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土壤学》第八章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
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就会破坏土壤。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一)基本的成土作用 物理作用:团聚、迁移、富集、侵蚀、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落 化学作用:水化、水解、溶解、黏粒矿物形成、氧
土种也常与土类、亚类、土属连用成一段,如
粘壤质厚层 黄土性 草甸 黑土
土种
土属 亚类 土类
三、土壤系统分类
十九世纪50年代美国G. D.Smith进行定量化土壤分类研究, 1960年推出。
1975年正式出版了《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
特点:在发生学思想的基础上,把土壤发生学土层和土壤特 性给予了定量化,建立了一系列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依据 土壤属性归纳土壤类型。
经
风
沉
化
积
植物
释放
养分
土壤破碎物
土壤发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成土作用: • 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 • 原生矿物的分解 • 粘粒矿物的形成及物质的迁移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一)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 的垂直切面。
(二)土壤发生层:母质经成土过程发生分异而形 成的土壤层次,简称土层 。
(三)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中土壤发生层的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 土壤分类是指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按照一定
系统原则、指标体系对土壤进行科学的分门别 类过程。
在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三大分类制为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制(土壤诊断层及诊断特性为 主要依据)
联合国土壤图例单元(FAO/Unessco) 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IRB).
第二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
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土壤 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土壤的形成过程
(1)岩石风化过程 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 形成原始土壤 形成成熟土壤 高等植物
(2)低等植物着生过程
(3)高等植物生长过程 微生物、低等植物 风化作用 岩石 成土母质
盐化、脱盐过程
盐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积 聚的过程。发生在滨海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形成具 盐化层的盐渍土。
脱盐化过程是指盐 渍土中可溶性盐在 降水、人为因素等 作用下降低或排出 土体或迁移到下层 的过程。
碱化、脱碱化过程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上吸持较多交换性钠,使土壤呈碱 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结果在土壤底层形 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pH值大于9.0。 脱碱化过程是指通过淋洗和化学改良,从土壤吸收性复合 体上除去钠离子的过程。 盐化与碱化相伴随进行。先盐化,发生脱盐化过程,土壤 胶体发生交换性钠吸附,从而产生碱化,即碱化土是盐化、脱 盐化相互交替的结果。
“岩漆”阶段:自养型微生
物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 生物-原始微生物群落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 与成土过程速度升高
有机质聚积过程 是指在各种植物和水、 热等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在土体中特别是土层上部大 量积累有机物的过程。
黏化过程
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 程。可分为残积黏化过程和淀积 黏化过程。 残积黏化:原生矿物进行土内风 化形成黏粒,未经迁移。 淀积黏化:风化作用形成的黏粒 受水份的机械淋洗,迁移到一定 深度的土层聚集,是该层黏粒含 量增加,质地变黏。
处于A层的下面,是物质淀积作用造成的。淀积的 物质可以来自土体的上部,也可来自下部地下水 的上升,可以是粘粒也可以是钙铁锰铝等,淀积 的部位可以是土体的中部也可以是土体的下部。 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必须具备这一个重要的 土层。
第四章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及分布
四、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是影响土壤和 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
1、地形对母质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2、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大的地形分布和排列能影响到气候带和生物带 的分布 ;中小地形主要影响土壤水热条件、养分、 质地、土壤厚薄的差异。 3、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3)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其养分状况也不相同。
(4)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母质因素起着重要 的作用。
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气候支配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 (1)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和物质的淋溶过程。 (2)气候影响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4)气候影响着土壤分布规律,尤其是地带性分 布规律。
A B
C R
A1 A2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二、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1、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层次
2、农业土壤中的发生学层次
(1)耕作层(A) (2)犁底层(B) (3)心土层(W) (4)底土层(C)
4.1.1.3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母质、 生物、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方向的。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从岩石出露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 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称为原始 成土过程。 二、腐殖化过程 是指在生物因素作用下,在土体中,尤其 是在土体表层所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4.1.1.4 主要成土过程
三、粘化过程 是指矿物颗粒由粗变细形成粘粒的过程,或粘 粒在土体中淀积使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四、钙化过程 是指碳酸盐在土体中的淋溶淀积的过程,多发 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灰化成土过程
