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蓝勇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权威答案版权所有,翻版必究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3、丝绸之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在《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的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其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A. Herrmann)在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根据新发现的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即它是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丝绸之路不再仅指陆上西北丝绸之路,它还包括陆上西南丝绸之路,陆上东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从本质上讲,丝绸之路反映的是人类要求相互沟通、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人类冲破一切阻挡、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的伟大力量,它凝结着中国和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绚丽多彩的古代文明,它是数千年来发生于亚洲、欧洲乃至非洲许多地区的伟大事件的见证,是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标志。

4、八大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

包括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六大古都,后加上安阳和郑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文字历史已经有数千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木,着意修建。

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它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各大古都的建筑沿革史,就是一部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

5、长城: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导言1、谈谈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2、联系研究实践分析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3、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地理学《禹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尽全时空人地互动第一章1、简述近1千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冰后期全新世大暖期中世纪温暖期南宋寒冷期明清宇宙期第二章1、简述4000年来我国深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皇木采办乾嘉垦殖水土流失第三章1、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2、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点前说明野生动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食物链野生群落第四章1、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黄河大改道汉唐安流期梁山泊云梦泽荆江河曲罗布泊第五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草原沙漠化草原荒漠化楼兰统万绿洲文明第六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线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线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低海岸贝壳海岸海侵直沽冈身珠江洲潭岛屿时代第七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疆域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疆域演变与现代中国国际政治关系。

葱岭《伊犁条约》《尼布楚条约》库页岛钓鱼岛千里长沙麦克马洪线第八章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郡县制道路制行省制道双头州郡侨置州郡土断监军羁縻制九州关东关西江右江左关内关外岭南湖广第九章1、简述中国历代长城兴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2、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楚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山海关嘉峪关函谷关玉门关阳关九边第十章1、简述近2000年来中国经济区域重心变化的基本走势。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

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

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

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

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

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

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

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

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

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

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

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

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

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

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着名的“丝绸之路”咽喉。

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

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

蓝勇版《中国历史地理学》名词解释思考问答题汇总

生物多样性
食物链
野生群落
第四章
1、简述近 5000 年来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水文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黄河大改道
汉唐安流期
梁山泊
云梦泽
荆江河曲
罗布泊
第五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沙漠化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沙漠化对中国农业社会发展的影响。
草原沙漠化
草原荒漠化
楼兰
统万
绿洲文明
第八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行政区划演变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郡县制
道路制
行省制

双头州郡
侨置州郡
土断
监军
羁縻制
九州
关东关西
江右江左
关内关外
岭南
湖广
第九章
1、简述中国历代长城兴筑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2、试分析中国古代战争分布演变趋势及原因。
楚长城
汉长城
明长城
山海关
第六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线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线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低海岸
贝壳海岸
海侵
直沽
冈身
珠江洲潭岛屿时代
第七章
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疆域演变的历史。
2、举例分析中国疆域演变与现代中国国际》 库页岛 钓鱼岛 千里长沙 麦克马洪线
《徐霞客游记》
《华阳国志》
五谷
稻麦复种制
占城稻
美洲高产作物
第十二章
1、分析 4000 年来中国古代都城分布演变的趋势及原因。
2、试分析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与小红果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历史地理题库-南昌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题库-南昌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共上下两卷,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政区郡为纲,详述103郡国及所辖地区相关内容。

它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同时也是我国正史中最好的一部地理志。

其体例被被历代正史沿用。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

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欲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为重视。

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禹贡》半月刊:是顾颉刚1934年3月创办的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权威学术刊物。

该刊从1934年3月1日创刊至1937年,开创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族研究的新风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的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

图集共分八册,上自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分为20个图组,分图304幅。

《中国历史地理学》书评

《中国历史地理学》书评

《中国历史地理学》书评摘要本文试图对蓝勇先生编写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做一些浅评。

从该书的创作背景、贡献、结构编排、内容安排、学术性、教材特性等方面着手分析,并与同类书籍作一些比较。

蓝勇先生所著《中国历史地理学》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既是一部学术专著,又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好教材。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正文拜读了蓝勇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部著作,并且有幸把它作为我们中国历史地理课的教材,听宋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真是受益良多!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科。

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归属问题长期以来有很大争议,目前归纳起来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历史地理一直是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二是把历史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即地理学的一门辅助学科;三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四是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现代历史地理学在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后,逐渐向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发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的20年间,历史地理学在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在地理环境对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影响、中国文明产生的地理因素、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历史大趋势变化的影响方面、中国北方农业经济的衰退和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南迁、地理环境对于政治发展变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差异的影响、历史时期的农业制度、人地关系理论等方面成就引人注目。

