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三种译文比较
《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赏析

《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赏析《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英国17世纪的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作,其影响力至今仍然不可低估。
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其独特的诗句和婉转的抒情在不同的时代都饱受其他文学家的赞誉。
本文将从思想视角来探讨《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所表达的深刻和广泛的情感,并以此探讨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文学思想。
《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散发出深远的情感意味,无论您是对于爱情、友谊、遗憾或社会规范的感受都能得到体会。
它也反映了17世纪英国人独特的文化视角。
文章中描述了洛伊战争和钱洛斯的故事,他们的爱情再度受到社会约束的影响,钱洛斯在一个很宽松的社会里追求着他的梦想,而特洛伊战争却又摧毁了他的一切,很难不对现实的变化感到悲伤。
此外,在描述埃及王宫的场景中,展示的是钱洛斯的追想和安慰,不论是奢华的王宫还是斯巴达国王的强悍威权,都显示出社会规则的影响。
此外,这部作品反映了17世纪英国社会观念的变化,即从贵族观念向民主观念转变。
普鲁弗洛克认为社会秩序是由统治者制定的,而这些规定不能挑战普世真理。
而在普鲁弗洛克的文学作品中,他反映的是民主的思想,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由意志,因此应该被尊重和保护。
此外,他在文章中也反映了其价值观,即社会规则应该基于人性,应该保护个人私权和权利。
因此,可以说,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具有深厚而精致的情感,它不仅反映了17世纪英国政治、文化视角,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秩序、自由意志以及人性的价值观的想法。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一部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它体现了不同时期文学家的价值观,为当代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赏析

As the poem uses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echnique, it is often difficult to determine what is meant to be interpreted literally or symbolically. In general, Eliot uses imagery which is indicative of Prufrock's character, representing aging and decay. For example, "When the evening is spread out against the sky / Like a patient etherized upon a table" (lines 2-3), the "sawdust restaurants" and "cheap hotels," the yellow fog, and the afternoon "Asleep...tired... or it malingers" (line 77), are reminiscent of languor and decay, while Prufrock's various concerns about his hair and teeth, as well as the mermaids "Combing the white hair of the waves blown back / When the wind blows the water white and black," show his concern over aging.
论《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用典

- 250-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论《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用典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张文俊【摘要】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的代表作《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多次提到《圣经》中的典故,描述了一个渴望爱情却又胆小懦弱的中年男子的形象。
本文分析诗歌中的用典来揭示诗歌主题。
【关键词】《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圣经》 典故T.S.艾略特是美国著名诗人、评论家和剧作家,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代表作包括《荒原》、《四个四重奏》等。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的早期诗作。
这首诗描写了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去参加宴会途中以及面对现实世界时所体现的内心的脆弱、痛苦和怯懦。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诗的研究主要是从隐喻、语用学、语言艺术、讽刺手法等角度来分析。
诗歌中多处提到了《圣经》中的故事,因此本论文将从“互文性”的角度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典故,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诗歌表达的主题。
20世纪60年代,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最早在《符号学:解析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互文性”这一术语,并在《小说文本:转换式语言结构的符号学方法》中详细论述了“互文性”概念的内容。
互文性可以理解为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它文本产生的影响。
“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个文本的外观都是用马赛克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情歌》中大量引用了《圣经》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原型,将西方古典文明与现代诗歌有机结合,富含深刻的蕴意。
艾略特曾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出,诗人不能超越传统,只能在意识到整个文学传统“同时存在”的前提下进行创作,这就是诗人创作时必须具有的“历史感”。
《情歌》中出现的多处经典作品和《圣经》用典体现了现在文本与过去文本发生互文性作用,体现了其“历史意识”的创作原则。
诗歌意义的阐发在得到延伸的同时,也由此生发出多种解读的可能。
浅析《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及其现实意义

诗中的“ 黄 昏” 这个意象 , 很容易会联想到中国 古诗句“ 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 昏后 ” , 自然而然 的, 读 者也期待着《 情歌》 这首诗接下来会描写一些浪漫 的场景和语句。但 出人意料的是 , 诗人给我们展现
文章 编号 : 2 0 9 6—1 9 0 1 ( 2 0 1 7 ) 0 2— 0 0 7 6— 0 4
A p r . 2 0 1 7 V o 1 . 1 8 N o . 2 S u m N o . 7 2
浅 析《 J・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尔 弗 雷德 ・ 普 鲁 弗 洛 克 的情 歌 》 及 其现 实 意义
绝望。诗歌的开头便出现“ 地狱” 这样的意象 , 为全
诗 铺垫 了荒芜 、 痛苦 、 麻木 、 绝 望 的基调 。
背” “ 擦着它 的嘴” “ 把舌头舐进黄 昏的角落” “ 溜下 台阶” 又“ 纵身跳跃 ” , 直到后来“ 蜷伏起来安睡” , 似 乎是一只猫才会有的举 动, 而猫给人 的形象本应是 机敏 、 灵活的, 结果 在这 首诗里 , 这只化作雾和烟 的 猫慵懒、 逃避 、 无用 , 象征着普 鲁弗 洛克本应在充满
期待 、 活 力热 闹 的 时代 雄 心 勃 勃 、 踌躇满志 , 但 实 际
进入诗歌正文 , 主人公普鲁弗 洛克邀请道 “ 那 么我们走吧 , 你 我两个人 ” , 从他 的语 言中看 , 似乎
诗 中还有一个同伴 , 但通读全诗 , 我们并未找到有关 这位同伴的只言片语 的描述。因此 , 关 于这位邀请 对象 , 有研究者的解释是 : “ 你 和我 ” 代 表普鲁弗洛 克的人格分裂、 理智和情感 的分离 , 即弗洛伊德提出 的“ 本我 ” 和“ 自 我” , “ 本我 ” 指本能和欲望 , “ 自我 ” 指理性 , “ 本我” 受到“ 自我” 的管束和制约。也有研 究者认为 : 诗 中的“ 你” 是指普通 读者 , 这是基 于诗 歌作者认为主人公 的状况和思想也是现实社会中人 们的普遍状态与想法 , 同主人公相似, 现实社会中的 人们 的理 想 和欲望 并 不 能 在 实 际 生 活 中 实现 , 对 于 这种情况他们无力改变, 因此 , 他们只能继续犹豫 、
一首著名爱情的现代诗歌