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 铝硅酸盐类矿物发生强烈的水解,释放了盐基及游离硅酸,并发生强烈的淋失,而铁、铝氧化物淋溶作用较弱,在土层中相对的富积。
在指土壤长期受水浸渍,在土体内所发生的还原过程。
该过程的实质是土壤处于静水封闭中,因长期缺氧,加上分解有机质的参与,便形成低价化合物状态。通常若以低价铁为主,土壤呈兰青或黑色,若以低价锰为主,土壤则呈红棕色或稍带紫色。总之,潜育化是土壤长期浸没于不流动的地下水或托水层中发育的,潜育性土壤pH值一般在7左右,且往往含较多的易溶性磷。
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有机质聚积过程
粘化成土过程
盐化脱盐过程
碱化与脱碱过程
白桨化成土过程
灰化、隐灰化和漂灰化过程
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
潜育化和潴育化成土过程
钙积与脱钙成土过程
(十一)熟化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是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岩石矿物开始风化,只有低等的植物和低等微生物参与成土过程。 三个阶段: “岩漆”阶段:自养型微生物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生物-原始微生物群落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速度升高
04
在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比较深厚的腐殖质层。
草甸植物环境湿润,形成深厚腐殖质层;草原植物气候干燥,腐殖质层浅,有机质含量少,但矿质营养丰富。
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较高品质的腐殖质和良好的团粒结构。
草本植物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体
合成腐殖质
在土壤能量与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固氮、释放养分
土壤剖面的发育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
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自然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及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我国土壤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寒温带) 湿润 (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中国土壤水平 地带分布模式
(南亚热带)
(热带)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山地土壤(mountain soil),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土壤 也呈带状变化(变化规律同水平地带性由南而东北)。
latitudal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规律。
(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逐渐更替)
N:棕色针叶林土(针叶林→暗棕壤(针阔混交林→棕壤
(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红
黄壤(常绿阔叶林) →砖红壤(热带雨林)) :S
2、土壤经度地带性(soil longitude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呈带状,与经度平行,东西逐渐更 替。 温带:E: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粟钙土→棕钙土→ 灰漠土→灰棕漠土W 暖温带: E: 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W
土体 • 井灌井排,抽咸补淡
(三)土壤剖面
反映成土过程
1、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的主要形态特征
是从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
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大体 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土壤剖面是成土因素长期作
用的历史记录,是认土、用土、 改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土壤发生层(土层)(soil horizon)
• 砂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气候 (水热条件)
• 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 质积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 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土壤分类及中国土壤分布(29页)
西
垂直地带性
土壤垂直地带性就是指所着山体高度的增加,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土壤垂直带与水平带的相关性示意图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的地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结构。
上图为红壤景观
上图为红壤剖面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等人工林,是重要的粮、棉、油、茶、柑枯和蚕丝的生产基地。
开发利用:植树造林,保持水 土的同时,可以修建石坎梯田,种植经济林木。上图为石灰(岩)土剖面
上图为石灰(岩)土景观
沼泽土:是指地表长期积水或季节性积水,地下水位高(在1m 以上),具有明显的生草层或泥炭层和潜育层,但厚度不足50cm ,且全剖面均有潜育特征的土壤。
上图为沼泽土剖面
上图为沼泽土景观
土地利用:种植水稻,结合渔业与畜牧业生产,开发旅游资源。
砖红壤
赤红壤
红壤
黄壤
黄 棕 暗 灰棕 壤 棕 化壤 壤 土
南
(2)经度地带性:指随着经度的变化,土壤类型呈现有规律更替的现象。
我国西北受干旱内陆性气候影响,所以我国西北部土壤具有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东向西的主要土壤类型为:
灰色森林土
黑钙土
栗钙土
棕 灰 灰 棕灰钙 钙 漠 漠棕土 土 土 土漠土
盐土:大陆季风型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土壤蒸发蒸腾量大于降水量,使得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类含量高到使作物不能生长的土壤。可溶盐在土壤中的分布呈表聚型。
盐土的利用:农林牧综合发展,耐盐作物,种稻改盐。
上图为盐土剖面
上图为盐土景观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1土壤形成因素过程分类与分布
• 将“进化论”的观点引入土壤发生学,提出了土壤年龄和 土壤个体发育与演替的概念。
• B.P.威廉斯的观点对于理解“生物小循环”,对于土壤发生 ,特别是对于土壤有机质生成和矿质元素的富集方面的积 极作用是明显的。
土壤形成的深部因素
Soil =f (cl, o, r, p, t, (h)······)
Clorpt 函数式
climate 气候 organisms 生物 relief 地形 parent material 母质 time 时间 human active 人为活动
Yaalon等人(1966)认为,预测土壤对农业和工业技术的响应 是极其重要的,并提出变质土壤发生(Metapedogenesis)概念 ,即土壤剖面中由人类诱发的过程和变化,也建立了一个数学 方程式:S2=f (S1, m1, m2, m3, …), 式中S1代表由母质经成土 作用形成的土壤,m为变质发生因子。并建立其过程-响应图解 模型,还提出了研究建议。
影响土壤中有机质数量和分布
不同植物作用下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垂直分布比较 (据熊毅,1990)
植物(vegetation)的作用
矿物质风化淋溶与生物小循环 植物根系分泌有机酸,通过溶解和根系挤压作用破坏矿物
晶格,改变矿物的性质,促进土壤形成;把分散在母质、水体 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有选择地吸收起来,同时伴随着矿质营养 元素的有效化。
4、地形(relief ,landform)
地形 主要是影响水热条件及母质的再分配,进而 影响土壤的形成.