蓝勇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和地方史的教学和研究,著作等身,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历史地理》、《史学理论研究》、《文物》、《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100篇。

这部《中国历史地理学》既是中国历史地理通论方面的一部专著又是教材。

从全书结构编排来看,全书分为十六章,以空间顺序横向铺陈中国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每章分为若干节,以时间顺序纵向分析中国各个时期的各种地理环境。

采用了分类纵述,由古及今的体例。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正史地理志和疆域志】1.《史记大宛列》(卷123)、《史记货殖列传》(卷129)2.《汉书地理志》(卷28)、《汉书沟洫志》(卷29)3.《后汉书郡国志》(卷19~23)4.《晋书地理志》(卷14~15)5.《宋书州郡志》(卷35~38)6.《南齐书州郡志》(卷14~15)7.《魏书地形志》(卷106)8.《隋书地理志》(卷29~31)9.《旧唐书地理志》(卷38~41)10.《新唐书地理志》(卷37~43)11.《旧五代史郡县志》(卷150)12.《新五代史职方考》(卷60)13.《宋史地理志》(卷85~90)、《宋史河渠志》(卷91~97)14.《辽史地理志》(卷37~41)15.《金史地理志》(卷24~26)、《金史河渠志》(卷27)16.《元史地理志》(卷58~63)、《金史河渠志》(卷64~66)17.《明史地理志》(卷40~46)18.《新元史地理志》(卷46~51)、《新元史河渠志》(卷52~54)19.《清史稿地理志》(卷54~81)、《清史稿河渠志》(卷126~129)20.《通典州郡典》(卷171~184)21.《通志地里略》22.《文献通考舆地考》(卷315~323)【总志】23.《禹贡》《十三经注疏本》24.《山海经》郭璞注毕沅校25.《水经注》北魏•郦道元26.《穆天子传》27.《括地志》唐•李泰等28.《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贺次君29.《元丰九域志》宋•王存30.《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31.《大唐西域记》唐•玄奘撰32.《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33.《禹贡锥指》清•胡渭34.《广阳杂记》清•刘献廷35.《广志绎》明•王士性【城市类】36.《三辅黄图》清•孙星衍,清•庄逵吉校定37.《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38.《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39.《梦粱录》南宋•吴自牧40.《雍录》宋•程大昌41.《武林旧事》南宋•周密42.《日下旧闻考》清•于敏中43.《析津府志辑佚》元•熊梦祥44.《唐两京城坊考》清•徐松45.《北平录》明•失名46.《故宫遗录》明•萧洵47.《宛署杂记》明•沈榜48.《旧京遗事》明•史玄49.《旧京琐记》清•夏仁虎50.《藤阴杂记》清•戴璐51.《燕京岁时纪》清•富察敦崇52.《天咫偶闻》清•震钧53.《宋平江城坊考》王謇撰【方志】54.《蛮书》唐•樊绰55.《吴地记》唐•陆广微56.《华阳国志》晋•常璩57.《酌中志》明•刘若愚58.《龙沙纪略》清•方式济59.《吴越春秋》汉•赵晔60.《寒山寺志》叶昌炽61.《龙江船厂志》明•李昭祥62.《吴郡志》宋•范成大63.《吴趋访古录》清•姚承绪64.《扬州图经》清•焦循,江藩65.《至顺镇江志》元•俞希鲁66.《百城烟水》清•徐崧,张大纯纂辑67.《泰州旧事摭拾》俞扬辑注68.《吴门表隐》清•顾震涛69.《越绝书》东汉•袁康,东汉•吴平辑录【域外】70.《佛国记》晋•法显71.《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唐•义净原72.《释迦方志》唐•道宣73.《瀛涯胜览》冯承钧74.《西游录》元•耶律楚材75.《异域志》元•周致中76.《岛夷志略》元•汪大渊77.《真腊风土记》元•周达观78.《长春真人西游记》79.《西洋番国志》明•巩珍80.《西洋朝贡典录》明•黄省曾81.《东西洋考》明•张燮82.《殊域周咨录》明•严从简83.《海国图志》清•魏源84.《清朝柔远记》清•王之春85.《海录》清•谢清高86.《两种海道针经》向达87.《职方外纪》 (意)艾儒略88.《安南志略》 (越)黎崱89.《漂海录》 (韩)崔溥9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日)慧立彦悰中国历史地理参考书目1、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手册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手册