一首著名爱情的现代诗歌(中英文实用版)Title: A Modern Poem of Famous LovePoets have been writing about love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However, in the modern world, love has taken on a new form, and with it, a new way of expressing itself through poetry.One such modern poem that has captured the hearts of many is "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 by T.S.Eliot.著名诗人自古以来都在创作关于爱情的作品。
然而,在现代社会,爱情已经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随之而来的是用诗歌表达爱情的新方式。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T.S.艾略特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它捕获了许多人的心灵。
In this poem, Eliot explores the complexities of love in the modern world.He describes the inner turmoil and indecision that often accompany the pursuit of love.The poem is a reflection of the struggles that many people face in their search for love and companionship.在这首诗中,艾略特探讨了现代世界中爱情的复杂性。
他描述了追求爱情时常伴有的内心矛盾和犹豫不决。
这首诗反映了许多人寻找爱情和陪伴时所面临的挣扎。
"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 is a powerful example of how modern poetry can capture the essence of love in a way that is both relatable and profound.Eliot"s use of language and imagery in the poem creates a vivid picture of the modern love experience.《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一个有力例证,展示了现代诗歌如何以一种既令人共鸣又深刻的方式捕捉爱情的本质。
杰·阿尔弗雷德·普鲁佛洛克的情歌

杰·阿尔弗雷德·普鲁佛洛克的情歌那么让我们走吧,我和你当暮色蔓延再天际像被麻醉的病人躺在手术台上;让我们走吧,穿过某些半是冷落的街道,可以躲在里面低声细语的是人们只歇一夜就走的简陋旅馆也是锯末满地,牡蛎壳狼藉的饭馆:紧随的一条条街道像一场用心险恶的冗长的诡辩,把你带向一个不知所措的问题……噢,别问,“那是什么?”让我们走,让我们去做客。
房间里的女人来去如梭,嘴里谈论着米开朗基罗。
黄色的雾在玻璃窗上蹭背,黄色的烟在玻璃窗上擦着它的嘴,把它的舌头舔进夜幕的角落,徘徊在干涸的水坑上,任由烟囱里掉下的灰落在它的背上,在台阶上滑落,忽地又作一跳,看到这是个温柔的十月之夜,围着房子盘绕了一圈,然后呼呼入睡。
啊,的确将来总会有时间,让黄色的雾沿着街道悄悄滑行,在玻璃窗上蹭背;将来总会有时间,总会有时间,化妆好你的面容去见你要见的脸孔;将来总会有时间去谋杀和创造,去从事手头上每天所有的劳作,在你的碟子上提起而又放下一个问题;有时间给你,有时间给我,还有时间优柔寡断地想一百次,还有时间出现幻象和更改幻象一百次,在用一片烤面包和茶之前。
房间里的女人来去如梭,嘴里谈论着米开朗基罗。
啊,的确将来总会有时间,去怀疑,“我敢吗?”“我敢吗?”会有时间转身走下楼梯,我的头发中间露出一块秃斑——(她们会说:“他的头发长得多稀啊!”)我穿着晨礼服,衬衫的硬领紧紧地抵住下巴。
领结雅致而堂皇,但用一个简朴的领带夹固定着——(她们会说:“但是他的胳膊和腿多细啊!”)我敢不敢,扰乱这个宇宙?在一分钟里还有时间,去打定主意又改变主意,过一分钟又推翻决定因为我已熟悉了她们的一切,熟悉了她们的一切:——熟悉了那些黄昏、早晨和下午,我已经用咖啡匙把我的生活量出;我知道人声在渐渐消沉下去的节奏里慢慢低微,被淹没在远处房间传来的音乐。
所以我又怎样能鲁莽行事?因为我已熟悉了她们的一切,熟悉了她们的一切——那些目光像是把你限定于一个公式化的措辞里,而当我被公式化了,在钉针下爬,当我被钉在墙上,蠕动挣扎着,吐出我余年残生的全部烟蒂?所以我又怎样能鲁莽行事?因为我已熟悉了那些胳臂,熟悉了她们的一切——带上手镯的胳臂,裸露、白净,(但在灯光下,浅棕色的汗毛茸茸)是不是一件衣服里传来的香水气味,使我的话语如此离题?卧在一张桌子上的胳臂,或裹着一层纱布。
一支没有爱的情歌--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解读

