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2《论语》十二章[王彩华]【市一等奖】优质课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
“修身”仅仅是善于反思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 (好学)的乐趣,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孔子认为颜回的“贤”表现在哪 些地方?
能堪其忧
安贫
不改其乐
乐道
安贫乐道: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
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
固穷:安于困境。 斯滥:斯,就。滥,指胡作非为。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第九》
《论语》十二章
1.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 积累文言基础,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重难点) 3. 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
西城区中小学课程资源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赵普
《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故吾希望 学者熟读成诵,……以资修养。
坚定信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便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 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随 心所欲做事,不会越过法度。”
求仁之道
十种父义:美慈德、:子孝、夫和、妇从、兄友、
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十二章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十二章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旳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旳创始 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 孟”。
1、孔子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 “鄙事”,有志于学。
动,使说理愈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分析文义
吃饭
名词作动词 粗粮 冷水 弯着胳膊 顺承
• 子曰:“饭
疏食饮水,曲肱 而
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正不当义手而段富且贵,对于于
我如浮云。”
分析文义
•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 孔先生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 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 旳手段得来旳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 天上旳浮云一样。”
词类活用
• 传不习乎 • 传:动词-名词,传授旳知识
• 饭疏食饮水 • 饭:名词-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 为: • 可觉得师矣 • 为人谋而不忠乎
当、做 替
•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了解 懂得
一词多义
•而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博学而笃志
• 饭疏食饮水 • 古:冷水 • 今:无色无味无臭旳液体
古今异义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一般人 • 今:无学识、无智谋旳人
• 吾日三省吾身 • 古:屡次 • 今:数词,三
词类活用
• 学而时习之 • 时:名词-状语,按时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2《论语》十二章[王彩华]【市一等奖】优质课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2《论语》十二章[王彩华]【市一等奖】优质课

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在第一、二单元已学习了简单的古诗文,有学习古文的基础;其次,论语学生已不陌生,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教学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活动2【活动】合作探究第二阶段:自主探究听录音,要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

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参考: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这是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疏通字音,积累关键文言字词。

如:“说(悦)”“省”“女(汝)”“知(智)”等。

2、理解语句意思,想象对话场景,联系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智慧。

2重点难点:提炼《<论语>十二则》精华,探寻儒家思想的核心与体系 3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三篇文言课文,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认知。

然而,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学习《论语》的内容,仍非易事。

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了解儒家的思想,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关键的是在课堂的前几进行字、词、句的梳理。

字的读音,词的解释,句的翻译,可以扫清从认读、理解到表达中存在的障碍。

这也正是“言”之所在。

“言”是“文”之基础,而“文”是“言”之升华。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论语(一)导入(5')1、曾经有个大人,被两个孩子的一个问题给难倒了,这个问题是“太阳到底是早上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

这位老人知道是谁吗?你怎么知道的?【幻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yì)(今山东曲阜)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几则他和他弟子的语录,【板题:《<论语>十则》】(正音:论lún)。

《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呢?【资料】《论语》: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一般认为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活动2【活动】论语(二)朗读感知,疏通音形(5')1、齐读课文,正音2、请小组开火车读课文,一人一则,正音。

正音预设:说(yuè)乐(lè)愠(yùn)省(xǐng) 传(chuán)罔(wǎng)殆(dài)诲(huì)女(rǔ)知(zhì)凋(diāo)(三)理解句意,品味体验(12')1、齐读第5则,这一则讲了什么?“知之”应该是一种“知(智)”,可是,“不知”怎么也能说是“知(智)”呢?预设:(1)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正所谓“一个谎言需要十个谎言来弥补”;(2)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治学的严谨态度;(3)真正“知(智)”的其实不是“知”与“不知”本身,而是人对于自己的认识,即“自知”,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4)“不知”恰是“知”的起点,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5)……孔子就曾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2《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并熟练背诵课文。

(语言建构与运用)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中出现的成语,积累名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3.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4.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重难点】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重点)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难点)【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被誉为“万世师表”。

