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

1、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有哪些?试各举一例说明。

1)毛细血管液体静压增高。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静脉压增高引起全身水肿。

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例:肝硬变是蛋白质合成障碍引发水肿。

3)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例:各种炎症性疾病使血管扩张,微血管通透性增大引发水肿。

2、试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

1)血液的缓冲作用。

2)肺的代偿调节作用

3)肾的代偿调节作用

4)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

3、简述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增加的生理意义。

1)促进蛋白质分解及糖原异生,补充肝糖原储备。

2)保证儿茶酚胺及胰高血糖素的脂肪动员作用。

3)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4)稳定细胞膜及溶酶体膜。

5)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

4、心功能不全时,心脏本身有哪些代偿活动?

1)功能性改变:心率加快;心脏紧张源性扩张;心肌收缩性增强。

2)结构性调整:心肌细胞重塑(心肌肥大,心肌细胞表型改变);心肌间质重塑。

5、心功能不全时心外代偿反应有哪些?

1)血容量增加。2)血流重新分布。3)红细胞增多。4)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6、肾性高血压发生的机制。

1)钠水储留。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增高。

3)肾分泌的抗高血压物质减少。

7、肾性贫血发生的机制。

1)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

2)体内潴留的毒物抑制红细胞生成。

3)红细胞破坏增加。

4)铁的再利用障碍。

问答题

1、急性低钾血症和急性高钾血症时均可出现肌肉乏力,其发生机制有何异同?

急性低钾血症时,由于细胞外液K﹢浓度急剧下降,使细胞内、外钾浓度比值增高,细胞内K+外流增多,导致静息电位负值增大,这样使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处于超级化阻滞状态,除极化则发生障碍,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甚至不发生兴奋。

急性重度高钾血症时,由于K+向外流减少,静息电位负值显著变小,甚至接近或等于阈电位水平,快Na+通道失活,去极化速度很小甚至不能去极化,肌肉的兴奋性降低甚至消失。

2、试述钾代谢障碍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并说明尿液的变化。

低钾血症可导致代谢性碱中毒。其发生机制为1)细胞外液K+浓度降低,则细胞内液K+向细胞外转移,同事与细胞外液的H+交换,使细胞外液pH值升高;2)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降低,使肾小管K+—Na+交换减弱,H+—Na交换增强,排H+、重吸收HCO3—增多。加重代谢性碱中毒,且尿液呈酸性,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高钾血症时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并出现反常性碱性尿。其机制为:细胞外液K+浓度升高使K+向细胞内转移,细胞内的H+向细胞外转移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同事肾小管上皮细

胞内K+Na+交换,减少了H+Na+交换,肾小管排泄H+减少而排钾增多,加重了代谢性酸中毒,尿液却呈碱性。

4、试述休克早期微循环的改变及其机制

改变:主要表现为小血管收缩或痉挛,尤其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收缩,使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真毛细血管关闭、真毛细血管网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通过直捷通路和开放的动—静脉吻合支回流,使组织灌流量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情况,组织发生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故又称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

机制:主要与各种原因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有关,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可为正常时的几十甚至几百倍。皮肤、腹腔内脏和肾的小血管有丰富的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α-肾上腺素受体又占优势。在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时,这些脏器的微血管收缩,毛细血管的前阻力明显增高,微循环灌流急剧减少,而β-肾上腺素受体受刺激则使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微循环非营养性血流增加,营养性血流减少,组织发生严重的缺血性缺氧。另外,休克代偿期体内产生的其它因子也参与缩血管作用。

5、试述DIC的发生机制。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2)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3)血细胞大量破坏。

4)其它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6、试述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机制。

1)肺血管收缩从而进一步增加右心负荷。

2)肺小动脉重建,肺血管壁增厚、硬化、官腔变窄,引起肺动脉高压。

3)肺血管病变。

4)血管黏度增高,引起肺血流阻力增大,心脏负荷增加。

5)心肌舒缩功能下降、缺氧、酸中毒直接损伤心肌。

6)心室舒缩活动受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