一支没有爱的情歌--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解读祁洪彬
【期刊名称】《国际安全研究》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采取内心独白的形式,描述了普鲁弗洛克的意识流动.普鲁弗洛克象征着陷入情感危机和精神空虚的现代西方人,他所处的世界象征着处于半生半死麻醉状态的现代西方社会.<情歌>将古典主题和现代城市生活题材结合,展现了现代人的挫折感和异化感.诗歌结构上的碎片性与主题的碎片性相得益彰.打破时空的连续性、意象隐晦、继承与创新、讥讽和幽默是<情歌>主要的艺术特色.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祁洪彬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北京,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6
【相关文献】
1.从精神死亡到社会孤独——浅析T.S.艾略特诗歌《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普鲁弗洛克之"死"的含义 [J], 董攀
2.《丁·阿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解读--兼评艾略特的批评原则 [J], 林小兰
3.情歌还是挽歌——漫谈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J], 郑启梅;周泓
4.人鱼的意象荒原的主题——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解读 [J], 李丽程
5.情歌的悖论--从艾略特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看其诗艺 [J], 姚本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钉针下趴伏的爱——《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解读

德・ 普鲁弗洛克的情 歌 ( 下简称 情 歌》 以 )便是其这一时
期 的代表作品,发表于 1 I 9 5年,实际创作于 l l-9 年 901I 1 间。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 欧美整个社会 局势动荡 不安 , 社会矛盾 日益尖锐 , 现代都市人的道德理想与精神价 值正面临着空前 的危机 ,入际关系支离破碎 , 人们对前途感 到悲观迷惘 , 情歌> )用内心独 自表现主 人公普鲁弗洛克渴
巷, 也不会想着要带 自己心仪 的对 象去到满 目疮痍的下等旅
店或者一见就毫无情 调毫无 食欲 的大排档、小饭馆 , 更何况 普鲁弗洛克是一位穿 “ 晨礼 服” ,系 “ 领带”的上流社会的
知识分子 ! 跟所有的绅士一样 ,普鲁弗洛克从一开始也要
制造浪漫情境 ,想带 自己心仪 的人一起走 , 离开这无聊的人
是诗人 , 的家庭一直保持新英格兰加尔文教派 的传统 。 他 艾
略特 认 为 自 己在政 治 上是 保 皇 党 ,宗 教 上 是英 国天 主 教 徒 ,
一
普 鲁 弗洛克 对爱 的渴望
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 。他的早期作品情 调低沉 ,通过联想、
隐喻、暗示等各种手段 ,表现现代人的苦闷 , J阿尔 弗瑞 ・
诗歌一开始 , 其实普鲁弗洛克就有 了表白的冲动,或者
说在 自己内心历练几百回之后 ,他发出 了邀请,“ 那么我们 走吧,你我两个人” 我们走吧 ,穿过一些半冷清 的街” ,“ 。
我们且不去追究这些所谓的表白是不是真 的已经兑现 , 或者 是否已经为对方所听见 , 毕竟普鲁弗洛克作为一位绅士 , 作 为一个有知识有 身份 的上流社会 人士有想法要带 自己心爱 的人 “ 穿过一些半冷清的街” ,逃 离那 “ 喋喋人声” 下等 、“ 旅 店” 以及“ 满地牡蛎壳的小饭馆” 这 怎么能说他 “ , 无情 ” ?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阅读笔记(上)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阅读笔记(上)一喜欢英语诗歌的朋友,大概都知道T. S. 艾略特(T. S. Eliot,1888-1965)这个名字。
他是公认的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现代主义诗歌大家。
他的《荒原》和《四个四重奏》是20世纪的名篇,影响深远。
很早的时候,大概我还在中学里,就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四卷本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上读过他的诗歌。
那时当然是看不懂,因此留下了一个印象,觉得自己不太可能看懂艾略特。
有这种思想作祟,以后的很多年里,我都没有再去读他的作品。
前些天,很偶然地,我在一本书上读到对艾略特作品的分析。
我意外地发现一点都不难懂,我完全可以看懂他的原诗。
惊奇之余,我试着完整地读了一下他的几首长诗,居然从头到尾都啃下来了,并且还有很多心得。
我发现,这种现代派的长诗,真是不能只读翻译,必须去读原作,否则只会越读越糊涂。
就拿《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这首诗来说,我在网上找到了两个中译本(全部译本一共可能有五六种吧),一是查良铮译的,另一个是汤永宽译的。
虽说都是出自名家,但是两个译本都令人不满意,而且都没有注解。
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如果你只通过这两个译本来读这首诗,你是不太可能读懂的。
因为这是一首名诗,现代主义诗歌经典,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语言优美,富有思想性,所以我决定为这首诗做一个详细的笔记。
笔记采用两个中译本和英文原诗逐行对照的形式,然后我会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并且谈一下我对原诗的理解。
我的目标是,读完这篇笔记以后,理解这首诗歌就不会有任何困难了。
二在开始详细的笔记前,我先介绍一些基本情况。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写于1910-1911年间,当时艾略特23岁,刚刚从美国来到欧洲,思想正处在急剧转变的过程中。
这首诗标志着他已经完全转向了现代主义诗歌。
艾略特写这首诗的时候,年纪虽然很轻,但是作品本身已经非常成熟了。
艾略特诗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原文及赏析