《中国历史地理》期末考试复习手册一、名词解释1、禹贡二、简答题1、谈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的认识(定义与性质)2、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3、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简史4、代表作品5、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6、历史地理的研究意义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一、名词解释1、竺可桢“脉动论”2、明清宇宙期3、仰韶温暖期4、物候学二、问答题1、列举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如: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黄河文明产生;汉唐盛世的出现;北方游牧民族南侵)3、影响气候变迁的因素4、研究气候的相关资料第二章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一、名词解释1、乾嘉垦殖2、皇木采办3、森林4、针叶林5、阔叶林6、季雨林7、雨林二、问答题1、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2、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识图:古代森林被破坏图3、黄河流域的森林变迁 4、黄河流域森林丧失的原因5、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变迁原因6、南方森林的变迁第三章历史时期河流的变迁一、问答题1、黄河的七次改道2、黄河决徙的原因3、黄河治理的启示4、黄河在汉朝安流的原因5、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出现原因第四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海岸变迁一、名词解释1、海侵2、贝壳海岸3、低海岸二、问答题1、简述历史时期中国海岸演变的趋势。

2、从自然和社会角度分析海岸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历代王朝疆域的变迁一、名词解释1、麦克马洪线2、羁縻制度3、葱岭二、问答题1、秦朝疆域建立过程及其范围。

2、东北少数民族演变和历朝管辖情况。

3、中国历史上中央政权是如何对中国北部、西北、西藏、海南、台湾地区进行管辖的。

4、指出中国疆域、中原王朝疆域、唐朝时期的中国疆域三个概念的区别。

5、历代王朝疆域的变迁第六章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一、名词解释1、道路制2、行省制3、双头州郡4、侨置州郡5、土断6、羁縻府州7、关东关西8、江左江右9、关内关外二、问答题1、郡县制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意义2、论述古代“州”的演变3、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特点4、我国行政区划的设置5、我国行政区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历史人口地理一、名词解释1、横断山民族走廊2、客家3、江西填湖广4、湖广填四川5、闯关东6、走西口7、移民二、问答题1、近2000年来中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基本走势和原因。

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学627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历史地理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

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学627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历史地理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

北大考研辅导班-2021北京大学627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历史地理考研经验真题参考书北京大学627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历史地理考试科目,2020年初试时间安排为12月22日上午 8:30-11:30进行笔试,北京大学自主命题,考试时间3小时。

一、适用院系专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070521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二、考研参考书目北京大学627历史地理学与中国历史地理没有官方指定的考研参考书目,盛世清北根据专业老师指导及历年考生学员用书,推荐使用如下参考书目:《中国历史地理》高教出版社蓝勇《历史地理》复旦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地理研究组盛世清北建议:(1)参考书的阅读方法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

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2)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A: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B: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关键点、核心部分记到笔记上,关上书本,要做到仅看笔记就能将书上的内容复述下来,最后能够通过对笔记的记忆就能够再现书本。

三、专业介绍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

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

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历史地理学或历史地理是研究在历史发展中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的历史轨迹和理论思考_蓝勇

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的历史轨迹和理论思考_蓝勇

2013年第2期史学史研究No.2,2013总150期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150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的历史轨迹和理论思考蓝勇(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重庆400715)[摘要]中国历史地图的编绘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就绘有著名的历史地图,但中国古代的历史地图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经纬测绘地图,而主要是以编绘政区疆域山川内容为主,并没有现代历史地图的综合表现。

明末西方传教士将现代经纬测绘地图技术带入中国,但就是整个清代而言,大多数仍是采用传统的计里画方的平面符号和散点透视的写意山水方法进行地图绘制,中国历史地图是在清末才开始采用现代经纬测绘平面符号绘制和多色套印印刷,这方面日本人早于中国用现代方法绘制中国历史地图。

从20世纪五十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地图编绘进入了繁荣时期。

当代中国历史地图的编绘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如存在将历史地图看成文化工程而不是科学工程、强调绘制技术忽视基础研究的误区,从而影响了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科学信度和使用功效。

未来中国历史地图的编绘,释文同步化、地图信息化、多维直观化、历史场景化应该是四大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图历史轨迹思考四化[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332(2013)02-0057-07中国历史地图的编绘历史悠久,前人已经做了许多工作,完成了不少全国、地区和城市历史地图的编绘,总结了不少编绘的经验。