文体知识《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字音字形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三省吾身(xǐng)曲肱而枕(gōng)笃志(dǔ)箪(dān)愠(yùn)罔(wǎng)殆(dài)基础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2)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3)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3.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2)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可译作“却"②温故而知新表顺承③博学而笃志表并列4.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教学环节
二 课堂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道不远人
教学 环节
消除学生文言文的畏 难心理
为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学理念综述
语文课堂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连系学生 与文本的纽带。
语文的两大功能:言志
载道
用国学文化点亮语文课堂。
文本解读 孔子知多少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 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 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 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 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十二章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掌握一些重点词 语和句式。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 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 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 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 入您的文本。请在此输入您的文本。请在 此输入您的文本。
• 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 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
• 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 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 他很牺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 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 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 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十二章【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论语》十二章【一等奖教案】

万冲中学七年级语文科教案任课教师:上课日期:教时:主题12、《论语》十二章三维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重难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改备注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理解并背诵前三则【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则》。

二、作家、作品简介《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时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 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 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有才法 • 第2、3句讲 个人修养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每天
自我检查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反省
•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
替 谋划
为人 事谋情
第四章
分析文义
复习 旧的知识
新的理解和体会
温习 形容词作名词表顺承形容词作名词
• 子曰:“温

而知 新,
可以 凭借 成为,做 可 以 为师矣。”
分析文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孔先生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 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 本章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
第五章
分析文义

迷惑,意 思是感到

表转折
迷茫而无 所适从
表转折
疑惑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先生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 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品质高尚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课文解读
第一章
分析文义
然后
按时
复习,
学习 表顺承(名词作状语)温习
• 子曰:“学 而 时
习之,不
也是 同“悦”,喜悦
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却 了解 表转折 生气
人不知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2《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十二章》,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

深入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熟练理解并运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深入剖析《论语》中各章的内涵。

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和生活实际,深刻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和开阔的胸怀,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精确理解《论语》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扎实积累文言词汇。

2. 透彻领悟《论语》中蕴含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切实体会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2.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智慧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提升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 (导入语)同学们,“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两句诗高度赞誉了一位伟大人物,你们能猜出他是谁吗?明月皎皎,辉耀千年。

孔子恰似那明月,散发着世界文明的光华。

(屏显)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北宋开国宰相)中国的孔子,宛如哲学界的华盛顿。

——艾默生(美)2. 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积极探讨孔子的深远影响力,从而激发学生对孔子及《论语》的浓厚兴趣。

二、作者作品1.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博学多才,首开私人讲学之风,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初识《论语》提问:《论语》究竟记载了些什么内容?它与孔子有着怎样的关联?依据十二章的句子结构(每一章前面是“某人曰”,后面是冒号),引导学生推断出《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并明确该书并非孔子亲笔所写。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文言字词,掌握重要句子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孔子的思想。

2.难点:理解孔子的修身、为学之道,并能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和教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论语》。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感受孔子的智慧和魅力吧。

二、知孔子明《论语》1. 走近孔子(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2)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30 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 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 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3)孔子思想:政治思想:创立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主张“仁政”(“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是他的做人准则。

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等。

2.《论语》(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作者·简介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孔子
作者·简介
有关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中国古代时期著名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相传 曾修《诗》《书》,订《礼》《乐》(yuè),序《周 易》,撰(zhuàn)《春秋》。孔子曾任鲁国司寇,治 理鲁国三个月,便使强大的齐国畏惧。因身处乱世, 他所主张的“克己复礼”“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 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拜老子为师。最终返回 鲁国,专心执教。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弟子多 达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弟子三千,七十二贤 人”)。
朗读·课文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 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 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朗读·课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朗读·课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本课小结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论语十二章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
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2论语十二章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12论语十二章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名师大赛获奖课件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 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 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人能够当我的老 师,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不好的地方,则应 当注意改正。”
拓展链接 感悟典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 夫不可夺志也。”
拓展链接 感悟典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拓展链接 感悟典型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 之,乐亦在其中矣。”
拓展链接 感悟典型
引用文句,送与自己或同窗以作共勉
句式:我把(
)这句话,送给