艾略特诗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艾略特诗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原文及赏析【导语】:要是我相信我在回答的是个能够回到阳世的人, 这火焰就不再抖动。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三种译文比较

内容提要: 本文对T ·S·艾略特的成名作《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三个影响较大的汉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的讨论从两方面展开: 一是对照原文分析各种译本中的“误读”; 二是对照不同译本阐述翻译的“再创造”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
关键词:《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翻译误读主体性《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 he L ove S ong of J. A lf red P ruf rock ) (以下简称《情歌》) 是艾略特早期最重要的作品, 在我国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拟就《情歌》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三个汉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这三个译本分别是查良铮译本(简称 A 译)、裘小龙译本(简称 B 译) 和汤永宽译本(简称 C 译)。
①我们参照的原文版本是公认的权威版本《T ·S·艾略特诗歌和戏剧全集》(T he Comp lete P oem s and P lay s of T. S. E liot)。
②一《情歌》是一篇以“我”的口吻讲述的“戏剧独白”。
“我”就要去“约会”情人, 希望向她表达爱, 但却疑虑重重, 深恐遭到拒绝, 因此,“我”畏缩不前, 一直在痛苦的矛盾中煎熬。
诗人将主人公与哈姆莱特、米开朗琪罗等英雄人物相比, 进一步衬托出他的卑微与无能。
在诗歌创作技巧上, 诗人也进行大胆创新, 不但发展了布朗宁的“戏剧独白”, 而且还运用了反讽、自由联想、突降、跨行、奇喻、叠句、首语重复、不规则的韵脚等多种手法“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迷惘、忧郁和本能的爱欲”(黄宗英45)。
从翻译的基本原则看, 语际间的翻译首先应该讲究“忠实”和“通顺”。
这里的“忠实”是指译作在意义和艺术风格传达上要忠实于原作;“通顺”是指译作在表达上应该语句通顺, 合乎译入语习惯。
这两者是文学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
《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主题探析

《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主题探析2019-06-20摘要: T·S·艾略特的长诗《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他早期最为优秀的诗作,也是现代主义诗歌中的⼀篇杰作。
本⽂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独⽩的分析,揭⽰出其潜藏在爱情后的深层主题:社会的病态及⼈性的弱点。
关键词:《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表层主题深层主题现实主义T·S·艾略特的长诗《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情歌》)(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是他早期最为优秀的诗作,也是现代主义诗歌中的⼀篇杰作。
作为⼀⾸爱情诗,它与传统的情歌有很⼤差别。
传统的情歌往往以雄辩术为核⼼,抱怨情⼈的冷酷⽆情,抒发恋⼈的内⼼痛苦,常常以有理有⼒的演说打动情⼈,以⽣命短暂时光易逝为由劝说情⼈拥抱⽣活,及时⾏乐。
在这种骑⼠传统的情歌中,尽管主⼈公苦恼⾮常和⽆休⽌的抱怨,但他总很⾃信,从不放弃希望(张剑,1997)。
艾略特的情歌没有落⼊这样的窠⾅,他讲述的是⼀位羞怯、懦弱、缺少⾃信的中年男⼦对求婚问题的深思不定,⼀⽅⾯害怕⽣命⽩⽩溜⾛,另⼀⽅⾯对事实⽆可奈何,因此作为⼀⾸爱情诗歌,爱情当然是贯穿始终的⼀个主题,但笔者认为这⾸诗的严肃性不在字⾯,⽽在诗的背后,除了爱情之外,还隐藏了⼀个更深层次的主题。
⼀、表层主题(superficial theme)该诗名为《情歌》,顾名思义,“爱情”(love)是它的⼀个主题,从情节上看,通篇都与爱情有关,讲述的是⼀位中年的⽂化⼈想去看⼀位他所希望看到并⼼中喜爱的妇⼥,但是他踌躇不定,在踌躇不定中⽣出了许多思考,都是反映他内⼼世界的。
诗的第1⾏“Let us go then,you and I”(那么让我们就去,你我都去),造成⼀种假象,仿佛这⾸诗是⼀⾸浪漫的情歌(朱丽⽥,2004)。
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说是“你和我”,但实际上此时只有普鲁弗洛克⼀个⼈在街上⾛。
艾略特诗