早在晋代裴秀就绘有《禹贡地域图》,唐代贾耽则绘有《海内华夷图》。

宋元时期我国历史地图的编绘成果斐然,宋代《石刻六经图》中有《禹贡九州疆界图》、《禹贡导山川之图》、《诸国今所属图》等图。

宋代税安礼编有《历代地理指掌图》,收集了《历代华夷山水名图》、《古今华夷区域要图》、《帝喾九州之图》、《唐朝十道图》、《唐朝一行山河两戒图》等45幅,程大昌编有《禹贡山川地理图》,收集有相关地图30幅,唐仲友则编撰有《帝王经世图经》,收集有《舜十有二州之图》、《禹贡九州山川之图》、《唐一行山河分野图》、《九夫为井之图》等图,傅寅也编有《禹贡说断》,附有《禹贡山川总绘之图》、《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之图》等图,程公说撰的《春秋分记》中也附有《王畿列国指掌总图》、《王畿指掌之图》、《楚地指掌图》等,吕祖谦还辑有《五代分据地理之图》。

古代中国气候变化

古代中国气候变化

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运用考古学、物候学、方志学的方法,对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根据其研究成果,不少学者对我国古代的气候进行了分期。

其中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陈代光先生的《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认为,近5000年来中国先后经历了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四个温暖期包括1、仰韶文化到商代(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100年)。

根据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距今5600年至6080年)和安阳殷墟遗址(距今3000年至4000年)所发现的獐、竹鼠、貉、水牛、象等喜暖动物遗骸,说明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处在气候温暖湿润时期。

年平均气温比今天高1℃――2℃,一月平均气温比今天高3℃--5℃。

2、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

从《诗经》到《史记·货殖列传》都明确记载此期亚热带作物分布北界比现在偏北。

如黄河流域多梅、竹、江汉地区多桔、黄淮平原对漆、桑、麻。

说明气候属温暖期。

3、隋至北宋初年(600年至1000年)。

黄河流域的博爱、户县周至等地普遍设立“施竹监”,专营竹子的生产和销售;关中平原有梅、桔种植;四川盆地出产荔枝。

反映出此时的气候温暖潮湿。

4、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1200年至1300年)。

此时,黄河流域仍普遍设立“施竹监”这种机构。

说明黄河流域普遍生长竹子,竹子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反证当时气候仍温暖潮湿。

作者认为,竺可桢根据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的春来秋往等物候资料,对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1400年3000多年间的气候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确认这一时期气候的变化经历四个寒冷期:1、西周前期(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

周代以前,中国的气候经历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温暖期之后,至西周初期,进入了第一个短暂的气候寒冷期,约有一二百年。