Relief influences soil formation via influence the movement of material on slopes and control on drainage, which can affect transformation, transfers and losses.
土壤类型
三.成土过程
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原生矿物受 到强烈风化,以致硅酸盐类矿物强烈分解,产生了以 高岭石为主的次生粘土矿物和游离氧化物。在风化过 程中,盐基离子的淋失是富铁铝化作用的前提,富铁 土中盐基离子已被强烈淋失,使土壤盐基离子含量明 显降低,交换性阳离子组成中,交换性铝离子占了优 势。此外,不仅盐基离子淋失,硅酸也被迅速淋失, 从而使铁、铝的富集作用更为明显,当移动到一定深 度时即发生凝聚沉淀作用。
四.土壤性状
铁铝土土体构型为: Ah - Bms - BC - C 。铁铝土 因成土过程强烈,土壤矿物已遭受彻底风化分解,
故其土壤中原生矿物含量很少,土壤质地粘重,粘
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并含有大量的三水铝石和氧 化 铁 ; 铁 铝 土 一 般 呈 现 强 酸 性 反 应 , 土 壤 PH 值 在 4.5~5.0之间。
三.成土过程
均腐土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温暖多雨,植物生长繁茂, 每年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较多,冬季严寒漫长,土壤冻结,微生 物分解活动受到抑制,有机物质主要以腐殖质的形态积累于土壤 中,形成较厚的、腐殖质含量由上向下逐渐减少的腐殖质层。 在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由于降水不足,降水只能 淋洗其易溶性的氯、硫、钠、钾等盐类,而钙镁等盐类只部分淋 失,部分仍残留于土壤中。因此,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多为 钙镁所饱和,土壤呈中性或碱性。土壤表层的部分钙离子,可与 植物残体分解所产生的碳酸结合,形成重碳酸钙向下移动,并以 碳酸钙的形式淀积于土层中、下部,形成钙积层,或者只具有钙 积现象。
(据美国农业部资料,1998)
图5-5 中国淋溶土剖面及其性状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据龚子同,1999)
五. 土壤分类
淋溶土纲分为冷凉淋溶土、干润淋溶土、常湿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
第八章土壤发生、分类与分布第一节土壤形成的过程一、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
二、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露出海面又成为岩石,并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的过程。
这个需要时间极长而涉及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实质:(1)、主导因素是气候。
(2)、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3)、岩石遭到破坏,营养淋失。
(4)提供了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即母质,初具养分,还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但性状不良。
三、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指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的作用。
初具养分>生长低等植物→吸收养分物质合成自身的有机体分解———>有机残体分解为无机(保存了可溶性养分)————>经微生物mi物和简单的有机物一部分重新进入地质大循环的过程中。
一部分保存在母质中→为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反复作用疏松散碎体可溶有有机、无机物质,可生长高等的植物,从而跃升为土壤。
实质:(1)主导因素是生物(2)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小,(3)养分得到保存,避免了地质大循环的养分的淋溶、散失。
(4)成土作用:完善土壤养分,增加有机质,尤其形成了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体发生分化。
四、两者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
生物小循环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大循环为小循环提供了基础条件,没有大循环,也就没有小循环,没有小循环也就没有养分的集中、累积,促进母质的分化,性状得不到改良。
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的过程相反,但又建立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
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建立在此两者的基础上,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就得到不断地发展。
五、主要成土过程1.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
世界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世界的土壤类型与分布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资源,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的土壤类型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
本文将以地理学的角度,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一、热带雨林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热带雨林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红壤、黄壤、沼泽和泥炭土等。
由于热带雨林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土壤形成。