艾略特诗选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假如我认为,我是回答一个能转回阳世间的人,那么,这火焰就不会再摇闪。
但既然,如我听到的果真没有人能活着离开这深渊,我回答你就不必害怕流言。
那么我们走吧,你我两个人,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我们走吧,穿过一些半清冷的街,那儿休憩的场所正人声喋喋;有夜夜不宁的下等歇夜旅店和满地蚌壳的铺锯末的饭馆;街连着街,好象一场讨厌的争议带着阴险的意图要把你引向一个重大的问题...... 唉,不要问,"那是什么?"让我们快点去作客。
在客厅里女士们来回地走,谈着画家米开朗基罗。
黄色的雾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背,黄色的烟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嘴,把它的舌头舐进黄昏的角落,徘徊在快要干涸的水坑上;让跌下烟囱的烟灰落上它的背,它溜下台阶,忽地纵身跳跃,看到这是一个温柔的十月的夜,于是便在房子附近蜷伏起来安睡。
呵,确实地,总会有时间看黄色的烟沿着街滑行,在窗玻璃上擦着它的背;总会有时间,总会有时间装一副面容去会见你去见的脸;总会有时间去暗杀和创新,总会有时间让举起问题又丢进你盘里的双手完成劳作与度过时日;有的是时间,无论你,无论我,还有的是时间犹豫一百遍,或看到一百种幻景再完全改过,在吃一片烤面包和饮茶以前。
在客厅里女士们来回地走,谈着画家米开朗基罗。
呵,确实地,总还有时间来疑问,"我可有勇气?""我可有勇气?"总还有时间来转身走下楼梯,把一块秃顶暴露给人去注意--(她们会说:"他的头发变得多么稀!")我的晨礼服,我的硬领在腭下笔挺,我的领带雅致而多彩,用一个简朴的别针固定--(她们会说:"可是他的胳膊腿多么细!")我可有勇气搅乱这个宇宙?在一分钟里总还有时间决定和变卦,过一分钟再变回头。
因为我已经熟悉了她们,熟悉了她们所有的人--熟悉了那些黄昏,和上下午的情景,我是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我熟悉每当隔壁响起了音乐话声就逐渐低微而至停歇。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 九霄环佩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著名的现代主义诗歌的旗手T.S. 艾略特的成名作,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但在这里谈论此诗的缘由,在于普鲁弗洛克情结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学性存在,而是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茫茫人海。
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优柔寡断,犹豫,彷徨,多虑,伤感,普鲁弗洛克心理在恋爱者身上表现得尤为普遍和突出。
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具有非凡的开创性,同时也因此对读者产生了一定的理解上的障碍。
简单而言,理解这部作品,除了要多读之外,可以考虑这样一个要点,即艾略特在文学上有一个“客观对应物”的概念。
当他谈及一个客观事物的时候,如天空,街道,烟雾等等,那些事物其实是主人公内心情感、情绪的客观对应物。
也就是说,诗人不是直接地表达思绪,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来间接地表达,所以,对于熟悉中国古诗的中国读者来说,这在本质上并非是什么新奇的笔法。
另外,艾略特的作品之所以被称作或自称作“现代主义”,是因为其中总有些诗人对“现代”,对“传统”,以及“现代与传统之间关系”的看法,这也是鉴赏艾略特作品的一个重要角度。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S. 艾略特九霄环佩译-假如我认为我在回答一个能回到阳间的人,这火焰就不会再摇闪。
但既然果真如我所听见,无人可活着离开这深渊,我回答你就不必怕流言。
(出自《神曲》,译者注)-1 那我们走吧,你我二人,(这里的你,即作者自我,译者注。
)2 黄昏正朝着天空中伸展,3 象手术台上麻醉的病人;4 我们走吧,经过一些半遗弃的街,5 一些在廉价的一夜旅店6 和遍地牡蛎壳的锯木屑餐馆7 不得安宁的夜得以隐退的呓语之地:8 街连着街,仿佛一场冗长的争论,9 怀着叵测的企图,10 要把你引向一个压倒性的问题...11 哦,不要问:“那是怎样的一问?”12 让我们动身去作一回客人。
The Love Song of Prufrock及翻译

