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书画艺术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稿(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书画艺术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稿
故乡书画艺术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稿
故乡书画艺术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稿
发布201X-06-11 10:27:17 作者:
好我
第一篇:
故乡书画艺术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稿故乡书画艺术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稿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上午好!首先,我要感谢市政协、人大的领导,受市委、市政府的委托,先后两次赴京邀请我参加今天这样一个盛事。肥城书画艺术馆的开馆,是市委、市政府秉承中央“文化强国”理念,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奋力建设文化强市”目标的具体举措。在这里,我以一个远离故乡漂流在外的游子的名义,以一名原铁道兵和大路画家的名义,对此表示热烈祝贺和美好祝愿!中国铁建是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集体转业而来。铁道兵在解放战争的硝烟炮火里诞生,“大军打到那里,铁路修到哪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筑成“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新中国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又屡建奇功。如今,中国铁建已跻身于世界500强中前100强,是建筑行业排头兵、位列全球最大工程总承包商第一名,业绩遍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大路画展是中国铁建的一个文化窗口,也是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携手联合,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举办过16届的独一无二的群体画展,被誉为“颂劳动者之美的先进双年展”。45年前,我告别故乡,加入铁道兵。从此,我跟随这支英雄
的队伍走遍神州、四海为家。但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我是山东人,我是肥城人。我出身于一个革命家庭。70多年前,我祖父带着我伯父和我父亲,闯关东去大连,在那里参加抗战。我伯父牺牲了;我祖父病逝了;我的父亲因解放战争他在兵工厂造炮弹时患上矽肺,成为终身不治之症。解放初期,他受党委派,带领一批干部去大西北参加油田开发,于60年代初病倒在柴达木盆地。这时候,我母亲还带着我和几个弟弟留守东北,肥城老家又有我年迈的祖母和哥哥。我父亲被单位的人送回东北,这时候他就想到了老家。于是,我们全家就在肥城老家汇合了。虽然因为颠沛流离、诸事不周,在搬家过程中我们的户口关系不慎丢失,但故乡并没有拒绝我们,丢了城市户口就给我们落了农村户口,用地瓜干把我们几个孩子养大。从回乡到参军,短短七年,故乡却给我留下永生不灭的印象。是故乡的水土,培育了幼小的艺术细胞;是故乡的小道,接续了我后来的艺术之路;是故乡的民风,熏染了我在大路上毅然前行的禀性……可以说,没有故乡,就没有我的成长;没有故乡,就没有我的出发;没有故乡,就没有后来在大路上我所遇见的所有风光。借此机会,我向出席今天开馆仪式的各位领导、嘉宾、朋友,向一直以来关怀我、瞩望我的故乡的父老乡亲,表示真诚的感谢和永远的敬意!第二篇:
著名画家马南圃书画艺术馆在新沂窑湾古镇建成开馆著名画家马南圃书画艺术馆在新沂窑湾古镇建成开馆我国著名书画家马南圃老人艺术馆已与201X年4月26日在新沂市窑湾古镇落成开馆,本人与5月2号去窑湾偶然发现,具体内容不详,待近一步了解做专门报道,先发几幅由在窑湾论坛上的照片给大家先做简单了解:
第三篇:
周志高书法馆、潘高鹏艺术馆开馆仪式主持词a周志高书法馆、潘高鹏艺术馆开馆仪式主持词仲春瑞(201X年10月26日)(开馆仪式马上开始,根据组委会的安排,请以下嘉宾到主席台前排就位:周志高、潘高鹏、冯健亲、刘向东、卢佩民、陆晓声、齐铁偕、赵京玉、朱天曙、马元连;请以下嘉宾到主席台第二排就位:范学忠、金厚坤、钟鸣、顾跃进、顾维中、陈士宏、刘仁前、葛鸾英、彭国良、冯毅、刘元太、许国曾、马奔、汤其根、张煜宝、李贵梁、保彬、王九华)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在这硕果累累的金秋十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送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继中国兴化第十届郑板桥艺术节盛大开幕,今天,中国不锈钢名镇戴南又迎来了周志高先生书法馆和潘高鹏先生艺术馆的隆重开馆,真可谓是文化传喜讯,艺术铸精神。在此,我谨代表戴南镇党委、政府和戴南15万人民向前来参加开馆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艺术家、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光临开馆仪式的主要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书法社会活动家周志高先生;江苏省新闻美术家协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国画 1家潘高鹏先生;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冯健亲先生;原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华日报社社长、江苏省记协主席刘向东先生;泰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卢佩民先生;兴化市委书记陆晓声先生;解放日报文艺部主任齐铁偕先生;原江苏省政协秘书长赵京玉先生;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博士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朱天曙先生。
该篇故乡书画艺术馆开馆仪式上的讲话稿范文
附送:
故乡的桥征文
故乡的桥征文
故乡的桥征文
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桥很多。从外形看,有拱桥、吊桥、漫水桥、斜拉桥;从构造看,有木桥、石桥、水泥桥;从所处的位置看,有立交桥、跨海大桥。这些桥有的气势磅礴,有的精美别致,有的横空出世。“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诗句让人浮想联翩,使人们对设计制造者油然而生敬意。然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家门前的小桥,恒久地成为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在我的老家门前有一条小河,一年四季都有涓涓流水,给我们不尽的滋润和乐趣,洗衣、洗菜、洗澡,嬉戏玩耍,小河水从不结冰,就是人们常说的“暖泉”,常常是小河水暖鸭先知。但是,小河也给我们出山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象一条柞蚕丝带把我们捆绑在大山的旮旯里。于是父亲就在河水中每隔半尺左右,铺垫或者叠放了几块比较平整的大石头。这个桥说是临时的,可一走就是几十年,做为人行的桥,什么大小车辆都行不通。特别是夜间人行跨在桥上,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头一天还不太稳定的石头,第二天便发现石头已被摆放牢固,我知道,那是细心的父亲默默做的,以便我们走得更稳当。
时间可能冲淡记忆,但是却冲刷不掉我记忆深处的那一块块石头。父亲常常念叨,等条件好时修一座水泥桥。这是父亲的心愿,也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九八三年,生产队搞“大包干”,生产生活条件当年就有了明显的改善,家里买了一辆大件---当时在农村十分实用的“二大车”,但因为没有桥,可苦了牲畜了,父亲最心疼,修桥的愿望就更强烈了。可是,一九八五年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冲垮了父亲和全家人的愿望,原本比较宽阔的河道,被冲得更宽了、更深了,如果修水泥桥,费用增加两倍还多,这对一个贫困的农家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加上洪水冲毁了我家部分良田,影响了收成和收入,修水泥桥只能成为遥远的梦,但是父亲从没放弃这个梦。可是谁曾想,屋漏偏遭连夜雨,这年的冬天,父亲突发心脏病在一天夜里离开了我们,家里的顶梁柱,大山倒了,修桥的计划再一次搁浅。那时我正在高中就读,涉世未深的我几乎被击倒。在母亲和兄长们的鼓励支持下,我苦苦地、默默地、顽强地坚持着。
翌年,我考上了高校。是父亲用他那结实的肩膀把我擎上高等学府,是父亲那勤劳的双手把我从大山里扶到了外面的世界。父亲没有文化,也没有激励的语言,他用勤劳和朴实感动着我,鞭策着我,推动着我,让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管在哪里读书,每当我回家或者返校看见人们在修桥时,心中总是蒙生出“桥之梦”。桥的那边是父亲,这边是我;梦的一头连着家乡,一头连着我。我梦想着……
几年后,在我家的小河上,弟弟终于修建了一座数米长的钢筋水泥桥,桥身方向朝着父亲安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