红壤分布广泛,主要位于南美亚马逊、非洲刚果盆地和东南亚地区。
黄壤常见于亚马逊流域和东南亚地区,其肥力较高,适宜农业发展。
沼泽和泥炭土则是热带雨林地区湿地特有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南美亚马逊河流域和东南亚岛屿。
二、草原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草原地区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洲,在土壤类型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北美大草原地区的土壤多为黑土,该地区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黑土富含有机质,能够保持土壤湿润。
南美大草原地区的土壤主要分为棕壤和红壤,其中棕壤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较广泛。
非洲草原地区的土壤多为红壤和风沙土,肥力较低,需要施加大量的肥料才能进行农业生产。
三、沙漠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土壤类型主要为沙质土壤和盐碱土。
沙质土壤的颗粒较大,通透性强,容易干燥。
盐碱土则是因为沙漠地区蒸发速度快、水分紧缺的原因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堆积。
世界上较著名的沙漠地区有撒哈拉沙漠、蒙古戈壁等,这些地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沙质土壤。
四、高山地区土壤类型与分布高山地区的土壤受到气候和地形的双重影响,土壤类型较为复杂。
高山地区土壤类型主要包括山地棕土、山地黄土以及山地湿地等。
山地棕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气候湿润,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土壤形成。
山地黄土则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等地,气候干燥,有机物质贫乏,土壤肥力较低。
山地湿地包括高山湖泊周围的湿地和冰川沉积物,土壤类型多样,肥力较高。
综上所述,世界的土壤类型与分布受到地形、气候、植被和水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土壤发生分类,中国土壤类型
土壤发生分类,中国土壤类型
土壤发生分类主要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特征进行。
常见的土壤分类有以下几种:
1. 原生土壤:指形成于原始岩石或岩层上的土壤,未经太多的外界影响,特点是与母岩成分相似。
2. 演化土壤:也称次生土壤,是指形成于经过风化、溶解和侵蚀等过程后的土壤,其特征与原生土壤有所不同。
3. 暗红土:是我国南方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江南和华南地区,其中以湖南、江西、广西等省份最为典型。
4. 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是由黄土风化和堆积形成的,其特点是颗粒细小、质地较硬。
5. 水稻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一带,适宜水稻生长,土壤肥沃。
6. 沙质土壤:土壤颗粒主要由沙颗粒组成,透水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
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区和河流沙丘上。
以上仅为常见的土壤类型,实际上中国的土壤类型还有很多,如石质土壤、白桦土、褐土等。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因地质、气候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差异。
土壤学第六章
二郎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泥巴山
天全
泸淀 荥经
汉源
年均温(℃) 15.1
15.4
15.2
17.9
年降雨量(mm) 1735.5 639.8 1237.8 730.8
阴坡:冷、湿;
阳坡:干、热
二郎山东坡
二郎山西坡
泥巴山北坡
泥巴山南坡
(1)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① 较高的地形部位,土壤中的物质易遭淋失; ② 地形低洼处,土壤中的物质不易淋溶,腐殖质
(二)土壤的系统发育
土壤系统发育指土壤发生类型在漫长地质时期 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土壤既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同时也是整
个地表的一个自然要素。它是独立的而不是孤立的, 它与其它历史自然体一样,具有自已特殊的发生规 律,但这种发展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与周围的
外在环境条件相互发生作用,辩证地发展着。
随着河谷地形的演化,在不同地形部位上, 可构成水成土(河漫滩)→ 半水成土(低级阶地) → 地带性土(高级阶地)的发生系列
(五)时间 1.土壤年龄
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 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1)绝对年龄
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 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 (2)相对年龄
由东北往华南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的分布依次为:针 叶林(棕色针叶林土)→针阔混交林(暗棕壤)→落叶阔叶林 (棕壤)→落叶常绿阔叶林(黄棕壤)→常绿阔叶林(红壤、黄 壤、赤红壤)→雨林、季雨林(砖红壤)。
2.土壤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
(2)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 (3)土壤动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 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上图为栗钙土剖面
上图为栗钙土景观