竺可桢认为,下王岗文化遗址第一层文化层(西周)中动物量显著减少,且无喜暖动物施本期气候转寒的力证。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学者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学者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学者2014级历史学金锋2017年9月编目录一、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1、谭其骧———————————————————————————————————52、邹逸麟———————————————————————————————————53、张修桂———————————————————————————————————54、张晓虹———————————————————————————————————65、安介生———————————————————————————————————66、傅林祥———————————————————————————————————67、樊如森———————————————————————————————————68、葛剑雄———————————————————————————————————69、侯杨方———————————————————————————————————710、韩昭庆——————————————————————————————————711、李晓杰——————————————————————————————————712、满志敏——————————————————————————————————813、王建革——————————————————————————————————814、吴松弟——————————————————————————————————815、王振忠——————————————————————————————————816、朱海滨——————————————————————————————————917、张伟然——————————————————————————————————918、周振鹤——————————————————————————————————1019、段伟———————————————————————————————————1020、费杰———————————————————————————————————1021、路伟东——————————————————————————————————1022、姚大力——————————————————————————————————1123、杨伟兵——————————————————————————————————1124、杨煜达——————————————————————————————————1225、王文楚——————————————————————————————————12二、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1、史念海——————————————————————————————————122、马正林——————————————————————————————————123、朱士光——————————————————————————————————134、侯甬坚——————————————————————————————————135、张莉———————————————————————————————————136、崔建新——————————————————————————————————137、刘景纯——————————————————————————————————148、张力仁——————————————————————————————————149、高升荣——————————————————————————————————1410、王社教——————————————————————————————————1411、李令福——————————————————————————————————1512、史红帅——————————————————————————————————1513、肖爱玲——————————————————————————————————1514、萧正洪——————————————————————————————————1515、张萍———————————————————————————————————1616、周宏伟——————————————————————————————————16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1、侯仁之——————————————————————————————————162、李孝聪——————————————————————————————————173、韩光辉——————————————————————————————————174、于希贤——————————————————————————————————175、辛德勇——————————————————————————————————186、邓辉———————————————————————————————————187、韩茂莉——————————————————————————————————188、唐晓峰——————————————————————————————————189、阙维民——————————————————————————————————19四、武汉大学1、石泉———————————————————————————————————192、鲁西奇——————————————————————————————————193、徐少华——————————————————————————————————204、晏昌贵——————————————————————————————————205、毋有江——————————————————————————————————206、郑威———————————————————————————————————217、陈伟———————————————————————————————————21五、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1、蓝勇———————————————————————————————————212、杨光华——————————————————————————————————223、马强———————————————————————————————————224、朱圣钟——————————————————————————————————225、马剑———————————————————————————————————22六、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1、陈代光——————————————————————————————————232、郭声波——————————————————————————————————233、吴宏岐——————————————————————————————————234、王元林——————————————————————————————————245、陈伟明——————————————————————————————————24七、中山大学1、司徒尚纪—————————————————————————————————242、吴滔———————————————————————————————————253、曹小曙——————————————————————————————————25八、西北大学1、王成组——————————————————————————————————252、李健超——————————————————————————————————253、吕卓民——————————————————————————————————26九、浙江大学1、陈桥驿——————————————————————————————————262、范今朝——————————————————————————————————26十、华中师范大学1、龚胜生——————————————————————————————————272、张全明——————————————————————————————————27十一、上海交通大学1、曹树基——————————————————————————————————272、刘统———————————————————————————————————283、任玉雪——————————————————————————————————28十二、中国科学院1、黄盛璋——————————————————————————————————282、文焕然——————————————————————————————————293、钮仲勋——————————————————————————————————294、葛全胜——————————————————————————————————295、汪前进——————————————————————————————————296、顾朝林——————————————————————————————————30十三、其他大学1、方国瑜(云南大学)————————————————————————————302、何业恒(湖南师范大学)——————————————————————————303、尹钧科(北京社会科学院)—————————————————————————304、华林甫(中国人民大学)——————————————————————————315、胡阿祥(南京大学)————————————————————————————316、李勇先(四川大学)————————————————————————————317、陆韧(云南大学)—————————————————————————————328、冯季昌(辽宁大学)————————————————————————————329、李并成(西北师范大学)——————————————————————————3210、靳润成(天津师范大学)——————————————————————————3211、韩宾娜(东北师范大学)——————————————————————————3312、孙冬虎(北京社会科学院)—————————————————————————3313、王尚义(太原师范学院)——————————————————————————3314、谢丽(华南农业大学)———————————————————————————3315、郑炳林(兰州大学)————————————————————————————3316、周长山(广西师范大学)——————————————————————————3417、陈隆文(郑州大学)————————————————————————————3418、毛双民(中国社科院)———————————————————————————3419、曾昭璇(华南师范大学)——————————————————————————3420、陈昌远(河南大学)————————————————————————————3421、施和金(南京师范大学)——————————————————————————3522、史为乐(中国社会科学院)—————————————————————————35十四、附录1、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人员名单——————————————————362、谭其骧先生指导过的研究生—————————————————————————373、侯仁之先生指导过的研究生—————————————————————————384、史念海先生指导过的研究生—————————————————————————40一、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1、谭其骧(1911.2.25-1992.8.28),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

中国历史地理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川物产等内容。

班固不仅在《汉书·地理志》中首创了政区地理志的模式,同时也完成了首例沿革地理著作。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共一百三十卷。

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 34 年旅行,述作者 1613 ~ 1639 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禹贡学会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学会积极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和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禹贡》半月刊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创办的一份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刊物,其出版和“禹贡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建立。

谭其骧( 1911.2.25-1992.8.28 ),字季龙,浙江嘉善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长期从事中国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和研究,他对中国历代疆域、政区、民族迁移和文化区域做了大量研究,对黄河、长江水系、湖泊、海岸变迁均有精辟见解,建树颇多。

主要著作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

葛剑雄代表作品《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主编《中国人口史》《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本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由谭其骧主编。

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包括了中国自商周至清代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和海岸线、岛屿;除中原王朝,还包括了各兄弟民族在历史上建立的大小边疆政权,完整地体现了中国各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城市、重要村镇和自然地理面貌。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2.禹贡学会: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

