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经验教训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过程和主要理论成果。
2、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意义。
3、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理论成果
一、“以苏为鉴”,探索“第二次结合”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即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毛泽东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崭新的课题。如何对待苏联经验,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定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认为,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存在于党内,也存在于党外,既存在于国内,也存在于国际。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1、理论探索的背景
实践背景:
国际: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
国内: 1956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应紧张的情况,出现“闹事”(罢课、罢工和退社),各级干部处置不当,矛盾激化。
理论背景: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没有论述;斯大林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深刻汲取苏联教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在1957年2月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会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2、《正处》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指出:a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向前发展;b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非对抗性的,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c 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一种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一章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第三,关于正确处理两种不同性质矛盾的方法
毛泽东认为,处理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要采用专政的办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要采用民主的方法。
第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总方针。具体到政治思想领域、物质利益分配问题、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科学文化领域、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等,要分别坚持不同的方针、原则。
第五,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
毛泽东指出,这是为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展,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篇十分重要的理论著作,它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上,首次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正确认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有新思路和新办法。但是,毛泽东当年所提出的许多基本方针在今天还是适用的。比如:“团结——批评——团结”是处理人民内部是非矛盾的重要方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是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重要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指导我国艺术和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关系的重要方针等。
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1.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第一,中国的民主独立要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
第二,由于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是必要和必需的。
第三,必须充分主义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尤其更重视农业的基础作用。因为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为工业提供粮食、原料、市场和积累资金,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
第四,中国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五、其他方面的理论探索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只是“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他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四个现代化”“两步走”发展战略
3.关于科学和教育
“向科学进军”
教育方针
“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4.关于知识分子工作