A persona che mai tornasse al mondo,Questa fiamma staria senza piu scosse.Ma perciocche giammai di questo fondoNon torno vivo alcun, s'i'odo il vero,Senza tema d'infamia ti rispondo.("If I thought my answer were givento anyone who would ever return to the world,this flame would stand still without moving any further.But since never from this abysshas anyone ever returned alive, if what I hear is true,without fear of infamy I answer you.")Let us go then, you and I,When the evening is spread out against the skyLike a patient etherized upon a table;Let us go, through certain half-deserted streets,The muttering retreatsOf restless nights in one-night cheap hotelsAnd sawdust restaurants with oyster-shells:Streets that follow like a tedious argumentOf insidious intentTo lead you to an overwhelming question…Oh, do not ask, "What is it?"Let us go and make our visit.In the room the women come and goTalking of Michelangelo.The yellow fog that rubs its back upon the window-panes, The yellow smoke that rubs its muzzle on the window-panes Licked its tongue into the corners of the evening, Lingered upon the pools that stand in drains,Let fall upon its back the soot that falls from chimneys, Slipped by the terrace, made a sudden leap,And seeing that it was a soft October night,Curled once about the house, and fell asleep.And indeed there will be timeFor the yellow smoke that slides along the street, Rubbing its back upon the window-panes;There will be time, there will be timeTo prepare a face to meet the faces that you meet;There will be 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And time for all the works and days of handsThat lift and drop a question on your plate;Time for you and time for me,And time yet for a hundred indecisions,And for a hundred visions and revisions,Before the taking of a toast and tea.In the room the women come and goTalking of Michelangelo.And indeed there will be timeTo wonder, "Do I dare?" and, "Do I dare?"Time to turn back and descend the stair,With a bald spot in the middle of my hair—[They will say: "How his hair is growing thin!"]My morning coat, my collar mounting firmly to the chin, My necktie rich and modest, but asserted by a simple pin—[They will say: "But how his arms and legs are thin!"]Do I dareDisturb the universe?In a minute there is timeFor decisions and revisions which a minute will reverse. For I have known them all already, known them all—Have known the evenings, mornings, afternoons,I have measured out my life with coffee spoons;I know the voices dying with a dying fallBeneath the music from a farther room.So how should I presume?And I have known the eyes already, known them all—The eyes that fix you in a formulated phrase,And when I am formulated, sprawling on a pin,When I am pinned and wriggling on the wall,Then how should I beginTo spit out all the butt-ends of my days and ways?And how should I presume?And I have known the arms already, known them all—Arms that are braceleted and white and bare[But in the lamplight, downed with light brown hair!]Is it perfume from a dressThat makes me so digress?Arms that lie along a table, or wrap about a shawl.And should I then presume?And how should I begin?. . . . .Shall I say, I have gone at dusk through narrow streetsAnd watched the smoke that rises from the pipesOf lonely men in shirt-sleeves, leaning out of windows? …I should have been a pair of ragged clawsScuttling across the floors of silent seas.. . . . .And the afternoon, the evening, sleeps so peacefully!Smoothed by long fingers,Asleep… tired… or it malingers,Stretched on the floor, here beside you and me.Should I, after tea and cakes and ices,Have the strength to force the moment to its crisis?But though I have wept and fasted, wept and prayed,Though I have seen my head [grown slightly bald] brought in upon a platter, I am no prophet—and here's no great matter;I have seen the moment of my greatness flicker,And I have seen the eternal Footman hold my coat, and snicker,And in short, I was afraid.And would it have been worth it, after all,After the cups, the marmalade, the tea,Among the porcelain, among some talk of you and me,Would it have been worth while,To have bitten off the matter with a smile,To have squeezed the universe into a ballTo roll it toward some overwhelming question,To say: "I am Lazarus, come from the dead,Come back to tell you all, I shall tell you all"—If one, settling a pillow by her head,Should say: "That is not what I meant at all.That is not it, at all."And would it have been worth it, after all,Would it have been worth while,After the sunsets and the dooryards and the sprinkled streets,After the novels, after the teacups, after the skirts that trail along the floor—And this, and so much more?—It is impossible to say just what I mean!But as if a magic lantern threw the nerves in patterns on a screen:Would it have been worth whileIf one, settling a pillow or throwing off a shawl,And turning toward the window, should say:"That is not it at all,That is not what I meant, at all.". . . . .No! I am not Prince Hamlet, nor was meant to be;Am an attendant lord, one that will doTo swell a progress, start a scene or two,Advise the prince; no doubt, an easy tool,Deferential, glad to be of use,Politic, cautious, and meticulous;Full of high sentence, but a bit obtuse;At times, indeed, almost ridiculous—Almost, at times, the Fool.I grow old… I grow old…I shall wear the bottoms of my trousers rolled.Shall I part my hair behind? Do I dare to eat a peach?I shall wear white flannel trousers, and walk upon the beach.I have heard the mermaids singing, each to each.I do not think that they will sing to me.I have seen them riding seaward on the wavesCombing the white hair of the waves blown backWhen the wind blows the water white and black.We have lingered in the chambers of the seaBy sea-girls wreathed with seaweed red and brownTill human voices wake us, and we drown.Retrieved from"/wiki/The_Love_Song_of_J._Alfred_Prufrock"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假如我认为,我是回答一个能转回阳世间的人,那么,这火焰就不会再摇闪。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文学与文化解读

《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文学与文化解读摘要:与艾略特的其他诗作相比,其早期诗歌代表作《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较少受到读者和学界的关注。
实际上,这部受到时代潮流和其他作家影响的作品是形成艾略特诗风的关键,是相助艾略特走向“荒原时期”的肇始之作。
艾略特以诗歌主角普鲁弗洛克为中心,既描绘了他所在社会的文化缺失,也揭示了他身处人群的庸俗浅薄;既勾勒了其性格之迁延愚懦,也展示了其内心之丰富敏感,而这些情形则与古代西方璀璨文化与优美人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艾略特的信仰与渎神、怀古与讽今、劝诫与反讽、严肃与谐谑、绝望与希望、真挚与不恭,在《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形成某种张力,构成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孤独;边缘;意象;典型;诗歌;文学;文化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3-0066-04(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李琪∗∗∗第40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20年3月Vol.40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 .2020收稿日期:2019-09-29作者简介:李琪(1974-),女,吉林四平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外国文学与西方文论研究。
基金项目:2018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二十世纪英国文化批评代表人物研究”(HDYJW2018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纵观艾略特的创作情形,《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在诗风上模仿法国象征派诗人儒尓·拉福格(Jules Laforgue ),处于艾略特的诗歌创作从模仿他人风格到形成自我特色的转折点上。
艾略特在诗中解剖了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这个忠于“心中的自我”的人在前往求爱赴宴途中之所见、所思、所感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心理,反映出一代知识分子面对生活时产生的情绪。
浅析《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及其现实意义