),但愿(

缅怀先贤 吟诵典型
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论语》十二章
孔子
典型语录手中拿, 温故知新传佳话; 儒家思想明今古,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学习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阅读文言 文的语感。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 诵读课文。 3、能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台湾国学大师王财贵专家对学习典型作 品有两个观点: “孩子的启蒙教材应当是《论语》。” “孩子在13岁之前一定要不管懂不懂, 先把重要的东西放到肚子里面。”
背读填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 者, 者不如 者。”
•子曰:“饭 饮水,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
,于我
。”
•子曰:“三人行, 而改之。”

而从之,其不善者
•子在 曰:“ 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
也, 不可
也。”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1)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 (1)

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 传
不习乎?” (《学而》)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 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恪守诚信?传授的学 业是否复习了?”
(品德修养:严于律己的生活态度。)
断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小结:
孔子的教育不单单注重学习方法,也关 注学习态度,更强调个人的品德修为。
转折 迷惑 转折
有害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 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断句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简介
自汉朝“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尊孔子 为圣人,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北宋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其影响 之大。
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元前479),名丘,字 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论语》十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
【教学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 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论语》简介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 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共20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 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孟子》、 《中庸》、《大学》并称为“四书”。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一等奖)

《论语》十二章(优质课一等奖)

六、小结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 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 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 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 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 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 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品微言大义,发智慧之花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词性、意义和用法,理解文本内容; 2. 探索章节关系,领会《论语》中洞察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 其现实意义。
一、走进至圣先师
②30-50岁,欲仕不能。 ③50-55岁,在鲁从政。 ④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⑤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二、品经典,知大义
《论语》章句虽短,但“微言大义”。 请借助注释,谈谈每一章节在疏通句意时,我们需要 注意哪些字词的运用和理解?
三、知大义,察至理
《论语》“言简”,往往只说结论,不作解释。但其“意赅” 却值得读者细细揣摩。
你从你喜欢的章节中总结出了怎样的结论?又能从这结论中 揣摩出怎样的思辨关系呢?请结合文本及积累谈谈你的理解。里仁第四 雍也第六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颜渊第十二 卫灵公第十五 阳货第十七
内容概要
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讲仁德的道理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记录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和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 了孔子的某些活动。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比赛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比赛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比赛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论语十二章》是儒家经典《论语》的一部分,共包含十二个章节。

本课内容涉及孔子的道德思想、教育观念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等,对于学生了解儒家文化、培养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论语》的理解和感悟尚浅。

学生对儒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论语》的内涵还需深入挖掘。

此外,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个别关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论语十二章》,理解其中的基本含义;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论语》,把握其中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儒家文化的重要性,感悟《论语》中的道德智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论语十二章》;理解其中的基本含义。

2.难点:把握《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论语》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论语》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道德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论语》原著、相关学术资料、教学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论语十二章》,了解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论语》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论语》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论语十二章》,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2《论语》十二章[王彩华]优质课课件【市一等奖】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2《论语》十二章[王彩华]优质课课件【市一等奖】
十 则
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我 国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被誉为“万世 师表”、“千古圣人”, 世界及其再 传弟子关于孔 子言行的记录, 共20篇 。内容 有孔子谈话,答 弟子问及弟子 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 孔子思想的主要 依据。 南宋时, 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一, 成为儒家的重要 经典。宋朝 宰相赵普曾赞颂 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必:一定。
择:选择。 其:他们。
善:优点,好的。 从:学习。 改:改正。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 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求知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有”通“又” 。 立:立于礼,做事合乎于礼,能站住 脚。 不惑:不受迷惑,学问已经很渊博了,不会受迷惑。 天命:天道流行的精理。 从:随。 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法度。 先生说:“我十五岁时,始有志于学。到三十岁,能坚定自立了。 到四十,我对一切道理能通达不再有疑惑。到五十,我能知道什 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凡我一切听到的,都能明白贯通,不再感 到于心有违逆。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 度之处了。”
文学常识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 一般是在姓之后加“子”,以表示尊敬, 是敬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经》《易经》 《春秋》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字词
论语 (lún)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传不习乎 (chuán)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第一、二单元已学习了简单的古诗文,有学习古文的基础;其次,论语学生已不陌生,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
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
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
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活动2【活动】合作探究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听录音,要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

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参考: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
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
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而不越出规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