土地利用:植被干草原;属于农牧兼宜 型土壤。建设口粮田和人工草场育肥基 地;主要发展畜牧业,防超载过牧,草 场退化;秸杆还田,少耕免耕,等高耕 作,保持水土;防风蚀,防护林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黑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形 成旳淋溶土壤。 微酸性土壤,具有深 厚旳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土 壤肥沃。
上图为黑土剖面
上图为黑土景观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森林草甸或 草原化草甸。黑土区是我国主要旳 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大豆、高粮、 玉米、小麦。易发展畜牧,进行大 农业生产。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过 程”,同步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化过 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有机 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 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旳地 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 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构造。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主要旳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旳生产基地。
第七章土壤第五节土壤类型与分布
土壤垂直带与水平地带相关性示意图
土壤垂直带的结构
随山体所处的地理位置、山体高度、 山体坡向及山体形态的不同而呈有规律 的变化。地理位置不同,其基带土壤不 同,土壤垂直带谱的组成亦不同. 在相似的经度上,从低纬至高纬,土 壤垂直带谱由繁变简,土壤垂直带的数 量由多变少,同类土壤的分布高度由高 到低。
三、土壤分布的垂直带性是: 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递减, 降水在最大降水高度以下是向上递增,超 出该高程后减少,从而引起植被等成土因 素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 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 各土壤垂直带谱中,除基带以外,其中 的主要土壤带称为建谱土带。土壤垂直带 谱由基带土壤开始,随着山体海拔增高, 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相应的土壤 类型。
世界地带性土壤分布图
二、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z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z 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纬线(东西)向
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规律。
z 可分为世界性土壤地带和区域性土壤地
带,前者如冰沼土、灰化土地带。后者 可分为沿海和内陆两种变型。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是:
因海陆分布而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 的带状分布。一般从沿海至内陆依次出现湿润 森林土壤、半湿润森林草原土壤、半干旱的草 原土壤和干旱的荒漠土壤系列 在我国从东北到宁夏和新疆的温带区域内, 依次出现淋溶土(暗棕壤)—潮湿土(黑土)—钙积 干旱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石膏盐积干 旱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在暖温带范围内,由沿海向西依次划为淋溶 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干旱土(黑垆土、 灰钙土)—石膏盐积干旱土。
z 1、诊断层与诊断特性
z z
z z
(1) 诊断层 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 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 按诊断层在土 体中的位置不同,又分为“诊断表层”和“诊断 表下层”两类。 1) 常见的诊断表层:松软表层、人为表层、暗 色表层、淡色表层、有机表层等。 2) 主要的诊断表下层:淀积粘化层、灰化淀积 层、高岭层、氧化层、漂白层、雏形层、钙积 层、石膏层、积盐层、含硫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地形因素
地形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 1.地形对土壤水分的再分配 ➢2.地形对热量的再分配 ➢3.地形对母质的再分配
(五)时间
☻在其它各种成土因素相同的基础上, 时间长短不同,土壤发育的程度和 阶段不一致。
(六)人为因素
•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具有两重性: 1、对母质的有利影响
水
Pedosphere 土壤圈
Biosphere 生
岩
特性 ——
Lithosphere
1. 永恒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
2. 最活、最丰富生命力的圈层
(净化—污染)
4. 记忆块与基因库
5. 时空变化
3. 对环境的交互作用
(1)土壤与大气圈的关系
• 土壤与大气间在近地球表层进行着频繁的水、热、 气的交换和平衡。
含义
枯枝落叶层 堆积枯枝落叶,下部已初步分解
腐殖质层
腐殖质含量高, 过渡层
物质淋失,颜色较潜 A层向B层过渡
淀积层 过渡层
淋溶层淋移物质在此层淀积,多 形成核状、柱状、棱柱状结构, 较紧实
B层向C层过渡
母质层 土层较深,受成土因素影响小,
保持母质特性
母岩层
未风化的岩石
(2)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
•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群落组成了生物圈。 • 土壤为绿色植物生长提供养分、水分和物理化学条件。 • 土壤肥力的特殊功能,使陆地生物与人类协调共存,生
生不息。