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

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

学会出版有刊物、研究报告和丛书等。

其中《禹贡》半月刊在当时文教、学术界颇有影响。

学会重视实地考察,倡导学习国外地理研究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推动了中国沿革地理的研究和历史地理学的形成。

3.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是由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自愿组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发展地理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其前身是190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地学会,创始人张相文。

1934年竺可桢等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学会下设16个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是其中之一。

目前,葛剑雄任主任。

4.尽全时空: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

历史地理研究认为,任何事物、物都是由具体的时空组成的,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该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部分组成。

因此,研究任何事物都要涵盖与其相关的一切时间点和空间(地域)点,对所有的定性文字尽全地计量推理,客观全面地展现所有地域点的本来面目,既注意所有地域点的静态分布,又注重地域点上的动态演变,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分析,探索人地时空的变化规律。

5.人地互动:“人”是只人类,“地”指地理环境,人地互动观念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变化,二者处于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评价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评价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评价论述题本文对于《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中的名词进行解释、评价和论述。

名词解释1. 王朝:指一国或一族的君主统治的制度。

王朝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通过一系列的血缘关系传承统治权力。

2. 地理条件:指一定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

这些条件会对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重要影响。

3. 封建制度:是指以封建地主所有制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封建制度下,君主或贵族通过土地赏赐、封爵等手段赋予臣民权力,并要求臣民效忠、缴纳地租等。

4. 农耕文明:是指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文明。

农耕文明依靠农业生产维持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催生了城市聚居、手工业生产和文化发展。

名词评价1. 王朝:王朝制度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是能够保持国家统一、稳定和连续的统治;缺点是容易导致权力集中、贵族特权,并可能出现权力传承问题。

2. 地理条件:地理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优越的地理条件能够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统一,但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自由。

封建制度下的地主阶级对农民剥削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4. 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阶段,为人类提供了稳定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同时,农耕文明也限制了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的进程。

名词论述1. 王朝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的方式维持了数个王朝的统治。

王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整体的稳定和统一,但也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血脉相承造成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王朝制度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 地理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的地理条件多样,从温带到亚热带,从平原到高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环境。

这为中国的经济、旅游和生态保护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挑战。

3.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色之一,通过土地赏赐和封爵等手段建立起封建统治秩序。

蓝勇的历史地理学笔记

蓝勇的历史地理学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1、中外边界条约2、最稳定的行政区域3、行政区划形成的主要原因4、历史上农牧分界线5、历史地理研究范围6、最早的历史地理著作7、少数民族行政区划8、黄河下游泛滥的主要原因9、历史气候变化的标志10、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11、边疆行政区划的设置12、行省的得名13、历史南北移民的主要原因14、著名湖泊的变迁15、人口发展的概况16、著名朝代典型地名17、《水经注》颖水条;断句、翻译、画图—河流---历史自然地理(40)18、历代王朝都城变迁规律(包括割据政权)—城市地理都城(30)19、主要省市的历史地理沿革—省市历史地理沿革-----区域历史地理(25)20、历史地理研究的资料和研究方法与手段—历史地理研究(30)。

复试:郑礁《通典、都邑略》序文断句、翻译。

(100)变化试题:1、考过历史自然地理、城市地理、区域地理、研究方法与技术及政区沿革、主要农业区变迁、郡县制、州郡制、隋代大运河、三次人口迁移、郑和下西洋、黄河变迁等,自然自立考过地貌、湖泊、气候、植被、自然灾害2、未考历史人文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学科理论、历史地理学史、历史地图、人口地理、农业地理、交通地理、文献典籍、考古发掘与野外考察。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一)其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防灾减灾,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固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医学地理研究,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迁与健康预警、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中气候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十分具体和直接。

考证历代交通路线走向变迁,而且着力探索这种变迁的社会和自然因素。

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蓝勇 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蓝勇 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2.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3.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

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4.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

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

5.南宋寒冷期: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

6.明清宇宙期:从1400年到1900年,又称“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灾时期。

7.黄河大改道:黄河下游在近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1500多次,较大改道二三十次,六次重大改道。

先秦时期,主要在今天津附近入渤海,为北流;汉唐时期,在今山东入渤海,为东流;南宋至清咸丰,夺淮从江苏如黄海,为南流;清咸丰后,恢复东流,结束夺淮入海,形成今天的黄河。

