段:
师:问题一试试看,你还记得吗?
(1)2×2×2=23
(2)a·a·a·a·a=a5
(3)a·a…a=an(n个a相乘)
问题二,计算:
(1)23×24
(2)a3·a4
(3)am·an
师:生活中许多问题不能套用公式或法则来解决,需要仔细观
察获取的数据,回顾自然数的乘法和幂的形式解决同底数幂的乘法。
评注:用学生熟知的问题引入新课,既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又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新知识。
二、故事导入法
利用数学史上的一些故事、趣闻、名人名题等来创设生动幽默的、富有人情味和鼓动性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教研活动——刘少锋
课题: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五章第3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教学片段:
师:数学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一些数学家生前十分迷恋数学,死后还把自己的经历、取得的数学成就刻在墓碑上,充分显示了数学家的幽默和对数学的热爱。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用多媒体显示):
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忠实地记录了所经历的道路。
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
又过十二分之一,两颊长胡,
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
五年之后天赐贵子,
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进入冰冷的坟墓。
悲伤只有用数论的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你知道丢番图活了多少岁吗?
评注:这样的导入设计,既能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相关的数学史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行尝试与探究丢番图究竟活了几岁,又能使学生明白要学好数学首先必须热爱数学,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人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的方法。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
可让学生在长度不等的若干根小棍中任意取出三根,看能否组成三角形。
通过实际操作。
学生会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课题自然引出,很多几何课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导课。
四、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人法是根据七年级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案例:作者教案
课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教学片段:
师: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碎了,能不能把任意一块碎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
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总之,数学的导人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真正把新课标理念落实在教学行动中。
参考文献:
远程教育杂志:双月刊[j],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