• 不同类型土壤养育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形成了生物 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也为土壤培肥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也为人类提供各种可开发利用的资源。
土壤圈是地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地圈系统,即气圈、 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交接界面,它既是这些圈层的支撑 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土壤圈(PEDOSPHERE)
• 未来创新研究
Soil Science (土壤学)
Pedosphere (土壤圈<学>)
Atmosphere 气
Hydrosphere
(3)土壤与水圈的关系
• 水是地球系统中连结各圈层物质迁移的介质,也 是地球表层一切生命生存的源泉。
• 土壤的高度非均质性,影响降雨在地球陆地和水 体的重新分配,影响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行为及 水圈的化学成分。
• 除湖、江、河外,土壤是能保持淡水的最大贮库。
(4)土壤与岩石圈的关系
• 土壤是岩石经过风化过程和成土作用的产物。 • 从位置上看,土壤处于岩石和生物圈之间,
自然成土过程中的发生学层次和诊断层
土壤发生学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各种自然因素的影 响,母质中一些物质发生分解、迁移、化合、沉积等,也 就是物质发生重新分配,使原来不分层的母质,逐渐在形 态上分化为不同的层次,土壤这些层次就叫土壤发生学层。
Aoo:枯枝落叶层, Ao:已经半腐解的枯枝落叶层, A1:腐殖层 A2:灰化层 B:淀积层 C:母质层
• 土壤能向大气释放CO2和CH4、NO2和NOX等。而这 些气体被认为温室效应气体,是导致全球范围内气 候变暖的重要原因。
• 温室气体释放与人类的耕作、施肥、灌溉等土壤管 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 土壤是这些气体的库,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农业活 动中温室气体的释放,已成为当今全球共同关心的 环境保护问题。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第二节 土壤分类原则与分类系统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一、土壤圈的概念与功能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 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末固结层,土壤是有特殊结构和功能 的地球系统的一个圈层。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构成的一种连续 体或覆盖层,它犹如地球的地膜,在一定程度上类似生物体 的生物膜。
总而言之,土壤母质与土壤矿物质的矿物组成和 化学组成、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先天的关系,同时也影 响到土壤成土作用。
(二)气候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 1.气候决定着土壤的水热条件 2.气候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关系 3.气候对风化过程和土壤淋溶过程的影响
(三)生物
♠ 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绿 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属分化壳的一部分,对岩石圈起着一定的保 护作用,以减少其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
• 总之,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圈具有特殊的 地位和功能。
• (1)它对各圈层的能量、物质流动及信息传 递起着维持和调节作用。
• (2)土壤圈中的各种不同的土壤类型又是其 他各圈层活动的记录、反映和产物。
• (3)土壤圈被视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活跃, 最富有生命力的圈层。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自然土壤是在
♣ (一)母质(parent materials) ♣ (二)气候(climate) ♣ (三)生物 (organisms ♣ (四)地形(topography) ♣ (五)时间(time) ♣ (六)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
(一)母质
★母质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原料,土壤的某些性 质是从它的母质那里继承过来的,二者之间存在着 “血缘”关系。 1.土壤矿物质源于土壤母质,并在土壤发育过程中 进一步风化 2.土壤母质的机械组成决定了土壤的机械组成 3.母质透水性对成土作用有显著影响
对母质的不利影响,如污泥进入土壤 2、对地形的有利效果,如保护、改造
对地形的不利效果,如水土流失 3、对气候的有利影响,如保护环境
对气候的不利影响,如破坏环境 4、对有机体的有利效果,如增施有机肥
对有机体的不利效果,如化肥农药对土壤生物 的伤害 5、对时间的有利效果 对时间的不利效果
三、土壤剖面的发育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 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土壤有着统一的形成过程,其土体 构型也有共同的规律性。自然土壤土 体构型一般模式如下页图:
图表:土体构型的一般模式
地面覆盖
淋 溶 层 (A) 淀 积 层 (B)
淀 积 层 (C) 淀 积 层 (R)
常用符号
O Ah E AB
B BC C R
层次名称
诊断层: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性质上有一系列定 量规定的土层称为诊断层;
而在土壤分类中用以鉴定土壤类别的,具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 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则称为诊断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