8.汉唐安流期:东汉时,69年在王景领导下治河,固定了一条从长寿津自西汉大和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颊和之间,至今利津入海。

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安流了大约600多年,称汉唐安流期。

9.梁山泊:源于巨野泽,又称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鹿县东北。

944年,黄河在滑州决口,巨野泽南部淤高而向北扩展,梁山成为湖中孤山,形成梁山泊,以后不断扩大。

金代湖面内缩,元代河水决入,梁山泊又成泽国。

后黄河夺淮入海,梁山泊来水减少,到康熙时淤成平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

2.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3.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

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4.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

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

5.南宋寒冷期: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

6.明清宇宙期:从1400年到1900年,又称“明清小冰期”,为低温多灾时期。

7.黄河大改道:黄河下游在近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1500多次,较大改道二三十次,六次重大改道。

先秦时期,主要在今天津附近入渤海,为北流;汉唐时期,在今山东入渤海,为东流;南宋至清咸丰,夺淮从江苏如黄海,为南流;清咸丰后,恢复东流,结束夺淮入海,形成今天的黄河。

8.汉唐安流期:东汉时,69年在王景领导下治河,固定了一条从长寿津自西汉大和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范县南,在今阳谷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颊和之间,至今利津入海。

王景治水后,黄河相对安流了大约600多年,称汉唐安流期。

9.梁山泊:源于巨野泽,又称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鹿县东北。

944年,黄河在滑州决口,巨野泽南部淤高而向北扩展,梁山成为湖中孤山,形成梁山泊,以后不断扩大。

金代湖面内缩,元代河水决入,梁山泊又成泽国。

后黄河夺淮入海,梁山泊来水减少,到康熙时淤成平陆。

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河床於高,汶水下有壅塞成为东平湖。

10.云梦泽:云梦是楚王的狩猎区,指今湖北东南部的大半省区。

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下荆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内。

先秦时期,云梦泽分布在荆江三角洲和西面的泛滥平原之间,受多方水源,面积极大。

汉晋以来,云梦泽开始枯萎,新扩展为陆地三角洲,而主体开始向东部移动,是城陵矶至武汉间的泛滥平原成为湖沼。

南朝以后,江汉三角洲进一步发展,云梦泽不断淤平。

11.荆江河曲:在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

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

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游推移的明显趋势。

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清后期以来,由于藕池、松滋分流形成,大量水流进入洞庭湖,顶托作用不断加强,河曲活动更趋频繁。

从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下荆江河曲即经几次重大演变后,大致形成现今之形势,形成了蜿蜒型河型。

12.罗布泊:在历史上曾氏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古称盐泽、蒲昌海、楼兰海,清代称罗布淖尔,近代称罗布泊。

在历史时期罗布泊因为入湖水道的改道而不断变化,时而广阔,时而干涸,时而成为若干小湖,但总体趋势是湖面越来越小,水源越来越少,以至今天完全干涸。

13.低海岸:地势平坦宽阔的海岸称为平原海岸。

平原海岸曾有“沙岸”之称,系由巨厚而松散的沉积物组成。

这种海岸的岸线平直、单调,岸上地势平坦,有些地方多沙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和岛屿。

14.贝壳海岸:贝壳堤是由海生贝壳及其碎片和细砂、粉砂、泥炭、淤泥质粘土薄层组成的,与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状地貌堆积体。

形成于高潮线附近,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标志。

15.海侵: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因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对大陆区侵进的地质现象。

又称海进。

通常,海侵是海水逐渐向时代较老的陆地风化剥蚀面上推进的过程。

一个海侵面就是一个不整合面,也是一个典型的穿时面。

海侵的结果,常形成地层的海侵序列:其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粗变细或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沉积时的海水由浅变深;陆相沉积逐渐演变成海陆交互相沉积,继续演变成海相沉积。

16.直沽:汉代泉州在今天津西北武青县城上村,故天津历史上有“直沽”之称。

到宋代,海河一度成为松辽的界河,金时正式称为直沽。

当时直沽位于三汊口,滨海临河。

元代海运以直沽为海河与海的转运中心。

延祐三年,改直沽为海津镇,成为元大都的门户。

明燕王曾于直沽率军南下,夺得帝位后,将直沽改称天津。

17.冈身:长江口南岸,在长期波浪作用下,自常熟福山起,经太仓、嘉定方泰、上海马桥、奉贤新寺,直至金山漕泾一线及其以东,形成数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沙堤,俗称冈身。