T . s . 艾 略特是世界闻名 的英 国诗人 、 剧作家 、
文学 评论 家 、 现代 派诗 歌 运 动领 袖 。艾 略特 于 1 8 8 8
《 情歌》 ) 。这部作 品被美国著名诗人埃兹拉 ・ 庞德 赞为“ 我 所读 过 的一个 美 国人 写 的 最好 的诗 篇 ” ’ , 《 不列颠百科全书》 评论《 情歌》 是“ 意象派英语诗歌
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9 2 7年 , 艾 略特 正式 加入英 国国籍 。 诺 贝尔 文学 奖 。瑞典 皇 家学 院在 为其颁 奖 时作 出这 样 的评 价 : “ 艾 略特 作 为一 个 诗 人 , 对 同时代 人 和 年 轻 同行 的影 响 , 也许 要 比我 们 这 个 时 代 任何 一 个 人 都深远。 ” … 加 拿 大 著 名评 论 家 弗 莱 也 曾说 过 : “ 对
・
7 6・
容, 反复询问 “ 我可有勇气? ” , 好像有一种并未明说 的内心想 法 留给读 者 去猜测 、 回味 。 不同于其他情诗的直抒胸臆与对意 中人抑制不 住 的赞美 , 艾略特的《 情歌》 中充满了许多初看起来 无太多联系 , 但 细细品味后 有着深刻用 意的意象 。 《 情歌》 开头引用 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但 丁的代
表露 的空 白部分。初读这首《 情歌》 , 主人公普鲁弗 洛克 给读 者 的感觉 是一 位 头 “ 有点秃” , 四肢 消瘦 的
中年知识 分 子形 象 , 佩 带一 条 “ 雅致而多彩的” 象 征
上流社会人士的领带。似乎他想借助情歌向一位女
士 吐露爱 情 , 但最 终他 也没 有真 正表 白 , 整首 诗 中读 者并 未看 到振 奋人 心 的爱 恋 和 浪 漫 的 激情 , 他好 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 本文对T ·S·艾略特的成名作《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的三个影响较大的汉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的讨论从两方面展开: 一是对照原文分析各种译本中的“误读”; 二是对照不同译本阐述翻译的“再创造”与译者主体性的关系。
关键词:《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翻译误读主体性《J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 he L ove S ong of J. A lf red P ruf rock ) (以下简称《情歌》) 是艾略特早期最重要的作品, 在我国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拟就《情歌》在国内影响较大的三个汉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这三个译本分别是查良铮译本(简称 A 译)、裘小龙译本(简称 B 译) 和汤永宽译本(简称 C 译)。
①我们参照的原文版本是公认的权威版本《T ·S·艾略特诗歌和戏剧全集》(T he Comp lete P oem s and P lay s of T. S. E liot)。
②一《情歌》是一篇以“我”的口吻讲述的“戏剧独白”。
“我”就要去“约会”情人, 希望向她表达爱, 但却疑虑重重, 深恐遭到拒绝, 因此,“我”畏缩不前, 一直在痛苦的矛盾中煎熬。
诗人将主人公与哈姆莱特、米开朗琪罗等英雄人物相比, 进一步衬托出他的卑微与无能。
在诗歌创作技巧上, 诗人也进行大胆创新, 不但发展了布朗宁的“戏剧独白”, 而且还运用了反讽、自由联想、突降、跨行、奇喻、叠句、首语重复、不规则的韵脚等多种手法“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迷惘、忧郁和本能的爱欲”(黄宗英45)。
从翻译的基本原则看, 语际间的翻译首先应该讲究“忠实”和“通顺”。
这里的“忠实”是指译作在意义和艺术风格传达上要忠实于原作;“通顺”是指译作在表达上应该语句通顺, 合乎译入语习惯。
这两者是文学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
一切文学翻译都是从阅读理解开始的, 理解的正确是“忠实”的前提, 所有的翻译问题也大都可以归结为理解与表达的问题。
翻译家方平先生曾指出:“今后我们在文学翻译本身的范畴内探讨翻译的艺术, 仍然要谈…信‟和…忠实‟, 对于我们翻译工作者, 这可是一个带有神圣性的永恒的主题”(转引自谢天振5)。
本文研究的《情歌》的几种汉译本都出自名家之手, 他们的译介之功不可抹杀, 但与原著对照“细读”, 我们发现每种译文都有一些“误读”, 有些则在表达上似乎需要进一步斟酌。
例(1) 原诗第4—10 行:Let us go, through certain half2deserted streets,The muttering ret reatsOf rest less nights in one2night cheap hotelsAnd saw dust restaurants with oyster2shells:Streets that follow like a tedious argumentOf in sidious intentTo lead you to anoverwhelming question第4 行的“half2deserted”与第6 行的“rest less”形成对照, 用便宜旅馆的嘈杂反衬“我”所走过的街道的冷清。
对“half2deserted st reet s”这个词组,A 译是“半冷清的街”,B 译是“半是冷落的街”, C 译是“行人稀少的大街小巷”。
A、B 两种译文相似, 但加一个“半”字, 反而显得生硬。
C 译是把“half2deserted”译为“行人稀少”, 但无法表现“half2deserted”含有的破落、衰败之意, 译文意思明晰了, 但失去了原诗丰富的暗示性。
对第5—8 行, 三种译本的差别很大。