18.珠江洲潭岛屿时代:由于海湾河谷的大面积堆积,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一些岛屿洲潭,进入洲潭岛屿时代。

明清以来,珠江三角洲成陆加快,洲潭岛屿大部分新积为沙滩沙滩所连接,现代水网基本形成,洲潭岛屿时代结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经济与渔业经济都有极大发展。

19.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

秦建立,开始推行郡县制,实行军衔两级制。

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20.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

道是唐在行政区划上一个最重要改动。

贞观元年,开始设立道。

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划。

唐道制与宋路制合称道路制。

21.行省制: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

行省除腹地直属中央中书省、吐蕃和诸王封地由宣政院,全国设立行省。

它改变了传统的以“山川行便”划分区划的原则,其省制和分省政区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22.道:明代设立的省的派出机构,其中有守备道、兵备道、督粮道等,均为专司一职的派出机构。

23.双头州郡:西晋北方地区流行“虚设”之制,出现同一州名在同一时期分属多地,东晋出现“双头州郡”,即二州、二郡合治一地,如东晋以后梁和南秦州合治南郑。

24.侨置州郡:两晋时期,北方士族南渡,大都率领宗族、宾客、乡党同行。

这些流民,随同豪强大族南下,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依附人口,分散南下的也多被豪强大族所兼并。

这些南下的人们,起初大都不上户籍。

后来,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便在流人集中的地方,用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

25.土断: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

其主要是将侨置州、郡、县并如土县,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

26.监军:官名。

古代监军皆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

汉武帝时置监军使者。

东汉、魏晋皆有,省称监军,也称监军事。

又有军师、军司,亦为监军之职。

隋末以御史监军事,唐玄宗始以宦民为监军。

中唐以后,出现监军镇,与统帅分庭抗礼。

明代以御史或宦官为监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

清废。

27.羁縻府州: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

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

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

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包含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28.九州:中国最早与行政区划相关的地名,但并不统一,《禹贡》中冀州、兖(ya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

《周礼·夏官·职方氏》无梁、徐,有幽、并,《尔雅·释地》有营、徐而无青、并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有徐州、营州而无青州、并州。

先秦的九州并不是严格的行政区划,而是后人意念中的先秦理想政区。

29.关东关西:秦汉以来,以函谷关为界,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西。

现在,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东北),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

30.江左江右: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

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北面),也可指江北。

31.关内关外:秦汉时期以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以东地区为“关外”。

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嘉峪关以东地区为“关内”,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嘉峪关以西为“关外”。

32.岭南:是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历史上,岭南也包括曾属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

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如今,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江西和湖南部分位于五岭以南的县市并不包括在内。

33.湖广:为元朝和明朝时期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一级行政区。

为湖北和湖南在元明时期的合称。

清时将湖广左司为湖北省,将湖北右司为湖南省。

34.楚方城:即春秋时南阳楚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

从楚国始筑长城把它叫方城,到《春秋》、《左传》、《史记》中一直称楚长城为方城。

因为长期有长城和方城的不同叫法,所以,人们并不认为方城是长城,甚至以为是孤立的城堡或城垣,楚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

35.汉长城: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

汉长城东起辽东,经阴山、河西走廊,向西延伸至新疆。

为加强防御,在阴山以北修筑的是两道平行的外长城。

汉长城全长2万余里,工程浩大,规模空前。

主要是在汉武帝反击匈奴,加强防御而修筑的。

36.明长城:为明朝从洪武至万历,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的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的长城。

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份长城。

37.山海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东北,是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咽喉,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多次发生重要战争。

38.嘉峪关:位于甘肃嘉峪关市西南,为明长城西端终点。

初建与明洪武五年,明弘治十四年重修。

明代嘉峪关事通往西北的一个重要关隘,关外少数民族多取此道进贡,是明军与西北民族征战的一个重要关隘。

39.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关隘,是历史上今河南地区与陕西地区交通的重要关隘。

战国和秦代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西,汉武帝时,将秦关移到新安县东北,为汉代函谷关。

40.玉门关:汉武帝置的通西域的重要关隘,因从西域输入和阗玉石取此道而得名。

玉门关为汉唐西北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汉代为都尉治地,军事征战和商旅往返不断。

41.阳关:与玉门关一样,是西北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

42.九边: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力量,在长城沿线划分成九个防区,形成九个军镇,称九边。

43.龙门碣石: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四大区之一,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市、山西河津县黄河两岸龙门山,碣石在辽宁绥中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