A 译: 那儿休憩的场所正人声喋喋; ö有夜夜不宁的下等歇夜旅店ö和满地蚌壳的铺锯末的饭馆; ö街连着街, 好像一场讨厌的争议ö带着阴险的意图B 译: 不安息的夜喃喃有声地撤退,ö撤入只宿一宵的便宜旅店ö以及满地锯末和牡蛎壳的饭馆ö紧随着一条条街象一场用心险恶的ö冗长的争执C 译: 到那临时过夜的廉价小客店ö到满地是锯屑和牡蛎壳的饭店ö那夜夜纷扰ö人声嘈杂的去处: ö街巷连着街巷像一场用心诡诈冗长乏味的辩论A 译漏掉了原文的谓语动词“ret reat”(撤退) , 因此, 整行诗意思就译走样了; B 译“不安息的夜喃喃有声地撤退, 撤入只宿一宵的便宜旅店”与原文意思不合, 原文是诗人为了使“ret reat s”与上一行的“st reet s”押韵而提前, 这两行实际上可改写为“The m u t teringöO f rest less n igh t s ret reat s in one2n igh t cheap ho tels”。
这样, 意思就比较明白: 廉价旅馆的人声嘈杂, 现已渐渐隐于平静。
C 译则把原文意思误解为“我”要到人声嘈杂的便宜旅馆去。
在我看来, 原诗第5、6、7 行是解释和补充第4 行所说的“冷清的街”, 表明饭馆、旅店的人声都逐渐消失, 而“我”还在漫长而冷清的街道上行走。
这也为第8 行的比喻做了铺垫:“St reet s that follow like a tedious argument öOf in sidious inten t”。
这句应该紧接第4 行, 即“街连着街, 像一场用心险恶的冗长的争论”。
主人公是去“求爱”的, 但充满敌意的客观世界和他“追求爱情”的内心世界形成巨大反差,“我”的思想情感很自然地被诗中的“客观对应物”暗示出来。
例(2) 原诗第15—22 行:The yellow fog that rub s it s back upon the window 2panes,The yellow smoke that rub s it s m uzzle on the w indow 2panes,L icked it s tongue in to the co rners of the even ing,L ingered upon the poo ls that stand in drain s,L et fall upon it s back the soo t that falls f rom ch im neys,Slipped by the terrace, m ade a sudden leap ,And seeing that it w as a sof t O ctober night,Cu rled once abou t the hou se, and fell asleep.诗人在这里使用蒙太奇的电影手法, 将镜头对准了动态的黄色烟雾, 把流动的雾比喻为一只猫在“擦背”( rub s it s back) , 将“舌头舔进黄昏的角落”(L i cked it s tongue in to the corners of the even ing)。
“黄昏”这个在传统诗歌中充满浪漫和温馨意味的意象, 现在与一些日常生活中不雅观的动作联系在一起, 使浪漫气息荡然无存。
用粗俗的语言描写传统的具有浪漫意味的形象, 把优美的诗句和日常口语中的粗俗语汇放在一起, 制造出一种突兀、不和谐的效果, 这是艾略特诗歌的一大特点。
对“L ingered upon the poo ls that stand in drain s ”一句,A 译为“徘徊在阴沟里的污水上”;B 译为“逗留在干枯的水坑上”; C 译为“在阴沟里的水塘上面流连”。
短短一行诗, 歧义却不小。
问题何在?“drain”作动词, 有“流干、喝干”之意, 而作名词时则有“下水道、阴沟”等意;“poo l”的一般常用意思是“水塘、水坑”,B 译“干枯的水坑”和C 译“在阴沟里的水塘”即取该词义。
但据OALD③,“poo l”还有一义, 即“一滩浅水”( shallow patch of w ater o r o ther liquidlying on su rface)。
而且, C 译“阴沟里的水塘”也不是妥贴的汉语表达形式。
因此, 综合地看,A 译符合原意。
本节最后“Cu rled once abou t the hou se, and fell asleep”一句,A 译“于是便在房子附近蜷伏起来安睡”; B 译“围着房子踅了一圈, 然后呼呼入睡”; C 译“围着房子绕了一圈便沉入睡乡”。
B 译和C 译相近,A 译将“Cu rled once abou t the hou se”理解为“在房子附近蜷伏起来”, 显然是误译。
例(3) 原诗第28—34 行:There w ill be t im e to m u rder and create,A nd t im e fo r all the wo rk s and days of handsThat lif t and drop a quest ion on you r p late;T im e fo r you and t im e fo r m e,A nd t im e yet fo r a hundred indecision s,A nd fo r a hundred vision s and revision s,Befo re the tak ing of a toast and tea.对29—30 行, 三种译文差别较大:A 译: (总会有时间) 去一天天从事于手的巨大业绩; ö在你的茶盘里拿起或放下一个问题;B 译: (有时间) 去从事人手每天的劳作,ö在你的茶盘里提起而又放下一个问题;C 译: 也会有时间让那些在你的盘子里ö拿起或放上一个疑问的庄稼汉干活和过节;C 译加注说“wo rk s and days”是古代希腊诗人Hesiod 的一首关于农耕的诗名。
A 译“去一天天从事于手的巨大业绩”, 让人费解;B 译把“hands”译为“人手”, 读来比较生涩。
原文的“手”是第二句“提起又放下”的主语, 但C 译则将原文意思改变了, 显然不符合原意。
从上下文语境看, 这里的“在你的茶盘里提起而又放下一个问题”应指“我们”在茶余饭后故作深沉,“欲言又止”, 同时, 诗人又把庄重问题的提出与茶余饭后的闲聊拉在一起, 消解了问题本身的重要性, 造成一种不和谐的效果。
对第32 行和33 行的理解与翻译也有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